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05 10:39:13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

第1篇

关键词: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硫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2

高三一轮复习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三复习课时间紧、内容多,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复习是提升高三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后来经过演变运用,思维导图已经在教师备课、上课等方面崭露头角。本文就思维导图复习法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开展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认同。

一、教学案例――“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考考纲中的重要内容,该节内容包括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三氧化硫、硫酸、硫酸盐等内容,涉及到的物质多,化学方程式多,学生难以记忆。高三复习课时间紧,课堂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如何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每位高三化学教师最关心的,也最头痛的问题。思维导图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福音。如图1所示,图中列出了主要的含硫物质及其转化关系。

该图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和含硫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对含硫物质的转化关系进行了梳理,学生一目了然。通过观察图中箭头所示的转化关系,知道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从低价态向高价态转化需要加氧化剂,从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化需要加还原剂。知道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这样学生在记忆方程式的时候就有理可依了,就不用机械地死记硬背。

抓住图1,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推测或记住图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一,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推测物质的化学通性,落实分类观。如,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应该具备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这样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就记住了。再如,稀H2SO4属于酸,应该具备酸的通性,即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化学通性。

第二,根据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推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落实得失观,如SO2,硫元素+4价,是硫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遇到还原剂(如H2S等)则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成硫单质,当SO2遇到氧化剂(如H2O2、O2、卤素单质、MnO4-等)则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成含+6价硫元素的物质,如SO3、H2SO4、SO42-。再如,浓硫酸,硫元素为+6价,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态,不能再升高了,只有氧化性,当它遇到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到+4价,甚至更低价态。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其氧化性、还原性。

第三,记住化学特性。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物质除了通性,还可能具有某些特性,物质的化学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预测,但是物质的特性就没办法推测了,只能记住。如,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通过预测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牢记特性,我们就掌握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学习记忆新知识,即在旧知上生长新知,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要是我们高三化学老师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必定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拿下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考纲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复习,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可以采用图2进行复习。

二、教学反思

高三一轮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既要懂得取舍,又要为课堂内容找到合适的复习方法,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线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尝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一轮复习,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还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到“学会学习”。思维导图是教学手段的一大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优化了复习课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3月1日晚6:00-8:00,化学特级教师王静、严晋娟莅临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校聊天室,为诸多同学答疑解难。

学生:请问老师,该如何学好化学?

王老师:首先要学好化学用语,象化学方程式等。其次要掌握一些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像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酸碱盐等。还应该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计算,一些基本理论等。

学生:我是初三学生,化学成绩很差,一些化学公式总是记了之后就忘了,怎么办?

王老师:初三刚开始学化学,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等这是必须要记忆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的概念,而且要会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的去记忆。而且要多应用概念,做一些练习题。

学生:高三时间少,复习起来显得又忙又乱,除了跟老师学外,自己应怎样学呢?

严老师: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自己总结归纳,如概念问题、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联系和不同点,如有关理论问题不仅要知道理论本身的内容还要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元素化合物内容,按周期的族总结归纳,掌握它们的相似性。

学生:有机物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老师:首先要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式,官能团、同分异构体,还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还要掌握有机物的重要性质及合成方法等。

学生:高考考哪些实验?

王老师:高考:首先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是化学实验的基础,所以要熟练的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才能够会运用这些技能,无论考什么样的实验题,将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重组、辩析、确认以及改良来解答各种实验问题。

学生:老师,化学考试中总是经常考到一些实验,可我总是这部分比较差,该怎么办?

王老师:首先要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网络。中考一般分为基本概念,要弄懂进行分类、元素化合物学好、掌握几种重要物质,像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它们的性质及其重要关系,其次要将学过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分类总结,如化学仪器的分类、用途以及化学基本操作还应该掌握根本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学生:电解质部分应着重练些什么?

严老师:电解质部分内容较多,重点部分是盐的水解、电解、原电池以及离子共存等,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学生:王老师、严老师后天我要参加化学竞赛,今天我应做些什么?

王老师:后天就要参加化学竞赛,现在不要在做难题了,将你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归纳总结。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学生:烷烃分子中电子总数的通式怎么算?

王老师:首先要知识碳元素是四价的,碳碳之间单键所以烷烃的通式应该是二个碳原子,还缺六个氢原子满足碳是四价的,如果有N个碳原子,必然需要有2N+2个氢原子。所以烷烃通式应该是CNH2N+2。

学生:老师好,我上高一。高一上学期,我一下子觉得化学很难学,学的很不好。请问从现在开始怎么补啊?

王老师:上高一化学学的不好是自然的现象,现在应该把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归纳,你已经学过卤素、氧族、碱金属这三个族的元素已氯气以及氯化氢盐酸等为代表物,以硫以及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酸等为代表物,以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等为代表物进行总结归纳,按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和用途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为网络在有掌握好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会应用它们进行计算。

学生:银镜反应的能够检验醛基的存在,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吗?

王老师:通过银镜反应工业生产中就可以利用银镜反应在暖水瓶内镀银。

学生:老师,如何记住化学方程式?

严老师:化学方程式首先要掌握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实验,实验中认真观察,知识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化学方程式就会写了。首先要对所做过的实验现象记清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记住化学方程式,再有掌握物质的性质也能记住化学方程式。

学生:如何简易的记住物质的可溶性?

严老师:记住有关物质溶解性的常用口诀。如钾、钠、铵、硝酸、盐、全溶、盐酸除(银汞、)硫酸除(钡、铅)碳酸只溶钾、钠、铵。

学生:老师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严老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主要就是根据电子的得失数相同来配平,表现形式是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数相同来配平。

学生:高二化学那里是重点,需要掌握?

严老师:无机部分重点是铁及化合物,镁铝及化合物,有机物掌握住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机物的重点是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怎样根据挥发性和酸性的强弱对酸进行分类?

王老师:从挥发性来说,分成挥发酸和不挥发酸。挥发酸如盐酸、硝酸。不挥发酸有硫酸、磷酸等。根据酸性强弱分成强酸,中强酸和弱酸。强酸有盐酸、硫酸、硝酸。中强酸有亚硫酸、磷酸等。弱酸有碳酸、醋酸等。

学生:高考时那类是难题?

王老师:高考哪一部分都有容易的,较难的和难题。例如选择题最后也有难题,最难的题应该是在化学最后的计算题里面有一部分。计算题也有一部分容易和难的。一般有二个计算题一个容易,一个难。有机合成难度大一些。

学生:老师你好,我是高二的。马上要会考。我想问一下高中的化学那些是重点!

严老师:元素化合物部分主要是卤族、氧族、氮族、碱金属、铝、铁等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要掌握住,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是原子结构周期率、周期表掌握住它们的内容并会应用、基本概念主要是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要掌握住并会应用与计算,总结复习之后要多做练习,只要是错题一定要找到原因,如果是知识方面的原因进行补救。

学生:我在有机物这一部分总也学不好您能给我些建议吗?

王老师:有机物特别要注意掌握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生关系。掌握每一种重要物质的关能团。这些关能团决定了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学习化学应该怎样记学习笔记?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笔记应该记些什么内容?我的笔记只是照着书上抄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书上提到的化学方程试及其现象。我觉得我的笔记对我的学习好像没有多少作用。请问我该怎样改进?

王老师:书要有的一些内容就不需要记笔记了,注意老师总结的规律应该记。

学生:对于一些离子方程式应该怎样记呢?

严老师:离子方程式:第一要掌握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和难电离的要写成分子式。易溶易电离的写成离子式。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完成的条件。

第3篇

一、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按章节通读教材内容(包括选学及阅读材料),回归教材,抓好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遇到与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相关的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更要主动看教材。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上,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以元素周期表为依托,以主族元素代表物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构建主干知识网络。例如根据教材本章小结中金属N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分别以Na、Na■O■、NaOH、Na■CO■、NaHCO■为中心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有意识地用“单质氧化物碱盐”(对金属元素)或“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对非金属元素)建知识网络。根据自己设计的网络图做相应思考。

2.突出实验的复习。对每章的实验,四类实验要有所侧重:(1)演示实验重点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现象按固体、气体、溶液三方面描述);(2)分组实验重点在实验的操作;(3)探究性实验重点在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4)综合性实验侧重点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元素化合物与化学计算的融合。新课标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提高,卤素中差量法、电荷守恒法的应用;氮族元素中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几种重要金属中元素守恒及电荷守恒的应用等;而基础计算中物质纯度、溶液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注意规范表达化学意义;混合物的计算一是要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二是要会利用极值的方法确定范围。

对每一部分知识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强化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硫和硫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硫单质、二氧化硫和硫酸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硫酸的工业制法。(2)如何检验和除去二氧化硫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3)能用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混合做漂白剂吗?(4)将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四、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衔接;指导

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大多反映化学难学;不少学生初中化学成绩优秀,升入高中后化学成绩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部分女生身上表现更加突出,成为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教师领会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教法,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的研究,致使教与学脱节,教学效果欠佳。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因而要降低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台阶,提高学习能力,结合课堂教学进程加强学法指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就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问题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指导

初中生一般没有预习新课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去预习,这样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困难重重,因而高一教师就必须肩负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自主预习习惯的责任。课前预习指导可从学习目标指导和阅读方法指导两个方面来进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分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的能力,明确学习的预期结果,对学习起着定向和指导作用。学习目标可分成“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问题目标”等不同的层次目标。如“离子反应”的课时教学目标可具体地描述为“四会”:会写――会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就知道它不仅代表一个化学反应,而且也代表一类化学反应;会判断――能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会检验――掌握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始于教师的“启动”,因而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阅读目标提出要求和任务,做到要求适当、任务具体、检查及时认真、评价有激励性。我在引导学生预习时,用拟定预习提纲的方法来使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如氧化还原反应,我列举的提纲为:初中学过的氧化还原概念是什么?元素得氧和失氧过程与其化合价变化有何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四大反应类型中哪些可能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价态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这样拟定预习提纲,设计预习问题,能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注意力集中,学习有针对性,预习效果好。

二、课堂学习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学生不能处理好听课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课堂笔记的“抄写员”,影响学习效果,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听好课,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认真学习教师如何提炼教材知识要点来进行课堂小结,并在上课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掌握化学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我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一要注意抓“色、味、态、溶解度、密度”等共性,二要抓其个性概括;学习化学性质时,指导学生遵循“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解释典型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习化学概念时,则侧重于它的外延和内涵以及概念的运用;在实验过程中,则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仪器及装置,教师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药品的状态、颜色、气味等的变化及变化过程中伴随的各种实验现象等;在金属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中,指导学生从“海、陆、空”全方位观察现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作为学习过程的持久性、系统性记录,对已学知识的复习非常重要,因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笔记,而如何及时捕捉、准确记录信息,则是课堂笔记的主要任务。我指导学生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教材中没有的定义、表格和图解时,就要做详细的笔记,其他则只需将纲要性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比如重点、难点、疑点等,自己在听课过程中迸射出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性的思想火花。学完新课的当天,及时将课堂笔记梳理,该完善的完善,该删除的删除。比如,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在笔记空白处加以说明,记录不完整的内容,借阅其他同学的笔记来参考,取长补短。

三、课后复习指导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防止遗忘。有些学生在初中养成了复习时一遍遍地读,按部就班地对教师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机械性背诵的习惯,这是难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因而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改变这种复习方法,逐步培养有效复习的科学方法。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和阶段性复习。

在课后复习时,我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几遍后掩卷而思,尝试“过电影”,即以回忆的方式复习,或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做作业前在脑海中复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甚至以出声地讲述解题思路或分析过程等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多问为什么,从而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阶段性复习一般在完成章或模块的教学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内容量增大,辐射范围广,知识点多而零散,因而必须指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并逐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三种复习方法:

1.相关对比法

把几个易混淆的相关概念或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比较归纳,提炼它们的共性,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准确、更全面。

2.点线网络法

运用图示、连线或箭头等手段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结构整体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中最常使用,如“硫”这部分知识就以这一线索形成线形结构,同时这种结构也揭示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以“单质氧化物酸(碱)重要的盐”为线索,每种物质再以“存在性质制法用途”展开形成知识网络。我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顺序完成钠、铝、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再布置学生自己做章甚至模块的结构图,课本知识通过学生的重组再现,使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化学学习思维。

3.分解记忆法

学生在复习时通常都会先看课本,但许多学生很困惑:书看了几遍,就是记不住。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学生都是把书当成小说一样地看,不明确复习要记忆的重点目标,泛泛而读,因而一无所获,继而厌倦看书,要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合理分配复习的任务量,指导学生将复习的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小块,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来提高复习记忆的效果,如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可分解成钠、铝、铁几个小模块,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又分成氯、硫、氮等不同部分进行独立复习。

四、作业解题指导

在各种大小测试或练习中,常会有不少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解题速率太慢,测试题中能做的题没时间做完,课后练习完成不了等。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不足,导致解题速率低下,因而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由于现行教材中几乎没有解题技巧的专门内容,很多学生无法去探究解题技巧;少部分学生虽然从某些参考书上看到了一些零散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但由于似懂非懂或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仍不能形成较高的解题能力,因而我针对这种状况对练习进行精讲精练。比如,在解决“过量问题”和“多步计算”时,采用了几条规律:“方程式要先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单位要相应,上下单位需相同,遇到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遇到多步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关系式来关系量,对准计算细完成。”按不同类型题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学生在掌握这些规律和方法后,解起题来都能得心应手,以后再遇到其他有关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了。

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时,还要合理选择教学的时机、内容和形式。例如,守恒法的应用,应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步向学生介绍:电荷守恒法在讲授离子反应时介绍,电子得失守恒法(化合价升降守恒法)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介绍,元素守恒法在讲授有关多步反应计算时介绍,质量守恒法在必修一后半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而物料守恒法则在高二学习盐类水解时向学生介绍等等。此外,还要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关系式法等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之后,再指导其及时整理错题集,结合已做的练习联系解题前后的思路,使学生悟出审题、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来提高解题能力。

初高中的衔接除学习方法的衔接外,还包含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衔接。衔接问题虽然是初高中过渡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但如果不注意解决,将会影响整个高中的化学教学质量。因此,为学生架设“阶梯”,让学生都能顺利越过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台阶,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对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指导和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对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衔接进行研究、探索、尝试,摸索出一套更优化更完善的衔接教学方法,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夏正春.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探析[J].化学教育,2002(6):33.

第5篇

一轮复习内容多而且杂,复习进程历时较长,学生容易遗忘,尤其是单靠记忆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忘,需要在后续复习中不断重现,以强化巩固。复习时,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复习回顾环节,利用开课前五分钟,内容可以是一个与刚复习内容有关的高考题或经典模拟题,也可以自行设计题目检查复习效果。

例如:针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老大难问题,复习硫及其化合物结束后,在复习氮及其化合物之前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火山喷发时,含硫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解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及防治;

3.SO2与Cl2按照体积比1:1通入品红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黑雪糕”实验中的刺激性气味何来?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这不就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吗?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将化学反应设计在情境中,学生想到的不仅仅是死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是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

以上环节的题目,可以事先设计在学案上,也可以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及时纠错,训练规范书写,效率很高,效果很好。

在2011年高考中,许多题目中都涉及到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例如:

2011年山东卷28题(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11年山东卷29题(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二、二轮复习的形式服从内容

具体做法是将专题细化,落实到日常讲评课中。集体备课时,根据试题内容选取合适的拓展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将复习过的专题及时记录,对照考纲设计后续专题,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例题】 A、B、C、X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纯净物或其水溶液,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副产物已略去)。试回答: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 )。

A.S B.N2 C.P D.Mg E.Al

(2)若X是常见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 ;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_____;检验此C溶液中金属元素价态的操作方法是 。

(3)若A、B、C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____,X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不同类物质),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

(1)d;e。

(2)FeCl3;2Fe3++Fe=3Fe2+;防止Fe2+被氧化;用试管取少量C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或硝酸),溶液呈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2+存在。

(3)Al(OH)3或NaOH或KOH;HCl(或其他强酸);

Al3++3OH-Al=(OH)3 AlO2-+H++H2O=Al(OH)3(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总结】该题是以连续反应为考查形式来考察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发生连续反应的物质,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可以考察连续氧化

X为氧气,则A可以是变价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或者氢化物,若A为C或CH4,则B为CO,C为CO2;若A为N2或NH3,则B为NO,C为NO2;若A为S或H2S,则B为SO2,C为SO3;A也可以是有机物,如CH3CH2OH,则B为CH3CHO,C为CH3COOH;A也可以是活泼金属,如Na,则B为Na2O,C为Na2O2。

2.可以考察“铝三角”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Al3+,B为Al(OH)3,C为

〔Al(OH)4〕-;

若X为HCl溶液,则A为〔Al(OH)4〕-,B为Al(OH)3,C为Al3+;

若X为Al3+溶液,则A为NaOH,B为〔Al(OH)4〕-,C

为Al(OH)3;

若X为〔Al(OH)4〕-溶液,则A为HCl,B为Al3+,C为

Al(OH)3。

3.还可以考察部分多元弱酸(或酸酐)与可溶性一元碱的反应

若X为CO2/SO2溶液,则A为NaOH,B为Na2CO3/Na2SO3,C为NaHCO3/NaHSO3;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CO2/SO2,B为NaHCO3/NaHSO3,C为Na2CO3/Na2SO3;

若X为H2S溶液,则A为NaOH,B为Na2S,C为NaHS;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H2S,B为NaHS,C为Na2S。

继续拓展符合以下转化关系的化学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通过以上训练,将元素化合物内容纳入这一框图中,变换形式复习了元素化合物。

三、分类研究近四年山东高考题

对近四年的选择题分析研究发现,八个题目中通常是一个STS内容的考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9、10题,2009年第9题)、一个元素周期表、一个元素周期律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同学设计),一个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同学设计)。

当时预测2011年也应该有这三类题,果真如此。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9题、10题、11题、13题。分析发现,每年选择题中都有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2007年15题——多不反应计算;2008年15题——沉淀溶解平衡曲线;2009年——强酸、弱酸PH随溶液体积变化曲线;2010年——沉淀溶解平衡曲线)。预测2011年15题也可能是一个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结果出乎意料。

总体看选择题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第9、10、11、13题相对简单,第12、14题属中等难度,第15题涉及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的防护,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第9题以化学与生产、生活为主题,涉及到煤和石油的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胶体的性质等。第10题以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为主题,涉及到自然界中硅元素的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与应用等。第11题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第12题考查常见金属的单质、氧化物和盐的性质,并和电化学、盐类的水解相结合。第13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4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第15题着重考查电化学知识,涉及电解池、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化学计算。

四、指导考前回扣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读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4-001 

一、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方法少,效率低,因此教学中须加强指导。 

1.分类指导 

各类化学教材都有其知识结构和体系,分类指导阅读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教材的知识特点,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理论性教材的阅读指导:现行中学各类化学教材都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它与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编织成化学理论体系知识网,其编写系统常有如下几种:其一,由里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如物质结构部分就是从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类型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这一线索编写的。再如元素化学也多采用从结构到性质,制法,用途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写法。让学生明确这些线索,就能在阅读时明确主线,理清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其二,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如化学平衡理论便是围绕化学反应的程度这一中心,先从初中的溶解度平衡引出概念,然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到规律以及后几章的应用——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再如摩尔,胶体,电解性质溶解等章节的教材也是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的。学生了解这类教材的编写线索,就能根据中心,逐层深入,使知识连贯。其三,事实与结论相互阐述。就是对多数概念或定律的写法。如强弱电解质这二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酸,盐的同浓度溶液导电强弱电实验事实分析其化学键级性的强弱,离子的多少而得出结论的,然后又从电离度,电离常数的大小这一定量角度加以说明。阅读这类教材时就要引导学生着力找出事实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把概念或定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范围,量的规定性,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第二,元素化合物教材的阅读指导:这类教材比重大,内容多,其编写系统多有如下特点:从编写顺写看,多从感性认识(典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实验)到理性认识(周期系),又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周期律指导下进一步分族学习元素化学);从内容看多从原子结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编写,如硫硫酸一章的编写就是以单质硫为中心,从氢化物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从文体看都是说明文,多从物质结构或从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又从性质说明用途,鉴别和制法:从写法看有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有些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还有些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如有机化学的编写。教学中只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上述课文的阅读线索,就能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 

第三,习题的阅读。课文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分部分,阅读这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如有机化学的习题共三章,可归纳为十大类,每类均着重启发学生看题型,找关键,找规律,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类典型习题便可以从一题多变讲题型:从一题多讲方法(最简式法、直接求组分原子的摩尔法、通式法,根据方程的比例法、代数法、燃烧法):从多题一解讲思路:各种题型各种解法的中心都是从不同角度确定c、H、O原子的摩尔比。这样就能从有限的习题中以少胜多、以少见精,做到触类旁通,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至于其它技术性材料、工业产品制备材料等也需分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指导 

如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粗读,了解梗概,明了大意,找出难点,以便课堂上听课心中有数:课堂上阅读,要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吃透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复习,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有条件的话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读书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正确使用划线、标记、归纳,编号,批注,摘记、从不同角度做读书笔记,用归纳法归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按化合价的递增找出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碳化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氧族和碳族的异同。这样通过做读书笔记,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知识系统。 

二、启发动脑。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思维的规律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读而不思,不求甚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熟读深思。 

首先,从教材中学会分析综合。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课文围绕核外电子排布三原理进行分述,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然后运用原子结构简图等表达形式具体勾画36号元素前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综合,把握矛盾的总体,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学生明确这种分析一综合一分析的思维方法,就能从事物的个别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7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知识思维导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的条理化,把被动的记忆转化为主动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为例,谈谈建立思维导图的一些作法。

一、建立思维导图的意义

1利于学生形成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

较传统的复习方法,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复习方法:把每章节的知识点一条条罗列出来,文字描述烦琐,长期的单一的结构组织方式容易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要求学生浏览课本内容并复习以前的笔记,学生则比较被动和机械,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容量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形成知识网络,更不能比较深刻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根据思维导图的要求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创作,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较大的调动。由于思维导图的图示特点,关键字、图案、颜色、连接方式等多种信号作用于大脑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优于传统单一的复习方法。事实表明这种用导图构建知识系统的思维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动手绘制、动脑思考。一幅思维导图作品就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思维痕迹,在绘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会、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以前没掌握的知识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知识有个整体认识之后,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发现新问题,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脉络的特点,容易使学生从全局上把握主干知识,再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具体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内容,从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的内容。例如,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用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构建知识框架,展开后就能形成一个单元知识体系。

图1

3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图2思维导图就内容来说,可以奢简由人,可以是整个知识体系,也可以是知识体系中的局部;可以是同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整合起来的,灵活多变。由于对知识的重新整合,突出主题,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主要知识。例如图2,就是突出体现了二氧化碳与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构建出二氧化硫与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构建出氢氧化铝与铝盐、偏铝酸盐的“铝三角”和铁与铁盐、亚铁盐的“铁三角”,这些思维导图重点突出了某些物质的特征和重要关系。

4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

思维导图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表象化,即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建立在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它具有学科的思维特性和有序性,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能够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思维习惯。

二、建立思维导图的方法与途径

1以单个物质为核心辐射各侧面知识为目标的思维导图。单个元素化合物知识通常由组成结构、分类、性质、制法、用途、检验、保存、存在等各方面知识构建而成的。那些重要、需要重点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我们可以按上述的各方面知识构建其思维导图,全面把握该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以构建整个单元知识为目标的思维导图。高中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族来划分单元的,而具体内容则是以代表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为线索展开的,其知识结构基本上是按单质到氧化物,到氧化物的水化物,再到盐的顺序来编排,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知识主线构建起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思维导图有主线、有知识点、有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例如,铝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图33以归类整合相似知识为目标的思维导图。虽然元素化合物知识繁多,但是各个知识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联系。例如,我们从相似相同点出发,可以把很多分散的知识按一定的联系进行归类整合,如元素化合物中有很多物质可以跟水反应,我们可以按物质的分类进行整合(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按反应类型进行整合,不管以哪种方式整合,都可以将能跟水反应的物质按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有序的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这方面知识,又有利于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建立多个这样的思维导图,如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既能跟强酸又能跟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等等。

4以特殊关系、反应为目标的思维导图。有些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关系,这些关系重点突出了某种元素化合物的特性。例如,存在如下图关系的物质有哪些?

从上图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能够发生连续反应的某种物质的关系图,如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该存在多种价态,像非金属中的碳、氮、硫与氧气,金属中的铁与一些强氧化剂,有机物中醇、醛、酸就存在着上述的转化关系。如果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常见的是二元酸的酸酐与碱的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先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水又可以进一步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其他如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偏铝酸盐与强酸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均存在着上述转化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将一些重要物质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整合和归纳,有利于我们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考察常温下跟水反应生成两种生成物的物质A和B、C、D和X的相互转化关系,满足条件的A有钠等活泼金属、氯气等活泼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有过氧化钠、二氧化氮等;盐有电石等。结合其他条件,代入各选项,得A符合题意(A可以是二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