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11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教育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关键词:现代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74
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由此,教育工作者面临相比与过去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1 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教育工作者的竞争大,工作强度增加,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越来越多。根据各种文献资料数据表明,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学校评价带来的压力
教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传道授业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上级领导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学生差异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我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心理落差。
再者,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每个家庭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重金给小孩开小灶,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或者给班主任和其他科老师送礼,以求得老师的更多关注和照顾,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这无形中给老师施加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孩子如果在学校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事情缘由,就向老师问罪;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不好,家长也把矛头指向老师。于是家长对老师的不良举动和不良态度,也成了老师每天都必须面对难题。
1.2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面临的挑战
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也是形成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挑战,许多教师感到自身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步伐,自我评价下降,无形中增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心理压力。
再者,近年来,部分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下岗制、工资级别以及按绩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
1.3 现行教育体制与个人教育理念的冲突
在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下,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相比,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大环境中,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价就以学生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为标准,这就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当今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这使得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不得不做出全新的审视,部分教师不得不追求改变,包括放弃已有的教学观、学生发展观。
1.4 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
教师的职责为教书与育人,因为学生具有的生命性、发展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比其他职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而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对于老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使得部分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在发达地区的;而那些在普通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同一间学校中,代课老师的收入又远远低于进入编制的教师相比较,即使他们的工作任务一样,甚至负担更重,压力更大。部分教师群体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引发心理失衡。
2 以全新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做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
2.1 “理念”―指导教学行动的总体指导思想
2.1.1 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则以育人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工作的使命所在。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要从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引导学生走身心健康发展之路,扎扎实实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奠定“人生基石”。
2.1.2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
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生教育开始是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生教育的概念正在逐渐被终生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学科以内或者学科之外的知识,只有老师好学,知识渊博,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1.3 具备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
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智慧,把生活与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生活、成长和经验改造中进行教学,达到“知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这种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学会以生活为老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2 “智慧”调动一切资源,开创各种道路的创想
2.2.1 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精神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2 教学工作的新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2.2.3 教师自我调整适应的方法
教师要真正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不如意,教师不应该总拿尺子去衡量别人,应该多反省自己。每天快乐地与学生交流,在教学中,用理智巧妙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犯的错误,学生们的每一次获奖、每一点进步,都是对自己教书育人成绩的肯定。教师要始终带着饱满、乐观、阳光的情绪面对学生,宽容、快乐的情感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并且将正能量传递给每个人,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为此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针对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进行调查分析,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理论指导,也在探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新途径。
摘要: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认为人头脑中表征的概念要远多于语言系统中词汇的数量。语用调整是在对词汇编码概念调整基础上获取交际词义的途径。外语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有效应对词汇理解的灵活性问题。
关键词:编码概念;认知词汇语用学;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张星(1986-),男,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83-01
一、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
就概念和词汇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传统观点认为,概念和词汇是一对多的关系,即少量元概念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词汇,人们用一些基础的、普遍的概念如ADULT,MALE,MARRIED等组合后可以获得不同的意义,如woman, man, wife, husband等。一段时期以来最为盛行的观点莫过于人脑中所存储的概念和词汇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观点受到了Fodor的支持:人们意欲通过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等同于词汇在人头脑中的编码概念。[1]而关联理论则独树一帜,提出了第三种可能,即人们有能力在头脑中构建出或表征的概念数量大大多于那些已经在语言系统中被词汇化了的概念数量。[2]因此,正是这种搭配的失谐才使得单个词汇有了在不同场景下表达不同概念、指称不同事物的可能。
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词汇语用学就交际概念和词汇编码概念之间的信息差是如何弥补的这一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关联框架下的认知词汇语用过程以代码模式为依托,提出话语理解的推理模式,将解码视作语用推理的前提,解码从属于推理,目的在于获得发话人的交际意图,编码概念只不过是在充当寻找发话人意欲传达概念的线索。而这一观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假设即是大脑中所能表征的概念要远远多于那些在语言系统中被编码了的词汇数量。因此,只有少部分的概念在人类心智中被概念化,绝大多数的概念没有也不必被人们编码。首先,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目标是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词在使用中表达的概念与它的编码概念之间的关系。编码概念与交际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关系:语用缩小和语用扩充。语用缩小是指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具体,比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小的涵义。语用扩充是指具体使用中的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为宽泛,甚至与编码意义毫不相关的一个交际概念,如词的喻式用法等,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加广大。这表明说话人头脑中的概念要比他的词库丰富的多。其次,从听话人角度看,听话人根据不同的语境以说话人所提供的词语的编码概念为线索在线构建符合当前语境下的临时概念,这个临时概念也并不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因此听话人是通过对词的编码概念的解读获得了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与编码概念的关系可能是扩大了的,也可能是缩小了的。
二、词汇语用与外语教学
编码概念和交际词义的信息差再一次表明语言形式与功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交际词义是在特定语境中存在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有效应对词汇理解所带来的灵活性问题。
第一,传统语言教学中对词汇的解读多类似于交际的“代码模式”,学生掌握的多是词汇的编码概念和字面意义。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和交际情景,很容易发生误读误解。认知词汇语用观则认为交际词义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根据交际需求编码概念加以改造,编码概念的某些成分可以被扩大、删除或是强化,对词语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对词语的解码,词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关联推理基础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学习者调动现有的背景知识形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以完成推理。这种“推理模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把判断分析与理解正确与否的权力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扩展的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参与程度,而且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促进他们成为知识的运用者。[3]
第二,交际词义以编码概念为依据可以进行再创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境的再创造。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例示获得的仅是词汇的一些用法特征,并没有获得其在语境中的真正用法。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创造词汇的使用环境,使学习者有真实的语境感受,同时学生也利用其已掌握的编码概念知识来推测该词汇在语境中的交际词义,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认识到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编码概念是词义的核心,在同一个语言社区里相对稳定,学习者可以通过它与语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对编码概念进行加工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如在“Our future is still an X”,“未知数X”是人人知晓的表示不断变动和不确定的“变量”,在这个句子里则是指“不可预知”的意思。它从一个认知领域迁移到另一个认知领域中,因此,要对该词做出准确理解,就要求学习者以其编码概念为出发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对“X”的编码概念进行语用调整,临时构建出一个当前语境下最符合文意的交际词义。
三、结语
外语词汇的教学要始终把握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总方向,教学的方法应当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若将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获得的编码概念看做是只能用于构造合乎语法句子的规则的话,那么对编码概念的语用调整则是准确理解词义,保证交际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词义的能力,促使学习者采取创造性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对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Fodor, J. A.The Language of Though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英语词汇
一、概念隐喻的起源
概念隐喻的英语表达“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词汇“metaphora”,词的原始意义为转化、变化,在修辞运用方面指隐喻的修辞格。语言学研究者对隐喻的修辞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分别从哲学、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Lakoff&Johnson(1980年)经过研究把概念隐喻归入认知语言学领域,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构成了语言的认知基础。Lakoff认为,“概念隐喻的功能是把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推理影射到另一事物之上的一个推理认知过程”[1]。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把有限的词汇推理影射到无限的世界中,从而借助于有限的词汇认识无限的世界。因此,概念隐喻修辞格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从语言学修辞格的角度,概念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人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研究者统计发现,人一生的语言表达中可包含470万个新颖的概念隐喻和2140万个定型化的概念隐喻,可见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其他不同类型事物的概念,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2]。如“These soldiers are lions”这句话说士兵就是狮子,把狮子暗含的勇猛的特征直接赋予士兵,这是一种结构隐喻。“My brain doesn’t work today,and I will try my best to gr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e matter.”此句中,“work”和“grind out”本来是描述“machine”特征的词汇,通过结构隐喻修辞格直接用于描述“brain”,用机器具有的概念特征构建大脑这种抽象的事物,通过结构隐喻使得“brain”这个本来抽象的词变得具体、形象。很多抽象概念的词,如“life”,“love”,“time”等也都可通过结构隐喻来构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Life is a long and hard road”,“Love is power”,“Time is a cup of wine”.这三个句子通过结构隐喻,把抽象的生命、爱和时间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运用具体表示方位的词表达的空间概念来生动、具体地描述另一种抽象的概念”。如英语中一些表示方位的词,如“up”(向上),“down”(向下),“in”(在里面),“out”(在外面),“front”(在前面),“back”(在后边)等。这些词可以通过方位隐喻用于描述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的事物,使无法衡量的抽象事物的程度可以直观地被感觉到。如“My happy is up”,“His mood is down”这两句话中“up”和“down”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的概念用于描述“my happy”和“his mood”,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抽象的快乐和情绪的具体程度。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和事件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3]。借助于实体隐喻,把抽象的物体看作实体,通过已有的对实体的储备知识来理解抽象的物体。比如,对抽象的思想进行指称和量化,使其具有物质的特征。实体隐喻中最有代表性的隐喻是容器隐喻,就是将抽象的本体看作一种容器,使其具有界限,可以进行量化。例如:“A good idea comes into my mind.”“His life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honor.”另外,实体隐喻还可将事物看作人,使其具有人性的特征。例如:“His theory tells us that ...”,“Life has cheated me”等。据统计,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运用中占70%的比例,构成了人类语言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同时将概念隐喻运用于词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词汇扩展能力。
三、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修辞格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把抽象、枯燥、难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新词或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可将概念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利用隐喻掌握英语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词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通过隐喻和转喻把词由原来的基本意义延伸到其他意义,产生多种有相关的意义。
人们先认识能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后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展开联想,把已知事物与新事物进行联系,找到二者的相关点,产生两个认知领域之间的映射,之后,新词义相应而生。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联系都是有理据的”[4]。然而很多教师在讲解词汇时经常只给学生讲解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没有向学生解释多义词之间的隐喻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隐喻把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bank”的基本意义是银行和河岸,两种意思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在“Money is water”这句话中,河岸具有的储水功能被转移用于描述银行,银行具有储钱功能,二者之间的意义产生了联系。同时,水的流动特点也影射在钱上,水和钱流动都可用“flow”表示,另外还有“流水账”(running account)和“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用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对词义进行简单的隐喻认知分析,这样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另外,使学生意识到多义现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可能出现新的意义。
2.注重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可知,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的内涵,学好这门语言。概念隐喻作为各民族共有的语言认知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心理基础。在共同的语言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内涵中的概念隐喻也有重合之处,形成“文化共核”现象。如“pig”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懒惰、愚笨”之义,“crocodile”在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危险”之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理解一些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如“Don’t believe his crocodile tear.”“All roads lead to Rome.”“A stone hits two birds.”“as power as horse.”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中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深入理解词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因为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不同,不同民族在概念隐喻使用上也会有显著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表现的情感意义存在差异。如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缺乏经验”的意思,如“She is a green hand in business”,意思是她在经商方面是新手,而汉语中,绿色代表希望和新生,但也有贬义,如“戴绿帽子”。又如,英汉民族对狗的感彩内涵存在差异,汉语中,包含狗的词汇大多具有贬义,如“棒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文化中狗被看作人类的朋友,认为他们具有忠诚的美德,用狗作隐喻称赞别人。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The man is a top dog.”(这个人是个重要人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英语背景文化,避免引起文化误解,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
3.利用概念隐喻灵活掌握新词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于概念隐喻许多词汇产生了新内涵。如,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深入研究,“black hole”具有了描述太阳黑子的新内涵。随着电脑的出现,“mouse”(老鼠)具有了“电脑鼠标”的新词义,出现了“hard ware”,“soft ware”等新词。以上词汇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思维,在词汇原意的基础上利用概念隐喻灵活理解、掌握词汇的新内涵,扩大词汇量,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词汇学习。
四、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1.讲解词义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必须先培养他们的隐喻意识。因此,词汇教学时,教师可有意地把隐喻概念融入到词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概念隐喻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概念隐喻性是所有语言的共同特点,概念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概念隐喻促进了英语词汇的发展。英语词汇的前缀、后缀、转换、派生及合成的构词法,都具有一定的概念隐喻性,促进了新词的产生。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剖析多义词的形成过程,揭示词义之间的概念隐喻联系,向学生讲解概念隐喻知识,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
2.词汇教学时,注重文化内涵理解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功能,语言学习者在真正理解该语言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掌握这门语言。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熟知的母语文化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对于文化内涵差异显著的词,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西方文化知识讲解和资料展示,引导学生多阅读、欣赏有关语言文化内涵的书籍和相关语音、视频资料,以文化知识为桥梁,搭建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该语言的通途。通过这种概念隐喻语言文化知识比较,使学生了解概念隐喻中包含的丰富语言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甚至创造新的概念隐喻,培养概念隐喻意识,提高概念隐喻能力。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促进了词汇新内涵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概念隐喻会不断赋予词汇新内涵,新词汇会不断出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枯燥记单词的现状,弥补学生词汇表面记忆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概念隐喻理论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
参考文献
[1] 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说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中国人学外语“正名”,恢复了中学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原有的“名分”,为此后近二十年的英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1981年随着党的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的确立而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除了继续肯定外语的工具性外,第一次把外语教学的地位提高到了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三门基础科之一的高度,就把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摆到了各重点中学英语教师的面前,揭开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系列改革开放国策的出台,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进一步充分肯定英语的工具性与知识性之外,还首次阐明了外语教学的性质,是为了“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人材”。这就把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学科上升到以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并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为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认识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扩展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为全面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明确地提出:“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外国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外国语列为我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转变。首先,从培养少数人的英才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的教育。中学的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为少数人进入象牙塔的垫脚石,而是成了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的必备条件。其次,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英语教学的性质,目的、要求与高中英语教学区别开来,使中学英语教学更趋于科学性和针对性。中学的英语教学改革从此就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向纵深发展。
下面谈谈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探讨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学外语教学目的及要求是由社会需要和中学教学任务决定的。教学目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外语学科应完成的具体任务、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考核标准等。因此,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确定之后,如何按照国情确定目的,就成了英语教改的首选课题。对英语教学目的的探讨,经历了由“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并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进而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目的:“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一次次提法的改变,不难看出,对于教学目的的探讨是在逐步地趋于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和贴近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首先:在中学外语教学目的能力要求中删去了培养翻译能力一项。这是鉴于多年的外语教学实际中的经验教训而确定的。长期以来把翻译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翻译性的操练和利用翻译题考核完成教学目的的程度,结果是母语过多的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减少了英语自身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外语教学质量。第二:突出了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一,一改传统的“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另外在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中提出加强“四会”基础训练,打好“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删除了“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其二,把“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作为英语教学目的之一,降低了对知识结构的难度要求,减少了语法项目和词汇量,突出英语学习中能力的提高。另外,针对中学生毕业后去向的不同,作出了“分级”的要求,以便适应学生毕业后不同要求的分流。第三:把基础知识与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作为目的,辩证地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中学英语的教学中曾有一种偏激的认识,似乎一提“知识”就是走老路,摒弃“能力”的表现。其实,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必须在语言基础知识中产生和发展。基础知识的获得也必通过听、说、读、写的多种训练手段。把“知识”与“能力”同作目的的提法,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一致起来了,使得中学英语教学终于走出了误区,走向了科学、辩证的道路。
以英语教材的改革喻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地位和目标基本确定之后,与之相适应的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在改革初期,由于国外各教学流派思想的涌入,使得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的教材。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教材大多与中国的实情相去甚远,总有顾此失彼的遗憾。于是又把目光向内,立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己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材。这一从“外”转“内”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英语教学改革日益走向成熟。
2.按照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编写了“一纲多本”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六·三”和“五·四”制英语教材,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五·四”制英语教材,广东省面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编写“六·三”制英语教材沿海版,四川省面向内地农村和边远地区编写了“六·三”制英语教材内地版,还有上海和江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写了各自的英语教材。
3.教材的编写由依据单一的教学法体系向多元化发展。教材是信息的载体,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历来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编写的教材都局限于以结构为主的“知识中心式”。这类教材有其连贯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合大班授课的优点。但是其忽视结构的潜在意义、难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缺点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施。新教材的改革则避免了单一结构,采用了多条主线编写教材的方式,在信息的有序和信息的真切性这两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既重视语言形式由简到繁,又重视了语言内容体现交际功能,以达到使学生既“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又培养“为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双重目的。各套教材较之以往的教科书都突出了服务于“交际功能”的培养,采取?条主线以上的编写路子。如“人教版”采用的是结构——功能路子,“沿海版”采用的是功能——结构路子,“内地版”则采用情景——功能——语言知识结合的路子。如此等等,为实现教学目的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英语教学原则的改革突出了科学性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堂教学目标有所转移:由传授语言知识为主逐步转向“着重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肩负着学习语言形式和规则的任务,不如此,就谈不上语言的运用。但是更应当看到,外语是交际工具,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这个观点逐渐被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所认识,并力争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比如,在一些地区推广使用的“三S”课堂教学法,即“创造情景、语言交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注意设计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利用图画、实物或体态,诱导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表情达意;进行密集的听说活动,把学生从枯燥的、无休止的语言形式操练中解脱出来。2.突破“教师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成为协助“主体”加强记忆的“助学者”,帮助“主体”明了新的语言材料的“示范者”,安排“主体”进行语言操练的“组织者”,判断“主体”运用所学材料表情达意准确与否的“判决者”。一句话,教师必须服务于“主体”的学习活动。其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注意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合谐的师生关系,带给学生心理上极大的安全感,解除学生的“防御机制”,使得学生全身心地向“经验开放”,为认知活动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情感过滤”,提高外语交际的效率。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默契所导致的良好心理气氛,激发起学生学好外语以及通过学好外语胜任社会角色、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在近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就较好地体现了以上的教学原则。3.文化学习逐步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物,它几乎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成长,各自的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不可抗拒的影响。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上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存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为应用英语进行交际设下了障碍。所以要真正掌握英语,就必须了解、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已逐渐被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教材的编写尽量使用真实材料,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介绍文化背景,大量使用图片、幻灯片和像片等直观教具。这些都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同时学习目的语言国的文化提供了条件。4.自然教学与正规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正规学习是从语言知识入手,通过记忆和练习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熟练运用的语言技能;自然学习是在语言运用中掌握语言,这两种学习是掌握外语的必要途径。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自然学习被排斥于外,造成了学习效果低下的状况。英语教学改革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主要的有:(1)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和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为此,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不仅为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通过听觉去感受英语。同时增加了英语课外泛读材料,真正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逐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2)增加以内容为中心的语言活动,使学生从意义上而不仅就语言知识上去学习语言。近年来课文“整体教学”法的兴起与推广,就是这一原则在教学中的实践。(3)英语课外活动列为教学原则之一,也为自然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中职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词汇表共收词2200个左右,含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及常见的职业类词汇。其中无标记单词约1700个,标*号的单词约500个。中职英语教学分模块实施,学生在不同的模块词汇学习中应该达到不同的词汇学习要求。基础模块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应学习本表中无标记的约1700个单词;达到基础模块的“较高要求”为学生应继续学习约200个标*号的单词;达到拓展模块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应再学习约300个标*号的单词。英语~汇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有利于阅读理解、语言交际和英语技能的发展。
二、中职英语词汇的教学状况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专业性很强的技能人才,这导致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教学而轻基础课教学的现象。英语课的课时被压缩到每周2至3节。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实现让学生掌握1700-2500个基础词汇,200-400个英语习惯用语,约300个行业通用词汇及缩略语。此外,受传统词汇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片面地强调词汇指示意义的学习,而忽视了指引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学生只懂得孤立地学习每一个单词和简单机械地识记单词,耗时低效。
三、概念隐喻与英语词汇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相结合
1. 概念隐喻与英语词汇一词多义教学
Lakoff指出,人类使用的语言中有70%都具有隐喻性。人们可用一个概念领域方面的词语去描述另一个概念领域。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主要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词汇中的原型义项主要是通过隐喻模式引申出各扩展义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来自于一个相同的意象图式。如fire,它的基本意义是“火、火灾”,后来延伸为“取暖装置、激情”。又如board,它的原始意义是“一块薄的木材”,后来引申为“一块木质的平板、黑板、棋盘”等多个意义。因此,在讲授多义词时,中职英语教师应该对基本范畴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和重点讲解,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词汇的基本意义,还要引导他们结合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推理和学习词汇所包含的其它义项,透彻地理解词汇,增强推理能力,扩大词汇量,有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也应该利用大量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基本词义可通过隐喻模式引申出与原型义项相关的多个扩展义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