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09:28:56

序论:在您撰写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规模性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无缝衔接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各种图件资料的过时,严重地阻碍了地籍发证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土管理部门为寻求地籍管理工作瓶颈的突破,相继适时地开展了规模性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国土部门及专业队伍大胆地突破常规的作业方法,高起点、高效率地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几年以后,通过对相关国土局的回访,近63%的土地部门未能充分地利用已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丈量绘图和发证的阶段,最新数据不能及时地进行入库,已发证的宗地信息在数据库内也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更新,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频繁地出现图、表、册和实地不一致的状况,给每年的汇总统计和上报工作造成了影响。

1无缝衔接的前期工作

1.1 技术规范方面的衔接

要保证做到无缝衔接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与规模性地籍测量的技术规范完全一致。而技术规范包括了基本依据、参考标准和数据标准三个方面。

1.1.1 基本依据

a. 1998 年 8 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1998 年 12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1.2 参考标准

a. 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下称《规范》);

b. 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下称《图式》)。

1.1.3 数据标准

a.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b. 《城乡一体化数据字典》;

1.2 技术路线方面的衔接

如果打算确保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阶段就应开始着手考虑,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和修改完善应充分体现贴近实际、着眼运用的原则,在实地权属调查中的具体技术操作环节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既不违反规程又适应本地历史习惯的技术指标,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和变通办法,一定要结合日常发证工作的惯例进行衔接,从而避免造成一种情况两种处理模式的尴尬局面。 在编写技术设计书中,涉及应提交的成果资料的时候,更应从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遵循必要的不能少,多余的是浪费的原则。 另外,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结束后,必须认真地进行技术总结,在总结里实事求是地对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对工程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行详细的交代和建议,便于在以后日常管理工作中,方便地操作和使用。

1.3 技术人员方面的衔接

人员的衔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工程技术设计书的起草、修改和完善工作,在工程进行的过程参与技术协调和问题处理,并要求对调查工程结束后尚余的事宜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在技术方面的平稳过渡。

第二个层面是外业调查和测量人员,他们应脚踏实地参与从控制测量、权属调查、资料整理、细部采集和图形编辑等各个工序,概略地了解各工序的关键环节,确保日常测量工作能正常地衔接和运转。第三个层面是内业人员,他们主要参与图件的制作和输出、汇总统计以及数据入库等工作,其实他们的责任最重,因为成果资料和信息系统移交后,主要使用工作由他们承担,并充当了技术骨干的角色。

2 无缝衔接的几个要点

2.1 地籍编号的衔接

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城市建设或旧城改造的原因,造成原有的街道、街坊成片的拆迁而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因此,对于全部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不再使用;对于部分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发生了改变,为便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方便,应编制“新旧街道、街坊编号对照表”。 由于以前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大面积地统一开展,加之,频繁地进行个别宗地的发证,因此,造成了宗地和界址点编号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使得资料的保存和提取极为不便,而规模性的地籍测量以后,宗地和界址点编号采用了规范的和统一的编码原则,保证了使用和数据入库的方便,但却出现了新旧编号的混杂,故在调查工程结束后,为达到无缝衔接的要求,还应编制“新旧宗地编号对照表”和“新旧界址点编号对照表”。

2.2 文件资料的合并

针对一个宗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历史的沿革中会出现划拨、征用、转让或抵押等变更方式,经过若干次调查测量,也形成了多套调查资料,其中不排除还有相互矛盾或抵触的地方,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时期的资料没有统一存放和适当合并,造成了在进行权属审核时,依据不足、判断不清、考虑不周的遗憾,为此,在探讨地籍资料的无缝衔接时,不得不提出对同一宗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和适当合并的要求。 对此,建议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将旧的或各时期的宗地档案汇总于新的宗地档案,在旧的档案袋封面注明宗地的变迁方式和档案由来。

2.3 数据库的试运行

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通过后,所有的相关成果包括数据库成果都将全部移交国土部门,如果如前所述,已做好了确保调查成果的无缝衔接的工作后,应该说高效快捷的地籍管理工作将随之登场,但在距离最后的成功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绝对不能遗忘,那就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可以检验外业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磨合内外业方面的一些衔接关系;还可以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试运行,总结出内业日常管理的经验,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捷径。

3无缝衔接工作的几点体会

3.1 及时抓好修补测工作

对系统的更新工作应采取被动变更和主动变更相结合的方法,即除了因日常的发证工作而产生数据变动外,应该定期地对城区范围进行全面巡视和变更调查,以便及时地进行修补测量工作。 在进行修补测量工作时,必须采用初始调查测量时建立的坐标系统,即便施测区域附近的控制点被破坏,也必须从其他地方用引点的方法,将控制点补上,否则,简单地采用独立坐标进行测量,今后其数据将无法进入信息管理系统。

3.2 确保表格数据的一致性

在日常发证时,如涉及到地籍调查表的更改, 应及时地将调查表相应栏目进行改正,同时,应顾及相邻宗地的相关信息也应随之改变。 在地籍调查表的更改后,计算机系统内的地籍调查表数据库应立即进行更改,同样,应修改本宗地所涉及的相邻宗地的数据。

3.3 定期完善数据库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面积计算和汇总统计工作,特别是在数据发生变动之后。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街坊图、地籍原图、地籍二底图和宗地图的相应修改工作。

4结束语

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探索出了如何把单一的调查测量工程变为以工程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服务系统工程,把以前地籍工作的被动管理模式改变为主动和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尽早地把GIS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使地籍基础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一旦做好了无缝衔接工作将可以解决原来自由坐标的隐患,避免了重复征地发证的可能性,将日常发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土地;管理

1 地籍测量和土地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地籍测量,指的是一种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进行的专门测量,它主要用来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等。与其他测量相比,地籍测量有其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1)它具有现势性。它是伴随着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进行更新,因此可以真实地反映地籍数据的现势情况;(2)它的进行必须以地籍调查为基础。因为地籍调查可以清楚地显示土地的利用现状、土地的登记情况的,要进行地籍测量必须要了解土地的一些基本的实际情况;(3)它是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利用技术措施实现其对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行为。(4)它具有法律特征。这就要求测量的技术必修要符合土地法的相关要,而且它还可以进行勘验取证。

土地管理内涵:土地管理的内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国家和政府利用一些政治、经济、法律手段等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其含义:(1)实施土地管理的主体,我们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决定了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必须通过国家来实现对土地的控制。(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是实施土地管理的对象,也可以称为其客体。这里的客体还指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和人、地和地、人和地的关系。(3)实施土地管理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土管理是为了使我国的土地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而保证这一局面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过调控满足土地需求。(4)土地管理的阶级性。土地管理是受制约的,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都对其目的和特点产应影响。

土地管理原则:要想实现土地管理的预期效果,保证充分、合理的用地就必须遵循整体原则,责任原则,法制原则,利益原则,效率原则,民主化原则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规范土地管理中主体的行为,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终极目标。

2 地籍测量和土地管理的现状

地籍测量现状:地籍测量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利用,发达国家的地籍测量事业较之发展中国家历史悠久,且已达到先进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地籍测量在本国的发展。我国地籍测量其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地籍测量却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突出的是地籍测量制度的不完善和地籍测量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当然目前随着数字测绘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地籍测量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土地管理现状: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管理的质量,受此影响,我国的土地管理虽然已迈入正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如乱抢乱战耕地、某些土地资料不全造成权属混乱,还有一些非法买卖出让土地的现象。这些混乱都不利于土地管理,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3 地籍测量对土地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土地管理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利用管理,而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工作的重要基础,它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地籍测量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可以为整个城市的规划提供科学的测量数据,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建筑群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土地权属的界限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规划或者一些矿区规划的建设时,一定要对土地权属、形状等进行测量和复合,为城市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保证城市规划工程的顺利进行。

3.2 地籍测量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土地市场的规范作用。通过地籍管理,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有助于完善土地市场。而且经过地籍测量,可以确保土地权属登记,能增强土地所有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地籍测量还可以及时的掌握土地市场的变化,便于准确地判断土地市场的形势。地籍测量还有利于及时的发现土地市场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从而确保土地市场的有序管理。

3.3 地籍测量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可以对转变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式起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数字化测绘技术等在地籍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地籍测量技术的提高使得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

3.4 地籍测量的发展使得地籍管理对土地所有者起到保护作用。依照法律程序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它不允许任何组织任何形式的侵犯。而且通过地籍管理,可以如实地做好土地登记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维护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现存的地籍测量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土地管理的需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加快地籍测量工作的进程,使其更好地为土地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技术;管理

Abstract: Ground measurement belongs to mapping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ts key purpose is to clear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rban land situation in detail, covering property, the position, size and purpose and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do certain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lay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the national large-scale cadastral survey continue to carry out and promot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status quo, cadastral survey becomes increasingly critical and important, the demand of Cadastral Surve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Below mainly to do a brie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adastr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P27

要使土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与开展,必须做好地籍测量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基础,地基测量首先要以地籍调查作为根据,同时结合相应的技术方法,从控制到碎部,对各类土地进行精准的测量,包含其大小、位置以及权属界线等,继而形成地籍图纸,供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建设机构参考与研究。

一、地籍测量的主要涉及内容与意义

地籍测量的主要环节与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要求的测量范围内,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对控制点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须选取,逐步对平面的相关位置信息作出测量的阶段),地籍细部测量(以上述所提到的平面控制点为依据,对地籍的相关内容以及附属物的信息做相应的调查与测量,并按照规定的相关比例要求形成图纸完成测绘过程),地籍原图绘制,测量计算地籍面积大小,对整体面积做统计与汇总,对测绘成果进行核准与校对。要进行地基测量首先要对土地的权属情况进行了解与知悉,这是测量工作的先决条件与要求,要在现有的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的前提下开展,城市要进行城镇化建设要在地籍测量成果是开展与进行,同时城镇以及农村土地管理也要以测量数据与信息为主要基础与根据。

地籍测量的结果与数据信息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反面(1)地理性质的作用与功能,测量的成果能够将土地的方位、规模以及权属等情况进行几何性质或者数字性的反映,同时能够显示在全国统一的坐标体系之中。(2)法律性的作用与功能,测量成果能够反映不动产的权属状况,比如其租赁或者其他使用情况都能够做出详细的反映,这些数据与信息一旦经由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的法律认证,便能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3)税收或者经济功能与作用,测量数据能够对不动产进行评价、定级、征税、转让等。(4)能够为土地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这是管理或者规划。测量成果能够为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或者旅游建设开发等提供详细的依据与信息,并提供土地管理与规划治理的依据。

二、地籍管理的方式、相关技术以及管理状况

1.地籍测量工作开始之前,要有比较扎实的前期准备阶段与工作,做好地籍调查阶段的工作。要做好地籍测量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调查情况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的成果质量。通过地籍调查能够对土地的基础情况做到比较清晰详尽的了解与知悉,继而形成相应的表格或者图标进行反映,这些信息能够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与基础依据,此后,才能够为征收税收、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并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与查询,当前,地籍信息化不断进步与发展,要不断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要求。要将土地工作做好做到位,首先必须对土地情况做出全面的调查与知悉。地籍调查等工作属于政府行为与活动,所以,,地籍调查相关工作必须当地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与进行,并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开展地籍调查的市、县有必要成立以主管市(县)长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研究处理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确定、仲裁土地权属问题。领导小组必须责令调查辖区内各级国土部门和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对辖区内的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及检查验收,使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有管理上的保证。

2.丰富地籍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2.1 GPS-RTK技 术。实 时 动 态 (Real-TimeKinematic,简 称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3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差分定位,对于GPS定位中存在的多台接收机共有的误差(如卫星时钟差、卫星星历误差)、信号传播误差(如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以及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等公共误差,可以得到很好的消除或削弱,从而提高测量定位结果的精度。

2.2动态定位技术CORS及应用。CORS系统是GPS系统突破性的发展技术,它分为设备控制网、数据采集网、数据处理中心、定位测量等四大部分,来实现与各个数据终端的链接,进而形成专用的数据通道的过程。CORS系统是使用基站的方式来实现连接的,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3VRS-RTK技术。VRS-RTK精密的实时定位是地籍测量与基准控制网联测的有效方法,并为光电测距或全站仪提供局域测量控制数据。如果不考虑信号遮挡的话,在农村或多数城郊施测时,也可用于直接细部测量,如边界标记和地形目标观测。

2.4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属于图解法的一种,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广泛,有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多种作业模式。平板仪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建立图解的初期运用,并以此为基础。使用平板仪测量法的缺点是对野外实测的数据不够精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实际的地籍工程测量中逐渐被替代。

2.5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一般采用航空摄像的方式对获取的目标进行相关的测量。通常采用全数字的方法形势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如果地面通视情况不佳,采用高精度方法是首选,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言,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地籍测图,是目前比较常用和普遍的方法。

3.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是提高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地籍测量工作,和其他的工作相比,技术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要过硬。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的时候要综合地形条件进行科学测量,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更加准确。所以,从地籍测量部门角度来说,要不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为了保证勘察记录及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结合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地籍测量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精度、提高现势性、提高数字地籍测量的实用性,通过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及时发现解决传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整个地籍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地籍测量的质量,地籍测量本身的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有着过硬的素质,切实在实际中做好地籍测量工作。在新形势,研究地籍测量用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张普.数字地籍测量技术标准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2(06)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地形图;测量技术

0.引言

土地整理是地形数据库的建库工作重中之重,地形图测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形图测绘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以往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发展为现在的全自动化、高清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一系列新型的地形图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可以满足不同地形地势的测绘需求,克服复杂地势对测绘带来的困扰,大大提升了地形图测绘的精准度和完整性,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误差,从而为地形测量数据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1.土地整理及测量工作

地形图测量工作是土地测绘整理项目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整个土地管理项目的前提基础,地形图测量精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土地规划项目的是否顺利开展,进而直接影响到项目施工科学性和可行性[1]。精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是确保土地涉及规划的前提条件,会使得项目规划更详细、更便捷,能够让项目规划设计更加贴近显示,方便后期施工。一般情况下,土地地形图测量是按照1:2000的比例尺进行测量的,但是某些重点土地区域要做好精确化整体,比如水沟、堰塘、道路、提灌站等,这些地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一般要按照1:500的比例尺进行测量。其实,不同的地形地势在进行地形图测量采用不同的比例尺,这是地形图测量的一项技术要求。在土地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一般采用1:5000比例尺,对于地质灾害性地形进行灾害监测和评估时一般采用1:2000比例尺,而1:500和1:1000通常用于项目工程中的施工和验收环节。在测量过程中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准性,一般将测量结果和一直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提升测量数据的精准性。完成地形图数据测量只是第一步,之后还必须将测量的结果应用到实地地形图中,验证其精准性,从而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修改,补查缺漏之处。

2.土地整理地形图测量技术影响因素

地形图测量技术一半是测量地球表面上的地物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高程,将投影和高程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进行缩小,在采用符号标注并绘制成地形图。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土地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会采用航空微型测量技术,而针对小范围的土地测绘一般采用聚酯薄膜测图板技术[2]。影响地形图测绘数据的精准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气。天气因素是影响地形图测绘的首要因素,恶劣的天气环境会给测绘工作带来极大阻碍,也会使测量所得结果出现误差,进而直接影响到测量数据的精准性。二是测量仪器的性能。测量仪器性能高低是影响测量结果的关键,性能良好、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的仪器更能够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因此测量工作开始时要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调整好仪器的各项参数设置。三是人为因素。测量员是操控仪器和完成测绘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测量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较差、缺乏责任心、对工作技术要求松散、操作过程不符合规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测量数据的精准度大打折扣。

3.土地整理地形图测量技术类型

3.1数字化测量技术

数字化地形图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测绘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精确度高、成图速度快。数字化测量仪器操作简单便捷,用于野外测量较为灵活方便。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测量结果实时显示。数字化测量仪器设备具有高清的成像成图软件系统作支撑,能够将测量到的地形结果通过图像形式动态实时地展示出来,而测量员整个的地形测绘工作也是透明而直观的,可以为地形测量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二是提高野外地形测绘效率,节省测绘工作时间,该仪器特别适用于野外地形测绘,能够任意查看定位坐标。该项技术能够弥补以往传统测绘技术不能迅速成图的缺陷。三是不收作业时间限制。数字化测量技术没有作业时间的要求,拥有智能化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地形测绘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只需一个人就一个完成采集点坐标测量数据采集,此外该仪器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联网设备传递到数字化软件数据库中,并根据使用者的要求生成不同比例尺的地图[3]。

3.2全站仪测量技术

全站仪测量技术同样是一款操作便捷的技术,它同样具备测量数据精密、操作灵活轻巧的优势,全站仪测量所得的数据一般都是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在土地整理地形图测绘中,全站仪测量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步发展,全站仪仪器的便捷性和精准度也在不断提高[4]。全站仪测量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项目工程地形图测量时,要运用到工程放样,采用全站仪测量能够将施工设计规划图中的相关电位精确而快速地预设到地面上,减少施工误差。二是才继续拧地形图测绘时,能够将控制测量技术和地形测量的实施过程进行同步,为施工测绘提供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并指导项目施工的导向测量工作。

3.3GPS-RTK定位测量技术

一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GPS测量时,载波相位法可以将精度拓展到1ppm。在大量的工程测绘实例中,运用GPS技术测量的相对定位精度能够控制在50m以内,目标相对定位精度能够精确到1mm,也就是说能够观测到一只苍蝇或蚂蚁的动态运动过程。而在1500m以内的工程测量和精度定位中,监测定位数据的误差在1mm以内,在高层建筑检测定位时,垂直平面误差在5mm以内。由此可见GPS定位测量技术的具有高精准度的优势。GPS定位测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定位数据,为工程测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二是具有多功能、适应广的优势。GPS定位测量的功能繁多,应用范围较广。GPS能够为客户提供持续性实时的动态目标的三维立置、移动速率以及时间信息,在定位和导航功能之外还可以用于测量目标运动的速度和目标距离。三是具有测量耗时短、操作简便的优势。传统的工程测量以静态定位为主要方法,选择一条准线,根据规定的观测精度和观测要求来完成检测测量任务,测量时间在1小时至3小时间,而GPS动态定位法,可以将几个小时的测量任务缩短为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GPS定位测量技术本身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及空间定位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只需要人们根据实际应用安装一定的开关设备,同时发出任务指令,GPS定位系统就能够全面、精确地采集到用户所需要的数据。

4.结束语

在土地整理的地形图测绘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地形图测绘技术,严格遵守测绘时的相关操作规范和行业准则,测量人员要秉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测量前检查仪器的共组状态,注重测量结果的精准度和质量型,这样才能确保地形图测绘的规范化、科学性以及可靠性。

第5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土地开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发环境、利用资源和整合自然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是这一需求在土地工作的具体体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合理应用用测绘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利用其基础性作用,而且可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过程的科学管理,也可以在现实中缓解整个社会对土地粗放型对土地的需求。

1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和现状

1.1土地开发整理是保障各项建设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快农村产业化调整,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2当前,我国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测绘成果质量不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甚至伪造测绘成果、虚报测量数据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尤其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工作。

1.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各个时期都会贯穿着测绘技术的应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要对整个整理项目区内的地形地貌测绘、最终形成一张地形图,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底图,保证规划决策的准确性。

2地籍测量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

2.1主要服务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和后期。对一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地籍图,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和补测、修测后编绘的。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必须让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甚至是四邻参加,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2.2工程的前期决策。在这一阶段,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旧村复垦、旧城改造涉及的搬迁人口以及损失评估,旧城镇的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林地、坟墓的分布、面积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

2.3工程的设计阶段。这些涉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建设计划的审查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优劣判断、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分别为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提供不同的属性信息,供其决策、协调,作出最准确的反应。

2.4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中期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

3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要求

3.1勘测图。土地开发整理所使用的勘测图,是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为完成这项工作,有条件的,须在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测区基本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密来满足测图需要。

3.2高程控制。一般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若高程点分部比较合理,这样既可以满足高程控制的需要又可以减少工作量。如有特殊要求或曲面拟合达不到精度要求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如果区域较大,高差大,可以分区域选择校正点。

3.3权属调查。一般按1:500或更大比例尺测图时,可以待测量结束时再调查,但1:2000或更小比例尺测图时必须实地进行实测,对界址点一般采取RTK的方法进行测量,最终形成界址点成果表。

3.4碎部测量及地形加密。用RTK测量时,每天作业前必须检查各参数,并且测量一个控制点作为检核。RTK测不到的地方采用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时应注意测站检查,确保测站设置正确。测量中要加密拟规划建设的沟渠沿线、拟增加和改建道路沿线两侧、土地平整区域的高程点,以达到计算土方量的要求。

3.5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地块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力的调整。因此,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如何结合起来,是完成开发整理任务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结束语

从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的总体作用及服务对象来分析,其核心性质还是地形测绘,包括大量地形、地貌、地物等要素的测绘。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及施工放样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的地形测绘内容应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张奇;白易;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测制工程标准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9年01期

[2] 张晶;浅谈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8期

第6篇

关键词:地基处理;换填;碎石垫层;CFG桩 ;强夯;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原地面处理

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施工。原地面处理后符合下列要求:原地面基底密实、平整;松软表土及腐植土清除干净,翻挖回填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换填

2.1施工方法。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挖除换填深度内的软弱土层,预留30~50cm的土层进行人工清理。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将底部整平;如果底部起伏较大,设置台阶或缓坡,按照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开挖宽度不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半填半挖地段或路堑地段挖除换填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换填底部纵、横向的排水坡度,防止局部积水、淤水。换填施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

2.2质量检测。1)施工前对换填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核实。2)换填所用的填料符合设计要求。3)换填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挖除干净,坑底按设计要求整平。4)分层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换填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测方法如下表:

3、 碎石垫层

3.1施工方法。碎石垫层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碎石分层填筑压实。分层厚度、压实遍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采用自卸汽车运输,后倾法卸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

3.2质量检测。碎石垫层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规定:

4、 水泥搅拌桩

4.1本标段部分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桩位布置、桩径、桩长和间距按设计施工,水泥搅拌桩顶设置碎石垫层,其间铺设土工格栅。采用水泥搅拌桩机进行施工。施工前,首先做好场地防排水工作,使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将施工地段内原表层土清除,挖除地表植物根系,回填至原地面,并形成路拱,中心高0.2m,两侧与地面相平,并碾压密实。施工时,按照预先放好的成孔路线,逐孔钻进、搅拌成桩。为保证成桩质量,正式施工前,先进行成桩试验,以掌握该场地的成桩工艺和各种技术参数。保证施工时达到最佳成桩效果及质量。

4.2保持桩机与灰浆搅拌操作人员的密切联系,保证喷浆时连续供浆。因故暂停立即通知桩机操作者,防止断桩。配备专人详细记录搅拌桩机下沉或提升时间、供浆与停浆时间、钻进深度等。水泥搅拌桩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后,上面铺设碎石垫层,地基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5、 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

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按设计要求检验预制桩的质量。

5.1采用三点支撑履带自行式柴油打桩机打入法或静压法施工,吊车喂桩。根据施工数量可安排多台打桩机从中间向两端同时施工。

5.2预制管桩施工前于基底范围内铺设0.5m厚填料工作层。按照现行《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试桩,以确定机械组合及各项工艺参数,检验桩的承载力。

5.3打桩开始时采用较低落距,并在两个方向观察其垂直度,当入土达到一定深度确认方向无误后,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落距锤击,桩与锤间铺设弹性衬垫,锤击采用重锤低击。

5.4预制桩采用法兰盘连接或钢垫板焊接,采用焊接连接时在桩接头自然冷却后方可进行施打。

5.5当落锤高度达到最大值,每击贯入度小于或等于2mm时停止锤击,如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采用换锤或辅以射水等措施下沉至设计深度。

6、CFG桩

6.1施工准备。根据设计资料进行场地平整,测量放样。对施工选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进行试验,选定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资料及选用设备,进行成桩工艺试验,试桩数量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少于2根,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6.2 CFG桩施工。CFG桩施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施工工艺。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施工工艺参数。钻机就位后校正好钻杆的位置和垂直度,垂直度的容许偏差不大于1%。

按试验配比配制混合料,计量准确,坍落度、拌和时间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不少于1min;搅拌的混合料保证能顺利通过刚性管、高强柔性管、弯管和变径管而达到钻杆芯管内。

钻孔开始时,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杆至钻头触及地面时,启动马达钻进,先慢后快。在钻孔过程中,如发现钻杆摇晃或难钻时,要放慢进尺,避免导致桩孔偏斜、位移,甚至使钻杆、钻具损坏。当钻头到达设计桩长预定标高时,关闭电机。

CFG桩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钻杆芯管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严禁先拔管后泵料。提拔管速率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提拔速度均匀,拔管至桩顶,桩顶标高高出设计标高50cm。灌注成桩后,桩顶采用湿黏土封顶。

6.3质量检测。CFG桩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

7、 冲击碾压

7.1施工方法。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及沉降量控制值进行现场试验,确定采用机械的规格及性能,冲击压实的遍数、冲击能等参数,确定质量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冲击压实采用拖式冲击压路机,由地基处理范围两侧开始向中心碾压,直至达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冲击压实次数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控制值或现场施工时以冲击轮轮迹高差小于15mm来控制冲击压实次数。

冲击碾压的加固范围要超出路基两侧坡脚外宽度为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冲击压实时均匀碾压。相邻两段冲击压实搭接长度不小于15m。冲击压实前,及时对地基适量洒水,使水份充分渗透,然后冲击碾压。冲击压实10遍左右后,用平地机大致整平,继续冲击压实。

冲击碾压完成后,表层的松土重新刮平,并用振动压路机压实。

7.2质量检测。冲击压实施工的质量检测及处理效果的评价标准符合现场试验确定的结果并满足设计要求。

8 、强夯

8.1施工准备。依据设计高程及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平均变形量,确定夯前地面高程。夯锤重量根据设计土层加固深度、土的性质、夯锤落距及试夯参数确定。施工前,按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强夯参数。在设计强夯区域内测设强夯夯点,测量场地高程。

8.2强夯施工。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设备,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强夯设备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按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后,平整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逐次完成全部夯击点要求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或碾压达到设计要求。

强夯施工中,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夯击能量、夯击间隔时间及施工步骤符合设计要求。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击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偏夯及时纠正,满夯时搭接面积不小于四分之一。

8.3质量检测。强夯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

这种方法是将重锤以一定的落距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使地基出现强大的应力波,引起土体内密度、应力、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从而到达加固地基的目的。强夯法由其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设备简单,施工迅速和工程造价低廉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

9、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地铁施工建设过程中从前期勘探到项目竣工,施工测量工作贯穿始终,服务期长。各项测量工作有严格的限界规定,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特点,联系测量时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轨道结构采用整体道床,铺轨基标测量精度要求高。但是,在施工测量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较多、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欠缺或对施工测量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的存在,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广州地铁、沈阳地铁、哈尔滨地铁施工期均采用了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施工测量三级管理的目标

地铁土建施工期间采用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总体目标:

确保土建施工及装修阶段各个部位按照设计图纸准确就位,地面控制网施工期间完整、连续、可控、正确;围护结构中心正确;开挖初支断面满足净空要求(衬砌厚度满足设计要求);盾构掘进始发边正确、姿态可控;隧道中心线偏离在误差范围以内;各个贯通面满足规范要求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25mm;断面测量及限界测量满足调线调坡要求;铺轨控制基标检测满足精度及施工进度要求。

3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施

3.1施工测量内容

地铁施工测量按照服务性质分为:施工控制测量、细部放样测量、竣工测量和其他测量。

3.2地铁施工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1)施工控制测量

施工控制测量包括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三部分:

1.地面控制测量:维护施工期间地面平面、高程主控制网,维持其完整、可靠、可用;为方便施工加密的地面平面、高程控制点并维持其可靠、可用。

2.联系测量:地面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通过竖井、斜井、钻孔的定向测量和传递高程测量;地下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高架工程的向上传递高程测量。

3.地下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导线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水准网控制测量;平差地下平面、高程主控制网,各段工程间的衔接测量;隧道贯通后平差确定地下主控制网的坐标、高程。

(2)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

1.建(构)筑物的结构和装修工程放样,设备、管线安装工程放样,包括暗挖法中的施工导向、初支断面、模板台车就位等;盾构法施工时盾构环圆心定位,盾构机定位、纠偏和管片的拼装等;明挖法施工的基坑围护结构、开挖及隧道结构等施工作业要求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2.高架部分桩基、承台、墩、柱位的放样,预制梁的拼装架设(砼梁浇注)及其相关的测量作业。

3.精确铺轨要求的测量作业。重点是控制铺轨基标(包括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设来保证轨道的设计位置和线路参数,同时亦保证行车隧道的限界要求。

(3) 其他测量作业

在工程前期和工程后期,为工程措施服务的其他测量作业。

3.3管理的二级复核体系与三级复核体系

(1)二级复核体系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按照标段监理、施工承包商二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由监理单位对承包商的所有施工测量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

图1二级复核程序

(2)三级复核体系

施工控制测量按照:承包商、标段监理、第三方测量三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

图2三级复核程序

需要进行三级复核的内容包括:

1、 矿山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含联络通道)至50m处、100-15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开挖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15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2、盾构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基线及始发前的圆心定位及地下高程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至150m处、300-40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m-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掘进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40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3、地下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至整个车站长度的1/2处及车站底板结构完工时应进行检测;暗挖车站参照矿山法区间执行。

4、明挖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底板施工至整个区间长度的1/4、1/2、3/4长度处及底板完工时应进行检测。

5、地面线、地面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及中线控制点(含曲线要素点)应进行检测。

为了确保隧道正常贯通和满足设计的净空限界,以上各项检测,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凡承包商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及成果,必须满足《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经自检和驻地监理审查,向测量中心提出检测申请(报申请单与测量资料),经检测合格后,上报业主备案审定。

4第三方测量与参建各方关系

4.1第三方监测与业主、承包商、监理的关系

第三方测量与业主之间是一种经济、法律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第三方监测合同确定,并各自负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测量与标段监理、承包商是一种工作关系,即工程施工期间确保施工测量顺利开展工作中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来确定。

4.2第三方测量工作的特点

测量检测是在收到承包商申报的测量自检合格资料后进行的独立测量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受业主委托对测量质量进行的复核控制。在地铁建设工程中,测量检测工作需要随时随地解决各施工单位中出现的有关测量问题;检测单位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工作;检测人员应该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严格管理、精心施测,确保成果质量;检测队伍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时间意识。

5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践

5.1哈尔滨地铁一号线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

哈尔滨地铁一号线通过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实践施工测量多级管理,通过确定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规定承包商、监理及第三方测量检测单位的责任和主要任务实施施工测量多级管理复核。目前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已顺利运营通车,各区间贯通误差不超过20mm。

5.2第三方测量与监理、施工单位配合方案

(1) 第三方测量与监理单位配合

1、同驻地监理一起学习有关测量规范、沈阳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并认真贯彻。

2、对驻地监理测量力量薄弱的章节进行培训。

3、同驻地监理建立信息平台即时掌握承包商测量进度和质量,严格把握测量三级复核制。

4、会同监理单位一起解决现场测量问题。

(1) 第三方测量与施工单位配合

1、对测量力量薄弱的承包商进行培训。

2、即时掌握施工进度,提前同承包商联系测量检测工作,安排测量检测工作宜在不影响施工进度下进行,比如机械维修保养时段进行。

3、积极主动深入工地现场,掌握各工程的测量工作情况,认真审核承包商测量方案,督促承包商严格按照规范和管理细则要求作业。

6结束语

虽然建立了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测量管理,地铁施工参建各方也经常强调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但施工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测量问题,有的影响到设计改线,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