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震灾害的预防范文

时间:2023-10-07 08:55:51

序论:在您撰写地震灾害的预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震灾害的预防

第1篇

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钱学森同志认为:“人为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很大,不容忽视,不考虑人为灾害的灾害学是不全面的”。人为灾害包括:①各种爆炸事故;②火灾;③核工厂事故;④化工厂泄放毒物事故等。可见,这里所讲的人为灾害是相对于自然灾害而言的人为致灾过程。本文所说的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人们的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其前提是地震自然灾害或地震谣传、误传的大环境。

二、人为灾害成因分析

一是对地震灾害心理上的误解和扭曲。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发展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恶和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

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匮乏,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人们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多人。幸存者秦可大在地震后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纵有覆巢,可寄完卵,力不可办者,预择空隙之地,审趋避可也。”他列举了李羔外逃覆压而死,左熙躲在床下,“赖床格支撑,止伤一指,是避者反遇害焉”。曾经遭受过地震灾难的唐山及刑台、海城等地群众总结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的顺口溜,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三、减轻人为灾害的对策

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遭遇未来地震袭击时,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人为灾害,在地震时恐怖的一瞬间,真正做到临震不乱,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保命求生。

(1)单位减灾对策

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1.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6.在短临预报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

(2)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在短临预报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震情十分紧张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使用。

(3)个人自救对策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

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

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

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

第2篇

关键词:地震; 灾害; 预防措施;

前言

人类对地震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虽然我国的地震预报实践能力处于国际前列,但也只能对特定地区的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据统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95%是由于建筑物倒塌破坏造成的。因此,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不仅要继续组织实施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攻关,更要切实强化震灾预防工作。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抵御地震灾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的含义分析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钱学森同志认为“:人为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很大,不容忽视,不考虑人为灾害的灾害学是不全面的”。本文所说的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人们的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三、关于人为灾害成因分析研究

震时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导致人为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对地震灾害心理上的误解和扭曲。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匮乏,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好多灾害基本上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造成了不必要的死伤。

四、关于减轻人为灾害的对策分析研究

1、加强城乡抗震设防。

一是,科学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县发展改革、城住、国土、水务等部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项目和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批管理。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地震安全性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乡建筑的影响(严禁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沙土液化层上建筑),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开展城区震害预测研究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提出抗震性能意见,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进行督促其加固、改造,并建立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档案数据库;以城乡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布局,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城乡综合抗震性能;二是,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和安全性评价。为了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对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有关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审定。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宏观监测、地震速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建设,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三员”作用,巩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的示范效应,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五进活动,将地震科普知识纳入各种培训,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惧。

3、强化地震应急工作。

一是,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学校、乡村、社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预案管理体系及数据库,加强预案监管,狠抓预案落实。重点发挥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开展学校和重要单位、场所、部位的演练工作。二是,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开展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应急志愿队伍是必要的补充,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应急志愿队伍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指导群众紧急疏散和开展自救互救。三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地震等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标志牌、线路图等设施和必要的生活用具库,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4、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

5、个人自救对策。

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第3篇

[关键词] 灾难;卫生;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39-03

作为东莞市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队员,参与了映秀镇灾后卫生防疫重建工作。继应急状态之后,映秀镇的卫生防疫工作进入常规,但健康教育一直是卫生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此,结合应急状态和常态时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就灾后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方式和效果等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汶川县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全镇面积115.12平方公里。包括1个居委会、7个自然村,辖区人口(含服务人口)约12 000人。映秀镇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震后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停水、停电,交通、通讯中断,人员伤亡惨重,震后安置人员5 000多人。

1.2方法

对映秀镇震后紧密依靠本地卫生人员,以各路援川队伍为主要力量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着重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1.2.1 通过查阅资料和记录日常工作,了解开展灾后健康教育的情况。

1.2.2 通过查阅资料和报表,了解映秀镇震后疾病发生、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状况,主要是2007年与2008年主要传染病发生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比较。

1.2.3 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调查映秀镇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与自身进行地震前后对照。对映秀镇八个村(居)委的农居民进行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的调查。每个居(村)委以幸存村民名单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字表,对18岁以上者随机抽取30户,每户1名群众,共抽取群众240名,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1],内容包括卫生知识部分和卫生行为部分,均为基础和常见的卫生问题,卫生知识部分共10道题,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对卫生知识知晓和调查当时对卫生知识知晓两个方面问题,卫生行为部分共10道题,亦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已形成此卫生行为和震后才形成此卫生行为两个问题,每题10分,均各100分。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同时,调查内容还包括是否接受过卫生防疫知识健康教育,界定办法[2]为:凡接受过卫生防疫宣传资料,接受过入户宣传、接受过知识讲座均视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

此外,在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表的同时,针对调查内容进行访谈,主要是发现是否有为迎合调查目的而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的现象,发现及时纠正,同时保证问卷的完整性与效度。

2 结果

2.1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灾后防大疫一向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自然灾害过后,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人口状况、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的变化,再加上医疗条件恶劣、疾病监测系统的破坏,一些传染性疾病容易传播扩散,食源性疾病容易发生,震后映秀由于遇难者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加上气候温暖潮湿,虫媒种类多、密度高等自然条件,灾后防疫难度更大、任务更重[3-4]。而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跟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非常直接的

关系,即使存在传染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具备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亦可以减少疾病传播和发生。

因此,我们灾后健康教育依托映秀镇卫生院的人、财、物资源,依靠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主要目的是倡导正确的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与此同时,也重在对相关卫生人员疾病监测报告和处理的意识教育。

2.2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自然灾害过后,特别是如8级地震这样大的地质灾害,对社会各个系统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破坏,健康教育人员的伤残,对道路和环境的毁坏,使健康教育的方式转而比灾害前要“低水平、广覆盖、更直接”[5]。

2.2.1 初期(地震发生2个月内),防疫人员主要依赖面对面交流,口头宣讲的方式;随着条件的改善,交通的恢复,宣传资料、宣传横幅和宣传画也成为主要传播方式,直到秩序基本恢复,比较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才得以恢复。

2.2.2 灾后健康教育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项卫生工作结合在一起。防疫人员就是在下乡检查消杀物品时,在指导消杀时,在检查捐赠食品时,在传染病个案调查时,在进行饮用水监测时,甚至在与乡亲们闲聊时,只要与灾民接触都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健康知识宣传。

2.2.3灾后健康教育主要发动群众加强对灾后常见传染病如菌痢、甲肝、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肺炎、流感、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的认识[6],开展群防群控,杜绝疫情隐患和病媒孳生条件。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治理、个人防护以及特殊行业人员的防护等[7]。笔者所在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在2008年8月12日~11月9日3个月的时间内,共指导培训村、组卫生干部、村级消毒员25场,共306人次,下村进行疾病防治知识宣教980户次,涉及2 152人次,开展食品卫生宣传教育88次,受教育群众2 197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 881张,编辑震后防病顺口溜18条,粘贴横幅52条,张贴宣传画201张。

2.3 灾后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2.3.1 近期效果:是否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调查显示有219人,占91.25%,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3.2 中期效果: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2.3.2.1 传染病发生情况显示,震后传染病发病并无明显增多趋势。见表2。

2.3.2.2 食品中毒发生情况:2007、2008年,映秀镇均未发生过大型食物中毒事件。

3 讨论

3.1 灾后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震后,映秀镇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安全事件,没有发生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也没有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除了震后各类医疗防疫人员支援灾区,在消杀、卫生防疫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外,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调查显示,91.25%表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卫生知识知晓分数从震前平均70.26分上升到震后89.74分;卫生行为形成分数从震前61.86分,上升到震后78.68分。

灾后一段时期健康教育的目的重在促使群众在短期知晓基本卫生知识,形成基本卫生行为。本次映秀镇震后防疫工作,把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和张贴各种宣传资料、横幅、开展讲座、宣传专栏以及入户宣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卫生防疫知识水平。从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情况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健康教育工作的近期效果;而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来看,说明映秀镇在可见的公共卫生环境上没有恶化的迹象,截至目前,映秀镇没有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震前更为安全,中期效果也十分明显。

3.2 灾后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2.1 缺乏系统简明科学指引灾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防疫援助队伍,都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健康教育开展了多轮、多样,也制定了一些宣传纸质媒介和张贴标语、横幅,但仍缺乏针对灾后系统、简明、科学的综合指引,能够既方便卫生人员讲解,也利于群众理解。有关部门,主要是省市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部门要承担这一责任,制定相应的指引。

3.2.2 两级健康教育网络不完善灾后,由于镇、村卫生人员伤亡,健康教育设施的损失,镇村两级健康教育网络几乎中断,卫生防疫人员严重缺乏,要靠公立镇级医院来承担这项工作也十分困难,而且临时组成的机构,缺乏专业人才,也使网络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要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实施财政专项资助,重建卫生防疫网络,重新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3.2.3卫生防疫体系从应急状态转入常规轨道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恢复生产,道路交通恢复,卫生防疫工作需要迅速走入常态,健康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限于灾后防疫,而要进入常态的经常性健康教育工作。在网络健全的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疾病谱变化和当时的重点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服务于公共卫生整体工作。

从映秀镇灾后开展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效果来看,在灾后防疫方面,健康教育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进一步统一指引,完善网络,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将有助于受灾地区的公共卫生远期安全。

志谢:本文得到汶川县疾控中心、映秀镇中心卫生院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各批援川队友们的支持,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004)资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朱诗应,阮芳铭,常文军,等.地震前后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729-733.

[2]王晋生,杨峰,潘峰,等.四川省平武县地震灾区居民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84-885.

[3]刘丽,董建英.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79-3080.

[4]Linscott AJ. Natural disaster-a microbe's paradise[J].Clin Microb News,2007,29:57-62.

[5]朱仲江,李荣年,吴金灿,等.1998年九江市洪灾后防疫效果分析[J].九江医学,2002,17(1):56-57.

第4篇

实践表明,动员全民力量,开展群测群防科普宣传,无疑是防灾减灾的最有效“法宝”之一。2008年12月27日通过的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地震灾害群测群防是集群众动员、宣传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预防与互动举措。群测群防工作的基础是群测群防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的质量影响整个群测群防工作成效。目前,群测群防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内容设置不全面,主要偏重于灾前预测,灾害防范的内容相对缺失。建立一种群测与群防双效合一的体系,成为新形势下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体系建设思路与模式。这种模式应是一种广义上的多元化公众参与,包括参与主体和功能的双重多元化。将多元主体融入群测群防宣传体系的同时,完成了自身灾害防范知识的学习、巩固和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参与人员层次结构与参与渠道交叉的网络式宣传管理系统,对七八十年代群测群防体系的体系结构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和突破性改变。它要求我们通过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路径的建设,使群众在接受群测群防知识时,自觉地将对灾害预测、预防、自救和协助救援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与人交流中。这样不仅自身能发挥群测群防员的职能,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人群加入群测群防队伍,真正依靠群众力量。这样“扎根深、普及广、出成效”,能显著提升群众防灾救灾意识、技能和灾害心理承受能力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架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框架,从群测群防的困难与变革出发,探索性地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网络化治理结构及其实现途径。

一、建立网络化治理的群测群防宣传体系的必然性

(一)当前群测群防宣传体系的问题与困难

群测群防是通过确定灾害监测站点,发动区域内群众直接参与灾害宏观监测,及时捕捉异常信息,预警自救。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群结合灾害预防方式。目前各省市县地质部门均建立了多个地震灾害监测点,发展群众监测员,并逐渐与水利、畜牧等部门合作,借助相关部门的监测资源,汇总信息,综合判断预警。这种宏观、微观监测相结合的防灾手段充分整合了各种资源,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手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震预警的准确性。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对地震灾害应对要求的提高,现有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操作困难,也是目前群测群防体系面临的难题。首先,群测群防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设的宣传和防范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方式革新,人口流动性强,如何利用即时信息平台、摒除谣言、准确信息、解决观测点分布及观测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成为现存群测群防宣传和防范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何保证群测群防人员为灾害防范作出的贡献与收入匹配,以稳定并不断扩大人员队伍,进而提升宣传和预防效果。其次,从地震灾害的应对要求来看,群测群防不应仅限于对遴选出的群测群防人员进行预防知识教育,而是应当以全体民众为对象,包括震前预防、震中自救、震后心理恢复等全方位的知识普及。这样才能实现全民防灾减灾,灾害损失最小化的公共价值追求。由于目前的群测群防体系通过自身的动态调整以应对上述因素的制约,地震灾害群测群防效果大打折扣,对震后救助和人民生活恢复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公民社会逐渐崛起和地震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建设一个覆盖全面、参与多元化、机动性强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网络,对改善现有宣传体系、转变公众防灾减灾思想、协助解决群测群防体系存在的问题,具有必然性、紧迫性、现实性。

(二)网络化治理:一种合作治理的创新模式

1.概念解析与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化治理由于具有促进社会组织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优势,被迅速应用到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并逐渐演化为主流的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

网络化治理的标志是依赖伙伴关系、协议和同盟完成公共事业,平衡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并提升公共价值。虽然已经过20年的研究,但学者们对于网络化治理的定义莫衷一是,认为尚未形成一个网络化治理的一般性定义。学者Keith G. Provan 与 Amy Fish将网络化治理定义为拥有特殊资源的自然组织形成的、能够使特殊资源作用最大化的结构关系,是一种治理机制和途径。学者Scharpf与O’Toole强调了网络化治理的多元性,认为网络化治理是重新构建网络关系,动员和组织行动,达成横向的多边协调。Agranoff和McGuire的定义突出了网络化治理在管理中的优势,提出网络化治理的治理者必须具备不同于单一组织治理的能力、技术和知识。综合上述定义可知,学者们强调了网络化治理当中的必备因素:多元利益主体、网络横向和纵向的层次结构、资源利用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第5篇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民用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应用,使得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震害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青海玉树城市震害中的应用做了相应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地震建筑物清晰可见,建筑物的阴影光谱特征明显而且统一,而建筑物的阴影能够反应建筑物的三维信息。因此,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对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地震防御与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 青海玉树地震;遥感监测;应用研究;灾情评估与救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high resolution civil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launch and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mak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o the earthquake damage prediction possible. In this paper, the high resolution images of remote sensing in qinghai's yushu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city corresponding research. Through this paper study found that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building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clearly visible and buildings shadow spectral features obvious and unification, but the shadow of the building to building 3 d information of the rea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yushu earthquake, for example, by using high resolu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the earthquake defense and emergency work are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qinghai's yushu earthquak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rescue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10年4月14分:1 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3.2度,东经96.6度,震源深度14KM,是我国近2O年来除汶川大地震外破坏性最强、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情况和部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结合此次地震的特点,即启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空间技术响应工作规程》,实行24h业务值班制度,持续开展灾害损失监测与评估工作。截至5月4日18时,完成灾区房屋倒损、交通线路堵塞、滑坡点分布等灾情监测和灾民安置区规划、灾民安嚣点监测等,共制作产品13期、图件30幅,为开展应急救灾和灾害损失全面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期问,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15家单位60余人次参与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等工作。

1主要的特征表现

一是地震烈度高,震级达收稿里氏7.1级,最大烈度达9度;

二是灾害损失重,地震造成玉树藏族自治 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及周边地区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截至4月25日17时,已造成2 220人死亡、70人失踪、12 135人受伤;

三是余震频发,最大一次余震达到6.3级;

四是救灾难度大,重灾区结占镇海拔高、交通不便、天气寒冷,救灾作开展十分困难。

2 开展“天一空一地一现场”灾害立体监测

此次灾害影响范 小、损失重,尤其是房屋倒损情况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灾害遥感监测的精度,将重灾区结古镇划分为685个网格,并进行格网编码。对于每一格网中的灾害损失情况,一方而以获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为主,结合航空遥感数据,进行房屋受损等灾情评判;另一方面,派员赴灾区现场逐次进行调查,并通过现场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以格网为单元,建立现场灾情信息与遥感评判工作的无缝衔接,实现现场采集信息对灾情遥感评判工作的校核,有效地保证了遥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开展灾害损失精细评估

地震期问,获取的数据以高分辨率卫早遥感、航空和无人机数据为主,再加上灾害影响范围小,所以为开展灾害损失精细评估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保障。为开展精细评估,将灾区分为平房区和楼房区,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按照个部倒塌,重受损和轻度受损3种类型,开展房屋倒损情况解译与评判,同时开展受灾居民点、滑坡点分布与风险、灾民安置点分布与规划、交通堵塞等监测与评判工作。

将房屋倒损情况划分为完全倒塌、严重受损和轻度受损3种情况,其中:(1)完全倒塌指房屋倒塌成一片废墟;

(2)严重受损指房屋结构受到破坏,需推倒重建;

(3)轻度受损指房屋结构收到轻微影响,需进行加 处理就可使用。

4)计算房屋倒损建筑面积根据解译结果,统计计算完全倒塌、严重受损、轻度受损三个类别房屋的建筑面积,其中平房 建筑面积一屋顶投影面积,楼房建筑面积一楼层数×屋顶投影面积。

4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作用

此次地震应对期间,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技术在房屋倒损、交通线路堵塞、次生灾害监测、灾民安置区规划和安置点监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效地支撑了救灾应急决策。最突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主, 结合航空数据开展灾情精细评估, 包括平房与楼房建筑面积监测、居民户数监测、帐篷安置进度监测等, 为开展灾害损失全面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航空和无人机数据开展灾区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区规划, 为帐篷的紧急调运、安置规划等灾民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同时也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

3) 启动了天-空-地-现场灾害立体监测模式实现了现场采集对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解译工作的支撑, 并通过灾情现场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现场地毯式信息采集与遥感判读工作的协同与相互验证,完成房屋( 包括平房、楼房) 倒损等级区划、倒损建筑面积评估、灾民转移安置区规划、帐篷搭建进度监测、滑坡点及交通堵塞监测等工作, 为应急救灾和灾害总体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次地震应对工作为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开展灾害精细评估, 从响应规程、工作模式、监测内容、评估对象、决策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近年来地震的临震应急准备

5.1. 备好临震急用物品, 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会和 家庭都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5.2. 建立临震避难场所 住的问题也是一件大事。房舍被震坏,需要有安身之处;余震不断发生,要有一个躲藏处。这就需要临时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种帐篷都可以利用,农村储粮的小圆仓,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5.3. 划定疏散场所,转运危险物品:城市人口密集,人员避震和疏散比较困难,为确保震时人员安全,震前要按街、区分布,就近划定群众避震疏散路线和场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 资及时转运到城外存放。

5.4. 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在城内抗震能力强的场所,或在城外设置急救中心,备好床位、医疗器械、照 明设备和药品等。

5.6. 组织人员撤离并转移重要财产 如果得到正式临震警报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撤离房屋。正在治疗的重病号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少数思想人,也要动员到安全 区。农村的大牲畜、拖拉机等生产资料,临震前要妥善转移到安全地带,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要开出车库,停在空旷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口密度的增大,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变得越来越大,因而做好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建筑物震害预测的研究都是基于人工调查建筑物信息基础上的。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得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数据获取周期长,无法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只要我们积极的吸取在地震中的经济和教训,就可以有效地防御地震,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参考文献

[ 1] 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1 2009 年卫星遥感减灾全纪录[ J] . 中国减灾, 2010( 1) : 16- 17

[ 2] 代守仑, 王肇宇, 白照广, 等1 环境减灾- 1A、1B 卫星研制综述[ J] . 航天器工程, 2009, 18( 6) :

第6篇

2.发扬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克服地震灾害。

3.加强巡查,严厉打击一切犯罪行为,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4.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5.落实应急预案,维护公众安全。

6.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7.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夺取抗震救灾胜利!

8.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9.天灾人祸时常有,防灾之心不可无。

10.抗震预案在心中,有备无患保平安。

11.防震重在教育,减震重在保障。

12.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3.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14.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15.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16.重建家园,我们齐动手。

17.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18.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渡过难关!

第7篇

 

复兴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各相关单位: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复兴镇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质灾害防灾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质灾害灾情简介

复兴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张家湾崩塌、转石奇观崩塌、风溪老村组崩塌。一般隐患点的有长江村上焦岩、凯旋村水坝,凉江村大营盘,较小的隐患是各村突发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积的垮塌,诱发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降雨,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2020年,较大型和中型地质灾害未发生,较小的突发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发生。

二、2021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2020年我镇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主要分布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和张家湾片区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边和其他重点工程修建地区等地质环境脆弱及人类活动频繁的部分地区。其中,今年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点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和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2020年冬季以来地质灾害巡查和排查的情况,一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危岩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隐蔽性地灾和高切坡建房作为2021年度我镇重点监测区域。同时按程序完成转石奇观崩塌、风溪二期等地灾项目的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加大受地灾威胁避险移民的搬迁工作,力争应搬尽搬。

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管理工作;坚持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当地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我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危害性大,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群测群防”原则,实行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管理,单位为主负责的管理办法,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特殊性、危险性和危害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和及时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督促各相关部门展开地质灾害的检查工作,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赶赴现场,采取紧急防灾和应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资源所职责

自然资源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巡查监督工作;参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调查,了解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及时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情况,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的编制起草。

2.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和交管站职责

(1)因工程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的防治工作,落实防范措施,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临灾预警信号,一旦发生险情,及时赶赴现场,对隐患点采取措施,排除险情;负责及时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危房的鉴定工作,安置房规划起草,质量监管工作;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协助、配合自然资源所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工作。

(2)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工作,编制公路沿线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群防群测;施工单位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必要时采取关闭危险路段的措施;负责管理公路建设工程中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公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3.农业服务中心、水务站职责

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组织开展发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督促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设立警示标志,以及临灾预警信号;负责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4.学校职责

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编制中、小学校等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检查在学校范围内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设立警示标志,制定撤离路线,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并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地质灾害条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负责管理学校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学校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工作。

5.林业站职责

负责生态林区、经济林区、防护林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设立隐患点警示标志,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的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络的建立,督促监测措施的落实;负责解决落实受灾害群众重建家圆所需的木材计划报批。

6.财政所职责

负责调拨、筹措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对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及工程治理等的专项经费使用进行财政监督。

7.社事办职责

负责对遭受地质灾害的灾民救济和安置,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工作。

8.派出所职责

负责组织公安干警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维护灾区社会治安,保护灾区人民群众财产不受损失。

9.卫生院职责

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医疗灾害造成的受伤群众,使受伤群众及时得到医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灾区传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职责

负责在镇辖区内宣传《地质灾害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群测群防、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使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区)职责

各村(社区)要在本区域内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配合政府开展组织地灾应急演练特别是加大对列入市级地灾隐患台帐的风溪村和凯旋村的检查、排查,并定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易发生的地方及时上报,对隐患点必须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制度,凯旋村配合今年实施的转石奇观片区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广大群众的群测群防和防灾意识,降低或避免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特别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上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按责任包保的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早布置、早行动,务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页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