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5:10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与旅游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79-02
在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背景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和优势产业,作用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视旅游业,把它纳入省、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全民要树立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积极主动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湟源旅游业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高起点、严要求,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谁投资,谁受益”,“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新路子。为湟源县域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产品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湟源的新型朝阳产业。
一、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拓展一个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经济正在进入市场,进入产业,经济与文化交融一体,合二为一。例如,澳大利亚近年来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每年创汇40多亿美元,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五大行业;一艘巨轮《泰坦尼克号》给好莱坞带来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抵得上中国二三百万农民折腾一年的收入总和;每年美国人用于娱乐的支出费用是2 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花在体育上的。
旅游业更是大众公认的动力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五个就业机会。在未来5―10年内,全球旅游业将创造1.3亿个就业机会,其中中国将上升得最快,这对于中国解决经济减速增长,解决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分流出来的大量劳动力无法安置的问题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双重特性,而且具有引导、激励、整合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其作用称为“文化力”或“精神动力”。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脆弱的民族、一个单薄的民族。在明天,谁拥有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经济、政治的优势。在今天区域经济精彩纷呈、各显身手之时,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走区域经济独特发展之路。比如,同属西部地区的陕西、宁夏、云南等不发达地区都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在中国西部旅游网络中开辟了自然风光、历史遗址、红色旅游等独特的旅游基地。他们将旅游业或定位于支柱产业,或定位于主导产业,职能部门都树立了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积极主动为旅游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省旅游业高起点、高效益地、吸收和借鉴别的省份已有的良好经验,瞄准生态旅游和文化、专题旅游等未来旅游发展方向,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湟源区域经济的龙头产业,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并举,谁投资、谁受益的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新路子。
1.文化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文化,最早源于拉丁文calture,意为耕种、居住,进而引申为人类为摆脱自然状态而特有的各种思想和活动。今天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则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给旅游者真善美的享受和扩充知识和深入思考的特殊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血脉相连,相互渗透,又与一般文化相区别,文化不仅孕藏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中,而且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也有文化层面鉴赏方面的需求,挖掘出属于自已特有的美学价值便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说,旅游文化的终极本质就是体现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美学价值。
2.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一个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利益。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就是文化―经济产业。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意识
1.文化挖掘。“旅游业像一把火,他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弗克斯)“仅对旅游业做经济上的定性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方法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林洪贷)“‘七五’以前(即199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增长点是历史的必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应该是高起点发展的,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要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为文化型的经济事业。”(于士英)当前,旅游业突出体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在于相对于工矿企业,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等优势,对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具有带动作用。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相对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不污染。因此,旅游业是公认的文化产业,也是公认的动力产业。
2.文化丰富。一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寻找、放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点。大力开发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赋予原有旅游景观以更新、更深的文化内涵。二要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品位。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服务、旅游商品进行高品位的文化开发,挖掘其文化内涵,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实施精品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把强烈的文化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完善统一。
3.文化优化。“文化不仅是除旧立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
4.文化保护。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为其解决社会服务的时候就要十分重视对其当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既保留传统文化,又要融合外来文化,重视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更是一件功盖千秋的伟业,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的今天,强调文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特别要防止那种不切实际、一哄而上的借保护之名行“利益之实”的“破坏性建设”。更要防止在短暂性利益的幌子下毁灭民族文化最本质的原生环境。文化是一种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真正的保护不是封闭一些知与行自身,而是从更广大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上去保护,因此,只有加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自豪感与发展文化的使命感,才能做好文化的保护。
四、湟源旅游业有待提升文化竞争力
自2000年以来,湟源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推进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三产发展的“龙头”。根据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基础条件大有改善、但不尽人意的实际,湟源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进行旅游招商,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日月山景区从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投资2 06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文成公主广场、文成公主纪念馆、商业区等项目建设,旅游服务功能增强,现已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投资60万元对城隍庙、北极山、东科寺、扎藏寺等景点进行了维修;大黑沟森林公园、宗家沟两个景区的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投资近500万元新建了赞普林卡、和平旅游购物点、河湟花卉观光园、大华休闲度假村;投资2 500万元修建了湟源峡石刻走廊建设项目;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日月山景区垃圾处理厂;投资106万元改建了人民公园;全县农家乐1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以开展“文化湟源”宣传活动为契机,推出了两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日月山“大地艺术”生态雕塑节、摄影艺术节;特别是湟源古城的开发投资巨大,在1 000万元以上,注重宣传和推广,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纪念品加工规模化发展,把过去以农民为单位的加工点组织起来,成立了旅游纪念品开发服务公司、皮绣公司、刺绣公司等等。
五、着力打造以“文化湟源”旅游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2011年湟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文化湟源”旅游,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1.抓好丹噶尔古城的深度开发,在古城开发建设上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投资不减,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主要景点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特色,完善旅游配套产业,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古城真正成为王牌景点,实现“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目的。
2.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强与省内周边旅游景区互补联合,构建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的旅游格局,努力使全县旅游资源尽快“串珠成链”。加大与省内外各大旅行社洽谈衔接力度,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和路线,拓展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人次,努力将单一的观光旅游变为综合旅游,过境游变为消费游。
关键词:文化;旅游;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早在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
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养生的需要、健身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充满异国他乡情调的城市文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憧憬和期待,这是人类求异心理的典型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在奇险幽野的山岳景观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熏陶,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唤醒与律动;人们总是期待着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人类文明的河床上获得智慧,这是人类求知、启智需求的体现;人们总希望通过投身自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通过参与异国他乡的民俗活动洗去尘渍,获得愉悦,通过旅游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忘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人类自生的本能反映;人类通过跋山涉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这是人类健身养生的需要。上述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四)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林洪贷(1990年)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于士英认为:“七五”以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就是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文化
旅游业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行业。其创造的核心是文化品位的不断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源于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电影,20世纪50年代建园之初,只有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睡美人城堡、海盗船等少数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坐过山车、乘坐飞碟、过时间隧道、看水幕电影、看四维立体电影等现代高科技和人类幻想成果在迪斯尼乐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迪斯尼乐园的文化内涵。深圳在20世纪80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总是那些合乎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联想、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启迪的景观。因此,一位优秀的旅游规划大师,景观设计大师和旅游产品策划大师总能够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桂林的山固然很美,桂林的水固然很迷人,桂林的民俗固然风情万种,然而如何在短短的行程体验、感受桂林的美,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印象刘三姐》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剧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部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桂林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高度提炼和系统优化,是熔铸于山水人文景观中的又一崭新的文化景观。
(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代表――故宫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已经毁损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国内外的游客进行开放,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我国藏族建筑的瑰宝――布达拉宫,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文化遗产大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修葺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3、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5).
4、尹华光.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阐述了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图概况[M].南开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2012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内化到旅游服务之中,成为旅游服务创新的符号,让这些创新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比如说首旅集团段强董事长领先创新的安麓品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该品牌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强调中国人传统的好客本质以及和谐、优雅、绿色的环境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以建筑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于让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然后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阳旅游一体化(旅游同线)为例,回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ctt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晨
4.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旅游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独特的,有吸引力的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开辟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许多国家高度重视挖掘和发展宗教和文化资源。他们都关心朝圣,天主教的弥撒,祈祷和调查,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神圣的土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自由的国家,具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中国有两个本土宗教道教和外国宗教等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中国还有一些民族特色的宗教,比如明教和白色莲花等。丰富的宗教和文化资源吸引这国内外众多追随者,专家、学者和一般的游客。
1.1宗教文化和旅游
景点是游客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尤为重要,并且每一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游客观光风景区。例如“,佛教”引入中国自公元前2世纪。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已经建立了很多寺庙,宝塔等,并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脉留下了大量惊人的绘画、艺术珍品,甚至是莫高窟的神社的佛教艺术珍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仙境”。它认为“人成为不朽,将生活在仙境和超越生命和死亡。这个仙境不仅仅是远程的“天堂”,有深刻而丰富的道教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祖国美丽的生态旅游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更高的国内和国际声望使旅游开发气候资源潜力。总之,宗教在他们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五彩缤纷而神秘的遗迹,成为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1.2宗教文化与旅游产品
旅游实践证明,五彩缤纷而独特的旅游产品也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旅游产品,一方面,记住自己的旅游经验;另一方面,展示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此外,合理、有效的安排旅游购物可以提高参与和有趣的旅游活动。简而言之,旅游产品种在发展旅游中具有重要地位。
1.3宗教文化与旅游饭店
旅游饭店不仅为游客提供食物,而且还解决住所问题。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酒店中良好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业务。然而,在特殊的旅游景点,有许多特殊的服务。例如,酒店针对下榻的某种宗教信徒,它必须提供适应他们的宗教文化的设施和食物,对各种宗教和不能违反和冒犯旅游者的和习俗的礼仪。首先,宗教节日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宗教节日不仅是宗教节日的节日,他们还奉献者是民间节日,因为他们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例如,傣族的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奉献节等等,逐渐接受,其新颖性和神秘感富含魔力。其次,宗教文化也通过间接的形式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人物、故事和传说是很生动的,他们是在电影、电视、文学传播广泛。例如,观音,玄奘和一些地方的利益在西游记如火焰的山等等。电影使少林寺成为游客的地方想去,和《诸神之战》也在电视因为希腊神话。
二、旅游影响宗教文化
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全世界各族人民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和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和文化知识,完善他们的气质和精神修养。发展旅游业,我们大力保护和开发宗教文化遗产,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党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许多濒危或长期荒废的宗教名胜古迹也收到了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如庙宇和宫殿,使游客能体验、欣赏不同的宗教文化和艺术,提高各种宗教知识,因而,人类宗教和文化传统可以继承和传播。早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参观学习,让外国人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遗产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如何预防和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问题。一些宗教景点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则。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应共同发展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