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08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农经统计 农业经济 作用 关键点 问题 措施
一、农经统计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统计工作通过通过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的整理出相关的财务资料表,通过逻辑思维法和数量关系分析法来确保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通过分析农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农经部门和其他相关的部门提出工作的思路和任务服务,进而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业政策和相关的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规避,进而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农经统计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经济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农业人口的流动量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门路逐渐广泛,要切实的避免各种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风险和损失,推行和深化农经统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一方面通过农经统计工作可以使得各项农业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比较,各个农业活动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经统计工作通过逻辑思维和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
(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加准确的数据依据
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就是减少损失,提高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农经统计工作就能很好的达到上述的目的,在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依据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完善的农经统计系统可以利用统计信息对农业经济活动本身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纵横对比,总结历史经验等为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依据。
(三)减少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经统计工作的开展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比较、评价等各个环节将各种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而且还可以分析出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而能够在最初的阶段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使得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而且农经统计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仅能够使得统计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各项活动的高效开展,进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经统计工作的关键点
只有充分的掌握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的避免统计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和错误,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较高的农经统计人才;其次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农业经济统计方法;此外,是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监督也是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关键点。
三、现阶段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现阶段随着相关法律规范的不断落实和发展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经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农经统计工作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农经统计工作的精髓,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现象,此外,在调查的工作中,调查对象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进而容易出现虚假数据的发生,此外,工作中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比较高,进而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又一比较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农经统计工作做根本的约束和保障,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经统计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和统一领导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容易导致经费处理中容易舞弊的现象,在人事任免中不能做到知人善用,而且容易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此外,管理体系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中容易出现数据信息人为篡改的现象,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绩效大打折扣。
(三)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现阶段随着农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手工的农经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需要,信息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农经统计工作中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力度不够高,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也不够及时,此外,农经统计工作人员的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
四、强化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措施
对农经统计工作认识的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强化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经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对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人员调配和培训考核工作;其次,加强对农经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统计知识还熟练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要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舞弊和虚报财务信息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建立基层农经统计中心
基层农经统计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及时的建立相关的农业经济统计中心,将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集中的管理,对相关的经费问题和人力资源调配问题进行统一的管理;此外,各个农经统计中心要建立一定的信息化程度,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得繁杂的数据信息得到简化,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各个农经统计中心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管、互相合作的目标,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资金的投入力度
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资金的投入力度是使农经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加大对农业经济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资金的筹措力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随意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的力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所以在农经统计工作中不断的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一方面要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创新的意识,积极的向国内外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引进OA、ERP等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高。
五、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如何让农业经济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减少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逐渐成为了业界人士和相关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统计工作作为反应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应的,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就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切实的发挥农经统计工作价值,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英娜,马丽云,赵庆华.对基层农经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14(01).
[关键词]农经统计;农村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所以,农业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如果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必将会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损失。而农经统计工作则是为了降低不必要的农业经济风险和损失而开展的工作。农经统计工作作为收集农村经济发展数据的统计工作,其主要作用是为农经部门提供正确的思路和工作方向[1]。政府也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制订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农经统计工作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农经统计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农经统计工作来收集相关农业数据,整理出正确的农业数据资料,做出准确的财务资料表,为农经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而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业政策和解决农业运营中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有效缓解或规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风险,从而达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2]。因此,农经统计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1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农业人口的流动量不断增大,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也各不相同,使得农业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多。但是,要避免农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开展农经统计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农经统计工作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对比,优化升级农业活动,使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经统计通过逻辑思维和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3]。1.2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数据依据。农经统计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减少损失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完善的信息统计系统可以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纵横对比,总结历史经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依据。1.3农经统计工作可以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机制的创新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农经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也可以及时发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对比和调查,提出针对性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途径,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当前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2.1对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首先,基层部分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统计意识不强;其次,农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人员衔接不上,导致统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再者,个别领导固有的传统思想,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农经统计工作不够重视。2.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当前我国的农经统计工作没有一个完整合理的管理体系或者有体系却没有正常运行,无法对农经统计工作有良好的保障作用。数据证明,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经统计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和统一领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经费花销作弊的情况,而且在人事使用上也很难做到人尽其用,甚至会出现一些身兼多职和挂职的情况。此外,管理体系中缺乏监督机制,无人监督使得农经统计数据信息很容易被人为篡改,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做好农经统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提高对农经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各级农经统计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统计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做到科学管理、记录真实,为农业的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农业健康发展[4]。3.2建立基层农经统计中心。建立基层农经统计中心是为了提高农经统计工作效率,保证农经统计工作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农经统计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如对经费和人力资源调配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各个农经统计中心要建立信息化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得繁杂的数据信息得到简化,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各个农经统计中心的合作和交流力度,从而达到互相监管、互相合作的目标,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5]。
4结语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农经统计工作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统计数据为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作者:刘艳华 单位:封丘县陈桥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车德彬.浅谈农经统计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134-135.
[2]廖兵.做好农经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大力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4(12S):133-134.
[3]刘英娜,马丽云,赵庆华.对基层农经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14(1):66.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是必然的。工业经济的废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农业经济的最主要废弃物是农作物秸秆。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果能妥善处理,可以变废为宝,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重新回到经济活动中去,继续实现价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不仅会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还会阻碍经济活动的顺利持续发展,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经济活动废物处理通常是投资与收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但二者在处理废物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工业经济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加强对工业废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规划目标。在工业废物处理上,早些年有国家资金的较强支持;虽然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投资在逐步缩减,但本行业已经有了较强的资金和技术能量,在处理废物方面成效是很显著的。农业经济在处理本行业废物方面,较之于工业经济,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之后,农业经济原有的废物处理方式被打破,新的处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这是造成农业废物处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业经济的废物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见图1)。工业废物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这些废物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反过来会阻碍工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政府投资规模在逐渐缩小,而企业自筹污染治理费用此后在逐年上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在2008年达到峰值,约为542.64亿元,之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总投资额约为442.62亿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亿元。从治理效果方面看,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1995年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5.37%,2010年上升为95.32%;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在逐渐下降,1995年为2242万吨,2010年降至约498.2万吨。可见,在经过政府大量投资之后,我国工业经济废物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资总额在2008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工业废物的处理比率仍然还是在逐渐上升的,大部分工业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虽然工业经济依然在排放废物,但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
在废物处理上,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虽然在2002年之前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对废物处理问题,例如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376.92亿元,国家层面投资为20.05亿元。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废物处理能力。相比之下,农业对其经济活动废物的处理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1.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处理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只有2亿多吨。2008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了8.4亿吨。这是庞大的农业经济废物,同时也是宝贵的农业资源,处理的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处理不好,将会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损失和农业生态破坏等多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废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三种:肥料化、燃料化与饲料化。农村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是农户。与工业企业相比,农户在经济活动废物处理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一方面,农户缺乏处理生产废物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减少也成为秸秆处理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传统农业经济废物处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处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从农业经济废物———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看:2007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7.28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率约为16%(总量约为1.4亿吨)。[1]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8.42亿吨,其中,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1.09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16.78%。[2]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2亿吨,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2.15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31.31%。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得到处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农行业。1991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为3.91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至不足2.66亿,从业人员数量只相当于1991年的68%。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耗时耗力。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即使劳动力充足,人们也通常首先忙于抢收作物,秸秆收集是农作物收晒完毕之后,下季作物安种之前的工作。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有限的劳动力要首先确保作物的抢收,因此能够用于秸秆收集劳动力减少了,这是导致秸秆收集量减少,就地焚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收集秸秆的收益如果不够理想,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放弃收集,这也会增加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量。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在客观上给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农作物秸秆肥料还田一直是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土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地位在逐渐降低。作为肥料还田的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沤粪发酵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需要投入农业机械(如旋耕机等);秸秆燃烧后草木灰还田,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收集秸秆;用作畜禽垫圈与畜禽粪便一同沤粪发酵还田,则不光需要收集秸秆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较长的处理周期。而化学肥料有使用简单、肥效好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1998年施用量达到4083.7万吨,2008年超过了5239万吨,在2011年达到5704.2万多吨。三十多年间,农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的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产生了阻断性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导致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表现之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村中商品能源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烧火做饭的秸秆能源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见图8)。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虽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个过程分散到很长时间段内,利于环境的自我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小于秸秆的集中露天焚烧。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电力)消费量约为4100万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农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3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达1.6亿吨标准煤,约占43.3%;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在1980年消费1.17亿吨标准煤,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占46%。1995年,农村秸秆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费约1.24亿吨标准煤,约占33.4%;近几年,在农村生活能源中,秸秆消费量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洁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业产品。它在农村中普及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舒适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客观上降低了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可能。这是工业品在农村扩散,造成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另一个表现。
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废物处理路径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物质闭环形势下的流动性经济,在这里主要是指将人类、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公司生产、商品的消费等所有的废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势,也就是将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线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首先必须遵循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净生产的方式下,对生产中用到的各种能源、资源及其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再利用的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程。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能够将经济激活,也就是把经济组成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具有反馈式经济活动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更是具有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也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导人类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引领者,而且该循环经济在指导时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跟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遵照生态学规律,然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质、能量、养分这一科学循环转换模式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使农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循环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是把循环经济得到充分运用,然后再结合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代的农业实际生产中,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这种循环经济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猪-沼-果”这“三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最后在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过量使用农药
进入21世纪,我国顺利的加入世贸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再加上环保、健康食品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还是很单薄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技术处理不高,在加工、包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在出口时会遇到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肥料还是农药基本上都是过量使用,这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指数非常低,农产品上经常残留着各种农药的成分,无论是对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乱占农村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的时间已经变成现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长的,好的一面是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乱占土地的现象发生概率,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无法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乱占现象非常严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种植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农业种植方面不敢进行更多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一直不变的,比如在河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的形式,好一点的地方可能会有棉花,但是总体来说种植模式单一,无论是哪种制约因素,大体上是存在着很大联系的,所以必须改变农民的这种思想,尝试种植更多的品种,使种植模式丰富起来,这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龙头”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低
在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共同现象,就是农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这就直接造成农民能够依靠的增收支撑产业非常少,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更没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须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业种植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结构不再单一,这样就能使农业经济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也形成一些组织,比如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致使这些组织在运作、经营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没有完善的像农产品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在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化方面不能给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保障,甚至对政府政策都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更不能及时的扭转农业种植结构,不对农产品进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端的阶段。因此,这些制约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素必须得到及时的整治,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优化配置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循环农业经济深入发展和大幅推进的步伐,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相比之前,大量的人员返乡创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出台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实施,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运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比如在当下的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的经济主体,这部分人群存在技术水平低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管理体系水平不高的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推行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村经济金融管理制度落后的现象,对一些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农村经济从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
(二)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不全面首先,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全面的现状。比如在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还依靠传统的经济方式,线下实体店的经济模式,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大范围开展。在全球购的趋势下,农村经济活动还不能及时地从线下走到线上,结合相应的电商平台发展,是限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存在创新不足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高、数量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眼前利益一旦消耗殆尽,将严重限制其长远健康发展。比如在某些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结束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最后,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政府部门在相应的政策上进行了优惠,但是并没有进行政策落实开展的培训,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稳现象发生。
(三)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不到位首先,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长远的健康发展规划,这些实际活动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往往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存在年龄较大、素质较低的现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作要求。其次,在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他们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不能开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更不能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现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存在不清楚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能力提升、素质提升,还依靠人情、面子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管理监督体系建设首先,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结合新农村的整体发展思路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全适用于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从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区位优势体现到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条件等各种实际情况,实行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套管理体系,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并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其次,要对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行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金融制度的完善,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资金投放到位、使用合理,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最后,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事实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增加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廉洁、高效,真正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
(二)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在进行管理方法更新的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及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思考,助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障机制,制订符合农村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比如有些地区农产品销售占据一定的优势,当地政府就要对销售渠道大力开发,扩大销售规模,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全力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对市场上的机会进行有效的预测,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管理方法的创新进行全面突破。比如针对某些农村地区农产品质量优但销售难的现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下的销售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大型电商平台或者流行的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线上销售,扩宽农村经济活动的实施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三)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进行人才队伍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对农村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相应地加以解决。如果当地的人才队伍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现象,可以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如果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要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其队伍整体素质。总之,要根据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素质能力提升。其次,要对人才福利保障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不同于城市地区,要结合当地人才的实际情况和整体收入情况,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福利加以改善,才能留下人才、引进人才,提升农村地区专业人才队伍水平。最后,要对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职业化发展体系的建设,从职业提升的角度不断培养新人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制订职业化发展规划,使其能够自愿留下来,补充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四)实现产业化新发展在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提升农业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生产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最开始种植的水果口感较好,广受市场欢迎,在长期的种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了大面积的广泛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该地区将水果的深加工企业进行引进,结合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真正打造了属于该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农村经济价值的翻倍突破。又比如,在农业经济活动发展过程中,与服务业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结合当地景色优美、山水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旅游链条,实现了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完美结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突飞猛进,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1.1循环农业经济认识不够由于循环农业经济理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关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而农村地区缺乏网络信息传播,导致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农民的农业经济“创富”心理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上,盲目追求近期利益,一味的索取农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条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较模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1.3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密切相连,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知识,导致消费者并没有形成明确、正确的农产品选购判断能力,结果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多级重复有效利用,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农业废物产生和排放,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以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为主要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动力,遵循“5R”法则,优化、整合农业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自然化和生态化。从经济角度分析,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实际上可以将不同农业产业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资源共享,使农业经济具有低耗、优质、生态、高效的特点。实践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多个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成本,使农民农业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将所有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以“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形成一个闭环流程,在循环农业中,使能量、营养、水资源等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在整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价值,提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际上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高度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自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于重视环境保护,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极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蜕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以及现代各种网络技术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增长观念,认识并明确循环型农业对自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为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全新的消费观以及发展观,大力倡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重视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和平相处,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3.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循环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强调训练的短时、高效,能够在短期内即可快速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循环农业经济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新、改革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其次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凝聚全社会人员的力量积极参与、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3.3建立健全的循环农业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虽然加强宣传农民以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念非常重要,但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落实人们行为、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建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让遵守循环农业经济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准则,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违反循环农业经济制度的单位及个人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 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中国集体经济.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