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5:50
序论:在您撰写儿科护理诊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误诊;早期识别;心源性休克;儿童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block 1 case nurse mis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cardiac shock case reports of successful rescue,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he role of nurses in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s treat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Methods Reported one case of by the nurse identify misdiagnosed as acute gastritis\"children's cardiac shock rescue successful cases,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ac shock for the related literature.Results Nurses in the patients with cardiac shock,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early recognition. Conclusion The nursing clinical thinking and obser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be the focus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Secondary triage of emergency contact pediatric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preferred treat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Misdiagnosis;Early identification;Cardiac shock;Children
心源性休克是心力衰竭的最严重阶段,是由于心脏严重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严重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严重周围循环衰竭盒严重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其病因、临床特点,儿童较成人有显著差异,小儿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原发病起病症状不同[2],心源性休克在小儿虽不如感染性休克常见,但病情危重发展迅猛,必须及时抢救,严密监测。早期明确诊断是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3]。童凡、刘涛等报道:50%以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起病,病情迅速加重[4]。我院急诊科护士成功识别并配合抢救成功1例误诊为急性胃炎的儿童心源性休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就诊经过 患儿男,7岁9月龄,既往体健,因恶心1d、频繁呕吐5h门诊就诊,门诊医生诊断"急性胃炎"开具山莨菪碱肌肉注射及日间输液中心静脉补液、美洛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排队肌肉注射时,急诊注射室护士发现患儿面色苍白、痛苦表情、触摸皮肤湿冷、扪及脉搏快,立即将患儿抱入抢救室,听诊心率195~200次/min、奔马律,血压77/52mmHg,经皮氧饱和度94%。
1.2急诊救治 启动急诊抢救小组。立即予卧床、吸氧、保暖、开放静脉双通道,予0.9%NS扩容、大剂量维生素C及磷酸肌酸保心治疗。抢救5min血压降至66/51mmHg,心率200次/min,气促,经皮氧饱和度92%,神志淡漠;7min时血压78/50mmHg,心率190~210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0%,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20min时血压94/65mmHg,心率200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2%。辅助检查:代谢性酸中毒,肌钙蛋白升高,诊断:爆发性心肌炎?医护护送入院治疗。
1.3住院部救治 到达病床时血压81/58mmHg,心率196次/min,呼吸28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8%,全身冰凉,面色苍白,予扩容、纠酸处理,予三磷酸腺苷二钠静脉推注,患儿烦躁,予苯巴比妥镇静,予利多卡因输注,血压渐升至103/60mmHg,心率103次/min,此后病情渐稳定好转,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心脏未见异常。住院9d治愈出院,入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出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心肌损伤。
2 讨论
2.1急诊护士在该病例的早期识别中起到关键作用,成功阻断了因误诊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延误抢救时机的严重后果。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比医生更易发现患者一过性或间断性病情变化[5~7]。该注射室护士是一名从事急诊儿科护理工作15年的高年资护士,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对危急重症有预防意识及洞察能力,因此才能从排队候诊的人群中及时、准确识别出重症患儿。提示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病情观察能力培训应成为急诊护士专业能力培训的重点。
2.2本病例提示急诊接触点二次分诊的重要性。急诊科患者来源复杂,可能来自门诊、外院转入、自行就诊、120;病种构成复杂,儿童各专科疾病均可出现;患者滞留区分布各处,如候诊区、雾化室、注射室、输液中心、留观室、抢救室等等,滞留期间随时可能病情变化。这些情况都加大了急诊医疗安全管理的难度,仅依赖分诊挂号时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级,远远不能满足大就诊量下儿童急诊患者的安全分流,必须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每一次、每一个接触点时的管理,随时观察评估患者,进行二次分诊,才能及时准确识别出危急重症患者,保证此类患者优先救治。
2.3对于早期识别困难的危急重症,如心源性休克,可作针对性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6-418.
[2]陈新民,余自华.小儿心源性休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393-1394.
[3]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6-217.
[4]童凡,刘涛.36例小儿心源性休克诊治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498-501.
[5]韦英,杨莉红.护士认真观察病情对避免临床误诊的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3):86-87.
1关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
1.1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介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是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管理、预约通知管理、生物制品管理、免疫程序管理等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所需的功能,各种报表数据由电脑自动统计生成,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的特点,它在不借助网络的情况下也可独立进行儿童基本信息录入、修改、统计、查询、删除、备份、报表统计汇总等工作,通过VPN+Internet的方式连接市信息平台,实现客户端数据信息上传和全北京市接种信息共享。
1.2客户端的应用。张家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于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免疫规划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安装,2008年1月在完成常规门诊的情况下开始了既往卡片的录入工作,逐步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完全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并且在2008年3月完成了所有在册学龄前儿童(2001~2008年出生儿童)的接种记录的录入工作,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自2008年4月1日正式开始使用,2009年开始纸质卡取消,从而使免疫规划工作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
2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使用效果
2.1提高了工作质量。
2.1.1提高了卡证符合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使用之前,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等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手工抄写,免疫程序全部由人工推算,容易出现笔误和预约时间推算错误等问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使用之后,儿童的免疫程序、预防接种信息、下次接种时间预约自动生成,有效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减少了手工登记造成的笔误。卡证符合率由2008年以前的95%上升到2012年的98%,显著提高了接种卡和接种证的符合率。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1]。
2.1.2提高了疫苗接种及时率。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客户端,及时了解各年龄组儿童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快速查询出未种儿童,分析查找不及时接种的原因,及时通知儿童家长带儿童补种疫苗,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及时率(图1)。
2.1.3流动儿童管理更加有效。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等原因常出现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的现象。儿童预防接种客户端使用后,将来京2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及时录入客户端系统,根据北京市免疫规划程序和儿童既往接种信息,自动生成接种信息,便于工作人员合理安排接种,有效避免了错种、漏种和重种现象,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表1)。
表12008~2012年张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龄前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
2.1.4各种数据统计快捷、准确。各种数据报表手工统计分析过程繁杂,人为影响较大,易造成数据不准确,应用客户端后,对免疫规划人口构成一目了然,门诊接种记录也可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统计,避免了人工翻阅卡片或现场登记查找的麻烦,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d时间,减少为现在的1-2min。
2.2提高了工作效率。
2.2.1提高了预约登记的工作效率。预约登记工作在接种门诊是消耗时间最多的工作,客户端通过查询儿童的自定义编码或出生日期,快速查找到儿童,准确无误的做好接种记录,比手工登记简便快捷,明显缩短预约登记时间,从以前1-2min完成的登记工作缩短到40s左右就能完成,尤其接种较集中的时段,还可实现多台电脑同时工作,避免了接种量大时出现登记、预约错误,同时减少了家长的等候时间。
2.2.2提高了查漏补种的效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客户端的未种通知功能,快速查询出超期未种和不及时接种的儿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通知儿童家长及时带儿童接种疫苗。在常规查漏补种工作中,客户端可将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分村导出名单,各村负责查漏补种的调查员可根据名单重点调查客户端中的漏种儿童和名单以外的新来京未管理的流动儿童,督促儿童家长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查漏补种,大大的提高了常规查漏补种的工作效率,省去了过去人工翻阅接种卡片查找漏种儿童,再由防疫医生或乡村医生骑车上门通知的传统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有效降低漏卡、漏证和漏种率(图2)。
2.3提高了工作效益。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管理安排更加科学,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尤其学龄前儿童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较低水平,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图3)。
3讨论
张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8年全面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主要优势表现如下:①极大提升预防接种软、硬件配备水平,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②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③所有接种资料上传至市信息平台,统计方便,资料永久保存,不会因为卡证丢失、字迹不清造成接种差错;④查漏补种信息可以通过市信息平台发送,方便高效地提高接种水平,有效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⑤客户端所有接种数据通过信息平台上传下载,免疫规划资料生成及时准确,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预防接种工作信息化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①未能实现全国儿童异地接种信息共享,新来京的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均要重新录入客户端,给免疫规划工作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外来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异地接种频繁,很容易出现漏登和重复接种;②系统自动生成的统计报表与手工报表格式不统一,信息化管理与手工管理并存,势必造成重复劳动;③尽快启用护士工作站,实现数字化门诊,尤其在查漏补种工作中,漏种儿童需补种多针次时,接种护士容易出现漏种现象,护士工作站启用后有利于接种护士核对接种疫苗的名称和针次,有效避免了漏种和重复接种。
参考文献
[1]陈虹,洪敏.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在基层门诊中的应用.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88-89
关键词:儿科;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5]李庆艳,刘春华,王伟红,等.山东省5市医务人员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知晓情况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5):5510-5515.
探究了我国的医院在儿童护理核心措施的建设情况,使用基于护理措施的分类标准,对当前医院所使用的儿科护理措施进行了讨论和修正,确立了新时代儿科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等待未来的临床验证。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0-125.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工作;交流
儿科护理中的肢体语言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减少患儿哭闹,烦躁的情况,营造一个安静的、温馨的、舒适的环境,以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近年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应用的越来越多,取得的效果较明显,下文是以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儿科患儿为对象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05例患儿和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43例患儿。前者为对照组,该组有男孩57例,女孩48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1.2)岁;住院时间为3 d~3个月,平均为(45±9)d;后者观察组,该组有男孩70例,女孩63例;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6±1.7)岁;住院时间为2 d~3个月,平均为(46±11)d。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有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齐全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内容进行。
1.2.2观察组 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与患儿进行友善的肢体语言沟通,通过手势鼓励、眼神交流、委婉的语气积极与患儿沟通,鼓励其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和内心想法,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并配以点头微笑、蹲下、眼睛与患儿平视等善意举动,并观察患儿的内心变化,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拉进医患距离。护理工作人员要注重仪表端庄、干净整洁,使患儿愿意与你接触[2]。当操作大有侵入性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以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使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①1岁以下的患儿可以给予轻轻的拥抱和轻拍等温柔的肢体动作使患者平静下来;②1~3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其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并消除恐惧心理状态;③3~7岁的孩子可以施以语言鼓励和奖励等办法使得患儿配合护理操作;④>7岁的孩子要配合语言鼓励,和对孩子的尊重友好的态度进行操作[3]。对于患者的家属,我们要跟患者家属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以及操作的安全性,使得家属放心,避免产生疑虑。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讲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优、良、中、差。优:完全服从医嘱,配合临床护理治疗;良:服从医嘱,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偶尔有哭闹现象;中:不能主动服从医嘱接受治疗,但能够在劝说下配合临床治疗,时有哭闹现象;差:完全不服从医嘱,不配合临床治[4]疗。满意度采集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级别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100%/所有调查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所得数据交由专业人员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只有53.3%(56/105),由此可见,观察组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环境下,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顾,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5]。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通常情况下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和需求,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情易烦躁,容易哭闹且好动,不能很好的与医生配合并且不遵医嘱,给临床护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此时,儿科护理中可以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小儿护理的质量、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只有53.3%(56/105);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这些数据显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地掌握患儿的病情,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证实肢体语言沟通能有效地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护患满意度,加强医患交流,避免误会产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6):130-131.
[2]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3]王艳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1):154.
[4]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6):224-225.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