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07 08:56:0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1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从1999年国家提出扩招的政策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虽然国家相继推出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学费代偿”“鼓励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未就业学生人数庞大。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状况。2011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超过660万人,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为77.8%,也就意味着有145万人没有按时就业。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状况和人口结构和分布现壮,这种状况在短时很难改变。

一、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的教育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

人数的众多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含金量在降低。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习、实习、实验等需求,且课程体系的陈旧也造成了大学生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更加纵容了一些学生的懒惰心理,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知识不扎实,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呢,这是学生素质下降的学校或社会因素。

2.毕业生就业地区向大中城市集中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沿海和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其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远远快于西部地区。提供了许多可以让大学生实现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和创业机会,而且高薪、高福利、高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相比小城市的优势所在,许多大学生形成了“宁要省城一张床不要老家一套房”的就业误区,造成毕业生就业地区向大中城市集中化的局面。但人才的过多涌入,使大城市的就业市场出现过度饱和,供大于需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在城市中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日渐深入,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价值。

3.毕业生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期望值却没有与市场形势相吻合。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是4000元以上,所占比重为15%左右;能够选择1500元以下的人只有3%;而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刚毕业的薪酬的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同时通胀因素也推高了应届生的薪酬期望值。但企业所给的薪资标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工作价值、工作经验是成正比了,这样造成大学生薪资期望值与实际的落差。其中还有部分学生本着“宁缺勿滥”的想法,第一份工作往往在薪酬、工作地点、发展机会都要求“称心如意”,部分学生有业不就。形成了现在的“公务员热”“考研热”“选调生热”等社会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4.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其相关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跨度太大不能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理论课堂教学过多实践教学太少,大班授课突出一对一辅导缺失等课程缺陷和大学生对课程的诉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也使得课程及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效果下降。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1.高校合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使得人才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即将毕业生最关心、最需要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毕业生,这就充分说明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信息了解不对等,所以相关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定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建立校友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求职信息。

3.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科技、新经济、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需求日益迫切,人们对高素质的人才的渴求愈加急迫。因此,高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实践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面广、文理兼通、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就业准备教育,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职业规划测评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现实协调起来。同时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就业心理辅导中心等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得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时代等方式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一、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实施

本调查选取湛江师范学院的90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尊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下进行的,于2009年10月到2009年11月在湛江师范学院各个教学班级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

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共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1000份,并成功回收了问卷900份,有效率90%。

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结果分析

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发放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统计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是: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合计900个,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

男女生分别为 人和 人,比例为男:女=45%:55%。

(一)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

高校扩招后,我校生源人数增多,从2003年到2009年我校毕业生增长超过一倍,传统师范专业人数增长超过1.5倍,这个数据表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受广东省人事制度变革的影响,进入机关单位、学校、事业单位必须经过笔试、面试等考试形式的筛选,就业准入的门槛提高了。从表1-1可以看出,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只有8.7%的大学生是表现得“很有信心”;65.3%的大学生感到“较有信心”、“一般”,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此表示担忧和自信心不足。26%的大学生觉得“较没信心”和“没有信心”表明在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着很浓厚的包分配制度的痕迹,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种就业观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竞争的意识,所以学生在遇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感到有点茫然失措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

图1-1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择业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学生占 ,这表明我校学生还存在着传统的求稳定怕风险的就业观,这个就业观和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对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趋势是不相符的,是属于过时的缺乏现代意识的就业观。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 “先就业,后择业”,占54.3%,占到调查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理性地改变了原来想求稳的思想,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新观念。这种观念与我校开展的就业“两课”宣传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通过上课向学生灌输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上,先解决生存的问题,等具备了经验和能力时,在时机和条件来临时就可以发展自我,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4.3%,这一比例和我校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相符,我校2006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90人,占学生总数的4.21%,但是这种观念正在受研究生扩招后就业难的就业形势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为110人,只是占学生综述的2.98%。6.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由于这是个择业新观念,能够接受的学生还不多,可能和我校所处的地域有关,我校处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活跃,而我校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来自粤西地区或粤北山区,不可避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就业流向选择

我校生源90%来自广东,特别是近几年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所以 的学生都选择在广东省内找工作,其中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占47.8%。近几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岗位趋向饱和,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我校学生退而求其次,回生源地就业成了我校学生就业流向的另外一个大方向,选择在“粤西地区”就业占34.8%。但是在选择的粤西地区中,很多学生还是优先选择市区,对经济困难的县、乡选择不多而且选择后流动性也很大。对于我校学生还是要积极灌输去基层、去艰苦环境地区的观念,让学生的就业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相结合。

(四)大学生的就业行业选择

由于受到传统师范院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我校学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普教系统”,这个一方面表示我校师范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表示我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狭隘。近几年,我校生源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达到 ,女生在行业选择中一般会侧重稳定的教师行业,所以这个行业一直都受到学生的青睐。广东这几年的“考公务员”热潮一直没有减退,受到这个热潮的影响,一直都有比较多的学生选择。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对策

(一)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我院学生受传统师范教育的观念影响,一直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从近年来学生竞聘的岗位选择来看受偏爱的还是教师岗位,就业行业的选择还是偏向于比较稳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能够接纳最多毕业生的企业岗位往往无人问津。但是目前教师行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的饱和能够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弱,企业崇尚的优胜劣汰原则让我院学生还不能适应,导致了我院出现了学生被动就业的现状。从这几年我院就业指导中心引进了很多优秀企业来我院招聘但是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高校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避免走进死胡同。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一步到位更切实际,适应性更广。并且这种逐步到位的理念,有助于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从一而终的工作社会很难再提供。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时代潮流,在人才的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谋求发展。目前,人事制度在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家和高校也加大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国家和社会为给大学生的流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大学生树立了与此俱进的职业理念,主动放弃了追逐机关事业单位,而去民营或者三资企业去谋求发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去发现和把握机会,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暂时落实不了工作单位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强求自己急于落实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而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09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6.1%,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相当数量的企业为减少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纷裁减冗员,甚至停产,其作为吸收大学生的热点行业功能剧减弱,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向趋于多元化。

4、受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错位影响,由于以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就业期间,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只把企业当成为面向更高职业的跳板,使企业在付出培训代价后,没有收获应有的成果,使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有缺乏应有的信任,造成企业和应届大学生间有条诚信的代沟!

5.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50余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资本,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

【学生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1.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 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如何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呢?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第4篇

关键词:德语专业大学生 就业现状 建议

一、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自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学中设立德语专业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所大学设立德语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千名德语专业人才。尽管各学校德语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涉外德语”等等。但是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生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相似性。上海共有11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及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其中有一本学校也有二本学校。

二、就业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2.访谈法

1)电话访谈:通过外语学院老师及就业中心的帮助,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电话号码,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解。本次电话访谈对已经毕业的130名德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采访。

2)面对面访谈:对处于实习期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外校学生为辅进行面对面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实习工作的体验与感受。

(二)调查结果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留在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和直接就业。本课题针对第三种选择进行调查。

60%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德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笔译,这都是就业的一个亮点。23%的大学生喜欢导游工作,当然其中女生占多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在旅游参观的同时感受着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变化;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45%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喜欢教育行业,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或者在例如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教中小学生。78%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工作,近年来中德经济交流频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可以从事德语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同学从事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心理

1)工作性质:64%的大学生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只有27%大学生接受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这可能与大学生活节奏有关,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懒散,享受安逸的状态。导致工作后更喜欢安稳的工作,笔者建议大学生应多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2)工作地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沿海城市,认为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薪酬高,但其实中部和西部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价较沿海城市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1)德语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和口译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是看重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3)提倡网上投简历。目前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主要途径90%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网上投递简历(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然后进行面试,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在试讲过程中,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

三、针对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1.对在校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学好专业课的内容

专业课不仅是我们当初自己选的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学好专业课。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总结,扩大单词量,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程度;可以与外教多交流,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在生活中运用德语,读音要标准,发音要清晰打好基础才能为日后更加流利的交流提供保障

2)学好英语

德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考英语四级,充分说明了英语对德语专业同样重要。经调查,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工作时还会用到英语,许多德企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而且频率较多,为了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可以讲德语,还要可以熟练的运用英语

3)增强自学能力

大学需要我们的自学能力,根据笔者所在的班级大一英语四级第一次的通过率为77%,然而第二次却再次通过的人很少,这充分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放松了学习,第一通过的同学还有高考后的基础,第二次也没通过的同学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学能力,依然保持高中时学习的热情。

4)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与人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集体让自己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更多的公司倾向于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做好大学的规划

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大学规划,不仅要有大目标同时也要把目标具体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刚进入职场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让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自控力、调节压力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工作岗位多,但就业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提前做好调查,薪资水平及能力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刚刚进入职场对薪资的要求不要过高。

7)扩大阅读量

德语在未来的职场中多数都只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真正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工业较发达,尤其汽车方面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喜欢汽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增加就业的砝码。

2.对已就业的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保持学习的状态

工作后并不是就与学习没关系,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氛围,在工作中要多向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自己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工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会为工作提供不少的动力。

2)及时调整心态

职场中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大学也许早饭可以拿到课堂吃,可以迟到,可以旷课,但工作时要及时改掉这些换毛病,让自己尽快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当同事抱怨老板责骂的时候,先不要反驳,冷静下来好好反省下,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改正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3)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些刚刚毕业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棘手,工作后我们便真正的踏入了这个现在的社会。在职场中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差别,职场里更看重效率与能力,进入到新的环境就要调整我们处事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

此次调查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担各自擅长的部分,才得以保证调查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并对正在学习或已经工作的德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金巧英.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光明未来——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科技信息,2010-8(16)

[2]张兴国,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04-11

[3]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第5篇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过程艰辛、就业层次低、结构性失衡等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宗教信仰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以政府方面而言,所有地区均增加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公务员招聘的数量,对参与招考的毕业生提供不同优惠政策,通过适时加分,以便确保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以录用。

(2)以高校层面而言,所有院校通过不同方式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就业。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则更加艰难;另一方面, 部分已找到工作的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无法及时转变身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2.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欠佳,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空间过小。民族地区的考生,因为文化基础较差,大部分会报考民族类院校以及省内的地方院校。而这些院校通常在传统专业方面占有较大的比例,应用方面的专业过少,学科专业供求出现偏差,与市场所需脱轨,所以少数民族考生就业的空间过小,竞争力不足[1]。

(2)创新创业教育不佳,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不足。当前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方面,高校尚处在初级阶段,特别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欠缺系统理论性的教育。并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机构不够合理,相关创业政策无法落实,创业空间过小,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会产生影响。

(3)英语、计算机应试能力较低,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英语和计算机证件已经变成通往就业的必经之路。可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较难获得相关证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造成较大的影响。

(4)就业政策倾斜不足,机制不够完善,形成就业挤压。高校招生时,会对民考汉产生适当降分,对民考民的学生执行单独划线等政策,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顺利进入高校。但是就业政策的倾斜并不充分,少数民族报考公务员通常仅在笔试环节加5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很难通过考试。

(5)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加大就业难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时间以来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会计等专业受到学生的追捧,导致供过于求,使得大学生劳动力出现结构方面的不足以及结构过剩的状况[2]。

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

(1)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政府需不断加快出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打造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比例。在学历与能力不相上下的状况下,各企事业单位应当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换位思考。通过与政府进行换位思考,为政府打造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关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应当具备远见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需要符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所需。需要和用人单位进行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方向培养人才。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特殊性因材施教。

第二,分析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完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做到有的放矢。

(3)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本身素质的对策建议。在人才竞争当中,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信心不足,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少数民族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将自身打造成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处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不断进行探寻,需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一同努力,才能够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