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5 10:38:49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

第1篇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二、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第2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信息技术;教育

不论学生是什么年龄段,什么年级,听故事绝对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数字故事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普及。我国早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但近些年的教学硬件设备的进步,为我国的数字故事与信息技术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也逐渐被淘汰。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探索和推广中可以发现数字故事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其息息相关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可行性。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加凸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因为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包括写脚本、串联情节、用电脑软件编辑、添加声音和效果)都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学习过程,这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时间紧紧控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可以将视觉、听觉、思维等各方面感官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故事的本质就是人类经验和历史的载体,它浓缩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阅历、思想和情感,学生在制作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他人沟通的目的,在分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等,促进了学生向多元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提出教学意见,进而在必要时提供相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力,培养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策划、语言等素养。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具体的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常见的数字故事工具有ppt、Movie Maker、会声会影、Premiere、数字相册等,其中最简单的就是ppt的应用。数字故事分为好几种,最常见的有关于生活经历、关于历史问题、关于学科内容的三种。关于生活经历的数字故事重点在于取材,故事的材料一定要来自现实或者身边生活的实例。在学生熟悉的案例中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极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进而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课本中引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另外,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数字故事,能够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理解生活的哲理,让他们热爱生活。

比如,无臂钢琴家――刘伟的ppt数字故事设计。历史性的故事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筛选有用的信息再制作成视频文件。这主要体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故事的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条理性。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娓娓道来,达到引人入胜、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集中到故事中来。历史性的数字故事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进程,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汲取经验和教训,造福于今天的生活。比如,落日余晖――清朝的ppt数字故事设计。而关于学科内容的故事则是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点或主要内容反映在多媒体文件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将知识点附着在其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许多学生利用押韵或编曲的方法来提高乘法口诀的韵律性,帮助记忆,并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地刺激,形成习惯。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该注意,技术只是辅助的工具,而非目的。真正的想通过数字故事学习到知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注意数字故事制作过程中的几点要求。首先,要求画面清晰,主题鲜明。

比如,ppt的应用中只需要出现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没必要长篇大论像演讲一样,这样只会让观众疲劳和厌烦。几个简单、明了的概括性词语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并能轻松地抓住主旨,理解故事要义。其次,还要注意幻灯片上的颜色和字体的设计,颜色必须要醒目,尽量采用鲜明的暖色调,还可以通过颜色的对比来突出重点。字体大小要适中,不然在展示过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确保观众看起来不费力。字体大小的对比也可以说明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画面设计也不必太华丽,过于喧宾夺主只会导致观众主次不分,难以抓住重点。还有不能对学生的电脑技术要求太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要求太高无异于本末倒置,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信息技术上,在其他环节上的制作质量自然就会降低。最后,虽是用多媒体来展示,但是不能忽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各个环节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毕竟表达能力的锻炼才适应21世纪的教学理念。

评价标准要客观。在学生展示了数字故事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和指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数字故事大赛”评价指标主要有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其中故事性最为重要,占的比重也最大,即要求故事结构明晰,语言组织有条理,叙事手法有创意等。虽然有详细的评价标准,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制作与比赛的性质不一样,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评价要以积极的鼓励为主,并加以细心的指导。无论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怎样,只要是学生尽力完成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数字故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作品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对今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评价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制作情况,总结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摸索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强,也许在信息技术方面会逐渐超越教师,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采用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故事教学中,必须不断“充电”,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很快就会被学生超越,失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致无法对教学进行正常的管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第一次制作数字故事之前,教师就要向学生表明数字故事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一开始养成习惯之前,教师就走上正确的轨道,开展学习活动,从中学习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 玲.数字故事:让教学更生动[J].现代教学,2006(3).

[2]陈静娴,刘云华.数字故事――打开可视化学习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06(2).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图书馆; 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90- 02

图书馆早期起源于一种保存记事的习惯。早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那时候不称为“图书馆”,而是以“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命名。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词汇,19世纪末才传入我国。随着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批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应用,催生出新一代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图书馆。这就对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专业人员配备以及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图书馆网络环境的搭建

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网络,网络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共享的必要条件。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中,电子资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纸质资源的数量。这些电子资源是虚拟的,必须通过网络传输在终端显示才能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所以作为图书馆,一方面是信息的生产者,为广大读者更新加载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是信息的消费者,共享阅读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在图书馆建设初期,如何建设一个合理高效的图书馆网络环境成为图书馆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初期网络环境的搭建上,我们一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谁,服务群体有多大,层次水平如何等。可以根据确定的服务对象来选择需要搭建的网络类型。目前主流的网络类型包括:快速以太网、FDDI、千兆以太网、ATM。二是怎么服务。就是确定图书馆有哪些用户类型,每类用户所拥有的权限和可以访问的资源。在实际的图书馆网络环境中,房间与房间、楼层与楼层、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几套系统同时在运行,如图1所示。通过VLAN技术将服务器、用户、资源进行系统划分,不同用户拥有不同权限,使用不同的系统,占有不同的资源。如图书馆的集成管理系统可以访问图书馆的资源管理系统,但不允许进入校园网访问Internet资源。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通过VLAN技术划分的子网,使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地点使用其应该使用的资源。可见,图书馆网络环境的搭建对图书馆信息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构建高效、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

2 图书馆存储环境的搭建若干问题

以往图书馆的图书目录索引都是编写在卡片上,存放在大量的检索柜中,读者要查阅图书资料,往往先要手持纸和笔,在一排排柜子、抽屉中间翻来倒去,反复翻找卡片,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再按图索骥,奔向资料所在馆室,极为费时费事。国家图书馆最早使用数据库进行馆藏的公共查询,并实现了电子化馆藏信息检索,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阅。数字化图书馆也是随着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出现的。由此可见,数据存储在图书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数据存储,就好比我们没有存放大量卡片目录的检索柜,我们就无法找到图书馆内任何一本我们需要的文献的位置。当前网络化存储技术主要分为DAS(直接附加存储)、NAS(网络附加存储)和SAN(存储区域网络)三大类。它们各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来加以选择。但就目前来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SAN网络存储技术。SAN是一个由存储设备和系统部件构成的网络。所有的通信都在一个与应用网络隔离的单独的网络上完成,可以被用来集中和共享存储资源。SAN不仅提供了对数据设备的高性能连接和高效数据备份,还增加了对存储系统的冗余连接,提供了对高可用群集系统的支持。简单地说,SAN是关联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网络,与以太网有类似的架构。[1]

在搭建图书馆存储环境时,我们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存储需求分析。就是我们在搭建数据存储环境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在今后图书馆的哪些数据对存储有需求,需求大概是多少。这样我们才能为进一步分析选择什么存储技术打好基础,如选择什么型号的磁盘阵列,配多大的物理硬盘等。

二是要做容灾分析。数据在硬盘中正常存储不等同于数据安全存储,数据非正常丢失在任何一个系统上发生,打击都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要全面分析哪些因素会导致数据库数据丢失。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两类情况会导致数据库数据丢失:一类是自然因素。如:地震、火灾、温度、粉尘等对机器造成的物理伤害。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包括人为误删除、病毒、黑客入侵等。针对不同情况,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是设计要有前瞻性。系统是不变的,但是数据时刻都在改变。流通数据、文献数据每天都在更新、追加,数据、日志要定期备份。这些数据的长期积累会给系统带来不小负担,应该提前设计好余量。

3 数字图书馆为读者带来的全新体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在拓展服务内容,引进新的服务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为读者开展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服务。

3.1 馆际互借服务

馆际互借是通过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来为读者提供的一种服务,通过馆际互借可以弥补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不足,读者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获取更丰富的资源。目前的馆际互借主要分为返还式文献和非返还式文献两种。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虚拟化参考咨询服务

虚拟化参考咨询服务又称数字参考服务、电子参考咨询服务或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是以人力资源为媒介、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它是数字图书馆系统、网络参考咨询系统、信息服务机构和读者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手段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读者获取所需信息。其核心是分布式信息网络中具有特定知识技能的咨询专家对读者的个,可以随意获取或提供信息资源,是一种更为灵活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和信息获取方式。[2]

3.3 数字加工服务

数字加工服务是为读者把需要的文献、图像、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拷贝输出、打包成文件或元数据封装、打印、个性化装订的一项人性化的数据资源综合服务。主要包括:文献扫描、胶片数字化、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内容编辑加工等。

4 数字化图书馆的后期建设

目前数字时代的图书馆正处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时期,图书馆自动化程度普遍提高,使用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各项业务越来越多,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服务也越来越多。图书馆在资源组织形式、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图书馆员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化的图书馆建成后,我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3]

首先,引进专业的人才。主要是熟悉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和熟悉计算机网络维护、软件操作的信息管理人才。

其次,加强图书馆员工培训。图书馆员工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定期参加培训考核,能学习新知识,树立起服务意识。适当引入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

最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受资金环境的制约,靠一个图书馆的力量不能建立起全面的文献与数字资源,需要加强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馆际互借,优势互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必将成为未来的信息集散中心,其重要地位将逐渐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宗利.基于IP SAN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5):1-4.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个性化

我们正在步入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个性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引导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个性化转变,个性化与动态交互作为研究热点,有效推动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减少了信息过载,提高了用户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目前,这种信息服务模式以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个性化推荐、个性化知识决策等多种形式得以实现。表现出了集成化、智能化、主动化、知识化等颇具发展潜力的特征。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时展的需要,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

1、强大的网络功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现代化的网络可以使任何个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检索所需的信息。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用户构筑了广泛地分亨信息的网络功能,如网络在线咨询服务,Ernail信息传递服务,个人定制Web页面等;为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用户拥有了较为充分的展示自我个性的自由,使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为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拓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2、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丰富的网络资源,各类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图书馆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3、用户个性化信息的需要是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动力。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使用户的信息需求数量在增加,而且需求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个体发展的需要,用户个人的兴趣、知识、经验的差异使图书馆用户利用信息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每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都能够激发出相应的信息需求,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庞大的信息资源使读者难以检索到满足他们需求的确切内容,用户有限的时间与海量信息资源的矛盾推动了图书馆网络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康奈尔人学M y Library服务的推出就是源自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及对图书馆主页的大量的建议,如提供个性化和最新信息的通告服务等。

二、个性化特色服务主要表现形式

要形成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

1、定题跟踪服务。

根据用户所提供行业或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跟踪的媒体,围绕其业务领域、关注热点问题以及同业竟争情况进行国内外媒体跟踪,提供监测和报送服务。还可以依靠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资深咨询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在全面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针对文献的特点,加以分类、总结,为用户提供史专业的服务。

2、新科技查询服务。

科技查新是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可为科研立项、科技项日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人股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

3、电子信息及检索服务。

图书馆以覆盖各学科领域的电子期刊;博硕士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及中、西、日、俄文等世界著名检索期刊及国内外联机数据库为依托,以环境幽雅、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及文献检索室为窗口,由专业的文献检索馆员为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检索服务、论文查证服务、代检代查服务。

4、企业信息服务。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图书馆拥有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业务网络优势,在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时会得心应手。建立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聘请有从业经验的信息咨询师,以优秀、诚挚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为用户提供公众媒体信息过滤、提炼、分析等优质的全方位资讯服务。为客户提供包括英语、俄语以及一些小语种的翻译服务。

三、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

1、服务方式个性化。

传统信息服务‘以一适全”的模式难以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高效、便捷的用户分析、交流与反馈机制,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精确定位,为用户量身定做合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服务;一旦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它能及时捕捉这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它的服务方向与措施是以用户的各种个性化特征和需求为牵引的。

2、信息提供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强调由信息提供向知识提供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显性转化,即信息提供的知识化。个性化信息服务运用内容检索、异构数据库的互联、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与组织技术.对分布式信息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建立知识化的资源库群和服务体系。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

3、服务手段智能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是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技术.如个性化定制、数据挖掘、信息过滤、智能检索、人工神经网络等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如提供史加简便易行的用户服务界面、交互方式和帮助功能等。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将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知识和经验相对不足.网络检索工具普遍有功能缺陷的现实问题.运用逐渐发展起来的智能信息技术.提供更易被用户理解.也更理解用户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手段。Agent智能技术就是目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的重要技术之一。它能跟踪用户的信息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

4、服务模式集成化。

数字图书馆是个集多种智能化技术于一身、融多种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库。其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集成化是指针对某特定领域或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集成多种信息技术把多种服务形式与分布式管理的信息资源集成为有机的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5、服务形式主动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建立用户模型,对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和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把握用户的专业力向,调整服务角度和内容,利用智能技术、信息推送技术、信息过滤技术等,及时主动地将符合用户兴趣和需求的信息随时推荐给用户,不必等待用户的信息请求,这样既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四、更好的利用个性化服务于众

现代化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处不在的便利,图书馆也应积极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学习新生事物,做到推陈出新,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服务于自身事业。

实现自助开放式借还系统。即在借阅窗口设立多个借还系统服务分枝,借还书流程完全由读者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避免窗口拥挤现象,同时也省去了不少管理员和读者间的繁琐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和信任。

为及时了解图书的流通情况,建立一个图书调查分析系统和网上图书测评系统,通过对一段时期每个对外服务窗口的图书流量分析及测评系统的结果,从中获取到哪类或哪种图书的受喜爱程度,对图书的进出量及时调整,加大读者喜爱的书籍数量,满足读者需求。

我们时刻握在手中的通讯设备—手机也可以应用在图书馆服务业中。利用手机短信服务或手机上网,可以将图书馆中的某些业务或信息实时传达给读者,如浏览网站、图书查询、新书推荐、借阅查询等,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书籍的借还、对图书馆举办活动的参与等,实现与图书馆的积极互动。

“无线图书馆”已不是梦,无线上网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图书馆事业中。它去除掉了以往靠网线的繁琐连接方式和空间的占用,它的存在将使图书馆内各个角落充满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只要利用一部可以上网的设备,就可实现互联网的畅游,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图书馆的现代化气息,可谓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网络化图书馆。

总之,个性化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争先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建立的高度集成化、个性化、开放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力图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化、信息提供智能化、知识化以及信息服务集成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维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6,39(6).

[2]马文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2003,05.

[3]林平忠.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6.

第5篇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理念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焦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课程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课程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为课程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是教学系统各个部分及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随着对新课程内容和学生状况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理论,尤其是科目中心整合理论最具影响力。此理论立足于学科内容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中的要素,不是简单地把一门学科强加到另一门学科上,而是建立在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各学科综合起来分析考虑,从多个角度认识同一个问题,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现实生活和学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和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进行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三个层面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关键是合为一体,互相适应。整合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是不分彼此的,信息技术要在课程中不断深化发展,课程教学也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相应变革,实现整合的最佳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开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的整合。激励广大语文教师树立学科整合的观念和意识,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按学学科内容和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以项目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中策略的运用和方法的积累。再次是虚拟现实与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整合。这是整合运用的最高境界,真正达到了合为一体、互相适应的目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并非否定教师作用。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有助于课程整合模式下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学生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个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可见,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对象看待,忽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老师是中心,学生跟着转,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发展,是引导者。网络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传统课程产生了强大冲击,把平面型的课程方式转化成了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春奎.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省信息技术化教学,2004(9).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有效整合 数字化学习

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其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核心就是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1]。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现行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现状中关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以下几点反思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认识的误区

“通用技术”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用技术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它强调学生向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的转变。在过去,人们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存认识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演示技术素材和代替板书,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单纯教学素材和教案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未能充分抓住信息技术“数字化”的优势和特点,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因此,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其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整合当属“数字化学习”,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通用技术引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条件不足呼唤数字化学习。据我负责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统计显示: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设课程,在泉州市71.8%的学校没有配备专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所需的实验装备也极其匮乏。但目前泉州市高中校的多媒体计算机室配备率达到87.2%。对以上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通用技术课程采用“数字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开实验室不足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恰好大多数高中校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室的硬件条件。

(二) 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区别。在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不仅仅体现为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结合,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数字化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转化为学生技术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优势。《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目标这样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组组长顾建军[4]指出:技术素养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优势如下:

1. 借助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情景和内容;

2. 构建基于XML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库,弥补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

3. 利用虚拟的软件模拟各种实践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精神;5. 通过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方式。

三、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省市为单位,自上而下,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基本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通用技术课程设立初期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也难于完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由省市为主构建基本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并考虑实现省市区域内的共享,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充实,各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充实,把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归入资源库,通过这种“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学校和教师为辅”的模式建立网络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字化学习中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案例:比如在“常见的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1.比较鸟与飞机的结构的异同、比较老鹰的眼睛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异同;2.在完成以上两个比较后得出有关结构的观点。学生带着“任务”分组学习,到资源库上去查找鸟、飞机、老鹰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并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然后,从力学角度出发,由结构引出力;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受力形式。

(三)数字化学习要求我们改革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数字化学习要求学生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及时进行,而且应该成为学期成绩的主要部分,而不是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因此,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是保证数字化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建立“平时为主、期末为辅”的新成绩评定体系。

第7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由于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也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计划,因此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数字图书馆就是中国改革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它实现了将科技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的学习模式,有效的整合了资源,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得人们能够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查阅到很多需要的资料,这样也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便捷。但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来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发展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与图书馆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科技的强大技术将各种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就好像是一个电子式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图书和文献资料系统的处理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不同的类别将它们进行分类管理。数字图书馆实质上就犹如一个巨大的多媒体设备,将各种信息都收纳进去,只不过有规范化的管理罢了。数字图书馆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不同区域和不同表达方式的信息资源集中存储起来,以便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总的来说数字图书馆就是现代实地图书馆运用科技的力量的一个载体,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的可以共享资源的一个大规模的知识体系,集合了信息资源处理,存储和搜索的功能。同时数字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的穿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人们最大的方便,加快了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速度。

2、数字图书馆运用的信息技术

2.1相关字词技术。由于数字图书馆吸收了很多不同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进行信息搜索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里面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因此会显得相对有些麻烦,数字图书馆利用对信息的处理技术,将输入的关键字进行各种筛选和处理,最终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减少了查看众多不相关的资料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节约了阅读者的时间。

2.2不同方式获取信息技术。我们一般都觉得获取信息技术只能依靠文字,但是数字图书馆却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图片来传输一种文字信息,通过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检索,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文本的信息内容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的调节来舒缓人们看文字时产生的疲劳感。

2.3用户识别技术。由于数字图书馆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每个人检索信息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并不能够得到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识别技术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能力,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了,也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利用这种方式提高了为人们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让数字图书馆更加的适用了。

3、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

3.1缺乏规范性的信息管理。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因此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受欢迎的信息获取的途径,也越来越被人们接纳和喜爱,因此有些人为了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而构造数字图书馆,但是却并没有获得正式的授权,因此信息就显得不那么健全,而且还有些信息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这些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都是自成一体,并没有进行一定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到位,而且还没有统一的检索端口和阅读平台,给人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带来困扰,也不方便人们获取所需要的文本内容了。

3.2缺乏处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图书馆本来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将文献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些困难,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还要懂得对图书进行管理,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使其得到发展。但是中国在这个方面确是恰恰不足的,缺少那样的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虽然很多人具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管理,但是却对图书的管理缺乏实践的经验,不能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因为数字图书馆并没有受到人们很多的关注,所以也很难引进那样高素质的对口型人才,这样就导致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了。

4、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

4.1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因为数字图书馆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的,因此在自主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的科技虽然进步了,但是科技水平与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通过本国的技术,将它内化成为自己的技术。可以与国外的数字图书馆进行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举行一些会谈,聘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建造方面多加钻研,积极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和发展。

4.2优化信息存储和整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高信息储备量的系统,因此对内部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就会有较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内部资源的充实,还要能够很好地将资源储存和管理起来。优化信息存储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同时也会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4.3构建大型网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本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信息资源中心能实现共享是必须的。积极引进能够将图书馆的资源转化成共建共享的一个网络平台的现代高科技设备,运用现有的资源来建造一个功能多样化,使用的时候简单快捷的共建共享网络和信息资源有保障的大型系统。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技术建造的时候,也要关注信息资源的共享。

4.4简化使用方式,提供综合。数字图书馆是贴近于人民生活的一种信息储存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应该追求更加简便易行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是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在不断的优化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功能都实现另一个阶段的创新,将检索和查阅的功能进一步的优化,并不断的提供新的服务,实现各方面都可以兼顾的一个综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来就是依靠网络技术的进步的,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小结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科技在图书管理方面的一个运用,它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将世界各地的资源收纳在一起进行集中的储存和管理,超越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把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起来,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可获取性的需求,同时还运用高科技的手段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是科技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数字图书馆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在今天这样科技发达的时代,无论怎样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之路还是遥远而漫长的,尤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投入到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建设中去,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宝. 试论我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的几个阶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1)

[2]马海群.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更高效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支撑[J].图书馆建设.2006(05)

[3]李方. 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