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1:28
序论:在您撰写渔业养殖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渔业养殖和增殖作为现代渔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省渔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以渔民增收和渔区和谐为首要任务,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713.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655亿元,出口水产品107.5万吨,创汇34.1亿美元,渔民人均收入8136元。但是,随着渔业养殖的快速增长和资源增殖的深入推进,以养殖生产为源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资源增殖的规范管理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为渔业养殖业和增殖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法加强对渔业养殖和增殖的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现代渔业的顺利推进,非常迫切和必要。《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是依法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我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我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是省政府就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政府规章。《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现代渔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主线,以渔业养殖和增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相结合,将渔业养殖、资源增殖、检疫防疫、监督检查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为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办法》共分7章43条,主要设置了渔业养殖管理、增殖管理、防疫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具体细致的规定了养殖规划,养殖容量,苗种生产许可,养殖损害补偿,增殖项目管理,增殖保护区设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水产品包装标识,渔用兽药、饲料等使用管理,水产品生产销售、监督检查等内容,设置科学,内涵丰富。《办法》注重制度创新,在9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建立了新的法律制度。一是养殖调查评估制度。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划分渔业养殖区域,确定养殖容量,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失水渔民补偿制度。规定因工程建设占用养殖水域、滩涂,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并明确由有关部门制定补偿标准和办法,弥补了上位法的空白,为我省失水渔民获得合理补偿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增殖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增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增殖工作明确目标、保障经费,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四是增殖经费保障制度。规定设立渔业增殖专项资金,有利于渔业增殖资金来源、管理、使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五是增殖保护区建设制度。明确增殖保护区设立和批准的主体、程序及保护区相应的管理制度。六是增殖生态安全评估制度。规定对渔业增殖生态实行安全评估,并采取措施,确保水域生态安全。七是渔业水域生态损害补偿制度。规定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渔业生态损害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补偿。八是重大疫情捕杀补偿制度。明确因预防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情,采取捕杀、消毒、隔离、销毁措施,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补偿。该项规定对渔业生产过程中及时控制疫情,挽回渔民损失将起到重要作用。九是法律责任。《办法》对于新设立的禁止,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对《办法》的贯彻落实将提供罚则保证。同时,《办法》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健康养殖和无公害生产制度、苗种生产规划许可制度、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渔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管理制度、水产品标识制度等19个方面对上位法的规定进行了细化,使整部规章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关键词] 池塘标准化 水产养殖 现代渔业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65-02
一、池塘在养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养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大部分池塘在进行水产养殖时,沿用旧的养殖体系,养殖的种类繁杂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养殖的水产品容量较少,致使水产品的产量过低,安全质量也较低。同时由于过度的挖建池塘,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池塘的整体利用率也降低。养殖时的技术要求不达标,养殖产品的存活率也受到了影响,陈旧的养殖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渔业的要求了。
2.污染问题严重,增加了病菌的滋生
由于池塘底部污泥的清理不及时,造成多次的堆积累加,时间一长,池塘的水质就会受到污染,导致病原菌的生长,间接影响了养殖产量的提高。同时池塘周围垃圾的随意丢弃,又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按时清理,长此以往,池塘整体受到污染,养殖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渔业建设的长期发展。
3.池塘管理措施不当
在池塘管理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而池塘主人对于管理又缺乏科学认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池塘长期的管理处于低效甚至停滞的状态,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4.池塘标准化资金不足
由于池塘多为私人进行承包,所能使用的流动资金较少,无法满足池塘标准化改造的要求,严重拖缓了池塘的标准化进度,不利于现代渔业的长久发展建设。
二、如何加快推进池塘的标准化改造
1.定制科学有效的养殖体系,合理利用资源
进行单产养殖,提高池塘养殖的容量,也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渔业承包管理体制,控制好鱼塘的养殖规模,增强水产养殖的组织化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业化水平。
2.积极改善池塘的污染状况
对池塘底部的污泥进行及时的抽水清除,减少池底的污染物,降低病原菌生长的可能性。同时减少水产养殖时药物的投放,保证水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对池塘及其周围丢弃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垃圾长期的堆积,影响池塘的整体环境。同时定时更换池塘的水,保证池塘的水质,实现水产的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的重要也同样决定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程度,保持生态的稳定平衡,也是现代渔业的重要要求之一。
3.加强对池塘水产养殖的管理
相关部门积极完善池塘养殖的管理条例,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有效执行,池塘的主人也要加强对池塘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加快池塘渔业商品化的推进,为水产品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销路。了解池塘渔民的真实意愿,通过规划和实施对于水产养殖的经营权的流转可以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
4.实现渔业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型
扩大池塘单户承包的面积,推动池塘水产养殖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转变,改变并调整旧的养殖品种,建立健康、标准、科学的养殖模式,推动渔业养殖向节电、节水、节地的健康持久方向发展。依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发挥现代渔业技术在池塘养殖业中的作用。吸取各地池塘标准化改造的经验教训,大胆积极的进行创新,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改造补贴以及验收的标准,加快传统渔业在生产养殖模式上的转型。
5.加强对池塘改造的全面部署
认真分析池塘在改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新技术的研发,改善养殖生产的条件。延长池塘承包的时间,多吸纳扩张改造的资金,地方政府对于池塘养殖户进行足够的财政拨款借贷,让池塘的改造之路可以更加通畅。通过对池塘渔业的扶持,提高从事池塘渔业养殖人的积极性,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推动养殖效益的不断提高。对于池塘养殖的机械,饲料,也要积极进行补贴,不仅要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到位,还要保证用于养殖的池塘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同时对各地的渔业主管部门也要进行积极考核,对池塘养殖进行持续不定期的考核,将池塘标准化作为一项行政任务纳入地方现代渔业建设的考核之中去,推动池塘标准化的深入展开。
6.政府加强宣传鼓励
政府加大对池塘标准化的宣传,让人们更大程度的认识到池塘养殖标准化的好处,同时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对池塘的标准化进行科学指导示范,积极引导人们想水产健康养殖的现代渔业发展。
三、池塘标准化所带来的好处
1.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池塘标准化以后,形成了新的水产养殖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对于养殖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大大提高,因此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
2.推动优势产业链的建立
池塘标准化以后,健康的水产养殖体系得以建立,现代渔业的建设也得到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对水产养殖形成商品的集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推动了渔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3.加快了传统渔业的转型
随着池塘的标准化,传统的渔业生产养殖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也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变,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水产养殖。
4.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善
经过对池塘的基本改造,不仅壮大了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也推动了农村渔业生产设施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小结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池塘的水产养殖在整个渔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池塘养殖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池塘标准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发现池塘水产养殖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了一个大致合理的概述,让我们对池塘标准化带来的水产健康养殖以及现代渔业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落实全国渔业工作会议精神 谋划部署2010年渔业工作[J]. 中国水产,2010,03:8-20.
【关键词】水产养殖学;建设;发展
“水产养殖学”是湖州师范学院于2012年新开设的专业,作为农业专业的一部分深受传统“轻农、歧农”思想观念的束缚,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水产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读此专业低人一等;其次,考生和家长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就业状况过度担忧,由于对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清楚,导致片面地认为水产类专业不好就业,工作环境差和劳动报酬低等,因此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本专业。近两年来,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第一志愿填报录取入校的较少,许多是调整志愿无奈进来读的,这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很多家长对水产养殖专业也不认同,担心孩子读完大学仍旧无法“跳出农门”。这些可能会造成部分同学有转专业,甚至退学的念头。
然而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水产养殖业是节粮节地型产业,它既不与粮食争耕地,又不与畜牧争草原,可缓解粮食生产的压力。水产品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营养的优质食物,被誉为“健康食品”[1]。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907.68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4288.36万吨,均占到世界产量的70%以上[2],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对世界的两个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水产养殖”。另外,湖州师范学院背靠南太湖,历来是水产养殖业发达的鱼米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地理位置,水生生物学与水环境学科是我校重中之重的建设学科,拥有水生生物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淡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我校要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也是申报硕士点,建设湖州大学的重要支撑之一,拥有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这些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我校新办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我校水生生物学的优质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通过加强水产养殖学的专业宣传,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创立具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富有创新能力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创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生源质量
优秀生源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学生从事水产养殖学专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建设湖州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网站,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对本专业进行全面详细介绍。通过招生宣传,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本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全面了解,包括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内涵、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同时依托本专业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实验室,普及水生生物学知识,宣传渔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水产行业的兴趣;其二,挖掘专业发展的优秀人物及其成功事例,组织编撰宣传材料,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水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熟悉本专业、进而热爱本专业。除了会议上、课堂上宣讲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立“名家论坛”,请本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校讲学,介绍他们创业的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到水产养殖及饲料和食品的龙头企业、相关科研事业单位等参观学习,使学生真正看到水产业的希望,增强学生立志投身水产养殖业的信心。
3 创立具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水产养殖企事业单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来之能用,能够立即担当起技术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到生产中,做出其他非专业学生难以做到的创新性贡献。这就要求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3-5],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实训平台指导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1 实行导师制。让学生一进大学就由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全方位引导和关心学生的成长。从大一第二学期起,指导教师要为学生设立科研创新专项,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科研技能;进入大二以后,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课题,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服务地方等;进入大三以后,指导学生确定就业和考研方向;进入大四以后,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考研或就业等。让导师成为学生四年本科生活的“守护神”,从而增强师生感情,巩固专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3.2 充分利用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的“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校内外的实践实训基地等有利条件,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3.3 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学时安排,都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够重视。然而水产养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6]。
3.4 利用生物科学学科优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强调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夯实学科基础,发挥本专业依托生命科学学院所具备的生物科学学科优势,加强通识性课程的开设力度。
3.5 严格教风,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坚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普及高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的基本功训练。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水产业精英人士或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以政策规定和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发动现有教师积极申报、参与各级别课题项目,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下转第20页)
(上接第57页)5 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创业
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吸引优质生源和稳定学生专业思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方设法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引导学生考研继续深造。近年来,本专业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考研人数和上线率均在我校首屈一指,这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有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借助生物学科的优势,拓宽学生考研视野,即本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报考水产养殖相关专业,也可以报考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专业。其二,充分利用师范院校注重师范技能培训的特点,鼓励学生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如参加普通话、化学分析工、教师证、会计证等的考证培训,为从事相关教育或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其三,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以水产业界成功人士的经历,引导学生去基层,去渔区,去生物技术类企业创业,在创业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在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创立具有水产养殖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确保新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康森.中国水产养殖与水产饲料工业的成就与展望[J].科学养鱼,2010(11):1-2.
[2]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3.
[3]石耀华,顾志峰,王永强,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8):77-79.
[4]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从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结合职业指导的特点,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素质和能力。
(一)从职业指导包含的职业道德来看,职业指导人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一,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是要遵守职业道德的。它可以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任务。职业指导人员也一样,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服务他人。因为职业直接关系着就业者的未来和前途,所以指导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意义重大的,应该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光荣和自豪。只有这样才会开心做事成就事业。大多数就业者存在着来自理想信念、前途事业等方面的困惑,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经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指导人员的关爱,需要帮助和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性格开朗愿意服务群众的指导人员,一定能更好地和求职者相处,更容易进行沟通交流;一个诚实稳重坚忍不拔的指导人员是一定更容易得到认同、信任和尊重。第二,身教重于言教。职业指导人员不但是在用自己的工作育人,而且是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和行动育人。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作风正派、坚持原则,不隐瞒、误导和欺骗求职者,全面地接纳、关心、尊重求职者。职业指导人员应以敬业爱岗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求职者服务的指导工作中去,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热忱之心和责任心。如果职业指导工作者不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无法履行“职业生涯设计者”这一神圣职责。
(二)从职业意识来看,职业指导人员应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职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要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上门。只有主动了解社会动向,深入了解被指导者,才能够根据求职者个人的特质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以达到”人-职”的科学匹配。一是要给被指导者以最真实、适合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对职业动向有一个清楚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指导人员要与时俱进,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从敬业角度来讲,职业指导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向求职者推荐最适合他的职业,并保证消息的准确性和灵通性。二是要深入了解被指导者。职业指导像是一次综合性评判,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审查求职者的个性、兴趣、能力等素质。所以,要对被指导者有足够充分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在做该工作时,绝不可只做表面功夫。这种认识更多的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通过面谈、问卷、测评、追踪调查等方法来对被指导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三)从职业行为习惯来看,职业指导人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指导人员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不行的。想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就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并能付诸行动。职业指导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项工作,其内容的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指导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其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有熟悉掌握国家、地方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每个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学习,掌握了这些政策、法规,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好地满足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的要求。
(四)从职业素养包含的职业技能来看,职业指导人员需要专业的职业知识技能。1.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职业指导工作涉及面广,对指导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要努力而又全面地学习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求职者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明确方向。2.沟通协调能力。职业指导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广泛接触各层面的人,要有效沟通和协调好与各种对象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因此,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做好指导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导人员应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指导人员良好的沟通协调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和谐、良性的合作关系,促进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3.信息采集与处理的能力。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基本内容。该工作涉及调查问卷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描述统计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报表分析技术。为满足求职者的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搜集较丰富的文献资料。此外,职业指导人员还要熟悉各种新闻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便于结合工作形势,使职业指导工作等相关工作能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和支持。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广,技术性很强,是职业指导人员重点要做好的工作。职业指导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并充分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4.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只懂理论而缺乏实际情况的了解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给求职者以可靠的指导。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就业市场观察力和分析力,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深入用人单位,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
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教育和在职培训。从当前的职业指导情况来看,社会上的职业指导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社会应对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认真加以选择和系统培训,使其具备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教育和培训,强化职业指导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他们的职业指导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教育 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 职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有了较快的发展。所谓五年制高职即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正是这样的培养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阵地。
一、学生社团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关于职业素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证明,或者可以通过专业考试验证,而职业价值、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等是隐性职业素养。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毕业生就业遇到困难,不是因为显性素养不够,而是隐性素养欠缺。可见隐性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社会及学校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视源于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担忧的职业素质现状,“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有青春,没热情”[1]。如学生在实习或者试用期间不遵守工作时间,或者在工作期间不能遵守工作纪律,以及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而此类现象在近些年并不是偶然现象,所以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本身具有一些特点,入学时学生年龄较小,心理、生理处于发育转型阶段,学生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在校五年,学生年龄跨度较大,阶段性群体差异也较大,所以对于这一群体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学生社团类型的多样性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既有兴趣型又有专业型,社团活动范围既有校园活动又注重向社会扩展,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舞台,与学校的课堂教学具有同等的育人功效,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生社团在我国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校园文化沉淀,以至于长期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学生社团定位和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指导力量等问题[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
近年来,社团建设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对学生社团建设非常重视。作者所在的江苏广播电视学校近几年始终把学生社团建设摆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非常重视社团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现在学校的社团类型多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并且学校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区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类型对社团建设进行探索,取得一些成效。我校有一个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社团,三个社团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由于受到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职业道德教育长期被教育者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3]。
五年制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仅靠课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而社团活动恰恰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都是由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发组织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各社团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成员受规则的约束并且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保证学生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的正常展开,必须由社团成员共同努力,包括遵守时间、尊重他人、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因此,社团的成员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体会到职业道德的某种要求,端正自己的态度。笔者在学校担任学校手工社团的指导老师,所带的社团在每次活动中都有严格的考勤和请假制度,要求学生每次活动按时参加。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进行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要求,这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一些启蒙要求,虽然不能涵盖全部,但学生在活动中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能够乐岗敬业,积极进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崛起,企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但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不够合理,不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高度有效地进行对接,专业建设定位依然有延续传统研究型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痕迹,不能够彻底解放思想,与传统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决裂。[1]
本人及所在院校同事根据多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方法,并通过几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企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需定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专业映射到企业岗位。第二,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职业教育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明确岗位目标地将对应岗位常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将专业映射到岗位最好是“1对1”的映射,最多达到“1对2”的映射,即为该专业再对应一个后备岗位,以达到“专业聚焦”的培养效果。专业映射到岗位,首先要进行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整理出该专业在企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后备工作岗位。专业―岗位映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映射图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先通过市场专业岗位技能及素质需求调研分别整理出该岗位的主要技能、辅助技能以及岗位素质需求。对相应技能及素质进行梳理,整理出开设的每门课程所覆盖的技能教学。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最好是“1对n”映射,即一门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技能或职业素质。这样可以压缩专业开设课程的数量,避免了课程开设过于离散,从而达到“课程聚焦”的效果。
图2 课程―技能映射图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岗位特色,使得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素质课程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考虑设置教学内容,以体现体系化。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几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调研时应着重收集专业行业主要岗位、辅助岗位和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数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要紧紧围绕专业对应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及职业素质课三个阶段按技能学习的梯度设置各阶段课程。各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为,课程数量少,但课程学时多。
3.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应严格对应岗位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项,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加重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理论课程只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多余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选取一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共建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具体教学过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以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效果。[2]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核心课程的考核可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建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为主。
6.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及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要做到每年至少综合调研一次,并做到预期后三年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这样可以做到技能培养有前瞻性、不过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传统的大学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等技能人才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确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宗旨开展,核心就是教学为企业一线岗位服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明确培养目标就不会偏离专业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蒙东升.浅谈新时期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3).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顾东虎,(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工程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及数据存储。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征,高职的办学方向要精准定位,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其中而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比较少,企业招聘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也要花较长时间培训才可以投入工作,尤其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上更加突出。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满足软件开发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与融合,应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 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
职位标签:IOS 软件工程师
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
(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
(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
【职位要求】
(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
(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
(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 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
(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
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
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
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 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列表
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表
4 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