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4:42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属性;过度繁荣
中图分类号:F83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117-03
如果房地产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现实经济中,“房地产对基本面背离”的种种异象又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所能解释的范畴。现以美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为例,表明种种“异象”。实则是房地产金融属性增强并被过度利用的表现。
一、房地产天然具有金融属性
所谓金融属性,尚未出现统一的定义,但从其本质含义而言,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产品说,即具备金融产品的特性,包括流动性、收益性和价格波动性:二是金融功能说,即进行人群、地域以及期限上的资源再配置。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角度不同而已。
房产的特殊性,在于与它相联的不可分割的土地的特殊性。而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在于:一是短期供给弹性小;二是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性。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完全成功解决其成员的住房问题,即便是地广人稀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已开发并建立起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土地资源(熟地)也较为稀缺。因此,房地产自古以来就是价值储备的一种手段,有类似黄金的功能。由此,土地天然具有金融属性,土地价格波动幅度比房屋大的多。从这个意义而言,土地的金融属性又是房产金融属性的根源。
二、美国房地产金融属性显著增强的主要表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自由化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为房地产金融属性的增强提供了极大的制度便利。例如,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杠杆交易,降低了进入门槛;同时,二级市场的发展,使房地产融资不再受地区性银行资本的限制,使得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平滑了区域间的房地产周期等。在此条件下,房地产金融属性显著增强,而异质性则被逐渐抹平,渐趋为无差异的投资工具。
(一)全球房价波动的同步性显著增强
传统中,房地产是典型的异质性商品,受所在位置、房型、内部装修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对满足居住的效用来说。几乎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房地产。对这种不可移动的居住效用进行估值,显然更多将受本地经济影响。例如,1983―1990年,美国经历了一轮最长的经济扩张期,但各地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依然迥异。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在1978―1980年两年内暴涨250%之后,1980―1986年六年累计下跌46%,产油区房地产市场转入萧条,部分地区名义房价跌幅高达40%以上,同时伴随失业率大幅攀升、人口大量外迁等(FDIC,2005)。与此同时,新英格兰地区和加利福尼亚地区却得益于国防开支的巨幅增加,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相继进入繁荣状态,实际房价涨幅在三年内超过30%,被FDIC(2005)界定为泡沫。90年代中期的情况则刚好与此相反。由于冷战结束,国防开支急剧下降对加利福尼亚和新英格兰地区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随之转为萧条,五年内实际房价下跌超过30%。而除加利福尼亚以外的部分西部地区,却由于旅游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当地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进入一轮新的扩张期。
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区房价上涨幅度却开始明显趋同。无论是中部西南、中部西北,还是沿海地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房价均开始大幅攀升,名义年均涨幅都在5%以上。与以往更多受当地经济影响相比,房价开始脱离各地实体经济约束,而更多受共同的货币、预期因素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房地产市场涨幅也前所未有得趋同,成为此轮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传统中,房地产是典型的非贸易品,与一般贸易品相比,房价更多由本国生产要素决定,但这种非贸易品属性正被金融属性抹平,而成为无差异的投资工具。据统计,在OECD(2005)所监测的17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的实际房价在5年内涨幅超过25%。换言之,除了德国和日本外,只有3个国家的房价涨幅未及OECD界定的“过度繁荣”的标准。其中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等的房价涨幅甚至还远在美国之上。此外,就观察到的情况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是类似的情况。
(二)房地产二级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大
美国房地产市场自1980年代以来渐趋成熟,每年新房增加基本上在100万单元以下,2000年以后随着房价上升,供应才上升至150万单元,但也仅为存量房的1.2%左右。考虑到房地产折旧,每年新增的量仅相当于折旧替换,整个房地产市场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存量。在存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房地产交易量逐年上升,尤其是存量房的交易。如果用换手率(交易量/存量)来代表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该比例于2005年达到5.8%的历史高点,较2000年上升1.4个百分点。换手率的上升,一方面,可能表明以非居住为目的的房地产交易日趋上升;另一方面,也表明房地产的投资工具属性开始增强。
(三)房价波动性增大,但仍介于普通商品和股票之间
随着房地产流动性的增强,美国房价波动性逐渐上升。但与证券类金融资产相比,房价的波动性仍要小的多。金融资产价格可能暴涨暴跌,甚至有可能降到零而失去持有的价值,例如各种权证。而房地产虽具有金融属性,但同时仍是一种用于实际生产和消费的实物资产,房价波动始终受消费属性制约。例如。房价不会无限低,这也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保值的原因;而购房和租房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也使得房价上涨存在一定约束。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价格直接受未来预期影响,而预期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因而其波动性远大于普通商品。
三、房地产金融属性的经济含义:容易被过度利用而导致过度繁荣
由于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房地产金融属性被过度利用,同样可以导致房地产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房价上涨的幅度已很难用基本面因素解释;二是与房价直接相关的房地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越来越弱。
(一)房价上涨的幅度难以用基本面因素解释
OECD(2005)认为,在历史上,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商业周期基本吻合或稍微滞后,但此轮房地产周期与商业周期完全背离(countercyclieal)。90年代中后期以来,OECD经济体产出持续负缺口,而房价却创出历史新高。OECD认为产出负缺口的持续存在倒是能
解释CPI何以一直压力不大。
研究房地产基本面大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直接计算基础价值,但这需要大量信息,并需要花费大量篇幅来说明所选用的参数或者模型。例如,要了解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曲线,需求方面包括可支配收入、真实利率、税收、金融便利、其他资产收益率等,长期因素还要加上人口变化;供给方面则包括建筑成本、房价变化等,长期因素还要包括土地规划等。
因此,本文不拟采取完整的基本面模型,仅从供给方面对房价进行一个粗略的说明,结论是供给因素无法解释房价上涨。一是供给持续增加。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房地产投资持续上升,从1990年占GDP的4.1%,持续攀升至2005年的6.1%。显然,并非是供给约束导致房价上升压力。二是房价与建筑成本长期背离。20世纪,1980年代以来,建筑成本甚至呈下跌走势。显然,房价的上升也无法用成本推动因素来解释。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比率估值法,例如购房者购买能力指标、房价一租金比等,也是市场上更普遍采用的方法。但这些指标显然也很难解释房价的持续上涨。一是购房者购买能力指标创下历史新低。虽然利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房价大幅攀升,2002年起,全美房地产同业公会的“房屋购买力指数”(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HAI)仍大幅走低。2002―2005年,采用固定利率贷款抵押的房屋购买力指数从131下降至114;采用可调息抵押贷款的房屋购买力指数则从147下降至120,均创下历史新低。表明房价已严重偏离其长期趋势。二是房价一租金比(Priee/Rent Earnings,P/E)创新高。根据IMF的计算,2004年,美国该指标比前三十年的最高点(1979年)高出10%,表明从房租收益角度已很难解释房价的涨幅。
(二)房地产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
一是住房抵押贷款/GDP加速上升。随着经济资本化的深入,住房抵押贷款/GDP逐年上升,但2000年以来,这种上升趋势明显偏离历史均值开始加速。从2000年的48.2%上升至2007年的75%,7年时间上升近27个百分点;而从开始金融自由化的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也才上升15个百分点。如果以GDP代表实体经济规模,抵押贷款的这种加速增长趋势,表明房地产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实体经济背离。
二是房贷衍生品爆发式增长。首先,房贷衍生品数量过大,与实体经济相去甚远。以CDS(credit de-fault swap)为例,2004―2007年3年间,CDS账面值/房地产抵押贷款从0.9攀至5.2倍;即使是CDS市值,房地产抵押贷款,也从近乎零增长到0.5倍。如此庞大的、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金融资产及其交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投机性市场,被部分学者直接称之为赌场(Susan Strange,2000、2007)。其次,过于复杂的衍生品设计和交易,对实体经济的套保功能不强,甚至成为投机的工具。如分享式增殖抵押、累进付,款抵押、分层抵押担保贷款(CMOs),以及CDS的平方和立方等,沦为金融机构之间“对赌”的工具。从此后情况来看,由于衍生品领域大大加深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力,而被广为诟病。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特征;非周期性;预警机制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据宋涛所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
1.货币危机。又称货币汇率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引起资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货币危机多发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汇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国家,在投机的冲击下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迫使当局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币币值稳定,结果造成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的局面。它对证券市场、银行业、国际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容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及债务危机等多种危机。
2.债务危机。一国或地区无力偿还其所欠的外债,引起外资抽逃、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形。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短期内无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场恐慌。
3.银行业危机。又称金融机构危机,是指由于银行所持有的债权资产无法收回或权益资产价格下降引起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倒闭的情形。银行危机通常会在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批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
4.证券市场危机。又称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资本二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强烈波动,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并竞相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股市崩盘。
二、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市场与投资》,作者:左连村主编 ,简介:本教材以国际金融市场为中心,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国际金融市场相关的理论问题;
2、《金融企业管理》,作者:马庆国,简介:本书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与管理、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与管理等五部分;
3、《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作者:薛敬孝主编,简介:本书主要介绍了金融全球化的原因,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等内容;
4、《风雨洗礼:开放冲击下的金融深化》,作者:傅钧文,简介:本书包括全球化与开放型金融深化、开放型金融深化的形成、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金融开放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面对此种情势,一些专家发出警告:第二轮金融海啸的巨浪随时都有可能袭来,对此必须严加防范。与之相对,也有部分专家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局势不容乐观,但所谓“第二轮金融危机”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变中,究竟哪一种更接近现实,更有助于未雨绸缪呢?
旧危机尚未见底救市犹需努力
去年9月中旬,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人们通常以此作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从那时起,美、欧、亚太各国纷纷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全球投入的救市资金已接近3万亿美元。同一时期,一向崇尚自由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为稳定经济和人心,纷纷破天荒地祭出“国有化”大旗,将一些摇摇欲坠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今年1月份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后,继续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求挽救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与之相应,欧盟、日本也陆续出台了第二轮金融救助计划。
各国出台的综合救市政策对缓和自身的艰难处境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与去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初时相比,眼下危机的表现形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的领域也日益扩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 危机由投资银行向商业银行全面蔓延。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碎以及失业人口的陡然增加直接打击了美国人的消费信心,致使大量信用消费透支无力偿还、企业贷款难以回收,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运转困难。在美国政府“保大弃小”的银行救助策略影响下,花旗等大型银行获得了继续生存的保证,但中小银行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倒闭漩涡中。今年前4个月,美国倒闭的银行数目已达32家,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估计,未来一至两年将有100家左右银行倒闭。与美国相比,欧洲商业银行的命运更加不容乐观。据有关专家介绍,从1997年至2007年,美国的住房价格上涨了104%,而法国为151%,西班牙为195%,英国为202%,爱尔兰为220%。这几个欧洲国家的经济总量都小于美国,其房地产泡沫破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 危机的中心由美国向欧元区转移。经过几个月努力,西欧国家的救市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东欧的新兴市场国家却正越来越深地陷入金融危机。过去几年,东欧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表面繁荣,当时外来资本大量涌入,本地居民的信用消费猛增,本国货币大幅升值。同时,为了达到欧盟规定的入盟门槛,刚加入欧盟和正等待入盟的东欧国家都从西欧国家的商业银行借了大量贷款用于基建、环保、社保等项目,这也起到了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进,西欧国家向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锐减,东欧国家建立在外来资金基础上的繁荣顿时土崩瓦解,由此导致东欧国家经济急速衰退,货币大幅贬值,企业和居民偿还西欧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大大受挫。据穆迪公司估计,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国的经济目前已极为脆弱,
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
根据穆迪公司的报告,目前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超过了该地区2008年的GDP总和,而1.7万亿欧元的总外债中有1.5万亿欧元是从西欧商业银行借的。可以说,西欧国家的放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东欧今日之祸,而他们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东欧国家成为拴在同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已投向东欧又难以及时变现的诸多经济利益,使得西欧国家不会坐视东欧陷入绝境,但在其自身远未摆脱危机的时候,又有多大能力来解救东欧的小兄弟呢?这是一个现实难题。
第三, 危机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迅速演进。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金融机构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通过不断地杠杆化来谋求更多利润。由此,从化解金融危机,降低金融风险,去除创新过度带来的弊端这一角度出发,去杠杆化就成为金融机构的首选。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萎缩,市场的流动性会大幅缩减,这自然会导致银行惜贷。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成本过高,都会使其再生产遭遇困难。实体经济的萎缩反过来会导致企业的贷款需求不断减少,这又将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最终形成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衰退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消费角度考虑,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很难像以往那样很容易地获得消费贷款,而且考虑到自身收入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贷款消费的方式。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消费萎缩,直接打击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零售业。据报道,全美最大的仓储零售商COSTCO公司,本财年第二季度公司盈利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而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家乐福2008财年的盈利则锐减了45%。
金融危机表现形式出现的以上三方面变化,使一些人对当前各国的救市效果产生了“重拳打到棉花上”的印象。也有人认为,各国投入的救市资金总量并不足以扭转危局,因此第二轮金融海啸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恐怕已箭在弦上。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妨先从概念上加以分析。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有从酝酿、爆发到逐渐平息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上述三方面变化中的第一和第三个,显然是去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威力的继续。目前最乐观的观点认为金融领域的风险最早也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出清,保守些的观点则认为需等到明年方可出清,而以标准普尔为代表的最保守的观点则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在2013年之前可能不会结束。现在各国面临的新问题,应该说大都是去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产物。
从救市政策的有效性角度看,在危机突发之时,各国的救市策略都不得不从最急需的角度先着手,如此必然挂一漏万,无法照顾全面,只能随机应变,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任何政策手段的见效都存在着滞后性。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救市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得到市场充分和积极的反馈,就认为危机又加重了。从宏观角度综合审视,目前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其成因和实质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因此只算“一波未平”,尚谈不到“一波又起”。
上述三方面变化中的第二个发生在欧洲,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爆发的导火索还是来自美国金融危机。同时,东欧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毕竟较为有限,加之其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欧盟成员的广泛重视,因此东欧困局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综合以上分析,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新危机悄然潜伏求变方能化解
虽然“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国际金融领域并不乏产生新危机的可能。目前看来,最大的风险就存在于各国救市手段和策略之中。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提振经济,增强人们的信心,各国政府不断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各国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资金越多,对投入资金加以有效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由此势必制造出大量潜在的不良贷款。此外,当各个金融机构正大力去杠杆化的时候,各国央行凭借国家信用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的做法却等于是在扩大杠杆化。
央行不大量投入资金,就无法扭转市场流动性的颓势;央行不扩大杠杆化,就无法筹集到足量的资金来救市。这两种做法是各国央行为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举,虽然眼下颇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各国央行投入资金的力度不足以持续有效地扭转局势,或者在经济恢复健康之前,央行已经耗尽了元气,都会令央行和企业同时陷入绝境。企业破产尚有国家接手,而国家破产则难找下家,目前看来,面临这一风险的国家还不只是一两个。一旦出现数个国家濒临破产的情况,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必将更为复杂,金融危机的烂摊子也更加难以收拾。
另外一个产生新危机的可能,存在于美国的救市计划之中。从本质上说,这个危机的成因与上面所说的各国央行救市存在的弊端并无太多不同。但因为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加上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独特地位,使得对美国自身有效的救市政策反而可能招致未来出现更为严重的世界性危机。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通过采取大量发行国债和央行透支的办法来扩大市场流动性。同时,通过采取放松公允价值计价原则的方法,减少了进入交易的资产规模,使得美国政府能够比较容易地稳定资产的名义价格。此举有助于刺激资产交易的复苏,有助于市场流动性的恢复,进而使实体经济中的企业能够正常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从化解自身金融危机的角度讲,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手段是有效的。但一旦经济开始复苏,企业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美国政府大量投放的基础货币必然成倍膨胀,从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这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必将迅速传遍世界,美元贬值的损失最终也将由世界各国共担。如此一来,虽然金融危机表面上得到了化解,但全世界都将被接踵而来的货币危机大潮所淹没。
要避免以上两个危机的出现,单纯的技术手段已难以见效,根本的出路在于各国都要认清形势,抛弃狭隘的局部利益,真正携起手来协调彼此的政策,共同应对危机。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今年4月召开的伦敦20国集团峰会取得的共识是一个好的开端。会议正式公报中提及的增资IMF、加强国际协作,实行跨国联合监管、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化解危机的对策都是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前所未有的进步。如果这些对策能够逐一得到落实,世界金融危机的化解将会轻松得多,迅速得多,金融海啸大潮反扑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在防范因美国救市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向货币危机转型的问题上,除了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之外,最彻底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尽早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在美国的综合国力依然世界领先的情况下,它不可能主动放弃在当前国际金融秩序中的控制地位。但它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国际金融制度已经无法有效管理全新的全球市场,不对其加以改革的话,金融市场运转中的漏洞就不能得到有效弥补,产生如今这种金融危机的温床就不能被彻底铲除。在一个金融危机频发的世界里,美国自身的利益也没有保障。
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将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博弈后取得暂时均衡的产物。真正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任务,必将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而从短期来看,国际金融秩序的有效调整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改变美元一家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制度;二是在国际金融组织中,切实有效地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表决权。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目标,美国通过美元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的机制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得到切实保证。
经济回暖显苗头仍需警惕变局
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凭借着外汇储备丰厚、资本项目尚未开放、财政实力雄厚等优势而损失不大。虽然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国家及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地刺激了内需,使得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呈现出逆世界大势而上的喜人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0.5%,比一季度加快了1.7个百分点。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增幅比3月份上升0.1 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后,上述两项数据的增幅还要更大。另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5%,比3月份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回升。以上数据表明,此前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正逐步显现,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好转。
内需的增长使我国一度遭遇困难的宏观经济呈回暖态势,但我们仍不可盲目乐观。
一方面,当前出现的增长势头主要还是由投资带动,消费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外贸出口也依然呈现疲态。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压力依旧不减,这使得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得不到可靠保证,也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变对我国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但潜在的世界货币危机一旦爆发,我国必将不可避免地被牵涉其中,如不未雨绸缪,经济增长将会极大受挫。
世界货币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美国制造的通货膨胀将通过外贸通道进入我国,这会显著增加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我国外汇储备的很大一部分以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形式存在,一旦美元贬值,其实际价值必然大打折扣。三是在美元贬值和中美利差的作用下,外资将大量涌入我国,我国将不得不再次面对资产市场泡沫膨胀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3]郭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我国城市经济,2009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充满风险压力,存在爆发新金融危机的可能,但表现形式和冲击力度将与之前的金融危机截然不同。笔者认为,2011年尽管存在爆发危机与局面失控的风险,但经济相对乐观的表现掩盖了大家对危机本质的辨别。当前金融市场偏重于在形式上防范风险,而忽略了对风险识别的重要指标和要素的控制和判断。
欧洲是可能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和重点
全球金融危机于2010年有所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后危机时代,风险因素依然存在,未来可能再次面临金融危机爆发的局面,但这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风暴眼”可能从美国转移至欧洲。
欧洲市场已经具备爆发危机的条件。一是市场价格条件。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的态势,而欧元升值较为明显。目前欧元区经济复苏起色不大,一些弱势的欧元区国家因欧债危机还在苦苦挣扎,疲弱的经济表现加之不断升值的货币,使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更加悲观。欧元区内的德国虽然总体状况较好,但欧元的一再升值,也让德国坚持的稳定币值的一贯做法备受挑战。由欧元升值导致的危机有可能爆发。二是货币制度条件。欧元区从成立至今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在欧元区内部,虽然有统一的货币和由此形成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一直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加以配合。在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如果没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经济体迟早会面临重大风险,并且在出现重大风险时,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手段和执行能力加以解决。在解决去年爆发的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元区的做法乏善可陈,广受外界诟病。之所以如此,制度的缺陷是关键,欧元区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关键缺陷,在欧债危机之后,很可能是全面的金融危机紧随其后。
舆论已经产生分离预期。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特别是在欧元区主要成员国中,有60%以上的公众表达出不愿意持有欧元的态度,这将使欧元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一方面,德国的态度很重要。德国相较欧元区其他国家,其经济已经率先复苏,尤其是在出口增长方面表现良好。德国出口增长的恢复与去年日元升值明显有关,而日元升值则是美元“一箭双雕”的重要战略。日元升值对德国是重大利好,能够帮助德国打破经济停滞不前的僵局,欧元相对日元贬值,可以增强德国出口竞争力,从而使德国出口大国的地位得以恢复。目前国际上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纷纷对中国汇率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其实这说明了美国及美元的国际战略是联合日本压低本国币值,促使人民币升值,从而打击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破坏亚洲金融货币合作,通过帮助德国恢复出口大国地位,既可以鼓动德国脱离欧元区,又可以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加以限制。可以说这是美国“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的多元化战略组合。另一方面,欧元区内部各成员国的合作形势不乐观。英国由于英镑危机的打击致使其始终未加入欧元区,而德国鉴于欧元币值的波动,以及出于对本国经济的考虑,也萌生退出欧元区的意识,欧元区其他国家意见对立,矛盾分歧扩大。从冰岛到希腊再到爱尔兰,欧元区成员国问题接二连三,这些问题并非只是欧元区内部特定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美国运用策略取得的一种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市场进程,其目的就是摧毁欧元。
时间已经临近危机爆发的边缘。一个时间点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折点。美联储一直在舆论谴责中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调整,但是美元利率有可能实现快速反转,并且快速上升,甚至将会出现上涨势头超出预期的局面。高利率时代的快速来临必将导致金融市场措手不及,金融危机风险进一步积蓄,欧元更加难以驾驭,欧元失控风险将导致欧元危机爆发。另一个时间点是欧洲。对欧元问题的政策协调将由僵局变为僵持的时点,最终可能打破僵持,各成员国将不得已开动各自印钞机发行原来的货币,进而导致欧元分崩离析的时间来临,多币并行的欧元区使欧元在形式上瓦解。
2011~2013年的焦点在欧洲,而非美国。但是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所有市场货币价格指标都会以美元汇率走向为参考。
目前外汇投资机会多多,风险判断难度较大
通过对形势综合分析,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首先值得关注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走向。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可能继续以美元调整为风向标,美元整体将会继续以贬值形式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美元贬值是全球汇率基点和价格基础调整的关键指标。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将会出现90点高位和70点低位的巨大反差走势,美元将会分阶段周期性的升值或贬值,快速和灵活是美元走势的特点,美元贬值的周期长,速度快,美元升值时间短暂,以灵活调节为主。预计欧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将在1.15~1.50美元,最多甚至有1.60美元的可能,这并非表明欧元有投资前景,相反这将成为欧元崩溃的积累和沉淀过程。预计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区间将在80~95日元,同时存在最高探至100日元之上和下探至80日元的可能性。预计英镑兑美元汇率区间为1.45~1.90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上涨至2.0美元有难度,但下跌也有抑制性,相反欧元风险将会是英镑的投资机会。预计美元兑瑞郎汇率区间将在0.90~1.15瑞郎,预计澳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90~1.10美元,预计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69~0.80美元。投资者对这一市场趋势把握的重点在于,多观察美元兑欧元、澳元和英镑汇率趋势,择机进场将会有收益,谨慎判断欧元风险点,2011年买卖欧元获利机会多多。
黄金投资配置应增加,价格高涨有较大获利空间
关键词: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宏观经济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由于受特定国家层面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约,从而给国外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相关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由国外债权人无法控制或不可抗拒的国家因素所决定,通常与债务人所在国的政治外交、经济金融、制度运营和社会安全等密切相关。国家风险是企业与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系统风险,也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所承担的基本风险。
一、国家经济实力遭削弱从而抬高全球整体风险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进一步演进及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不断加大。目前,发达经济体已全面进入衰退状态。其中,美国、欧盟及日本经济均出现大幅度衰退,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幅放缓。部分国家也陷入衰退。与此同时。虽然多国中央银行均在放松货币政策,但全球信贷市场仍然未见明显好转迹象。金融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相互影响与牵制,使得当前经济困局复杂难解。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全球多个重要行业,如钢铁、汽车、房地产、船舶、纺织品、家电等都开始进入不景气状态,面临产量萎缩、价格下跌、开工率下降等不利局面,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同时。行业整体盈利也大幅萎缩,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亏损。部分国家政府已经在采取行业救助措施,对一些重要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受宏观经济基本面、信贷市场情况、行业景气度的综合影响,诸多企业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逐渐恶化。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及金融机构是经济的微观主体,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稳定和改善,全球经济的复苏在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经济整体实力是判断一国国家风险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衰退,这也使得全球经济的系统稳定性及整体实力遭到削弱,从而推高全球整体国家风险水平。
二、各国经济及金融系统脆弱性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五年,世界经济处于欣欣向荣之中。发达经济体维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兴市场国家及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同时,全球信用扩张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顶峰,由于美国和日本多年来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日趋升高。大宗商品价格、股市、楼市等领域也因全球流动性过剩而受到追捧,因而出现过度繁荣的局面。整体而言,从实体经济到金融领域,再到投资领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过热迹象。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信用扩张的泡沫迅速破灭。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随之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信贷枯竭及流动性紧缩的严峻困境。尽管各国政府大力向金融系统注资。但恢复程度非常有限。信用系统的崩溃随之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终止了增长的步伐,并逐渐陷入衰退之中。
同时,外在环境的迅速变化也使得各国经济与金融体系难以在短期内回到正常增长通道,其经济状况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在极端情况下徘徊,而不会很快恢复稳定而温和的增长模式。具体到目前的世界经济而言。各国在流动性过剩之时。面临通货膨胀的局面,纷纷收紧货币政策。而在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枯竭之后,又通过多种渠道放松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天量资金。同时,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也纷纷放松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加大投资规模。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均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矫枉过正”的特征,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但也为未来埋下更多隐患。因此,总体来说,未来几年内,即使金融危机得到解决,世界经济也难以很快回复到温和而健康的增长模式,而各国经济依然会在不利的系统环境中碰撞、徘徊。在不同阶段,世界经济系统件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有所不同,可能是金融危机之前的过热,也可能是金融危机时的过冷,还可能是“后危机时代”其他潜在问题的抬头。未来若干年系统环境的不稳定无疑将增加各国经济的脆弱性,从而抬高各国风险水平。
三、大规模救助行动使信用风险向风险转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持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多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救助计划。诸如向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注资、购买金融机构债券或股权、向实体企业注资、或直接将部分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国有化等多种方式,这些救助行动挽救了一些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于绝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及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起到了稳定与促进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本应由金融机构与企业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政府,导致私营部门信用风险和政府部门风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使信用风险整体向国家风险转移,由此抬高了部分国家的国家风险。同时,将私营部门的亏损、不良资产或债务收归政府部门后意味着公共债务负担将急剧升高。这一方面来源于直接的债务转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为提高危机处理能力。也将发行更多的政府债券,由此产生的债务负担及利息支出又将形成新的巨大压力。
2009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金融白皮书”。该方案从机构、市场、消费者保护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对美国金融监管做出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之前如果银行破产的话。需要先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而在新的提议下。政府将可以直接接管银行。而对于美联储,该计划提议。授权美联储解决威胁整个系统的风险累积问题。核心机构和金融市场将作为美联储的关注重点。美联储将保留对数家最大型银行业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在美国这一“70年来最大改革”的方案巾,政府及美联储被赋予了随时接管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从法规上打通了使私营部门的信用风险向风险转移的通道。
在部分国家中。由于对私营部门的信用风险向风险的转移持警惕态度,政府在对金融机构救助的过程巾也明确表示。将不会对金融机构原本的债务负责。2009年2月2日,哈萨克斯坦政府向其第一大商业银行图兰一阿列姆银行(BTA银行)和第四大商业银行联合银行分别注资17亿美元和2亿美元,实现国家对这两家银行的控股。2009年4月。由于经营形势恶化,这两家银行先后宣布对到期债务暂停支付本金和利息。目前。虽然BTA银行由政府主导的基金控股,但政府拒绝承担银行外债,并宣称BTA银行的债务偿还将完全依赖于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政府不会用外汇储备为BTA银行或其他银行偿还外债。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这种做法虽然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但降低了政府自身的风险。
四、中长期看国家风险总体水平有望趋于降低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风险整体水平仍将不断抬升。同时,更要引起我们密切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对国家风险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隐蔽性和反复性。国家风险整体水平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并非在某一时点瞬间提升,而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经济危机的逐步体现而逐步提升。表现形态各异。演化路径复杂。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前期国家风险水平升高的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形式将这种累积风险逐渐释放或体现,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将更为具体和直接,对中国企业从事对外经贸合作的影响将更为明确和深刻。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现形式上看虽然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究其本质仍是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内在矛盾长期酝酿的综合体现,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货币体系不健全以及信用过度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通过激烈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风险也就逐渐得到释放。因此。从长期看来,相对全面、深刻的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发展会是新的契机。世界各国通过携手合作。以及反思修正本国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秩序,将会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矛盾,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更为健康,运行更为顺畅,如此全球国家风险水平则有望趋于降低。
总体来说,无论在特定危机阶段,还是在常规发展时期,无论在所谓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风险都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在客观认识国家风险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加以规避。则有望更为有效地推进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进程,使中国经济既能有机融入世界经济,又能利用世界经济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