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1:36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学自我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一般是个体对自己生理、能力、家庭、地位等方面轻视而引起的消极和反常心理状态,是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会妨碍顺利完成学习,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心理上轻视自己,缺乏自信。在交往中过于敏感,处处退缩。在学习上消极被动,不敢说话。在生活上行为懒散,碌碌无为。在个性上脾气暴躁,咄咄逼人。在行为上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适当的自卑会激励进取,增强意志。但从长远来看,自卑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生活的顺利,会摧毁身心,击垮勇气,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正常的生活。
一、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绪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焦虑、低落等不良情绪。他们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经常把自己隔离起来,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久而久之,就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自信、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畏手畏脚的个性。使他们交往减少,热情降低,封闭保守,偏执孤僻,胆小懦弱甚至精神崩溃,走向极端。自卑的人消极退缩,不愿和社会、他人联系,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内心封闭,不了解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合作精神,丧失很多机会。从而影响到个性发展和健全。
三、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会影响自己才华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些贫困大学生看到别人穿着昂贵的衣服、品牌的用品,就会自惭形秽。因此,就是具有出众的才华能难以施展。在班级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自卑者总表现出无能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绘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四、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疑心重重、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端地庸人自扰,爱用显微镜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看越多,越看越大。当自己偶尔做错一件事,便耿耿于怀,认为这下自己完了。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很多人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的而瞧不起穷人。这种认识反映到校园中,贫困大学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奚落和歧视。就是一些人处于善意资助贫困生,他们内心也会感到伤害。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个人的帮助。
第二,家庭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根源就在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在高中的时候,大家忙于学习,关注成绩,同学之间攀比较少。然而到了大学以后,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在衣服、手机、电脑等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在物质条件不如别人,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富裕,穿戴不时髦,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因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个人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在高中,很多贫困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注和夸奖,但到了大学以后,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个人能力、组织管理、演讲口才等方面欠缺,与他人比较自愧不如。父母对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化自卑为自信,化消极为积极,化阻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认识自己家庭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贫困大学生要认识到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真正的贫困是在于缺乏知识、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进取和学习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要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家庭贫困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
其次,要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使个体被动消沉,自卑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加信心,促人进步。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使得物质水平不高,生活贫困;另一个方面,也锤炼了意志,增加了阅历。
再次,要适当比较。校园作为群体,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较。贫困大学生要学会适当比较,和别人不要比吃比穿比用等物质方面,要比成绩比刻苦比勤奋。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优势相比,要拿自己优势和别人劣势比较,这样才能克服自卑。
摘要:作为社会人都有进行和维持良好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特别作为高职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内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诸多困扰,其中,自我意识心理障碍是造成不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弄清自我意识障碍的成因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理障碍;人际交往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高职学生中,常有不少大学生为不良人际关系而困扰,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而造成的。因此,对自我意识心理障碍的探求尤显重要。
一、高职生自我及自我结构分析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以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的结构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高职大学生首先应对自我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詹姆斯提出过主我和客我的是自我的内容,那么就应分清的是主我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也是认识的主体,而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也包括一个人所特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主要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是制约主我的行动,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主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米德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因此,高职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顺利,首先应把握好“自我”的概念的真实内容,明白主我、客我、镜我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盲目的自我。
二、高职生的自我意识障碍成因分析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很多障碍,如社会方面有经济障碍、地位障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在心理方面有自我意识障碍、嫉妒心理障碍、羞怯心理障碍、猜疑心理障碍等,这里主要分析下自我意识心理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过高即自傲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着自傲心理的,由于对自我的不准确认知,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外表、能力等方面均有过人之处,造成鹤立鸡群之感,认为其它同学都比自己低下,加之家庭有经济实力者更是如此,曾经有报道说某大学新生入学报道那天,把家里的空调搬到寝室,此事引起哗然。由此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和讨论,同寝室的成是一个紧密而且亲密的群体,群体内成员有一致性,相同性倾向,如果群体内有成员,由于各种因素诸好显摆,自傲等造成的不一致,必会影响到群体内的其它成员,势必会造成不满而发生一系列矛盾,这当然会带来人际关系问题。
除了行为因素外,自傲的语言因素也是造成不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恃才傲物,自恃过度,因此在语言上常对别人有贬低甚至侮辱词语,都是不当的,需知首先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每个人的优势和能力各有不同,以上不存在完美之一,包容别人缺点和缺陷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高职学生应拟高自我修养,学会用词,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二)自我意识过低即自卑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卑,是指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都不为别人,从而产生的轻视自己,失去自信,畏缩的一种情绪体验,据调查(李晓萍、孟祥昕,2000)有52.43﹪的同学认为自己与人交往中,曾经因自卑而使人际关系失谐。
自卑有多种表现方式,退缩或过分地争强好胜是其中最明显的两种,都妨碍一个人积极而恰好其分地与他人交往,大量调查表明自卑心理一般多见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中学时期成绩优异者可能在大学就排到了后面,另外,家庭经济原因,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形成自卑的原因,一旦没有优势,就害怕与人交往,越不与人交往,越不合群,越容易被孤立,克服自卑应从认识、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入事①从思想上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者与失意在智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自我评价上同,因此有信心是很重要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信心一定会输”就是这个道理。②善于调控自己交往时的情绪,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可以暗地里用语言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再试试”、“我是最棒的”等等。③增强行动力,仅有信念是不够的,应立即引动起来,可以从容易处入事,如说话训练,在校园中主动和陌生同学打招呼,建立关系,以此增加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孤独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孤独是因缺乏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寂寞感与失落感,是宁可独处也不与别人交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缺乏社交技巧,过度自我受好的立即满足,忽略别人的权益与需求,对人缺乏同情心与同理心,无法获得别人的感情回应,自责过重,与人交往时患得患失,因恐惧失败心理的影响而导致对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个性悲观,对人无信心,与人交往不能坦诚相对,因而无从获得对方的欣赏和尊重,孤独的人是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
我曾经对重庆万州某大学女生做过心理咨询,她苦恼地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去玩,但我并不开心”从此个案的咨询中,我认识到,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个独狐的群体,而这类人的孤独并非都是由性格原因造成的,他们中有不少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而选择了孤独,一旦孤独了就更不愿参加群活动,这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孤独和寂寞的心态是不同的,起码孤独的人并不真正开心和快乐。孤独会使人丧失社会交往,长失青春活力,丧失才智和健全的人格,故高职生要战胜人际关系中的孤独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融入集体之中。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把个人永远融于集体之中,这是战胜孤独的根本;②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学习社会能力,并让别人认识、了解你,在集体活动中去寻找快乐和闪光;③改进不良性格,了解自我性格特点,对性格缺陷及于纠正,逐步改进;④培养慎独功夫,失意与独处是人生所无可避免的,应培养自己具有慎独的功夫,以期在个人独处时也不致会有太大的孤独之苦。
三、高职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学业顺利,高职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
(一)分析自我,解剖自我,我们自己真实的一面,如自我的性格、能力、仪表、身体状况等,多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明白世上无完美之人的道理,去伪存真,剥离出一个真实自我,在人际交往中才不会因为自视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矛盾。
(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不是主动进行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而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甚至处处试图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怕伤自尊;二是误解;三是缺乏自信。其实,在观察生活中因主动交往而得不到回应的情况很少,相反,自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当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多数是成功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大可以自信点,主动出击,以此来增加成功的经验。
(三)把握好交往中的度
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还需要注意“度”,包括交往的广度、深度、频充的把握及语言、行为的分寸讲究等。交往的广度要适当,过广则易滥交,影响学业;太窄又可能错过许多交朋友的机会,人际圈子狭小。深度也要适当,有的人际关系要深交,有的则只能浅交,甚至拒交,不可能跟任何人都成为朋友。交往的频充要适度,即便是好朋友,如果天天粘粘在一起,既影响彼此正常生活,也会削弱彼此的新鲜感,反而会增加出现摩擦、矛盾的机会,当然也不能长时间不来往,这样会使原本亲密的关系慢慢变淡,甚至消失。
(四)学会换位思考
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还应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办?我会有多痛苦?我会处理得像他那样好吗?事实上,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心与心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彼此没有注意到对方对自己行为的感受和反应而引起的,虽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都是无意的,但对朋友关系会有不小影响,应该引起注意。
总之,有准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定位,真诚地对待别人,有一颗包容之心,无疑会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和煦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此外,
还进行基础护理方面带教,如对病人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首先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①零点的测定;②卧位腋中线的第四肋,半卧位腋前线的第四肋;③病人必须在安静下测压;④测压管必须保持通畅,确保导管在腔静脉或右心房;⑤应用呼吸机PEEP时,必须减去PEEP值,才是真正的中心静脉压。同一时间由老师和我分别测压,对比我测量的准确性。注意无菌,避免从测压管注入血管活性药物,并确保管道通畅在位。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逐步提高其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最后均能通过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
一、教育的艺术在于认识自我:一棵树的智慧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一个不完美的苹果
文/宋佳
老王自从退休在家后,经常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球、钓鱼。但和他接触的人逐渐感觉到,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以至于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都纷纷地避开他,而他依然热衷于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
像老王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关心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乐此不疲打听别人事儿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窥视”,是一种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不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无益。那么,总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呢?
1.好奇心理 孩子们总是对什么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他们对陌生事物的了解也都源自于好奇。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让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想对别人的隐私一探究竟。但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力,会让我们在窥视前止步,化解这种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而有的人因为自身缺乏约束力,而扭曲了这种好奇。
2.发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望源于童年。孩子总想要窥视自己父母的隐私,这是一种正常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多少会有想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
3.炫耀心理 希望自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是一种本能。就像班级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关注。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想炫耀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从而获得被别人关注的满足,也显示出自己的“能耐”。
4.控制心理 每个人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有的人就会产生控制心理,希望尽可能多地知道别人的隐私,以便在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来保护自己。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过分探究别人的隐私,就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类人往往过度自我膨胀,在社会上不仅没有遭到过大的挫折,反而被社会所称许。长此以往,易使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会导致伤害别人,众叛亲离。想让这类人有改变的动机,需要外界适当给他们一点挫折、一点拒绝,让他们膨胀的自我冷却,正确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从而进行自我调适。
健康老人性格结构
现实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独立性 办事凭理智、稳重,并且适当采纳合理建议。
爱别人 爱自己的配偶、孩子;爱亲戚、朋友,并从中得到乐趣。
适当地依靠他人 有健康性格的老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爱和必要的帮助。
发怒能自控 老人有时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能够把握尺度,不至于失去理智。
有长远打算 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很诱人。
对他人宽容和谅解 这种宽容和谅解是对性别不同的人。
不断学习培养情趣 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广泛地培养情趣是具有健康个性老人的特点。
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文/宋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个爱生气的人。他的气是因心胸狭窄而起,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根据对我校学生“学习观”“恋爱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及问题:
1.他们大多重视高考,重视考试,但又十分紧张考试,害怕考试,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因过度紧张,压力过大而成绩一落再落;另一部分则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甚至完全放弃。
2.他们大多渴望早恋,又害怕早恋,不能以良好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早恋”。
3.他们大多“金钱观”占据上风,“择业观”有所偏颇,“人生价值观”不够正确,不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不清楚到底该追求什么,人生定位十分迷茫。
这些现象及心理对他们整个学习过程及人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我们同时还发现了在其他学生身上却存在着较好的现象,对他们的情况及心理,我们也进行了总结:
1.他们大多成绩较好,而且十分稳定。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和高考,既足够的重视,又不过度看重。
2.他们大多有着正确的“恋爱观”,明白自己的重任,一心扑在学习上,心无旁骛。
3.他们有着正确的“金钱观”,能够理性消费;能够适度并有原则的结交朋友;他们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很少顶撞长辈;他们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规划。
通过以上两类学生的对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健康良好的“学习观”有利于他们成绩的稳定,学习的提升。
2.健康良好的“恋爱观”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早恋”,躲开“青春炸弹”,顺利完成学业。
3.健康良好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他们人生的定位,价值的实现。
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在这些心理方面不够好的同学加以改变,让他们努力向健康正常上靠近,以利于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今后的人生。具体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和方案:
一、学习方面
作为高中生,必然会把高考作为头等大事,这本无可非议,但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却又“火上浇油”,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压力。所以,我们有以下建议和方法:
1.我们希望国家方面能够逐渐淡化、分流高考,不要再制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气氛。
2.对压力过大、过于看重考试的同学实施减压。告诉他们人生不是短跑赛而是马拉松;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人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慢慢积累的结果。
3.对学习没有动力、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则要采取加压的方式。要告诉他们:你可能认为学习很艰难,很痛苦,很没劲,但是人生中又有哪些事情是简单易做的呢?
4.针对不同的同学选取不同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让别人的故事、讲述、道理、情感来打动他们,进而影响他们、改变他们。
二、早恋方向
1.教师面对面谈心。对于深陷早恋、有早恋苗头、对早恋有疑惑的同学,一定要单独谈心,确保对他们隐私的保护。
2.在班级开展以“早恋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赛,引导学生远离不正常心理行为。
3.选取相关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
选取这类文章、书籍、影片时教师要特别谨慎,因为有一些书籍、影片可能更多地出于商业考虑,专用爱情情节来吸引人的眼球,不但对青少年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可能反而会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自己先认真阅读、观看这些书籍和电影,进行筛选。
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1.组织学生举行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话题的演讲赛。
经过大约一周的准备,演讲赛如期举行。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好像自己也成了英雄。具体心目中的英雄真是千奇百怪:有古代,有现代,有外国的,还有“感动中国”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当代的一些影星、歌星等。他们的稿子大多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文采优美,他们的演讲大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激昂,他们的肢体动作还自然娴熟、引人注目……场上挥洒自如、气势蓬勃,场下掌声雷动、欢呼成片。更重要的是他们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及人生、人的价值及追求的理解让我们热泪盈眶,深感欣慰。
2.教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在班级诵读,读完后针对文章中涉及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主人公行为的对错,提出自己本人在这些方面拥有的疑惑。这是在举行了演讲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升级训练,主要为了考察他们对人生的认识是仅流于表面,是一时的;还是扎根内心,是永久的。
3.推荐相关文章、书籍供学生阅读,相关影片及视频供学生观看。
对于所阅读的书籍及观看的影片,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观后感,并通过我们的批阅来感受学生的认识及心理发生的细微变化,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对好的现象加以鼓励,对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引导及规劝。
4.春节假期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放假回家对自己周围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尤其是同龄人做一个采访。他们大多都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自觉地写下了心得感受,另外,也能从那些人身上进一步认识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辛酸,认识到了学习及知识的重要性。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心理,也更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追求。
5.了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件”及观看“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发起了“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虽说有困难、有障碍,但是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脸上绽放的笑容,一个个精神抖擞、阳光开朗的样子,感受着他们的心里、心态、认识尤其是行为举止上的巨大进步,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关键词]肯定性评价;青年少罪犯改造;价值;设想
[中图分类号]D916.7 [文献标识码] A
肯定性评价,一般是指对一个人的成绩或进步进行的一种认同性评价,包括表扬、赞赏、肯定和鼓励。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性评价往往针对表现比较优秀的人进行,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得到别人的肯定,会使他们的进取心受到更大鼓舞,从而做出更大的进步。而对于表现较差,尤其是违法犯罪的人则很少给予肯定。其实,在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引入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塑造青少年罪犯健康心理、激发改造热情,从而避免或减少重新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一、肯定性评价机制的理论根据
在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引入肯定性评价机制,其理论根据源于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根据心理学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探索并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及其与他人的差异,认识自己的形象,发展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我概念形成后,它能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个人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一个人怎样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就去做怎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为自己是有价值、被社会认同的,就会对自己满怀信心,并引导他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即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为社会所接纳,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并引导他放松自我约束,实施不为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显然,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时,“好人”的自我概念也会使他倾向于做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社会心理学“镜像自我”理论,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_当作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Looking-glass process)获得的,别人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儿童折射性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而且会经由这一途径使实际的自我发展也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还不能对自己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认识自己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实现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别人的表扬、肯定和赞许,他就会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他人、社会接受的,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强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继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实际行为;而由积极的行为所产生的良好行为效果,又会使其获得更好的社会对待和评价,这样就使其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于人际交往中,是通过一点点成就、表扬和鼓励来实现的。由于受到肯定和赞赏,个体就会高频率地实施被肯定的行为,减少甚至杜绝实施被否定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和赞赏能够形成一种有力的导向功能,它引导着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地去展示被肯定的行为。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的社会对待、评价和角色期望中,会直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角色偏常,就会降低自我期望的水平和行为动机的强度,并最终导致消极的行为与行为后果。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相信消极的自我概念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犯罪是试图对消极自我感受的补偿。成绩不好、与正常的同伴难以相处、似乎什么事都做不好的那些社会个体,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自我感受,受到低自尊的困扰。为了对自己感觉好一点,他们就可能会和行为出轨的人在一起,而后者可能会强化和赞扬他们的犯罪行为。这会形成恶性循环,低自尊的人会变成罪犯,但他们的自尊在特定环境中会得到提升。
心理学理论一般认为,人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因此,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并正在发生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但事物的发展并非绝对,人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也并非一成不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作了深入研究后指出,运用我们的方法研究高级神经系统所得到的最主要、强烈的永久保持不变的印象就是在于这一活动的极度可塑性及这一活动巨大的可能性: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动摇的、固执不变的,只要适当的条件具备,一切都是可以达到的,向好的方向转变。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帮助形成了消极自我认同的人找到一个成熟的、积极的自我映象是可行的,只要针对个体形成消极自我概念的原因,采取一些心理干预措施,不断从情感支持和社会赞许方面给予鼓励,这样经过反复的刺激和强化,消极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消退,积极的自我概念便会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由于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期并没有完全巩固,并且会因为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而改变,因此,这种改善在青少年期比在成人期更容易做到。
二、肯定性评价机制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的价值
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塑造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继而实施积极的社会行为。如果将这种评价机制引入到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必将对提高青少年罪犯改造质量具有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青少年罪犯重建自我概念。因违法犯罪而受到刑罚处罚的青少年罪犯,他们之所以犯罪,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其自我概念往往处于消极状态,使自己的自我认识偏离社会期望,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特别是被法院做出有罪判决、接受刑罚处罚后,犯罪分子进一步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这更加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在狱中,这种消极认识常常表现为:他们有的因自身缺陷,如身体残疾、家庭贫困、反应迟钝、技能不强等客观因素感到己不如人;有的因犯罪受罚而觉得无脸见人、受人歧视、无法承担家庭责任倍感自卑;有的因改造生活受挫,如违规受罚、奖励落空、关系紧张、求改造的行为受阻等而自惭形秽,如此等等。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青少年罪犯也不例外。尽管在他们身上有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但仍存在着可以接受矫正的积极因素,即闪光点。青少年罪犯大都有着各自的正当的兴趣、爱好,如有的喜好体育,有的喜好文艺,有的喜好棋艺等;有的人在某方面有一定特长,如精通电脑;等等。这些“闪光点”是青少年罪犯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点。人性中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即使是青少年罪犯也是如此。通过肯定青少年罪犯的优点和成绩,帮助他们认识过去做过的以及在生活中经历的所有的好事情,能够增强其成就感,促使他们改变对自己消极的自我认识,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积极的自我。因此,只要善于察觉和发现青少年罪犯身上的闪光点,并创造条件使其不断扩大,让“闪光点”照亮其暗点,他们在黑暗中就
会看到光明,在消极中就能看到积极,在不利中就可以看到有利,就有可能使积极因素在青少年罪犯身上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完成由旧我到新我的转换。
2.激发青少年罪犯的改造热情。由于青少年罪犯在消极的自我认识支配下,易出现消极的情感情绪,例如,他们遇到问题,怕担责任;碰到困难,缺乏信心;遭遇挫折,颓废消沉;甚至自伤、自杀,或者破罐子破摔,继续犯罪。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罪犯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消除消极的情感情绪,唤起对未来的希望,激发他们积极改造和改过自新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青少年罪犯来说,虽然因犯罪而被投入监狱监禁,受到了刑罚惩罚,但其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理解、沟通、关爱。如果在此时彻底地否定他们,就会使他们遭受进一步的打击,甚至会使他们永远地看不到光明而陷入绝望。此时,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们,对其予以综合全面地评价,而非彻底地否定,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对于他们自身积极的一面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承认,就会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莫大的鼓舞,进一步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能使人们相信未来,它是基于在对现实选择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信仰的培养。哲学家迈克(Marcel)认为,希望是对极端的拒绝来预测可能的限制。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与社会融合和结合。他们更能考虑不顾及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他们相信美好的事情将发生在未来,包括就业、教育、结婚和家庭。因此,通过肯定评价,让青少年罪犯意识到,只要自己积极投身于改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未来仍然具有可能性。这样,在希望中接受改造的青少年罪犯,其内心深处就会迸发出积极向上的火花,燃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
3.有效预防重新犯罪。青少年因为犯罪而被投入监狱后,如果监管人员仍然以一种蔑视、卑下和偏见的眼光对待他们,“危险分子”的标签一直成为监狱对他们的评价方式,那么,青少年罪犯重建回归的自我认同是艰难和痛苦的。在监狱改造过程中,这种长期的被贬损的评价容易导致青少年罪犯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并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旦他们认同了自己被贬损的自我形象,就把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也就是说,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认能对人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
如果在改造过程中,全面客观地评价青少年罪犯,在惩罚、改造他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对于他们自身既有的优点和改造中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承认,这会有助于青少年罪犯全面地认识自我,逐渐转变对自己消极的自我认同,建立正常公民的角色意识,就会不断提高改造的质量和效果。这样,青少年罪犯在刑满释放后,由于在内心已经消除了对自己的消极自我认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并按照内外一致的方式实施自己的行为,按照社会期望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回归社会后重新坠入犯罪的泥潭。
三、肯定性评价机制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的实施设想
1.肯定性评价的内容。肯定性评价的内容,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对青少年罪犯自身哪些方面的要素进行肯定和赞许。根据心理学关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规律来看,凡是对个体将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都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凡是青少年罪犯自身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都可以成为肯定性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个性品质。是指性格、品性方面存在的优点,如性情温和、意志坚定,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重义气、爱打抱不平,等等;(2)兴趣爱好。是指具有健康、向上的爱好和追求,如喜爱运动、酷爱艺术,等等;(3)教育背景。是指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曾经学习优秀,在某类知识竞赛中获奖等;(4)社会阅历。是指在社会中从事过多种工作,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等;(5)家庭环境。是指在家庭方面存在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积极条件,如家庭富裕,没有经济负担,家庭成员对自己非常关心,等等;(6)技能特长。是指自身具有的特殊才能和掌握一定的技术,如沟通能力强,会烹饪,懂管理等;(7)改造表现。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如积极遵守监规、认真悔罪,有立功表现,等等;(8)其他积极方面。
2.肯定性评价的方式。肯定性评价的方式,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积极方面做出肯定或赞赏的方法、途径。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肯定性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肯定评价和他人肯定评价,他人肯定评价又可以分为同犯肯定评价、狱警肯定评价和监狱肯定评价。
(1)自我肯定评价。自我肯定评价是指青少年罪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等方面进行肯定的评价。自我评价具有反思性,是对自我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反思,重视结果但更重视过程。因此,自我评价更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罪犯的自主性、积极性,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优点,进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从而坚定信心,锲而不舍,为实现其理想而拼搏。总之,自我认识是个体自我调整的必要环节,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基本手段,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于青少年罪犯的自我肯定评价,可以通过自我思想汇报、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在监狱警察的引导下,让青少年罪犯反思自己具有的优点和进步。通过青少年罪犯对自身积极因素的反思,实现肯定性评价的目的。
(2)他人肯定评价。俗话说:“知人不易,知己更难”,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是一般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青少年罪犯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认知能力较低,又由于他们一般处于消极的自我认识之中,更容易不适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概念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的自我是因为体验到别人的存在而出现的。没有别人的体验和将自身与他人进行比较,就不可能有自我的诞生。因此,对于青少年罪犯,更多地应该依靠他人来实现客观的评价。
同犯肯定评价。同犯肯定评价,是由同在一个监舍或在一个小队(组)服刑的青少年罪犯相互间进行的肯定性评价。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决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并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因此,群体成员都很重视同伴对自己的态度。由于在一起改造的青少年罪犯,朝夕相处,彼此间都比较熟悉,能够了解到他人身上的优点。由青少年罪犯之间相互进行肯定评价,能够使他们从别人的态度里认清自己,看到自己值得别人称道的一面,增强自尊心;同时,同犯间相互欣赏,能够融洽同犯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同犯肯定评价,可由监狱警察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进行,既可以由同犯公开地、面对面地对对方给予肯定评价,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评价对方。
狱警肯定评价。狱警评价,是由承担管教职责的监狱人民警察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的肯定性评价。管教警察直接改造青少年罪犯,因此,在监狱改造过程中,青少年罪犯都非常看重监狱警察对自己的态度,一旦受到监狱警察的表扬和鼓励,他们都感到莫大的鼓舞,甚至兴奋不已。在日常工作中,狱警与青少年罪犯接触较多,对于每个罪犯的个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既包括他们的缺点也有他们自身存在的优点。因此,监狱警察在改造青少年罪犯消极性的一面的同时,对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这会促使他们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改造信心。同时,监狱警察可以对青少年罪犯生活史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青少年罪犯自身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进行肯定评价。监狱警察的评价,既可以口头进行,也可以在评语中做出,或者在会议上当众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