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19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之一就是首先要看说明文的题目。对于说明文这种题材来说,其文章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可以查看文中有关的中心段落,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方法之二就是首先把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串联。教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针对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分析哪些内容是作者想主要说明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主要内容,摒弃次要内容。在具体的关于说明文内容测试的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需要填图表的,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种题型就觉得它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告诫学生它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试题本质还是对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概括。
2.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要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就必然要使用到相关的说明方法。在初中阶段,说明方法的知识点考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里面要尤其注意对学生说明方法的讲授,说明在初中阶段的文中最常用到的说明方法基本是6种,即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要判断这六种基本的说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说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表达作用时要学会运用诸如确凿、有力、生动、形象、科学、准确、条理清晰等一系列比较关键的词语,并在这些关键词语后面添加能够准确概括这些句子所说明的基本内容,最后还要补充上一句,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判断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判断说明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的说明顺序的判断中,时间顺序用得比较少,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为运用时间顺序的话就会用到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语,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为例,其明显的时间状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判断主要是看其运用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在以介绍建筑物的内容的说明文中,《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运用方位词语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逻辑顺序是说明文里采用说明顺序中最多的一种,其具体情况也最为复杂,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有可能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有采用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的,有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的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不同的说明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准确把握。
4.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5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中考语文;答题策略;说明文
很多初中生做说明文题目时,心存畏惧心理,也知道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特点,但让其分析语言怎么准确?却答的不够全面;知道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但让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又是无从下手,特别是近几年中考考察的,根据课文内容筛选信息出的选择题,得分率是更低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就以江苏徐州2014年的中考语文,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为例进行阐述。
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语言特点
我们常说,说明文的相关答题技巧和语言特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语言特点,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考查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特点。
(一)第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做题进行考察说明文的较准确的语言。例如文章中,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的语言特点。
这种答题格式为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通常选择下面这些词:“目前的”“完全”“所有的”等是从时间,范围来准确的说明了“黑匣子”的特点。
(二)第二种题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替换成别的词语?并且简单地说明原因。
这种答题格式一般是:1.不能;2.加点词语在原来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3.要替换的词语是什么意思;4.如果替换了加点的词语,这句话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造成事物脱离实际的情况。5.加点的词语能体现这句话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
能否删除限制及修饰性的词语?
解答这种题目一般是:1.能或不能;2.找出修饰词语。例如:表示程度关系的有“非常”“几乎”等词语,表示数量关系的有“有余”“多”等词语,那么表示估计关系的有“左右”“大约”等词语;3.如果删去了这些词语,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脱离了实际;4.这也词语让说明文更能体现出内容的科学严谨。
(四)第四种题型
请说出不能删去某几个字或词的理由。
这些字或词往往都有固定的一些语法作用出现在句子中,例如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或者主语以及下面句子中某个现象的结果或原因,如果删去,既不符合句子的语法,让句子少了一些成分,导致语句意思不通顺;还会造成句子没有完整的内容,在逻辑上缺乏关联性。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种题型,最近几年中考语文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考的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
(一)列数字
通过数字的列举来说明,具有说服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保证内容准确无误的作用。例如文章中,“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就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密封盒异常坚固的特点,让读者对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
(二)打比方
运用暗喻、明喻等修辞方法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文章中“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飞行记录器的重要性,通俗易懂,以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三)摹状貌
经过详细的描写突出事物的体貌特征及特点,不仅能对事物形象进行生动说明,还能让说明文的阅读价值更高。
(四)引用
把以前的资料原话或某些名人名言引用到现在的文章中,作用是强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真实可考的。
(五)作比较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突出说明对象的影响、地位等特点
三、说明顺序及结构
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中运用逻辑顺序比较多。一般来说,出现在说明文中的各种顺序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性语言,同学们可以通过出现的这些词语去辨别是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说明文具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这几种并不复杂的结构,找出文章结构,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互相铺垫,关系紧密,我们可以同时对顺序和结构进行理解分析。
四、中考中常见的说明文考点
最近几年最常见的中考语文考点包括:考察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分辨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以及最近几年常在最后出现的开放性题目等。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中,就比较全面的对我们提及的这些考点进行了概括,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概括黑匣子特征,根据自己推断和文章内容选择关于黑匣子介绍不正确的选项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说明文在教学中,需要从内在规律开始入手,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要想到语言特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这种有意识练习,不仅让同学们对说明文了解、熟悉了写作规律,还让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各种答题技巧,以致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静.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策略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9):64
[2]于书杰.中考说明文阅读解答策略[J].成才之路,2012,(4):76-77
[3]高红梅.中考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技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3):2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1.引言
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是该文体的三个显著特点。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都是说明文中的经典作品。说明文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学说明文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收获?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2.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说明文没有小说荡气回肠的情节,没有散文清丽隽永的语言,没有议论文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没有诗歌含蓄优美的意境……但它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要点概括能力、内容探究能力、评析鉴赏能力、体验感悟能力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其他文体课文所不具备的功能。初中阶段说明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下:①通过比较,区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征;②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③准确区分说明性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④迅速捕捉说明性文本的要点信息;⑤用说明性语言准确、形象地说明某个事物;⑥体会说明性文本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两个把握”,一是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详略。
3.优化说明文教学策略,提高说明文教学实效
3.1运用“三环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所说的“三环节”是指“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研读课文、讨论分享——回顾全文,指导归纳”。譬如,执教叶圣陶的经典名篇《苏州园林》,在“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①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在“研读课文、讨论分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感知。这一过程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要求边阅读边作批注、圈点,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这一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锁定重点,有面有点;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又有对重点段落的深入探究;既要防止教师陷入逐段肢解课文的泥潭,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回顾全文、指导归纳”环节,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说明方法进行归纳,这一步是对第二环节阅读实践活动的升华,目的是培养学生回顾、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说明文大多富有趣味性。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这个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说明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笔者就安排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赵州桥的模型;教学《故宫博物院》,笔者则安排学生根据课文的相关说明制作一张图表,并用不同颜色标明重点介绍的建筑,使学生掌握故宫建筑群的全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并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图文对照,将阅读课文与欣赏图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引导学生从说明文中汲取写作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譬如,教学以时间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要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句子。通过阅读体会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眉目清楚、次序井然;教学以“空间顺序”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抓住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船体——船头——船尾——船背”这一空间顺序,并体会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
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具体句子,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都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度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分成两类,又将云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进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反复品读相关句子或语段,让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把错综复杂的现象描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
最后,要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增强文章的欣赏品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譬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这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品味,体会其好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4.结语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要更新说明文教学的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性、探究性与实效性,让学生通过说明文的阅读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1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①摘录法:有的文章题目本身点出了说明内容,有中心句的文章或段落可采用直接摘录的方法;有的文章中心句过长,可以采用压缩摘录法。
②概括法:先将文章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再将它们合并起来。
③摘要法:有些说明文全篇几个部分的内容有主次之分,如,要求回答“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选取主要的、舍弃次要的。
④列图表:这类题的特点是,给我们一部分内容,要求根据所给的内容填写另一部分内容。对于这样的题,要根据所给的提示语,采取“概括法”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1.2 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或者事理的特征介绍得清楚、明白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九种: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列图表。认真地辨析说明方法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都容易从语言的特点上体现出来,比较难一点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和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作诠释不要求这么完整,只要能够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诠释的对象与作的诠释的外延可以不相等,而定义的主语和宾语必须是相等的,它们可以颠倒。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区别二者了。
我们不仅要会辨别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要理解为什么使用这些说明方法,也就是说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或者说产生什么效果。
1.3 判断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制造过程,文章中有表示时间变化或程序性词语,是时间顺序。
解说实体事物(特别是建筑物),文章中有方位性词语(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是空间顺序。
辨别逻辑顺序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它在说明文中体现在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者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顺序,这种顺序有多种关系的形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现象――本质”、“一般――特殊”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判断。
1.4 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要特别要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比如: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一律、一概;大部分、部分、有些;只、仅仅”等;表程度的:“非常、十分、最、很、极;几乎、稍微、比较(早)”等;表揣测、估计的:“大概、大约、左右、可能”等、表限制的:“当时、主要”等。
2.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2.1 情境激发。“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2 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2.3 创设情景。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3. 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3.1 宏观把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导策略
一、加强说明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有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十分有效。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趣味元素,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就会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会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要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要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小结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这一步是对前面读书活动的升华,通过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概括能力,总结出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四、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感觉饶有趣味。
说明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定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呈现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事物特征,然后更加具体地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
通过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五、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内外结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做好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学时以课本为本,从广度上开拓,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多汲取营养,尽量把课上得丰富生动,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强。也可以将这一做法延伸到课外,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重视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