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5:57
序论:在您撰写胶印印刷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今世界印刷领域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大多数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料都是用英文撰写的,想要掌握国外最新工艺技术、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必须具备阅读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成为摆在印刷专业学生及从业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印刷专业英语是印刷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获取信息、掌握技术、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值得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印刷专业英语现状
印刷专业英语课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既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和不同专业文献的语言特点,又涉及一定的专业内容及信息交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围绕着专业交流的实际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方面所必需读、听、说、写、译等的基本技能。印刷专业英语与其他印刷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然而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已不能跟上当前的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也必须随之进行改革。搞好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才能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二、印刷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当前印刷专业英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材问题。专业英语教师最头疼的是很难找到一本能实现大纲要求又适合本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现有的专业英语教材,多数是以专业阅读为目的,采用“课文+翻译”的形式,且课文内容陈旧单一,难以满足专业英语的功能性、交际性、任务性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数字化印前制版系统、数码打样、数码印刷、数字化工流程和色彩管理等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更新使得现有的教材的内容已不能跟上这些技术的发展,这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难上加难。教师须准备大量的附加材料,投入大量时间设计教学任务,但因水平的限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
印刷专业英语课程有些学校安排为限选课,有些则作为必修课,但大部分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使得第五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完全中断。有些即使开设印刷专业英语课程,但每周课时为2学时,往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总课时相对来讲太少。我们知道在这么有限的课时里想上好、学好专业英语,是非常难而且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必要时可分在几个学期来学习。
3.教学方法问题。
在印刷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多数是翻译为主兼阅读,学生的听、说、写、读能力很难得到锻炼,而多数的授课语言都是以汉语为主或完全用汉语,教学手段滞后,听、说训练难以开展。这样,学生在基础阶段培养起来的听、说能力由于未得到及时的训练提高,其结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印刷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一般是印刷专业的教师。虽然说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译方面的能力,但口语和听力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三、印刷专业英语课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手段应多样化。
传统板书信息比较单一。教师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印刷专业英语的多媒体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锻炼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这样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多收集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同时,可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课程有关资料到网站上,如作业、补充阅读材料、印刷相关的外文网站等。另外学生通过访问网站获取相关资料,还可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可通过QQ、MSN等聊天工具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
2.教材编写应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数字化印前制版系统、数码打样、数码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等先进的印前、印刷、印后加工技术。而现有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在课件中插入这些新的内容。这些英文的资料如何获取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例如访问国外一些专业的印刷相关的网站,如省略.获取关于印刷色彩管理方面的图片、视频、音频等重要资料。还可以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中的外文数据库中寻找相关的文献,教师也应该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素材的搜集。
3.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生英语水平来进行讲解。比如某班级英语整体水平不错时,针对教材中一些简单的内容可省略不讲,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课后自行复习。而对于一些较难的内容让学生来朗读、试着翻译。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单词发音,学生读完后教师要对发音不正确的进行纠正。而对于文章中难度较高的句子,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句子的结构、语法、词义,以及如何进行翻译,等等,由此培养专业英语的词汇、结构和文法的使用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翻译能力。
4.精心备课,全力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印刷专业英语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宽广的知识面。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课前必须悉心准备,不断搜集、积累、更新相关专业素材,并与教材融会贯通。在课堂上,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一节课的最后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5.课程设置应科学化
为了能更好地与大学英语进行衔接,教师可在第五学期开设科技英语课程,让学生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了解科技英语的词法、语法、语篇特点,巩固加深科技英语常用语法知识;扩大科技英语词汇量。要求掌握各种专业基本专业词汇及各专业共有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参阅、浏览、找信息等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印刷专业英语课程,最好从第六、七个学期开设,而且总课时不能太少,否则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印刷专业英语是印刷专业与英语语言二者的有机结合,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和印刷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分不开的。另外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还应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外语实践能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及不同内容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可结合其它方法的优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雪桢.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教育评论,2008.5.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在笔者看来,传统印刷的色彩管理应包含设备本身调校、色彩校准、制作设备特性化文件以及色彩转换和后期维护等。可以说,色彩校准只是色彩管理的一部分。
色彩管理有标准可依。国际印刷标准ISO 12647-2是国际通用的平版胶印的唯一标准,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规定了承印物(纸张)色彩、油墨实地色相以及阶调复制曲线(网点增大)等主要影响颜色因素的标准。基于这些标准进行测试,每家印刷企业都可以制定本厂的标准,但每家印刷企业的设备、物料、做法等又不尽相同,虽然有一个广义指导性标准纲领,但依然无法保证颜色的统一。因此,国际知名的地区性印刷组织,包括Fogra、Ugra、IDEAlliance等,在ISO 12647-2的基础上,又在各个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严格的印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和优化,制定出了具体的规范。相关组织(如ECI)也会ICC Profile文件,由于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通常被认作是印刷的具体标准或地区性规范。他们对ISO标准的具体推进和落地实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那么如何能达到这些标准规范呢?ISO/TS 10128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3种方法:一是匹配网点增大曲线,二是校准灰平衡,三是采用CMYK直接转换CMYK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近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现在看来依然非常有效。
在介绍这些方法之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设备本身的校准或调试,这是最基础的。比如滚筒间压力的调节,滚筒直径是否标准,橡皮布、衬纸是否平整,橡皮布是否已老化,橡皮布安装紧度是否合适,润版液(水斗液)调配比例是否合适等。这些都是基础工作,但对最终的印刷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议印刷厂按照设备供应商的要求尽可能地把设备调校至标准状态,并将相关参数详细记录在册,让印刷设备在标准状态上进行色彩校准和管理。这样如果色彩出现偏差,印刷设备就有了检查和调校的依据,也便于快速恢复色彩。另外,在测试乃至生产过程中还应保持设备的稳定和标准化。下文所述的3种方法均基于此,不再赘述印刷设备的影响。
方法一:匹配网点增大曲线
胶印机在压印时,橡皮布会产生一定形变,使印刷网点边缘向四周扩展,从而产生网点增大(又称“机械性网点增大”)。新标准ISO 12647-2∶2013(以下简称“ISO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条件下的网点增大曲线(如图1,其中,A、B、C、D、E为不同印刷条件下的网点增大曲线),印刷校准时参考相应的网点增大曲线进行校准即可。
网点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印刷压力、油墨黏度、纸张状况、润版液调配等,即使对设备做了精心调校,也不一定能保证其完全在ISO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油墨密度是印刷网点增大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油墨密度的确认基本上已经参考ISO标准,多数情况下也不再采用印刷反差等方式来确定,而是依据Lab值,调整油墨密度使其达到最接近的目标Lab值,即可确定为最佳密度。不同油墨要达到最接近的目标Lab值所需要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客观上也影响了网点增大。
这时候根据印刷测试印张的测量结果,对出版网点进行反补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图2中蓝色为 ISO标准规定的网点增大目标曲线,橙色为对印刷品进行实际测量得到的曲线,如何计算输入网点百分比为50%处的网点补偿数据呢?
在横轴50%的地方垂直向上划线与目标曲线相交,然后由交点水平向测量曲线划线使二者相交,最后再由交点垂直向下划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交点45%就是补偿后的网点值,即相同条件下,印前文件中网点百分比为45%的网点印刷出来刚好能够达到50%的网点面积率,刚好达到目标曲线的要求。以此类推,即可计算出整个阶调的补偿数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反函数运算”。依此方法,可计算出其他三色印版的网点补偿数据。
这种方法由来已久,完全按照ISO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但其他参数也必须与ISO标准规定的一致,才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比如色序必须是KCMY,所使用的材料、印刷方式、测量方式也必须一致。特别是在匹配Fogra数据集时,应优先采用此种方法。顺便一提,于2015年的Fogra 51,是依据ISO 12647-2∶2013建立的,将来可能逐步取代Fogra 39,其印刷条件如图3所示。
通过匹配网点增大曲线进行色彩校准的方法,在欧洲和中国都比较盛行,如海德堡印通(Prinect)流程中,默认就是按照网点增大的方式进行前端印刷曲线校正的。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相关印刷数字化评估软件(如PressSIGN等)的流行,其测量色带后便可以直接生成网点增大补偿曲线,大大提高了校准的效率和方便性。
一些行业内的认证,如Fogra/ Ugra PSO及GMI认证等,都要求网点增大必须在容差范围内。但该方法基于单色印版的单独调整,虽然也对CMY网点增大的相对差异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上往往比较麻烦,难以得到好的灰平衡表现。此外,由于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网点增大曲线,也造成了色彩不一致。
方法二:校准灰平衡
首先,什么是灰平衡?灰平衡肯定不是彩色,不是单独的C、M、Y。那是不是纯黑色油墨的中间调?显然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灰平衡是在整个阶调范围内,CMY三色以适当的网点比例进行叠印所达到的非彩色阶调,如果偏向某个彩色,则认为是失去平衡。
ISO标准也定义了具体的网点构成,但不够详细,还对灰平衡进行了解释,但在实际操作中较为麻烦。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种得到印刷行业普遍认同的方法,那就是G7。此法起于美国,由Don Hutcheson研发,得到IDEAlliance旗下GRACoL工作组的支持和认可,后来迅速风靡北美,成为一个地区性标准。2006年IDEAlliance与香港APTEC开始在大中华区进行相关测试,并得到了好评,后来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在全球超过4000家企业获得G7 Master认证,在大中华区已有280多家企业先后进行过G7认证,也培训了200多位G7专家进行G7技术的推广和认证。
G7明确定义了灰平衡的计算方法,与承印物材料相关,也定义了达到灰平衡时各色的网点百分比,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图P2P,经过P2P23、P2P25的发展,更适用于大幅面喷墨印刷色彩校准的最新版本P2P51(如图4所示)也已推出。
此外,G7还定义了灰色的阶调,以密度方式确定了阶调的深浅,即中性印刷密度曲线(NPDC),横轴为输入网点百分比,纵轴为印刷密度值。NPDC分为两副,一副是P2P51第5列的CMY所构成的三色灰所对应的密度曲线(如图5a),一副是P2P51第4列单色K所对应的密度曲线(如图5b)。其实反映的是不同实地密度下的阶调复制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实地密度相差很大,但25%以下的高光区密度趋于一致,即相同的亮调反差(HC),对于大多数印刷方式的密度从1.0~1.6,基本上能实现中间调及高光阶调的一致,即相似的亮调范围(HR)。同时,G7对于灰平衡的定义完全基于纸张,得到的是相对纸张的视觉灰平衡,这正是G7校准的优势所在,可以实现各种印刷方式的共享视觉外观。
G7校准可以采用手绘方式进行,测量各个阶调的密度值并与目标值相比,类似于网点增大曲线的方式计算出C和K的补偿曲线,M和Y则需要到特别设计的灰色查找测试图GrayFinder中单点查找并绘出补偿曲线,过程相对较为繁琐,效率较低。
当然也可以通过软件计算方式辅助进行G7校准。目前,除了官方原始的CHROMiX CurveTM软件外,越来越多的软件已支持G7校准方式,比如Bodoni PressSIGN、Heidelburg Color Toolbox、Alwan Printing Standardizer X、Caldera Print Stand Verifier G7、ColorGate Production Server、FUJIFILM ColorPath Sync、KonicaMinolta
ColorCare、Mutoh G7 Calibrator等。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软件校准方式。该方式只需测量P2P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到软件中,即可计算出补偿曲线,非常快捷。
G7采用灰平衡校准方式,广泛应用于使用CMYK的各种印刷方式,不限定印刷材料,并且校准后,印刷品具有共享视觉外观,更是得到了印刷买家的青睐,由于近年来印刷买家的认同和中国香港APTEC等机构对于G7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热衷于这种方式。并且ISO 15339中7种参考印刷条件数据集(CRPC)均基于该种校准方式(印刷效果如图6所示),相信未来会得到更规范的应用。
方法三:CMYK-CMYK转换
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需要一个特定的Device Link Profile,即设备关联配置文件,其将两台设备或印刷条件对应的ICC进行运算,一个设定为源,即目标色域,一个设定为输出设备,省去了中间的色彩空间PCS(Public Color Space,公共色彩空间),直接实现目标色域到输出色域的转换。
常规ICC profiler进行色彩转换,需要先将设备色彩空间(如RGB或CMYK)转换到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通常为Lab或XYZ色彩空间),然后再转换到另一个设备色彩空间(如RGB或CMYK)。经过两次转换,颜色必然有所损失。
而CMYK直接转换到CMYK的方法,省去了中间的PCS,其优点是色彩转换更加精确,并且可以单独控制CMYK,保持原色的纯净,特别是黑通道,这一点意义重大,避免了因单黑文字和细线被转换为四色黑而造成的套印不准的故障。在某些专业的软件(如CGS ORIS Pressmatcher等)中,还可以控制黑色加入的起点、黑色阶调的宽度等更有用的参数,由于黑色的加入,使得在印刷过程中的色彩控制更加容易,灰平衡表现更加稳定,同时也达到了省墨(基于GCR/ UCR)的目的。
在传统胶印领域,采用这种转换方式,可以维持出版线性不变,即不需要做出版补偿曲线,只需要对文件进行转换即可达到准确的色彩匹配。
由于目标可以设定为印刷行业标准ICC或某特定印刷条件的色域,输出设备则为实地测试所得,故而可以实现不同印刷条件的色域匹配。且由于是点对点的精确色彩转换,整个IT8或ECI2002色块都有超过1000多个色块一一对应生成数据对应表,不同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单通道控制技术,所以可以取得更接近的色彩匹配效果,主要应用于不同设备、不同材料、不同印刷方式的高精确要求的色彩匹配。
目前在国内,这种方式在传统胶印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家大中型企业作为高端色彩管理在生产中应用,如港资的利丰雅高、深圳中万等。当然其好处是可以获得比曲线调节更为理想的色彩匹配结果,其弊端在于需要一笔不菲的额外投资,而且生产计划排产不宜经常变化。
这种方法应用更普遍的自然是在数字印刷领域,如惠普、富士施乐、柯尼卡美能达等。原因是数字印刷不需要CTP制版环节,采用软件转换后的文件可以迅速进行印刷来验证实际效果,在ORIS PMW等软件中还可以进行多次循环色彩校准,实现更加精准的色彩匹配。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就业型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如何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它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印刷包装专业积极试行,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印刷企业真实印刷产品为载体,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以《平版印刷机结构与操作》课程为例,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针对职业岗位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行动导向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相辅”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针对于平版印刷机相关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和国家最新颁布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以真实印刷产品即《知音》封面为载体,将平版印刷机工作过程即知音封面印刷过程转化为对应的6个学习情境,同时对应5个单项项目实训和一个综合项目实训。
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结合印刷包装的现实情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从实践中去感悟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为主体。这里的项目,在印刷包装课程中是指以一个实际的印刷包装任务,老师和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亲自动手实践。从定义就可以看出,项目驱动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由企业技术骨干设计实训项目,将工作任务分解、项目组讨论等有机结合,分层次逐步消化技术要点,实行全过程考核,考核由企业技术骨干负责。以《包装印刷》这门课程为例,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项目,四大项目是以常见印刷方式为主线进行四大项目的分配,项目一:平版印刷,项目二:凹版印刷,项目三:凸版印刷;项目四:特种印刷,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子任务,项目的实施是依据印刷要求和印刷过程进行展开的。采用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和注意事项、分组讨论、实施、评价等环节,使知识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处于行动状态,能力处于即得状态,从而实现原来以“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向现在以“任务-能力-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典型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要“精”,指的是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加之同一原理必须有诸多案例可用,所以选择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案例,也就是说选用那些实际操作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印刷品质量控制》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印刷品的质量,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分析不同的质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一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针对这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检查和检测印刷产品的质量并且能够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产品的质量。比如,印刷品常见印刷故障,糊版、花版、脏版、重影等,将抽象的专业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直观显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掌握这些印刷故障的实际现象,通过这些印刷故障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印刷工艺,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现场操作、现场讲评、一线操作人员讲授、生产现场导入教室等方法组织教学,将学生带入企业现场教学,一边在实训车间讲解书本上的机器结构原理,一边直接带学生到机器上去观察体会,同时上机演示,并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机实际操作,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原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这种工学互补,课堂学习与现场实训完全同步,学习——工作——学习的“工学结合”模式,完成了学业与岗位的对接,真正做到了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印后加工工艺》这门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各种印后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流程,实践课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去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操作相关的印后设备,如模切机的操作、装订机的操作、上光机的操作等等。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机器的每个部位以及功能。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出较好的高级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操作领会技术要领,这样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总体方向。
【参考文献】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充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印刷工程专业主要为印刷等信息可视化传播及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决定了专业的定位必须要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十分抽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不良的教学效果。印刷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了解和熟练掌握印刷产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对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刷工艺环节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印刷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此外,印刷产品本身又是一种视觉产品,印刷产品千差万别,在印刷产品质量的实际检测中,产品的主观评价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正确地评价印刷产品质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因此,该课程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印刷工程专业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是印刷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做了积极探讨。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分析
目前,本校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理论教学共计20个学时,按照印刷品质量检测工具(密度检测、色度检测、测控条及测试版),印刷质量检测和控制参数和变量,印刷品的质量评价方法,最后介绍印刷品质量控制系统四个环节进行讲授。总共分为8个章节,即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以及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等。第二章,介绍密度测量技术,第三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色度测量技术,第四章,学习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工具——测控条和测试版,第五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参数,第六章,介绍如何进行印刷图像的层次控制,第七章,学习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主客观结合评价法,第八章,介绍印刷机质量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以上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印刷品质量检测密度测量原理和色度测量原理,印刷测控条和测试版基本知识,印刷质量控制中重要参数和印刷图像层次控制等基本理论。
三、实践环节的补充
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评价印刷产品的质量,让企业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并不断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由于在印刷品的质量检测过程中,主观检测和评价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对这些印刷品的缺陷进行检测和评价,仅仅凭借理论教学讲授,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如果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印刷产品检测和控制的理论知识,却发现实际生产中仍然不会检测和正确评价印刷产品质量,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消失,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对整个印刷工程专业的兴趣。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良好的综合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分为四种形式:第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课堂授课的形式,提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形式。例如,在讲授密度测量技术时,除了介绍彩色密度测量种类,密度计的测量原理,密度测量中误差分析等,与此同时,详细说明密度测量技术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在印刷品主观评价理论讲授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质量问题的印刷样张,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分析样张,努力发现问题所在,再逐一对印刷样张进行讲解。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第三,通过布置课下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印刷测试版,并打印输出,测量测试版相关印刷参数,加深对印刷品客观评价相关内容的理解,并掌握合理正确评价印刷品质量的方法。最后,通过在企业实习操作,到企业中讲授目前主要的印刷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比如海德堡的CPC系统和CP2000系统,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补充,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为之所用”。学了,用了,自然就会大大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此外,只有了解了生产实践所需,才有可能为印刷行业培养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为培养印刷行业研究型人才储备大量的后备力量。
四、结论
关键词:胶印印刷压力;油墨转移;联系;油墨黏度
在实际印刷过程中,会对油墨转移造成实际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种,贯穿于印刷的各个过程,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印刷材质、印版、印刷机型号参数、印刷速率、压力以及油墨粘度等。对于胶印印刷而言,主要的印刷材质为纸张。不同纸张所具有的印刷适性和油墨转移过程存在直接的联系,对于纸张,其基本性质方面会对印刷油墨转移造成影响的主要为吸墨度与平滑度。
一、油墨黏度
油墨是否可以在印刷机上稳定的转移,与油墨自身性质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所选油墨具有相对较高的流变性,则它可以在印刷机中顺利的完成传递、转移以分配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良好的转移到纸张上。黏度是衡量流体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黏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抗拒流体自由流动的作用力,是由于分子间较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对作用力,会使分子运动受到阻碍,即为限制流体进行流动的内部阻力[1]。油墨在转移时,其会与纸张等承印物快速分离,所以油墨的黏度应得到准确的控制,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转移。通常情况下,在印刷时,随印刷速度的增加,为确保印刷质量,油墨的黏度需相应的降低。承印物材质的不同对于油墨粘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若纸张表面强度不一,在印刷速度一致的前提下,可适应的油墨黏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表面强度相对较低的印刷纸,应选用黏度值较低的油墨;相反,应选用黏度值较高的油墨[2]。
二、胶印印刷
(一)胶印印刷
胶印印刷实际上就是平版印刷。这种印刷方式主要是借助滚筒型胶质印版斯将附着在表面上的油墨转移到纸面等承印材料上。由于胶面相对平整,不存在花纹,故印刷出的图案与文字也是较为平整的,缺乏立体感,不具备较强的防伪造性。胶印印刷油墨消耗量少,模具也十分简单,与凹版印刷相比,成本较低。
(二)无水胶印
无水胶印的基本原理为:由铝板、基层、感光层、硅胶层以及覆盖层等结构组成。在曝光之后,印版可见光区域上的硅胶层会产生架桥变化,完成光交联。而无法见光区域上的硅胶层会受到显影液的影响而被去除,露出硅胶层下方的感光层。由于感光层具有一定亲墨性,并且硅胶层不能附着油墨,以此即可实现油墨的指向性附着。
在无水胶印的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控制印刷车间的环境温度,最佳印刷温度范围为:23-25℃,温度过低会使油墨发生凝固,温度过高则可能发生糊版事故。除此之外,如印版起赃,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去污。
(三)金银墨印刷
进行四色胶印时,需要选用中硬包衬,同时将调子短与油墨层放置到金银墨的相同机组中,使用时同时增加油墨量。
运用单色胶印法的特点:干燥速度快、印品质量高、视觉效果好。可选用中性及软性包衬,配合国内研发的胶皮布,加之硬度较好的卡纸,印刷压力适度增加会得到更好的印刷效果。但是,运用此法完成的半成品不能放置太长时间,否则会出现晶化反应,影响后续印刷。润版过程中不能使用红药水,否则会出现氧化,可选用立德粉代替红药水,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选用酒精。
三、油墨转移过程
油墨转移是进行印刷的常规过程,也是印刷的关键环节。在压印过程中,橡皮布上附着的油墨会自动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会始终附着在橡皮布上,另外一部分则会移动到承印物上,最后通过固化、干燥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印刷全过程。
纸张与油墨的内部结构都是对称分子,当分子之前的距离逐渐缩小时,稳定的偶极之间由于受到相互作用力(吸引、排斥),使得分子在内部空间中按照异极毗邻的方式进行排列,首先产生一定取向力,进而转变成诱导力或色散力。分子之间具有的二次结合力会促使油墨分子附着在承印物上,随二次结合力的增大,油墨附着的效果就越高[3]。此外,纸张主要是由各类纤维交织而成,其表面会存在一定孔隙,由于油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使得油墨转移至纸张上时会出现较为较为显著的机械抛锚效果,有利于油墨分子附着。由此可见,油墨在承印物上的转移和附着,不仅需要依靠二次结合力,还需得到机械抛锚效应的支持。如纸张的实际平滑度较高,则油墨转移主要依靠二次结合力完成;相反,若纸张表面较为粗糙,则更多的是依靠机械抛锚小效应。纸张的构成成分大多为无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比表面能。由于纸张属于高能表面,所以在油墨转移过程中,可以明显降低纸张表面的实际自由能,进而构成一个稳定的体系,因此油墨分子可以十分牢固的附着[4]。
四、胶印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关系
稳定且充足的印刷压力是确保印刷质量的关键前提。但印刷压力并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所选印刷方法和要求进行准确的控制。如果印刷压力过大,将会使承印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印迹粗重以及糊版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印刷图文的质量,并且还会加速印版耗损,使其耐力持续下降[5]。如果压力过小,印版和胶皮布无法很好的接触,将会出现印迹变浅,甚至漏印,影响图文质量。
成功转移至纸张上的油墨量和印版总油墨量的比值为油墨转移率,用f表示,单位为%。在印刷速度保持不变且纸张性质、油墨黏度等条件稳定的情形之下,可通过改变印刷压力观察油墨转移率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由图1可知,AB段曲线上升趋势缓慢,由于压力较小,包衬压缩不充分,使得印版与纸张无法充分接触,印刷效果差;BC段曲线油墨转移率和印刷压力之间几乎呈线性关系,随油墨转移率的不断增大,印刷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到达C点时,油墨转移率达到最大值,此时若保持印刷压力即可得到最佳质量的印刷品;CD段曲线趋于平直,代表印刷压力增大不会使油墨转移率出现太大的变化;到达D点时,印刷品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点扩大情况,并且随压力增大还会带来磨损、滑动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实际印刷时,想要保持最佳油墨转移率,确保印刷质量,应将印刷压力控制在Pc左右。
五、总结
综上,通过对油墨黏度、胶印印刷以及油墨转移过程的分析,引出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之间的关系,由上述曲线得知,印刷压力最佳取值范围在Pc到PD之间,为实际印刷操作找到最合适的印刷压力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智川,陈正伟.柔版印刷转移规律的探讨[J].包装工程,2013,26(05):58-59.
[2] 董明达,王城.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10):25-26.
[3] 吴宗岳.纸张油墨印刷学[M].台北:徐氏基金会出版,2013,(11):11-15.
关键词:、胶印印刷;耐印力;原因;对策
Abstract: In the offset printing process, the printing plate height decide the printing quality, reduce the resistance force led directly to the printing quality is poor, while a waste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plates for offset printing, there are many cause of plates down, such as the print process is not standardized operation, the improper selection of the pressure plate, which in the selection and printing plate exposure time control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Key words: offset printing; printing; caus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035.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H17
在胶印印刷过程中,印版耐印力的高低是决定印刷质量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胶印印刷时又难免出现印版(PS版)耐印力下降的原因,在印刷界有过许多的研究,对于有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在此,只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PS版的耐印力指的是印版在一定的质量允许范围内所能承印多少份额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印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耐印力则印品质量好,成本消耗少;降低耐印力则印品质量差,成本消耗多,额外功做得多(如人力物力等)。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
制版工序不能规范化操作引起印版耐印力下降
如制版工序在制版前未认真检查胶片的密度是否匀实;在拼版时是否做到“三无”(即无胶迹、无搭叠、无脏污);在晒版时曝光时间控制是否正确,晒版机真空抽得是否密实,显影时间控制的如何,显影液的配比是否合理;烤版时间与烤版温度控制调整的是否得当等等。
胶片的密度是否匀实,是晒版工在晒版前必须知道的,胶片的密度对晒出的印版质量好坏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晒版人员在晒版时对其心中无数,就会出现在正常曝光时间内晒出的印版局部网点丢失或局部文字线条缺笔断划、字虚不实等现象,使印版耐印力下降。
有些胶片实在制版工序由拼版工自己拼版的,如果拼版工在拼版时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去拼版,出现底片有脏污、废屑、胶迹,或出现有的胶片互相搭叠(尤其是离图文特别近这种做法),胶带纸糊贴图文边缘等现象,使晒出的印版出现字虚、网点不实等问题,引起印版耐印力的下降。
正确地控制印版曝光时间是提高印版耐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曝光时间过长,即曝光过度,就会使印版网点发虚,字线不实;若曝光时间过短,即曝光不足,就会使印版表面砂目在显影时腐蚀不全,引起糊版字摊等现象。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同时,在曝光时应注意晒版机抽真空的情况,若真空抽不实,就会出现胶片与印版或胶片与玻璃之间存有气泡,在印版曝光时使其网点丢失或不实,影响印版质量,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在为曝光完毕的PS版显影时,应该正确地控制其显影时间,在显影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印版图文部分发虚,使其图文表面网点的附着力下降,同时会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显影正确处理后的印版在涂擦保护胶(阿拉伯树脂胶)时应尽量做到“薄而匀”,抹布“洁而净”,否则待胶干后会出现“剥版”现象,也会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烤版可以提高印版的耐印力,并使图像部分产生抗化学性,但若在烤版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同样也会使印版的耐印力下降。如烤版时烤版液配比不合理,涂布不均匀,烤版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过长或过短等等,同样会出现“软版”或“剥版”现象,使印版的Al2O3膜层发脆或使空白部分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变差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烤版液应涂布得“薄而匀”,烤版温度控制在200℃~230℃之间,烤版时间在8~10min为宜。
印刷压力调节不当,润版液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印版耐印力下降
印刷压力是指在印刷过程中压印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它是有版压力印刷必不可少的,由此必然带来压缩变形、速差和摩擦,印刷压力引起印版耐印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首先是滚筒压力调节不当,即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之间的压力调节不当。若出现压力过大,就会加剧印版与橡皮之间的摩擦力。使印版的图文部分的网点受到损坏,耐印力下降。
其次是墨辊、水辊之间的压力调节不当,尤其是靠版墨辊(一般是不等径的4根)和靠版水辊(一般是等径的2根),若它们与印版之间的压力调节过大,同样会加大摩擦里,是印版的网点受到损失,出现“掉版”等现象,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当然,无论是与印版直接接触的橡皮,或者是靠版墨辊、水辊,它们自身质量(尤其是橡胶面)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印版的耐印力,如橡皮滚筒上的橡皮出现老化、晶化,形成玻璃面;靠版墨辊的软化、老化,靠版水辊的绒套硬化等,同样会使印版的耐印力下降。当然这些情况都是在包衬合理化的前提下提出的(包衬的形式有软性包衬、中性包衬、硬性包衬3种,在此不做研究)。
在平版印刷过程中,使用润版液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空白部分与图文部分的平衡,保护印版的空白部分不受油墨的侵入。如果在印刷过程中润版液使用不当,使润版液的PH值过高或过低,就会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润版液的PH值过低,会使印版版基严重受蚀(还会使印迹墨层干燥缓慢)。因为平版胶印使用的PS版的版基主要成分是铝,这种金属十分活泼,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均不稳定;润版液PH值过高,会使印版图文部分(光分解型PS版)——阳图型PS版的图文部分未曝光的重氮化合物被溶解,造成图文残缺不全,使其强度和亲油性削弱,使印版的寿命降低,一般认为,PS版的润版液控制在(PH值)5.0~6.5之间为宜,即让润版液略呈弱酸性,因为在弱酸性的润版液中,铝基版材会被轻度腐蚀,生成一层亲水的无机盐层。若在润版液中加入亲水胶体,以此来补充损耗了的亲水胶体层,同样不会引起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在平版印刷过程当中,还应尽量做到水墨平衡,所谓的平版胶印印刷的水墨平衡,是指在印刷速度和印刷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在保证图文印迹色彩还原、灰平衡、各色密度及阶调值符合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供墨量和使空白部分限制在规定限度的面积之内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供水量,以此来保证印品的质量,若在印刷过程当中没有做到水墨平衡,同样会影响印版的耐印力。水大则油墨乳化,印迹墨色密度达不到要求,印版版基受侵能力加大,腐蚀程度加深;水小则印版“糊版”、“堆墨”,影响印品质量,降低印版寿命。
胶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很简单的讲胶印就是借助于胶皮(橡皮布)将印版上的图文传递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也正是橡皮布的存在,这种印刷方式得名。橡皮布在印刷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它可以很好的弥补承印物表面的不平整,使油墨充分转移,它可以减小印版上的水(水在印刷中的作用见后)向承印物上的传递等等。以上也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胶印可能范围更狭窄些,即有三个滚筒(印版、橡皮布、压印)的平版印刷方式,在我国的南方把这种印刷方式称为柯式印刷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让我明白了胶印的一些工艺常识:
一、
1.套准即套印准确程度。这是印刷的常用术语,它是用来衡量胶印机印刷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胶印
套准这个名词,只适用于双色和多色印刷。其含义是指,在印刷彩色印件时,将印版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图文,准确地重叠在同一张印品上。并且使各种颜色的网点不变形,图文不走样,且色泽绚丽,富有立体感。
2.水墨平衡
水墨平衡是胶印印刷的基本原理之一,其是基于油水不相混溶机理之上的。油墨和水不相混溶是平版印刷的基本原理,但胶印印刷时,油墨和水必须同时处于同一印版的版面上,并保持平衡,这样,就要求印版图文部分保持充分的着墨量,同时又要保证印版空白部分不起脏,这种水和墨之间的平衡关系,即称之为水墨平衡。掌握好水墨平衡,是保证胶印印品质量的前提条件。水墨平衡
3.常用纸张的种类
①胶版纸(俗称道林纸)它是专供胶印机进行多次套色印刷所普遍采用的纸张。胶印中往往用它来印制各种宣传画册、书刊封面、地图画报和商标广告等。②铜版纸(也叫印刷涂料纸)它是在原纸表面上涂布一层白色涂料,经过超级压光加工而制成的高级用纸。在胶印中,经常用它来印刷画册、画报、日历、年历、商品样本和精制插图等。③白板纸由于它质地坚硬,且有较大的厚度和重量,所以,一些包装装潢及商标印刷厂,经常用它来印刷各种包装纸盒和商标等。胶印机
④新闻纸(俗称白报纸)由于它质地松软,厚度薄、重量轻,所以在胶印中很少采用,仅用它来印刷报纸等。
4.印版网点深浅故障引起的色偏
印版晒制过程中,晒版光源强度、光谱同印版感光胶感光特性不匹配,或曝光时间不当;显影液pH值以及显影时间长短掌握不恰当等,都可能造成印版网点过深或过浅。这样的印版上机印刷,其画面色偏就不可避免了。故此,印版在上机前必须先对其质量进行鉴别,对印版网点的鉴别可借助放大镜分别对照黄、品红、青、黑各色原版胶片,仔细察看相对应印版图案同一部位的亮调、中调、暗调区域网点显现情况,即亮调部位2%的小网点,印版上应能同等晒得出,印刷品上3%的网点应能印得出来。若印版上2%的小网点晒不出来,则说明印版晒浅了,不适用。用鉴别印版同胶片亮调部位2%小网点的方法,鉴别印版上同原版胶片同一部位暗调97%的网点。若印版上的这部位网点并糊,则说明这块印版晒深了;若这部位网点间空白区域面积扩大了,则说明印版晒浅了,就应重新晒制。胶印纸张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布鲁纳尔信号条来控制晒版质量,就能准确而便于操作。鉴别方法是借助高倍v放大镜,观察印版上的布鲁纳尔信号条的第5块50%的细网测试块中的各12个阴阳网点,其阴阳网点面积由大到小顺序都应各出齐6个;第6块的6个小格内2%的小网点要晒出来,若晒出的印版3%的网点存在,而2%的网点消失了,说明印版晒浅了。反之,不仅2%的网点存在,而且1%的小网点也存在,则说明印版过深。
5.色序安排引起的色偏
胶印印刷品与打样样张相比较,有时尽管所使用的油墨、纸张及实地密度相同,但印刷品仍有偏黄、偏红或偏蓝或者叠印色墨混色现象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打样机一般为单色湿压干印刷,油墨吸附性、转移率较适宜;二是机器结构、压力、速度同实际印刷不尽相同;三是高速多色印刷时色序安排不合理。色序安排顺序不合理不仅会引起色偏故障,还会使印品图案色彩因湿压湿叠印造成混色后果等等。
二、印版耐印率
提高印版耐印率是减少原材料消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以下几种方法可提高印版的耐印率。
1、严把印刷原材料入库关。尤其要保证购进优质纸张和优质PS版。比如印书刊的52g/m2?60g/m2书刊纸,采购人员如果贪图便宜购进非正规造纸厂家的劣质纸,纸张的白度、均匀度、平滑度、光洁度、表面张力、施胶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均无法达到印刷的要求,纸张表面粗糙、纸灰大、细微沙粒多,这就容易磨损PS版的感光树脂胶膜,使印版的耐印率降低。所以,要提高胶印印版的耐印率,首先就要从材料的进货渠道抓起。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进厂,不入库。当前,印刷材料市场上品牌繁多,难辨好坏,印刷企业购进材料时应货比三家,保证质量,购买优质的印刷材料。
2、要掌握正确的PS版曝光时间。特别要注意曝光量,不要过度曝光,以免影响印版的耐印率。一般情况下,四色分色片要求3%的小网点不晒丢失,98%的大网点不糊版;图案、线条、文字清晰,细小的图文不掉版,文字笔锋饱满明亮,不缺笔断划等。
3、PS版显影液浓度应严格控制。配制显影液时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配制,将显影液或者显影粉、氢氧化钠、水通过计量器具度量准确,切勿凭经验,靠感觉来配制或稀释显影液。若晒版过程中曝光过量,PS版显影液碱溶液浓度过高或水温偏高都会直接降低PS版的耐印率。
4、通过烘烤PS版来提高印版的耐印率。现在许多印刷厂家对长版活、印量较多的书刊、报纸等产品印刷采用烤版的办法提高耐印率,即将PS版晒版之后经过除脏、涂擦烤版液、用对开电烘箱进行烤版。①烤版前一定要注意将PS版空白部分污物、脏点用修版膏清理干净,否则经过烤版后难以清除掉脏点。②涂擦烤版液用的毛巾不干净,或者毛巾上面的纤维脱落在PS版的版面上也易带脏。③烤版温度在200~220℃,烤版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根据PS版版材感光树脂胶膜的耐温情况,来具体定出烤版的时间。如果烤出来的PS版感光胶膜呈浅咖啡色、褐红色,象梅子熟透的颜色,说明烤版适当;如果烘烤的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将会把PS版感光树脂胶膜烤糊,或使版基变软。
5、晒版之前要检查软片的密度是否合适,硫酸纸上面的文字、线条、图纹黑度要饱满,不缺笔断划,大字和宽一些的线条黑度不够应重新输出,也可在电炉子上烤一下,能够起到增黑作用。烘烤时要防止硫酸纸起皱,影响晒版吸气不实。印刷批量大的书刊、商标、包装装潢产品无论是出软片,还是出硫酸纸,文字的笔划、线条尽量粗一些,相应地就会耐印些。密度和黑度达不到要求,不能迁就,返工重做,才能保障晒出来的PS版的耐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