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08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首先,从延伸的内容上看,主要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延伸。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教师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的。但不少教师往往是抛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应该向邓稼先学习什么,并且都是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带有表决心立誓愿的味道。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也是不假思索,空洞地习惯性地说爱国,爱科学,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话。
其次,从延伸的时机和时间上看,主要的问题是脱离文本和详略失当。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要学生谈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论述,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谈的不是庄子的精神世界,而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在时间的掌握上也有问题,还是很早以前听了一节课,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个片段,文章题目叫做《生命的意义》。教师只讲了大概十分钟的课文,就叫学生谈论关于一个人“回首往事怎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题。这节课一是基本抛开了文本,二是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没有了文本,没有了语文。不少课堂就是这样,特别是在对文本内容偏难的教学中,教师就趁势回避,进行课外延伸,造成了跑题、偏题的现象。
另外,在延伸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对语文学习技巧的延伸。特别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是津津乐道于思想品德的延伸,而对写作技巧诸如精致的构思,像欧・亨利、莫泊桑等的作品;缜密的表达,像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弗兰茨・卡夫卡、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等,都没有从写作技巧和风格上进行必要的延伸。语文教学的延伸几乎被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所淹没,而似乎每个教师又乐此不疲。
语文教学毫无疑问要延伸,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延伸,每节课都要延伸。也不是每节课在行将结束的时候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延伸,更不是丢掉书本无限拓展或者过度拔高地进行延伸。在语文的延伸性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明确几个思路:
其一,延伸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个性化培育的机会。我们在基本的教学中,完成的只是“官方”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语文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里提到的教学目标,这是规定的指标任务,体现的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该不打折扣地完成。但除了“官方”的目标外,还应该有“民间”目标,民间目标是个性化的属于自由发展区域的目标。
其二,延伸教学,可以给学生多种表达渠道和方式。我们一般看到的就是让学生侃侃而谈,也有让学生写一段话的,但也只是叫学生读一下自己写的内容。并且往往是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奋笔疾书,快下课的时候,教师找一个学生象征性地匆忙读一下就结束了。
其实,延伸更多的方式应该是讨论、交流、甚至争论,叫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个性,表达不同的学习体会,不一定要异口同声地表决心,答案相同地说体会。学习语文毕竟不是开统一思想的会议,学生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学习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存在的问题 相应的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方法与时间等方面会有显著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提高学习璺效率是面临的教学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中考、高考。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学校与老师的共同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束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特别是毕业班(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生怕讲漏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中考时吃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教教材”的行为,把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一切以教材为本,以知识为本,在~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劳感。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课文后面的问题,教师就把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在相应的地方。并要求学生把答案的模板背下来,以应付类似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反,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渭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高考语文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旬,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最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教而不问。现在,为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教师问得过多,一问到底。其实,一堂课也就那么点时间,学生被过多的问题羁绊,也就没有时闻去进行思考了,课堂提问在学生这里就变成只是忙着回答和应付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能提如此多的问题表明:一是问题难度和深度不会太高,多是知识性问题;二是教师缺乏提问技巧和策略,没有考虑和观察到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其实,问题的数量不等同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这些都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接受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似乎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升学考试题目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因此,仅靠死背答案是无法提高语文成绩和运用能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关注社会,用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再次,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短时间内让学生培养起自主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始终认为,没有教师的教,是没法学好知识的。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改变旧思想,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学习气氛,共同探讨知识,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和依赖心理,逐渐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最后,重视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可以采用朗读、泛读、默读、研读、背诵等方式,不同方式的读,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比如.课文朗读.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课文研读.是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逐字逐句的阅读,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略读.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做大致的了解,阅读速度较快;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同阅读是广义的.不只是书本的文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积累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对于个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合理、适当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01
[2]郭彦龙.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C. 2012(7)
[3]王保亭.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3)
关键词:中职;语文;理念;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1-01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自娱自乐,教师束手无策、不愿上课。同时,有的中职语文教研已成形式,无安排,无实践,无探究,无成果,教师在教研会上无所事事,无“教”可“研”,导致语文教学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对于无须参加对口高考的中专语文,更是教无目标、教无秩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差,语文学习基础差;从教师角度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专业功底不扎实;从社会的角度讲,多数企业只需要能动手、会听话的学生,忽视企业员工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策
面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革新中职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1)教学理念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跟紧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过去,语文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企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语文,已经“够用”,无须再学。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会促成他们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当好主导、“导演”角色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确该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刚学过的《药》,与《荷花淀》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鉴赏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荷花淀》的教学目标。起初学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划分情节,寻找主要人物。后来,教师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加以引导,学生才得以明白。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分数,而要看实际能力。教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和试卷上。每一次考试都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对中职语文教学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要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坚持“三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考查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切实面对现状,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实施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开放式”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现代语文,2006(07).
[2]刘瑞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一、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良好的问题情境的确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正因为问题是学习之源,所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疑就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思维的火石。其实,良好的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生受到问题的驱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势必火一般地越烧越旺,势必爆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和巨大的情感内力,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在此时已不再是被动,不再是逼迫,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和精神上的需要,问题情景在此时将可以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往往一连串的问题,还可以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线贯行、一气呵成、顺水成章。
二、问题始终要立足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上文说过: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始终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掀起思维的涟漪和情感的波澜。的确,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地生成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问题意识的渗透和碰撞,问题情境要始终立足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这样才能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而是始终带着我们的问题或自己的问题,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地进入到自主探究和刨根问底的思维之中。我们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我们要随时随刻地加强指引,以免使课堂教学成为散沙而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提问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必问:在课前导入时,我们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仅是导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前奏,也是激发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催化剂;2、课中启发:不悱不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途中陷入僵局或困沌之中,产生畏惧和退缩情绪,适时的点拨可以为他们撩开思维的迷雾,迎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美丽胜景;3、课后促思:激发回味和深入思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相当于牛在吃食后“反刍”这样的一个重复消化的过程。譬如在学习《》、《背影》、《钦差大臣》等文时,我们都可以因势利导地布置想象性为主的续写性练笔,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单单滞留在课堂之中,同时向课外拓展,务必要促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张扬和翱翔。
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和延续
问题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更是课堂教学的顺延和拓展。只有在课堂和课外始终都能经受着“问题情境”的激荡和冲撞,才能彻底地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不会得以松懈和发展,才能促发他们因为有了问题的冲击而有了动力资源;有了问题的驱使而乐此不疲、乐学不怠、美在其中;才能让他们因为有了问题而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才能让他们因为有了问题而急于思、乐于想、肯于钻、善于学、敢创新;才能因为有了问题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天才的灵感;才能因为有了问题学思不断、情不已、思更浓;才能因为有了问题而对学习充满着无比的向往、憧憬,增添勇气、希望和自信……
四、问题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前言: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术,确保学生顺利就业,中职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较为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水平低,学生无法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学习效果差,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教师认为中职教育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只要专业技术熟练,专业知识扎实,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致使语文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同样认为语文知识学习并不重要,用大部分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因此,语文学习质量不高。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修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术语较多,实践操作内容也较多,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比较容易,而高中语文教育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为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中职教育相比偏向理论,因此,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当前情况是中职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使用同样内容的教材,中职语文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不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无法应用于生活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作用不明显,影响到学生长远发展。
2、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中职院校的学生较为特殊,当前的社会趋势是大学、高中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因此,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低,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烦语文的学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是比较活跃的学生,具有不适应拘束的特点,喜欢玩闹,纪律性差,而语文知识较为枯燥,很难使中职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是语文教学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对语文教学原本就重视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会研究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多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教学的主体,领导学生学习,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无法产生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高,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枯燥,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低,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解决对策分析
1、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中职语文教材应具有针对性与实际性,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技术设定专门的教材内容,例如,汽修专业语文教材的设定就可以围绕汽车修理进行,围绕汽车修理不意味着加入过多的汽修的专业知识,成为专业技术的辅助教材,而是将在汽车修理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状况编入教材,比如,在汽车修理过程中接待顾客的注意事项,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面对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如何解决等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用的技术范围以外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扩展知识内容,多讲授一些生活化的实用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配合教师,努力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知识时就会比较用心,学习效果自然较好,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问题主要应该使枯燥的语文学习内容趣味化,中职学生正处于好奇探索阶段,趣味化的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用有趣的故事,事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具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水平,当前有较多的创新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基础教学之中,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应用创新型教学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等,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表演情景剧,播放相关视频等有趣的形式使学生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在轻松的情境下学习。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现代化五要素”的要求,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一、务实。
空谈误事、误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学中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我们要反对种种形式主义及烦琐哲学的课文内容分析及其提问。我们还主张“小三实”,即扎实、朴实、真实。所谓“扎实”,是要把语文基本训练落到实处,落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上,特别是读写的基本功。所谓“朴实”,是提倡反朴归真,在课堂上不搞无益的“花样”。有人提倡“玩,玩,玩,玩中学”的所谓“乐学”,实不可取;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勤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课本剧搬到语文课堂上来,只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庞。短暂的外在兴趣产生不了持久的学习动机。所谓“真实”,主要针对某些观摩课的弄虚作假,事先搞排练而言。这样的公开课没有实用价值,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正面道德熏陶。
二、效率。
工农业生产讲究生产率,教学工作也要讲究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稳定,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却因人而异。学生的读写能力只有主体在读写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发展、表现和检验。课堂“三少”(读得少,思得少,写得更少)很难高效率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造成“三少”的原因之一是受前苏联专家“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明白如话、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读写时间。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把启发式混同于提问或谈话法。提问可能有启发,也可能毫无启发。应该提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节课给学生写的时间不应该少于20分钟。包括听写,默写,抄书,写读书笔记,写片断,等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必须改革。
三、理论。
正确的理论具有导向、增殖和增智的作用。现在大部分教师经验有余而理论不足,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缺乏理论加工,任其自流,或在低层次上重复,徒费精力。比如,对于儿童的错别字类型之一是部件的左右对移(如知--),而很少上下调位的现象,若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很难说清楚这是空间知觉发展的序列使然。儿童站立时,能正确指出上下,却不容易说清左右及东南西北,就是这个道理。又如类似汉字的字形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多是先知觉期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两者的相异点。教师如果有识字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就会预先作相反的心理导向,让学生先注意两个字的不同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新。
要求教师有改革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有自我分析,自我比较、自我调解、自我监控的自我意识,不断摸索,不断试验。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引导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尖子。在对待好生和差生问题上,教师要搞积极平衡,不搞消极平衡。要充分关注学习,加以鼓励和辅导;也要鼓励差生迎头赶上,不甘落后。忽视好生,任其自流,把过多时间花在差生身上,企盼学们齐头并进,这违反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基础人才培养。
五、信息。
首先,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方式上,多限于课堂上机械的的单向交流,学生的积极讨论和探究较少,因此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这就要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堂重在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感性分析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通过学生的各感觉器官来感受文章的内容。教师上课时能让人“伸颈、侧目、默叹”,这样的课就是调动学生感官去感受课文内容的好的方式。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有个写母亲伤心的情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如果教师启发学生感受这个场景,学生会很受触动,能充分地理解母亲那颗爱女之心,课堂便不会沉闷。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会使每个人都能调动感官寻找到独特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是那么朦胧,又是那么清晰,是那么平淡,又是那么强烈,是那么单纯,又是那么回味悠长。这些感受需要调动眼、鼻、手等身体器官来体会,正因如此,千百年来,令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心驰神往,使人思绪无法平静。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活动较少。硬性要求学生有一种普遍的共性,而缺乏个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学习的现象,缺失了创新求变。表现在学习方式上就是学习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一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在这种目前较流行的“问一答”式课上,首先由教师提前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流水线,环环相扣。但是,教师“问――问”,学生“答――答”,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学生始终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丧失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表达与发挥,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仍教师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去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积极正确的观点,修正不成熟的想法,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第三,目前的作文教学捆绑了学生的表达,作文要求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限制。命题作文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使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合适的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很好地支持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写作上的水平。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固定了阅读分析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强行固定的,这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分析出来的观点都是程式化的,脱离不开八股的印记,学生无法有自己真正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被剥夺了话语权,只是不停地按着应试的要求进行“结构”性的学习。目前有一种“不同见解”的阅读方法比较流行,其原因就是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固定在框框里,想超越束缚自由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追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支持这种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自信的意识,相信自己能读懂作品,而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或参考书,要勤于用脑、独立思考根。
第五,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不能够熟读文章,这样容易造成一知半解,学生还不能产生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使学习思考流于形式,以致学生不能够深入探究;另外,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展示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服从于大纲的时间要求,脱离了教学效果的获得。另外,教师总是抓着课本不放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书不如教材重要,忽视了语文学环境的必要性。这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文章来阅读,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并不仅仅只是学好课本,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必要条件。
第六,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所谓内部资源指教育者本身具有的素质及把这种素质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语文教学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要追求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更好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事实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距正常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以普通话为例: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令人堪忧,尽管教师们都能拿出合格的普通话证书,但是实际使用普通话却很难让人满意。加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方言很多,各地普通话的发音都带有本地的语音特征,由此标准的语音资源十分缺乏,造成了一种普遍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使用普通话教学,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准确地释解文学作品的意蕴。所以,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将语文教学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