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1:21
序论:在您撰写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
急诊科作为抢救生命危急病患的重要科室,一旦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护理风险。基于急诊室病患具有病情不可预测、病情突发、起病快、急救任务艰巨等特点,因而全面普及护理人员法制教育、提高安全与风险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和护理服务对于减少护理事故,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和确保急救措施顺利完成有着积极意义。下面,就当前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报告如下。
1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护士方向
1.1.1整体年龄趋于低龄化当前,负责急诊科室的护士普通呈现低龄化,这些护士基于年龄特征的关系,往往缺乏足够的护理经验,护理操作不熟练,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护理操作。部分护士在急救过程中无法一次完成穿刺,需重复数次才能成功;或是洗胃时胃管多次插入失败;又或是不能为心脏骤停的病患及时做好气道建立。这些问题的出现既给病患带来了额外痛苦,又延误了最佳急救时间。
1.1.2对规章制度缺乏重视一些护士缺乏责任感,将医院制定的操作规范视若无物,轻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交接班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护士虽然能将三查七对的内容熟记于心,却没有在实际中具体实施,单凭主观经验行事[1]。此外,还有个别护士对护理记录态度极其轻率,不是出现错记就是漏记,日常也未将急救物品准备齐全,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因物品不全而重新寻找,严重拖延病患急救工作。
1.1.3法律观念薄弱近年来,在法制教育的普及与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法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病患在医疗中遇到问题或对医疗结果产生疑问却得不到解答时,往往会使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此与同时,部分急救人员的法律观念仍旧淡薄,急救过程中往往只专注于护理措施是否及时有效,忽视了临床护理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致使记录中出现病情描述模糊不清、没有按照规定格式书写、病情动态监测与药物效果观察记录不到位、医学用语不当等问题,如此一来,即便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并未出现差错,也将由于护理记录的不足而为今后带来医护纠纷的隐患,给医院和个人带来不必要的责任风险。
1.2病患方面随着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的深入,病患及其家属不仅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依赖于护理人员,与此相反的却是对病情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一旦病患发生危急情况,家属将由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而迁怒于护理人员,引起医护纠纷。
2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2.1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2.1.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为保证所有护理人员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急救能力、牢固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快速的应急能力与记忆力,应根据急诊科室的实际情况,为缺乏实践护理经验的年轻护士与骨干护士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同时给予急诊科护士人手一本培训手册,并在手册中明确标明培训内容与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同时定期在院内展开急救演习与急救理论知识竞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全面培养年轻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可预见病患病情发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1.2严格实行规章制度首先结合临床案例,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遵守规章制度的理念植入到每一名护理人员心中;其次是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成立由骨干护士及护士长负责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以预防为主,对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检查,尤其是易出现失误的重点环节,应紧抓关键制度、关键时间和关键人员三个因素不放,促使护理人员端正对护理记录的态度,自觉主动的完成交接与管理工作,日常做好急救物品与药品的备份,保证医疗器械正常使用,切实做到定期消毒、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数量和及时维修、及时检查、及时补充等四个定与三及时,以最大限度降低急救工作中的意外因素,确保急救顺利完成。
2.1.3提高法律意识定期在院内展开《护士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的学习,将“安全第一、病患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等四个第一理念植入所有护理人员心中,将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和护理风险与病患权利联系起来,改变护理人员的旧有观念,使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起法律武器维护好医院与护患双方的应有权利。此外,由于在以往的医患纠纷中,急救护理记录是重要的举证依据,因而为避免使医院及个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重点强调护理文件的书写管理[2]。当医务人员因急救工作而未能及时记录临床资料的,应于急救结束6小时内补充记录,同时应派专人负责对每日急救室钟表准确率进行核对,以保证护理、急救与仪器记录时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护理记录的可信性。
2.2加强护患沟通为预防因沟通不畅而引起的护患纠纷,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服务,提升自身修养,热情主动的与病患进行语言交流,从而加深感情,获取病患的信任,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提高自律性,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对病患及其家属的激烈言行予以一定体谅,尽可能缓解病患及其家属不良情绪,切实做好优质化和人文化的护理服务,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3结语
随着时展及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化,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护患沟通交流并培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5例为研究成员,该成员包括护士长。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目前,临床均表现为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欠缺、护理安全意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一旦患者相对较多,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由于输液室患者多、周转快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现随意调换位置现象,若护理人员未认真核对患者、液体,间接导致液体输入错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期间未及时巡视,未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均会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强硬,未及时解释医院情况,极易出现分诊错误处。增加误诊、漏诊发生率;患者运输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其未及时沟通或沟通不足等,均会发生护患纠纷;由于日常护理人员忙,护理人员缺乏,通常会出现忽略观察患者现象,致使记录不及时、错记现象;待接收120电话出车后,一旦无人接听,将会转至输液室接听;患者多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接听,直接影响接收患者绿色通道畅通。
1.3观察项目
观察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对比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类型为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安全管理未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安全管理实施后发生率为6.7%,实施前后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来说,急诊科所有操作均将“急”作为中心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作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改变较为传统的护理模式,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
3.1强化安全意识
日常工作期间,护士长应邀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借助科室早会时间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培训,让护理人员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主要原则。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不但能让护理人员认清日常形势,将工作错误扼杀于萌芽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我,便于维护护患双方权益,进而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3.2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为重症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服务患者,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确保每位患者均能享有有效、快速的救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急救意识,完整准备抢救用品、器械;患者进入科室救治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注意讲话艺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详细记录临床操作,确保书写全面、认真,完善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医生叮嘱等。
3.3加强培训力度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抢救。这样需要医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安排护士长或工作资历高的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解,还可通过示范、查房等活动来指导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使护理人员在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发挥稳定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建立纠纷处理制度
护士长可利用日常晨会时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报告人员进行保密处理;针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制定解决措施。收集护理人员存在问题,便于防范于未然;建立纠纷处理制度,对和护理相关的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备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均掌握纠纷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反应。
3.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目前,临床已证实床护比和护理质量呈现正相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致使医院护理质量相对较低。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总量,并根据其工作资历、年龄等调整工作,让专业技能不同、资历不同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团结意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认真检查,护士长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临床设备,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便于抢救时正常使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力度,预防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4小结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2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急诊有着与其他病房不同的特点,因而防范差错事故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1 慎独修身,强化安全意识
急诊科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2]。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护士却是掌控舵手。为此,必须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和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提高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使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无论有无人员监督,都要重视各种核心制度的落实,这是保障急诊护理安全的先决条件。
2 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有章可循,制度管人,是护理工作的准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如①护理告知签字制度 对新入院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宣教,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胃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等;在诊疗过程中,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医院,执意拒绝者,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同。②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安全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流程,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制度,安排专人护送,确保急救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③严格交接班制度。④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及护生的带教,对新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积极学习,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对到点实习的护生,要做好带教,强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调急救岗位意识,让护生在实践中由知识向行动转化,明确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和责任性。⑤护长查房制度,作为护士长坚持每月查房中、夜班1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护士的观察、处理和安全管理能力等。
3 重点掌握,提高急救技能
急诊患者的疾病种类复杂,病情转变快,护理范围涉及广泛,通常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人员紧张,时间紧迫,可时间就是生命。从而要求护士必须具有全科护理的能力,因此急诊护士不仅要加强各科急救护理理论的继续学习,还要熟练掌握专科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监测抢救技术,掌握各种急救物品的剂量和用法,才能为急诊患者争取生机,为护理安全清除障碍。
4 沟通无限,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患者、家属期望值高、信息缺乏,迫切需要随时了解治疗护理的进程及效果,护士在做好各种护理措施的同时,要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严谨的语言行为适时、适当与患方互动交流,掌握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主动为患者解决问题,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让护理工作得到支持和理解,让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 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管理能力
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3]。护理管理者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协调护理工作力量,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作为护士长在心态控制中要做到:根据科室特点,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个体护士的能力、技术、情绪、家庭等变化特点,对易发生问题的人和事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病种的急危重患者特点,对护理中易发生的问题心中有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思想上教育帮助,制度上检查督促,环节上指导把关。落实 “三勤”即勤问、勤做、勤讲。护士不懂要勤问,本职工作范围的事要勤做,护士长对安全措施要勤讲,让安全工作的警钟时刻在护士耳边响起。落实 “三严”即严格、严厉、严谨。要照章办事,坚决杜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现象。
6 规范抢救物品及用药安全管理
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消毒-保养-调试。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报维修,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急诊汇集门急诊各科医生开出的输液治疗,用药品种多,加上新药使用频繁,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大量药品的作用、副作用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药。
7 加强医院感染安全管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8 保证急救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书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禁止出现涂改和遗漏现象。因护理文书不仅牵涉到法律、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
9 小结
9.1 影响护理安全主要因素
有4大因素:人、技术、设备、药品[5]。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影响着护理安全质量。
9.2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是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为管理者面临着管理创新和变革,要加强对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的学习,要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身体力行,实施人性化管理,主动协调各方关系,多深入实际、多实践积累、多思考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不断优化护理团队,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流程,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保障急诊护理安全,及时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良好的安全管理意识,建立统一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潘绍山.护理治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49-350.
[2]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3]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7.
[4]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53.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