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6:04
序论:在您撰写防范灾害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Abstract: The c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with the city of new geological disaster rapid process of a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city and its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16.1
引言: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且灾害类型多样化、地质灾害影响面广、造成损失巨大,而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是相互影响的,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人类活动也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加剧。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的加强管理下,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但我国每年仍然会由于地质灾害导致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事故,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防治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为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所谓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主要指的就是我国的不同级别的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实行关注和监督管理职责。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1条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第5.2条“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第二种情况比较简单,本文仅对第一种情况进行讨论。
1.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的确定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有发育的节理、裂隙、岩层面、断层等构造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的陡倾角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滑坡体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面或软弱带组成,也可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其次调查结构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性较好的结构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即为崩塌、滑坡的第一斜坡带。
1.2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确定 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泥石流的评估范围宜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应为包含泥石流沟谷的第一条完整的山脊为边界,通过实地调查后确定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即为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
1.3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的确定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围按照煤炭部制定的《建筑物、水体、铁路航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通过概率积分法用一下公式进行推测。
1.4其他确定评估范围的依据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1.5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1.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应是以上各个因子的并集,且为了全面反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在确定评估面积后,对评估区也要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应该包含引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地质环境要素的范围。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构建及相关建议
2.1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核心在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但光靠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少数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只有广大的群众懂得了如何爱护环境,如何识别、预防地质灾害,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环境,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措施。所以需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向人们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地质灾害的危险与防治知识,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减少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避免由于人为原因产生地质灾害而危害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高质量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加快地区性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应在根据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计划以及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逐步完善,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强地方地质灾害管理机构对于所辖地的地质灾害的管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严肃处理违反地质灾害规划相关条文的有害行为。
2.3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加强推广针对地质灾害监控的最新的技术,在拥有了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与控制设备的基础上,可以全面地将地方的地质灾害预警水平提高。充分认识到"3S"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结合该技术搭建地区性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根据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储存、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处理相关的地质灾害状况,可以实时反映地质灾害并予以快速准确地提供援助措施;其次是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控,面对具有突发状况的地质灾害,可以充分发挥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控体系的优势,加强监控的力度与频度,做到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由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最后还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控技术的政策支持,确保地方上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可以获得足够的技术条件和财政支持。
2.4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需要加快完善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的应急方案的预先制定工作,组建相关的指挥专家库与救援搜救队伍。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的分工,细化不同预案所需的应急安置工作计划、设置必要的应急避险场所。强化地质灾害监控管理部门的专业力量,积极参加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应急处置演习工作,提供广大群众面对地质灾害时的自救与防治伤害的能力,并提升人民群众配合地质灾害管理部门工作的能力,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能力。
2.5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力度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与治理。努力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交通、城市建设和防汛抗旱、扶贫等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大对威胁零星分散农户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的排危除险力度,通过政府补助,引导受威胁群众主动参与防灾除险。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展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政策的研究,支持社会力量加大对地灾防治经费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资金扶持、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地质灾害开发性综合防治新机制。
关键词:广东仁化;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关键词:瓦斯、地质因素、防范措施
1.瓦斯的形成
瓦斯的形成与煤及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密切相关,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种形成方式。
1.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在植物成煤第一阶段,有机质分解,当氧气充足时,形成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当缺氧条件下,由于细菌作用分解析出甲烷、重碳氢化合物、氢及其它气体。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瓦斯,由于离地表近,大多逸散到大气中,在煤层中保存数量较少。
1.2. 煤变质作用形成
泥炭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受地压和地热影响,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氧、氢、硫、氮的含量降低,碳含量相对富集,并形成了以甲烷、氢为主的气体及重碳氢化合物等其它气体。岩浆侵入煤层发生接触变质时,同样可生成重碳氢化合物、氢和甲烷。
这个阶段生成的瓦斯,由于在地下深处,不容易逸散。目前煤层中含有的瓦斯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成因。
1.3.油气型来源
主要是指矿井瓦斯的来源是油气田的瓦斯侵入。
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2.1.瓦斯含量
瓦斯含量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的煤体或岩体在自然条件下所含的瓦斯量数量(包括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单位m3/t。
2.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瓦斯生成量多少的因素;二是瓦斯的保存和逸散因素。在煤矿矿井中,煤中生成的瓦斯含量与储存的瓦斯含量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的煤田、同一煤田不同矿井、同一矿井不同采区的瓦斯含量也是大不相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地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煤的变质程度的影响
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煤的孔隙率和煤质,煤的变质程度不同,孔隙大小不同,其所含瓦斯的量就不同。成煤初期,煤的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储存游离瓦斯的空间大,瓦斯的吸附能力也很强。但此时煤质以褐煤为主,在成煤物化作用下尚未生成大量瓦斯,所以褐煤中瓦斯含量很小。在煤化地质作用下,煤质逐渐致密,孔隙率减少,吸附瓦斯的能力大大降低。随着煤的继续变质,煤体内部生产许多细微孔隙,使得煤的表面积不断扩大,至无烟煤达到最大,所以无烟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最强。并不是煤的吸附瓦斯能力强就一定含瓦斯量大,最终瓦斯含量除了需要煤的吸附能力外,还需要密闭的空间使其得以保存。
2.2.2.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的影响
煤层中的瓦斯会受到来自地层的压力,从而使其在煤层中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速度与煤层和围岩的渗透性有关。渗透性越大,瓦斯就越容易逸散,反之瓦斯则容易保存在煤层中;如果煤层的围岩致密完整,煤层中的瓦斯就容易保存下来,反之,瓦斯容易逸散。
2.2.3.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造成同一矿区内瓦斯含量存在差别的主要因素,在地质构造附近瓦斯涌出量往往增加或减少。一般说来,开放性断层有利于瓦斯排放,瓦斯含量减少;压性断层甚至可以封闭储存瓦斯,称之为封闭性断层,其瓦斯含量增大。地质构造是影响瓦斯存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封闭型地质构造有利于封闭瓦斯,开放性地质构造有利于排放瓦斯。瓦斯喷出大多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溶洞裂缝区、背斜和向斜轴部储瓦斯区以及其他储瓦斯构造与原始洞缝相通的区域,是发生瓦斯喷出的良好通道,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2.4.地下水的影响
瓦斯可溶解于水中,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而随之流动逸散,所以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区煤层含瓦斯量较少,而地下水活动不强烈的地区煤层瓦斯含量则相对较多。此外,水分子对瓦斯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占据煤体的裂隙和吸附表面,减弱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因此,煤层含水越大,瓦斯相应就越少。
2.2.5.煤层埋藏深度的影响
瓦斯还与煤层的埋藏深度和煤层倾角有关系,通常,瓦斯含量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煤层的倾角越小,瓦斯含量则越大。对于埋藏较浅的煤层,特别是有露头存在时,煤体中的瓦斯就容易通过露头逸散到大气中去,瓦斯含量相对较小。对于煤层被较厚且不透气的厚岩层所覆盖时,瓦斯难以逸散,煤层所含的瓦斯量就比较大。如果煤层属于暴露式煤田,含煤地层出露地表,瓦斯就容易排放,瓦斯含量就很低。
2.2.6.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煤层厚度大的区域瓦斯含量也较大,煤层厚度与瓦斯含量为正相关的特点,但同时还说明有其它因素影响着煤层瓦斯含量。
2.2.7.岩浆侵入的影响
岩浆侵入造成下部煤层在热力作用下变质程度增高;对促进煤层气的生成起到主要作用,煤层瓦斯含量增加;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裂隙增多,为瓦斯提供空间,同时对下部煤层的瓦斯运移形成覆盖层,使煤层顶板整体渗透性差,影响煤层瓦斯的运移和逸散。
3.矿井瓦斯事故防范措施
3.1.建立瓦斯管理安全机制
瓦斯是导致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物质源,作为引发事故的主要物质因素,为了防范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系统工程中的本质安全,做好瓦斯安全管理工作是治理瓦斯灾害事故的重要前提。
(1)、消除瓦斯灾害事故的物质危险源
最大限度地抽、排、放开采煤层、邻近煤层和采空区等区域中的瓦斯,减少井下瓦斯涌出量,是提前预防和控制瓦斯的根本措施。对于局部聚集的瓦斯,可采用隔离法、分支通风法、引风法等措施来隔离或者吹散巷道内聚集的瓦斯。
(2)、建立健全矿井通风系统
建立健全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整个矿井和井下各个工作面上都有足够的风量,稀释和排放工作面涌出的瓦斯,这是防止瓦斯聚积和超限、杜绝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因此,矿井必须有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
(3)、建立矿井瓦斯监测系统
矿井地面必须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检测人员必须对矿井井下各个点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并做到“三对口”(瓦斯记录本、瓦斯牌板、瓦斯台帐)。如果有瓦斯积聚超限的异常状况,应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使之达到安全要求。
3.2.建立火源管理安全机制
引爆火源主要有电气火花、放炮火源、摩擦撞击、明火等,通过对引爆火源的安全管理,可从根本上控制瓦斯爆炸的引火源,从而杜绝瓦斯爆炸事故。
(1)、加强矿井用电安全管理
井下的电气设备必须进行防爆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井下电缆接头不准留有明接头,对电缆经常检查,防止漏电,设置漏电保护器;矿灯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如在井下发生损坏,严禁在井下打开电池盒或自行修理。
(2)、加强矿井用火安全管理。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入井。瓦斯泵房及附近20M 以内不许存在明火。在井下不准进行电焊和气焊等焊接作业,如确实需要则必须严格执行报批手续。
(3)、加强井下放炮的安全管理。严禁简化放炮程序、放明炮及明电放炮、多母线放炮、违规填充炮泥、反向爆破、一次装药多次爆破、使用岩石炸药爆破等。
(4)、加强摩擦撞击的安全管理。采煤机械截割部件上需加洒水喷雾降温设备,严禁在井下通风不良区域使用可产生火花的金属工具和机械设备。如果发生瓦斯事故,抢险救灾时须使用专用工具。
3.3.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根据安全学原理,引发事故的原因不外乎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物的不安全状态)、环(不安全的环境)三大因素,而人为因素往往是引发事故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安全教育是杜绝矿工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安全知识教育。使矿工掌握有关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整体事故预防水平。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各种知识教育的深度可结合矿工所在岗位进行安排。
(2)、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对教育者进行培训和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其逐渐掌握安全技能。在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使作业人员掌握完成本岗位安全作业技能,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应结合工种岗位,按照有关规程、标准有计划地进行。
(3)、安全态度教育。通过安全态度教育使操作者尽可能自觉地掌握安全技能,克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端正安全态度,自觉遵章守纪,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安全形势教育和结合典型安全事故开展的安全教育等。
关键词:化工灾害 事故处置 废水污染 防范措施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多种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如何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在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便成为了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一、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化工灾害事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重大的化工灾害事故往往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包括对空气、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等。通常情况下,扩散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流通而发生迁移与扩散,对人体的危害也会渐渐减弱。土壤中的污染物则会长期存在,并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和转化,只要人们加大对土壤的治理力度并注意防范,也会明显降低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而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之一,一旦化学灾害事故的污染侵入到水体当中,便会随着水体的不断流动而对河流的两岸以及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到地层当中,还会污染当地的地下水,导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命、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化工灾害事故发生后,要加强对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重视力度,防止有害废水流入地表水体,或经过土壤的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体当中,尤其要避免废水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保证污染的范围不会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将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
二、化工灾害事故处理中废水污染的特点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火灾等一系列的灾害,而水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理中最常用的稀释、冷却、灭火与洗涤剂,被广泛的使用在化工灾害的现场救援和事后处理当中。但是如果任由使用后的废水随意的扩散到环境当中,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就会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想要有效的对化工灾害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废水污染进行防范,首先需要了解废水污染的种类和特点。
1.化工灾害事故处理废水所含污染物的种类
化工灾害事故处置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为化学污染物,根据性质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种类,分别是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以及油类污染物质。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以及无机盐类等,可以引起水体pH值的变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机有毒物质会对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在生物体内发生富集,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此类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如铅、汞、铬、砷等。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有机农药,包括多环芳烃、卤代烃、有机磷农药等物质的泄露,这些物质大多为人工合成的产物,除毒性较大的有机磷农药较易分解以外,大多数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发生分解,会对水体产生长期的影响。需氧污染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酚、醇等有机物,此类物质本身并不含有毒性,但是它的分解过程却会降低水体的溶氧量,如果水中大量存在需氧污染物,将会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并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植物营养物质对水体的危害与需氧污染物相近,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会令水环境中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内部的溶解氧浓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最终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而油类污染物则是指石油及其副产物,此类污染物的比重小于水,因此会在水面上形成难以降解的油膜,使水体与空气隔绝,阻止水体与空气氧气交换的进行。另外,油类污染物也会破坏鸟类羽毛上的防水层,造成水鸟的大量死亡。
2.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特点
首先,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突发性强,属于偶然产生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均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同时,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通常都会导致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难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导致污染事故的发生。
其次,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危害面广。水体的流动性可以使含有化学污染物的废水汇入附近的自然水体当中,对地表水体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河水的流动又加剧了污染物的扩散,引起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危及到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另外,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会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工事故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流入水体,便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而污染物随着水流进行扩散,又会危害到河两岸的水产养殖区,给水产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另外,水体的污染也会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对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造成居民饮用水的严重短缺,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生产活动,并使人们产生恐慌情绪,最终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防范措施及环境保护方案
1.完善相关的法律标准
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并加大法律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化工企业对于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企业也应当严格遵照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提高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运行必要的环保设施,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化工灾害事故污染的问题。
2.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为了防止突发的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各级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水环境状态的监督调查力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污染防控机制,编制科学的事故应急预案,以防事故发生时缺少必要的应对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风险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的运行安全,避免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
3.建立高水平的事故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应急队伍,在事故发生时做到快速反应、密切配合、协调有力,全面彻底的执行事故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化工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扩散范围,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采用科学的抢险措施
在对化工灾害事故进行处置时,需要遵循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针对事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救援抢险措施,在事故发生时降低问题的严重性,将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合理的处置事故救援中产生的废水,采取围堰、导流、输转、覆盖、掩埋、中和、回收等技术,控制污染的扩散范围,避免含有化学物质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危害。
关键词 桥式起重机;溜钩;危害;防范
中图分类号TH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167-02
对于桥式起重机来说,它的制动器是用于制动停止工作的重要装置之一,目的在于使各种工作机构能够可靠且准确地停止,通常被人们称为“刹车”抑或是“抱闸”。根据制动器所需求动力以及结构的差异,一般分为了电磁与液压等等制动器。从一般的情况来看,说使用的制动器都是常闭式,顾名思义,在机构不再运作的时候,制动器就会自动的抱紧,当再一次工作的时候才会再次松开。
1 桥式起重机的溜钩及其存在的危害
所谓“溜钩”就是指当桥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的工作停止之后,由于存在较大的惯性在起吊的物件之上,就会导致重物出现下滑现象。在起升机构不再工作时,制动器就会产生能够支持1.25倍额定载荷的制动力矩,而在惯性的作用之下,说需要起吊的物体在下降的时候,惯性的形成一般选择在50mm~60mm之间为最佳。
如果“溜钩”的事件出现,就会导致严重的危险出现:首先,对于人身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在起吊运行的过程里面,当跟地面的工作人员配合作用抑或是遭遇紧急的情况时,需要将控制器及时扳到“0”位,这个时候就会因为溜钩而发生重物下滑,对地面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其次,会对机械设备造成损坏。桥式起重机在起重作业环节中需要做到三点,即快、准、稳,但是在对重物进行定位时,卷筒会促使重物下滑,出现“溜钩”,对机械设备造成损坏。最后,对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当出现了“溜钩”的情况,在起重作业当中,起重机就会出现失稳、失准,就会导致无法及时的定位重物,从而使得工作一直反反复复,最终将操作的节奏放缓,使得地面配合人员与行车人员的心理都存在较大的影响,对生产效率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2 使用新装备、新技术,防范桥式起重机发生“溜钩”
应当使用新技术对起重机进行改造,防止“溜钩”发生,确保起重机安全可靠地运行。近年以来,可编程控制技术以及变频技术日渐成熟,PLC及变频器的价格也在持续下降,应用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广新技术,因而更新并改造桥式起重机的装备及技术等已成为其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可编程控制以及交流变频调速等技术在起升机构、安全联锁以及大小车行走机构等过程中实施集中控制,确保桥式起重机的操作安全而平稳,成功消除起制动的冲击影响,在防止发生溜钩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
其一,使用电气系统监视制动器的运行状态,并及时预警,防止发生溜钩,保障桥式起重机运行过程的可靠、安全。在PG矢量控制这一模式之下使用变频器的运行信号实现对电磁制动器的控制,当达到0Hz运行时输出的转矩为180%,转矩将在20ms的时间以内响应,成功避免因为重物的溜钩发生抖动;
其二,对于自动转矩提升的有效控制。在运行的实际过程当中,应当适当的提高高中频电压,从而提高启动转矩,改善低频的特性,从而使得在结构起升的时候能够一直保持具有足够大的转矩,从而避免溜钩现象的出现;
其三,起升机构的电气控制应当具备定位的功能。在对较大的负载进行制动定位时,对于变频调速应当安装相应的制动电阻器,而确保停车能够准确就需要将机械制动与电气相互结合,从而避免溜钩现象的出现。
3 防范桥式起重机的机械系统故障,避免发生“溜钩”
其一,没有合理调整抱闸,主弹簧出现过松的情况,导致制动力矩不能够达到要求,造成溜钩。因此在对抱闸进行调整时,务必保持一种认真负责的心态,在调整过程中做到细心、专注,严格以安全技术的规程要求为准完成调整工作;
其二,抱闸打开不均匀抑或是间隙过小,导致在抱闸工作的进行过程中闸的一侧或两侧的间隙太小。而在不频繁的工作之后,起吊的重物就会因为闸瓦以及闸轮处于相对的冷态状况造成收缩,最终导致溜钩的产生;
其三,制动轮的表面沾有油污会促使摩擦的阻力减小,从而导致抱闸不紧发生溜钩。所以制动轮的表面应当得到适时的清理,避免沾上油污,一旦发现油污就必须及时使用煤油进行清洗,杜绝溜钩;
其四,制动器的杠杆系统由于存在铰链等活动关节被卡主的现象造成抱闸失效,从而产生溜钩。对于此类危害的防范,主要是要将活动关节及时的,让抱闸的动作能够缓慢的恢复。而会有卡阻的现象出现在抱闸复位的时候,因此,需要我们在实验与观察的时候做到耐心、仔细才能够发觉;
其五,制动轮的调整。当摩擦的表面出现了深度高于0.5mm的环形钩槽时,会减小摩擦片跟制动轮之间的接触面积,造成制动力矩降低,进行导致溜钩现象出现。因此,需要将制动轮卸下之后,进行适当的加工磨削。然后再进行使用,而不再需要进行淬火的热处理。
4 科学管理,提高操作技能,防止“溜钩”事故发生
其一,对于桥式起重机来说,它的制动器是用于制动停止工作的重要安全装置之一,因此应当时常对制动器进行检查并保养,有效防止溜钩事故发生;
一方面,科学规定检验制动器的时间。为了更好地防止溜钩事故的发生,每班作业开展之前都应当仔细检查起升机构的制动器,于是桥式起重机的操作司机在每班第一次起吊重物时应当将重物吊离地面0.2m~0.5m,然后将其放下,用以验证制动器是否可靠,在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才能够进行正常的运作。另一方面,当桥式起重机起吊的重物接近或者是达到了额定的荷载的时候,就需要认真的对于制动器进行检查,然后再通过短距离、低高度的试吊之后才能够进行吊运;
其二,如果在起吊重物的过程中察觉到制动器失灵,就应当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将控制器扳到第一档,促使起吊物上升的速度降到最小,当快要提升至目标位置时再将控制器扳到下降的最小一档,促使起吊物下降的速度达到最小;
其三,起升机构安装的制动器必须要是常闭式的,且要促使制动的安全系数在理论上跟相关的规定相符。当吊运的重物属于易燃易爆、液态金属或者是有毒有害的物品的时候,就需要将两套常闭式制动器安装在起升机构之上,并且每一套制动器的安全系数都必须在1.25的数值之上;
其四,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桥式起重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尤其是要透彻分析桥式起重机的一系列故障现象,帮助他们在分析故障现象的同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排除故障,切实减少发生溜钩事故的几率。
5 结论
笔者对桥式起重机的溜钩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科学的防范,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高效,防止因为溜钩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当然,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系统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致力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故障并及时防范,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永,季本山.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港口桥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1).
[2]胡忠华,孙钦友.基于PLC技术的起重机防溜钩系统的设计[J].上海铁道科技,2010(2).
【关键词】番茄;设施栽培;病害;虫害;防治措施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保护地番茄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日益显著,但由于设施栽培中连年栽植,导致番茄晚疫病、早疫病等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再加上气候异常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欠缺等,番茄生产遭受大损失。通过多年生产、实习与观察,笔者现将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识别方法与解决措施总结如下:
1 病害识别与防治
1.1 根腐病
1.1.1 症状识别
根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定植后即可发病。初发病时,侧根和细根变褐色,大量脱落或腐烂,后主根也变褐色,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或裂缝,表皮木栓化,严重的病根肿胀或变粗,随根部病情扩展,茎基部变成黑褐色或腐烂,致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变黄干枯。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能恢复,但病情严重时则不再恢复,直至全株枯死。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1.1.2 药剂防治
连作田块定植时用 40%乙膦铝锰锌200~400倍液作定植活棵水;连续低温阴雨后,抢晴用甲霜灵700~1000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50~100g;根腐病初发期用农利来700~800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 100~150g。
1.2 青枯病
1.2.1 症状识别
番茄青枯病一般在开花坐果期发生,盛夏时发病最严重。发病时,顶部叶片先萎蔫,接着下部叶片枯萎,中部叶片反应最迟。病株开始仅在中午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气温高、土壤干燥,2~3d 后病株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仍保持绿色,只是色泽稍淡。病菌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根部的维管束尤其是导管部分变褐腐烂。切断病茎,用手挤压,可从断面的变色导管中渗出白色黏液,这是此病发生的重要特征。
1.2.2 药剂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在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进行消毒,也可在病穴处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选用100万IU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每隔7~10d 喷1次,连续3~4次,有良好的防病效果;也可用70%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g,隔10~15d灌1次,连续灌3~5次。
1.3 早疫病
1.3.1 症状识别
发病时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下部叶片全部枯死,可为害叶片、茎秆和果实。番茄早疫病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呈暗褐色、水渍状;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
1.3.2 药剂防治
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1.4 晚疫病
1.4.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茎上病斑呈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有较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感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渍状硬斑块,以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病果质地硬实、不软腐。
1.4.2 药剂防治
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防治1次。
1.5 叶霉病
1.5.1 症状识别
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及果实。叶片染病时叶背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色渐转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片正面呈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线状,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1.5.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3.7kg/hm2熏蒸,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400的波尔多液,间隔7d左右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1.6 根结线虫病
1.6.1 症状识别
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根部,以侧根受害最为严重,在侧根上形成许多根结,互相连接似念珠状。根结一般呈球形,表面又生许多须根,常呈须根团状。剖开根结,可见到白色洋梨形的雌成虫。地上部表现为生长萎缩或黄化,干旱时植株易枯萎。
1.6.2 药剂防治
选用98%棉隆微粒剂、滴滴混剂、3%米乐尔颗粒剂、5%硫线磷颗粒剂等杀线虫剂处理土壤;播种或定植时,穴施10%力满库颗粒剂75kg/hm2。
2 虫害识别与防治
2.1 症状识别
虫害主要有棉铃虫和蚜虫。棉铃虫是番茄的大害虫,一年发生多代,四季都有为害,以幼虫蛀食番茄植株的花、果,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花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并变成黄绿色,2~3d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期受害引起落果而造成减产。
蚜虫、白粉虱为害时,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上刺吸番茄汁液,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幼嫩叶被害时常卷曲皱缩,受害轻时则产生褪绿斑点、叶片发黄,重者叶片卷缩变形枯萎、生长停顿,继而整株萎蔫死亡。蚜虫和白粉虱最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病毒病。
2.2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用银灰色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或在大栅、温室等田间悬挂银灰色薄膜条,可起到避虫的作用。
2.3 药剂防治
棉铃虫卵一般产在嫩芽上,结合整枝,及时打杈、打顶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基数。药剂防治一般在幼虫孵化盛期进行,可选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施。
针对蚜虫,药剂防治可选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喷施,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者两种药剂油,以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此外,也可以用22%敌敌畏烟剂,每667用量500g,于傍晚将棚密闭熏烟。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土壤消毒,杀灭土壤病原物和害虫
在夏闲高温期,铺4~6cm厚秸秆,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给田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5~20d后地表温度即可升到60℃左右,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也可利用土壤熏蒸剂(如地乐尔),在棚膜完好密闭条件下,旋耕土壤15~20cm深,开沟或做成2~3m的宽畦,先浇1遍清水,第二天覆盖地膜,将地乐尔EC型(冲施型)倒入底部带阀门的容器内,稀释30~50倍后随水冲施,闷棚10~15d,然后施用地菌净(95%三氯异氰尿氮)按5kg/667原药拌成毒土,均匀撒于地表,耙平整畦。
3.2 施用腐熟有机肥和有机生物菌肥
施用腐熟有机肥和有机生物菌肥能够改良土壤,可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腐熟有机肥的施用量为3000~5000kg/667,有机生物菌肥(如金满田复合生物菌剂)施用量为50~100kg/667,海藻有机肥为200~300kg/667。
3.3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可选用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浙粉702、齐达利、迪兰妮等以及抗根结线虫病的WT33、瑞光、瑞星等品种。
3.4 实行轮作
要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5年的轮作倒茬。
3.5 选择适宜地块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以降低田间湿度。
3.6 定植前做好根部处理
采用“四合一”蘸根技术,即依次将46.1%氢氧化铜20g、满适金(咯菌腈25g/L+精甲霜灵10g/L)20mg、60%吡虫啉(优拌)30ml、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0ml顺序加入后,对水15kg并充分搅拌均匀,蘸1500棵苗,可有效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
3.7 做好生长环境的调控
实行变温管理;清洁棚膜,通过挂反光幕、人工补光、适当稀植、合理整枝等措施改善光照条件;采用膜下灌水、滴灌控湿调温;及时通风,降低保护地内有毒气体的浓度;补充二氧化碳气肥,及时追肥和补充微量元素等。
关键词:SF_6断路器;潜在危害;防范措施
引言
SF_6断路器属于气吹断路器,在吹弧的过程中,气体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使用的。所使用的气体SF_6的纯品在常温下是基本无毒,不易燃烧的,不易老化变质,不溶于变压器油和水,不易与气体和金属发生反应,性质很稳定。SF_6气体有许多特性使其适用于电力设备,如其绝缘强度高在常压下是远大于空气,强电负性,具有优异的灭弧性能。但是对于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要求也比较多,在现场应用的过程中SF_6气体总会避免不了含有一些水分和杂质,这些水分和杂质对电器的运行是有害的,还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气体,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和危险,以及使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断路器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客观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其显著,湿度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1.SF_6断路器的发展状况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SF_6断路器的应用逐步推广,其经历了双压式、单压式、热膨胀式几个阶段。双压式早已淘汰,而单压式形成了72.5kv-800kv一系列的产品。单压式断路器是依靠SF_6气体在灭弧室被压力活塞快速压缩进行吹弧的,这样需要的操动机构一般是采用液压和气动的机构。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曾利用电弧燃烧产生的气体来吹弧的,操作功降低了,断路器的可靠性提高了。由于弹簧部件的能量小,断路器的燃弧的时间和开断的时间较长,这样向高压容量大的方向发展受到局限,在某些领域SF_6断路器向着自能式的方向发展,例如上海的华东开关厂曾引进的开关柜,其中的HB型的断路器就是自能式的,西安的高压电器研究所也开发了户外式的自能式断路器。自能式断路器与真空的断路器比较,SF_6断路器具有很低开断的过电压。
操作机构和辅助回路也都不断地改革和进步,操作机构利用液压弹簧机构,这样集合了弹簧和液压两方面的优点,简化了结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华通、沈阳等高压开关厂已经批量用此类产品。断路器的故障其中有约50%发生在控制和辅助回路。为了简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一些列的先进技术,如传感器、光纤传导信息等技术。
2.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SF_6气体中的水分的潜在危害
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对开关设备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水分含量过大,使气体中酸性腐蚀性的气体HF和SOF2的含量增加,开关绝缘容易受潮,绝缘性下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般认为,SF_6断路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有害气体的分解量不应大于10-4量级。这些有毒气体对金属器件和绝缘器件会产生腐蚀作用,如果微量水的存在就会加重腐蚀了,某些分解产物,还具有毒性,如果发生泄漏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都很构成威胁。
2.2 SF6的压力影响
现在在高压电器设备中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有三种情况,在摄氏20℃时,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为0.6-0.7MPa时用于高压断路器中。若SF_6气体压力降低将会造成压缩的压力和排气的压力相比相差较小,这样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电弧冷却。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将会导致电弧的半径变大,将会可能出现喷嘴堵塞的危险而造成事故。
如果设备的气体压力偏低,需补充气体,在补气之前需要测量气体中的水分含量,其合格可直接补气,如若不合格应将气体回收,作相应处理后抽真空,在充入合格的气体,再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会有杂质的介入,使其杂质含量升高。同时从气瓶中取SF_6气体时,必须使用减压阀是瓶内的压力下降,充气之后瓶阀门一定要拧紧,防止气体外泄。由于充气管路和电器设备材质中自身含有水分向气体中扩散;管路的连接处的渗透现象。
2.3 固体杂质的影响
固体杂质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设备在出厂时没有处理干净,另一个是断路器在工作时,金属之间的磨损导致金属构件脱落而来的,还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解的粉尘颗粒。这些杂质对SF_6气体的击穿电压有很大的影响,杂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位置对击穿电压影响的大小都是有关系的。
2.4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SF_6断路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普遍发现,在不同的季节也就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台设备所测得水分含量的数据是不同的,在低温的情况下微水的含量小,相反在高温时水含量就会高一些。环境的湿度对部件中水分的影响,主要是在存放和组装过程中,所以可以再组装之前先对部件进行烘干处理,组装环境的温度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以下。归根结底,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到微量水和有毒气体的含量,使其对设备产生影响。
3.生产运行中潜在危害的防范措施
SF_6断路器必须定期检漏以及设备内的分解气水的含量以及水分的含量需要定期检测,检测场所周围的环境应该保持清洁。SF_6断路器检漏时,要依照说明书上的要求,经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检测仪探头是不允许长时间处在浓度高的SF_6气体中。
对于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充入合格的SF_6气体。根据有关的规定,断路器所用的新的SF6气体,其中水分的含量必须不大于8×10-6。为了减少水分的进入,在进行补气时,要冲洗管道,可以用电吹风吹接头来驱潮,吸附剂要经常更换,吸附剂应提前处理活化烘烤。保持测量仪器的干燥,降低其水分含量,减小数据误差,如果发现数值不合乎规格时,要对设备进行抽真空处理,多次用氮气清洗。如果是在户外充装气体时,工作人员应该在上风的方向操作,在室内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也要保证通风良好。管道的材质对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影响,紫铜管和不锈钢管都是比较好的管道,也可以使用吸湿率较低的专业管道,但是管道一定要保持洁净和干燥。
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处理时应戴防毒面具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工作区域内的氧含量不能低于18%,如若低于此值,工作人员就不可以进入该区域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如果发生打喷嚏、恶心、胸闷等等不适的感觉,必须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及时处理。在工作结束之后,对用过的用具要清洗干净,工作人员也要洗澡。最后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事故。
4.结论
SF_6断路器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SF_6断路器的结构复杂,材质要求精细,检修的周期较长,但检修的费用高,形成的故障不易找到,原因较多,后果极为严重。在使用SF_6气体的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SF_6断路器使用环境要求很高,保证环境干燥和卫生,避免杂质的介入。同时SF_6气体的压力、纯度等多项指标对其能否正常工作有直接的影响。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超.SF_6断路器的安装及运行.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2] 宋彪,王思超.SF_6断路器维护检修及故障处理 供用电 2006年,第23卷第6期
[3] 陈新岗1,陈渝光1,黄建国2,钟连超1.环境温度及湿度对SF_6断路器中微量水分的影响及控制措施.高压电器,2004年,第40卷第1期
[4] 朱炳培.SF_6断路器的研制、推广和发展.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5] 王向阳,赵建军,司雪峰.SF_6断路器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改进方法.高压电器,2004年2月 第4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