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6:03
序论:在您撰写新能源企业价值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管理提升,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趋恶化,传统能源在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日渐式微。新能源电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主要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实体,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但是,新能源电力企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提升管理以适应更具规范性的政策监管、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压力、更具复杂性的经营形势、更具紧迫性的技术进步、更具挑战性的人才需求等,都已迫在眉睫。
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以“抢占地盘”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管理方式
新能源企业与生俱来的动力是抢占优势区域、扩大资源领地、争做行业龙头老大。在以“抢占市场”为目标之下,只要有利于开拓、核准和建设尽可能多的新能源项目,可以使企业得以迅速扩张的管理方式都是可用、适用的。公司的架构突出了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两个职能部门,所有其他的架构都可以简而化之。大部分企业只设立三个部门:综合管理部、市场发展部和工程建设部。而综合管理部作为集办公、财务、监审、党群管理的综合性办公部门,其实质也就是为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服务的。这样集权化、职能混合化的优点是快速响应,有助于提高执行力、提升扩张性发展效率。但是,管理粗放,工作界面不清,缺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并带来管理后遗症也屡屡发生,甚至付出沉重代价。主要体现在市场开拓方向因为决策不科学不合理而出现偏差或失误,工程建设因缺乏有效的安全、计划和财务管理支撑而不能可控再控,综合管理因职能集中而疲于奔命难以统筹协调公司的管理秩序。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呈现全员挂责任跑项目、全员挂进度搞工程的局面,企业风险控制系统失位、机制失灵,导致管理失焦,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走的是一条风险不可控的扩张路径。
2、以“业务强于专业”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人力资源结构
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资源。由于新能源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没有像传统能源企业一样培养积累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也鲜有专业素养优良的人才资源。绝大多数从事新能源开拓、建设管理的人员都主要来源于火电企业,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也都是建立在传统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经历之上。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的理解深度、系统性把握程度以及趋势研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市场开拓上,以“三千精神”占据新能源资源阵地的数量上见长,却不能保证所开发质量,难以切实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更难以在抢占新能源前沿技术领域方面有所作为;在工程管理上,以“吃风沙”精神建设新能源工程项目,但在推动工程集约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方面差强人意,难以保证工程建设“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即达设计值”的目标。结果是,企业倾其所有追求在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上的业绩,却往往因专业岗位人员能力的不匹配而难见成效。
3、以企业领导“人格魅力”为主要特色的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一切围绕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能源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突出所谓“狼性”文化,强调“头狼”的绝对权威,以打造领导的“个人魅力”为主要特色,在企业文化中极少摄人其他因素。主要基于三种原因:
3.1 企业的主要领导都是创始人,企业的组织、人员及物资等相关要素都是在其一手“操持”下建构的;
3.2 在市场开拓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管理部门、有实力民营企业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积累所谓人脉关系的不可替代性的影响;
3.3 在工程建设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参建单位以及设备厂家的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超越业务范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形成了“唯领导马首是瞻”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能有效集中力量、带领团队“打天下”的文化,但却完全不能与规范管理、精益管理相匹配。在大多数新能源电力企业进人生产经营期之后,这种企业文化同步进人不适应期。不仅表现在管理上因集中于一域而导致各相关领域难以协调的挂一漏万,更表现在缺乏可以引领企业持续发展、聚拢员工人气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二、新能源电力企业转型策略
1、建立以专业为主业务为辅的人力资源结构
新能源电力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人力资源以业务见长而专业偏弱的现状。而面对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迅猛、生产管理日益精细、研发需求持续加大的局面,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成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专业人才培育、引人、提拔的激励机制成为重中之重。
2.1 设立薪酬、待遇乃至持有股份等具有激励效果的机制,让专业人才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而非“过客”,促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
2.2 对专业人才要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授权,允许专业人才在其才能范围内有更大发挥自由度,并给予其独立承担创造性工作所需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2.3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在新能源人力资源不是很充裕的现状之下,要积极吸纳企业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将人才的卓越表现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因为追求全才而苛责其缺点。
2.4加强培训,教育培训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让专业人才不断“充电”,为其提供能力不断提升的“梯级”。保持专业人才与企业同步成长、与行业同步发展,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竞争优势。
2、坚持以企业发展战略来引领企业管理模式
作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必须注重对行业结构性趋势的研判,结合有身实际,设定企业发展战略,并以此来引领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扬弃”,一方面要坚持变革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变革、以主动自我淘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已取得成就上,基于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变革,对于企业不太擅长的领域,尽量避免着力。在新能源前沿技术风云变化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有定力。要坚持从战略需要出发,重视平衡各种需要和目标,不能像发展初期为追求短期市场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管理模式转型成为必然。
2.1 要坚持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应需而变,根据客观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要突出规范运行、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适应生产经营变化、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单元和专业化职能部门。
2.2 要坚持管理的高效性和协同性,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协作督办和反馈调适机制,消除市场开拓、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综合管理过程中因界面不清、责任不明以及主次不分而导致的管理失灵。
2.3 要认真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新能源行业发展战略注重对现有产业精益化管理和对前沿产业择机争取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发挥管理的整体协调效应,实现战略上的集权和战术上的分权。一方面,要避免决策集中在最高层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增大,降低决策效率;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战略单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其自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3、建立以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新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以领导的“狼性”为主导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优势,都可能因企业领导决策失误或人事格局的变化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建立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3.1要建立团队精神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要让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克服因为“头狼”的离去而造成群狼无首的“独狼”式企业文化,变靠“头狼”冲锋为狼群围猎。
3.2 要建立具有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兼容性的企业文化。立足于新能源事业“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寻找员工个人实现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企业文化。
3.3要确立社会责任承担为根本的企业文化。基于新能源电力企业对节能减排和寻求替代能源的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存在的必要性越强,企业也就越有价值。要精心打造企业的器物文化,不仅要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实现各项新能源事业实体的高效运营,而且要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塑造新能源企业所具备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做好对社会影响和社会成果的管理。
结束语
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从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看都是正常的。要克服管理短板,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方面实现管理转型,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唯有专注于管理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才能进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也将为国家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德洋.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J]. 经济论坛. 2009(01)
[2]郑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研究[J]. 汽车技术. 2009(05)
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19-02
当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了减少企业生产中大量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人类不断研发利用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是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为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量,众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金额巨大,运营成本高昂,政策变化快,经营风险高,涉及的相关利益集团多,其企业绩效的好坏是社会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绩效反映人们在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或成绩,包括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绩效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已由单纯地追求利润向关注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价值方向转变;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已经由过去单纯评价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转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不再使用单个或几个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而是转向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绩效评价。
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首先企业管理者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为股东赚取利润,所以财务绩效指标是他们关注的。新能源企业需要获得大量投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到这一高成本、高风险领域,是想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股价。目前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政府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金融、财税、补助等各方面促进新能源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更关注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的影响。新能源企业的员工、社会公民等利益相关者可能更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由于新能源产业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所以大家共同关心的还是新能源企业对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贡献。新能源企业肩负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厚望,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社会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科技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仅以利润指标为标准,也不能忽略新能源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使命。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应该在低碳视角下,综合评价新能源企业在财务、技术、价值、减排、科技、战略、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二、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要想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和说服力,科学地选取每个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自身特点,认为应当在考虑碳减排绩效的基础上,从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和社会绩效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不论是碳减排绩效还是财务绩效或社会绩效,每个方面的绩效衡量标准都存在多项指标,有些指标是可以直接客观量化的,有些只能根据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但都可以作为备选的指标体系。
1.碳减排绩效。新能源企业碳减排绩效是指企业开发销售的新能源产品使用后在节约能源、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新能源企业本身运营的每个时间点也都在消耗能源,所以在绩效计算时要剔除本身生产新能源产品的碳消耗量。度量碳减排量可以采用比较法,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总量在投入使用后,按其技术参数计算其碳排放量,然后与达到发热量的传统能源相比较,得到新能能源产品使用后减少的碳排放量。
2.社会绩效。指新能源企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带来的综合贡献,因为碳排放作为一个单独的绩效考核指标,所以对社会绩效的衡量主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指标有企业公益捐赠、环境保护、解决就业人口、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贡献等。
3.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以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企业会计报表里的数据信息,简单加工就可以生成相关财务指标来定量反映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因为财务指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财务绩效可以全面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有利润现金系数、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此外还有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抵抗债务风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4.技术绩效。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需要不断地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这些创新投入产生的技术后果就是各项技术研究成果,如专利申请、非专利技术、发表科技论文等,间接后果表现为推出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技术的运用而使新产品和服务收入的增长等。因此,可以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专利拥有数量、数量、高新收入增长率、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绩效。
5.价值绩效。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由单纯的追求利润转向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至关重要。很多新能源企业已经在深沪交易所、新三板或境外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其每天的股票交易价格就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其价格波动情况计算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托宾Q值等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绩效。
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参照绩效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请教新能源企业的实务工作者,筛选出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时应选取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应为碳减排绩效指标、社会绩效、财务绩效指标、价值绩效指标和技术绩效指标等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则相应选取新能源产品碳排放减少量;企业捐赠、企业员工规模、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托宾Q值;新能源产品专利申请数、新能源数量、高新产品收入增长率、高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16个具体指标。
三、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新能源企业提高某一方面的绩效指标,可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绩效指标。例如,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可能需要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势必导致财务绩效的降低;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规模,可以增加专利数量,但同时可能使企业的利润降低。要解决这一冲突,绩效评价专家广泛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进综合平衡。这些评价方法从不同领域、各个学科引入,各有利弊,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层次分析法、DEA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方法。
绩效评价需要比较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新能源企业的主要使命在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因此需要在低碳视角下,适当加重碳排放指标的权重,但具体权重应该是多少,其他指标该如何分配权重,最后评价结果等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I.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理论两种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待评价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递阶层次的组合因素,使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决定本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推进决定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而模糊集理论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各测评对象进行模糊数学合成运算,最终使难以量化的测评对象清晰化。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先用层次分析法决定指标权重,再使用模糊评价法评测绩效分值,这样可以解决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和测量因素的模糊性问题,增强了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建立在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社会绩等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对新能源企业做出客观价值判断。低碳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有利于相关利益者更加全面了解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理性投资、有效监督、合理补助、科学激励,有利于新能源的产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继伟,冯延超.基于AHP-FUZZY评价的R&D项目资金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2] 裴玉.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传统汽车大势已然如此,不必多言;新能源汽车能否奋力一搏,实现所谓弯道超车,确实寄托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很多期待。毕竟,新能源汽车还是新事物,综合差距尚未充分拉开,我们还有机会。
但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脱颖而出,又是一项综合体系能力的比拼,制约因素很多。笔者想探讨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我们如何塑造新能源汽车品牌。
环境的洞察是找到解决方案的起点,我们先借用颇为流行的“生态思维”来梳理一下当前的生存发展环境。
互联网浪潮之下,人类生存的整体图景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是天气变了,而是气候生态变了。生态学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生态位,讲的就是生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享受特定生存资源、拥有生存优势的特定位置。
生态位的形成避免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了万千物种的共同发展和欣欣向荣。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位系统”,各得其所,适者生存。生态位的核心点是特定时空环境中形成的功能价值链。
但是,互联网风暴之下,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态位突然进入无远弗届的数字生活空间,彼此稳定的生态位环境和资源系统发生了突变,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正处于激烈的进化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占位、卡位甚至创位,形成自己发展的最优生态位,成为在这场大变局中最紧迫的事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品牌塑造,当然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就属于市场导入阶段,品牌生态位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如何对自身的品牌理想生态位未雨绸缪、早画蓝图是当然之举。
推进品牌先行占位策略其实也是现代整合营销的核心观念,品牌整合营销强调关系比交易更重要,所谓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认同关系,一切市场交易都是为了强化品牌背后的社会信任资产,如此,企业才能基业常青;互联网营销思维也流行一句话,先圈用户、后做产品,虽极端了点,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态位,如何缔结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理想关系生态,我们当然还需要方法论层面的思考。笔者建议,可以从品牌建设的品质、品位、品级三个维度展开――其一,品质技术的人文化呈现。鉴于目前阶段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技术与品质当然是产品的核心要素支撑,厂家如何建立公众对产品品牌的认知与信任,需要从全球资源整合、核心技术及研发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发掘出故事化、细节化、人文化的亮点,从工程师、设计师等人格角色上多借力,让技术品质可感,从事实叙事走向价值呈现。另外,也可考虑在技术、服务体验、私人订制等方面向公众开放。
其二,标杆人群的品位代言。当下,公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是有疑惑的,针对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陌生的,厂家需要典型消费者形象的代言,需要符号化人群引领。其实品牌不只是属于厂家,成功的品牌更属于消费者,厂家需要找到从价值观、生活方式、收入、社会地位与车型相匹配的人群,进行社群化运营,让潜在消费者有参与感和共鸣感。
感觉上,新能源车主更适合从价值观营销来切入。一句话,大家一起玩,用标杆人群通过娱乐化、公益化等方式来撬动卷入更多人群。
第三,未来产品市场的品级定位。尽管同属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传统汽车重在城际交通,新能源汽车重在城区代步)。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7月14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规划和实施意见。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理念6个方面内容,是股份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使命:服务全球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企业愿景: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著名品牌。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诚信,共赢。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经营理念:诚实守诺,变革创新,科技领先,合作共赢。员工行为理念:忠诚尽责,规范守纪,团结包容,文明友善,开拓进取,拼搏奉献。
【部委动态】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批准164项行业标准。其中,核电相关行业标准占到约一半。国家能源局表示,这是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规定所批准的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158项、电力标准6项。164项行业标准涉及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多个领域。
【国家政策】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共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再次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见》要求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统一标准和目录。此外,《意见》称,要研究出台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日前,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全部投产,西电东送西南电源建设创下阶段性成果。两座电站总装机2026万千瓦,相当于2012和2013年全国水电投产装机的近一半,平均每年可以为全国提供大约88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又投产一座三峡电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0多万吨,创造近3万亿元的产值。
[关键词]薪酬 理念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54-01
薪酬理念是薪酬体系的灵魂,薪酬体系所形成的行为引导机制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薪酬理念与价值的体现,是决定薪酬战略、确定薪酬分配原则、设计薪酬制度、实施薪酬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如何形成适合企业战略和发展的薪酬理念是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S新能源公司创办于2010年,专业从事太阳能多晶硅锭、多晶硅方块、多晶硅片的生产和销售,光伏相关设备的销售,光伏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并承担光伏电站的设计、开发、销售、安装和售后。目前已具备年产300MW光伏电池多晶硅片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处于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现有员工177人,35岁以下员工占161人,平均年龄27岁。S新能源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勇敢、坚持、梦想、卓越的企业文化,打造了一支年轻的富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S新能源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在薪酬体系方面已有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但薪酬对员工行为影响的引导上的作用不明显,在推进薪酬透明度上没有充分发挥薪酬的功能,乃至出现有些员工对薪酬的分配不理解,产生不良情绪的情况。分析其原因,除了企业薪酬体系的不足之外,企业对于薪酬理念的宣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薪酬理念的制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1 企业的薪酬理念要以企业战略为蓝本,是企业战略的次战略之一
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那么薪酬理念就是薪酬战略实施的先导,通过将正确的理念转化为薪酬体系和薪酬结构形成对薪酬的管理,薪酬的发放、变化、调整所反映的不同正式由薪酬理念所确定的,也就是说,员工会感受到不同的岗位,不同员工之间的薪酬是有差距的,具体的差距就反映在员工行为模式以及最后达成结果的差异上,薪酬理念恰恰就是解释这种差异发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引导这种差异发生的要因。
2 薪酬理念的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确立正确的薪酬理念
企业薪酬理念作为企业薪酬体系总的设计方针具有统领薪酬体系的作用。薪酬理念也是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和贯彻,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软约束的作用可以移植到薪酬理念中作为薪酬文化,运用薪酬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习惯,使员工工作行为更趋职业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在薪酬理念的主导下和薪酬文化的配合下使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激励作用,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3 要赋予薪酬理念以丰富的内涵,向员工灌输和传导薪酬理念,塑造员工全新的工作价值观、贡献观与回报观
薪酬理念不能以口号的形式存在,而需要作为能够深入人心的一种价值观。企业的薪酬理念要承认知识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根本,薪酬的分配要向这些最能创造价值的人倾斜,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适当的拉开薪酬差距。使员工在意识中形成,岗位是施展技能的舞台,工作是个人责任行为的储存单元,要在生产中创造价值以取得回报。在进行薪酬管理实践中,要实现员工的薪酬随着其所责任承担的大小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绩效的提升而不断增长。
4 要将薪酬理念落实到薪酬体系和薪酬机制建设上,确保理念的落地
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和相关机制及制度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贯彻企业的薪酬理念,将其落实到实处,建设企业权、责、利、能四位一体的薪酬管理机制与制度。
S新能源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为人类提供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产品;S新能源公司的企业战略是以多晶硅棒、硅片制造,光伏技术应用两项业务为核心,不断提高在光伏市场的占有率。确定了S新能源公司的人力资源愿景。
根据以上薪酬理念的设计原则,结合S新能源公司企业使命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高质量、高技能、多技能的人力资源保障,员工是企业发展的践行者和所创造价值的分享者。
S新能源公司薪酬理念为:
创造价值换取报酬:岗位是舞台,工作是个人职责的存储单元,创造价值才能换取回报;
岗位不仅仅是取得劳动报酬的平台,而是充分展示能力和达成目标的舞台,只有创造出价值才能获取回报。工作的定义也更为清晰,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一个单独的单元,职责就是这些单元的集成,其中任何一个单元出现问题,整个职责的履行都是不完整的。
以新技能、新贡献提升报酬:注重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得,以效率提升带动薪酬提升;
提升报酬的途径是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来带动薪酬的提升,不同于以往仅仅通过职务提升来获得薪酬的提升;
关键词:品牌 自主品牌 国际化之路 新能源
1.品牌和品牌的价值
1.1品牌的概念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1.2品牌价值和自有品牌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
自有品牌产品通常具有明显的低价格、高品质的竞争优势,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并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销售成本。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自有品牌商品比一般同类商品价格低30%,国内连锁店的自有品牌的价格多低于同类产品的10%-20%左右。
我们今天之所以关注国产车的未来发展道路,就是希望通过让国产车建立良好的自有品牌,带动我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
2.我国主要的自主汽车品牌
2.1上海汽车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旗下主要的自主汽车品牌有荣威,MG。
2.2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旗下主要品牌有奇瑞、瑞麒、威麟、开瑞。
2.3吉利汽车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旗下主要品牌有吉利、全球鹰、帝豪、英伦。
2.4一汽
旗下品牌主要包括奔腾、解放(商用车)、红旗。
2.5其他
其他品牌有比亚迪、东风、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北京汽车等品牌,这些品牌是国内汽车品牌发展比较好的几个代表性品牌。
3.自主汽车品牌崛起道路布满荆棘
2012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25%。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降幅高于轿车总体下滑幅度,占有率同比下降4.1%。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在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数量繁杂
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数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前十大汽车企业年销量占到总量的84%以上。其余的120多家整车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汽车企业太多,规模小、投资分散,业务重叠。
3.2自主品牌不自主
目前,中国的汽车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但这些国产车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外国品牌汽车的简单模仿。例如,吉利GE系列与劳斯莱斯的相似度达到80%;吉利帝豪EC6与宝马长相几乎一模一样;北汽B40造型酷似JEEP牧马人。 自主品牌仅仅通过模仿外国产品,想要发展壮大,只能是痴人说梦。
3.3质量差强人意
且不说国产车质量无法和沃尔沃这样的专注于产品质量的品牌相比,即使是与现代、丰田这样的日韩汽车相比,国产车的质量也难以让国内消费者满意。一提起国产车来,消费者仍然第一感觉质量存在问题。
4.对国产汽车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建议
4.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离不开文化层面的强力支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4.2提升设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商品要畅销国外,品牌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不应当仅仅立足于我国特点,也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宗教和当今时尚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适当的品牌。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民族品牌汽车在创新中主要有两大突破方向:一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车型名称,二是在汽车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4.3走集团化之路
可通过大集团战略,形成集约化经营,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通过集团统一投入,加强研发中心的建设,提升国产品牌汽车的质量;以创新精神,建立新的投资和融资机制,为企业发展获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5.我国汽车提升自身品牌的可供借鉴的道路
5.1国际化并购道路
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吉利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不变,工厂不裁员。
2011年前11个月,吉利汽车销量达38.75万辆,海外出口实现翻番,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海外市场增幅最快的企业。更令人兴奋的是,从2010年8月2日与福特公司正式交割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到今天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沃尔沃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据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沃尔沃汽车(微博) 公司在全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零售销量达103119辆,同比增长22396辆,增长率为27.7%。尤其在德国和日本两大汽车王国的销量分别环比增长49%和50%,中国市场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36%。吉利并购沃尔沃,一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
5.2新能源汽车之路
比亚迪公司是国产汽车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个汽车领域的后起之秀,比亚迪凭借在电池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一直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的目标,希望以此来寻找一条行业领先的新路径。比亚迪在进入汽车业之前靠电池起家, 在进军汽车业之后顺理成章地利用技术优势主打新能源车。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燃油车型向纯电动车过渡的双模电动车型F3DM。F3DM是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新能源车,这也是中国力量第一次在汽车领域扮演领跑者的角色。新能源技术领先、推广思路清晰,使得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前景被普遍的看好。2008年,有“股神”之称的著名投资人巴菲特,购买了比亚迪公司10%的股份; 2009年,在香港上市的比亚迪股票最高涨幅达到约650%,被彭博新闻社称为全球金融危机中亚洲股票市场上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2012年,比亚迪携手赫兹公司将新的E6杀入美国市场。比亚迪咬定新能源汽车目标,或许将为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走出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力华,杨亚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2]李刚.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上海汽车,2009(6)
[3]李惠玲.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营销研究[J].长安大学,2008(5)
[4]张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之浅析[J].现代商业,2008(3)
油老虎悍马:低碳的天敌
1992年,借助于在海湾战争中的优异表现,第一辆民用悍马面世,即悍马越野车,立刻赢得了众多青睐。由于优异的运行性能,被业内外人士誉为“越野悍马车王”。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从AM General取得了悍马的商标使用权和生产权。
悍马之所以死亡,最粗浅的原因在于悍马各种层出不穷的召回事件。先是在今年5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在全球召回近20万辆自2006年生产的悍马H3s车型,以修正其引擎盖,防止引擎盖在驾车时脱落,召回车辆中包括H3s和H3Ts,其中在美国销售的数量超过16万辆。在7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称,由于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缺陷,通用汽车将自7月26日起召回部分可能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装备有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的车型。这些车型就包括悍马H2型。根据通报,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模块中的过热保护装置在个别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设计功能,这将导致该模块外壳在过热状态下发生变形或热熔,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该模块起燃。
但真正让悍马倒下的肯定不是这种召回事件,召回在汽车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悍马之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悍马逆潮流而动,终被潮流所杀。
悍马被称做“油老虎”可谓众人皆知,旗下系列车型的油耗始终一如它的体型般惊人,搭载6.0升V8发动机的H2,百公里油耗平均23升,如果是在市区可能会达到30升;6.2升发动机的悍马H2市区油耗百公里28升左右,市郊油耗24升左右,高速油耗22升左右;而3.5升悍马H3的城市百公里油耗在20升左右,高速油耗也在15升左右。在燃油价格暴涨之后,油耗问题无疑成为众矢之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油价飞涨之前的2006年,悍马在美国的销量达71524辆,随后伴随着油价上涨销量就一路下滑,整个2009年仅售出9046辆,同比下跌高达67%。业绩不佳,成为悍马死亡的直接敲门砖。
造成这种局面的除了高油价以外,背后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低碳这种价值观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低碳是一个综合因素的产物,是被气候现象、科学理论、媒体“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运动“喊”出来的,也是被国际博弈产生的国际法“框”出来的,更是被低碳经济的大蛋糕“诱”出来的。尽管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低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观。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充满了绿色环保的概念,比起人权的普世价值观,推广起来难度要小很多,所以在全世界的推广速度是很快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悍马这种高排量的汽车,就是目前全世界在接受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进而推广低碳的主要天敌。目前人类通过汽车排放的CO2占所有排放的四分之一的左右,每台汽车排放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CO2排放。对汽车业整体节能减排,必然对降低CO2有着非常直接而又现实的意义。但低碳能够将悍马这个枭雄斩杀于马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
当低碳被拥有话语权的气候学家、科研组织、环保运动、发达国家、社会精英从中性词打造成一个褒义词之后,与低碳有关的事情就充满了道德评价标准。低碳毫无疑问会成为是否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识。一些群体也必然站出来,用低碳行为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因为低碳这种时尚理念已经成了政治正确的同义语,这就意味着倡导、参与普及这一理念,必将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无论是名人、富豪、企业还是国家都会树立起积极的形象,成为先进性的化身,甚至在其中赚取更多的名誉、利润和权力。这些通过社会责任能够获取的或大或小的利益,必然会驱动各种群体不遗余力地引领低碳潮流。
新能源汽车:压死悍马的稻草
尽管油耗很高,但对于能够购买悍马的富豪们而言,这种一般人看起来比较高的用车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价格因素不是扼杀他们使用悍马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富人们也被低碳这种社会责任所绑架。富豪们可能不在乎钱,但绝对会在乎社会各界对其的评价。目前,越是发达国家,环保精神就越普及。一个富豪如果不顾社会的谴责,刻意要继续使用这种高碳的汽车产品,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社会形象的损失,会让其产生更多的关联损失。这才是导致悍马销量下降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随着低碳价值观的高涨,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反悍马风潮”。在环保人士眼中,悍马油耗高,开悍马车等同于浪费能源,挑战低碳发展。最终,悍马销量暴跌,被消费者,被富豪们无情地抛弃。悍马在2010年以来销售下降78.3%,2010年1月底,悍马仅有不到2500辆库存。这加速了悍马的灭亡。
通用汽车这个刚起死回生的汽车巨无霸,无疑很清楚关闭悍马是个无奈之举,但更是一个明智之举。悍马这个品牌,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企业主、投资者岂有不懂之理。悍马的存在反而会拖累通用汽车的东山再起,会影响到通用汽车的整体形象。
悍马这个风光一时的枭雄品牌最终死于低碳之手,对于开始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全球汽车工业而言,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事件。悍马代表的这种奢侈、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必将逐渐告别历史的舞台。这何尝不是在向全世界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未来全世界的汽车产业而言,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产业而言,顺低碳者昌,逆低碳者亡。这个道理让更多的群体所认知,必然会让全世界更加意识到低碳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反过来也会加速低碳的发展。
除此外,悍马之死也给全球的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大方向。全球汽车产业必然要适应“高油价时代”的需要,顺应低碳潮流的需要,把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新能源汽车必将会成为汽车业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汽车业早就行动起来了。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很早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投入18亿港元入股中国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10%的股份,另一方面以440亿美元收购全美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案。目前这些投资都取得了非常高额的回报,也反映了整个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一致看好新能源汽车。像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早就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面花费巨资,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考虑到汽车产业巨大的关联性带动因素,伴随着汽车产业抛弃悍马走向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已经确定,汽车产业的关联性配套产业要想不重蹈悍马的覆辙,不被时代所淘汰,也需要顺应这种潮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汽车电池产业就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为电动汽车提供汽车充电的各种新型基础设施就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谁更早抓住机遇进入,必然会更好地占领市场,反过来也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粘性,收获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