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18
序论:在您撰写土地综合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要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作用巨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2)加强管理。首先,实行规划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市建设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地上建筑物建设必须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建房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各乡镇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其次,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负总责。
2.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1)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为核心,切实转变粗放用地方式。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要从“地大物博”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要加大用地保障推动跨越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相结合。在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做到了与新一轮城乡地籍调查结果结合、与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与企业改制结合、与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结合。通过将闲置土地盘活使用,有效地减轻了用地压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想远,就是要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及早谋划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看近,就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合一”;抓当前,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
(3)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一是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用地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强化按相关规定达标;二是把好供地环节用地面积、项目的审查关,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合理用地,重点保障“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居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严格执行法规政策,增加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鼓励用地单位建造多层厂房等,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
(1)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同时,积极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推进“零增地”技改。
(2)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量与成图技术等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首先,加强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和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其次,稳步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倾斜。
一、新区概况
(一)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舟山位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陆域面积1440km2,海域内水面积208万hm2,500m2以上岛屿共有1390个,区域内适宜开发建港的深水岸段有54处,总长279.4km,理论上可建码头泊位年吞吐量超过10亿吨。2014年,新区常住人口114.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1.66亿元,增长10.2%,人均GDP 1.45万美元,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713亿元,占GDP比重69.8%,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①新区鲜明的海洋特色区域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临港装备工业蓬勃发展,港口物流业快速增长,海洋渔业稳步转型,海洋旅游持续升温,新兴产业扎实起步。2014年,港域吞吐量3.47亿吨,工业总产值1967.6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66.94万吨,渔农业总产值199.48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3997.96万人次。②
(二)新区规划发展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新区未来将具备三大功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我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10~20年发展,将新区打造成我国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和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成为我国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和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新区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舟山海洋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0%左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6亿吨以上。到2030年,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三)新区资源禀赋概况1.土地资源概况。截至2013年底,新区土地总面积共14.813万hm2,农用地8.893万hm2,其中耕地2.7万hm2(含可调整地类0.247万hm2);建设用地3.187万hm2;未利用用地2.733万hm2。在建用地中,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033万hm2,交通用地0.407万hm2,其他建设用地0.747万hm2。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2.48万hm2,基本农田2.313万hm2,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比率93.2%。2.海洋资源概况。新区海域内水面积208万hm2,至2013年底,全市共批准建设填海面积约0.6万hm2。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填海的面积为0.45万hm2,因此,舟山建设填海总面积将达到0.985万hm2。3.潮间带资源概况。目前,潮间带总面积达1.527万hm2,其中“十二五”规划可用于开发利用的潮间带达0.667万hm2。4.低丘缓坡资源概况。全市可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1.662万hm2,宜建面积0.7万hm2,“十二五”期间宜建面积0.411万hm2。③
(四)新区土地利用现状1.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舟山市土地总面积仅为全省的1.4%、全国的0.02%。受海岛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全市能够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很少,区域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只占到了舟山总面积的31%左右,地面坡度大于15°的面积大约占到舟山土地总面积的44%,其中大部为海岛生态防护林,不宜进行开发利用。经调查,新区适宜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总数不足1万亩。①2.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耕地种植受制于水。受自然资源限制,舟山种植业发展不具优势,2013年,舟山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0.3∶44.2∶45.5,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14.1%降至2013年的10.3%。一产中又以渔业为主导,种植业种类单一,主要以提供蔬菜和水果为主。201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87.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0.6亿元,仅占5.6%。②同时,由于海岛耕地资源少且布局分散,加上自然灾害侵袭较多,淡水资源紧缺,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种植业投入成本大,耕地产出水平较低。按照大陆引水成本1.86元/m3计算,水稻亩均耗水成本高达1268元,在舟山种植水稻仅耗水成本是大陆水稻平均种植成本的2倍,是国家水稻收购价格的1.36倍,成本收益严重倒挂。3.岛屿建设用地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及特殊用地比重高。舟山岛屿分布呈现“大岛近岸、小岛离散”的空间形态,城镇用地布局于沿海平原区域,临港产业用地依海而建,农村居民点分布于各大小岛屿,新区建设用地布局总体呈现较为分散的状态。受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制约,各岛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必须自成体系,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共享性差,占地较多,全市基础设施用地比重高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另外,作为国家军事战略要地,舟山特殊用地面积大、比重高;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多。
二、新区建设面临的土地问题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舟山市将迎来新一轮用地需求旺盛期。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成果:到2015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约1.133万hm2,占用耕地约0.667万hm2;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约2.133万hm2,占用耕地约1.067万hm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一)规划控制指标与实际不相符根据舟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市耕地保有任务是2.48万hm2,基本农田2.313万hm2,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93.2%;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43万hm2;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0.715万hm2。但从实际情况看,到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已“倒挂”约1万hm2,新增建设用地仅剩约0.04万hm2。预计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缺口将达2万hm2,城乡建设用地缺口2.467万hm2,约有0.9万hm2新区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空间重叠。③这将导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海洋新兴产业以及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项目无法“落地”。
(二)年度计划用地指标缺口较大据分析预测,今后5~10年,舟山市每年平均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在2000hm2左右,而实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此差距很大,如2013年下达舟山市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约为430hm2,仅为今后年度用地需求量的21%左右。④
(三)区域内难以实现占补平衡2007-2013年,舟山市完成耕地占补面积约0.23万hm2,其中市域内占补约0.16万hm2,市域外易地补充0.07万hm2,易地补充率为30%多,特别是2013年的易地补充率达到近50%,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日益加大。虽然通过滩涂围垦解决了部分耕地占补平衡,但由于围垦成本高,实际垦造的耕地必须进行灌排、降盐降碱、地力培育等过程才能形成有质量的耕地,从围垦成陆到形成耕地,必须要8~10年的时间。
三、新区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土地管理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舟山市要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新区的战略定位以及功能目标,充分发挥海岛陆海资源优势,统筹山、海、陆资源开发利用,坚持先行先试,着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适应舟山发展需要的土地管理机制和政策制度,促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时,要特别注重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努力探索陆海规划合一的实现途径。山东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大力实施海陆一体化规划,将海岸带、海岛及近海海域纳入蓝色经济区海域空间规划,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空间规划,从而有效地避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不同产业开发活动之间的冲突,实现海洋资源与空间的优化配置。[1]建议舟山市将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海洋功能区划中均涉及到的相同内容在规划安排上进行统一,并落实到一个涵盖舟山群岛陆海区域内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真正实现陆海规划合一,明确所属陆海区域内各部分用地用海的功能划分和控制目标。同时,注重加强规划编制体系、标准体系、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统一后的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其真正成为统领舟山群岛新区陆地、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依据。
(二)积极创新土地规划计划管理新模式1.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天津滨海新区试行两年一次动态评估,经评估如有必要五年可滚动修编制度。上海市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两年一次动态评估、五年一次修改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制度。[2]建议舟山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落实0.8万hm2新增建设用地,0.56万hm2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任务先由浙江省统筹平衡,待省级规划修编或浙江省开展省级规划评估修改时国家一并予以追加。2.创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湖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国家一次性下达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计划,省政府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时序分年度统筹安排使用。天津滨海新区试行在建设用地总规模范围内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减少”的方式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以滨海新区近年实际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的平均数为基数,在规划期前五年,以前三年适当高于基数,后两年相应减少的方式将有关年度计划指标下达给天津市,天津市将指标使用情况分类统计后报国土资源部。[3]建议国家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一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本轮规划期内,不突破0.8万hm2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自主统筹安排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并将指标年度使用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接受监督核查;二是国土资源部下达浙江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增加至份额的110%,10%专项用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三)积极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方式湖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有偿调剂制度,对在本区域内确实无法实现占补平衡或保护目标的,可以在省域范围内其他地区进行有偿补充或补划。上海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途径和方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市场。四川成都探索按耕地等级补偿的占补平衡机制,以粮食产能等效面积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刚性指标,并试行独立选址等重大项目在省内跨区域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4]建议舟山市积极争取,将国家、省级重点交通、能源、水利建设项目及新区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纳入全国统筹补充耕地试点范围,开展国家统筹补充耕地试点工作。为确保舟山市重大项目建设,舟山应遵循先挂后统的原则,即在国家没有正式开展全国统筹补充耕地试点前,耕地占补平衡以挂账方式解决,等国家正式开展试点后,实行正常占补平衡统筹方式,并将前期挂账项目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统筹范围。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建设;策略
一、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难以界定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分部广、散,涉及村多。不易集中管理。项目实施主体、申报单位和受益主体不能在建后管护上统一,因此导致工程的管护存在“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乡镇无权管”三不管的现象。
(二)产权制度改革难度大
当因为产权归属个人后,在用水时不利于乡(镇)村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同时由于产权变更给个人,会出现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再者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还会出现延误工程使用的黄金时间、错过农时的现象。
(三)自筹资金落实较难
由于政府对项目后期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有时候需要自筹资金来解决后期问题,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加投工投劳应占中央财政投资的 10%。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较高,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乡、村经济条件差,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在群众的投劳集资又不能到位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影响了项目资金的筹集和工程建设的成效。
(三)管护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政府对项目后期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村集体又没有资金积累,使建成项目的管护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造成后期管护因为资金问题无人接收管护。
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要点
(一)加强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不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先导和助力。要切实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就宣传主题、宣传形式、宣传时点等达成共识,做到宣传有计划、有重点、有活动,任务分解,落实责任。注重宣传实效,深入土地工程项目区,运用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贴近群众面对面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多的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和建设成果,以赢得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认可和关心支持。
(二)重视工程设计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计划和建设标准,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工作。在土地工程建设基础上,应全面考虑到建设设计方面的各种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如出现项目与实际情况不统一,可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补充。
(三)加强制度执行
必须强化制度意识和执行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重视做深做细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建设难免会使部分农户切身利益受损,行政村要提前与农户沟通,同时,工程设计应当征得项目区绝大多数农民的同意和赞成。受托项目工程设计单位,指派不少于两名精通业务的设计人员,参加实地勘测和工程设计,并在设计合同中要约定因设计缺陷和失误产生工程变更的限度及奖惩措施,以便减少设计失误,使设计更合理、更科学。与此同时,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严把工程设计关。要借鉴多方工作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且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办法。
(四)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监督机制,主要通过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制度、政策,加大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核力度,加强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在外部,一是推行农民监督制。农民既是工程的使用主体,又是工程的受益主体,他们最关心工程建设情况,每个项目村选择若干名品行正、责任心强的农民代表参与项目监督管理。二是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视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三是充分发挥乡镇对项目就地监管、随时监管的优势。应积极建议本级政府将农发项目建设情况,包括计划执行、制度执行、资金管理、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变更、合同管理等方面情况,纳入乡镇年度专项工作考评,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审计、建设、水利等部门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力度。
(五)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精业务、会管理的农发干部队伍。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应组建专门的有实力的技术力量,并定期组织交流培训,或邀请有能力的科研院校前来指导,充实技术力量,稳定队伍人才。从而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技术力量,从而更靠地开展相关工程业务。
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投入,属于内涵型的综合开发模式,其中水利措施无论是从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占整个农发资金的比重看,都是各种措施中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用水资源量),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状况,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
(二)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扶持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
(三)工程造价及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国家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规定,取费标准按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及标准执行。专家应从工程实际出发,审核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工程单价及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核定工程总投资,对于核定后有变化的内容应注明原因,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真正发挥资金使用的效能。
(四)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措施。主要考察项目区是否明确了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运行管理制度、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四、结束语
加快农业土地开发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发展的步伐,是我国农村建设繁荣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也为具体工程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工作过程中,把握原则、遵循制度、掌握要点是每个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做好具体工程的建设管理,才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高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鸣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情况调研报告[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12):25-27
关键词:土地整治 实施管理 问题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57-02
十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集中投入大量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决策部署。2012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这预示着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迈出快速发展的步伐。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自身具有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项目难度大等特点,若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充分发挥惠农工程的效益,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规划设计不能满足施工和群众需求
在施工阶段逐渐暴露出前期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满足施工需要、达不到群众的期望要求等诸多问题。
1.1 测量标准偏低,工程计量出入较大
农村综合土地整治项目区很大,几千亩到几万亩,地形复杂多样,沟渠林路居民点俱全。目前的测量比例尺标准较低:平原为 1:5000,丘陵为 1:2000。这造成了在规划设计时,建设内容量化偏差较大。建设内容工程量不准,而投资额度已定,在后期的施工就会出现上述问题。
1.2 规划设计时现场踏勘、走访调研不够细致深入
在前期的规划设计时,建设单位与规划设计单位应成立专班,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涉及到的田、路、沟、渠、桥等都应做详尽的测量、踏勘,并征求当地村组群众、有关部门代表意见。但由于项目涉及的面广,许多规划设计单位考虑时间、成本因素,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
1.3 部分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够
在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才开展十几年。许多的行业标准规范还不健全,部分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够也造成了前期规划成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和群众需求。
1.4 规划设计成果专家评审有局限性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及预算书进行专家评审前,大多数专家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项目区现场踏勘时难以面面俱到。在评审时,侧重于对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规划设计标准等问题提出专业性建议。
2 施工招投标过程中围标串标现象严重
围标串标现象在各个领域的招投标中普遍存在。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施工单位的准入门槛低、工程质量后期责任难以认证追究,又因其建设资金为财政拨款有保障,使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围标串标现象尤为严重,且呈现以下特点:
2.1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单位报名家数较多
一个项目多则300家单位报名,不避免存在严重的围标串标现象,这就增加了招标成本,延长了招标时间。
2.2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招投标中挂靠单位、假借资质问题严重
为了增加中标的几率,许多单位或个人不惜采用挂靠单位、假借资质等各种方式进行虚假投标,这给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招标择优带来了很大困难和负面影响。
2.3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参与者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含量不高,要求投标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较低。在招标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标段,每个标段大致金额四五百万,这又造成了实力雄厚的、资质等级高的施工单位往往不愿涉猎该类项目。长此以往,使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参与者的素质不高。
3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监管不力、协调难度大
(1)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涉及面大,范围广,而监理人员有限,造成了施工监管力度不够。这很容易给施工方有了减少工序、偷工减料的机会,从而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数量。
(2)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如果施工不力、组织不当,还会影响农时,耽误农村的播种收割。在施工时还经常会有清障、青苗补偿、拆迁补偿等工作,当地的群众或单位为了得到高价补偿或担心影响自家的收成,经常使用各种方式阻碍施工,其协调难度十分大,既增加施工成本,又影响施工进度。
(3)由于前期工作成果不够深入,再加上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施工方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主观上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4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优化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含量不高,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不大,但想把该类项目实施好、管理好确非易事。
4.1 强化从业单位的技术培训,灌输科学理念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实施管理。但从主观上来说,人为因素、主观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从业人员都应接收系统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规划设计人员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环境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只限于沟、路、渠、林的设计布局,还应有超前意识,应使其设计成果更符合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2 推行资质等级制度和商业信誉制度,健全制度措施
推行资质等级制度和商业信誉制度,就是参照交通、房建等成熟行业,通过对从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中介单位的注册资金、技术力量、仪器设备、类似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考核,进行等级划分,颁发土地整治专业的资质证书,并记录其从业行为,进行商业信誉评估并公示。以此,来规范监督中介单位的从业行为、增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4.3 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采用高新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高新技术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升级使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可以在计划与预算下达、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建立了信息备案通报制度,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扣减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约束机制。这为信息化管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奠定了基础。
随着“一张图”工程的应用和完善,可以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前后情况、施工前后情况进行数据化、信息化的量化,进行直观的对比,便于对规划设计成果、竣工验收成果的专家评审、监督管理。
2013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随着各地方电子招投标的推广应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也将尝到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进一步降低招投标成本、减少围标串标的机会,提高招投标的效率。
4.4 广泛宣传,发挥群众的参与、监督作用。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是惠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争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发挥当地群众的参与、监督作用。无论是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验收阶段都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当地群众参与、监督。这样既做到了项目的实施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又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
相信通过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的逐渐应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事业会发展得又快又好,农村土地整治也会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S].2012,3.
[2]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20号令.电子招标投标办法[S].
[3]余星涤.未来十年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大趋势.2011-01-04.
王平刚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与资源发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
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的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管理现状与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发展方向,以
充分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最大化利用。
关键词:土地、制度、管理、改革、方向、综合
引言
科学的配置土地资源,是有效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
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只有充分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
土地资源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
发展。
一、现阶段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制度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土地的流转中,农民手中拥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完整
的承包权,也就是说农民对于自身的土地并没有转包、抵押、租赁等的权
利,这种情况使得土地流转形成的市场中介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不能完善
的建立起来。当前的土地都是按照每户人家的人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这种
分配形式能够与现阶段农村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但还是因为土地产权的
固定性,在一定规模之内的土地归并不能真正的实现,这样就使得农村生
产力不能进行自主的分配设置,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处于比较尴尬
的位置,一方面是对土地承包关系的重新调整,一方面就是放弃土地的规
模化的经营,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配
置的效率非常低下。
2、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
在现阶段的农村土地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农村地区的居民不经批准就
擅自占用土地进行建房的行为,这种占用土地的方式属于违法违规用地,
由于农村地区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这种行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并且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地区尤其明显,人们对于土地管理的制度了解
不足,许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理所应当的,有的甚至会出现滥用职权、非
法占地的情况。违法违规占地频发的地区一般工业发展比较迅速,需要大
量的土地来建设厂房,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这种行为也直接导致了
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时也损害了农民用地的利益。
3、现阶段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薄弱
在现阶段实施的各种法律中与土地制度相关的法律条款都比较笼统,
缺乏问题的细致的划分,这样就导致的法律条文在实际的实施中存在诸多
的漏洞和问题。尤其是当农民在进行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土地
权利的侵犯问题,这时并没有相关有效的法律可以帮助农民维护自身的合
法权益,失去了法律方面的保护再加上农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
这使得他们在土地管理的运行中占据着非常不利的地位,在土地所有权的
谈判上也不占优势,没有可行的方法来争取自己合法权利的实现,这也是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法律基础薄弱的具体体现。
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以及制度的创新。加大宏观调控,就是
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合理利用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政策
对耕地保护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
的采取各种措施,将中央有关耕地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保护耕地的各
项制度措施都进行实际的实施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土地管理的实际效
果。制度上的土地管理的创新,就需要人们在新形势、新的土地管理任务
的推动下,不断进行土地管理新机制、新经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不断
创新出新的土地管理手段,维护农民的用地权益。比如加强基本农田土地
的整理以及修建水渠等工作的开展,这属于一项系统的土地管理工程项目,
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以及操作步骤,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科学的规划
和分析,保证工程质量的顺利达标。基层国土部门应该认真总结以往小型
开发整理项目的实践经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反复论证,认真
编制可行性实施方案[2]。设计施工中出现问题时应该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进
行现场指导和维修,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以及进度的顺利发展。
第二、加强违法违规用地的清查。 当前农村土地问题积累比较多、
矛盾也比较突出,因此,要不断加大对违规违法用地的清查力度。如果通
过清查发现土地违法违规使用的现象,需要进行理智的分析和研究,对事
件进行分类对待,不能简单笼统的归为一类,需要根据土地违规的具体情
况采取不同的惩罚办法。如果土地违法违规的情况符合农村土地利用的总
体规划以及当地村镇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形式的用地没有经过正规的批
准,那么则可以通过后期的补办手续、补缴相关税费等行为,使这种用地
行为合法化。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规划但是其土地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
模的情况,这种行为土地已经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种时候可以在对相
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以及责任追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规划、补
缴税费补办手续,将涉及到的土地纳入正常管理范畴,已经建成的公共违
法用地需尽量的补办手续,而对于那些圈占囤积土地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回
收处理。
第三,不断突出对征地制度的有效完善。首先要缩小对农村土地的征
地范围,在修改相关土地征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并解决针对农
村征地范围的问题;其次要规范征地程序,完善法律法规,对于尊重和保
护农民在征地中的话语权要做出相应的规定;再次要合理的确定征地补偿
标准,要按照土地对农民的生产资料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来分别考虑土地
的增值收益,并参照土地市场价格确定对农民的补偿标准;最后要切实落
实安置政策,一些地方采取预留发展经营用地或者部分征地补偿款作价入
股参与经营的方式进行土地安置,要认真总结这种安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四,重视对农户宅基地财产权实现问题的分析。要稳妥的推进宅基
地流转实验,赋予农民宅基地资产属性,在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允
许合理流转与有偿的使用,在推出宅基地时要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以最
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第五,对土地财政问题的分析。土地的收入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
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卖地的农民透支其土地的未来收益,用地的农民投资
未来收益一次性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最终又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要处理好
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管理,处理好耕地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处
理好土地收益与农民及政府的分配关系,就需要对现行的土地管理与使用
制度进行有效评估,并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
新改革与新发展。
第六,突出强调农村耕地红线问题。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农民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研究耕地保护机制的定位、补偿对象、资助来源
与支付方式,做好制度设计并严格落实;其次,耕地的占补平衡应强调质
量与数量的共同发展,在严格执行耕地数量占补平衡的过程中,还需要强
调耕地质量的提高,并将质量状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到耕地质量管理
办法中;最后要形成对耕地保护管理的合力,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的政府
分级负责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国土部门为中心,综合农业、林业、
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农田保护管理体系,提高对农村土地的管理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作为农民自身发展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与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因此需从农
民实际土地发展与管理状况出发,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管理
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状思考[J].中国土地.2005(2):12-14.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发管理;公众参与;技术分析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发管理的增长引导策略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开发管理规划或土地使用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集中于较短期限的单独的项目开发管理计划。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协调发展效果,项目开发管理规划应当与土地使用规划同期编制,并作为土地使用规划的组成部分。如加州戴维斯市2001年的总体规划就包括了土地使用和增长管理的专门章节,将永续城市的愿景、配套的增长管理目标与政策联系起来。然而,一个城镇也可以指定独立于土地使用规划的开发管理规划,对规划策略进行扩展或修正以应对经济或是增长面临的新问题,或者是采用新的管理工具。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开发管理规划中所提出的调节、支出以及其他工具都必须根据每年度更新的行政管理计划进行协调。
1 项目开发管理内容与特征
土地综合整治的项目开发管理规划不只是对一般项目管理政策的讨论,更是对如何应用规划工具的解释说明,它主要涉及到:规划图、规划实施策略和配套的管理工具,这些内容必须与地方情况相适应,并且能够得到当地的支持。一个好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开发管理规划和计划应当可以清楚地表明,它提出的策略和措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达到精明增长,如何才行做到宜居性。因此,项目的开发管理应当确定未来哪些地区将鼓励开发,并得到基础设施和控制标准的支持,又有哪些地区将会被用于自然保护,公共开放的空间将会被征用,允许进行开发权的转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管理策略的主要特征一般都会在城乡规划中得以阐述,而实施措施的内容、细节一般见于条例、政策、改善计划等文件。比如说,蒙哥马利县的开发管理工具涉及到: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公共设施保障规定、年度增长政策、开发权转移程序;土地供应的监测工具涉及到:管线工程计算机文件,已经批准的土地细分、建筑许可、地块以及开发权的转移等。
2 项目开发管理有效性保障
为了增加土地综合整治的项目开发管理实施的有效性,管理必须能够对开发者的行为和开发项目本身产生足够影响。从行为角度上来讲,这意味着鼓励开发商在与土地使用规划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于特定的区位获得土地然后实施开发;另外,还意味着鼓励公共部门的参与者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投资决策时遵循规划政策。从开发项目的角度来看,规划不仅仅要管理宏观层面的开发特征,包括开发量、类型、区位、速度、时序,还要管理微观层面的开发特征,包括城市设计、公共空间、通道、中心、街道、路径等。这些都需要借助规划方案、激励政策、公共投资这3项管理工具的运用。
为了达到管理开发的目的,城乡可以选择基于土地用途的区划准则和基于形态的设计准则,或者将两种类型的准则相结合。在国外的历史经验上,标准的选择是采取传统的欧几里得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条例,有时集成一部开发条例中。另外一种新近出现的选择则是“形态准则”,有时也被称为精明准则、设计准则、传统邻里开发准则。第三种选择是采用复合型条例,这种条例综合了区域规划和形态准则的特征,也被称为“并行准则”或“现代联合开发准则”。
3 项目开发管理参与过程
在土地综合整治中,有效的项目开发管理依赖于城乡的理解和支持,依赖于通过有计划的参与过程来实现规划师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沟通。首要的任务涉及到通过特别工作组、讨论会、调查、网络等方式就关键性的增长问题展开论坛和讨论,通过专家研讨、情景预测、愿景设计、电子投票等途径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这些任务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在弗罗里达州科利尔县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编制过程中,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遴选委员会”与规划人员、咨询机构一同工作。举办设计专家研讨会以吸引公众参与,“城镇形象调查”中的幻灯片调查吸引了超过300人的参与,推动了土地综合整治细节的讨论。
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对城镇开发管理方案的现状进行交流与讨论,其目标在于通过技术分析提取有效议题和智能信息,接收城乡反馈意见并作出回应。这个过程一般是举办城镇社区研讨会,参与者进行讨论并得到对方的回应。比如说,人口与经济分析得出的增长率和变化速度可能比实际情况要高,现行的开发管理程序还不能够完全应对此类变化。与此同时,促进利益相关者理解这些研究发现及其影响,赢得他们对新管理策略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诸如在线调查等网络工具可以作为面对面讨论的补充和提升。除此之外,鼓励公众思考代替性的开发管理方法以更好地解决未来需求也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情景模式来分析不同的未来情况更是如此,比如1996年北卡罗来纳州凯里市的土地使用规划采用现有发展模式情景、紧凑发展模式情景、修正紧凑发展模式情景来计算在饱和开况下未来土地需求和人口规模。
4 项目开发管理技术分析
进行扎实的技术分析是编制有效的开发管理规划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涵盖:对现行或者实际的开发管理决策体系进行评价;探索新的方法,以影响在开发过程中主要参与者的行为与理想的方向趋于一致;定制可行的开发管理策略“工具箱”;对替代性策略的影响进行评测。
4.1 现行系统评估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