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4:47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8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未完)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2010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根据哲学,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称之为上层建筑。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户籍管理制度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说,归根结底是我国目前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功能上来说,户籍管理制度最本质的功能只是承载人口统计及登记功能,而我国城乡二元性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这一大背景下、带有不同时期政策导向等时代印记的历史沿革下的现实产物。
(二)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进入21世纪,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需要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跃升到一个新台阶,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现状下,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催生下的一系列农民工的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平等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理论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观点,我国不同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应其承担的管理功能。建国至今的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对应国家特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及相应的政府政策导向,而不仅仅是人口登记管理的工具及手段。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如下模型,对建国64年(1949~2013年)来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户籍管理制度的变革情况。
(一)建立理论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对户籍管理制度演变的内在动力作用。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变革很难作为变量进行明确定义,因此以户籍管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功能作为因变量对户籍管理制度的变革加以分析,选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自变量建立理论分析模型。自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自变量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项以特定历史时期下与户籍管理制度相关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衡量加以分析。理论分析模型如下Ft=f(ISt,EDt,SCt)①其中,Ft为户籍管理制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管理功能;ISt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EDt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SCt为特定历史阶段下与户籍管理制度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t为时间变量。
(二)以时间序列划分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根据理论分析模型①,以时间序列将建国以来的户籍制度变革分为五个时期。1.t={1949,1952}这是新生政权巩固期。在产业结构(ISt)方面,此时期我国以第一产业为主,工商业所占的比重是极低的。在经济发展状况(EDt)方面,经过八年抗战及三年内战,国家经济百废待举。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对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有深远影响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社会主要矛盾(SCt)方面,此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这一时期是新旧社会的过渡期,因而社会新秩序重建中表现出的社会形态特征相对宽松。相对应的,政府也选择了较为宽松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具体政策来看,1949年《中国人民共同纲领》这部临时宪法规定“自由迁徙”为公民自由权,1951年《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的目的之一是“保障人民居住、迁徙的自由”。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对城市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作为之后户籍二元体制的准备工作并逐步限制企业招收农村工人。所以,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Ft)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建及稳定做准备。2.t={1953,1965}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在农业占比巨大的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产业结构(ISt)方面,1953年我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开始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重工业建设及布局,大大提高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在经济发展状况(EDt)方面,该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采取计划手段管制商品价格,造成了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将农业利润向工业进行转移。同时,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得以低价购买粮食,进而保持较低的城镇劳动力成本。在社会主要矛盾(SCt)方面,这个时期国家一系列工业发展战略造成资本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进入工人队伍,吃“供销粮”。在这些社会矛盾的背景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此时期户籍制度主要的管理功能(Ft)是“严加限制城乡之间、集镇与城市之间人口迁移”。具体政策表现是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市政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对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做了经济注脚,此外还有诸如《严格制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销量的九条办法》、《关于处理户口转移问题的通知》及《关于户口迁移政策的规定(草案)》等法律法规,通过各项规定对城乡间人口流动进行严格限制。
“”时期,也是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停滞的十年。在产业结构(ISt)方面,一方面城市的二、三产业几乎处于全面停摆状态;另一方面,中苏两国关系紧张,相当部分苏联援建项目陷入停滞状态。在经济发展状况(EDt)方面,国民经济处于全面瘫痪状态。在社会主要矛盾(SCt)方面,城市中的工矿企业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造成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大量失业。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希望利用低效率的农业来解决城市中日益增多的失业人口。所以,户籍管理制度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管理功能(Ft)表现为:推动更多城市人口,尤其是新增就业人口迁往农村;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行严格限制,完全否定公民自由居住和迁移的权利。具体政策表现为1975年《宪法(修正案)》,利用宪法从法律层面完全否定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自由”。4.t={1977,1991}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产业结构(ISt)方面,我国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逐步开始成长起来。在经济发展状况(EDt)方面,国民经济全面复苏,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社会主要矛盾(SCt)方面,改革开放极大地缓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破除了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很多障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除“下乡知青”大规模地返城之外,其他普通农村居民相比之前不再想要盲目进城。与此同时,国家“农转非”政策出台,逐步有计划进行“农转居”的人口管理。所以,这一时期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Ft)是实行弹性化的人口管控,从而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政策如1977年出台的《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5.t={1992,今}这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快速发展期。在产业结构(ISt)方面,我国的优势产业逐步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及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发展状况(EDt)方面,经济总量相对改革开放前有质和量的飞跃、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在社会主要矛盾(SCt)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不平越来越明显,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东部就业。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也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在此情况下,户籍的人口管控功能逐步失效,但户籍所附带的在诸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差距则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这个时期户籍制度的管理功能(Ft)更多是以不同的福利待遇对人群进行了划分,如一线城市以户籍为基础的“限车令、限房令”等。
三、政策建议
(一)实现均衡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城市之间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只要东中西地区及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公共福利等的巨大差异,人口就仍然会不断从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大城市流动。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城市需要为东部沿海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分流人口,从而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要在区域及不同城市之间均衡资源配置,缩小户口背后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差距。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强势介入。中央政府应该对中小城市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尽快统筹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配置;户籍改革需要在全国不同层级城市同时推动。
(二)依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民经济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23-02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提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而提出的重要方针,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的重大战略。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并不落后,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新机制。在新形势下,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新突破,形成奋发向上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机制,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并重,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理解这一方针的理论基础,对深入理解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黑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基础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如何处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改革开放30年来,在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不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破解了这一难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所谓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而量则是标志质的范围和等级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质和量构成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并贯穿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但在不同时期,由于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会对事物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想促使并保持事物发展和运行的良好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用这一哲学原理来分析同样适用,在国民经济运行发展中也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大都是依靠GDP总量来体现,而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标准则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当然这其中还应包括环境、资源和社会成本的计算,注重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少投入多产出。单纯强调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偏差,甚至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混乱。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务必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又好又快发展方针的提出,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中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有了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好”与“快”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首先,“好”是“快”的前提,坚持在“好”中求“快”,“快”要服从“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两个字的顺序也能看出其中之意,强调“好”,就是质量优先。其次,“快”是“好”的必要条件,如果“好”而不“快”,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只有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时候,必须从单纯重视经济效益转到重视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用又好又快的发展代替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哲学层面讲,就是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但是矛盾双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矛盾的两方面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那些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矛盾解决得好,也会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好”放在前面,把“快”放在后面,这不是“好”与“快”简单移位,突出“好”,就是突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快”与“好”发生矛盾冲突,“快”应服从“好”,为了“快”而忽视“好”,将来想“快”也“快”不起来。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力水平整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高增长、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经济运行态势。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四是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五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另外还有城乡收入差别过大、出口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与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抓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消费需求、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方针的提出,正是为了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而提出的。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钥匙”。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在经济效益、经济质量、经济结构、科技水平、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不算强,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的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并在竞争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确保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充分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意义。只有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解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社会,才能推进并真正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竹正.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法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纠错中发现、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因对政治高考能力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对能力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试卷讲评课效益不高。下面笔者以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对试卷讲评课中政治高考能力目标达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学片段:试题:某区在贯彻《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实践中,围绕大局,全面做好社会各项工作,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举措。强调把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深化“爱心”品牌建设,以“安康计划”编织老人关爱网,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大力推进网上政府建设,重点推进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智慧政务”项目,以及智能社区等“智慧社区”民生服务项目。2012年该区第三次蝉联“全省文明城区”称号。
请分析该区创新社会管理新举措是如何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学生甲答案:①该区在围绕大局做好社会各项工作的同时,强调把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体现了抓主要方面。②该区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得1分)学生乙答案:①两点论: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既抓主要方面,又兼顾次要方面。②重点论:主次要矛盾中着重抓主要矛盾,主次要方面中着重抓主要方面。③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得0分)学生丙答案:该区围绕大局全面做好社会各项工作,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得3分)
A学生点评:甲答案①点中的“主要方面”应改为“主要矛盾”;②点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应改为“重点论”。B学生点评:乙没有结合材料分析。C学生点评:丙没有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世界观依据。
教师讲评:以上同学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分析不全面,完整的答案是: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②该区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该区围绕大局,既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又全面做好社会各项工作,体现了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解读片段:从甲的答案中可看出,他对两点论和重点论不理解,而且分不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表现在A说的“甲答案①点中的‘主要方面’应改为‘主要矛盾’”,还表现在甲②点中的理论与材料分析不能一一对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甲的理论理解与表述不到位致其调动考点不充分,并导致提取材料信息不准确。A虽能看出些问题,但未认识到甲答案中还缺“两点论”,且没能准确描述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世界观依据,点评不充分。从乙的答案中可看出,他在提取信息(审题)上出了问题,将“如何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理解成了“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关系”,这就直接导致其调动考点和组织答案全错了。B能看出乙没有结合材料回答,却没看出他存在的其他问题。从丙的答案中可看出,他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虽有一定理解,但不能深入描述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哲学理论依据,不能说出材料是怎样分别体现的。从c的点评可以看出,虽他能看出丙没有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世界观依据,但没能看出丙实际上对两点论和重点论没有深入理解,根本就调动不了考点。从任课教师的讲评中可看出,他对政治科高考四大能力目标还理不清,更无法准确评价甲、乙、丙三个学生的答案,而且他对课堂上A、B、C三个学生点评反馈的信息没能或没法充分利用,而是直接抛出答案,并没有讲出他们在提取信息、调动考点、分析论证上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能力的定位
政治高考能力要求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方面。
例:小林同学展示了搜集到的环保专家绘制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示意图》(下图),引发了同学们对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趋势的热烈讨论。
请根据图示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企业早日进入③、④经济发展阶段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题能力要求分析如下: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①图示信息:要读出③、④经济发展阶段就是高增长、低污染的阶段。②设问信息:请根据图示信息(指定情境),运用《经济生活》(范围)知识为我国企业(主体)早日进入③、④经济发展阶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怎么办”角度)。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①科学发展观。②又好又快的要求。③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开放水平。④企业信誉、社会责任。第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②加大投入,加快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③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开发新能源。④加强国际节能环保资金和技术交流,利用好国际资源。⑤树立诚信意识,遵守法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框架大致分为五个环节:样题准备-展示讨论-释疑解难-规律提升-订正总结。具体操作说明如下:
1 课前样题准备:教师批阅完试卷后,应先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按政治高考能力目标将试卷分成提取信息问题型、调动考点障碍型、答案生成问题型三类,并从每类中选择几份典型试卷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
把握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继续加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又要更加重视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思想走向行动,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要在掌握理论、武装头脑上下工夫。除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外,还要围绕我区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理论研究要注重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指导改造世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认真总结和大胆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不断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努力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把握好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的关系,既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把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统一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措施和工作都应该反映这个价值诉求。实现根本目的要靠基本途径来保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人民群众是基础,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起领导责任,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把实现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统一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放在第一位,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针、政策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其次,领导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努力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绝不能以牺牲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实现经济增长;第三,要坚决废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制度、机制与做法,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监督、奖惩制度机制。
巩怀志为人谦和风趣,激情满怀。虽然他管理的华夏优势增长股票基金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他看来,优秀的业绩更多得益于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整体努力。
感受集体的力量
“2005年我刚来华夏基金时,其实压力非常大。”巩怀志回忆说。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2005年,华夏基金制定了大举引进优秀人才的战略,投研人才储备大幅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压力是比较大的,就迫使自己更加努力不断学习。”
在充满压力的同时,巩怀志看到了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独有的优势。他说:“在这个团队中,你能够接触到新鲜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成长。这里有无私分享的传统,有团结一致提升整体业绩的氛围,甚至在考核基金经理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整个团队的贡献有多大。在这样的氛围里,经验丰富的人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理念与观点,这对提升整体投研实力的意义很大。”
当然,存在不同理念与风格的地方,就会存在思想的碰撞,华夏基金投研团队也不例外。“有时候,这种碰撞非常激烈,双方各执己见,互不退让。”巩怀志说,“但碰撞的结果都是良性的,都有利于团队整体投研理念的进步和投资决策,这一点非常难得。”
投资关键是抓主要矛盾
在谈到过去一年的投资操作时,巩怀志说:“在我看来,2010年和2009年的市场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当然,单从走势图上看,它们是不一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其实投资就是要看准并且抓住市场的主要矛盾。”
巩怀志认为,在整个经济和股票市场中,主要矛盾决定市场的运行特征或方向。经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度过危机、保增长,这是贯穿2009年全年的主要矛盾,所以2009年出现了货币政策的“”,新增信贷超过了9万亿。当钱放到了市场里,就会像“水”一样流动,流向了房地产和汽车,把整个经济链条都带动起来了。
到了2010年,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我们能够明确地看到经济逐渐复苏,此时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经济模式是不是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促转型”就逐步替代“保增长”,成为主要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就不适合投资,应该去投资一些新兴产业和消费等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子科技、医药等。虽然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经济企业提升盈利需要时间,但是在股票市场表现往往是提前的。
2011年的关键矛盾是什么,巩怀志认为上半年是“通胀”和“转型”,下半年要关注保增长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可能性。
满足 、快乐、有意义
20*年元月在区六届三次人代会上,我们在展望“*”发展前景时作了这样的概括:展望明天,东风大道、*路、*路、浙江路、*路相继贯通,沿线开发如火如荼;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全面建设,一个培养人才、聚集人才的大学城将迅速崛起在*路、*路、*路的黄金交汇处;万向竣工投产、普林全面建成,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东风工业园正由蓝图变为现实。项目东驻、工业东移、人才东聚、资金东流、城区东扩已成大势,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东部新城区呼之欲出。这是第一次提出东部新城区的概念。
20*年8月8日召开的区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区的奋斗目标就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十堰东部新城区,并对东部新城区的内涵、外延,建设东部新城区的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在20*年元月召开的十堰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赵斌所作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路、*路、*路、东风大道、武当路等城市干道为骨架,以工业园区、高校园区、商贸新区和东部城区新中心为支撑,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区”。
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东部新城区已经初具雏形,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基础设施上,东风大道、*路、*路、*路相继贯通,武当路主线改造完工,浙江路建设正在加紧推进,许白路开工建设。在工业发展上,普林工业园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三期470亩土地手续已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万向工业园近8万平方米厂房已经建成,固诺尔油箱项目试生产,通达整体搬迁已经完成;东风客车项目正式落户茅箭;三环工业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在高校园区建设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和郧阳师专新校区将陆续开工建设。在商贸服务区发展上,也呈现出东移的趋势,人商、寿康等商贸企业分别在三堰、二堰进行布点,京华在*路开发建设京华园商住综合小区,香格里拉商业街吸引了众多商家进驻,加快了城区商业中心东移的步伐。
20*年是东部新城区建设的关键年。20*年,东部新城区建设最具标志性的工程“东部新城区概念规划”将正式出炉,对东部新城区的建设将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在这一年里,行政中心将加快东移,市委、市政府行政中心将建成投入使用,市土地局、财政局、中心血站等市直单位将搬迁至*路,市运管处、市林业局防火中心等单位也将在*路沿线建设新办公楼;在这一年里,高校园区将加快建设,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和郧阳师专新校区主体工程将完工;在这一年里,基础设施将加快完善,浙江路将建成通车,许白路主体工程将完工,武当路柯家垭改线工程将实施,戚家沟、铁炉沟等拆迁群众的安置小区将全面开工建设;在这一年里,工业园区建设将加快推进,普林二期将完成,普林三期工程将启动,万向工业园将有多个项目建成,东风客车项目将竣工投产,三环工业园建设将进入实施阶段。为此,全区上下要求真务实,齐心协力,把东部新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把各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协调服务到位。
二、在和谐中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追求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茅箭工作的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把在和谐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始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着力化解好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此,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推进项目建设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当前,茅箭正处在项目集中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做到建设一个项目,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稳定一方秩序,和谐一方文化,成长一批干部,清明一方政治。在项目建设中,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与项目建设的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维护好居民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是,项目建设的投资方、建设方、施工方的利益和群众的具体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党委、政府要当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和各方利益的维护者,既要维护投资方、建设方的利益,也要维护施工方的利益,还要维护群众的利益。要在和谐中推进项目建设,实现茅箭“经济发展、利益共享、社会和谐”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在普林工业园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被征用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怎么办。为解决这一问题,区委、区政府及时出台了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的17份文件,并与普林工业园达成协议,每征用一亩土地安置一名失地农民就业。普林工业园目前已经安排了刘湾和西坪的农民工200多个,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样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企业不断壮大,群众利益也得到维护,实现了三方共赢、关系和谐。
第二,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村组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省、市和区级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村组的支持,村组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村组为国家、省、市、区级项目的建设提供服务和环境,国家、省、市和区级项目为村组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从而实现共兴共荣。
随着全区十大重点项目将陆续建成或进入建设的攻坚期,20*年村组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首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村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路、东风大道、*路、*路等城市主干道相继贯通,东部新城区的路网已经形成,道路沿线的土地普遍增值,任何一座山,任何一条沟,任何一片地都有开发的前景。其次是我们争取了给村组留地的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市政府已经出台政策,按照每个组留5亩,每个村留30—50亩的标准,为失地村组预留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这为村组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村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资本。目前十个“城中村”土地补偿资金总量达到一个亿,已经到位的资金约五千万,存款近三千万。四是人才技术保证。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们村组的项目,全部都实现了专业部门设计,专业队伍施工,专业人才管理。基于以上四点,所以我提出来,村组项目的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期。
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共同营造村组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共同迎接村组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共同打造村组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今年要把村组经济发展作为新的增长点,作为亮点,列上工作日程,认真抓好落实。村组要研究怎样把预留地手续办到位,怎样使用土地补偿金,办什么样的项目;开发区、街办要研究如何帮助村组落实土地,如何支持项目的发展;区直相关部门要研究怎样为村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要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村组经济发展的关系,支持村组经济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国家、集体与个人,市区和村组的关系。目前我区的重点项目比较多,有的是国家级的项目,如襄渝铁路复线;有的是省级项目,如十漫高速公路;有的是市级项目,如*路、*路;有的是区级项目,如东风工业园。这些项目,有的对全局的意义十分重要,但对局部的作用并不明显,比如襄渝铁路复线;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但对国家全局来说无关紧要,比如东风工业园。对于这些项目,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这样的一个认识:不管是谁的项目,只要在茅箭辖区,都是我们的项目;不管是谁的投资,只要有利于茅箭的发展,都是我们的投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树立大气开放,兼容并蓄的思想观念。
茅箭的发展是众多项目支撑的结果,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茅箭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我们要学会在大局下求生存、谋发展。服从大局并不是要完全牺牲小局,而是要在全局中找小局的空间,在挑战中找发展的机遇,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中办好自己的项目,从而实现多赢、共赢。比如许家棚村在服务十漫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开发整理了100余亩土地,通过服务万向工业园办起了一批“农家乐”,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老街社区在服务老街改造的过程中,解决了社区办公场地问题。这些都是在大局下谋发展的典型。
第四,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党的工作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上有一句话是“一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对于我们茅箭来说,党的工作与项目建设一相结合,党的工作就焕然一新。全区上下都要学会围绕项目建设来开展党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主动贴近、切入、服务、服从项目建设,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探索在经济工作中抓好党建的方法,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规律,使党的工作焕发勃勃的生机。
在项目工作中,怎样做好纪检工作?前不久,开发区一个叫瞿正驰的同志给陈市长写信,反映开发区的干部在拆迁中作风粗暴。信件转到区里,如果按一般处理人民来信的办法,就是由开发区来调查处理并作出答复。但是我把这个件转给了纪委,让纪检部门去调查,如果是我们的干部作风粗暴,就处理有责任的干部;如果不是,就给瞿正驰同志做好思想工作。春节前夕,纪委的同志到瞿正驰家里,给他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市区领导都非常重视他的来信,通过调查,拆迁补偿是到位的,个别干部存在工作方法欠妥的问题,已经进行了批评教育,欢迎他再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瞿正驰最后表示心服口服,不再上访。举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项目建设中纪检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
那么在项目工作中,怎样做好工作?今年是东部新城区建设的关键年,服务项目建设的重点将从群众拆迁转到群众安置,要突出抓好宅基地和安置小区建设。在宅基地建设和分配以及群众建房过程中,各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会集中出现。为此,区委、区政府将成立若干个副科级以上干部带队的工作小组,到项目建设一线接待处理群众来访,把各类矛盾化解在一线。还有宣传工作,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都能够找到报道的切入点、兴奋点,宣传工作能够贯穿于项目建设工作的始终。组织工作也能在项目建设中找到工作的空间。比如在项目建设中开展“五比五看”活动,把选人用人的视野始终放在项目建设一线,将最优秀的干部选拔到为项目服务的各个部门,对为项目建设服务作出贡献的同志,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形成人人为项目建设献计出力的干事氛围,等等。总的来说,党的工作在项目建设中都可以找到切入点。各级各部门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党的工作和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去年春节前夕,在普林工业园业主座谈会上,有一位业主在发言中说:茅箭发展工业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位业主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我把茅箭这几年发展的精神归纳为三种精神:第一种是愚公移山的精神,第二种是精卫填海的精神,第三种是夸父追日的精神。
有的同志要问,我们是不是有这三种精神呢?为了建设万向工业园,我们开挖土石方280万方,搬了一座山,平整土地500亩;荣华工业园开挖土石方100万方,搬了一座山,平整土地250多亩。搬了两座山,建成两个工业园,这难道不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干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够达到目标。
那么精卫填海的精神呢?普林工业园二期工程要填60米的深沟,总共需填土石方300万方,目前已填100多方,和三期工程的470亩土地连起来,最后将形成有8个平台、总面积达800余亩的“工业梯田”。省委副书记杨松同志视察后,称赞这样办工业园是茅箭人民创造的一条经验。这种精神可以用“精卫填海”来概括。大家都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精卫鸟的形象是出身名门,卓尔不群,意志坚强,英勇不屈。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行动永不停止。“精卫填海”是我们开山造地、建设“工业梯田”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种精神是夸父追日的精神。夸父追日的故事讲述的是,夸父立志要追到太阳,于是他日夜不停地追赶。夸父口渴了就喝渭河和黄河的水,把渭河、黄河的水喝完了,又喝大湖的水,结果还是没有追上太阳,最后他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拐杖扔掉,拐杖化成了一片桃林。夸父的形象是勇敢无畏,是力量、气魄的象征,故事反映了追求远大目标的信心和勇气。茅箭人是不是也有这种信心和勇气呢?我们提出建设东部新城区就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制定的“*”规划“四个翻一番”的目标,还有建设东风工业园,都是宏伟的目标。我们敢于提出这些奋斗目标,这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夸父追日的精神,为了追求远大目标不怕困难、锲而不舍。
这三种精神的共同点就是敢于追求新的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胜利,特别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我们有的同志在工作中总是感到压力大,困难多,怨天尤人,好像困难都是自己遇到了,别人的工作就没有困难。这是缺乏良好精神状态的表现。最近看电视剧《秦始皇》,受到一些启发:当秦始皇胜利的时候,李斯就提醒他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胜利。李斯认为,如果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胜利,就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失败;如果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失败,就不怕失败。一个不怕失败的人将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人。所以,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必胜的信念,不能老讲客观、不讲主观,老讲困难、不讲希望;要有敢于攻坚的信心,勇于突破的斗志,碰到困难不畏缩,遇到矛盾不回避,积极开动脑筋,讲究策略方法,大胆探索创新,从而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措施。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精神,勇于消化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全面推进东部新城区建设。
四、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的决策、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如果工作方法不正确,仅仅靠正确的决策、昂扬的斗志,也是不够的。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主要要做到三点:
1、要抓紧中心工作。在《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之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当前,我们全党的目标是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全区的目标是要建设十堰东部新城区;全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我们全区的中心工作是项目建设,对我们来说,抓项目就是抓经济发展。我们抓紧中心工作,就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2、要抓主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矛盾不解决,次要矛盾解决的再多,也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领导要敢于面对矛盾,直奔问题,从最头疼的事情抓起,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