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5:44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艺术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理念是行为的前提和先导,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化,首先须摒弃“专业至上、应用第一”的错误理念,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将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但在有些主管教学的领导在潜意识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玩玩闹闹,没有将其提高到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应有高度。所以经费投入往往不足,物质保障显得很无力。或者是有些学校有预算,划拨了艺术教育的年度经费,但实际情况是艺术教育经费的使用还处在“一次活动、一次申报、一次批复”的状态。“主管”认可或需要的艺术活动的经费自然好办,而属于艺术教育计划和建设等项目范畴的经费就变得非常“模糊”。如一个超万人的在校生的某高校,只有一部钢琴可供教师上课和学生使用。这是“经费”在“模糊”情况下的一个真实例子。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术,它主要是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的开展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它跟其他公共课一起,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上,依据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案例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各校实际情况,应作出完整合理的设置。同时,一个由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成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为规范公共教育,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所必须。从而最大可能最大意义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全程”的教育。它要求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从入校直至毕业,始终得到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的艺术教育,并贯穿于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从事公众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如场地、音响设备、活动经费等。各校要有统一、系统的公众艺术教育组织安排。这些物质条件在缺少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一个既封闭又顽固的非良性空间。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众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政策、师资、资金等软硬件方面给予艺术教育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各部门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否则,有效的开展高校公众艺术教育就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挖掘艺术社团的艺术引导与熏陶功能,辅助学生独立开展艺术探索
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国内外成功的公共艺术教育经验表明,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仅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任何艺术教育的课程,一定不仅仅限于上好几堂课而已。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不同层面地带动诸如审美情趣、学习感受、情感体验、文化价值和人格塑造等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艺术社团也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打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本身就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乐园,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种音乐活动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那些有兴趣但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带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开设形式多样不同内容的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专业、年级、层次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制度,安排合理的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并融入各种课外活动之中,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不同的艺术活动,比如迎新晚会,举办各种歌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汇演、音乐剧话剧比赛、模特比赛等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的音乐技能学习通过文艺汇演和表演观摩等方面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展示。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学生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音乐掌握上的好差之分。我们开展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只针对那些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那些初学者或者在课堂通过指导才刚刚对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入门的学生,也要给予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技能课的期末考试以面向学生观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但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实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还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艺术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这是突出高职艺术教育职业特色的关键一环。我们知道,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确立高职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艺术爱好,征求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意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应着重从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做好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职业规划
由于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使知、情、意等因素和谐统一,艺术教育的功效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将艺术素质列入培养计划,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定位好、支持好、发展好艺术教育在职教培养中的潜能。同时在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除开设传统的艺术课程外,还可利用课外实践、综合性比赛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众艺术,认清艺术的本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另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打破单一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也可实行跨学科开课。譬如对理工科学生,要求他们选修一定的中外文艺鉴赏和艺术技能如模型制作等课程,对文科类学生可以开设形体塑造、绘画、音乐技能等课程,对医学类学生可以开设声乐、美学与医德修养等课程,旨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素质的提升。
3.结合艺术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常态化就是要将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经常开展,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品牌化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所受益,同时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其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学生的骄人艺术才华而出彩,学生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高职学校应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传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文艺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文艺社团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学修养,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艺术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实数量、专兼亦可为基础,以培养双师型素质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技艺高超的艺术教学团队。除了要求教师提高学历职称外,要侧重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会教也能做”,侧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会做更能教”。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争取科研课题、安排教师深造学历、实行导师制、职教系列培训、教学能手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从社会上聘请知名人士,将社会需求、市场人才和企业文化等信息引进艺术教学过程,使教师在同社会各界交流融通中紧跟时代脉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5.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模式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较陈旧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现在高职院校有些教师不懂教学,不明白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陈旧,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关爱,使得一些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失去兴趣。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使用的是新课标的教材,但仍然沿用旧的方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缺乏课堂发言和主动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只是一些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本达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标准,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能力。
(二)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由于学校侧重于主课教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比较少,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只有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然、融洽的氛围内,才能很好地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为了应试,主课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氛围,课余活动也比较少,演讲比赛等各种文艺活动更少,致使学生的艺术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训练很少,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实践的体验和感知,不能很好地将学习到的艺术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展开想象与创新。
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正常学习需求,让学生有信心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提高艺术能力。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实际的重要联系,从而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去创造。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教师一定要合理地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转变教育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一定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积极组建与公共艺术教育有关的教研室,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时,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一体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便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培养出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艺术鉴赏阶段,必须不断地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并且通过这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方法,以培养出优秀的高职学生。
结语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采取培育、引进、激励措施,提高师资质量。所谓“培育”,即是鼓励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从事艺术教育的使命感、事业心;所谓“引进”,是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别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艺术师资队伍;所谓“激励”,即是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师考核、晋升、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二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公共艺术教育要得到长远、高质的发展,有必要创办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专业。这样,既可以拓宽学校的学科专业门类,又能够带动普及教育的开展,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发展。
二、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课程设置的主体应该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专家、教学一线的教师及学生代表。课程设置应展开广泛的实证性调查和咨询,为教师、学生、专家建立民主交流的平台,以便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性框架。其次是课程设置应参照专业的特色。理丁科院校的课程应在进行艺术、美学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艺术鉴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将审美教育融人理工科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美学延伸到科学审美。要从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转变为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课堂人手,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1.解决好第一课堂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一,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提倡综合教学模式。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和美术,而且还是涵盖了舞蹈、文学、影视、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系统。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在课程安排上不可能细致地分门别类,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寻找艺术门类的相通点,整合艺术资源,倡导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其二,高雅艺术进高校。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着重提到高雅艺术的价值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鼓舞人民的精神意志,发展人民的创新思维等。其三,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只有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2.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即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氛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普及艺术,增强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因此在第二课堂中,既要有艺术特长生的“准专业”的表演,同时也要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其他学生积极参加,使艺术教育拥有更加广泛的受益群体。再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更多艺术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此外,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注重文化的传播,定期开设相关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吸引专业学生的参与,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研讨和交流,促进艺术科学研究的发展。
3.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台湾《艺术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到:“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与社会各界有关的企业、基金会、艺术团体、学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文物馆等双极互动,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以相互提供最新的研究、资讯和技术,以及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课程,协助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和师生发展的潜能。”有人认为,这种活动应归到非学校的艺术教育,但笔者认为虽然教学场地不在学校,但该活动由学校组织,艺术博物馆只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素材,它也算是学校艺术教育,准确地说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三课堂。
三、根据高职院校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艺术教育特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艺术知识教学时可以讲数学的美学,虽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纯理性科学,但它又是一门最美的科学,对于塑造人性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与功效。这是因为,数学中的美的标准和一般美好事物的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表现为或归结为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享受数学的美,同时人们学习和研究数学,最能有效地增长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艺术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实验、实习、作业等实践环节,寻找恰当的切人点,让学生感到艺术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此外,针对偏于抽象思维、缺乏审美体验的学习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表现力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激起学生的表现力,不可强制启动,只能用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等方式来诱发。首先是创造情境,使身处情境中的人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期待和冲动的动力状态。这一点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仅仅用动情的语言、传情的眼神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共同接受艺术的感染,与学生情感共融。此外,这种情境应该是自由、平等、合作的,学生可以表现其内心情感,允许有差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总之,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其表现力会大大激发,同时,情境本身也会由于表现动力的激发与强化而得到保持和加强。
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其一,加强科研,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以引导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其二,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一是多参加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二是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形成自己的网络艺术教育阵地,一方面宣传工作和教学成果,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发社会和学生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并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去。三是建立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网,及时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政策和研究前沿信息。
五、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