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02 09:01:27

序论:在您撰写畜牧业发展情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畜牧业发展情况

第1篇

介绍了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养殖方式落后、保护生态理念差、投资少、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度规模经营等,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通过细化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情况;规模化;产业化

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距县城73km处,海拔1890~2300m,有耕地755.73hm2,人均666.67m2。回、汉、藏、土等多民族杂居,属民和县贫困乡(镇)之一。发展畜牧业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背靠1333.33hm2的南大山天然草场;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退耕还草;三是耕地人工种草及自发式的二茬复种和饲草饲料的加工(青贮、粉碎等)利用。但是,本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养殖水平低是当下薄弱一环,为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首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认识、了解、关注本乡农牧生产结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力争达到科学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业增收目的职责重如山,决心立足先行,以当前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发展方向为目标加以综合分析,撰写了如下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甘沟乡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户的增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走访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调研,畜牧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传统观念较重,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的饲养模式和设备与现代畜牧业不协调、不匹配。2)保护生态理念差。少数养殖户舍饲圈养,且绝大多数在野外放牧,随意践踏、破坏草原植被,失去草畜平衡,致使资源保护率、利用率、产出率都不高。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因养殖户缺乏投资金,自行搭建的圈舍因陋就简,家畜处于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的恶劣环境中,何谈饲养管理科学性。4)难以适度规模经营,更不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不管养牛养羊,还是养猪养禽等均存在养殖规模较小、不上档次、打不出品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5年经统计羊存栏8133只、牛1022头、猪3132头、禽15000只;省级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存栏1132只),百只以上的养羊户仅4户(包括以上3处养殖场);30头的养猪户2户;10~30头养牛户8户;50~100只的养鸡户15户。年出售肉用畜禽分别为牛108头、羊4522只、猪4012头、鸡10007只。产业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出栏率与商品率偏低,畜牧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较小(2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畜牧强乡战略的一大瓶颈,畜牧业效益不尽人意。6)用于支牧的信贷资金少,而且信贷难,约束养殖户向畜牧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养殖增收。7)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8)种养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种草养畜,养畜肥田的合理布局。

2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产品改造步伐偏慢。2)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造成收益低,畜产品市场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少引导和管理,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造成养殖业收入不稳定。3)畜牧业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市场适销的产品没有规律。如,虽然以甘沟乡优势的地理条件及草地资源,产出的牛羊肉品质较优,但因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分散,缺少影响和竞争力,收入效果不佳。

3增收途径

如何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寻方法,找路子,学习全省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式及好的经验,为养殖户增收造福。改善甘沟乡百姓生活条件要靠增收,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亦要靠增收。寻找甘沟乡农民增收之路是当今农民的殷切希望,也是专业人员的天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并组建相应的产业链(便民服务点、家畜改良点、饲草料和肉食品加工点),它既体现畜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增加收入的加速器;二要因势利导,多方位、多途径争取资源,自筹资金及资金回笼,夯实基础;三要形成科学配套化的模式来推动畜牧业发展,使甘沟乡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畜牧业强乡。

3.1现有优势1)自然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牛、羊)其肉质好、品质优。2)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积广阔的南大山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玉米秸秆(1000hm2),农作物秸秆产量1123.675t,可载畜9399羊单位;退耕还林(草)420hm2;农田耕作213.33hm2紫花苜蓿;农民自发式的二茬复种(66.67hm2)。3)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禁牧舍饲圈养,繁活率、出栏率提高。4)乡领导班子对本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和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明确。

第2篇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全县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生产指标超额完成,取得的实效主要体现在。

1养殖区域得以规划,设立畜禽特色养殖区

以环湖牧区乡镇倒淌河、江西沟、黑马河、石乃亥、切吉、廿地、塘格木为重点建立生态藏系羊、牦牛养殖区,以农业区恰卜恰、龙羊、铁盖、沙珠玉为重点建立生猪养殖区和蛋鸡、土鸡养殖区,逐步形成特色养殖带和养殖群,发挥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全县畜禽养殖区域和规模,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畜牧业发展。

2生态养殖发展加快

一是发酵床生态养猪法开始起步。共和县自2010年引进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试点成功。2011年全县积极推广这一新技术。目前,发酵床养猪已发展到2家,建成发酵床圈舍2100m2;二是本地生态蛋鸡的饲养规模增大。2013年蛋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

3养殖模式有新转变

经过努力,全县中小规模养殖(户)及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增多。通过适当集中,调整养殖结构,全县逐步形成了生猪、家禽、牛、羊是4大重点养殖区,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逐年提高。特别是生态型藏系羊、牦牛十分畅销,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3年新增规模养殖场18户。

4执法管理力度加大

一是高度重视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加大动物饲养和屠宰场所的管理力度,开展了动物防疫条件许可证审批、发证工作。今年,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10份;三是加强兽药及饲料的管理工作。共安排专项检查11人次,规范经营行为,打击非法经营,为畜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5疫病防控稳步实施

一是做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强制集中免疫工作,保证畜禽防疫密度达100%以上,确保了全县动物疫情稳定;二是加强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抓好产地检疫和动物产品的检验工作,严厉打击违法收购、贩运、销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行为,有效切断传染路径;三是做好免疫抗体和疫情监测工作,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规范处理病死畜禽强化消毒来源工作,减少疫病传播机会,严格实行动物引种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制度,严防输入性疫病。

6技术培训有效开展

共和县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推广了标准化圈养、生态散养、秸秆氨化、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推广。一是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组织了畜牧技术培训班10余次,服务到57个专业村300多农牧户;二是开展村级防疫员培训。参训人员达200余人次;三是开展养殖大户培训班,培训100余人。

7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组织实施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着力推广污染物零排放养殖新技术;二是努力争取申报新的养殖项目,做好新项目的贮备和争取工作;三是通过强化招商责任,结合专业优势,确保兴羽生态蛋鸡开发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投入生产。

8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共和县把畜牧业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订了《共和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与下属单位、养殖场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安全检查11次,排查安全隐患2处。截至目前未发生畜牧业安全生产事故。同时积极做好系统内临时聘用人员维稳工作,成效显著,未发生上访事件。

9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3篇

——XXX畜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X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强、群众增收致富快的新路子,为脱贫致富攻坚提业支持,为稳步推进XXX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总体情况

XXX目前共有养殖场XXX个,其中规模养殖场XXX个、养殖专业合作社XXX个,另有养殖大户XXX余户。肉牛养殖场xx个、羊养殖场xx个、生猪养殖场xx个、肉鸡养殖场xx个。XXXX年完成牧草种植xx万亩,存栏猪X.XX万头、出栏猪X.XX万头,存栏牛X.X万头、出栏牛X.XX万头,存栏羊X.XX万只、出栏羊X.XX万只,家禽存栏XX.XX万羽、出栏XX.X万羽,肉类总产量达X.X万吨、禽蛋产量XXXX吨,畜牧业产值X.X亿元,畜牧业增加值X.X亿元。“乌蒙生态肉牛”“乌蒙黑山羊”食品店XXXX家,正在积极推进年出栏XXX万只肉兔基地建设、牲畜交易市场、标准化屠宰加工企业等内容。目前,草食生态畜牧业种养殖产值近xx万元(其中,饲草产值xx万元、肉牛产值xx万元、肉羊产值xx万元、肉猪产值xx万元),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带动贫困人口XXXXX余人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XXX年X.XX万元增加到XXXX年X.XX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锁定目标,明确市场出产品。结合我区区域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等自然资源条件,按照“什么赚钱养什么、什么适宜养什么”的工作思路,确定生态畜牧业为我区农业主导产业,以优质肉牛、本地黑山羊和乌蒙凤土鸡为重点项目,成功引进了嘉宝、四方会通、搏新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了乌蒙凤鸡、本地黑山羊等XX个特色畜牧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乌蒙生态肉牛”“乌蒙黑山羊”等食品店XXXX余家、羊肉粉店XXX余户,在大连市西岗区成功开设运营黑山羊羊肉粉馆X家,设置贵州小吃街,经营羊肉、羊肉粉、牛肉粉等特色小吃,形成了乌蒙凤烧鸡、本地黑山羊冷鲜肉等等系列产品XX个。XXXX年,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生态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实施草畜配套,提出XXXX年建成年屠宰牛X万头、羊X万只的屠宰加工厂;实施示范种植项目X个、规模化养殖项目X个,打造特色畜牧产业示范基地XX个。

(二)明晰路径,多种方式求发展。一是在“种养加销”上做长产业链条,集中在北部五个贫困XX种植牧草,实施草畜配套项目,采取集中饲养、农户托养、家庭散养等组织方式,引进山羊颗粒饲料加工厂,同步实施屠宰加工厂、电商冷链物流交易平台,生产肉制品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生态畜牧业循环发展。二是在“混合经营”上解决资金难题,统筹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本、绿色扶贫投资基金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区级平台公司与企业合作,以SPV模式联合化推进重点畜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存栏牛XXX头规模的青林乡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年屠宰能力X万头牛、X万只羊屠宰场、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XXXX套养殖规模的保华镇奢旮乌蒙凤种鸡场,X万羽养殖规模的青林乡脱温乌蒙凤鸡扩繁场等项目。三是在“村企民社”上抱团聚力发展。整合农户土地、贫困户“三变”贷资金、集体林地折价入股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成为股东,合作社将其资金、资源作价入股平台公司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带头群众发展致富。

(三)抓实技术,校企合作出新品。健全完善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技术指导专班,重点为生态家禽养殖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目前,贵州大学生态畜牧产业技术团队、动物科学院已为金凤栖公司乌蒙凤土鸡和嘉宝农业科技公司、宏宇公司扩繁本地黑山羊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个,获无公害畜产品证书X个,注册乌蒙凤国家商标X个。如保华镇“乌蒙凤”土鸡为本地苗族饲养的地方土鸡,适宜高原放养,风味营养素沉积丰富,皮糯肉香,汤味鲜美,于XXXX年获国家地理标志及无公害产地认证,已申报注册“乌蒙凤鸡”商标。以金凤栖公司为代表的家禽养殖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农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了产品“进学校、进超市、进食堂、进医院、进电商”。同时,启动了“乌蒙凤”卤鸡、辣子鸡、炖鸡等食品生产线,切实把“凉都凤”鸡品牌树起来、把产业链条建起来,把产品名气提起来,可带动当地贫困户XXX余人实现增收,发展生态养殖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四)优化服务,政策扶持强生产。将产业布局与龙头带动有效衔接,采取扶优扶强的方式,制定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扶持意见。形成了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政策扶持体系,推进了我区生态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形成具有钟山特色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X个,规模肉牛养殖场XX个,黑山羊养殖场XX个,家禽养殖场XX个;涌现出了群发、宏宇、金凤栖、搏新等XX家养殖龙头企业,打造了乌蒙凤鸡、韭菜坪高原火腿等XX家优质畜产品商标。如:钟山本土黑山羊采食野草杂草,常饮清泉溪水,肉质细嫩膻味轻、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凉都市民常年均可食用,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于XXXX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XX为扩大黑山羊影响力,提升黑山羊肉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引进贵州嘉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黑山羊养殖企业,以青林为养殖核心区,示范带动黑山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大湾—汪家寨—保华—南开—青林—金盆”黑山羊产业带。XXX黑山羊肉产品主要通过市区分散销售,结合电商销售、订单销售等方式输送往贵阳、昆明、大连、广州等地,用作羊肉粉、羊汤锅等美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涌现晶灿电商、向佳、尝回头等一批因“羊肉”而美名远扬的企业。

三、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

XXX畜牧业发展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由于山地地貌、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等问题,全区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镇乡水电路还不能完全适应规模养殖的需求,通村公路等级不高,有的地方车辆只能单向通行。贫困镇乡工程性缺水严重、电力不稳,虽借助脱贫攻坚东风,加大了水电路讯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很难实现机械化,牧草种植、管理、收获、贮藏基本是靠人力完成,短期内尚不能满足规模养殖的需要。

(二)畜禽养殖不成规模。由于我区地处城郊、面积小、且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可利用的草山资源少,畜禽养殖规模小,部分农民还以家庭副业型畜牧业为主要经营方式,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多以散养为主,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出栏率低,经济效益较差,饲养畜禽主要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近年虽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需要,在贫困五XX建设了牛、羊、鸡几个规模养殖场,示范带动了部分农户进行散养,但受投入和市场影响,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

(三)科技人才力量不强。目前,XXX新建的几个养殖场已加强和清华大学、中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目前未形成自身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团队,未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在项目申报、试验研究、科研示范、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往往需借助外力才能完成。全区从事畜牧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少,加之部分XX的业务人员多被安排到村级抓脱贫攻坚工作,不能专心致力于畜牧业生产,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规模生态养殖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四)产业化水平不高。由于XXX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起步较晚,且现有的龙头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市场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偏低。加之管理经验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骨干,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尚停留在流转土地和务工收入,产业水平、科技水平难以跟上发展步伐,在产业链条发展方面存在脱节和断档,特别是“三品一标”的培育、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方面进展缓慢,未能真正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整个畜牧产业经济效益不高。

四、工作建议

(一)强化基础重投入。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历史机遇,加强政府投入“引”、金融机构“贷”、民间资本“筹”、土地经营收入“配”、财税管理体制“改”等多元化资金筹集,积极整合支农资金、产业扶贫产业子基金等,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保证生态畜牧业等产业顺利开展。

(二)强调科学重专业。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在新品种选育、绿色防控、高效种养殖和产品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指导等方面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团队,使资金和技术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实施的项目能正真产生效益,发挥好应有的扶贫效果。

第4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全省畜牧强市的目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以草食畜牧业为重点,强化措施,科学发展,实现了全市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我市连续七年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生猪良种工程示范县市”行列;200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畜牧大县(市)”,是全省5个“畜牧大县(市)”之一;2012年被省政府纳入全省17个“畜牧强县(市)”创建单位之一,也是市唯一正式创建的县(市)。

我市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保护畜禽品种清平猪和双莲鸡。2013年,全市生猪、家禽、山羊、肉牛累计育肥出栏(笼)分别达到100.73万头、1127万羽、12.2万只和0.82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7%、6.5%、5.4%和3.5%。生猪出栏在各县市区率先突破百万头大关。畜牧业产值达到39.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7%,畜牧业为农民人平增收806元。2014年1—6月,全市生猪、家禽、山羊、肉牛累计育肥出栏(笼)分别达到72.85万头、1702万羽、9.32万只、1.51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2%、31.5%、6.4%和65.2%。

(一)突出规模化养殖,构建畜牧业生产体系。一是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优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拿出825万元用于奖补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畜禽养殖。目前,全市已建成生猪“150”、“500”模式标准化栏圈539栋;建成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模式617户;建成蛋鸡“153”模式194栋;建成肉鸡“156”模式230栋;建成养羊“1235”模式388栋;建成养牛“165”模式166栋。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3538户;年出笼2000羽以上的家禽养殖户444户;年出栏100只以上肉羊养殖户584户;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有24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2%以上。二是推进畜牧养殖品牌化。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和畜产品品牌。清平种猪场获国家级示范场认定;三满园等4家养殖场获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认定;亚龙乳业等12家养殖场获省级认定;银湖生态园等24家养殖场获市级认定;文一飞猪场等130家养殖场获市级认定。2011年,双莲鸡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年在市范围内实现了畜禽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2012年,清平猪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推进畜牧养殖多样化。积极推动养殖结构调整,鼓励农户发展特种养殖,一批养兔、养鸽、养野猪、养朗德鹅和土法土养生猪等特色专业户蓬勃兴起,并逐步形成规模。

(二)突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一是明确防疫主体。我市在2004年撤销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后,明确乡镇政府为动物防疫责任主体,专门成立了“六有”防疫办公室,共聘用有资质的防疫员168人。市政府出台了《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将防疫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对农户实行免费防疫,按合同兑现防疫报酬。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监管、防疫员保质量”的原则,市、镇、村三级层层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状》,各自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控的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防疫全覆盖。市畜牧兽医局组建督查专班负责动物防疫的技术指导和监管,确保防疫工作按时、同步、高密度、科学规范开展。168名防疫员具体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的注射工作,动物防疫质量直接与防疫员工资挂钩,防疫员工资在以钱养事资金中列支。二是配套完善防疫设施。高标准建设的市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通过了省局专家组验收。实验室可承担动物抗体水平的测定、疑似重大动物疫病的确诊等工作,并执行省级下达的检验任务。168个村级动物报免(检)室按照“十有”要求建设达标。全市建有完善的动物疫苗冷链系统。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建有50m³的冷冻冷藏库各一个,各镇(办事处)建有400L的冷冻冰柜,村级建有动物报免(检)室并配有冷藏柜,防疫人员配有冷藏包,确保疫苗冷链到底。三是创新防疫模式。近几年,我们在大力推行“八统一”防疫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六员防疫专班负责制”新模式,创新推广了二次强化免疫、疫苗三针分点一次性注射等措施,全面提高了防疫质效,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模式。四是强化免疫力度。全市动物疫病防控采取春秋两季集中防疫、“二次强化免疫”和“月补针”进行系统防疫。每年针对“猪蓝耳病、猪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鸡新城疫、羊痘”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统一开针时间一般为春季3月份和秋季9月份。集中防疫结束后28天,对老疫区、交通沿线以及疫病高发地区开展“二次强化免疫”,并对新补栏畜禽、集中防疫期不易免疫的畜禽进行“月补针”补免,确保防疫率达100%。防疫结束后,市政府要组织专班对防疫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兑现,同时要接受上级的防疫考评。我市连续三年在市局组织的各县市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综合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多次代表省、市接受农业部和省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三)突出畜产品转化增值,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和配套经营。立足畜牧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引进和扩建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蒙牛乳业、兴蒙乳业、三满园乳业、澳利龙食品、康乐滋饮品等6家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10万吨;翔鹤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达到50万头,年加工产值达10亿多元;建有正天农牧、华瑞饲料、广大饲料等3家畜牧饲料企业;培植了清平种猪场等16个生猪良种繁育场。全市现有8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5家入选全省畜牧业龙头企业“3832”工程候选名单,年销售收入31.82亿元;全市畜牧业加工总产值83.97亿元,加工产值比达2.1:1;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96.5%,品牌产品率达46%。2013年,投资5000万元的双莲鸡开发利用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普瑞特肉牛养殖加工等项目已征地;清平猪开发与利用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壮大畜牧经纪人队伍,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共组建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30个,其中2个畜牧专业合作社入选市20强,拥有社员15200人,网络农户5600户。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小区)、养殖户紧密联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大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全市已形成了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交易市场、营销大户、小商小贩等五级营销服务体系,目前从事畜禽产品营销的达3000余人,其中年营销万头生猪及10万羽家禽的经纪人670人,每年营销生猪达60余万头。

(四)突出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力度。我市不断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着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从生产到餐桌的“四道检疫防线”。市动物卫生监督局采取报检制度,对养殖场(户)实行“产地检疫”,在关键交通节点设卡进行“运输检疫”,在屠宰场、冷冻库、动物产品深加工企业派驻官方兽医开展“屠宰检疫”,在生猪交易市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定点加强市场检疫,确保检疫率达100%。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常年联合工商、经信、药监、公安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兽药饲料经营门店、规模养殖场、冷冻冷藏库、屠宰场、学校、宾馆、超市、集贸市场和售肉摊点开展检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畜牧投入品监管力度。通过加大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强化养殖环节全程管控,严厉查处逃避检疫和使用“瘦肉精”等违法添加剂,打击病死动物肉品交易,有效遏制了病害动物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三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准确把握上级畜牧产业政策,及时与上级单位和领导沟通,严格项目申报程序,做到应报尽报,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近三年,我局先后争取到生猪调出大县、标准化猪场改扩建等各类畜禽项目资金近1亿元。

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是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围绕肉、蛋、奶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切实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努力提升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总量。到2020年生猪出栏141.7万头,家禽出笼1585.8万只,山羊出栏30万只,肉牛出栏10万头。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加强日常动物疫病预防和监测,规范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努力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三是要进一步培植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创新畜牧业经营体制及增长方式,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争高工程”,积极培植和发展壮大畜牧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畜牧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

第5篇

关键词:山区;畜牧业;发展

1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 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1.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 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1.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 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1.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 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2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3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区县域围绕畜牧养殖也形成了一些企业,但是,企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少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大多未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覆盖和带动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山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弱势地位,更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的难度,“口头产业化”在山区还比较明显,以数量扩张代替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产业链的脱节,造成养殖、加工、销售环节的相互制约,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出现,整个产业停滞不前。要实现山区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是推进“三大建设”,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纵向要打破过去政府就生产抓生产,就基地抓基地的做法,从基地到龙头按产供销通盘考虑进行系列化安排;横向要改变过去资金分散使用的局面,对重大项目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产品市场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通过与大中城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建立供销关系,不断扩大畜产品销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农户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搞好“三化经营”,培植畜牧业竞争优势。规模化经营,要围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养殖大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合作,规划建设畜牧规模化饲养小区和商品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养殖小区按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标准实施,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同时要加快申报无公害产地认证。特色化经营,要在引进科学饲养、先进加工技术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风味,通过行业自律,打造地方品牌。三是强化“三项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应看到的是,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进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资金的周转、市场价格的波动、产业的发展速度与现实情况的衔接问题等。我认为,绿色畜禽产品是在传统畜牧产业上衍生的一个新的产业,山区发展绿色、特色养殖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在绿色和特色上下大的功夫、下足工夫,那么我们绿色畜禽产品的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第6篇

2020年以来, 安良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畜牧业生产会议,认真落实市县畜牧业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和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我镇畜牧业生产健康、有序、良好发展势头,现做如下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责任层层落实。镇党委政府成立书记、镇长为组长的畜牧业生产发展及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立了红牛专班、牧业生产督导组,组织成立了6人专业防疫员队伍。镇辖各村、各相关单位签定畜牧业安全生产责任状,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在全镇形成畜牧业发展及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促进畜牧业生产良好发展。

二、紧紧围绕“牧业增产、 农户增收”的主题, 强化红牛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猪、羊、鸡养殖的发展。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畜牧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示范村,形成畜产品集中产区,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以点带面, 辐射全镇, 带动我镇畜牧产业的发展。全镇41各行政村,98个自然村,6.5万人,规模以上猪、牛、羊禽场108个,其中100头以上猪场20个,50头牛以上10个,羊场45个;1000只鸡以上33个。2021年拟建投资百万以上牛场2个,老山薛村1个,赵楼村1个。

第7篇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三、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