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07
序论:在您撰写医药行业的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不同行业,研发服务业的成熟度不同,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物医药领域,以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态势备受关注。
理解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概念需结合研发服务业的概念和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进行剖析。我们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产业促进、行业规划、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服务内容。该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来下的,其核心是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服务,最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研究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研究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公共研发平台、综合园区、孵化器等)、临床药品研究基地、销售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知识产权事务所等;以制药公司、研究院所、高校、生物技术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专利持有人等为服务客体。
经过专家咨询、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结合药物研发相关知识,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生物医药研发策划服务主要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进行宏观的分析、规划;生物医药研发项目服务则是对项目研发链条上的各环节提供具体的技术和知识的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成果服务为生物医药研发各阶段取得的成果的规划处理提供服务。
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以及专家咨询,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高度管制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与人的健康安全,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的。在各国的生物医药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因使用化学药品而中毒,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鉴于此,目前,各国都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药品监督和审批制度。美国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全球率先实施了临床研究者指导原则,即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而形成的GCP。随后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实施了GCP指南,并强制要求其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执行这个共同的标准。
近年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积极推动和倡导具有国际统一标准的规范,包括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新药的商品化必须经过漫长的测试和认证过程,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前需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申请,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为了能够上市销售,制药商还必须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方可上市销售,而审批过程往往需耗费时日。药品获准进入市场后,还需定期向药监部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或其他有关药品经历的报告,或接受药检部门的检查,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品就面临被召回的命运。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与生物医药研发息息相关,为生物医药研发各环节服务,必然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如GCP、GLP、新药报批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都受到严格监管。
我国的GCP明确要求,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药实验必须无条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和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颁布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的道德原则。GCP还规定,进行药品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准备在人体试验前,必须周密考虑该试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预期的受益应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选择临床试验方案必须符合科学和伦理标准。GCP要求进行试验前,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得到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时规定每次试验均要求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这样有助于受试者(包括健康志愿者和合适的病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可靠的保护。不仅如此,GCP还同时对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研究者、申办者(新药研究开发者)和监察员的职责;临床试验的制备、试验记录、数理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报告等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保证临床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中国SFDA(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临床试验必须在取得GCP认证的机构进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创新药、生物制品、中药注射剂成为首批非临床试验必须在符合GLP要求的实验室进行的药品。为了监督和管理己取得认证的机构,药检部门还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将责令限期改正,对情节严重的收回批件,并予以公告。
SFDA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修订和制定了急需完善和使用的行政法规,其中与新药审批和上市息息相关法律或者法规主要包括: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仿制药品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或者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是对生物医药研发的管理与监督更加规范、系统和全面,无论是从新药品的研发到登陆市场的整个流程管理均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地做到了依法审评与依法管制。此举对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减少低水平重复己经并将继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2.产业价值链长,分工细化程度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E.Porter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所谓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产业范围内围绕某种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某种商品的上下游关系和功能作用关系即为产业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价值链包括从早期的策划到立项、基础研究、GLP、临床申报、GCP、生产许可、GMP、GSP和市场管理等多环节漫长的过程。
生物医药产业所具有的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相关产品附加值高、产业价值链长。伴随着生物医药开发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在传统医药研发产业链的基础上,产业链在不断延伸,衍生出许多新的增值环节。如基础研究就可以细分为靶标确认,先导物的发现、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筛选、优化等环节;GLP又可细分为实验动物模型、质量控制标准、药品的稳定性、药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科研人员不可能擅长产业链上的每项技术,完成所有工作。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另外,从经营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价值链长,运作周期相应也长,所需资金巨大,决定了单个企业很难从始自终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产业化,还需要在研发各阶段都有经营和投资的接力。因此,医药研发服务的各阶段都必须由各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许多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细分环节,从事专业的研发服务,他们分工负责又互相依赖,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灵活调整,迅速组织起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定制式”产品服务,使得研发链条各环节都是由各专业细分领域中最优秀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从而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药公司也容易控制预算。
3.服务模式多元化,以CRO为主旋律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服务模式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模式。按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服务等。按组织模式分,有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科学研究管理组织(TMO)。按经营模式分,有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它们是研发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
目前CRO依然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主旋律,2004年,CRO承担了全球l/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在所有Ⅱ、Ⅲ期临床中,有CRO参与的占2/3。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2005年CRO的全球市场规模达163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25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6%,远远高于同期全球9.5%的平均科研投入增长率。Qu1nt1les、Covanee、Kendle等CRO巨头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现已形成实力强劲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
4.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东欧、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国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新一轮研发投资的聚集地,各大跨国医药公司正紧锣密鼓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开发研发中心,同时北美、欧洲这些相对较为成熟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也渐渐的向着新兴市场转移。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借力国外的企业或实验室被证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当前医药研发全球化的主流是从发达的北美、欧洲向亚太、非洲、东欧等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业务还很少,到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是印度的企业。大多数印度企业企图在广大的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他们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大都依赖于当地公司的经济实力。
跨国制药公司依然是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导,2004年,投入最高的前十大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研发投入的80%,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向着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重新配置和获取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新兴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制药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以产品价值链的拆分与整合为依据,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使其生产向着“模块化”方向发展。此外,跨国公司从事产品早期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小公司或科研机构购买早期开发的产品来从事后期开发。2005年Pfizer提交给FDA审批的六个新药有三个不是Pfizer内部研发的;EliLilly从2000年至今推出的九个药品,只有五个是内部研发的,一个是合作研发,三个是外部研发。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monitor的调查,目前跨国公司销售的产品20%来自于技术许可,4年后,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6%。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加速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跨国的大型制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几家CRO的主要客户,比如说昆泰跨国公司,其仅仅凭借承接制药公司药物研发外包和处方药销售管理外包的业务便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昆泰跨国公司只承接全球制药公司前50位的企业的业务。再比如Parexel公司,其前五大客户为其带来了40%的营业收入。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正不断地从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等地向亚洲、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何把握研发服务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基础、临床资源和成本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 内涵 特征 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对企业的管理就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实践证明,正确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明显的推动作用,使企业的发展稳定提升。
一、精益化管理的内涵
精益化管理中的“精”是精细,“益”为效益,精益化管理主要是要求企业在各项活动实施的时候,都要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思想,以最小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提升到最高的层次。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经营运作的方式,实现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二、精益化管理的特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达到其发展目标,就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理想的效益,企业实施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将这个目标实现,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益化管理是一个哲理
精益化管理在一个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制定在低成本,高效益上,在很大程度帮助了企业实现零库存、无浪费、准时反应等理想境界。使企业明确各个阶段目标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将企业效益稳步推进。在各个环节中实现自觉更新、相互协调。
(二)精益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员工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过程,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必须持之以恒的贯彻其思想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逐步完善,循序渐进地进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只要在这样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才能让企业不断变的强大,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在企业精益化管理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为中心,打破传统那种上下级关系森严,相处起来气氛紧张的形式,强调员工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人”为中心是企业精益化管理必须要实现的思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精益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精益化管理强调“人以精益为本”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一方面要为员工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人以精益为本”的思想,因此,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努力形成“集思广益、事实就是、精益求精”的管理氛围,坚决摒弃一些繁文缛节造成的约束。
(五)注重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为重视的东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如果质量不过关,那么在科学的管理工作也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注重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精益化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从而全面追求尽善尽美。
三、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顾客满意最大化
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赢得顾客的满意才能得到销售市场,精益化的管理要求以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从顾客的立场出发,为顾客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虑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
(二)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精益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使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量,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精益化管理实现控制成本的方法主要有提高产出和降低产品成本两种方法,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第一种方法已经不适合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而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已经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通过精益化管理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活力,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精益化管理展示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所展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推动作用的,精益化管理首先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消除浪费,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并且,精益化管理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在协作的过程中,是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精益化管理也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多采用,更好的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向昌国.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
[2]郝立刚.浅析精益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
[3]赵晓菲.新时期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
关键词:国债期货 市场集中度 资产管理 次级债
随着期货市场功能的日益发挥,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愈发受到国家重视。2014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期货市场建设,提高期货服务业竞争力。2014年9月,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提升期货经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结构合理、经营稳健的现代期货及衍生品服务体系。期货行业发展首次纳入顶层设计。但另一方面,我国期货行业仍存在“大市场、小行业”的矛盾,伴随着创新业务的推出,期货公司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2015年下半年,为平抑股票市场异常波动所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也使监管风险成为影响期货行业经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截至2015年末,我国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达到52个,较2013年末增加12个。其中,农产品、能源化工和金属期货品种分别为21种、13种和13种,品种数量最多;金融期货品种5种,包括3个股指期货品种和2个国债期货品种。此外,2015年2月,50ETF期权于上交所上市。
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金额为55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9.8%,增幅为近3年来最高;成交量为35.78亿手,同比增长42.8%。按交易频次计,能源化工类是2015年期货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按成交金额计,以股指期货为主的金融期货成交规模及其占比最高。
在金融期货交易方面,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金融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大幅增加,同比增幅分别为56.4%和154.7%。其中,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主要交易品种,2015年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分别达到2.8亿手和322.1万亿元。但另一方面,2015年7月以来,受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影响,针对股指期货的监管和限制力度大幅增加,导致金融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急剧回落。此外,受到利率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国债期货交易尚不活跃,2015年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合计交易金额仅为6万亿元。
图1 2011~2015年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编辑注:左轴加单位“亿手”,右轴加“万亿元”。图例蓝色为“成交手数(左轴)”,红色为“成交金额(右轴)”)
当前我国期货行业的主要特征
(一)行业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券商系期货公司占比较高
客户权益是衡量期货公司规模的主要指标。截至2015年末,以客户权益衡量的我国期货公司总规模为3829.8亿元,同比增长39.6%。从行业集中度上看,截至2014年末,规模前20名的期货公司客户权益规模合计占比为56.7%,与美国客户权益排名前20的期货经纪交易商掌握近90%的客户权益相比,我国期货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难以与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匹配,突出表现为“大市场、小行业”的矛盾。
开展现货贸易产生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等需求,是现货贸易企业设立期货公司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得益于在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证券公司加大了对期货公司的参控股力度。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资本实力整体增强净资本是业务开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期货公司纷纷通过股东增资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2015年4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则》,为期货公司打开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渠道。截至2015年末,共有14家期货公司发行或借入次级债,合计金额超过34.1亿元。此外,股权融资也是我国期货公司尝试采用的一种资本补充方式。截至2015年末,共有2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另有5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截至2014年末,我国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合计为433.1亿元,同比增长12.9%。截至2015年末,期货公司净资本合计为600.4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较2014年末扩大18.9个百分点。
(三)业务类型有所丰富,经纪业务依然是核心业务
随着监管限制的逐步放开,目前我国期货公司可以开展的业务包括期货和期权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有关业务和自营投资业务等。
1.期货经纪业务是传统和核心业务
经纪业务是我国期货公司的传统和核心业务,所产生的手续费收入也是我国期货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不计部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开展的现货贸易业务)。同时,受期货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影响,降低手续费率成为期货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导致期货经纪业务的平均手续费率持续下降。从经纪业务的营销模式上看,实体营业网点是期货公司的营销主渠道,特别是对于数量和交易规模均逐步增加的机构客户而言,由于不能采用网上开户的方式,使期货公司营业网点仍具有较为重要的营销功能。不过,随着个人客户互联网开户限制在2015年的解除以及合伙人制度引进带来的期货公司和机构客户间关系的改变,期货公司日渐舍弃粗放型的营业网点扩张策略,经纪业务的营销模式也开始转型。
一、行业基本特征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需要注意医药板块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部分ST个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大小非解禁压力大。相比之下,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专利产品市场具备定价影响能力。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批发、零售规模大,销售网络覆盖面广,具有较明显的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医药板块投资首选行业子域中的龙头企业。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
医药行业表现强势
在分析医药行业时,通常将其细分成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和中药3个子行业,它们由于自身特点不同,表现也略有差异。截至7月15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7437%,而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分别大幅跑赢上证指数23.54%、32.9%和24.13%,远远强于市场平均水平。
预计在未来,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化学原料药子行业具有的防御性特征可能会充分展现。另外,由于医改配套政策,如基本药物目录等将陆续出台,相信受益于医改的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将得到市场的关注。生物制药行业在3个子行业中表现最强,这主要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的集中爆发有关,流感概念股中有部分公司基本面较为优良,看点颇多。随着这类公司估值压力逐渐释放,后市仍然值得积极关注。中药保健品行业,从长期来看,目前的估值处于历史平均水平,相对较为合理。如果大盘继续强势上扬,整个行业将有望随大盘同步上涨。
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上证指数已经站稳了3100的整数关口,大盘强势特征明显。炒股的主要思路有二:第一,寻找行业的估值洼地。个股和行业上涨的最大理由就是估值上有优势,通常情况下,估值洼地最容易吸引大资金介入,风险小而收益大。第二,寻找业绩增长明确的公司。上市公司2009年二季度报表陆续披露,从中寻找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逢低介入是最适当的时机。
从估值角度看,由于目前上市公司赢利能力处在相对低谷,因此市盈率普遍偏高,用市盈率(PE)来估值并不能反映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这里主要用市净率(PB)和市销率(PS)作为标准对个股和行业进行估值,因为这两个数值波动小,敏感性低,更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水平。对于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而言,将目前阶段的PB和Ps分
别与历史上平均的PB和Ps进行对比,如果偏低则表明行业估值仍然有优势,否则估值优势就不明显。下表的数据表明,3个子行业中,中药及保健品行业刚好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相对合理;而化学及原料药以及生物制药则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的上端,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目前阶段整个医药行业并不属于市场上的估值洼地,由于股价已经相对合理,走出独立性行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预计后势整个行业同步于大盘的可能性较大,在大盘相对较强时,涨幅同步于大盘;在大盘相对较弱时,走势有望稍强于大盘,显示出明显的防守型特征。整个行业的主要机会将集中在2009年中报大幅增长的医药股。表2为医药行业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个股。
寻找有补涨潜力的品种
在医药股里面,除了上述提到的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股票值得关注外,还有一条思路就是寻找涨幅相对偏小,股价仍有优势的品种,宜积极跟踪。通常情况下,在分析一个股票时,需要对该公司进行合理的估值,也就是合理的股价是多少。这里把合理的股价定义为中枢价值,中枢价值空间就用来衡量现在的股价与合理的股价相比,是低估还是高估。如果一个公司股价相对低估,涨幅相对行业偏小,理论上它就存在一定的补涨要求。按照这个标准,医药行业里面有补涨要求的股票有8只(见表3)。
若考虑到整个行业的成长性,医药行业的看点仍然非常多。从2009年中期开始,以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正式实施为标志,医药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于医疗服务的投资将不断增加。在抗肿瘤等高端领域,高价药品由于需求刚性,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而在一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领域,进人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需求将会得到提升。因此未来几年,医药行业仍能保持20%左右的稳定增长,高端专科用药和品牌普药生产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OTC市场年增速维持15%以上。
从投资逻辑上考虑,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1、把握维生素E、A、B2的上涨趋势,关注新和成、浙江医药等;
2、制剂中高端刚性的专科用药,如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人福科技、华东医药等;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着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