时间:2023-10-07 15:44:50
序论:在您撰写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缘起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
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这部著作提出语言的模糊性和翻译美学可以结合起来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学者中鲜有提及,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他认为,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如何补偿,是翻译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就语言的模糊性而言,汉语较英语更甚。因此,中国译论不能缺少语言模糊性及其在翻译中的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上三部著作是我国翻译美学领域比较系统的开山之作。三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翻译美学的研究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等。纵观这三部作品,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所列举的翻译绝大部分集中于文学翻译领域。有了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大量的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术著作、论文应运而生。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翻译美学”,可以搜出相关的期刊10125条,硕博论文4902条。可见,翻译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从时间上看,这些硕博论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在2007年以后发表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翻译美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其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有待反思和研究。目前比较显著的特点是,翻译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多数从美学角度研究的文章仍然集中在对翻译的分析、批评方面,评论孰优孰略,探讨最佳译法等方面,视角比较窄,还没有脱离单纯评价译品优劣高下的模式,较少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不能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导致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不能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穆雷,2001)
三、新发展
美学不仅仅包括文学和艺术,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视角下,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中国当代美学家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谈情放歌,登高作赋,书家写字,画家画画,与挑水砍柴,行住坐卧,品茶,养鸟,投壶,猎射,游山玩水一样,统统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不过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洒扫应对”,如此而已。这样看来,美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领域,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大到商业、工业、农业领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小件,均离不开翻译活动。在这些翻译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美学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应用翻译的日益增多,翻译中中国美学翻译的指导思想也彰显出来。刘宓庆先生就翻译的本体论方面,强调“文化战略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元性确实面临威胁和挑战,如今的人文社科领域确实存在西方学术霸权的现象,在翻译活动中,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众多的应用翻译领域,如旅游翻译,饮食行业的翻译,日用品的翻译,商务翻译,外宣翻译等实用翻译方面,都应该考虑到翻译美学的指导作用。最近几年,研究领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作了如下研究:从翻译美学看公示语的翻译,翻译美学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美学原则的实践与拓展,翻译美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的翻译,翻译美学视角下英汉金融术语的翻译,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汉同声传译的模糊性策略,浅析翻译美学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翻译美学视角下经贸文本翻译研究,等等。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翻译美学理论进行非文学领域的翻译研究。这样翻译美学就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宽口径、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翻译的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四、展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翻译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翻译活动具有文化战略的意义,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应该将我国传统的译论发扬光大,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与西方译论共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更有效全面地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目前的翻译美学研究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第一,翻译美学如何跳出文学翻译的狭窄圈子,推广到可行的应用型领域,如旅游、外宣的翻译。第二,翻译美学的理论构建还有待深入,并结合实践进行完善。第三,翻译美学和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第四,翻译美学如何引领中国传统译论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综述
一、接受美学概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百年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19世纪风行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后,它经历了以作者的创新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范式时期,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映、创造性理解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中心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本文就主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首先,读者阅读的主体性。20世纪60年代,聚集德国康士坦茨的五位年轻学者鉴于对社会现实与传统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不满,开始探寻文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几经寻觅,最终他们选择“走向读者”这一道路。走向读者,意味着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其接受过程又是如何?认为离开了读者,就没有了文学。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读者的接受。姚斯认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加以填充,从而使文学作品得以实现。伊瑟尔则关注研究文学阅读的具体过程。他认为文本和读者的会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独家生产的,而是读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接受美学还十分重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培养读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尤为重要,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文本。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指参与了作品存在甚至决定作品存在的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文学作品赖以出现的历史情境,并不是一种把观赏者排除在外的,事实上独立存在的事件系列。”文学作品“仅仅为它的读者才成为文学事件。”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能动的参与过程,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读者。姚斯主张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否则,只是一堆死的文学符号的纸张而已。
其次,文学的历史性。文本时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把文学史看成是文学效果的历史。姚斯说:“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post festum(过去神圣的)“文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毋宁说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的经验,具体说,它是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这个中心概念来描述作为接受和效果的历史的文学史,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在历史中的连续性正是连接文学的产生、再现与接受维度的桥梁,即文学史研究中连接历史和美学的桥梁。姚斯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存在。每一代观众或读者都是通过特殊的期待视野的透镜对文学作品做出反应。对姚斯发生深刻影响的是哲学解释系统,尤其是伽达默尔的著作,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试图在过去与现在的空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当下的阅读无法避免我们的文化成见,但可以在这个历史局限性之内达到一种理解,这种理解终究会对旧的文本新的解释。文学的历史发展并非完全由它本身决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多重交互作用决定的。读者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读过的作品相对比,调节现时的接受。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意识的调节。
再次,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接受美学反拨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文学文本。文学作品的概念包含两级: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是经由读者阅读后的具体化文本。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Iser,1978:274)。姚斯(1982)则提出本文的历史本质,即本文存在与文学视野中,存在于时间系列中视野的不断交替演化中;文本不过是文学效应中永无止境的显现。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二、结语
关键词:《文心雕龙》;研究评述;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36-03
作为一部传统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颇为引人关注。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蔚为大观,最终成为一门显学,号称“龙学”[1]。对于近年这些“龙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总结的必要,又有归纳的需求。因此,本文拟以2001年作为研究的起点,对学术界至今的重要成就进行如下的C述。并以期达到对这特定时间段内,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经历与研究结果进行宏观层面的总结与归纳。
一、研究焦点的转化
随着“龙学”的出现,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焦点在2001年后出现了转化的趋势。而且,这种研究焦点的转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原著与研究者之间的转化。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由于其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无论是对于文学的创作而言,还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而言,其作者刘勰都有精辟的论述。因此,对其相关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对《文心雕龙》的文本为对象的理论探索。但随着“龙学”的显现,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历代研究者及其研究结论的分析与探究。对此,张连科曾经对其20世纪的“龙学”研究进行了如下的归纳: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骄人的业绩[2]。进而又在这样总结的基础上,列举了宏观研究的代表人物――牟世金和微观的研究代表人物――黄侃等人。即,对《文心雕龙》作者生平思想的研究、对其版本的校勘等都属于对其原著的研究;对于后者而言,在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研究主要是指从文学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对《文心雕龙》的说明。例如,王运熙等人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李泽原等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等学术作品都以大量的篇幅对其原著与相关历代的研究成果都进行了客观地说明。这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的变迁。既有研究者对其原著文本内涵的挖掘,又有研究者对其传统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尤其在后者的研究体系里,既有研究者对传统结论的列举式说明,又有研究者对传统研究结论的再细化式分析。
其次,研究结果的重新审视。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历程中,不仅出现了研究焦点由“文本”为研究对象向以“研究者”为研究对象的转化趋势,而且这种研究趋势还逐渐出现了两者并重的研究局面。例如,周勋初的《〈文心雕龙〉书名辨》一文就是论述了自己对于《文心雕龙》书名的思考。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还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给予骈文的重视。从而得出了《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从构思与美文两个层面上探讨相关的文学问题。再如,在2005年时,王小盾题为《〈文心雕龙〉风格理论的〈易〉学渊源――为王运熙老师80华诞而作》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详细论及了《文心雕龙》的风格理论体系及具体范畴,而且还结合《周易》的具体内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王运熙老师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此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戚良德的研究文章《〈周易〉:〈文心雕龙〉的思想之本》等。尤其在后者的研究中,它不仅涉及到对传统易学研究成果的审视,而且还在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易学给予《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术专著的诞生,都不能脱离其作者的学术背景。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文心雕龙》的相关研究中得到确证。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作为《文心雕龙》的创作者,刘勰的理论视野也不可能局限于文学理论的范围之内。因此,探讨其传统易学给予其创作的影响,既是对其创作实践的一种关注,也是对其作者知识理论体系的一种挖掘。
再次,总结性概述给予研究新的方向。任何一项理论研究,都可以基于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视角进行探析,对于《文心雕龙》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再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微观层面的研究具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从宏观层面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总结则更能在发现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中存在的缺欠。从而为弥补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可能。因此,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综述性文章时见各大理论期刊。而且这类综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上,它是指更具宏观性的,以《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综述。例如,潘玲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题为《近五年〈文心雕龙〉研究综述》;在第二个方面,它是指针对《文心雕龙》某一特定内容而进行研究性综述。例如,张敬雅发表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题为《〈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的文章;陈亦桥发表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文心雕龙〉“通变”释义研究综述》等。第三个方面的研究综述为针对某些学术会议的综述。例如:陶礼天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题为《〈文心雕龙〉研究与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平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题为《2009〈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仔细阅读这些研究性综述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些研究综述虽然详细总结了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其确定的时间段稍显短小。特别是以“五年”作为时间标准进行综述性分析,似乎过于简略。第二个问题,以上诸多内容的研究综述确实为当时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那些以学术会议为研究对象的综述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探索范围的拓展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焦点的转化带来的第一个学术影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有关《文心雕龙》“探索范围的拓展”。在这里,“探索范围的拓展”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上进行客观地分析:
首先,“研究”的再“研究”拓展了传统探索的范围。众所周知,当《文心雕龙》的研究历程中出现“文本研究与‘研究’的研究并重”的局面后,对于传统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既更正了传统研究中的错误,又深化了传统研究的范围。因此,这个层面上的“拓展”是一种基于“深入研究”而表现出来的“范围性拓展”。例如,针对《文心雕龙》中的第三十六篇“比兴”的研究历程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众所周知,比兴是古代诗歌的重要创作方法,因此它也就成了刘勰创作论的核心内容。在近年的研究中,有关“比兴”的研究经历了如下的变化: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3]。所以说,这种通过“深入研究”而表现出来的范围拓展在细化有关“比兴”研究的基A上,扩大了传统有关“比兴”的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文本的阅读一样,不同的研究者因其所持学术观点的不同,因其研究者的理论视野的不同,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文心雕龙》的“研究”进行再“研究”,既是对其传统研究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传统研究实践的客观拓展。
其次,另一种“研究范围拓展”是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对有关《文心雕龙》研究问题的阐释。即,通过新的视角挖掘《文心雕龙》与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傅炜莉基于认知理论对《文心雕龙》相关术语的分析。其研究结论集中于《〈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一文之中。再如,王晓军基于语用学理论对《文心雕龙》相关语用问题分析的《〈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一文等。虽然不能在此穷尽与此相关的其它研究性文章,但是,以上两个简单的列举却非个案。因为,这足以代表一种这样的观点:近年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在其研究范围的层面上表现扩大化的趋势。无论是对《文心雕龙》传统文本研究结论的细化,还是对其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其客观的结果都表现出了范围的拓展。
三、审视视野的更新
研究焦点的转化与探索范围的拓展都会为《文心雕龙》的相关研究带来审视视野的更新。这里所谓“审视视野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研究理论的参与更新了传统的研究视野。例如,语言学理论的参与。作为一种语言作品,《文心雕龙》的研究课题一定会涉及到语言学的理论。因此,在《〈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一文中,作者就从语言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文心雕龙》中核心术语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其文言韵语中存在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作用的阐释;包括对这种语言兼有的审美与认知双重价值的挖掘。所以,对此次研究的目的似乎可以这样总结:这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传统训诂学的研究,以《文心雕龙》为个案,对相关术语的语言学问题进行重新分析。特别是对概念、术语隐喻的分析,既深化了《文心雕龙》的传统研究,又丰富了现代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其次,核心问题的多维解读需要多维的理论视角。《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美学问题。对于其美学问题的解读也需要新的理论视野。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谓,在此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但对其美学问题的分析需要哲学的视角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仔细分析《文心雕龙》的创作,读者就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即影响《文心雕龙》的哲学思想又是颇为复杂的。从这篇文学理论著作之中,既可以发现传统哲学著作《周易》的影响,又可以从中发现荀子哲学理论的客观身影。甚至还有魏晋玄学和外来佛教理论的影响。这还只是从《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层面进行的分析。
再次,《文心雕龙》的传播需要更新传统的研究视角。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心雕龙》的翻译问题逐渐进入近年的研究实践之中。特别是对《文心雕龙》的英译进行的分析,无疑更能在比较研究的层面上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例如,刘颖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上的《从〈文心雕龙〉“风骨”英译及阐释看关键词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建立》一文;钟明国的《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等文章都是对其传播问题进行的客观分析。虽然这些传播问题似乎与其文本内涵的研究无关,但在实质上,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制约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国外研究者而言,翻译质量决定着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从另一个层面上,翻译的质量是其针对《文心雕龙》所有问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忠诚于原著的翻译,国外一切针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都无从谈起。没有对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译作介绍,国外研究者就不可能了解到国内研究现状。
总之,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实践出现了诸多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焦点的转化、探索范围的拓展和审视视野的更新。
――――――――――
参考文献:
〔1〕潘玲.近五年《文心雕龙》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 近二十年来国内叙事语篇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来张爱萍国防思想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我国狄更斯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沈约《宋书》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贾谊思想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秋瑾比较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金松岑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唐蕃关系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 二十年来我国大学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综合分析 近二十年来历史观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明代甘青土司制度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的网站,把收集来的统一译名分门别类,供全社会免费使用,并不断增加和更新。
(四)公示语的成果应用问题
尽管学术界对公示语的英译研究如火如荼,但在现实语言环境中,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误译现象仍在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所谓“两头热”,就是群众和专家学者两头热,所谓“中间冷”,就是政府职能部门中间 冷[32]。也就是说,政府职能部门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和标准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政府、职能机构、翻译服务机构、标识制作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体系化质量监管机制还很薄弱。因此,应该加强学术研究和国家标准制定及地方标准规范之间的联系,通过政府行为积极有效地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去,使其发挥应有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五、趋向预测
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局部不乏深邃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就整体而言,在深度和广度仍有研究空间,还有很多值得开垦之处。
首先,拓展研究范围。目前学者们对中文路牌、路标、警示语等公示语翻译规范研究较多,但其他类型的,如社会宣传、广告口号、国际会议横幅、体育赛事宣传语等文本的翻译问题有待更近一步的拓宽和规范。此外,“诸如环境保护、危机管理、安检防恐、无障碍设施、规约制度、城市交通、景点解说、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公示语是国内明显‘空缺’或‘急需’的,系统引进是当务之急。”[26](30)
其次,重视实证研究。这是公示语英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接受者信息反馈工作在国内做得还很少,其实证研究更有空间。因此,应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定性与定量评估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以便取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数据,实施更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同时,加强中外译者、国内外专家的有效合作,从而使公示语英译研究以更具规模、更具实证性、更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断发展。
最后,加强交叉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公示语英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明显,这就要求今后的公示语翻译与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结合研究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譬如,公示语翻译可与美学、语境学、语用学、认知科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以及生态环保、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形象建设、经济建设等项目或工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六、结语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不仅关乎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而且还与国家语言规范化建设和国家语言政策息息相关。无容置疑,我国公示语英译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各地对公示语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译写标准;二是缺乏合格的翻译人员;三是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有必要对公示语翻译工作从译写标准、译员资质、管理体制、监控和修正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力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执行,其最终目的是有效治理公示语垃圾,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 曾世英. 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3): 3?10.
[2] 曾世英. 关于我国地名拼音的商榷(试谈在我国地图上如何拼写地名同名问题)[J]. 中国翻译, 1989(2): 48?51.
[3] 丁振祺. 企业名称的翻译问题[J]. 中国翻译, 1989(1): 35?38.
[4] 段连城. 吁吁: 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 中国翻译, 1990(5): 2?10.
[5] 向阳. 谈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94(3): 30?31.
[6] 杨永和. 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 2009, 30(3): 104?108.
[7] 杨全红. 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 中国翻译, 2005, 26(6): 43?46.
[8]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 2005, 26(6): 38?42.
[9] 胡文仲. 现代实用英语例解[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1.
[10] 北竹, 单爱民. 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5): 76?79.
[11] 丁衡祁. 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 中国翻译, 2006, 27(6): 42?46.
[12] 樊桂芳. 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 23(4): 47?50.
[13] 罗选民, 黎土旺.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6, 27(4): 66?69.
[14] 牛新生.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 外语教学, 2008, 29(3): 89?92.
[15] 王银泉, 陈新仁. 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 中国翻译, 2004, 25(2): 81?82.
[16] 万正方. 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对上海部分著名路段商店和单位牌名等翻译错误的调查[J]. 中国翻译, 2004, 25(2): 72?77.
[1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 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翻译, 2007, 28(5): 62?67.
[18]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错译解析与规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V?XI.
[19] 韩江洪, 张柏然.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2): 53?56.
[20] 倪传斌, 刘治. 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例分析[J]. 上海科技翻译, 1998(2): 18?20.
[21]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 25(6): 27?28.
[22] 张美芳. 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06(1): 29?34.
[23] 牛新生.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J]. 中国翻译, 2007, 28(2): 63?67.
[24] 薛红果. 公示语的英译错误分析及其矫治[J]. 西北大学学报, 2010, 40(6): 182?183.
[25] 李清源, 魏晓红.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 2007, 47(5): 95?98.
[26] 邹彦群, 等.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 上海翻译, 2011(4): 27?30.
[27] DB11/T 334.0-2006. 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S].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28] DB31/T 457-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S].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29] DB32/T1446.1-2009. 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30] DB33/T755-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S].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关键词:接受美学;家用电器;修辞手法;翻译方法
一、综述
接受美学作为整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本文重点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以家用电器广告翻译的一些例子作为考察研究对象。探讨在接受美学的影响下,家用电器广告翻译发展的方向。
家用电器广告翻译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它关系到这一产品是否能被中国消费者所认同,在广告翻译探讨之前必须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文化审美情趣,在翻译中,不能丧失原文的表达情趣或者原文妙不可言之处。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提出背景。接受美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下出现的。接受美学在两个哲学思想出现危机的形式下形成的,即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史研究和形式主义批评方法。
2.接受美学主要定义。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是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主要注重读者的中心地位来取代作者的中心地方。“以理论所要突出的是以艺术经验为主的历史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
3.接受美学解决问题。接受美学给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地位,注重读者的心理作用和接受趋向,使读者对之前的阅读有所感悟,形成一种期待,将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构建了一个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以作品为核心的翻译观,为家用电器广告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三、接受美学概念
1.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具有的意识思想以及理解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读者的阅读基础,每个人的期待视野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接受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但是每一个人的期待视野也不是固定的,不会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接受文化的程度不断变化,期待视野也会在一直变化。
2.空白点。不是每个作品都能在人们简单的阅读之下被人们理解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的未知的意义单位,这就需要读者不断重复的阅读才能对这未知之处慢慢理解,读者对作品有多少的不理解就有多少空白点,空白点需要人们的具体化和确定化。
四、接受美学国内外研究
1.国内研究。乔国强(1988)研究了阅读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翻译对理论的影响。吴持哲(1989)利用美学思想,模糊学来说明了翻译就是重新创作,并指出了美学的重要意义。穆雷(1990)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中,注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运用大量实例加以佐证。
2.国外研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价值是在读者的理解阅读中实现的,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理解,作品就没有任何价值。伊瑟尔利用期待视野理论解决了作品理解和作者接受这一个理论思想难题。
五、家用电器广告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的分析
1.家用电器广告修辞手法
通过对家用电器广告的调查,我将家用电器广告运用的修辞手法分了类,主要有谐音、双关、拟人、押韵、夸张、对比。
1.1双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者同义的特点使得一句话产生两个意思。
例如:(1)The fame of chrysanthemum is blown out.(电风扇)
“blown”一词既指出电风扇的功能,暗指电风扇的名声“吹出来”。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2)hemisphere,hemisphere,the pursuit of the ag.(半球电器)
广告中的“hemisphere”使用了谐音双关修辞,强调公司名称,也表达了另一层意思“未来产品要霸占整个地球,占领国际市场”。
1.2 拟人。拟人是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商品人类的感情和生命,使顾客觉得既亲切又温暖。
(3)Apple thinks differently.(苹果公司)
广告给予苹果电器人的思维,使广告语言更加生动,使人更加有亲切感。
1.3夸张。夸张具有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由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东芝电子)
这个广告语利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事物拥有的价值,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2.家用电器广告修翻译方法分析
接受美学对广告翻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同样对家用电器广告的翻译也起着重要作用。
1.直译。直译是在保留原文思想的前提下,又能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例:(6)Let’s make things better.(philips)让我们做的更好。
这则广告运用直译法翻译,既不丧失英语原文所传递的信息,有保留了原文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7)challenge to limits.(三星)挑战极限。
三星这则广告意思明确,所以运用直译法即可,但在有些广告中,直译就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新意使产品失去活力在翻译中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
2. 意译。意译是指保留原文思想内容,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翻译时较为灵活。
(8)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Minolta)
第一流的美表达,第一流的你
这句广告翻译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在没有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将他翻译的通俗易懂,没有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3.增译。增译是对原文进行补充发展,使译文更易被读者接受。
(17)what`s a new Panasonic.(松下)松下总有新点子。
此句翻译是根据原文引申发展的。”一个新的松下“不容易让读者理解。通过对原文的增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引起读者关注,吸引更多消费者。但是,有时在广告上的增译反而会使广告意图变味或难以理解,这种增译是不可取的,必须掌握原文中心思想,在这基础上加以修饰。
六、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观点出发来研究家用电器广告的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通过逐一举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的作用。在家用电器广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拟人、押韵、重复、夸张、对比等。
家用电器广告翻译手法有直译、意译、创译和增译。直译是翻译过程中保持原句句法和修辞特点的翻译方法,简单明了,但有时无法达到广告效果;意译是在直译无法达到广告问题的目的和效果的情况下产生的,原文信息基本保持,但有时也缺乏想象力,不易被读者接受;增译是在原文基础上引申和发展,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缺点是容易出错,反而使广告语偏离主题。创译的优点是使广告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原因是在翻译中运用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不能过度的创造,需要集中广告主题和当地人的期待视野。增译可以使广告内容更易人们看懂,但对于翻译者来说掌握广告核心思想是必要的。(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枫.接受美学译文集.编者前言[C].北京:三联书店,1989.
[2]杨全红.英汉商业名称翻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1995(2).
[3]乔国强(1988)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着重分析了阅读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翻译对文学进程的影响等问题;
《译学辞典》对翻译美学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析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因此,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英若诚与《茶馆》原著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经典话剧《茶馆》剧本故事发生在维新运动到成功这50年期间,以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为贯穿人物,描述以北京各阶层人物为缩影的中国广大群众在这一社会背景的生活状态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去向,由写裕泰茶馆的兴衰路程而反映出,清末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胜利初期阶段中国百姓生存状况变化。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在中外戏剧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3、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再现文学的美学价值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就翻译而言,审美再现是使一切审美活动尘埃落定的终端环节。审美再现一般遵循的规律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TAO全部审美信息)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加工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可见再现的起点就是理解。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审美客体只有通过审美主体的理解和表达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的再现,力求实现语义信息和美学信息的统一,形式美和意象美的统一。
1)词语的翻译
《茶馆》中叹词的贴切运用对传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对《茶馆》中频繁出现的叹词“唉”,英若诚根据人物说话的语气,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译或不译,都力求体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力求表现原文的“美”。
2)习语的翻译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先生从活的日语中提炼出来的,英若诚在处理习语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法,保证了剧本的需要,体现了原文的美。例如:
茶客乙:那总比没有强啊! 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Second Customer: Still that ’s better than nothing! A dog ’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 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 ’d surely starve.
英译以形象的英谚“A dog’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代替汉语中的惯用表达法“死不如赖活着”,从而使译文像原文一样具有极强的表达力.
3)对白的翻译
人物对白是《茶馆》主要构成。在翻译人物对白时,英译尽量避免使用主谓宾齐全的完全句,多用简洁明快、朗朗上日的不完全句和简单句,很好地再现了人物说话的神态。例如:
吴祥子: 逃兵,是吧?有些块现大洋,想在北京藏起来,是吧?有钱就藏起来,没钱就当土匪,是吧?
老陈: 你管得着吗?我一个人就揍你这样的八个。(要打)
宋恩子: 你?可惜你把枪卖了,是吧?没有枪的干不过有枪的,是吧?(拍了拍身上的枪)我一个人揍你这样的八个!
Wu Xiangzi : Deserters , right? Trying to hide in Beijing,with a few silver dollars in your pockets,right? When the money runs out,become bandits,right?
Lao Chen: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hand!(Prepares to fight)
Song Enz: You? Pity you sold your gun,right? Bare hands aren’t no match for a gun,right?(Patting the gun under his gown)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finger! right?
特务吴祥子和宋恩子与逃兵老陈的对话中二个“……是吧?”充分体现了特务抓住逃兵把柄的得意神气。逃兵自不会乖乖就范,回答的语气也相当强硬。干净利落的日语化措辞用句,删繁就简,不译多余累赘的话,创造性地使用借代手法生动再现了原文生动的对话场面。
4)中国文化中称谓的翻译
由于受“家国”的宗法伦理影响,在我国,常把亲属关系词汇引申作社交称谓。《茶馆》虽然只有二幕,但事件多,人物关系复杂。译成英语时,繁多的称谓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英译无论在处理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理解人物之问关系的即时性需求。例如: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Wang Lifa:How are things,my friend?Is the fighting fierce?
王掌柜跟警察打招呼,称警察为“六爷”,英若诚将其译为“my friend",准确表达了原文寒暄的语言功能。
《尤利西斯》汉译本中的“译者注”研究:一个阐释学的视角
从目的论角度论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翻译
“活出历史”还是“亲历历史”——基于目的论视角的分析
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馈赠话语——以20世纪之交的美国礼仪读本为研究对象
汉英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中的表达——TEM8(2010)汉译英试卷评析
从模因视角看汉语流行语
“第一浪潮”俄国侨民学者、作家的普希金研究
艺术的历险和宿命——《海浪》写作技巧解析
《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述介宗教翻译思想探究——《法句经序》与《圣经之序·再序》比较
翻译学呼唤“回归美学”
论翻译文学的独立地位
建国“十七年”间国内鲁迅文学作品英译研究
《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年出版
左边界省略、宾语空缺与连动结构的论元结构
成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回指与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
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
虚无主义的两副面孔——《尤利西斯》中的现代反抗策略
叛逆与容忍——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郝思嘉与吉妮人物之比较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学平台设计
改革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幅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地图——评谢天振教授主编的《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翻译学的学科构建与文化转向》评析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调查
亚非作家会议的民族主义主题
民族意识的陷阱——法农的后殖民理论及其在奈保尔作品中的体现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研究
西方女性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理论
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将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
汉诗英译中的变通——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
诗歌比较与翻译研究——以罗伯特·彭斯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与三首汉诗为例
“头/Head”的隐喻研究
调查性报道的文体功能与特点初探
语法资源对认知表征的建立:英汉对比研究
论修改及教师反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下的大学英语对话式教学
也谈三岛由纪夫
唯美主义和西方现代文学——试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为例
向心理论在汉语中的参数化——语篇下指中心排序的实证研究
第三届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评选通知
认知语境发展观与话语交际的语用思考
典籍英译的认知心理框架解读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重读“传统译论范畴”
诗词英译与中西文化交流
五四时期关于专用名词的音译标音法的讨论
包天笑在清末民初的翻译及其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中国翻译之最与第一
论语篇衔接的本质、定位及范围——与张德禄先生商榷
驳《索绪尔语言理论新探》的谬误
广告中的评价意义初探
教材编写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
传统效度理论的缺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