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07 08:55:50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文学赏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影视文学赏析

第1篇

[关键词]补缺假说 英语教学 英文影视作品 中式英语 哑巴英语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0

补缺假设是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外语教育理论。根据该理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准确运用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外语教育理论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中不能将语言形式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很多现有英语教材也缺乏真实语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没有走出语境缺失的困境。可见,语境的设置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文影视作品构筑的丰富而真实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了身处真实语境中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形式的用法,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不地道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以“补缺假设”为理论框架,探讨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文件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探讨使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英语教学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英文影视教学集声、形、貌于一体,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高校改革依然流于形式,只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机械记忆单词、语法和句型,导致其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语言产出中存在大量哑巴英语、中式英语①现象,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英文影视片段构筑的真实语境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度。

二、补缺假设教学观

针对中国人外语学习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于2003年提出了补缺假设,用以解释外语学习的机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条件。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由于外语环境缺少与所学外语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很容易介入补缺,由此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导致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2]

补缺假设视母语及其语境知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为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普遍问题作出了深度的剖析。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形式总是与特定语境发生互动。在外语环境里,学习者往往不知道所学外语形式与何种语境互动或匹配。于是,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自动介入补缺,与外语形式互动,常常造成外语形式与语境知识错配,影响外语使用,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某些正确的外语形式即使已经学过,但如果没有附上恰当的语境标识,则难以跟眼前的外部语境匹配并被激活,用不出来,产生所谓的哑巴英语。一般而言,所学英语结构只有粘上语境标识才能从大脑中快速提取。而传统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轻语境设置,学生在语境缺乏的情况下机械操练语言结构,所学语言结构未经恰当信息处理。这样,在特定语境下,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在交际的压力之下,学习者只能根据母语语境直译与之相配套的母语结构,从而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补缺假设强调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语境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为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英文影视作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补缺假设是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之一。它突出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对改进外语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应重视语境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构筑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英文影视作品展示了大量真实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如何得体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的实例,语言信息真实而丰富,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并且灵活运用语言创造了有利的语言环境,解决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语境缺乏的普遍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借助影视作品提供的丰富语境信息展开语言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以接触基本的语境信息。

(一)根据词汇语法教学需要截取影视片段,将语言教学与语境教学有机结合

电影能够展现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生动展示具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下恰当的使用方式。英文电影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真实体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羁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和自然吸纳的环境。学生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有机结合片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多种感官信息,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理解词语语用环境,进而提高用词准确性。电影《绝望的主妇》中女主人Bree因宴会前与丈夫发生过争执,为保全面子她提醒丈夫宴会上不要喝太多酒而曝家丑时说了这么一句话“Because when you drink, you get chatty.”从这一情景片段我们可以推测出chatty的贬义性。该句可翻译为“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笔者在播放该片段前让学生对“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这句话进行英语翻译,结果不少学生将“话多”译为“have many words”。这一中性表达显然不能准确传递女主人公的话语含义,有中式英语之嫌。经过影视片段教学学生深刻理解了chatty一词的语用环境,且避免了因英语语境缺失而产生中式英语错误。

此外,学生在英文影视欣赏过程中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有助于对语言表层和内涵的理解。这样,在自然语境中体会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巧妙结合,脱离了传统语法教学中生硬的语法规则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轻松习得语法知识。

(二)根据口语教学需要选取相关情景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有助于学生完成将所学语言结构粘上语境标识的信息处理过程,避免“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对某些高频语言结构用法掌握得比较片面,以口语常见表达“Excuse me”为例。学生通过口语教材学习知道向陌生人问路时可以使用“Excuse me”,殊不知它还有对他人所说的话表示质疑这一常见用法。电影《绝望的主妇》中Bree与Andrew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明Excuse me的这一用法。当Andrew告知Bree他认为妈妈花了三小时做的炖小牛胫味道只是还可以时,Bree用到该结构来反问Andrew,表示自己的不满。倘若教师能有效利用影视片段辅助口语教学,便可通过影片提供的语境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常见结构的用法,避免生活中出现类似情景时,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

(三)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3])根据补缺假设,学生在外语语境缺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启动母语语境知识,将母语语境下的表达式直译为英语,致使外语形式与母语语境发生错配,产生文化层面上的中式英语错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英语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讲解。具体做法上,可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如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六单元时,按照文化冲击这一主题从电影《绝望的主妇》中选取了Mary Alice告别会的片段进行教学。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领会中礼仪式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亲友在葬礼之后还会为死者举行告别会,参加告别会的亲友须准备一些食品,告别会上主要是聊些死者生前的故事,少了中式葬礼上用以表达怀念死者的哭诉。学生通过影视教学明白了中西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提升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将词汇讲解与语境分析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所产出的英语不是中式英语就是哑巴英语,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宗旨。补缺假设指出外语语境缺失是导致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强调加强语境教学是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突出了外语语境教学的重要性,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符合补缺假设倡导的教学观。英文影视作品含有丰富而真实的语境信息,其合理运用有助于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长期困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不地道英语的产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026);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B342)

注:①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

参考文献

[1]廖春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 2007(5).

[2]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3]李莉.从文化视角看英语原版电影的教学实用性[J].电影文学,2011(3):160.

第2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英美文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5-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在此背景下,英美文学这样的人文素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冷落与轻视。很多同学觉得提升文学素养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没有相关性,由此认为文学课不实用且不具什么商品价值。然而,大学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1]不应该把自己单纯定位为社会与市场的适应者角色。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为了改观学生的学习面貌,增强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大多数同学醉心于当今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阅读文学经典。所以,首当其冲的是纠正他们对于文学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明白:“从本质上讲,文学并不是‘致用’的东西,而是一门‘致知’的学科……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2]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历久弥新,长盛不衰;而网络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师对学生的领导力并不是靠威逼和利诱获得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真诚而有深度的沟通,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学生深度的信任,由此引发他们情不自禁的追随与义无反顾的顺从。

在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之后,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开列英美文学阅读书目,其中包括必读书目和扩展书目,大约每周一本书。难度上当然要循序渐进,先读语言简单一些的,然后再逐步冲击高难度作品。对于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借助一些简写本或中译本。“文学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不复存在。”[3]要学好英美文学,必须要大量阅读经典原著,通过阅读经典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思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先读什么,再读什么以及怎样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和质疑,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文字承载的信息。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要求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事先都会给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作品的感悟对前人观点进行评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文学鉴赏的能力,还能提高写作水平,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4]

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是超越传统的一个体现,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综合利用听觉和视觉的效果,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有鉴于此,我们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对学生的视听器官产生冲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许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引入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多纬度地接触文学作品。“通过原著影视,学生不仅能学习文学名著,更能对英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了解。现代影视艺术具有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演员的生动表演、逼真的生活场景,它能把重大历史事件,细微的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谈情说爱等等社会习俗生动地展示出来。”[5]这些影视资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继而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和欲望。需要指出的是,影视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终究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悠久灿烂的文学资源结合起来,使文学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多媒体用于英美文学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形象化、可视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愉快地去学习文学知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的开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信权威、教师和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导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了和谐、融洽、宽松并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是平等关系、互动关系。

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每次讨论课之前,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材料的收集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我们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一些关键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做报告。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了他们组织材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讨论中,我们大力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对课本中已有的知识、观点或教师的讲授大胆地质疑提问,并阐述怀疑的原因、依据及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生动地理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该学科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开放式教学,把文学作品看作开放性的对象,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定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感悟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做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等。我们对学生的论文没有字数的要求,而是强调独立思考,思路开阔,观点新颖。我们积极发现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批判思考,并且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经过我们的精心指导,有若干学生写出并公开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他们就会把写作当成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而后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挖掘人文资源,深化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许多文化的因素,记载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肯定和颂扬,记录着人类对完美人格与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过硬语言技能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较为理想的阵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分析、欣赏优秀的英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作品时,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所蕴涵的或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所表现的人文精神,然后让他们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人文思想来塑造自己健康、完美的个性与人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质得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得到增强,还在文明修养、礼仪文化、伦理道德等诸方面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文学是人学,是语言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体,不仅给我们审美愉悦,更给我们以心灵的滋养。其间所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不断地深入开掘,从而大力弘扬并不断丰富、充实文学教书育人的思想内涵。

以上几点做法是我们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为搞好英美文学教学所做的一些改革与尝试。笔者认为,只有摆脱传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吸纳时代精神,创建新型教学范式,才能让该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文・白壁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2]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3]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6-48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 10-11

[5]刘仪华.高校英美文学与影视辅助教学[J].电影评介,2006(10):76-77

[6]关鹏.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139-141

第3篇

学院下设7个系,分别是:中文、历史、文化典籍、广告学、文化传播、档案学和社会学;建有7个研究所,分别是: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长江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建有1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逻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教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电子政务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设有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分别是: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学院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3个本科专业。学院分为两个板块:人文板块和传播板块。人文板块内的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传播板块内的各专业奉行“思想、传播、创新”的务实精神,与业界建立广泛联系。

200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得上海市教委汉语言文学、影视传媒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学院建有资料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中心,资料中心占地面积为810平方米,拥有图书14.1万册,杂志1.5万册,建有古籍珍本特藏室、外文特藏室等10个特藏室。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包括7个机房或实验室,均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PC机房、苹果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档案实验室以及电化教室等,专供有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使用。此外建有“人文城市”、“都市文化研究”、“东方语言学”、“文贝”、“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5个网站和1个学院网页。学院还建有81个社会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在册学生5000余名(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及港、澳、台的学生)。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学院平台课程,文史渗透;举办名家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加强外语训练,安排外教讲课;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配合,由实验中心提供设备支持;注重实习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

一、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隶属影视传媒系。本专业为适应电视、电影的发展趋势,融汇影视学、文艺学、传播学、美学、写作、公关等学科,旨在为各类电视台、报刊杂志、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电教中心等培养编导、编辑、策划、文案、摄影、摄像、制作等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史、文学与影视写作、传播学、视听语言、专业英语、多媒体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声音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影片分析等。

摄影:隶属广告学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当代摄影文化理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熟知传统及数码摄影专业知识并具备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进入各种与视觉文化、影像传播和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报业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和出版单位的摄影师或图片编辑、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专职摄影师、摄影画廊或图片库的从业人员,也能在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空间。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基础摄影、经典视觉艺术欣赏、传播学、数码摄影技巧、数字影像处理、摄像与影视制作、营销传播研究、商业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摄影发展史、当代摄影现象研究、传统黑白暗房、现代专题摄影、摄影观察艺术、摄影创作实践等。

二、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地区

人数

学费(元/年)

备注

戏剧影视文学

四年

上海

30

10000

 

摄      影

第4篇

学院下设7个系,分别是:中文、历史、文化典籍、广告学、影视传媒、档案学和社会学;建有7个研究所,分别是: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长江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建有十多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逻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教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电子政务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法国电影研究中心等;设有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分别是: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学院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3个本科专业。学院分为两个板块:人文板块和传播板块。人文板块内的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传播板块内的各专业奉行“思想、传播、创新”的务实精神,与业界建立广泛联系。

200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得上海市教委汉语言文学、影视传媒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学院建有资料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中心,资料中心占地面积为810平方米,拥有图书14.1万册,杂志1.5万册,建有古籍珍本特藏室、外文特藏室等10个特藏室。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包括7个机房或实验室,均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PC机房、苹果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档案实验室以及电化教室等,专供有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使用。此外建有“人文城市”、“都市文化研究”、“东方语言学”、“文贝”、“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5个网站和1个学院网页。学院还建有81个社会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在册学生5000余名(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及港、澳、台的学生)。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学院平台课程,文史渗透;举办名家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加强外语训练,安排外教讲课;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配合,由实验中心提供设备支持;注重实习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

一、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隶属影视传媒系。本专业为适应电视、电影的发展趋势,融汇影视学、文艺学、传播学、美学、写作等学科,旨在为各类电视台、报刊杂志、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电教中心等培养编导、编辑、策划、文案、摄影、摄像、制作等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史、文学与影视写作、影视剧创作、传播学、视听语言、专业英语、影视声音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影片分析等。

摄影:隶属广告学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当代摄影文化理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熟知传统及数码摄影专业知识并具备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进入各种与视觉文化、影像传播和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报业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和出版单位的摄影师或图片编辑、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专职摄影师、摄影画廊或图片库的从业人员,也能在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空间。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基础摄影、经典视觉艺术欣赏、传播学、数码摄影技巧、数字影像处理、摄像与影视制作、营销传播研究、商业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摄影发展史、当代摄影现象研究、传统黑白暗房、现代专题摄影、摄影观察艺术、摄影创作实践等。

二、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地区及人数

学费(元/年)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戏剧影视文学

四年

30

 

 

 

 

10000

摄      影

四年

10

3

3

3

3

3

备注:各地区具体招生人数,以各省(市)高考填报志愿计划书公布人数为准

三、报考条件

1、符合《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确定的报考条件、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者均可报考;

2、考生获省级招办组织的统考合格资格;

3、身体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等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摄影专业还须无色弱、色盲,近视不得高于800度。

四、专业考试方式

专业名称

考生地区

考试类型

戏剧影视文学

上海

上海市编导类专业统考

摄   影

上海

上海市美术类专业统考

外省

各省市美术类专业统考

五、录取原则

(一)、考生须取得相应艺术类专业合格证或填报资格,并参加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达到规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的最低控制线。

(二)、获得多个艺术专业合格证的考生可以兼报相应专业。外省摄影专业采用各省美术类专业的录取原则录取,如个别省市未规定具体录取原则,则参照上海的录取原则录取。

(三)、上海市各专业具体的录取方法: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折算总分(不分文理)为主要录取依据,综合德、智、体全面考核,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总分 = (

专业成绩

×30%+

高考文化成绩

×70%)×1000

专业满分

高考文化满分

2、摄影专业按折算总分(不分文理)为主要录取依据,综合德、智、体全面考核,和美术与设计学类其他专业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不分专业先后)。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总分 = (

专业成绩

×50% +

高考文化成绩

×50%)×1000

专业满分

高考文化满分

七、联系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第5篇

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与学习信心,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乐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取得进步。鉴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学生们在语言基础以及知识接受能力上各有不同。如果教师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来辅导每一个学生,可能难以收获好的教学成效,赏识教育的优越性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展开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要有所差异,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这才是赏识教育应当发挥的教学功效。

以反义疑问句的教学为例。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掌握“Let’s...”的反义疑问句是“Shallwe?”,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掌握反义疑问句的其他几种基本用法。在练习中,凡是“Let’s...”的反义疑问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这时学生明显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后,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创设分层教学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语言基础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锻炼,其教学模式也更为人性化,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合理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同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要合理与适度。有的教师在应用赏识教育时对尺度的拿捏不是太合理。学生的任何学习表现教师都给予鼓励,学生们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被指出。这种盲目的赏识教育不仅扭曲了赏识教育真正的教学意义,对课堂教学也会是一种阻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方法一定要得当,赏识的尺度与范畴也要合理,这样才能够让赏识教育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赏识要得法,赏识应有度。教师要真正领会“赏识教育”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学一些做法或肤浅的形式模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创设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模式。例如:每周一是我校的赏识日,也是学生回家作业上交率最差的一天。面对没有交作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再用“Good!”“Wonderful!”等词来赏识他们,而是要用“Ihope...”“Ibelieve...”这样的语句来教导、鞭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尽快将作业补齐。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也要及时指出,而不是盲目地对学生加以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尺度与方式一定要得当,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赏识教育的教学价值,并且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第6篇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三年,学生一直在学习公共英语。到了大学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仍继续学学英语。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具体效果、四六级考试经济的膨胀,已倍受关注和质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开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且形式多样的英语选修课是很有必要的。英文影视赏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听说能力,还使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知识,这是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该课作为大学公共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吹捧。然而,很多学生抱着看电影的目的,课程结束后毫无收获。由于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手段,个别老师也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赏”了,老师“教”了,然而该课真正的目的“析”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没有互动和深入研究影片佳作。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和考核方式使这门课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笔者通过四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探索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该课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体验式教学理论

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JohnLocke(约翰•洛克)说:教育就是一种体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反思,才能使学习内容从实质上成为获得的知识。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JohnDewey(约翰•杜威)在1896年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实验基地,他的教育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即“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由自己建构知识,而不是其他人传递。教师对学习者构建过程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建构主义要求教学环节中包含合作学习和相关情景设计,学习者在此基础上由自身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内容活动和交际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最初多用于国内的一些英语培训机构,近几年许多教师也把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环节。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语言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并对学生的活动加以评价。体验式教学比起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在实践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表演者,教师在整个行动中,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体验式教学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布置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引起重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英语知识学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更加的自信和勇敢,敢于表达,促进他们的听说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在英文影视赏析课中的实践

英文影视赏选修课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其开阔了视野,同时促进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英语更有兴趣。如何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以达到语言实践的目的,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兴趣选修英文影视欣赏的一些学生是抱着“看电影,混学分”的态度来上课的,对这门课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然而,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大都是对英文影片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重视并互动起来。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不是最大障碍,反而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思维灵活,视野开阔,成为一个团队里面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学生在活动的设计、策划、编排、组织中都尽职尽责。影视材料的丰富性和时代感让学生享受视觉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减轻学生学学英语时的焦虑和紧张感。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对英语学习兴趣更有持久力。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许多课堂活动是依据课本教材而展开的,课本内容的滞后和时代特色不浓厚使得学生的活跃度和兴趣不是很大。

(二)小组讨论教学,考核紧密挂钩大学公共选修课面对全院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七八十个学生面对一个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小组讨论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选修课人数多,课堂小组一般是六至八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或随机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小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和启发,为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讨论和商议,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完成活动内容。小组个人的表现直接反映出集体的效率,这要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挂钩,以便足够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课前观看电影,布置主题内容由于班级大,人数多,上课时间有限,教师要提前布置电影让学生观看。教师需要在上课第一周就让学生了解教学计划及考核要求,把每次课的电影拷贝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室、宿舍上网、网吧等途径去观看电影。教师要选择适合大学生观看的经典影片,并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和评析。教师还应把影视片中的经典对白以及涉及的俚语、谚语等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字典、上网等方式查询信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把下次课的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比如包揽了奥斯卡六项大奖的电影《阿甘正传》,要求学生在观影的之后小组讨论,阿甘是个什么样个性的人?并举事实证明他的个性。再如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自传同名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什么是幸福?《狮子王》中的人物个性分析及。指定学习目标,分配任务。学生通过对英文原版影片较多的了解和接触,英语语言氛围的会逐渐形成和巩固,英语交际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设计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相互评比,设计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如配音、对话、剧情猜测、模拟与角色扮演、讨论与辩论、复述、访谈、演讲等来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现力。小组中的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大胆表演,丰富内容。比如在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的赏析课中,要求小组学生来扮演不同角色,其中有勇敢而智慧、严厉而温情的国王木法沙,顽皮任性、不畏艰险的辛巴,勇敢坚强、聪明迷人的娜娜,阴险狡诈、卑鄙的刀疤以及彭彭,丁满和土狼等等。要求学生模拟和分角色扮演其中片段,即木法沙国王奋力解救被叔叔刀疤所诱骗的辛巴以及辛巴被彭彭和丁满相救的情节。学生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影片在头脑中再现,模仿自己承担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力,培养了跨文化交际和交流的水平,提高学生开流的信心和能力。虽然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有些语句上的错误,但是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并充分发掘自己的语言能力就是一种收获,达到了语言实践的目的。

(五)评估活动表现,赏析地道英语学生课堂互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演或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评估,这与终结性评价密切挂钩。教师要把学生所演绎的电影片段给学生再播放一遍,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体验地道的英语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学生从比较中,能体验到语言的差异性,加深语言印象。教师还可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比如“如果你是阿甘,你会做怎么样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导演,你会让剧情朝什么方向发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反驳。虽然在情急之下也会偶尔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英语能力有所提高,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索

由于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相关资料,教师的备课量比较大。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材,分配任务,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监控和评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不断接受检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的学习和领悟。同时,学生对于选修课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凭着兴趣和轻松的态度选择了课程,但却不愿意更多的付出。学期结束时,笔者专门对参加该门选修课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该门选修课的态度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混学分”,而是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去选择了。大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加,喜欢程度上升。对于“体验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从逐渐接受到慢慢喜欢,对英语学习更加重视。在访谈中,有些学生抱怨选修课课时少,时间短,教室有所限制,建议角色扮演或辩论等活动到户外去上。虽然调查问卷和访谈的问题比较集中,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7篇

关键词:文学欣赏 文学创作 相互影响 互动

中图分类号:1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7-01

文学欣赏和创作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活动,然而二者又具备紧密的联系。同时,文学欣赏以及文学创作还可以相互构成影响。在文学领域内,文学欣赏延伸了作品的创作,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也决定了读者欣赏到的文学作品质量。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作者槎琳哒瓜至颂囟角度的人生体验,而读者则需要通过阅读来感知并且认可这种体验[1]。由此可见,文学欣赏在整体上构造并且解释了生活现象,有助于延伸文学创作。只有明确了文学欣赏和创作的深层关系,才能够寻求二者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学欣赏以及创作的整体水平。

一、文学欣赏对于创作带来的影响

读者在欣赏某个文学作品时,需要透彻领会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主旨,在此基础上遵照特定的审美标准来扩展联想,同时也融入了自身情感。经过初步的欣赏,读者就会进入再创造的思维过程中。由此可见,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应当属于精神层面,欣赏文学作品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趣味性和可读性。读者在欣赏作品之前,先要在思维深处设置一种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融入了潜意识的期待。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唤醒深藏于读者脑海的记忆,然后促使读者融入感情气氛中,进而体现脑海中的阅读期待[2]。

针对作品中描绘的特定人物形象,读者应当唤起与之相关的阅读感受;在唤醒感受的基础上,读者与作者才可以深入沟通,探求深层次的文学作品意蕴并且净化读者心灵。实质上,读者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为进入情节,更是为获得高层次的审美满足感。从表层来看,文学欣赏并不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在欣赏作品时,读者就仿佛与当时的作者展开了沟通,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传递的信息。通过这个过程,文学创作就能够达到应有的社会效应。文学创作紧密联系了读者和作者,文学作品源自日常生活,然而只有通过读者的反复阅读和品位才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意义。

二、文学创作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影响

从艺术角度来讲,文学欣赏应当建立于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作为读者本身,先要透彻领会作品最基本的内涵,透过表层的文字才能深入主旨。因此,文学欣赏并非直观性的欣赏,而是透过文字来塑造特定的作品形象。因此可以得知,欣赏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重构文字形象的过程。在转化文字时,读者自身拥有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功底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作者在创作了特定的作品后,并不能确定将来产生的阅读效果,这是因为文学效果的产生有赖于读者的密切配合。

文学作品能否发挥预期的审美效果,并非作者本身就能够决定的,而是需要作者与读者的紧密配合。然而,文学欣赏的前提仍然是优良作品的产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如果没有塑造优良的文学形象,或者没有选择生动且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那么读者通常就很难收获应有的阅读质量。针对特定的文学形象而言,文学创作能达到的程度也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鉴赏效果。一部优良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在这种基础上让读者发自内心认可作者描述的文学意境,表达了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3]。

三、探析二者的互动模式

其一,文学欣赏应当属于再次的创造过程,欣赏者凭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再创了文学作品的新意境。作品中表述了特定的人生意向,而读者负责参照这种意向来剖析自身的生活,从而达到反思人生的目的。在解构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也能够满足读者特有的审美体会[4]。实际上,文学作品的欣赏者本人并不是空白的,在接受作品的同时也会融入自我的人生体会。受到文化水准、生活经验以及审美层次的影响,这种解构和再次创造的结果都会有所差异。

其二,文学作者在初期创作作品时,也会考虑到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通常情况下,作者一旦选择了创作某部作品,那么就必须考虑作品的读者能否认同自身的创作。针对隐含的读者群体,作品的作者有必要加以考虑。由此可见,检验作品质量的根本指标就在于读者的评价。因此,作者有必要综合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阅读习惯以及基本要求等。富于时代气息的优良作品通常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学境界,同时也符合了最基本的审美需要。

其三,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欣赏具备相同的基本目标,因此应当促进二者的密切互动。创作作品和欣赏作品的根本宗旨都在于安抚现实并且憧憬未来,从而实现对于日常生活的深层反思。在现今的背景下,文学的兴盛繁荣不能够缺少文学创作和作品欣赏的互动。通过优质的文学作品来感染读者,提升读者的文学欣赏境界,在此基础上也能够推进文学作品创作的兴盛和繁荣。

结语

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具有同样的基本宗旨,二者的目标都在于通过文学来折射现实,陶冶情操并且净化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欣赏构成了彼此的必要条件,二者也深刻影响着彼此的进程。为了繁荣文学,就需要同时重视文学欣赏领域以及创作领域,通过提供优质的文学作品来感染读者,以此来提升文学审美情趣[5]。通过探求二者的影响和互动方式,能够培育健康且积极的文学态度,进而推进文学欣赏和创作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鹏.浅谈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58+63.

[2]冯汝常.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07-109.

[3]张叹凤.论何其芳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杜诗影响及定位[J].文学评论,2012(04):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