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灾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02 09:01:36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灾害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灾害防治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张京祥陆枭麟.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及其防治[J].国际城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水灾害;现状;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灾害及其类型

1.1 城市水灾害

水灾害是以大气圈、水圈、土圈为主产生的灾害,如洪灾、涝渍灾害、潮灾、旱灾、泥石流灾等。水灾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在人类生存的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水灾害,这就是灾害的普遍性。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灾害三大水环境问题,水危机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和障碍。[1]

1.2 城市水灾害现状

气候差异大,地势复杂,是我国致灾因素和灾种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对水灾害更为敏感,易产生巨大灾害损失。

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城市水灾害主要表现为: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灾害的类型

根据长期统计分析,危害我国的水灾害种类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是干旱、洪水、涝渍、风暴潮及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态环境灾害。其中城市水灾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涝渍等引起。

1.4 城市水灾害防治现状

1.4.1缺乏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有时为了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挤占河道,从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狭小,集水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现资源型缺水;同时,排污集中,对水环境破坏力大,又容易出现水质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单一

在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中,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标准偏低,容易发生超标准洪水。在城市化地区,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衬砌的影响,使得不透水面积增加,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增加,滞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涝灾害。[3]

1.4.3暴雨、洪水预报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预报、防汛调度、通讯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严重,致使水质污染发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业防灾意识淡薄,城市防洪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2、城市水灾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灾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灾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导位置。我国水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度高,致灾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地理位置、大气运动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当的或缺乏必要保护措施的开发活动,对河流会构成直接的威胁。主要因素为:

2.1 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2.3 城市发展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设使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改变了径流形成条件[3]

3、城市水灾害的危害

城市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将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骤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设施、企业和住宅向容易受灾的低洼地区或沟谷等危险区域发展的趋势增加,易造成更大损失。

3.2 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影响

城市和工矿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生命线的依赖就越重,而自然灾害对生命线工程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3 对地下设施的影响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城市中好多设施都在向地下发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动的城市人口将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内出现洪涝灾害,首先应有足够的设施确保地下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4 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

城市灾害不仅可以给灾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机制,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城市水灾害的常规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既能减少水资源的需求量,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4.2 尽量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下垫面的透水性

积极开发城市湖泊的作用,兴建城市蓄水设施,修建雨水渗透设施,向地下补充地下水,既可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又可以缓减城市水资源不足所引起的问题。

4.3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各种防洪工程和防洪设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改进防洪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设的良性循环。

5、对城市水灾害防治的建议

5.1 提高管道建设标准

5.2 综合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适当位置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原来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流收集起来就地处理,注入河道作为水源。这样,既扩大了城市净化水域面积,为退污还清后的河道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保证,又节约水源,有效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在当前水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城市节水的必然途径。[5]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两种有效途径。

5.3 高额保险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援、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毛维克,特加大-古波特,陈吉宁编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维――是僵局还是希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2]车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务学[M].科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分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现状做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间,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地去开发利用地面资源。长此以往,城市的地面资源也趋于匮乏,因此人们开始向地面以下开发,去利用地面以下的资源。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土地资源匮乏,地面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地下空间在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安全的同时,当其内部发生灾害事故时,所造成的损失有远远高于地面。而且实施开展救援的难度也远大于地面。因此采取高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所存在的灾害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并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灾害的防治措施。

2.对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做大致分类

本文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归纳为3个方面,更加系统分析。

3.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一旦地下空间发生了灾害,那么其所带来的灾害将是毁灭性的,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在城市地下空间中的灾害事故充分说明了其严重后果。2001年9月17日,由于第16号台风“百合”的影响,台北市大部分地区遭受水淹,交通瘫痪。大部分地铁线路因遭水淹而停运6个月,造成数十万人交通不便。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高新区3条地铁列车内施放神经性毒气,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因中毒进医院治疗。1969年11月11日,北京万寿路至五棵松地铁路站之间,由于电动车短路引起火灾。在消防救援中,火场照明设备不足,防烟滤毒设备缺乏,大大影响了救援行动。死亡6人,中毒200多人。从上述实例事故中,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地下空间发生灾害的严重后果。

4.从多个角度分析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往往具有后遗症,一种灾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其他的连带灾害。例如在发生洪水后,地下空间中的通信、电力管线经过浸泡之后,通常无法使用,即使能够使用也极易发生火灾等其他事故。因此,对于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能单独针对某一种,而是应考虑该灾害还能否产生别的连带灾害。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去管理,去应对灾害。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不断地推进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地铁、地下商城,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等地下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但是这中间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趋于严重,在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国对于防灾减灾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也只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本文中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应对灾害的防治措施。

4.1 第一种是以政府作为主导作用,同时辅以非政府的作用。政府不应当仅仅只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发起者,更应当是防灾管理的领导者、决策者。相较于地面建筑而言,我国对地下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仅在这一点上而言,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城市地下建筑发展较早,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成熟。日本是最早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国家之一,日本在2000年先后制定了《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别措施法》和《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备措施行令》,其别强调了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妨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去借鉴一些国外的成熟的经验,逐步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国外,也不必急于求成,毕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在制定完法规之后就能立竿见影。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成立专业的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协调机构。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类设施都有着各自的管理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过于明确,当灾害发生后没有一个主导部门去协调统筹管理。因此,当灾害发生后,通常会显得手忙脚乱,大大降低了救援的速度,也降低了救援的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对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仅仅只去依靠政府,在我国往往是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而在实施时却障碍重重。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社会的作用。第一,可以从大学生、高中生之间挑选志愿者,事先对志愿者进行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知识培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让他们去人流密集的地铁车站、地下商场等进行宣传。第二,对于地下车库,相关的物业可以培养物业人员的防灾减灾能力,并进行定时地演练。第三,走进社区,宣传关于地下空间的知识,是普通居民对地下空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4.2 第二种是从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事件结束后的反思去分析。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首先,应当分析本地区的地质条件、自然条件,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引起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不利因素,在施工阶段就将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做好充分的安全储备。例如在南方地区,雨水充沛,极有可能发生洪水,那么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就该考虑尽量使用防水。而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则应当考虑抗寒材料的选用。其次,还应当合理安排布局,完善监控系统,科学地布置消防系统,使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符合规定等等。而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应当充分发挥安全告示牌的引导作用,使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能快速地依靠告示牌的指引逃离。其次,在监控室中应随时都有监控人员待命,保证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安保人员应当轮番的巡逻,使其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疏散人员。在事件结束后,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查找灾害发生的原因,去修复在灾害发生后所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加强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去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化,安全性更高的防灾减灾体系。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致地从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之后通过实例,去进一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严重后果。最后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具体的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措施,在这中间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我国在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去约束,去提高人们对地下空间安全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山体崩塌;防治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和大量土石移动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损失越来越重,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人命关天,首先房屋安全是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农民工是一线施工的主要力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大施工工人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有灾害意识,尤其是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多是毁灭性的[1]。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60亿元。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2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城市建设地质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它是一种固液混合流体,包含有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爆发后会沿料峭山涧峡谷冲向山外,并堆积在山口,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浓烟腾空、地面震动、山谷雷鸣、巨石翻滚等。滑坡是岩土体沿一定软弱面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或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除滑动体边缘有为数极少的翻转和崩离碎块现象外,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他部位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它是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的运动,该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跳跃,猛烈翻滚,相互撞击,堆积在坡脚,并形成倒石碓。

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泥石流具有冲击范围大、凶猛性、破坏力度强、突发性以及迅时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它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滑坡会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矿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等造成重大破坏,它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运动的双重影响。崩塌会损害水利设施、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同时导致人员伤亡,可能诱发崩塌的因素主要有修筑水库、爆破、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以及风暴潮、海啸、地震、洪水、降雨、融雪、河流等自然因素有。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是,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同时为了避免地表水入渗,工程施工和设计中需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治滑坡、崩塌简易方法是修地表排水渠或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还可以通过固化、减载、支档、锚固等各种加固工程,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

3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重点工程设施、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和交通干线等。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并加强防治城市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实行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切实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使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3.1 实施城市减灾社会化,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国家在财政及政策方面要对其加以扶持,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灾害防治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分之四的城市地质灾害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社会既是减灾的主体也是灾害的承载体,建立减灾基金,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业务,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出版物、电台、电视等宣传手段,对减灾知识进行普及。要实施环境治理与减灾措施相结合把能避免的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3.2 树立综合减灾意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在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时,避免或减少因布局失误而带来的城市地质灾害,有预见性的避开灾害危险区。推动各部门制订并完善减灾计划并提出切实的异域协同、因地减灾、因灾防灾的减灾措施,同时要树立发展与减灾并重观点。要树立全民总动员综合防灾的全局思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管理并落实责任,形成各部门间相互结合的管理系统。

3.3 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投入,开展科学的城市绿化、城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防灾工程建设[3]。政府财政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来鼓励和推动该项事业的发展,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以满足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建立健全相关城市减灾法规,各级人民政府相关法律,争取把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推向法治轨道,提高依法保城依法防灾意识,从而达到保证城市安全的目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城市建设减灾法律。

3.5 加大城市地质灾害相关科学研究,借鉴航天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展灾害防治系统协作攻关研究,从而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案。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城市各部门提供综合的灾害信息。

此外,还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险情巡查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预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并采取有效减灾措施,做好防范突发地质灾害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点险情巡查,并做好值班记录;严格灾情速报制度等。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伴随的地质灾害事件也在增加,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实施的灾后研究,对灾前防治工作做的不到位。本文探讨了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了部分主动减灾策略,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地质灾害对房屋建筑有重要的影响,如某房屋旁是山坡,在雨季可能会发生滑坡,从而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害,其影响后果是破坏性的。因此,有必要在其发生前对其治理,从而降低人们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8, 5 (3 ): 133-134.

[2]尹振羽.山区地质灾害与民用建筑关系浅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5): 63-66.

[3]王新朝. 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 85-86.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45.6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隐患也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随之诱发的人为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洪水等,威胁着城市的安全,构成了城市发展的隐患。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迫在眉睫。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有:

1、城市和地质灾害

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都可能导致城市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其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这就是地质灾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便做出预防性的规划,以减轻损失,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现简述如下:

1.1 地震

地震的危害对城市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其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及波及范围,都是难以预测的。世界上已制定了地震常发区,如太平洋西崖、地中海一带等。地震主要来源于地壳的破裂,分割成大陆地块、缓慢飘移,地块中又存在着大量断裂带,它们活动、位移、挤压、碰撞,因而产生地应力能量的积聚和释放,从而产生强烈的震动和错位,致使地表开裂变形,砂土液化,而剧烈地震动,导致工程房屋的摧毁,引起人员的大量伤亡,但其具体因素相当复杂,由于地壳和断裂的状态大多深埋地下,其活动情况,在时间上、动量上很难及时预测。另外,地震断裂范围虽然不大,但地表的地震波向外扩展很远,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即在市区唐山市全部毁灭,面距唐山不远的北京,也遭受相当大的损失①。

1.2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点是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峭的山谷奔腾咆哮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横冲直撞,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如果城镇位于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内或沟谷口,就要注意防止泥石流的灾害。

1.3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其水平位置垂直位移,下落速度相对较慢,下落过程中自身整体性较完整,但对其运行轨迹沿途破坏性较大。发生的条件主要受地形、地质、气候、地震、人工开挖边坡等因素的影响。当城市岩层长期水化作用、流水作用,加上城市强烈人为活动,开挖山坡、城市施工、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大量下渗等原因,造成地质条件改变,破坏了原来坡体的稳定性或平衡,从而产生新的滑坡。②

1.4 崩塌

崩塌是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的地质现象,土体和岩体都可能产生崩塌。崩塌的发生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气候及植被发育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主要原因还是人类工程活动。崩塌常常砸埋房屋、摧毁厂矿、伤亡人畜,甚至毁灭整个城镇,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5 地裂缝、地面沉降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地裂缝发生在城市时,就有构成地质灾害。我国由地裂缝造成的地质灾害已在不少城市发生过。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下,由于土层因结压缩或下采等造成的一种地面下降活动。如“上海楼倒倒事件”就是地面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面沉降可能造成城市的排水问题,沿海城市还可能造成海水淹没陆地、倒灌以及泄洪能力下降等问题。

1.6 城市垃圾灾害

由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如建筑碎料、旧建筑物拆毁残渣、工业灰渣、矿渣废石、生活垃圾等)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类生活垃圾积土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可能构成易爆炸的危险环境。另外,未经地质评价面倾倒或填埋的废物极易被雨水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或呈地表径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新的污染。③

2、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人口密集、工厂林立,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心脏,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在同样强度下,损失明显高于非城市地区。另外,城市地质灾害伴随着次生灾害、人为灾害,又又叠加形成二次、三次灾害,将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城市地质灾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1 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的调查、规划、统筹部署地质灾害工作

从实践中看,汶川地震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进行了数轮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这对迅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舟曲泥石流的爆发证明了只有简单的排查来剔除灾害隐患点可信度是很低的,因为排查甚至“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也都只能局限于地表,而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多在地表以下,因此必须动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才能全面把握城市地质灾害现状,降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建议和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 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减少灾害诱发因素

城市是建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源等,同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统一和平衡,当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就会产生地质灾害。目前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是十分必要的。⑤

2.3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而预防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决定城市用地、建设项目选址的因素很多,但城市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因此对新城建设以及城市扩展而言,选址安全应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对地持灾害易发地区建设工程的地质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以预防,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近年来,城市地质灾害数量、规模都显著增加,而我国的地质灾害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以前其他地区的经验,但是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因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并不完全适用。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抵御地质灾害。

3、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各种社会主体的支持,多渠道的增加投入,形成政府投入占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袁炳麟.1996.浅谈城市地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周涛发,岳书仓,柏林,1997,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苏涛,2009,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决策管理专家论坛,(9):80-82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规划;防治措施

1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2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2.1地质灾害现状; 2.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2.3地质灾害易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 2.4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2.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3结语总之,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重视, 一定会减少灾害损失, 为社会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灾隐患点; 崩塌;地面沉降;泥石流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uilding dense pop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lso corresponding higher.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people bring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eliminat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guangzhou open exhibition citywide threat more than 100 geological hazard aiming point, geological hazard and start moving point and explor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scheme. I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ity hazard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n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Key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hidden danger point; Collapse;ground settlement; Debris flow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且强度最大的地域,所以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的特点。

城市规划应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依据,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防御系统。城市中若发地质灾害,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也应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

1 城市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特点

城市地质灾害首先服从于区域性规律,同时又必须反映自身特点,一座城市往往存在多种地质灾害。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压力很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因此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较强,地灾分布普遍,且灾害程度和发生频度也较内陆城市较高。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震灾害(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为主。

2 广州市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举例分析

2.1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主要任务:根据《关于组织实施的通知》(粤府【2004】63号)等文件的精神,切实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消除地质灾害,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范围内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方案的编制。

工作内容:(1)勘查工作以调查为主。本次工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前期阶段,初步查明隐患点及其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初步查明隐患点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隐患点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和变形特征、主要诱发因素等,预测其发展趋势。(2)设计工作内容包括:治理方案设计、投资估算等。

2.2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

广州市内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隐患点26个,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20个,泥石流2个,地面塌陷2个,地面沉降2个。规模类型小型~中型,以小型为主。

2.2.1崩塌地质灾害

(一)、边坡崩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地处白云山景区南侧坡脚,为早期建设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该区域内边坡主要划分为2个类型:①土质边坡:主要以土体崩塌为主。②岩质边坡主要为崩塌掉块为主。

治理的必要性:土质边坡,虽经人工修坡处理,但是因为坡角较陡,坡高普遍超过10m~15m,仍存在进一步崩塌的可能。

危害分析: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各1栋,及房屋内教职工和学生。威胁人数超过100人,危害性较大。

防治设计方案:格构+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局部)

(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石井街夏茅村地面塌陷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夏茅村向西北街与沙园坊华富街。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区内已发岩溶地面塌陷和地面变形灾害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损毁房屋12幢,数十处房屋墙壁及地面出现开裂、变形,灾害影响范围约5000m2,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属中型地质灾害。

治理的必要性:据勘查,该区已发塌陷坑大、多,虽然后来经回填改造,但未进行压实,结构松散,据物探勘查,充填的堆积体中到处都存在空洞。虽目前地下水活动不太强烈,但因勘查区范围并未完全禁止抽排地下水活动,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随时有再次激活塌陷的可能。

防治设计方案:对2栋承重构件严重损坏的房屋和18栋属于危房的住宅进行移民搬迁。具体措施为包括:采用灌浆法对极易塌陷区内基岩面以上1.5米高度范围内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原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对于塌陷区采用厚度20cm砼进行地表硬化以及加强监测,确保塌陷区稳定后方可进行土地的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