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5:05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影像病例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见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其发生部位为降段、横升段及十二指肠球部等,临床多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为十二指肠梗阻、出血、黄疸以及消瘦。我们通过我院诊断的30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对我们正确的诊断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证实,男20例,女10例,其中50岁以上25例,约占83%,临床表现以上腹疼最多见,其次为黄疸、呕吐、上腹部包块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肠钡餐低张对比检查22例,CT检查16例,胃镜检查18例,20例做手术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恶性淋巴瘤侵及多个部位。
2 结果
放射线阳性性征象①肠腔狭窄18例②充盈缺损8例其内可有小溃疡③肠腔内龛影5例以较大不规则龛影为主要表现,溃疡位于腔内可有环堤、指压迹以及尖角改变,附近粘膜破坏④肠腔内动脉瘤样扩张,是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侵所致,此征象为恶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现。CT阳性征象包括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②局部软组织肿块,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③梗阻性黄疸显示为胆总管中上段以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增大、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④周围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
[关键词] 胸部结节病; 医学影像学表现; 影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59-02
结节病以广泛发生的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肉芽发展到后期,可被转变或吸收为纤维组织,90%的患者累及到肺的改变[1]。严重者涉及到全身多个器官。部分患者病情可自行消退,但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治疗。典型的胸部结节病一般具有典型影像征象,即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经胸片检查即可确诊。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另外加之本病常合并肺内病变,给确诊带来困难,现在一般以影像学表现作为诊断结节病的依据[2]。本文回顾性分析入住本院的80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胸部结节病的确诊做一个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43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5.7岁。常规体检显示眼部不适12例,多发性皮下小结节1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3例,肺门增大6例,腋下淋巴结肿大7例,腮腺肿大4例。临床表现:胸闷17例,咳嗽15例、乏力8例、呼吸困难14例。低热18例、无临床症状者14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症状者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扫描(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下2~4cm。扫描参数设定:电流370mA,电压120kV,扫描速度0.3s/转,层厚8~10mm,薄层重建间隔1.5~2.5mm,其中19例加做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70(含碘370mg/mL)80~120mL,延时30s开始扫描,注射速度为(3~4)mL/s。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以P
1.3 诊断标准
①在体液和病理检查中未发现霉菌或细菌。②临床影像学表现明显。③非干酪性肉芽肿组织学证据明显。胸部淋巴结肿大诊断参照1996年修订的美国癌症联合会- 国际抗癌联盟胸部淋巴结分区法,以直径≥1.0cm为标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确诊68例,误诊和漏诊12例,确诊率达到85%。与同期的MRI统计数据(确诊率81.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 具体参数
(1)肺部病变:肺内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呈多样化,本组80例患者共54例出现肺部异常改变(典型病变图片见图1)。具体表现为:①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3例,表现为肺门附近支气管血管串珠状,束条索状增粗。② 肺内结节12例,结节主要沿淋巴管及其周围分布,多为肺内间质改变,并有粟粒结节灶存在,表现为纤细或粗大网状纹理。③ 空气潴留8例,表现为局限性透亮区弥散性分布。④ 条索影7例,表现为边界清楚不规则的条索状影。⑤蜂窝状影5例,表现为蜂窝状阴影。⑥磨玻璃影9例,表现为薄磨玻璃样影。
(2)胸内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分布广泛,大多呈对称性。增大的淋巴结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无相互融合现象。其中单纯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单纯右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肺门并纵隔淋巴结肿大4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受压变形4例。两肺门淋巴结肿大13例,两侧肺门淋巴结钙化8例。
(3)胸膜病变:病变现象较为少见,本组80例患者共9例出现胸膜病变。具体表现为:胸腔积液5例。胸膜小结节2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1)纤维化肺分析:一般对称发生于肺泡结节病部位,多见于上中肺部,少见于累及底部。主要表现有弥漫线状影,支气管扭曲和周围部蜂窝状影像3种典型征象,与弥散分布的肺结核和间质肺炎不同,病变分布为从肺尖向外周放射走行的条索状影,临床表现均无明显间质肺炎症状,因此是可以辨别的[3]。
(2)阴影状肺分析:阴影肺为结节病在肺泡内浸润性病变,病变似肺水肿,呈弥漫状,易误诊为肺炎或肺结核。但结节病肺内病变均为对称分布,与肺结核、肺炎分布明显不同,因此也是可以辨别的。
(3)肺部结节分析:结节病的一般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沿淋巴管或其周围分布,在肺门周围支气管血管束表现出结节现象。肺内肉芽肿结节改变,可自行吸收,也可进展形成纤维化[4]。由于结节在周围间质内分布相对较少,故小叶间隔增厚多不明显,因此容易导致误诊为血型转移瘤或癌性淋巴管炎。但这与血型转移瘤常分布于胸膜下不同,与癌性淋巴管炎明显累及周围间质引起的小叶间隔显著增厚也不同,因此也可以辨别。
3.2 相关对策
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分辨结节病与部分其他病症的临床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复杂,难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5]。因此除了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其他多种影像学资料,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从多方面对结节病做出综合诊断,从而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潘纪戍.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11(27):761-765.
[2] 李铁. 胸部结节病影像诊断值得注意的问题[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9-302.
[3] 顾占军. 老年前期及老年人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3(22):143-145.
[4] 周令飞,朱杰. 高分辨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07,32(14):4409-4410.
【关键词】 SAPHO综合征;影像学;文献
1967年,Chenet等建议将SCCH和三种皮肤病即严重痤疮(爆发性、聚合性),化脓性汗腺炎,头皮蜂窝织炎共同称为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疹-骨肥厚-骨炎综合征[1]主要症状包括掌跖脓疱病和骨病变;国内报道甚少,本文将我科近期诊断的1例SAPHO综合征报告如下,以期提高同道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前上胸部及腰部疼痛2月,加重一周,2012年12月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查体:双侧手掌、脚掌多发白色皮疹,突出皮面,米粒大小,局部有脱皮(见图1)。左侧胸锁关节处局部隆起,压痛明显,双肩关节活动受限,脊柱活动受限。自述症状持续数日后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出现,先为手足掌的脓疱病,继而出现上胸部、背部和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脓疱病好转时疼痛减轻。辅助检查:ESR 23 mm/1 h,CRP正常,RF阴性,抗核抗体谱阴性,ENA多肽阴性和HLA-B27阴性,T-SPOT实验阴性。
2 影像资料
CT显示:左侧锁骨胸骨端肥厚、软组织增厚隆起;胸10椎体前缘骨破坏及硬化,周围软组织增厚;MRI显示病变信息更多:左侧锁骨胸骨端肥厚、隆起、信号异常;局部软组织肿胀;胸8右侧胸肋关节处信号异常;胸10椎体、右侧胸肋关节信号异常;腰2椎体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见图2~4。
3 讨论
SAPHO综合征包括骨关节症状和皮肤表现。关节病变以中轴为主,骨病变多表现为无菌性骨炎、无菌性骨髓炎和关节炎[2], 成人骨病变多见于胸锁关节区(65%~90%),特征为锁骨、上部肋骨前端和胸骨柄骨肥厚,及其间的软组织骨化,也可发生于脊柱(33%),长骨(30%)、骨盆(13%~52%)、下颌骨(
4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脊柱关节病、结核、骨转移等相鉴别。有人认为脊柱关节病虽与SAPHO综合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应予区分,SAPHO综合征的表现为骨炎和硬化,而非真正的关节炎。骨结核多为肺结核或肠结核继发而来,本例未发现肺结核及肠结核;胸骨结核病变局限或广泛,常呈密度不均的空洞样骨质破坏,可呈多囊状、膨胀性骨破坏,亦可为偏心样破坏,伴有周围软组织内寒性脓肿;本例无结核中毒症状、T-SOPT实验阴性,可排除骨结核;骨转移瘤多呈成骨性或溶骨性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有恶性肿瘤病史;本例经各项检查可排除恶性肿瘤,虽有软组织增厚、但未见肿块;并且增强扫描延迟强化;病变椎体边缘以肥厚及硬化为主要改变;可与转移瘤鉴别。
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MRI较X线及CT检查更敏感:该患者X线胸椎片及腰椎检查无明显异常,CT检查发现左侧胸锁关节肥厚、隆起,胸10椎体前缘骨增生、软组织增厚;而MRI检查发现了更多骨改变:上述病变显示更加确切、又发现胸8右侧胸肋关节病变、腰2椎体异常;通过增强扫描病变性质更加明确。排除脊柱关节病、结核及肿瘤,在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SAPHO综合征的诊断过程多比较曲折,容易被单纯诊断为皮肤或是骨骼的疾病,确诊往往经历数年;随着该病报道增多,影像科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在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参 考 文 献
[1] Brandsen RE.SAPHO syndrome. Dermatology,1993,186:176-180.
[2] 张卓莉,和芳,邹海平,等.SAPHO综合征六例.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52.
[3] 刘记存,高静,王臻.获得性骨肥大综合征二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39.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风寒劳累,肝肾亏虚,痰湿阻络,气血亏损,气滞血瘀致头目眩晕,筋骨失养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颈椎病中医分型可分为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等五型。现将笔者按上述标准纳入的100例颈椎病人的X线、CT、MRI特征相关性进行对比、总结,以求对颈椎病中医辨证论治提出更多的影像学依据,为临床选择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选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0岁,40岁以下22例,41~50岁37例,50岁以上的41例。
1.2 检查设备:X线检查:菲利普双板DR靶焦距180cm,进行颈椎正侧、双斜位摄片。CT检查:菲利普单排螺旋CT(AURA型),层厚1mm,常规轴位扫描。MRI检查:日立AIRIS II 0.3T SE-Sag/T1WI、T2WI,SE-Cor/T1 WI,SE-Trs/T2WI,以及椎动脉2D-TOF-MRA检查。
1.3 中医分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颈椎病中医分型[1]:风寒湿型(A型):临床上具有头晕头重、恶风畏寒、身体重坠、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颈椎间盘、椎间小关节退变,此型患者年龄较轻;痰湿阻络型(B型):临床上有颈项板滞疼痛、头重头晕、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舌苔腻厚、脉滑濡;气滞血瘀型(C型):临床上有颈项强滞及胸肋、胃脘疼痛,其痛有窜痛移动状,不固定于某一处,举肩痛甚;肝肾不足型(D型):临床常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皮温下降、畏寒、自汗;气血亏虚型(E型):临床常见头晕,面色不华、心悸、心慌、气短、动则乏力、失眠、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
2 结果
中医临床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见表1。风寒湿型多见生理曲度改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项韧带钙化,钩椎关节增生,后两项分别占本组病例75%和80%;痰湿阻络型主要为椎管狭窄,本组病例占95%,其次为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等;气滞血瘀型主要为神经根受压,椎间孔狭窄,占本组病例80%,其次为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肝肾不足型主要是横突孔狭窄,占本组病例70%,椎动脉变细、扭曲,椎动脉供血不足,占本组病例60%;气血亏虚型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本组病例占50%,椎体滑移,排列不稳,本组病例占70%。
3 讨论
通过对不同分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的分析,笔者认为,风寒湿型影像学以钩椎关节增生,韧带钙化为主要表现,检查手段可以CT为首选,其次为X线平片。痰湿阻络型的影像学表现中,椎间盘突出、椎间隙陕窄,椎间盘变性较多见,故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影像学检查来看,此型相继发生骨关节增生,韧带骨化,椎间隙、椎管狭窄[2]。 气滞血瘀型出现椎间盘变性突出,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情况较多。
此型病例气滞血瘀,筋骨懈惰,致小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压迫神经根[3],其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其次可选择CT。肝肾不足型的X线无特征性表现,CT、MRI扫描出现横突孔变窄,左右不对称,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其椎间孔变窄、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为本型特征性表现,两侧横突孔不对称,相对狭窄,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而致供血不足,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气血亏虚型的特征性表现为椎体排列不稳,椎体滑移。椎体排列不稳,使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而致头晕,面色不华,心悸心慌等症,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可选择X线平片。颈椎病的中医分型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来辨证分型的,但通过本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来看,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辨证分型存在着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鞠作金,袁文,贾连顺,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结果的MRI研究[J].颈腰痛杂志,1999,20(4):254-255.
[关键词] 咪达唑仑;丙泊酚;自建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9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062-03
Effect of Midazolam and Propofol on learning memory of mice
CHEN Yanfang, WU Weipeng, WANG Yuping, CHEN Jinwen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idazolam and Propofol on learning memory of mice. Methods: 88 mice were divided into 8 groups, each group had 11 mice: Midazolam group(15,30,60 mg/k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Propofol group(60,120,240 mg/k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normal saline group(10 ml/k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and blank control group. Then using self-built water maze to test the effect of medicine on learning memory of mice. Results: The first time after medication, as soon as they backed to normal, tested them and found out the latency of all the Midazolam groups was prolonged(15 mg/kg: t=2.693,P=0.023;30 mg/kg: t=4.633,P=0.001;60 mg/kg: t=2.550,P=0.029).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other groups(P>0.05).Keeping on injecting two days,24 hours later, test them again and find out that the latency of Propofol groups(120,240 mg/kg)was reduced(120 mg/kg: t=2.447,P=0.034;240 mg/kg: t=4.619,P=0.001).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other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Midazolam is instantaneous other than persistent. While the effect of Propofol is opposite, and there is no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and dose.
[Key words] Midazolam; Propofol; Self-built water maze; Learning memory
全身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外,还具有遗忘作用,这是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全身物,通过控制其他外部因素(手术、激光等)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深入研究它们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全麻药物提供指导,从而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的雄性昆明小鼠110只,体重18~22 g,于“吴氏实验动物”购买,在光线稳定的房间内饲养,室温22~26℃,自由饮水和摄食。经后期实验删选后,取88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咪达唑仑(15、30、60 mg/kg)组、丙泊酚(60、120、240 mg/kg)组、生理盐水组(10 ml/kg)、空白对照组,每个梯度各有11只。
1.2 自建水迷宫
水迷宫直径为85 cm、高40 cm的圆形水池,池壁为橙色,水池壁的边缘均匀分布有四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标记物,以便小鼠对比,形成记忆,标记分别位于水池极坐标45°、135°、225°、315°,水池均分为四个方向(东、西、南、北),在水池东北象限里距离池壁一定距离放置一个直径为6.5 cm、高13.5 cm的圆形平台,平台上面包一张透明的纱布,便于小鼠攀爬。池内水深15 cm,水温为(24±0.5)℃,水中加入奶粉,使其呈乳白不透明状,使小鼠不能凭视觉获得平台位置信息。在容器东南西北各取一个点作为小鼠的下水点,下水时小鼠要头向池壁。若小鼠找到平台,记下找到平台所用的时间,让其在平台上停留15 s,若超过60 s未能找到平台,将其抓到平台上同样停留15 s,潜伏期记为60 s。取四个下水点对应的潜伏期的平均值作为当次训练的潜伏期。每次训练时环境中播放同一首音乐,排除外界噪音的干扰。
1.3 药物
70%酒精;苦味酸;氯化钠注射液(批号:100224A06);力月西咪达唑仑注射液(批号:20100202);丙泊酚注射液(批号:GK205)。
1.4 方法
用苦味酸给小鼠做标记;水迷宫训练6 d,每天训练一次,记录潜伏期,排除不游动的小鼠。取最后三次潜伏期的平均值,取平均值低于95%上限值的小鼠,随机分组,最终分组情况为咪达唑仑(15、30、60 mg/kg)组、丙泊酚(60、120、240 mg/kg)组、生理盐水组(10 ml/kg)、空白对照组,每个梯度各有11只;第一天给予腹腔注射后,待小鼠恢复正常进行立即进行水迷宫测试,并记录数据,第二天同一时间做第二次注射,第三天同一时间做最后一次注射,24 h后进行水迷宫测试,并记录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得出结果[1]。
2结果
第一次注射后恢复正常时即进行水迷宫实验,与注射前相比,采取配对t检验,咪达唑仑各组潜伏期均延长(P0.05),说明咪达仑可以瞬时性地抑制学习记忆能力;丙泊酚第一次注射后恢复正常时即进行水迷宫实验,采取配对t检验,未发现潜伏期与注射前有明显差异(P>0.05),继续注射2 d后停药24 h,丙泊酚120和240 mg/kg组潜伏期缩短(P0.05)。见表1、图1。
将第3天给药24 h后的丙泊酚120和240 mg/kg组与各自给药前的潜伏期分别做差,对两差值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还不能证明影响与剂量具明显梯度关系(P>0.05)。将第一次注射后恢复正常的咪达唑仑三组与各自给药前的潜伏期分别做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还不能证明影响与剂量具明显梯度关系(P>0.05)。
表1水迷宫实验结果(x±s,n=11)
Tab.1 The result of water maze test(x±s,n=11)
注:与第一次给药前比较,①t=2.447,P=0.034;②t=4.619,P=0.001;③t=2.693,P=0.023;④t=4.633,P=0.001;⑤t=2.550,P=0.029
Note:Compared with the latency before the first medication, ①t=2.447,P=0.034;②t=4.619,P=0.001;③t=2.693,P=0.023;④t=4.633,P=0.001;⑤t=2.550,P=0.029
3讨论
从麻醉梯度上,本实验采用了三种梯度,小鼠麻醉由浅至深,从而探究了麻醉深度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情况,未发现影响程度与剂量具有明显梯度关系;从种类上,本实验采用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即咪达唑仑与丙泊酚,从而探究了不同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情况;从干扰因素的排除上,本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从而排除了时间的遗忘性作用这一干扰因素,同时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设置排除了针刺影响这一干扰因素,另外使用一次性针筒,保证了无菌操作,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后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从时间的跨度上,本实验做了麻醉恢复后第一时间的水迷宫测试,探究了对学习记忆能力是否具有瞬时性的影响,另外还做了多次注射且完全代谢(24 h)后,学习记忆是否受影响。结果证明咪达唑仑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具有瞬时性,而不具长期性表现为潜伏期延长。丙泊酚正好相反,其可能的机制:咪达唑仑是一种作用时间相对较短的苯二氮
类中枢神经抑制剂。其催眠作用与GABA的积贮和苯二氮
类受体的占据有关,它对受体的亲和力较高,约为地西泮的2倍。因此,人们认为咪达唑仑分别具有苯二氮 类GABA受体与离子通道(氯离子)结合和产生膜过度去极化和神经元抑制的两方面作用。所以认为咪达唑仑在诱导麻醉中的作用是通过神经突触部GABA沉积有关[3-4]。丙泊酚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其对5-羟色胺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丙泊酚促进5-HT的释放,对小鼠进行水迷宫训练后应用丙泊酚,24 h后其潜伏期明显缩短,而在进行训练前应用5-HT受体阻断药螺沙群可以完全拮抗丙泊酚的这一作用[5-6]。但实验研究发现这种对学习记忆能力的促进作用的微弱的,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手术应激、低血压等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从而抵消全麻药物对学习记忆能力的促进[7-8]。
[志谢:感谢指导老师黄海辉教授(福建医科大学)、曾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实验中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默君,倪秀雄.医学机能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0-62.
[2]尚游,吴艳,姚尚龙,等.丙泊酚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6):764-768.
[3]许继元,戴体俊,莫逊,等.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8):494-496.
[4]孟彤,岳云,贾宝森.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的遗忘作用与内隐记忆的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17(4):177-179.
[5]许继元,戴体俊,莫逊,等.丙泊酚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1):1-3.
[6]谢玉波,曾邦雄,徐林,等.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I区长时程抑制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730-732.
[7]王擒云,杨建平,戴体俊,等.GABA受体部分介导丙泊酚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的致痛觉过敏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2):175-180.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患者;慢病管理;治疗依从性;血糖
在糖尿病治疗上,不仅需要药物作为主要血糖控制方式,同时在个人饮食、运动、心理状态上都达到较好的配合情况。社区慢病管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做好生活管理与用药管理,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推进,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稳定病情,保证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进行的40例社区糖尿病慢病管理患者,患者男女比为29:11,年龄范围在51至69岁,平均年龄在(57.3±4.3)岁;在病程时长范围为1至17年,平均时长为(7.2±2.9)年;合并高血压者13人,合并冠心病者11例。
1.2 方法
慢病管理首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其疾病与治疗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针对具体病情和生活习惯做出指导。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宣教,频次至少为每2个月一次,同时定期做电话随访来了解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和治疗状况,督促患者进行定期复诊,对患者的整体疾病情况做了解与记录,针对具体情况做针对性的个体化指导。监督范围包括用药、运动、饮食、心理、血糖监测等各方面。
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的指导,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建议患者购买家用血糖监测仪,每天定时做餐前餐后血糖监测,同时做好血糖情况记录。一旦发现血糖过高或者偏低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或者来院就诊。将日常血糖监测数据作为临床用药治疗的数据参考,保证用药的针对有效性。同时告知患者必要的治疗注意事项,包括发病原因、病情反应、低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在日常的生活上要督促患者进行低糖、低脂、少量食物的摄取,同时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备好糖果来缓解低血糖。针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制定饮食方案与建议,让患者对饮食禁忌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要戒烟限酒。要保持饭后适度锻炼,根据患者的个人运动习惯和生活环境做运动锻炼,保证运动实施的可执行性。同时患者会由于长期用药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药物不良反应、疾病的不适感等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要针对患者年龄、病情、性格和家庭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抚。尽可能的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少治疗带来的阻碍,保证患者良好的疾病控制情况,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患者的空腹与餐后血糖情况,同时观察治疗依从性,主要从用药、运动、饮食、复诊、血糖监测等情况的达标率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在空腹与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上,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在治疗依从性的达标率上,治疗后各项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具体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3 讨论
慢病管理不仅仅要让患者自身意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也要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疾病的监督与治疗辅助。社区糖尿病患者中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和高龄患者,老年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缺乏一定认识,因此要进行反复性的跟踪随访来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避免患者因为疾病产生异常情况而没有及时复诊与治疗干预。特别是老年患者会随意的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或者增减药物,甚至有患者会将保健品替代药物来进行疾病的控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性。同时在慢病管理上要注意沟通技巧,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接受程度,沟通要简单明了,少使用专业术语,通俗语言可以有效的让患者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将慢病管理的具体指导内容通过书面形式做留存,让患者可以自行在家进行按照指导进行日常治疗管理,同时便于家属对慢病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在治疗上做好配合。在饮食上患者长期控制饮食会感到异常辛苦,因此家属的监督尤为重要,同时要让患者充分意识到饮食控制等对疾病治疗的关键性,以及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等,强调治疗的不配合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一般家属的监督可以有效的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复诊很多情况下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都需要家属有强烈的意识,如果家属无法意识到复诊的作用,一般会导致复诊过少等问题,甚至很多患者用药需要家属辅助进行,因此家属的作用非常重要,要积极的让家属参与到慢病管理工作中。家属、患者、医疗人员三方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有效地达到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得到血糖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6(4):60.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免疫重建;影像学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攻击,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若两者同时感染则会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使病情加速发展,导致患者快速死亡。在临床中通常选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配合抗结核疗法进行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修复免疫系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在免疫重建的过程中机体会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致病原出现炎性反应,在临床中称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本院将选取120例艾滋病合肺结核并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2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的胸部DR及CT资料,120例患者年龄平均为31.6±21.2)岁,女性46例,男性7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市疾控中心进行诊断且诊断明确。所有患者均予行HAART治疗,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状况,体温38~40℃。
1.2诊断标准 ①AIDS和结核病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与2001年《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户》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1]。②IRIS诊断标准:均符合"艾滋病病毒相关IRIS国际网络研究组织"(INSHI)提出的IRIS诊断标准川:①HAART后出现反应:正在接受HAART且出现病毒学应答,HIV-RNA病毒载量下降;②HAART启动后感染或炎症状况暂时或一过性出现临床恶化③症状不能由如下几种情况解释:?HAART前己知并成功控制的感染,在病程预计时问范围内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治疗失败依从性不佳[2]。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整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对病灶的好发部位进行统计。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2 结果
肺部病变出现或原有病灶增多,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75例(62.50%,75/120),上叶和(或)下叶背段17例(14.16%,17/120),右中叶和(或)下叶28例(23.33%,28/120)。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72例(60.00%,72/120),大片状16例(13.33%,16/120),磨玻璃样影10例(8.33%,10/120),结节状或肿块15例(12.53%,15/120),条索状7例(5.83%,7/120),伴空洞22例(18.33%,22/120),钙化11例(9.16%,11/120),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69例(57.50%,69/120),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57例(47.5%,57/120),心包积液18例(21.6%,18/120)。继续HAART治疗后,好转87例(72.50%,87/120)表现为肺部病灶吸收或消失,淋巴结缩小,胸腔或心包积液减少或消失;17例(14.16%,17/120)肺部病灶基本相同,死亡16例(13.93%,6/38)。
3 讨论
肺结核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的机率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程度相关。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症状在临床诊断中相对困难,本病的临场症状并不典型,体征也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为阳性的机率较小,因此影像学就成为检验本病的主要手段[3]。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胸部影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本院的120例患者中在进行HAART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感染反应,患者的CD4+细胞数有所增高,HIV病毒载体数有所下降。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进行统计中发现,多数患者病灶部位均在两肺野处,少部分患者病灶部位位于右中叶和(或)下叶,另一小部分患者病灶则位于上叶和(或)下叶背段。
本病胸部影像特点是病变明显呈多元化改变,主要以血行播散与多肺叶受累为主,病变的形态、密度以急性炎性渗出为主要影像特征,其中斑片状影像较为常见,条索状影像以及钙化影像出现较少,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胸腔积液比较常见。本病的发病机理与激活免疫应答有关[4]。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HAART能够有效的阻断HIV病毒的复制,改善T淋巴细胞数量,但在治疗前期患者由于CD4+、CD8+细胞不断被激活很容易出现异常的免疫应答现象,导致感染情况加重[5]。在普通肺结核患者中其主要的免疫细胞为T细胞而在艾滋病肺结核患者中由于T细胞被破坏导致免疫状态被抑制,在进行HAART后会激活被抑制的免疫细胞[6]。此时胸部影像会出现广泛的炎性浸润病灶,主要呈现为片状,密度影较高,边界模糊不清,纵膈淋巴结肿大坏死、胸腔积液出现。治疗前患者胸部CT影像显示病变多呈现弥漫性分布,通常分布超过3个肺叶,且病变部位与常规肺结核病变部位不同。病变的形态以及密度呈现为多样性,其主要以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多见,未有患者出现空洞现象,纵膈淋巴结通常会肿大液化甚至坏死,多数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现象。
综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部位、多肺叶分布,肺结核不典型部位亦常见受累,常见多发斑片状、大片及结节状影,常伴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伴坏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发生率增高。影像学是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以动态观察肺部病灶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林焕兴,叶演红,袁彩霞,等.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肺部影像学表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分析(附48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17(03):49-30.
[2]黄华,陆普选,刘水腾,等.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0,15(06):72-73.
[3]王青,夏俊,罗泽斌.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7(11):111-113.
[4]卢亦波,宋树林,覃春乐,等.38例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19(1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