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1:20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一体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确立一体化教学设计思想的依据
1、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
2、酒店服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实用酒店服务操作技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练习。
二、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思想
半年来,酒店服务与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及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最后确定了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思想:即“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现代酒店行业”为宗旨,以“酒店会展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以“培养适应酒店、会展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初级管理人才”为目标, 按照课程模块设计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
1、课时设计:减少了理论课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全面加强实践教学。
2、形式设计:以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
3、内容设计:实践联系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根据岗位需求要求,对课程内容具体为三个模块:餐饮、前厅、客房。实践课的内容设计紧扣工作过程需要,工作任务要求,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融合中形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4、体系设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标准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
三、师资培养
目前我专业在师资方面非常地短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完善教师队伍。教师可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企业优秀员工引进形式完成。来到学校以后在对教师进行培养,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专业知识
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宽泛的人文科技知识,包括文、史、哲、美学和科普知识等。
2、专业能力
流畅准确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
以上目标的实现及不断深化是分职前、上岗、职后三个阶段分步实现。职前教育的任务侧重于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的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上岗培训则是将职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从生手变为熟手;职后教育应通过对工作实践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四、一体化工作站的建设
以酒店的需求,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目标,通过划分不同的岗位,我们了解了酒店不同部门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前厅操作技能”“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根据主干课程,设置不同的环节。对于“前厅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分为“到店前的准备工作、到店时的引领工作、到店后的接待服务、离店时的送别工作”等环节。
1、根据所设置的模块建立一体化场地
(1) 对于一体化教材中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口才训练等理论与实习可以在一个场地进行,但对于其中要求有动手能力的环节需要具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模拟环节才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只有对现有的基本设施加以利用,才能使学生达到直观体验。
(2)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完成前台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实训,实行一体化教学。
(3)利用校外实习场地,将其规划为我专业的“变化式教学场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习。
2、目前饭店服务教学一体化应有的支持
(1)在校实习应有相应的实习场地的支持
(2)校外实习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而有序,以达到学生实习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拓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85-02
为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内院校纷纷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课程的实践性,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换教师的角色,注重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真正符合现代酒店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一、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滞后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数还在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然后实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不能有效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层次与行业要求错位
酒店管理专业多为两年制技校和三年制中专学校开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主干课程开设有限,学习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都要进行再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常年供不应求。但就业后因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行业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流动率高,因此出现“就业率高,稳定性差”的怪现象,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对用人单位而言,频繁招人会加大管理难度,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以理论型为主,已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真正理论知识完备、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少之又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迎合社会及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技校课程改革的恰当切入点,是实现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立足行业现实,注重技能培养
结合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和市场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广泛汲取同类课程的精华,整合优化原有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以此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二)关注行业动态,编写一体化教材
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应由浅入深,由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由中级技能到高级技能,形成完整体系。并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学科前沿研究的有机结合。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知识点,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
(三)完善实训场地建设,做到学训结合
在校实习应有相应的实训场地的支持。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力予以实现。校外实习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而有序,以达到学生实习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应成为既能够讲授理论课,又可以指导实习和进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深入企业进行交流,不断更新自我,使职业发展更有前瞻性。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一)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服务程序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授,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则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手段,将知识要点、服务情景、操作技能的要领和运用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到实践教学中去,提高技能训练的密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练就过硬技能
新生入校后带领他们参观实习酒店,认识将来就业的岗位,在企业氛围中感受企业文化,以达到直观体验的目的;抓住季节性的酒店服务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圣诞节”、“新年”、“周末婚宴”、“假期”等机会,在课堂之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毕业前外出实习,让学生与岗位提前对接,并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利益,实习结束学生可以带着成果和经验零距离走向社会。
(三)设置不同的岗位目标,培养相关岗位能力
根据酒店职业特点,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四)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
目前,以我校为例,酒店管理专业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为知识内容前后关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当下各个学校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成一个最佳和合理科学的组合方案。一方面,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分散以及知识断层等等劣势,以强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帮助学生整合内容和学习所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保障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一体化学性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互相整合,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补的合理局面,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与社会脱轨,有效应变。让学生真正实现在这一专业上的学习,收获学习效果。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的基础,是时间的理论准备期。要想合理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具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换而言之,所谓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自身的岗位上专心工作,还指的是通过自身理论知识运用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素养的意识以及创新自主的能力等等。旅游业隶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堂上所教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实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准备实训
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了解,配合相关的课程进行基础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操作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基础实践操作,包括形体、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各种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的熟悉有关专业知识。
(三)实习
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实现实践与岗位的对接。从一个角度来说,在学校外的企业中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指安排新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职业信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校外的实习还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即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以要给学生安排职业,学生在企业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灵敏的结合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从业的职业素养,为即将来到的就业过程打下充足的基础。
(四)毕业论文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各个环节,还要具有初级的创造以及钻研的能力,即可以通过自己所接触的专业理论,合理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毕业论文的采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理解,规范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以及创造精神。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出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先确定核心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四种能力的思路进行构建。酒店的核心产品是服务,与其他行业的有形产品不同,服务的生产过程就是接待顾客,并为其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完善的服务程序和标准及良好的管理是完成接待工作,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课堂体系分为服务、管理两条路线。在“服务”线中核心课程为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接待程序课程,该课程均是以接待客人前、中、后的工作过程选取教学项目和内容。在“管理”线中,核心课程就是三部门相关的管理以及综合管理课程为核心课程,同时酒店应用文书、酒店培训能力、酒店公关营销等课程是各部门的领班、主管完成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作为管理课程的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能力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配餐、会展管理服务与管理、酒店情景日语、酒店理财等拓展能力模块的课程。除了以上课程,实践课程贯穿学习始终,为学生掌握服务接待和管理能力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四种能力,最终培养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实践是管理之本,酒店管理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设施完善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能同时为200多名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地。8:00—10:00,专任教师在基地带领学生边教、边学、边做;10:00以后,教师在基地带领学生上岗;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师经理一体化、教学与生产过程一体化、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校内基地还承接各种社会培训、会议、和会展,充分利用的资源,提高基地使用率。校外实训基地方面,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外实训基逐年递增,其中四星级酒店所占比例也是逐年递增。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把酒店的前沿理念带入教学,使学生提前接触将来就业企业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理念,同时,也保证学生就业与企业的顺利对接。
2.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实地实境的教学,以任务为驱动,进行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采用分组教学法,不仅满足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组织要求,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入网络、视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参观酒店、观摩大赛、参与其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酒店管理专业,提高其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聘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建立过程评价与行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参与实践活动表现等,引入企业考核标准,并由企业人员参与考核。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及形式,如利用表演的形式考核酒店服务礼仪,在实际服务现场对学生服务程序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3.教学条件
3.1建设仿真的教学环境。传统酒店管理专业的授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只有实训课才将生带入实训场所。而一体化情境教学首先要把课堂设计为企业的工作岗位,每一教学任务都设计真实的酒店工作场景,以期达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和岗位的对接。所以,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所。
关键词 物流管理 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三)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易燕萍,史金虎.中职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钟凯彬.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误区[J].中国培训,2005,(5).
[3]白培如.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培训,2005,(4).
关键词:技工院校 酒店管理
一、酒店服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设置课程与市场有一定脱节,缺乏市场调查。由于该专业为两年制中专,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一年,主干课程有限,教学重点就定位在将来就业方向的“餐饮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两大块上,但就我校餐旅系带实习的专职教师反馈,高星级酒店对前台接待、吧台调酒员等专业技能更强的服务岗位需求也比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拓宽教学领域,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的安排上,欠缺统一的要求和整体的规划。教学的模块应该是突出专业能力,每一位教授本专业的教师应该严格把握科学的教学体系,对各模块都涉及到的同一课题,在训练中应以统一的标准展开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专业的课程要进行规划,形成较为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体系。
3、实习设备欠缺,实习项目上比较单一,在操作训练上达不到教学要求。职业技能教学突出动手能力,但由于专业发展日渐萎缩,专业的设施设备十分陈旧,已严重与现代酒店设施设备脱节,欠缺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因此在实习操作上只能因陋就简,在技能上达不到要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只能达到“半成品”的层次。
4、目前培养出的学生欠缺对本专业的了解,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上虽然对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常年供不应求,但学生就业之后,由于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工种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离职、离岗、跳槽等现象颇为普遍,因此可能导致“就业率高,稳定性差”,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造成恶性循环。
二、适应社会发展,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必须对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表述如下图:
1、以酒店的需求,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目标。通过划分不同的岗位,我们了解了酒店不同部门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酒店财务管理”、“库管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计调业务”、“维修与保养能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2、根据主干课程,设置不同的环节。对于“前台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计调业务”课程教学分为“到店前的准备工作、到店时的引领工作、到店后的接待服务、离店时的送别工作”等环节。以客房服务为例:
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餐饮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餐饮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餐饮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把握客人心理能力,推销能力,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清洁卫生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我们将两门课程划分为对客服务的四大环节,最终实现学生熟悉每一教学环节,以教学环节为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事先让学生了解环节中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目标的、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所有技能。
对于不同课程中会有共同的小模块,我们可以设置公共模块。
例如:饭店服务中的门专业基础课“礼仪训练”,礼仪包括了“仪容”“仪表”“仪态”的训练。
(1)仪容,仪表的修饰我们可以设置校园,休闲,职业等不同的主题,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先由小组自身评价,再互相评价,得出穿衣打扮必须遵循的“TPO”原则,即“时间,地点和场合”相适应的原则,然后,以多媒体课件或现场参观的模式,让同学们了解身为酒店服务业的一名员工,要注重自身形象,体会酒店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
(2)仪态的训练主要分为“站”、“坐”、“走”和“手势”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分组,学生对照找出“最美的微笑”,“挺拔的站姿”,“优雅的坐姿”,“规范的走姿”,“得体大方的手势”,进一步引申到作为酒店行业中具有职业特点的仪态训练,由每一组学生代表发言,讲出在服务中我们应达到的要求,从而得出标准。
对于公共模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只要相关的模块练习中,都应贯穿其中。在每一模块学习完毕后,必须要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达到学以致用。
三、根据所设置的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及建立一体化场地
1、对一体化教材的设想
(1)将“形体训练、仪容仪表的修饰、礼貌礼节、口才训练、职业指导课、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前厅操作技能、客房操作技能、餐饮操作技能、计调服务”的四大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的一体化教材。
(2)对于“调酒技能、酒店财务与管理、维修与保养、酒店文秘与宣传”等专业性较强,需深入学习的,则应单独成一模块,进行独立编写,但应结合本专业特色,设计学习过程并组织教学。
(3)根据工作岗位目标分析所确定的酒店岗位实施综合实训,学生轮岗熟悉酒店的工作流程,除掌握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引发出来的潜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试想,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的发展才会有多样性,人才的竞争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2、对建立一体化场地的思考
(1)对于一体化教材中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口才训练等理论与实习可以在一个场地进行,但对于其中要求有动手能力的环节需要具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环节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只有对现有的基本设施加以利用,才能使学生达到直观体验。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37-02
课程是教与学的媒体,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课程优化,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用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课时安排做系统的筹划,并对现有课程内涵进行更新、改造、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并充分体现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吻合。
1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是指将物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是指利用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将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要素,进行一体化的优化设计,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能的目的。借助优化后的课程系统,学生不但能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工作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形成综合能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优化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该专业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主要做法是,首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分析师组成一体化的课程研究办公室。然后从调查研究入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目标,遵循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结合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的理念是:行业专家引领,以行业企业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共同进行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根据调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如图2所示。
针对上述岗位群,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系统分解为职业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等四个相互衔接、交替上升的子系统。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心理卫生健康、政策与法规等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指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商品养护技术、经济法、物流地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指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定不同的方向模块以培养学生面向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拓宽专业知识覆盖面,设定能力扩展选修模块。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定位,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三个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所需技能,结合企业岗位,设置相应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按照图2的开发流程,以目前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结合物流岗位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拓展课程;以工作岗位必需的基础性知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物流领域的工作、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专业课程必要的基本素质,结合国家基本政策,确定公共课程。
2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探索
2.1影响课程系统的因素
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学校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因素三个方面。学校内部因素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战略、硬软件资源、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场竞争、社会需求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外部环境对课程系统的成败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工学结合是由学校、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性质、企业的产品、加工设备情况、劳动状况和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岗位,如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步骤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都会对课程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2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
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课程理念是依据当代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为背景产生的教育哲学、先进的教育方针和相应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应用。课程目标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优化的目标是课程整体效能最大化。课程开发要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课程管理是为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预定目标,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人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等,而对课程进行决策、监督、协调、检测、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和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
2.3课程改革的运作过程
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优化。课程系统优化过程可分为相互联系、首尾相接的四个阶段,如图3所示。
在图3中,P表示课程优化的计划阶段(Plan),D表示课程优化的组织实施阶段(Do),C表示课程优化的检查效果阶段(Check),A表示课程优化的总结处理阶段(Action)。
(1)计划阶段。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合作方的运作情况,明确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制订具体的课程系统行动方案。首先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工作小组,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交谈,对职业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需求分析,描述课程优化的目的和目标。目标定位直接决定课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目标主要有总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服务质量最优化,教学效能最大化。一旦确立了系统目标并分析了系统的制约因素,下一个阶段就是收集系统设计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设计出系统方案。进行课程规划需要收集学生、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也需要收集行业、企业、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数据。收集的数据应当全面、详细、准确、可靠。
(2)组织实施阶段。对各课程方案进行评估,选择合适方案,根据课程目标,实施和执行课程系统方案。
(3)检查效果阶段。据课程目标评价、检查课程系统实际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对实施方案的实效评估进行追踪监测,分析方案实施前后的变化,提出评估报告,作为方案修正的依据。
(4)总结处理阶段。归纳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把成功经验纳入标准予以推广,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留给下一个循环继续完成。
总之,课程系统涉及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制度与资源等校内的方方面面,维系着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间的种种关联,支撑着学校的每个专业。规划设计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的比例权重、课程内容的更新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分配、技能技术教师的配备、实训实习教学条件的准备、校内外资源的运用等诸多因素,各种因素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整合,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杨泽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