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艺术的审美范文

时间:2023-10-05 10:38:50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艺术的审美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艺术的审美

第1篇

一、建筑艺术的类别

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从流派上来分类,就更多了,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有历史主义、野性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有机建筑、高度技术等等不胜枚举的流派。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二)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三)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他认为建筑是艺术的起源,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认为要找到建筑美在内的建筑艺术的全部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义。这是"打开建筑的多种多样的结构秘密的唯一一把钥匙,也是贯穿到迷径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条线索"[3]。

在西方美学视域里,建筑是一门与雕刻、音乐、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当然,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艺术,也是从人类劳动生活中起源,并发育成熟于"实用"这一母体--即"待风雨""避群害"的实用性。同时,建筑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仍然是追求艺术的普遍性、和谐性、确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在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应者。建筑是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活动场所,更是艺术的一种。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反应着社会思想。

二、建筑艺术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建筑艺术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建筑是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他的审美功能鲜明地表现为社会功能。只不过建筑艺术突出了它的实用性。建筑艺术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符合人类物质生活的技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使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过程。建筑艺术是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既具有物质的功能,也发挥着精神功用.实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首先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类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淡水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队建筑的审美处理越来越自觉和显著.王振复先生曾经总结道,建筑之美,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再与一定自然环境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抽象地展现于时空,具有实用与审美,认知,有时兼崇拜的褚种社会功能,一般地渗透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从科学的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从美学意义或艺术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了建筑美学的全部内容[4]。但总的说来建筑艺术的"美"都很难完全独立它的实用性。现在的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体现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间形式上。建筑艺术虽然是实用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与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问题。

纵观人类建筑历史的发展,建筑艺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们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结构造型与美的关系。如:古典主义的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罗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间发展的,给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创新和发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如: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及环境地段的特点,决定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在设计上吸取抽象美术的构图手法,突破对称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泼的体积组合,讲究动态和对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错落、多向伸展、优美灵活的建筑形体,给人以极强的形式美的愉悦。后现代建筑语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触目惊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诞的形式与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惊叹。同时建筑艺术除了强调建筑的造型上,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间形式外,还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城市机体的一个部件,成为周围建筑物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建筑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筑家在创作时不向一般艺术家那样自由,必须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图。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使建筑艺术境界更为广阔和深远。如北京的颐和园、美国现代建筑家莱特的"有机建筑"等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还应和周围的建筑群协调一致,要把社会人文景象纳入建筑的整体空间构型中。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建筑的审美特性。

四、建筑艺术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建筑不是具体地描慕客观生活,而是用物质实体,几何形体,去抽象地象征、隐喻某种宽泛、朦胧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本质。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内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间形式、体量规模、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整体氛围,从而激起人们或庄严、肃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因此,有人把建筑艺术称作抽象艺术、象征艺术的代表。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祭天的天坛用圆形,祭地的地坛用方形,就隐喻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古希腊建筑用轮廓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式象征女性的温柔。欧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稣的受难。在现代后现代建筑中,象征与隐喻运用得更为普遍。如纽约的TWA候机楼、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我国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等等。都是运用象征、隐喻的杰作。

建筑艺术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崇拜等多种要求。尽管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和超越。当代建筑将会更全面深刻的表现和反映人类的审美能力,人类也将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陈超南,姚全兴.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3]唐孝祥.国外建筑美学观的变迁: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J].南方建筑,2004,(1).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11-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谢灵(1954-), 女,安徽蚌埠人,教授,从事军事写作学、军事文艺理论、军人审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之一。在西方古典艺术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建筑艺术。古典美学家常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称为三大造型艺术,足见它在艺术殿堂的重要地位。建筑艺术并不是单纯的精神生产,它还是一种物质生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一般地来说,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音乐性,可以使人获得多方面的美感

《红楼梦》中的描绘的大观园的建筑构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极富音乐美的。书中第四十二回通过薛宝钗的口说:“这园子都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形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要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这里谈的虽是大观园,但它的多少、主宾、添减、藏露、疏密、高低,不仿佛就是节奏、韵律、和声吗?不仿佛就是建筑的音乐性吗?

建筑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1775―1854),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此后,又有人加以发挥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歌德和黑格尔都很重视建筑和音乐的紧密联系。歌德曾经赞美建筑是冻结的音乐,以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柱廊内散步时,仿佛听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黑格尔对于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冻结的音乐说,也极为推崇。

建筑吸取了音乐的词汇来雕塑自己的形象,这就构成了建筑的音乐性。正因为如此,可以使人获得多方面的美感,而且可以展开想象,把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连结在一起,从而进一步获得听觉上的美感。当你在颐和园长廊里漫步的时候,你可见到长廊回环曲折,节奏分明,具有的韵律美,它简直是无声的音乐。它的廊柱仿佛是音符,长廊和山之间有二十几组美丽的建筑,如听鹂馆、云松巢,奇澜堂、画中游,景福阁、湖山真意,意留云在楼台亭阁。它们用美的魅力,把你的视觉和听觉之间,架起了一座通感的桥梁。

具体地说,建筑的音乐性首先表现为和谐。许多建筑家认为,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音乐和谐的见解中最先推断出了一种建筑和谐的理论。和谐的灵魂是多样统一。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桥孔呈半圆形,第九个桥孔居中最大,两旁的桥孔则分别由大到小,彼此对称,十七个孔虽各有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但都统一在弧形中,中国古典桥梁建筑一般都是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桥孔排列在孤形体这一完整的形象中,它单纯、清朗、均衡、对称,主次分明,极其和谐。

正因为建筑有这种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建筑艺术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个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的构造性,提升人的品格的功用

建筑是物质产品,是人类审美理想的“外化”,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从外化的美的事物中观照自身,得到。而建筑艺术是人类观照自身最方便,最重要的镜子。

我们观赏北海的承露盘,系一耸立的华表,其顶端站一个人物雕塑,人双手捧盘超过头部,承受天然的甘露。华表周围雕满流动的祥云图案,巨大的白龙,左右回旋,仿佛在飞腾,整体建筑形象,鲜明生动,典雅庄重,清朗流畅,显得既崇高又优美,充分发挥了直线韵律(耸立的华表,站立的人物雕像)与曲线韵律(云纹、龙图、承露盘)的造型功能。

梁思成提倡的大屋顶式建筑,是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精华与现代建筑优点相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直线韵律与曲线韵律的结合。建筑的音乐美,是此时无声如有声的美,乃似动实静的美。这种富有声于无声,寓动于静的现象,是音乐的特质渗透到建筑中的结果。这种结果的获得不仅要靠视觉,还要靠听觉;不仅靠听觉,还要靠想象、联想。因为建筑毕竟不是音乐。它那三维空间的形体构造,必然诉诸视觉感官的观照,才可被人认识。它不会发出音乐的声响,因而人们也就不可能把它当成实际上的音乐看待。人们只有架起通感的桥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把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才可通过视觉去诱发听觉,从而领悟建筑中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仅仅是就其象征的暗示的比喻的意义而言的。

你到过长城吗?当你看到长城的时候,一定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由得会感慨:“啊,伟大的万里长城,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即使从未写过诗,此时也会诗情大发,想吟诵一番。你深有这样的体会:长城宛如巨龙,在祖国的北方迤逦起伏。气势磅礴,气概恢弘,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连黑格尔也很赞赏万里长城的建筑艺术。长城是由无数石块堆砌而成的,但它的价值决不止于石块,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见证,它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都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但是,长城毕竟是一种建筑,而不是音乐。我们说它是石头交响乐,乃是就其象征意义而言,是指它的构造象征某种音乐性,暗示音乐的特质。不仅长城如此,凡是建筑都是如此。

我们观赏杰出的建筑艺术精品,总是感到自豪骄傲,充满自信和力量,这就是建筑美对人所产生的“”

功用。建筑艺术的内涵越丰富深刻,这种“”功用也就愈加强烈。

三、建筑的史诗性,具有时代的观照功能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时代的镜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所表现出的时代文化、历史意义作了如下的表述:“这是人民的贮存;这是世纪的积累;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蒸发而剩下的沉淀……真的,这座建筑物上一层层艺术的积累,可以作为好些厚厚的书本材料,这都是人类的通史。”雨果认为,“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北京的故宫更是中华民族一部史书。它是在元代大都宫殿基础上逐步改建,扩建而成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营造北京宫殿。清代加以扩建,故宫环以城墙,叫紫禁城。如果把故宫比做巍峨壮丽、气魄雄伟的交响乐,那么,从中华门到天安门约有1.5公里长的建筑群,便是它的前奏曲。进入午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典丽堂皇,巍然屹立在故宫中轴线上,特别是太和殿,是中轴线上三大殿的中心,也是故宫宫殿的主体,俗称金銮殿。明清两代皇帝登基,朝会大典,即在此举行,它是皇帝发号施令的主要正式场所。三大殿支撑着高大朱色圆柱,殿内装饰着美丽的彩绘,屋顶的黄瓦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巨大的廊檐向上翻卷,仿佛要起飞。太和殿前铺陈的云龙阶石,仿佛在游动,还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无不衬托出主体建筑的美,而太和殿就仿佛是故宫交响乐章的主题歌。故宫在中轴线上排列着三宫:乾清宫(皇帝寝宫)、交泰殿(宫廷小礼堂)、坤宁宫(皇后寝宫),乾清宫是主体部分,其他则是从属部分。总之,故宫是由许多建筑群构成的,每个建筑群又由许多独立的建筑物构成,成为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品,秩序井然,贯穿有序,构成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当你畅游故宫之时,你的感觉、知觉、想象会出现一个美妙神奇的境界,你的耳中就不由得回旋着一组组、一串串木石瓦建筑音符谱写而成的大型交响乐。同时,更令你感慨的是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仿佛看见明清两代王朝的历史画卷。

凡是伟大的建筑艺术,都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意识的积淀,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因而都具有时代的观照功用。另外,某些建筑还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建筑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一般不摹仿和再现现实,也难于叙述出某一题材的内容情节,而是以独特的艺术语汇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出某种意境、气氛和情调,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想象和比较,造成思想情绪上的激动。例如,我们到南京瞻仰中山陵,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仰慕敬佩之情;我们到芦沟桥参观中国人民纪念馆,就会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四、建筑的实用性,可以调节人的身心的平衡

建筑归根结底是实用艺术。实用艺术除了其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征外,它另一特征就是不侧重模仿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某种空间造型表现特定的朦胧、抽象的意境、情调或气氛。恩格斯说:“希腊式的建筑使人感到明快,摩尔式的建筑使人觉得忧郁,哥特建筑令人心醉神迷;希腊式建筑风格像艳丽天,摩尔式的建筑风格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建筑则像朝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39页)这充分说明建筑艺术有不同的美感。

第4篇

1、实用性

虽然很多艺术其也具有审美艺术,但是建筑这种艺术,其给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建筑这种艺术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体验和感受的空间,让人们身处其中来进行体验。当然具有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有很多,但是其不一定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体验的空间。比如雕塑其也是具有空间性的,但是人们在对其进行欣赏的时候,只能身处其外的某一位置进行体验,而无法身处其中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所以对于雕塑的审美感受力是远远不及对建筑的审美感受力的。建筑审美艺术的表达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等这些因素进行表达的,但是这并不是其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其关键在于由这些因素所提供的空间环境,而对这种空间环境的感受,则是需要人们去亲身体验的,而且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会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2、个性化

我们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艺术。比如我们住的单元楼,在我们的小区内其每栋楼的设计可能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这种建筑,我们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觉得其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鸟巢等这些建筑,我们之所以会将其成为建筑艺术,就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审美视觉,而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觉就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说建筑要具有审美艺术,就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大众化的建筑是很难形成审美艺术的。虽然我们在强调建筑应该具有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要夸张离奇,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我们虽然强调建筑的个性化,但是其个性化仍然不能脱离其实用性的本质,因为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其首要的功能是实用性,脱离了实用性再谈起艺术性是没有价值的;第二,个性化的建筑其在构图的时候也应该遵循构图的法则,这些法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例、尺寸、节奏等的协调,因为这些法则是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经过反复的验证不断的总结出来的,所以即使要讲究建筑的个性化,也不能违背这些法则;第三,个性化的建筑在审美上必须遵循人们的审美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建筑,就是其在造型上虽然很独特,但是其却不受人们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超越了人们的审美规律,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人们的审美的规律。

3、人性化

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的首要功能是实用性,也就是说其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的,所以其在设计上不仅要实用,而且要更加的人性化。其实这个特点其是与建筑的实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其具有实用性,其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服务的,所以其在设计上就应该更加的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需要,这样建筑才不会是冰冷的,而是温馨的,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鸟巢、北京故宫,他们现在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而且更是旅游的圣地,但是我们细细追究就会发现,其毫无疑问的是具有审美艺术的,但是其同时也具备了实用性和人性化,否则其是很难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还为人们所喜爱的。建筑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更多的是体现在建筑所处的环境之中,因为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座建筑即使其再美,我们将其放置于垃圾场,我们对其也会失去审美的兴趣。所以说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对于人们的审美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理所当然的人们对建筑所处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我们要想使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化,就可以从建筑所处的环境入手,使其更加的温馨和人性化。所以现在在很多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绿化面积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其公共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比如住宅区设有很多的假山绿水,有很多的健身器材,还有很多供人们休息的长凳等等,这些都会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服和人性化。

4、内涵丰富

建筑艺术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在这所强调的内容的丰富,是指建筑艺术其往往会融合很多种其他的艺术,。比如我们常见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等等,正是这多种艺术的融合,使得建筑显得更加具有内涵,也更加的饱满。在中国的建筑中,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雕塑、壁画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当代这些艺术形式依然存在,只是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因素,而且这些艺术形式在与建筑相结合以后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其会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的有品位、有深度。而且在对建筑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沉迷于这些艺术形式之中,因为在我们看来,其已经与建筑融为一体了,缺失了这些艺术形式,建筑则会显得很单调,很没有韵味。所以即使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虽然其时代感非常的强,但是我们依然会采用这些形式来对建筑进行装饰。现在一些档次比较高的饭店,其在建筑和装饰方面会更加注重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比如山西大会馆,其在建筑上仿照古代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在内部的装饰上其更多的采用了绘画和雕塑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使得整个建筑的内容更加的丰富,而且这样的建筑在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所以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5、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迪;建筑;审美

安东尼•高迪被誉为“西班牙最天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一个名叫雷乌斯的小城。因自小体弱多病,没有其他小伙伴与他玩耍,致使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每天都安静地沉浸在对自然的欣赏中,观赏加泰罗尼亚美丽的风景,可以说他最早的艺术启蒙老师就是大自然。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高迪从小耳渲目染了锻铁、铸铁等手工艺技能,这使得他对金属结构和空间几何非常着迷,从而具备了良好的空间解构能力。高迪自小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他日后的设计风格,高迪的建筑在建筑史上可以说是异类,他的建筑风格是结合了东方伊斯兰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融入自己充满激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高迪化”艺术风格。高迪的建筑是美的,是令人惊叹的美。他用其独特的设计方式赋予他的建筑自然而神奇的美感。下面分别从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三个方面阐述高迪建筑艺术与众不同的美。

一、造型美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是综合了各种形式美法则的艺术。高迪一生设计的建筑作品很多,每件建筑作品的造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他用自己的建筑语言去诠释对美的认识。高迪建筑中造型的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实用的美,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1.自然美曾经有人问高迪,最喜欢哪本建筑类书籍,高迪指着他书房窗外的树说:“它就是我最好的老师”。高迪以自然为老师,他认为,没有什么比自然界更能创造出最生动形象的造型了。高迪对自然生物形态学的兴趣,并“不止对它的模仿,而是通过变形成为建筑的、装饰的形式要素”。他用建筑去刻画自然,在高迪的建筑中,随时都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形象,这涵盖了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以及自然景观等,这些是高迪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高迪自然主义艺术的成功范例要数古埃尔公园,公园依山而建,充满童趣,反复用动物、植物、岩石、洞穴等主题造型图案表现出类似自然化的视觉效果。蛇形座椅不只是座椅,还是百柱厅的屋顶边缘。高迪结合了围墙和座椅,做出这种蜿蜒曲折的蛇形,仿佛蕾丝花边缝织在裙摆上,风一吹过就可以随时舞动一般。公园入口处的变色龙和巨型蜥蜴是集美化与实用为一体,除了色泽艳丽造型生动以外,还兼具排水功能。每当大雨滂沱之时,变色龙和蜥蜴的嘴中就会喷涌而出从百柱厅倾泻而下的水流,生动可爱。高迪的建筑作品是将建筑、雕塑、色彩、光影、空间以及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都是在效仿大自然,每一个造型细节都融入了自然元素,使得整体设计和谐统一。2.怪诞美怪诞美就是荒诞古怪之美,作为一种反常的、超现实的美,是通过夸张、扭曲的方式,展示了荒谬与怪异。怪诞形象常常能震撼观赏者的整个身心,使其处于生命激活的极高水平,看过之后使人不能忘怀,给人以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高迪建筑的怪诞表现在以自然形态的有机生物以及抽象形态的曲线、抛物线、弧面等形态为主,摒弃了传统的方正、平直的造型法则。例如米拉公寓整体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侵蚀又经过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又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蜂巢。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筑物房顶上的烟囱和通风口塑造成幻影似的战士,抽象的陶瓷拼花螺旋,惊人想象力的魔幻森林。观赏者们会觉得这座建筑荒诞不经、气氛怪异,因为这座建筑打破了常规,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色彩上,都与之前的建筑有很大的区别,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怪诞美可以唤起人们前进的动力,创造人们无限的智慧,它的这种对人类反向思维的推动,实际上是对人类智慧的推动。从建筑本身来说,通常不会为了某种艺术理念去建造,而是会考虑到一定的实用性。但是,一旦其表现出某种怪诞美时,它必定是最具有智慧的建筑,足以带给人震撼。高迪建筑的美并不是刻意的美,除了包含对大自然的感悟外,还具有怪诞美的意味。建筑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在高迪怪诞奇特的建筑外形下,蕴含着对万物的尊敬,结合着自然和谐的旋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二、装饰美

在20世纪初时,建筑师路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但是高迪用他独特的装饰手法将建筑的空间、形式、材料和色彩等完美结合在一起。高迪的建筑装饰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通气孔的设计、每一块砖的放置、每一个色块的搭配。高迪建筑大多采用陶瓷碎片、玻璃、天然石材等进行有意味的装饰,这也是他独创的艺术特色。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拓展了装饰的内涵,将镶嵌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拓展了艺术的语言表现力。繁复的细节和装饰是高迪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例如巴特罗公寓的外墙面就采用镶嵌技术,高迪将色彩浓烈的瓷片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凹凸不平的视觉变化。古埃尔公园的蛇形长椅,高迪将这些不同的材料,色彩,纹样进行艺术创作,保证纹样间搭配的合理性和材料间的契合性,使它们变化丰富的同时又井然有序,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高迪建筑作品的装饰美,除了体现在建筑中运用了镶嵌外,还体现在对铸铁工艺的应用。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高迪自小就接触各种装饰材料,参与一些手工艺制作,对材料的特性和手工艺技术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见解。在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金属材料,例如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的阳台上的栏杆,大门,窗户、楼梯扶手以及室内的灯具等装饰着简洁扭曲的造型,将材料与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印象深刻、赞叹不已。

三、色彩美

建筑离不开色彩,色彩可以带给建筑以生机。高迪是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他在建筑色彩上的运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斑斓,极具浪漫性。通过对同一色彩的不同深度的运用给人以丰富的感觉,不同颜色之间要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之美、韵律之美。色彩一直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系统,触动着我们的内在情感。高迪在遵循和谐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绚丽的色彩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创造出一座座极具个性的彩色建筑。例如巴特罗公寓,因为水是西班牙风格的灵魂元素之一,所以高迪运用大量的蓝色并把其描绘成海洋的世界。公寓外墙上缀满了蓝绿色的星星点点,既像清澈水下游动着色彩斑斓的小鱼,又像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屋顶的设计鱼鳞状的小瓦片沿着波浪起伏的巨龙的身躯排列出梦幻般的色彩,散发出华丽的光辉与魔幻的气息。同样,古埃尔公园百柱厅的顶部,色彩分布不对称,但巧妙地运用了三组对比色,形成一种色彩上的韵律之美。在不同时刻的光线下,镶有各种图案的镶嵌物体表面都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美感,用色彩缤纷的马赛克拼成的图案,颇具印象派的点彩效果,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

四、结语

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原创精神的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他尊重历史,崇尚自然,形成了独特的高迪式风格,给他的建筑带来了生命力。当我们仰望高迪建筑的时候,不禁怦然心动,心灵之门被打开,激起了对其特有的审美情感。高迪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设计方法给予了建筑物自然而神奇的美感,他的建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美和丑。建筑不是一味的复制和抄袭,不是盲目的追随潮流,而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着历史的厚重,体现着独特的审美哲学,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高迪的建筑凝聚着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历史,承载着人们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文化特性,他的建筑成就了巴塞罗那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徐芬兰.高迪的房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Juan-EduardoCirlot.Gaudi[M].Barcelona:TrianglePostals,2002.

[3]蒂茨娅娜•康特莉.安东尼•高迪[M].王宝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盛恩养.从米拉公寓看高迪的设计思想[J].装饰,2009(6).

[5]吕志莹.糅合自然奇妙形构建视觉狂想曲——解读高迪建筑[J].美术大观,2009(12).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第7篇

【关键词】审美;属性;更新;影响;现代建筑

在人类社会中,审美观念影响着每一个人。那么何谓审美?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即能使人们感到内心愉悦的一切事物。其次我们应该知晓,审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进行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而对事物作出的评价。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第一,审美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人类的活动主要分为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而审美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美丑判断的活动,属于精神性活动。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从精神层面来实践人们的审美理想,体验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满足内心的审美需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二,审美是一种自由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美丑进行自主判断,而不受束缚。如此一来,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就更加自由,而审美活动的自由性特点也就更加鲜明。

第三,审美活动具有动态性特点。审美观念的发展不会停留在某一特定阶段。根据审美的构成,审美活动的动态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审美心理的动态变化。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在不同的阶段会有着不同的变化。这属于审美心理的动态变化。其二,审美对象会随着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心理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会直接导致人们对客观存在这一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进行审美再创造。

第四,审美活动具有悦情性。审美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愉悦人们的心情,陶冶美好性情。这主要是源自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之情。它不以审美对象的形式、样态的不同而改变,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哥特式、拜占庭式还是罗马式建筑类型,它们都凸显着中世纪时期国家、皇族和宗教的权威,渗透着人们对于神圣奥秘的崇尚之情,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如此个性鲜明的审美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是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科学技术以及宗教等等。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人类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推进了社会不断前进。

首先,政治制度对于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人类社会中审美观的走向主要是由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强势群体的审美需求所指引。这一点可以从建筑史中得到验证。不同年代的建筑,总是会呈现出某些特定的风格倾向。从本质上看,这种建筑风格中所反映的审美观,很大部分上是受到了来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势群体的影响,进而主导着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影响着同期的建筑审美观。

其次,经济水平是影响审美观的重要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审美观,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而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隋唐时期,建筑成就达到高峰,建筑造型也日趋完美,以“造型简洁、装修朴实、色彩凝重”著称。而到了宋代,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建筑审美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简洁朴实的唐风建筑,逐步为追求形态丰富,讲究色彩选用的宋代样式所取代。

再次,科学技术也对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是双向的。一方面,科学上的每一次飞跃,往往都包含了科学家对美的想象。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需求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坐在家里能看到世界和欣赏艺术,所以发明了电视机。有了黑白的,又想彩色的;有了彩色的又想遥控的;有了遥控的,又想清晰度更高的数字电视。这种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促使了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只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才能使许多美好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存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大众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提高。

最后,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无法脱离宗教的影响。在宗教教义里,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这种超自然的存在,是原始先民依据人类的种种社会特征来创设,同时还参照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但无论是何种形象,都包含了原始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正是这种崇拜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而且还产生了神化自然的思维。究其本质说,这都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但恰恰是这种虚幻的想象,建构了人类的审美。因此,审美的形成过程中是无法剔除宗教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审美的发展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信奉佛教的人日益增多,使得佛寺、佛塔和石窟等佛教建筑得以大批兴建,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正是源于对宗教的信奉,人们才形成了主流的建筑审美观,进而主导着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成为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黑格尔曾说过,“只有到了艺术家能够自由的按照他的理念创造,能用天才的闪光射到作品里去,使所表现的形象新鲜而生动的时候,我们才算看到美的艺术的觉醒这一巨大的转变。”艺术家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去自主创造审美存在,就是一种“自由”。而审美观的不断更新,则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也把现代建筑艺术带入了新的审美领域。

首先是建筑艺术中心的现代性转移。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进行评判。它不仅是一种认知,还是一种感受,一种与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体验等有关的内心感受。以往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重点总是在内容上,较看重作品的社会效应,如此一来,往往忽略了人们的感官感受到的美感,而一味地追寻依据理论加工过的美感。但是,随着审美观念的更新,现代建筑艺术更加注重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不是传统建筑艺术的和谐构图,舒适视觉。换句话说,现代的建筑艺术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实现艺术的完美展现。那些造型元素的使用,着力于挖掘元素的各种功能要素,来追寻艺术的美感,便于人们从艺术美中去体验生活、改造生活。

其次是建筑艺术造型元素的多元性使用。在古代,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使用天然材料来进行造型设计,使用的造型元素也相当有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更新,各种材质都可以应用于建筑艺术中,成为人们进行审美创造的多元化选择,有的因其奇特的质感效果而倍受人们青睐。“晚期现代主义运用高科技的材料金属、反射玻璃来表现的“技术乐观主义”;后现代运用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组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解构主义以高科技材料表达追求冲突、碰撞、扭曲、斜置、破碎的美学思想;更多的建筑仍是沿袭着现代主义的风格,用材料如实地反映着功能与结构的特性”。①

最后是建筑艺术审美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社会潮流和各种美学流派的影响,建筑艺术审美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就表现出了不确定性。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同时,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地域性、民族性的审美群体受到了严重冲击,从而产生了分化,同时也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审美群体。

总之,建筑艺术总是在采用多元化造型元素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意蕴来传递艺术的美感,将人与自然巧妙衔接,显示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注释

①陈宇,陈惊生,《材料的美学特性与高层建筑造型》,《重庆建筑》,2003年第五期,36-37页

参考文献

[1] 帅松林,《审美・现代・后现代批判》,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7

[2]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庄裕光,《风格与流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 易燕湘,《艺术形式美与时代的关系》,湖南长沙: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