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蝗虫灾害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09:25:13

序论:在您撰写蝗虫灾害治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蝗虫灾害治理

第1篇

关键词:玉米;管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黄龙县位于陕西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龙县辖2镇11乡、5个居民委员会、110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区域面积2752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无双期186d,年降水量580~630mm之间,适宜玉米生长。当前黄龙县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现就黄龙县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1 科学指导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集中力量、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主攻单产、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同时以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播种、化学除草四大技术为依托,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情况。

2 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

玉米选种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特点和积温条件及生产要求,选择耐密中熟、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及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如:陕单609、郑单17、榆单9号、郑单958、万瑞168,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科学管理、合理密植、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播前每667m2用1.5kg或50%的辛硫磷乳油0.1kg,拌土均匀、撒在地表。种子要选择那些有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要提前精选,把那些颗粒不饱满的、发霉的种子去掉。晾晒2d左右,播种前在用40%甲基异茂柳磷500mL,加水20L,拌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病菌,预防地下害虫。

3 技术规范

3.1 精细整地

在清除前茬作物根茬和地膜的基础上,根据墒情,结合深施底肥机械深耕翻,耕翻深度20~25cm,随即耙耱收墒,清除末腐烂的前作根茬与残膜,达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一般选用幅宽为80cm、厚度为0.007mm的微膜或线型膜,适合用小行距为40~50cm宽的垄面。根据垄宽和垄沟宽划线抢墒起垄,一般垄高8~10cm,采用宽窄行播种方式,小行40cm,大行80cm。一般采用膜侧播种,采用机具进行覆膜,每隔3~5m压一土带,以防风鼓膜,可先覆膜后播种。

3.2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玉米单产提升肥料是基础。特别是随着目标产量的提高,每667m2施有机肥5000kg、尿素10kg、45%佑地盛丰80kg(N:P:K)=23:12:10。所有示范片、核心示范田都必须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以科学大量的肥料投入来保证优良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以高投入保证高密度下的个体良好发育,实现高收入。

3.3 推广病、虫、草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防治目的

主要防治玉米蚜、玉米螟、大小斑病、青枯病、死黑穗病、粗缩病等病害。综合防治病虫害面积要达到100%。做好示范片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用50%乙草胺100~150g、或90%乙草胺(禾耐斯)80~100g、兑水30~40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对杂草进行土壤封闭,预防杂草生长。

4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春玉米播种要根据地温和商情,当土壤5~10cm温度稳定10℃以上时,即可播种子,商情不足时,可趁墒提前覆膜,播种时间以4月下旬为宜。争取在4月底播种完成。采用宽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播种密度根据品种、株型、环境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品种为郑单958,中肥密度为5000株/667m2,高水肥密度为5500株/667m2,陕单609中肥密度为4500株/667m2,高肥可达5000株/667m2。播种深度。可根据墒情,土质结构而定,一般在3~5cm深为宜,土壤质地疏松可适当浅些,易干燥的砂土壤,可适当深些。

5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定苗要早,幼苗3~4叶时间苗,5~6叶按留苗密度定苗,除去弱苗、病苗、小苗。每孔留一株健壮苗,缺苗的垄要留双苗。生长期内用呋喃丹颗粒少许放入喇叭口内防治虫害,同时可联防粘虫,在出苗后3~5叶或在玉米8~9叶时,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每667m2用乙草胺100g兑水100kg。准确控制用量,避开高温天气,、合理使用。

6 施肥技术

根据玉米单产提升肥料基础,实施测土配方,每667m2施有机肥5000kg,尿素10kg,45%佑地盛丰50~60kg,混合均匀后在耕地时撒施地表,深翻土壤。分次施入的原则,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按照尿素肥,同时分4次进行施肥,用作底肥施用30%,拔节追肥20%,孕穗施肥40%,灌浆追肥为10%,原则上是要施走底肥。

7 病虫害防治

玉米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性重,若防治不及时,后果严重,容易造成减产,苗期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蚜虫、蓟马、粘虫、红蜘蛛、二点委夜蛾等。

7.1 苗期常见的虫害防治

防治二点委夜蛾可用撒毒饵、灌药、喷药来防治。防治玉米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有条件的情况,在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苗期的粘虫用2.5%敌杀死或40%乐果1000倍,同时兼防蚜虫。红蜘蛛用爱诺螨清2000~3000倍液洒。

7.2 玉米褐斑病

每667m2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

7.3 玉米青枯病

在喇叭口期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金雷多米尔1000倍、康正雷1000倍或盖克1000倍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mL,并注意雨季排除积水。

7.4 玉米锈病

用使百克1000倍、使百功1000倍、禾果利1500倍、三唑酮800倍喷雾。

7.5 玉米瘤黑粉病

及时割除病瘤集中深埋处理,并加强田间管理,如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减少虫伤口;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纳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喷雾。同时,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用水,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度灌水,勿使受旱。

7.6 玉米小斑病

发病残体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d喷1次,连续喷2~3次。

8 适迟收获

第2篇

[关键词] 蝗虫 综合防治 新疆布尔津县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9-02

一、新疆布尔津县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新疆布尔津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主要有山区、丘陵和半荒漠地带组成。这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首先,新疆布尔津县地广水丰,在这里有宜农荒地共190万亩,目前已经开发使用的有32万余亩,耕地资源十分的丰富;其次,布尔津县林茂草盛,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30.3%,有着丰富的草原草场,面积为1227万亩,各种自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积为518万亩。

新疆布尔津县的气候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夏季比较干热,冬季又严寒无比,由于天气干燥,此处降水量较小小,而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

近年来,布尔津县立足本地的区位自然优势,大量种植大豆农作物,发展大豆及其相关产业,在政府的强有力的科学的政策指导下,布尔津县的农业发展比较迅速,促进了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全县各项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新疆布尔津县发生蝗虫灾害的原因

蝗虫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地区如果发生蝗虫灾害,那么这个地区一定比较适合蝗虫的生长,那么蝗虫生活习性有何特点呢?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蝗虫的生命力极强,善于生活与各种环境中,尤其喜爱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草原地区等,同时,蝗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比如小麦、玉米、高粱等植物的叶子都是蝗虫的最爱。

在布尔津县,有许多有利于蝗虫生存的地方:

1.布尔津县的自然环境,有高原山地,有低洼的丘陵还有半干旱的荒漠,这种环境,正好适合了蝗虫的生存。

2.布尔津县的传统农业中的农作物,正是蝗虫最爱。传统农业中,大部分都是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前三者都是蝗虫喜欢吃的植物,所以,在布尔津县蝗虫可以尽情享受丰富的美食。

3.布尔津县光照充足,且气候干旱少雨,附近有不少河流,所以土壤也比较湿润,这些环境,正好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天机,所以蝗虫在布尔津县可谓是自得其乐。

4.布尔津县经常发生蝗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灭蝗行动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灭蝗的方法有待提高。

三、在布尔津县,如何进行蝗虫防治

我们应该根据布尔津县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作物种植实情,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蝗虫工作。

1.做好蝗情监测及报告,制定防治蝗虫方案

政府发挥自己的职能,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在蝗虫最容易爆发的季节和地区,专门设立蝗情检测站点,对蝗虫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且及时形成报告通知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拿出一套防治蝗虫的方案分发下去,以防蝗虫灾害发生时而不知所措。

2.对蝗虫的防治,采取生态治理

所谓的生态治理,就是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蝗虫的措施。在布尔津县,首先我们应该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蝗虫喜爱的小麦、玉米、高粱,尽量的减少种植,加大油葵、打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断绝蝗虫的食物来源。其次,对于经常发生蝗虫灾害的田地,采取改变田地的种植方式,如改变传统播种方式,进行秋耕冬灌,消灭蝗虫越冬卵等,这样,使得蝗虫生存地改变,也可以较好的防治蝗虫灾害的发生。

3.动物防治蝗虫

利用自然界中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对蝗虫的防治采取动物防治方法。首先是利用蝗虫的天敌剿灭蝗虫,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如蛙类和鸟类,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等,都是蝗虫的天敌,他们中大部分与蝗虫生存环境相似,能更为有利的消灭蝗虫。一般情况下,蝗虫的天敌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蝗虫的数量,避免蝗虫成灾。其次,大力养殖家禽,养殖牧鸡、牧鸭等家禽,在蝗虫出现的季节,放这些牧鸡牧鸭进入田地,进行捕捉蝗虫,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蝗虫数量的增加。

4.药物防治蝗虫

药物防治蝗虫,成果比较明显,见效较快,但是安全性有待商榷。利用药物灭杀蝗虫,一定要选择对农作物和土地的毒性较小的药物,不要顾此失彼。药物防治蝗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物药物,一类是化学药物。

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目前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是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微孢子虫主要是为了让蝗虫食用的,蝗虫一旦食用了蝗虫微孢子虫,就会使得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然后致其死亡。而印楝素则是一种真菌,蝗虫一旦与其接触,这种真菌就会进入蝗虫体内进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蝗虫死亡。这两种方法只会杀死蝗虫,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没有任何的害处,因而,在防治蝗虫的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蝗虫比较可取。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一定要注意化学农药的药性以及对农作物的损害。目前,防治蝗虫的化学农药比较多,例如机磷类农药的马拉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绿氰菊酯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等。这些药物或喷洒、或喂食,毒害效果比较明显。因而,在实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蝗虫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保证高效低毒、低残留,确保人身安全及农作物安全。

四、结语

在新疆布尔津地区进行蝗虫防治,我们要结合布尔津地区的本地实际状况,有步骤的稳妥的进行蝗虫防治,采用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蝗虫防治,保证蝗虫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安全。本文对布尔津地区的整体自然风貌和气候条件做了概括,又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有条理的陈述了如何防治蝗虫的措施,以上一系列举措,相信对于布尔津地区蝗虫防治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它与地面调查资料的结合,对精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曼延发挥了重要作用.赤峰市是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本文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阐述了“3S”技术应用于赤峰市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概况,分析了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其在农业病虫害应用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3S”技术;农业病虫害;赤峰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8-03

近年来,“3S”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广泛,人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辨别地面植被类型和环境情况,而且能够对人的活动范围和房屋建筑的分布进行动态观测,在自然界中“3S”技术与农业病虫害相结合在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中可以起到空间决策作用,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虫灾不同程度的威胁,赤峰市受到蝗灾威胁最为严重,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高效生产与病虫害的防治等研究更加受到广泛关注.

1 “3S”技术及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1.1 “3S”技术简介

所谓“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相互结合并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1.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是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它能够对空间及地球表面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描述,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能用直观方式的表现出来.

在病虫害预防控制领域,GIS系统能够直观、准确地将病虫害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来[2].它利用二维地面数据和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特定地理位置中影响病虫害分布的各类影响因子,并估计出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1.1.2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来研究地面物体大小、形状、位置、性质及环境相互关系[3].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RS技术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

1.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全球三维实时导航的卫星导航系统[4],它利用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等给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精度的离线或在线的空间定位数据.

随着技“3S”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GPS、RS、GIS集成应用在蝗虫的监控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在我国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吉林省地方病研究所同北京台众思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GPS工作站,将“3S”技术与蝗灾的专业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GPS对蝗灾的分布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2 “3S”技术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3S”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野外实践,“3S”技术在病虫害的迁飞及爆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在蝗虫的动态监测方面呈现出美好的前景.这里以蝗虫为例,分析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3S”技术在国外蝗虫监控领域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3S”技术在蝗灾的监控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非苏丹红海一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沙漠蝗虫繁殖地区之一,在沙漠蝗虫的生存环境方面利用GIS技术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入库、分析、整理并绘制出成图,并把遥感生存环境分类并绘制出成图跟其GIS绘制出的成图进行复合研究,从而获得此区域的“蝗虫繁殖区域分布图”[5].对于沙漠蝗虫的繁殖、迁徙和群聚的各种生存环境的可能性评价结果在图上都能准确的呈现出来,并将评价图用于有针对性的地面沙漠蝗虫防治的队伍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疫蝗委员会(APLC)开发的“沙漠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澳大利亚蝗虫决策支持系统”,对澳大利亚沙漠蝗虫危害的有效控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格外突出,能够定点管理数据资料.因此将若干种蝗虫发生的预测结果及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的手段对蝗虫种群的产卵分布、迁徙路径及发生发展预测分析,并将蝗虫防治和发生实况以图形形式显示,更能直观、精确的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另外,GPS能在经纬度上对蝗虫的调查数据资料自动定位,从而能够准确的在电子地图上呈现出田间蝗虫实时发生的状况.

1.2.2 “3S”技术在我国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现状

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等研究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开始从事“3S”技术在蝗虫监测领域方面上的研究.“稻纵卷叶螟的动态变化显示系统”由汪四水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建立了起来,为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病虫害预警监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马建文、韩秀珍等人通过在野外持续观察和试验研究以及对卫星数据同时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遥感飞蝗生育过程监测”,分析在蝗虫的虫卵期、幼虫的生长期和成虫的迁移期三个不同阶段的遥感调查指标和监测特征数据,对蝗虫的发生进行动态监测[6].自1996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倪绍祥教授利用“3S”技术在青海湖地区对草地蝗虫的发生、迁飞、预测模型、蝗群的变化规律、监测系统等层次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8].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些研究只能说是初探,沙漠蝗虫和田间蝗虫在发生规律、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和预防与控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蝗灾进行动态监测领域运用“3S”技术越来越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2 赤峰市农业病虫害调查分析

2.1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1 对预防工作不够重视

从对赤峰市调查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基础,关键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正确的预测与预报的关键是模型.田间实验调查数据和基础性研究是高质量模型的根本.在我国海量数据若不能形成一个统一、共享的平台,很难对数据进行共享,使得预防系统在研制中缺乏基础性数据,在客观上使得病虫害防治系统向先进水平发展的程度受到了限制[9].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对基础性的研究.

2.1.2 使用“门槛”过高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3S”技术使用者一般为专家、科技人员以及少数农民.赤峰市农民较多,而且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技术系统的操作有些困难.而“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可操作性强,在实践中“3S”技术经常是集成应用的,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要求比较高.因此,让农民熟练的使用“3S”技术,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

2.1.3 没有对症下药

赤峰市部分农户为图方便省事,盲目的将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急于对病虫进行防治.在某一时期把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全部用上,由于部分农药不适合混合使用,发生了化学反应结果造成农药使用效果下降,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有的甚至还会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什么时期,有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防治,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目前,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逐步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农业害虫的发生的区域特征、形态和在某一时期发生的症状形象的表现出来,并加以实况解说,使原本难以理解的推理变得简单、生动了起来,这为农民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2 农业病虫害控制和治理的对策

由于蝗虫等病虫害引发的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以来其发生、监测及防治都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下面以蝗虫为例,论述其主要控制对策.

根据赤峰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关系的研究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变化所引起的旱、涝灾害,都会引起蝗灾的发生,这将使频繁发生的沙漠飞蝗和田间蝗虫延续到21世纪末[10].

建立蝗虫区域性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和控制蝗虫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运用“3S”技术全面分析和评价蝗虫发生区域的相关影响因子及其地理理特征分布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蝗虫动态监测网络系统;设计遗传基因芯片,利用DNA芯片技术,辨别田间飞蝗散居型与群居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用以监测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11];为了研究蝗虫灾害的中长期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的适宜期,对不同地理区域内蝗虫的类别、数量、发生程度及发生期进行动态监测;运用蝗虫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动态模型、成灾蝗虫的物候学模型、生存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等,建立计算机预防控制模型,为蝗虫的发生、迁徙范围及蔓延趋势等作出准确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蝗虫的发生特点,要想长期对蝗灾进行综合治理和持续控制,不仅要依靠技术平台的监测与控制,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2.2.1 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

开展蝗虫持续控制和综合治理的前提是研究蝗虫的发生规律及其成灾原因.主要从蝗虫发生的空间位置、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关键因子的关系;蝗灾的地理分布规律;蝗虫暴发成灾的动态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蝗虫的发生动态、蝗虫发生地的环境变化与生态条件的影响等内容的研究.

2.2.2 蝗虫灾害的综合治理

从生态学角度,对蝗虫灾害进行有效控制.生态学控制技术,是根据不同的蝗虫发生区域(沿海区域、滨湖区域、河泛区域、草原区域等)的结构、功能及其景观特征提出来的,包括天敌的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节、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合理放牧、物种多样性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生态学控制技术,控制其种群数量在经济指标之下,避免其暴发成灾.

从化学角度,对蝗灾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控制突发性蝗灾的发生,应使用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新试剂和新品种.例如使用一些自主研发的氨基甲酸酯、溴氰菊酯、虫酰肼和氟虫脲、锐劲特等.

从经济学角度,对蝗虫的监控进行分析.研究蝗虫灾害指标体系;成灾蝗虫的防治指标;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蝗虫对其它组分在经济生产中的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的经济阈值体系和治蝗决策体系.

3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农业病虫害监控领域内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将得到拓展和深化.未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蝗虫生存环境特征与遥感图像特征关系的分析

在蝗虫监测方面使用遥感图像,利用图像特征去监测蝗虫的发生区域特征、繁育环境及生存条件是其主要途径.因此,若要摸清蝗虫的生存环境特征与种群的繁殖与发生之间的关系,就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中的作用.从客观上说,这种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模式一般不固定,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草地蝗虫的暴发密集程度与降水量的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但北非地区的沙漠蝗虫则相反,草地蝗虫的密度降低的地区降雨量一般都超过其平均值,这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一些地区的情形相差不多[12].此外,研究蝗虫的密度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须考虑到蝗虫产卵、孵化、成熟等不同生活阶段,因为在这些不同生活阶段,蝗卵或蝗虫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类型的关系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从总体上说,尽可能采用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的遥感图像(如NOAA/AVHRR)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地面环境展开详细调查,这样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才有可能实现.

3.2 加强GIS技术在蝗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GIS技术可将蝗虫生存环境特征数据与遥感数据资料及历史蝗虫灾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显示出其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发展应将GIS作为蝗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充分加强其在这一领域的实用性.因此,GIS不仅可用于对蝗虫生存环境数据资料、历史蝗虫灾害数据及与其有关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还可以与蝗虫防治有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新型GIS系统即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预防蝗虫暴发的决策支持系统.此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作用.同时,应亟待探讨“结构化”的数据参数收集方法,使GIS系统更方便分析和处理病虫害的历史数据和实况资料及各类生存环境记录.

3.3 利用“3S”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专家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一领域内对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分析、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14].它对农作物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诊断,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病虫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通过与专家系统结合,能够即时反应出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能反映出专家系统对其的预测性.GIS技术与专家系统结合,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能够准确描述,从而使监测结果更生动、直观且接近实际.建立动态数据库,可以对各地区病虫害监测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系统的共享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赤峰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研究自身不足之处,充分发挥“3S”技术独有的特点,增强防灾救灾能力.由于用“3S”技术精确定位,用药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唐群峰.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土地上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2).

〔3〕张建宏.3S技术在鼠疫疫源地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1(6).

〔4〕李秋荣.基于SUKF方法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5〕倪绍祥.遥感与GIS在蝗虫灾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0(2).

〔6〕冯晓东.3S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概况[J].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9(4).

〔7〕郑宇鸣.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

〔8〕韩秀珍.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3(2).

〔9〕严智燕.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5).

〔10〕王正军.我国蝗虫爆发成灾的现状及其持续控制对策[J].昆虫知识,2002(3).

〔11〕刘彦琦.草原蝗灾成因及机械防治[J].新疆农机化,2004(1).

〔12〕江道辉.基于遥感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第4篇

关键词:博州草原 生物灾害 治理现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81-02

博州位于新疆地区西北部,地处准格尔盆地南缘和天山北坡西段,地质地貌特点十分的复杂多变,其中北、西、南三面被大山包围,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博州天然草原种类繁多,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南部山区草地比北部山区草地干旱,西部草地比东部草地干旱。其中在博州地区存在高寒草甸、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以及平地草甸,在该地区干旱荒漠性气候是影响本地区草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情况

首先,草原蝗虫发生与危害情况。近年来,受气候异常、草原生态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草原灾害发生规律和近期调查数据,2014年,博州草原蝗虫危害总面积26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30万亩。蝗区的主要优势种蝗虫为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戟纹蝗、牧草蝗等;其次,草原鼠害发生与危害情况。今年春季,博州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偏低,草原鼠害发生期有所推迟。进入4月份,该州气温逐步回升,草原害鼠开始活动,危害逐渐呈现。2014年全州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7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18万亩,危害鼠种为赤颊黄鼠、大沙鼠、鼹形田鼠。

二、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治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建立应急指挥系统。从2007年开始,对该地区的畜牧兽医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博州草原站内设立了治蝗办。在县级的草原站都设置了治蝗办。虽然最近几年对博州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其次,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从2009年开始,博州地区开始积极的编制了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预案,对组织体系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地明确,并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监控机制和综合防治保证措施。但是,现阶段该预案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需要我们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之后,才能确定实施;再次,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在博州地区已经积极的组织建设了由各级监测防治部门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多能的高效的防治队伍,其建设规模比较大,内部分别设置了应急分队和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应急救灾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能力;最后,救援装备和物质储备管理。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救援物资和装备已经建设比较完善,其主要由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统一调度,并由博州地区草原站统一进行储备、管理和统一集中使用。

三、博州地区生物灾害成灾原因分析

首先,蝗虫和老鼠的繁殖能力强等生物学特性造成了博州地区自然灾害的集中爆发。草原蝗虫和鼠害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的生物学特性,当环境适合蝗虫和鼠害发生之后,蝗虫和老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的繁殖和生长,当数量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之后,鼠害现象就会发生;其次,自然环境是造成生物灾害成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文中也论述了干旱和荒漠是对草原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博州地区,当春季雨水少,气温回升较慢时,蝗虫卵的孵化时间也会时推迟,这时蝗虫卵的孵化率比较低,蝗虫灾害的发生普遍较晚,同时对草原危害较轻,如果春季持续干旱,气温回升较快时,蝗虫卵的孵化率较高,这时蝗虫灾害的爆发就显得十分突然了,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将整片的草原啃食殆尽。

四、博州草原生物灾害治疗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草原生物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博州地区草原辽阔,地形十分复杂,虫害和鼠害的危害面积十分大,同时,该地区生物灾害的危害种类繁多。在生物灾害治理过程中,蝗虫和鼠害的发生十分迅速,扩展速度十分快,发生的周期逐渐呈现缩短的趋势,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提升,给草原生物灾害的防治带来了艰巨的困难;其次,治蝗灭鼠资金严重不足。在博州地区生物灾害治疗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的现象,草原监测设备落后,防治机械陈旧,防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有效的保证各种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再次,基层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在草原生物灾害防治过程中,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不健全,专业防治技术力量不足,对生物病害的监测调查结果分析存在严重不科学、不准确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在进行草原生物灾害防治过程中往往不能在最佳时间对灾害进行防治,多数情况下都是事后的补救,这种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性往往都会错过最佳的防治时间,会严重影响到草原生物灾害的有效的控制;最后,草原生物灾害研究力度不足。在对草原病害进行防治过程中,草原站对各类草原生物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发生规律还没有完全的了解和掌握到位,在博州很多地区,对草原预测预报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进行蝗虫和鼠害等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五、解决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全面增强对草原生物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认识,严格按照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草原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防治工作的目标和责任。成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工作,业务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把关。应该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协调及时的成立草原生物防治应急指挥部,并在基层下设办公室,明确好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应急预防责任控制体系。各级领导要加大对其重视程度,组织措施得力,确保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全面加强对蝗虫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数量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对灾害动态变化的掌控能力,按照自治区治蝗办的要求和相关测报规程,博州地区及早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一线,适时开展草原野外路线常规调查和固定监测点定期数据采集工作,极大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为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防治期间,博州各级草原业务部门坚持草原灾情专人报告和24 小时值班制度,全面使用“草原生物灾害信息系统”上报草原灾害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再次,不断提高草原生物灾害防控的有效性。积极的开展草原生物灾害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那些危害严重,害虫密度大的区域防控上,积极的推广应用多种灾害的防治技术,从而全面控制好草原生物灾害;最后,加强对资金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各级“防治保障资金库”,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力度,更新购置监测防治等设施装备。加强地区间考察学习与技术交流,立项申报科研课题,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展技术,集中培训,提高防治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严杜建,周启武,路浩,吴晨晨,赵宝玉,曹丹丹,马烽,刘晓学.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3)

[2]龚红花,乌图那生,道理洪. 博州草原鼠害发生分布区域与防治的研究[J]. 新疆畜牧业. 2011(11)

[3]李慧.浅谈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治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畜牧. 2013(32)

[4]梁景之.生物灾害的防治与社会变迁――青海省东部牧区的个案分析[J]. 民族研究. 2010(05)

第5篇

[关键词] 草原资源 虫害 生物和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4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56-02

近些年来,草原虫害问题较为频繁,严重影响到草原资源保护,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化学药物治理虫害,将对草原带来严重的污染,牲畜在食用带有农药残留的青草后,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农药中毒现象,种种弊端始终被诟病。基于这一问题,对草原虫害问题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草原虫害问题,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成本低,为草原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加强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草原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草原植被退化严重

草原虫害是危害草原资源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出现沙漠化,很多植被覆盖面积越来越少,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影响,同时也为草原虫害问题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旦牧草返青,害虫将开始大肆的破坏草原资源,病大量产卵繁衍,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大量草场被害虫啃食殆尽,失去了原有的放牧价值,草场植被荒漠化,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1]。

1.2 气候条件适宜

由于草原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更适合害虫生长、繁衍,每年草原温度和适度的变化都会加剧害虫数量增长,尤其是冬季降雪和春季降水对虫卵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空间,气温骤升或者持续干旱的气候对于害虫生长尤为有力。一旦在适宜的环境下,害虫将大肆繁衍和生长,这就为草场带来严重的打击。

1.3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害虫大肆繁殖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草原多以放牧为主,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牧民过于重视牲畜数量,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时常出现过度放牧和滥牧现象[2]。也正是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放牧方式,导致草原上植被多样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植物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同时为害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虫害肆虐,从而加剧草原荒漠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 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

由于草原虫害问题日趋严重,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性也在逐渐加重,为了能够保护草原资源,抑制荒漠化现象持续加剧,减少虫害滋生,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取代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起到治理虫害问题的同时,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治理成本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2.1 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

草原虫害问题近些年来尤为严重,严重影响到了草原上的放牧业,对于虫害治理问题,在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之前,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介进行大范围宣传,以此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和牧民生物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更为主动的配合工作开展,将其落实到实处,为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此外,还应该加强牧民的技术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培训班,不同害虫分类知识、草原蝗虫检测技术以及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等等,不断提升牧民的虫害治理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保证草原牧民能够更加充分、全面的掌握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

2.2 利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降低草原污染

针对草原虫害问题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繁衍,还具有无污染、治理成本低的优势。在实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中,首先是蝗虫杀虫真菌,即绿僵菌杀虫真菌,从不同剂型种类的杀蝗绿僵菌中挑选出毒性最强的绿僵菌,用来治理蝗虫灾害,主要治理的蝗虫种类多位亚种小车蝗。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可以发现,采用绿僵菌技术来治理蝗虫,害虫减退率高达85%,最终防治效果为75%以上;二是草地螟寄生性天敌昆虫饲养繁殖技术由于草地螟是一种草原虫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昆虫,尤其是在农牧交错区域内,草地螟大肆繁殖,对我国的草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同时影响到了我国农牧业的发展[4]。故此,根据草地螟害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人工繁殖寄生性天敌的方法,利用性诱剂综合防治技术代替传统的农药治理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三是牧鸡减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牧鸡来治理蝗虫,具有无公害、成本低和见效快的有点,能够有效控制虫害问题,保护草地资源,同时在控制草原退化问题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

生物和生态治理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蝗虫天敌进行治理,采用招引粉红椋鸟治理草原虫害,在蝗虫害高频发区域人工建设砖巢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灾害。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草原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为其他草原虫害治理工作开展提供示范和帮助,或是建立药物、机械和储备库,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缩短防治时间,提升治理成效。在蝗虫滋生地区种植蝗虫不喜的枸杞、紫惠槐、灌木、羊柴和沙棘等植被,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有效治理虫害问题,还可以实现控制草原荒漠化,起到防尘固沙的作用,帮助牧民增加收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加强对人畜无害生物农药的研发,诸如,苦参碱和印楝菌素等生物农药,能够有效起到虫害治理的作用,这样在治理虫害的同时,不仅不会污染到周围环境,还可以有效保证人畜生命安全;对虫害实时监测和预报,相关虫害治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尤其是虫害高发区,通过动态监测来分析草原虫害发生规律,从而为后续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料。

2.3 强化专业应急生物和生态防治能力

在草原上虫害频发区域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一支专业草原防虫和防火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知识教育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草原虫害防治队伍[5]。

2.4 加强生态治理

草原虫害治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长远的规划,采用轮牧、休牧和禁牧等措施,为草原青草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草场生长和发育空间,为荒漠化的草场赋予新的生命力,维护草原生命平衡。

结论

综上所述,草原虫害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严重损害到草原资源,不利于草原放牧业生产活动开展,对此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虫害治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消灭虫害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健,陈瑞军.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探讨[J].北京农业,2015,32(3):47-47.

[2] 张焕强.河北省:加大生物防治及生态治理[J].中国畜牧业,2011,27(22):33-34.

[3] 张爱玲.肃南县大力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控技术[J].中国农资,2014,12(8):269-269.

第6篇

基于刘猛将军原型的抗金事迹,元廷很难容忍这样一个英雄充当驱蝗神。故元代长期没有刘猛将军庙的记载。元末再现刘猛将军庙,恰好证明猛将庙兴盛的初始原因,希望借此再次激发世人抗击外族的决心。但为了减少元统治者的阻挠,便把刘猛将军改称为元末指挥使。此后直至明嘉靖朝才再现刘猛将军庙。嘉庆《合肥县志》:“明嘉靖时知府龙诰建,今潜山庙内有神位”。这是建庙时间较早记载。清初,尤其雍正、乾隆朝,刘猛将军庙兴盛。据史料看,顺治、康熙两朝刘猛将军庙记载极少,这当与刘猛将军兴起的初始目的是驱逐外族入侵有关。元廷不能容忍其存在,清朝当然也不例外。猛将祭祀获得清廷认可并敕令建庙推广,是在雍正二年,直隶总督李维钧奏报:康熙五十九年仲春,刘猛将军降灵自序:“吾乃元时吴川人。吾父为顺帝时镇江西名将,吾后授指挥之职,亦临江右剿除江淮群盗。返舟凯还,值蝗孽为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击惨伤,无以拯救,因情极自沉于河。后有司闻于朝,遂授猛将军之职。荷上天眷念愚诚,列入神位。”

猛将军因蝗而死,其神位设置也与蝗灾有关。其职能已发生变化,成为专职驱蝗的神灵。此时刘猛将军庙祭祀已扎根民间,广为流行,已是欲罢不能。经李维钧奏请,雍正随即改变了对刘猛将军的态度。刘猛将军自明末清初再兴后,广泛兴建,这与官府大力推行有很大关系。满清一些皇帝相信猛将军驱蝗灵验,常敕令兴建:雍正二年,“每有蝗蝻之害,土人虔祷于刘猛将军庙,则蝗不为灾”,因此“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民国《定陶县志》也载,“雍正三年知县叶亮奉勅建。”雍正连续敕令兴建猛将庙,足见对该庙的信奉程度。

咸丰《朝邑县志》:“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史料也显示朝廷肯定刘猛将军驱蝗功能对于此庙推行的重要作用,“将军之神力赖圣主之褒勅而直行于西北,永绝蝗蝻之祸,其功亦不伟欤。”地方官及百姓对刘猛将军的信奉也是广泛建庙的主要原因之一。“乙亥年沧、静、青县等处飞蝗蔽天,维钧时为守道,默以三事祷于将军,蝗果不危害。”刘锜一生于江淮间统兵抗金,民间祭奉他,希望他在当年大显神威的地方显灵,驱除由敌方而来的蝗虫。因此,其最初信仰当始于民间,是人民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在各方信奉的情形下,刘猛将军庙逐步向四周扩展。同治《桂阳州志》:“咸丰八年飞蝗入湖南各府县,遂及州境,知县俞晟修祠祀,立刘猛将军神牌于中,明年蝗不为害。蓝山刘猛将军祠在城隍庙侧。”民国《隆安县志》:“刘猛将军庙在高公祠右,咸丰四年知县丘玉璋建。”咸丰《朝邑县志》:“关西旧无蝗,道光十五六年自河南浸而西,不至蔽天,而群飞甚众,上宪下令捕蝗,又饬所在建刘猛将军庙。”光绪《顺天府县志》:“刘猛将军庙雍正二年奉敕建,今合祀于八蜡庙。”由此形成以江淮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其分布密度与中心区的距离成反比。

传统害虫防治观念

不同时期害虫防治观念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消除虫灾。《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秉畀炎火”等,乃驱虫咒语。陈旉也说是“祈之之辞。”《周礼》中“翦氏”、“赤犮氏”等治虫官吏,只是治理室内或水中害虫,或用“嘉草”、“莽草”熏治,或用“攻禬”、“攻禜”、“炮土”等祈禳。从现有史料看,古代首次捕蝗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此后,历代都有捕蝗行动,很多由皇帝诏令、官府组织进行。但捕杀并非主流,人们更主张以顺气、祭祀、修德等方式防治虫灾。

(一)顺气说认为,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作物就能免除害虫危害有所收获。在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统一体和谐有序才能稳定,灾害才不会发生。《吕氏春秋•审时》说,“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灾。”顺天时,则“得时之麻……不蝗;”“得时之菽……不虫;”“得时之麦……不蚼蛆”。“顺”、“逆”天时,得到的是两种相反的结果。重天时、尽地利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陈旉说,“盖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其或气至而时未至,或时至而气未至。”万物依时令感受阴阳之气生长、发育,时、气并不总是同步,有时气先至而时未到,有时则相反。人类只有充分把握二者,合理安排农事,农作物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避免灾害。逆时则滋生灾害,“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顺气说反映了传统农业精华所在,顺应自然的和谐次序对于农业丰收及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二)八蜡之祭始于先秦,八蜡是与农业有关的八种神灵。八蜡通,农业丰收;不通,则歉收。《礼记•郊特牲》:祭祀昆虫是希望其“毋作”,祈求虫不为灾,体现先秦对包括害虫在内所有昆虫的“敬”。古代祭祀大多带有功利目的,祭祀活动遍及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各领域。早期的灵魂不灭论认为,灵魂对其子孙有保护作用,可帮助子孙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因而要祭奉祖先。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坚定了这一观念,人们相信风雨雷电等都由超自然神灵控制。蝗虫肆虐的场面,更似遵从着统一号令。只有通过祭祀,讨好神灵,才能消除灾害。

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嘉庆《旌德县志》记载八蜡祭仪:“每岁腊月上戊日例祭。八蜡之神至期,主祭官補服行二跪六叩头礼,进香奠帛、献爵焚祝俱与祭。钦颁祝文:具官某敢昭告于八蜡之神曰:稼种百谷,天施地生,耕耘收获,惟神之灵,无灾无害。又因乃成,报功崇本,享祀苾芬,四方九土来格来歆尚饗。……以蜡为索,始于伊耆,历夏殷周秦为名不一。至元明祀废。国朝雍正十二年奉檄通行,每岁用十二月上戊日设祭仪。祭品悉照先农典礼。在于县编祭祀银两内,通融办理,并钦颁祭文。”包括祭期、祭仪、祭因、历史演化、清代祭祀概况等。八蜡之祭已成为一种文化融入社会习俗中,经久不衰。

(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观念,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天是“人之曾祖父”。人君受天命主宰天下,皇权至高无上。但皇权从属于天,天有一套评判人间政治得失的标准,人君必须按天意行事。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在天人同类、同类相感的前提下,构建了天人感应理论。灾异源于人事,统治者失德是一个主要方面。虫灾是政事缺失遭致的天谴,只有修德才能消弭灾害,人力不仅无法消灾,反使灾情更甚。

唐太宗吞蝗可谓“德化”说之典范。《新唐书•五行三》:“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遽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认为蝗灾是因自己失德,害的却是百姓,宁愿自己被蝗虫啃噬。他吞蝗是把自己作为蝗虫的食物,把灾祸引向自身,舍身保民。尽管开元四年姚崇的除蝗法取得极大成效(《旧唐书•姚崇传》),但倪若水等众多大臣反对捕蝗,主张修德驱蝗(参见《旧唐书•五行》)他们认为,人事缺失引起自然之气失去和谐引起虫灾,人事不仅不能消除蝗灾,反而更加破坏自然万物间的和谐,致使更多灾害发生。以后历代常用“德化”说规劝帝王、攻击政敌或检讨自己。飞蝗过境不为灾是官员有德的表现,《元史•泰定本纪》:“比郡县旱蝗,由臣等不能调燮,故灾异降戒。今当恐惧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修德,悯恤生民。”欧阳修的《答朱寀捕蝗诗》说:“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于谁。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把蝗灾与天数联系起来,神秘性更浓。反思“修德”说,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同类、同构,可以相互感应。只要人事符合天意,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就可天人和谐。

通过灾异、人事的比附,实现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世人行为的目的。综上,顺气说主张合理安排农事,在顺应自然秩序中实现预防虫灾的功效,是从本上下功夫;祭祀既可通过平时祭祀神灵,使其不为灾,也可在虫灾发生时祀神,及时终止灾情继续;修德说也具有灾前预防、灾时终止的双重功效。祭祀与修德说,无论灾前、灾时都不主张捕杀害虫;顺气说则是在农作物、害虫习性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认识积极预防虫灾。面对虫灾,主张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害虫。历代捕蝗行动都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

刘猛将军庙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

人们祭奉刘猛将军在于其驱蝗功能,乾隆《望江县志》载祝文曰:“神夙昭勇,略懋著灵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肃明禋而备物兆嘉贶于丰年,维兹谨以牲帛醴齐用,伸虔祭尚。”民国《怀宁县志》:“刘猛将军之祀遍天下,相传以为驱蝗之神。……蝗蝻特其余威之所震,又乌足为公异也。”猛将军御大灾捍大患、驱蝗保稼,因而列于祀典。刘猛将军庙祭祀反映了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刘猛将军庙祭祀与八蜡祭祀、修德驱蝗都属禳灾活动,但与后两者有所不同。八蜡之祭把昆虫当成虫神祭奉,通过祭祀祈求虫神不再为灾。修德说则认为虫灾是人事缺失上天发出的警示,是天谴。只有修德顺应天意、感动上天,才能不降灾害。二者都是通过讨好、敬畏神灵实现消弭虫灾的目的,体现了对害虫的“敬”。

刘猛将军作为害虫的对立面、灭虫英雄受到祭奉,以消灭害虫为目的,是从“治”上着手。人们不再祭奉虫神,而是祭祀专事驱蝗的刘猛将军,希望它及时显灵杀灭害虫、保稼保民。意味着向害虫宣战,象征着人类从此不再惧怕、敬畏蝗虫,而是进行力所能及的捕杀。刘猛将军庙祭祀所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源自对害虫认识的提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各种昆虫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只要具备适宜它们生存的条件,就会发生。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无神灵驱使。宋代陈旉从时、气的角度对事物发生之理作了论述,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也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分析了最佳捕蝗时间、组织形式等。元代《农桑辑要》对桑树害虫的种类、扑打方法等作了详尽的论述。《种莳直说》突出利用耕耙技术防除虫灾,“耙功不到,……有悬死、虫咬、等诸病。”《元史•食货志》载,“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有虫蝗遗子之地,多方设法除之。”为了避免蝗虫遗卵次年化蝗为灾,敕令各地每年定期掘挖蝗卵以绝后患。

这些材料都证明了害虫发生的客观性及可治性。明清在此基础上有更大发展。徐光启认为水、旱、蝗是凶饥的三个原因,蝗灾危害重于水旱,但是,“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蝗灾可凭人力防治。只要官府发动民众,有组织地协力捕蝗,蝗灾即可消除。因此,他说,“合众力共除之,然后易。”他对“蝗灾之时”、“蝗生之地”、“蝗生之缘”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并从“昔人治蝗之法”、“今拟先事消弭之法”、“后事剪除之法”等方面,提出应对蝗灾的方法。最后列“备蝗杂法”5条,均系防治蝗灾的宝贵经验。徐氏总结说:“蝗虫之灾,不捕不止”,“夷狄盗贼比于蝗灾,总为民害,宁云修德可弭?”只有及时捕杀,才能消除蝗灾,否定了修德驱蝗的观念。

明清一些皇帝也反对蝗灾的唯心观念,认为必须破除,以确保捕蝗措施的切实执行。《九朝东华录》载康熙言:“或有草野愚民,云‘蝗虫不可伤害,宜听其自去’者。此等无知之言,切宜禁绝。捕蝗弭灾,全在人事。应差户部司官一员,前往直隶、山东巡抚,令申饬各州县官亲履陇亩,如某处有蝗,即率小民设法耨土覆压,勿致成灾。”乾隆三十五年谕令:“可见捕蝗并非人力难施之事。任封疆者,岂可徇州县官之诡氏之词,因循姑息,不亟亟为闾阎除大患乎!”可见明末清初,蝗灾可治而非天谴的观念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皇帝也不相信巫禳弭灾了。

第7篇

关键词:草原生物灾害;防控

为探索肃南县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使草原虫害防治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肃南县进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来以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为契机,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年过大推广范围。

1 肃南县基本概况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327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发量为250―2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基本草原面积2677.5万亩。根据《肃南县牧业区划报告》将草原分为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和高山草甸类11个草地类和83个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21万个羊单位。

2 草地蝗虫发生及危害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该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防治经费缺乏,每年防治面积小等原因,蝗虫种群、数量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监测,该县每年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00~400万亩左右,严重危害面积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虫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虫。优势种为:山地荒漠草场以短鼻蝗、雏蝗、痂蝗、星翅蝗为主。

3 开展的主要工作

3.1 开展草原虫害生物防治,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根据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196万亩,其中:应用生物药品防治草原蝗虫129万亩,牧鸡治蝗67万亩,灭效率分别达到88%和90%。挽回牧草损失387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48万元。

3.2 进行药物筛选试验,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在康乐乡上游村、大河乡水关村建立了药物试验示范区,进行草原虫害防治药物防效试验。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3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为草原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新途径,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协作开展了以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 治理对策

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牧委、草原站、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4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为提高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治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