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02 09:01:13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规划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乡规划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就业;人才培养

2011年,城乡规划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思路正处于更新、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培养方向、就业等方面应有新的思考和举措”。

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主要工作内容

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出,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六个:城市规划设计:依据现行的规划原则和设计规范,组织制定、参与各层面规划项目。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拟订、编制和修改各层面规划,可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审查和管理,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村镇规划:组织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镇体系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镇域、村域规划设计工作。④城市设计:承担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建筑空间组合、空间形象节点等的设计工作,撰写设计文件。⑤城市规划咨询:负责各类规划项目的咨询和策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招投标技术咨询等;组织市场调查,进行相关分析。⑥制图:使用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GIS等软件工具进行制图:运用各类规划设计表现技法进行方案表达。

二、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

目前商丘师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园林绿地与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以理论课程为主。但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来看,较为偏重实践和政策,这就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以适应人才需求。

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城市规划初步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职业素质: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忠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全面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除基本素质外,毕业生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每个就业方向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

三、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探索

为满足不同方向的就业应用能力要求,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主要能力课程,详见表1。

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原理及方法;争议;前景

一、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

人类的技术进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翻译软件的运用及发展打破了语言交流的隔阂,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人类相互了解的渠道和合作意愿,让人类一家亲的梦想成真。QQ等社交软件的繁荣使人人都是特殊报纸的作者,让人能在观众与读者之间进行着灵活实用的身份转换,书写真真切切的生活动态。软件的发展将学术把关者从繁重的智力、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谱写了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能生活新篇章。音乐界已经能用低贱的、机械化的程序制造出外表华丽、像模像样的文字和乐曲;程序写出来的带有明显音乐风格的作品甚至因为能够通过图灵测验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不令人觉得情感空乏。

技术进化令人担忧的,并非在于它暗示了我们自己可能也不过是机器,而是触及我们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我们总把它们当作灵魂间直接传递的信息)可能可以被简单的机制有效生产出来,这样的机制要比产生人类灵魂的复杂生物机制简单成千山万倍。或许人类灵魂/心智要比我们想象的浅薄得多的质疑也是不胫而走。

程序化让社会成本贬值,让人觉得某种能显示人类深邃思维的崇高性不复存在了,人工智能在奔向思维力、洞察力与创造力之前的最后障碍逐渐被消解。像音乐这样的艺术都可以被程序化,何况有章可循的城市规划科学的程序化了。因为目前国内外城乡规划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方面,方案生产成的状况都尚处在分散发展阶段,仅仅依靠各种软件的分工来实现最后的方案合成,缺乏一种跨技术、跨学科的整合力量,故而笔者认为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是城乡规划呼之欲出的发展方向。

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及方法

(一)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基本原理是将城乡规划方案结构所需多目标问题信息通过效用函数转换为单目标问题信息并表达成某种知识,然后应用特殊的计算机智能算法完成知识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生成所需要的方案。

(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方法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可采用基于模版的方法、基于模式的方法、基于实例的方法、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及遗传算法的方法等等来实现。如利用基于知识的遗传算法手工或半自动地进行有限元方案网格生成,某些网格生成器需要手工生成节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技巧可以自动生成节点,其中既有随机性的也有非随机性的。然后通过某种误差指示器判断需要调整的区域网格,经局部自适应网格精整后再进行有限元分析。这样的局部网格精整过程可反复进行多次,从而有效避免出现畸形方案,直到计算结果或是方案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三、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争议

(一)未来派观点

猴子和打字机定理 关于计算机的全能性假说不一定科学或是会全部实现,但向其无限趋近却不是没有可能的。故规划师可以尝试将城市规划进行音乐或是诗歌化等能够或是已经进入程序化自动生成发展阶段的事务的比喻或者转化,借鉴音乐、诗歌等程序生成原理,进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探索。一旦规划最终能成功地被归约为逻辑模式和模式本身,美轮美奂的程序化规划成果带来的后果即是一种恐慌的快乐,虽然规划科学的理论家实践家的矜矜自得转眼间将被扫得一干二净。

对于城市规划的程序化,现在发展速度还很慢,会让人觉得这是对人类心智深度的一种荒诞可耻的误估。然而随着人的认知结构的程序化如火如荼的进展,计算机取代人的活动可计日而待矣。

(二)保守派观点

计算机获得人类情感(不可能或是非常非常缓慢,如3d不能再现空间中味觉)之前,它们无法完成真正的创新――发现一种新的人类体验,或者为一种旧的人类体验找到全新的表达方式。虽然诸多理论可以被程序化,被程序化的理论可以看做符号,及符号组成的表达式。机器只能着眼于符号层面,人类可以着眼于知觉层面和符号层面;之于机器,规划只是符号的工程,人类则有额外的知觉工程。人类对规划的知觉是其认知结构的功能,使得人类可以从符号和知觉两个层面规划。故而计算机永远不能取代人脑,亦即,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可行性值得质疑。

(三)笔者之认识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方案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机器生成方案的评价涉及到的标准永远是属于人的。故在城乡规划方案自动生成完全程序化以前甚至是以后,间杂人工把关应该是必须的。通过人机合作生成城乡规划方案才能有效推进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实用性。

四、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前景

针对考研和现实中的误入歧途的规划实际而言,亦即:天下设计一大抄的消极模仿成为方案生成的主流、对规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跨专业数见不鲜的考研成功,负负得正的翻译方法②对于规避论文重复率的效用,工具理性支配的程序化规划技术的流行,昭示着方案生成软件的出头只是时间上的早晚。此时,句法分析方法下的城市元素的一种排列组合即方案。将规划元素数据化,就像示波器通过对电信号的形象转化应用于医学发展一样,规划方案本质上就是科学计算得出的城市方程式的立体而形象的解。由牛顿定律的繁琐过渡到动能定理的大天地式的灰箱操作方法或者是规划认知结构的程序化条件下通过城乡规划科学的模糊性决定的模糊规划方法的使用,(其实就是打包了的理性,是对于复杂城乡规划方程的一个快速的近似解,恐怕从某种意义上,这个策略比单纯的理性还要高级。紧迫时第一反应下的解的优先级是高于具体的理性分析的。)会像文章生成系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效用性那样,对城乡规划产生出乎意料且开天辟地般的惠益。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将极大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甚至为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保护,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结合数据库建设以及3S技术的运用,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大时代。

客观上,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终端接入网络,使人造的网络具有和生命一样的复杂性和自适应性,生命的意识、一种机器的智慧,将从这个混沌的网络中“涌现”出来,将人的认知结构的程序化发展到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效果,使技术衍化成一种生命体,至少就程序化的结果而言,机器与人类等同。随着科技的进化,计算机可进行的程序化工作不可避免的更加细致灵活,则更具创造力的电脑出现是可以预料的。就如每个人都是局限于此或彼,受限于社会生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等等,因而导致的行为方式也大体有迹可寻,计算机高度进化生成的智能也许不会与人中伟大者等量齐观,代替一般人甚至聪明人确是可望的。诗歌生成软件让人人不是诗人而胜似诗人,同理,人人不是规划师(科学家)而胜似规划师(科学家)。亦即,规划人员的失业时刻随之而来。

进展上,可联合城乡规划精英、计算机软件精英、思想、经济、政治、社会精英等诸多方面的精英力量,共同致力于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研究和运用,则其美好前景不言而喻。

五、结语

技术进化的结果可能让人本身退化到乏善可陈进而使人的进化问题不再受到关注,然而,也可能让人摆脱时间的限制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永恒时间之大境。虽然从目前来看,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发展运用是一个难以轻易解决的开放性问题,规划人本主义大师芒福德早已表现出了强烈的城乡规划技术批判和悲观主义倾向,然而我们都知道以个人的好恶来对未来大趋势进行判断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当人意识到未来不止一种可能时,总是会有成就感的。笔者大胆预测: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将是至少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是城乡规划之大势所趋!

注释

① 猴子和打字机定理: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这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

② 负负得正的翻译方法:将A语言用翻译软件译成B语言,再将翻译成的材料又翻译成原来的语言即A语言,通过两次互译而达到有效降低重复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永祥,夏巨谌,王英,罗宏志,肖景蓉.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算法的最新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1993,06.

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方法;社会实践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5篇

摘要 地震具有突然发生且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损失的特点,目前地震尚不能准确预报。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且重灾害区往往沿发震断裂呈狭窄的带状分布。本文着重研究城市内活动断裂与城乡规划关系,为城市规划建设提早规避或减小地震风险提供基础性资料,一方面避免了规划选址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有效保障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 城乡规划;活动断裂;规划选址;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27-02

地震是对城市破坏性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突发型地质灾害之一[1]。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发生时沿断裂带的破坏也最为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明显大于断裂两侧其他区域[2]。因此,在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合理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等措施积极应对,是从源头上将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根本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城乡规划的宏观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编制应对活动断裂影响的措施建议。

1 活动断裂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

活动断裂与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因联系,7级以上地震往往将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直接影响跨越在断裂上的建(构)筑物,而目前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其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直接破坏。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及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重灾带均集中在地震断裂沿线(图1)。此外,在活动断裂两侧即近场地区地震动最为强烈,从而对较大范围内建(构)筑物造成影响。由活动断裂活动引发的地震还可能导致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包括在山区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砂土分布区易导致砂土地震液化等。

图1 断裂切错大坝、桥梁

2 城乡规划应对活动断裂影响措施建议

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将防灾的原则贯彻始终,在规划的布局以及各项专业规划中加以贯彻和体现。以下重点对新建区规划编制从规划区选址、规划布局、强度指标要求、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2.1 规划区选址

城乡规划的首要原则是趋利避害,确保城市安全,尽量避免在存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活动断裂一旦引发地震,其附近一定范围内往往震害最为严重,因此,新建区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活动断裂带上[3]。如北川在汶川地震中受灾非常严重,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步是确定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北川异地重建的核心就是安全问题,在新县城选址过程中,专家提出了五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场地地质条件良好,远离地震断裂带,并最终确定了在远离地震断裂带6km的安昌镇东南2km处重建县城。

2.2 规划布局

新建区规划选址要整体考虑社会经济等若干因素,若选址阶段不能完全避让活动断裂,规划编制可从规划布局(结构布局、功能布局)方面加以控制,从而减小地震发生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一般来说,与地震所处的断裂带 “同向”,损毁最大;如果与断裂带走向交叉而过,相对损失较小。如映秀沿着西南东北走向规划建设,断裂带造成的地表晃动也是西南东北方向,因此,映秀基本没有建筑物幸免。而汶川县城沿着西北东南的方向规划建设,这里损毁的建筑基本处于两者的交叉地带,其他区域的建筑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并未倒塌。因此,城市发展方向应与活动断裂大角度交叉。此外,组团结构可以使各组团有独立的生命线系统,起到了分散城市中心机能的作用。各城区之间由通畅的交通互相联系,当某一个或两个城区发生震害时,能尽快地疏散人口和实施救援。因此,新建区规划布局中宜采用分散组团式为主的布局模式,组团之间规划大片的开敞空间相隔。

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降低地震发生时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整地震影响最严重地区的用地性质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从城乡规划防灾角度分析,针对建设用地的用途进行重要性分类以便更好的进行功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本着“以人为本,利于灾后疏散与救援,避免产生次生灾害”的原则,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适宜规划绿地;尽量避免规划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如危险品仓库等,如项目实施应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尽量避免规划主要道路等生命线工程,如项目需规划建设则线性工程选址应与断裂呈大角度交叉。

2.3 指标控制

降低地震发生时受灾最严重地区的开发建设强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建议在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宜规划高层、超高层建筑,宜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间距,降低容积率。在总体规划编制中提出控制开发建设强度的原则性要求,待详细规划阶段通过开展相关工作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及建筑限高等。

2.4 重大项目选址

在地震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和断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设抗震设防分类中的甲类建筑。将地震局提供的主要构造断裂分布图经坐标转换叠加于地形图上,并在断裂两侧扩展一定范围即可获得抗震设防分类甲类建筑禁建区范围。

此外,对于建成区应按照相关规范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对于重大项目,规划过程中宜开展相关风险评估工作;对重要工程,如医院、消防、供水、供电、物资供应等系统的关键建筑、高层建筑、穿越不利地段的基础设施管线、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等宜提出提高抗震设防水平原则性要求。

综合分析,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不仅取决于单体工程的抗震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各个系统应通过合理地功能布局、抗震设防等级和设防要求的确定、关键环节的抗震增强、薄弱环节的梳理和改造、抗震保障与应急救灾的有效应对而使得综合抗震能力得到保障,从而达到安全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保障城市系统在灾后发挥应有效能。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乡的建设和发展趋势是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很多的城乡正在积极的融入城乡一体化行列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进,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关于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等问题,均是摆在城乡建设工作面前的新问题。

一、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要坚持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三内容进行,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重点、有顺序的思路开展,逐步实现中心城乡建设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地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1、整体协调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整体协调运作。规划和建设要注意城乡和区域的发展步调一致,基础设施、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促进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整体发展。

乡和区域发展的一致性。我国的城乡数量多、发展规模小、城市实力弱、发展的资源贫乏,人多地少,所以必须以建设城市核心为为基本方针,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小城乡的建设速度,促进城乡一体化模式的产生。重点是城市的发展,促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步调,从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明确职能分工,使得城乡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

资源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因此,必须将这些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统筹考虑。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城乡用地、保护耕地的矛盾逐渐突显;由于地表水资源较充分,可是区域区域分布不均衡,所以,城乡规划过程中各地市要按照实际情况、资源特点等,促进资源和城乡建设的一致性。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基础设施主要指交通,由于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所以通过交通发挥经济建设和经济辐射的作用,增加出省通道。综合通枢纽应该是核心城市,使得各个中心城市的通过交通建设,扩大交通网络。

2、合理整合

通过合理整合空间布局,对于一些沿海产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将自身的优势地位结合结合,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闽台合作,发挥中转、通道作用。一是要建立并发展核心城市,二是要逐步提升小城乡建设速度,加快中心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并优先给予发展。不断整合零散的小城乡,通过合理的整合,促进中心城乡的形成和发展,并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以地域、交通特征来进行分类指导建设。

3、全面改进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要实现的是全面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体制,基本上构成了和国际接轨、广泛联系国内外经济的多种开放局面,因此,从整体升进行建立一种具有合理布局、协调功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是大势所趋。

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

(1)城乡经济建设水平较低,市场理念受限。目前,很多的城乡主要职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作为附近和管辖农村地区物品交换、物资集散的枢纽。城市和农村还处于二元结构中,主要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对于市场的动向、体系外机遇难以进行主动把握,导致市场结构单一化,难以进行协调性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域文化习俗、陈旧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地方发展思路局限于小富即安,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价值观落后,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提升。

(2)城乡规划工作落后与城镇发展速度。一些城乡还不重视规划建设,没有按照发展的阶段、特点、目标等,整体考量,对于城乡体系的统一性片面追求,没有重视其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一些省市规划和县域规划出台,可是真正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3)规划的困难加大。尽管城乡、区域的经济往来更急密切,可是人口、资源、技术等流动性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于城乡发展规模、定位很难判定。外来人口的移入,出现了一些移民城镇,人口的预测难度增加。

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手段

1、建立城市联系协调组织,增加保障性内容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主要按照区域整体利益协调、有序发展,尽量防止产生行政壁垒、盲目建设、生态破坏等不良问题。按照加快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生态环境城乡、协调、整体发展的格局,必须做好各地域产业分工、设施共享、环境保护、空间延续等的有机联系工作。城乡规划体系建设要注意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建立其省市县联合的联系协调组织,主要负责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协调机制,实时解决问题。

2、增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

城乡规划要实现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做好规划的管理实施工作。规划是政策、指导、战略结合的有机体,通过这些条款的规定,必须增加执行力度。管理实践中,必须让规划体系接收政府监督、纳入市场体制、接受评判,及时开展有利的调整。规划还要注意编制专项规划,体现生命力。以城乡规划为基础开展各项事业,促进区域城市化、城乡发展,及时解决矛盾,合理分配资源,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加强对乡村的指引作用,做好点面合作,即做好某个城乡和整体的城乡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担当好城乡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做好和社会整体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二是要增加政府性的规划编制经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置专项资金;三是安排2-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落实相关责任。

3、扩大投入,有重点的加快城乡建设速度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主要是对道路、水资源、城乡防洪工程、城乡绿化、住宅小区建设工作加强。在促进量的提升上,实现质的突破。要不断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路、热、绿化等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质量,给予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建设质量监督、验收、质量认证等程序,提升建设的高质量化。住宅小区建设要注意绿化面积,绿化水平提升,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已有的城乡只要放分配体制,形成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让人们买得起方,住得起房。将搬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舒适豪华房三种房型比例科学安排,适应各个阶层的发展。对于投入资金的管理要注意资金短缺问题,足额收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努力从福利服务型转向经营服务型,不断促进资金良性循环运转。乡镇政府一级要进行多种融资渠道的建设,采用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工程。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国家相关城乡建设政策、了解城乡特点、采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理论、方式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重点突出,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好城乡规划和管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的合理性和长久性,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施;制度

城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均在于实施,有效的制度设计对于改善当前的实施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制度设计应当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均衡准则为指导,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以贴近事实的主体行为假设为前提,并确定恰当的制度目标。

1制度设计的均衡准则

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均衡,是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两者之间的“失衡”,必将导致制度不同程度的落空,均衡准则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实体法中,规划主管部门处于管理者的优势地位,行政权明显优于公民权。而在城乡规划程序法中,行政权力又往往受到过多的限制。行政相对方利用法律薄弱环节钻空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行政人员利用程序缺陷“寻租”或营私的空间也很大。在制度设计的起点上,就应当针对现实情况,在实体法上以增强公民权为主要方向,而在程序法上则以改善行政权的运行环境为重要目标。

(2)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保持基本均衡态势,并通过博弈达到最优结果。目前在规划许可、行政处罚等主动行政行为中,规划行政主体的地位十分突出。而一旦进入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乃至等救济程序之后,则相对方占有一定优势。要实现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地位总体平等,就应当在主动行政行为中,充分提高相对方的主体地位。而进入救济程序后,也应当充分重视行政机关的主体地位。

(3)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必须与之同步。只有这样,城乡规划法所配置的资源才能实现最优化,从而实现规划权和公民权的配置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2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

城乡规划制度设计不可能超越其所在的社会现实,当然,也并非完全是社会现实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因此,制度设计必须在现有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之间寻求平衡。制约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尊重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度设计必然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在早期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相同或相似的具体制度,对于不同地域而言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价值或效用。

(2)信息传递机制。信息是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对称就可能诱发机会主义。深刻认识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规划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之间等主要信息传递机制的现状特征,并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以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现有城乡规划制度的制约。城乡规划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既有的城乡规划制度体系。一般而言,成功的制度设计不应当割裂历史,而只能通过局部调整和逐渐修正的方式。制度演化是一个“累积因果”的过程,是对物质环境和约束条件的逐渐适应。宋功德先生曾指出:“设计全新的制度蓝图虽然比设计制度过渡更加吸引人,但未必需要更多的智慧”,可谓一语中的。

3制度设计的行为

假设在制度设计中,主体行为假设只有接近城乡规划实施的真实情况,才可能确保其有效性。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主体行为假定包含自利动机、能动个体和有限理性三个方面:

(1)经济人的自利动机斯宾诺莎认为:“按照人的本性,每个人总是以最大的热情追求自己的私利;只有在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加强自己的地位的情况下,他才会去支持别人的利益。”当然,他所谓的私利是广义的,包括主体获得的任何物质或精神的“满足”。

(2)主体能动性

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个人决策是在给定的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他既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而能动个体是根据博弈论的理论假设,强调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参数。

(3)有限理性

规划行政主体的理性表现为根据既定的制度制约、技术制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进行综合权衡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策略。当然,也表现为受自利动机的驱使而追求制度变革、技术创新,或者通过改变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相对方而言,则是在不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后果的前提下,利用实体和程序法上的缺陷,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规划主体应当推定为理性人,但这种理性人具有的理性是有限的。可以说,在制度设计中将规划机关的公务人员以及相对方假定为有限理性,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4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主体行为的合理假设,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促使规划权和公民权的均衡,从而实现以下制度目标:

(1)城乡规划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制度的相对稳定是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为其制定和修改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因此不可能频繁地进行,而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要求制度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层次性”原则。对涉及城乡规划的重要制度和原则要经过科学论证并在主干法予以明确,一些根本制度甚至应当渗透到行政基本法律之中。至于操作层面,则完全可以通过下层次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方式加以解决。

(2)平衡地域差异和部门冲突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为不平衡。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地域差异。例如,公众参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内地的许多落后地区,这一制度的推行尚需要结合实际,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有时甚至沦为强势群体实现私利的“合法”手段。

(3)主体利益的尊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各种集团和个人,都在成长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特定的规划政策环境下,他们都会以自身利益作为选择的依据。当期望得益远远大于损失之时,选择违法、违章或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可能成为城乡规划博弈中各类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即使不违法,他们仍可能有极大的行动空间。

(4)提高违法成本和败露风险

城乡规划实施中的违法行为,主要根源还在于预期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因此,必须改变城乡规划行政相对方预期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5结语

本文结合时下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现状,根据行政法“平衡模式”的基本要求,以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准则,提出了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思路和一般方法,以期对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