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5:02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文学鉴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文学阅读 审美体验 文学接受 批判性视野 文学教育
一.文学阅读和接受语境的变化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尤其是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在当下语境中受到多元冲击。在这些冲击因素中,对于青年读者而言,网络传媒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快速阅读的接受方式有着较大影响,比如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而近年来的手机小说和微博体小说也以其特有的阅读方式冲击着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此外,当下文学的通俗化、日常化的大众语境也影响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他们的阅读期待不再聚焦在经典型的文学作品,网络流行的各种类型小说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影视所带来的视听审美感受、放松体验和快速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纸媒阅读的受众数量,尤其是近年来,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似乎需要依靠影视传媒的推动,因而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反而比原作具有更强的传播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也受到极大挑战,首先是中文系在经济时代受到冷遇,因而中文系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温儒敏教授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现在的学生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都很实际, 不大愿意学中文……现在的学生视野较开阔,但很实际,为了今后找到更好的职业,许多人同时要花功夫读第二学位的辅修专业,有的还要考托福、考这个级那个本的,精力如此分散,专业意识不像以前那样单一,学中文系课程也不那么专心”[1],社会现实让学生的选择多元化,文学也成为中文系学生不愿认真对待的“无价值”存在。其次,即便是中文系的本科生坐在课堂中也大多被现代媒介绑架,如即兴玩手机发微博等,有太现代化的器物分散课堂上的精力和关注点,曾有论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文学的接受已由“阅读”转向了“观看”。在大学的文学教育中,学生在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上大大减少,看电影、看电视剧所占比例明显增长。”[2]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方式就成为高校文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并未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像世界中消失,如同有论者所指出的:“如今,以纯粹的文学形式呈现文学作品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和广告这四大传统媒体中,处处闪现着文学的身影——文学文本的图像化、影视化成为读图时代的文化时尚,大量改编自文学的图画书、漫画书、动漫、电视和电影,实际上是另一种媒介形式的文学传播。”[3]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在青年阅读群体中的调研,认为适当的影视鉴赏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进行较好的开放式讨论,进而可以在对照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批评鉴赏能力。
二.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
文学活动和影视活动的共性在于两者皆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而文本和影视本身都需要通过媒介表现富于意义的形象、意境、情节、情感和认识等体悟性的认知。作为接受者面对两者的不同在于,文本阅读需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是一种静态的体悟式的内心感受,而文学接受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的转化——对文学作品进行独具个性的理解和解读;而影视的接受者是在更为直观的色彩、声效中置身在立体的场景中,情感和思考往往被电影语言主导,接受的过程在认知上较为被动,往往被影视的特效和镜头特写吸引,发挥审美想象的空间较为有限。所以在把握这些特性之后,利用两者的共通性有选择地将影视和原著进行对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影视的感受更直观,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而中文系的本科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影视接受会给其一种对被改编文学作品的特别的阅读期待。
以沈从文的《边城》和电影《边城》为例。
对于当下阅读语境中的学生而言,快速阅读和浏览式观看的现代媒介方式让阅读心理不再安静而接受心境也不再是冲淡平和的“虚静”,沈从文略带抒情性的叙述以及诗化小说的方式对地域风俗的描绘,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曲折有趣,可能会使不少人停止在小说的开头无法进入文本深处。但是选择先让学生看电影《边城》则是另一种情形,学生能对那个时代、对诗意的山水之地及风俗人情会有更直观的感受,电影叙事中的情节虽然缓慢,但和风景、风情融汇在一起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舒畅轻松,且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文谈过,影视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刺激原著的阅读,所以在课堂上对影视的展示,还需要伴随相关问题的设置,以启发学生的主动阅读心理以及探讨能力。如,可以如下问题进行阅读引导: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将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塑造成什么样子;你认为电影中和小说中的诗意是如何展现的;你觉得哪些比较重要的层面在电影中没有展现,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处理……如此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即可调动起来,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悟力,毕竟电影和文学都是感性的艺术,如同黑格尔所言“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4]因而,借由影视和文学原著的互动,观看主体和阅读主体进行了多重体验,也能更好感知双重艺术世界中的情感和诗意等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不同再现,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批判性视野及讨论空间的建构
上文提到,在实践教学中以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的是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问题意识的引导。而更有意义的环节应该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建构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因为,对于中文系的文学教学而言,引导学生阅读是基础,而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批评写作的提高是更专业的目的。
这里提到的批判性视野,是指让学生能够在观看影视和阅读作品之后,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独具个性的多元思考,鼓励学生对一些惯常的看法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质疑,对电影或文本的意义进行再阐释。当然,这个部分的实践操作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虽然现在的学生阅读方式多元,阅读量看似很大,但实际上深入思考的能力在传媒文化时代受到较多束缚,习惯于去网上寻求答案或搜集讯息,在笔者进行的课堂讨论上或平时的文学批评写作训练中,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复制网络上惯常的看法和观点,不愿意深入思考或寻求个性的解释。所以,也注意对学生审美动机和批评动机的引导,以建立一种更深入的讨论空间的可能。
依然以影视《边城》和小说《边城》为例。
在观看和阅读之后,首先从“共鸣”的层面发掘学生对影视和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观看影视之后带着一种怎样的阅读期待走进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而作为观看和阅读主体,在哪些层面或哪些细节上和影视/作品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反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然后,在“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个体对作品的价值阐释和审美分析,领悟作品的意涵。这个环节也是讨论空间建构的实践环节,每个接受者自身的文化观念、文学素养、个人体验和文化视野都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因而在开放式讨论之后,注入更学理性的分析和梳理,这个环节一般以分组讨论进行,课前让学生搜集现有《边城》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将已有的研究思路和思考方式呈现出来,再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对现有研究提出质疑,进行可能的再阐释。
如此,从影视到文本的教学方式,其实主要立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而后进行对照思考和深入解析,最后完成专业的文学批评式训练。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影视观看和赏析只是一种文学教学的转换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区分出影视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让学生注意到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厚内涵以及言说不尽的意蕴,注重精神领域的价值建构,而非沉溺在影视欣赏所带来的浅显的感官享受和时尚及时性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2).P30.
[2]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育的困境[J]文学教育.2011(11). P95.
[3]管宁.文学变身: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当下文学生存环境的文化与媒介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1(2).P108.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3.精选短片,优化教学
关键词:影视经典鉴赏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96-02
影视艺术从它出现的那个时候起,就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正不断丰富着人类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巧妙地将影视内容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梦想结合在一起,因此,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影视经典鉴赏作为一门公共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大学里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影视鉴赏的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利于学生的接受,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高校中_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要让其兼顾自身素养的修炼与提升,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同时还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不仅具有积极进取、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要有仁爱、宽容之心。在校大学生应该树立仁爱意识,要怀有一颗善良、仁爱、宽厚的心。可是,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与编排比较重视,对于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开设较少。虽然学校及授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下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这类课程的设置与开设仍然处于被忽略状态。学校及授课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态度,导致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位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经典鉴赏、音乐鉴赏等这类培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很难予以重视。
现阶段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塑造方面有几个相同的特征:第一,忽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得自身人文知识存在一定缺失,从而导致自身知识储备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平衡;第二,部分在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环境影响严重,对传统美德不予理睬,违背正确的道德观念,过于急功近利、追求现实价值和名利;第三,在校大多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能力水平不足,在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尤为薄弱。因此,学校及授课教师应该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学生因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而产生这些不积极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有效地面对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那么其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不能使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在其毕业后融入社会工作时,将会缺少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一颗仁爱之心,不利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职业素质的缺失。与此同时,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现代社会应聘工作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校大学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面临这种社会背景和发展形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抑郁、忧虑、冷漠、焦躁等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从而导致自身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对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因薄弱的心理素质变得低下。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并不是只具有某一种单纯属性的生物体。因此,在分析影视经典鉴赏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时,应该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不能只依据某一种方面就轻易下结论。学校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时,应该及时、正确、有效地确立与更新相关的政治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标准、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和学生服务的相关事宜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教育工作或者是服务性工作,要重视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学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当今的政治体系、法律规定、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等诸多影响因素中找到能够满足学生积极发展的方面,并且做到系统性、全面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现阶段,国家愈来愈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要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这表明现代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越来越趋于全面化和多元化。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熏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教育事业持续努力发展的方向。
二、影视经典鉴赏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根据某项相关调查的结论得知,在中国每天都有接近十亿的人会花费二至三个小时观看电视节目;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人均年龄大致在21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恰好对应我国的大学生群体。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全面覆盖,影视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别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观念、行为习惯以及说话、交际方式。也正因如此,影视不仅可以当作休闲娱乐方式,还可以将其引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有些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舞蹈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与民族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一些影视作品就将这些经典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大学生在上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时,通过接触、赏析、评鉴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对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能起到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电影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电影制作的基础原理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与介绍,学生在了解一门艺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影视作品赏析、评鉴的能力,另一方面经典影视作品中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与为人处世原则等,也将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学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喜欢观看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其次是港台片,喜欢大陆拍摄的电影人数最少、排名最后。好莱坞的特效和港台片中的俊男美女,会使人在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巨大愉悦,这也是好莱坞影片与港台片比大陆片更畅销、更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但是,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接受种类比较有针对性。西方的电影,以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运作,大多数都以其本土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要思想,过于重视影视作品的休闲性与娱乐性,我国大学生长期观看这类影视作品容易受其思想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经典的影视作品,通常通过镜头向观众传递出史实,对现实生活作出不同解读,蕴含着作者、编剧和演员等对生活、生命的深刻领悟。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处于时代飞速发展与变革的洪流之中,虚实结合的影视世界不仅给予他们认识世界的桥梁,也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阶梯。通过对影视经典进行鉴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透过影视作品了解真实的世界,从而了解各种人群、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仁爱与宽容意识。
三、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特点,调整影视经典鉴赏课程
在各个高等学校中,影视经典鉴赏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存在,因此课程安排比较少,课时设置也较少。这就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务必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思路,将学生学会正确的影视作品评鉴方法作为此门课程最终目标。此门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应该充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大部分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采取适当方法,缓解学生压力
在校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随着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以后,高强度的工作、繁复的工作要求等会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将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影视经典鉴赏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温暖、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这类影视作品,将在学生日后因为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积极健康的眼光和视角对待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课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接近于这类主题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与赏析,从而提升自身对影视作品的评鉴水平,进而修身养性,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影视作品选择多面,倡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挑选学生接触不多的这类影视作品,在有效的课时里为学生更多地介绍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影视经典与电影流派,例如选择观看着重表现形式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的电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看、接触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赏析影视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赏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仁爱与宽容之心。这种做法将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会面对不同的人以及各种琐事,积极思考和仁爱、宽容之心可以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
(三)经典影视作品适当节选,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设置课时较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对于一些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进行适当的剪辑,将具有突出特点、优点的影视片段引入课堂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另外,还可以将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进行混剪,然后进行专题性研究。对剪辑完的影视作品进行整理与编排,有利于学生对整部影视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该影视作品直观感受的思考与阐述,提升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
四、结语
积极利用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现代教育发展所需,同时还能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增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其专业学习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将其转变为日后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包丽娟.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1).
[2]梁结玲.当代影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J].电影评介,2007(18).
【关键词】多模态 英美文学 素质课程 构建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F,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7][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栾栋,译.濒危的文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三年,学生一直在学习公共英语。到了大学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仍继续学学英语。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具体效果、四六级考试经济的膨胀,已倍受关注和质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开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且形式多样的英语选修课是很有必要的。英文影视赏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听说能力,还使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知识,这是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该课作为大学公共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吹捧。然而,很多学生抱着看电影的目的,课程结束后毫无收获。由于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手段,个别老师也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赏”了,老师“教”了,然而该课真正的目的“析”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没有互动和深入研究影片佳作。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和考核方式使这门课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笔者通过四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探索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该课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体验式教学理论
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JohnLocke(约翰•洛克)说:教育就是一种体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反思,才能使学习内容从实质上成为获得的知识。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JohnDewey(约翰•杜威)在1896年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实验基地,他的教育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即“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由自己建构知识,而不是其他人传递。教师对学习者构建过程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建构主义要求教学环节中包含合作学习和相关情景设计,学习者在此基础上由自身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内容活动和交际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最初多用于国内的一些英语培训机构,近几年许多教师也把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环节。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语言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并对学生的活动加以评价。体验式教学比起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在实践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表演者,教师在整个行动中,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体验式教学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布置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引起重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英语知识学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更加的自信和勇敢,敢于表达,促进他们的听说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在英文影视赏析课中的实践
英文影视赏选修课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其开阔了视野,同时促进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英语更有兴趣。如何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以达到语言实践的目的,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兴趣选修英文影视欣赏的一些学生是抱着“看电影,混学分”的态度来上课的,对这门课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然而,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大都是对英文影片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重视并互动起来。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不是最大障碍,反而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思维灵活,视野开阔,成为一个团队里面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学生在活动的设计、策划、编排、组织中都尽职尽责。影视材料的丰富性和时代感让学生享受视觉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减轻学生学学英语时的焦虑和紧张感。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对英语学习兴趣更有持久力。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许多课堂活动是依据课本教材而展开的,课本内容的滞后和时代特色不浓厚使得学生的活跃度和兴趣不是很大。
(二)小组讨论教学,考核紧密挂钩大学公共选修课面对全院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七八十个学生面对一个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小组讨论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选修课人数多,课堂小组一般是六至八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或随机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小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和启发,为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讨论和商议,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完成活动内容。小组个人的表现直接反映出集体的效率,这要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挂钩,以便足够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课前观看电影,布置主题内容由于班级大,人数多,上课时间有限,教师要提前布置电影让学生观看。教师需要在上课第一周就让学生了解教学计划及考核要求,把每次课的电影拷贝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室、宿舍上网、网吧等途径去观看电影。教师要选择适合大学生观看的经典影片,并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和评析。教师还应把影视片中的经典对白以及涉及的俚语、谚语等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字典、上网等方式查询信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把下次课的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比如包揽了奥斯卡六项大奖的电影《阿甘正传》,要求学生在观影的之后小组讨论,阿甘是个什么样个性的人?并举事实证明他的个性。再如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自传同名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什么是幸福?《狮子王》中的人物个性分析及。指定学习目标,分配任务。学生通过对英文原版影片较多的了解和接触,英语语言氛围的会逐渐形成和巩固,英语交际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设计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相互评比,设计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如配音、对话、剧情猜测、模拟与角色扮演、讨论与辩论、复述、访谈、演讲等来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现力。小组中的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大胆表演,丰富内容。比如在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的赏析课中,要求小组学生来扮演不同角色,其中有勇敢而智慧、严厉而温情的国王木法沙,顽皮任性、不畏艰险的辛巴,勇敢坚强、聪明迷人的娜娜,阴险狡诈、卑鄙的刀疤以及彭彭,丁满和土狼等等。要求学生模拟和分角色扮演其中片段,即木法沙国王奋力解救被叔叔刀疤所诱骗的辛巴以及辛巴被彭彭和丁满相救的情节。学生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影片在头脑中再现,模仿自己承担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力,培养了跨文化交际和交流的水平,提高学生开流的信心和能力。虽然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有些语句上的错误,但是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并充分发掘自己的语言能力就是一种收获,达到了语言实践的目的。
(五)评估活动表现,赏析地道英语学生课堂互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演或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评估,这与终结性评价密切挂钩。教师要把学生所演绎的电影片段给学生再播放一遍,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体验地道的英语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学生从比较中,能体验到语言的差异性,加深语言印象。教师还可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比如“如果你是阿甘,你会做怎么样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导演,你会让剧情朝什么方向发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反驳。虽然在情急之下也会偶尔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英语能力有所提高,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索
由于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相关资料,教师的备课量比较大。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材,分配任务,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监控和评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不断接受检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的学习和领悟。同时,学生对于选修课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凭着兴趣和轻松的态度选择了课程,但却不愿意更多的付出。学期结束时,笔者专门对参加该门选修课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该门选修课的态度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混学分”,而是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去选择了。大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加,喜欢程度上升。对于“体验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从逐渐接受到慢慢喜欢,对英语学习更加重视。在访谈中,有些学生抱怨选修课课时少,时间短,教室有所限制,建议角色扮演或辩论等活动到户外去上。虽然调查问卷和访谈的问题比较集中,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影视音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的特殊优势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升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宣泄主人公内心情感、营造主题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开设了音乐鉴赏类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事实证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程比较喜欢,尤其是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音乐。优秀的影视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执、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影视音乐欣赏让学生对影视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教学中再增加一些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尽管影视音乐欣赏是以电影和电视的视频片段作为载体,但必须以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视剧转移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尝试和乐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从大量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都有自己喜爱的电影类型,女生较喜欢文艺和清新风格的影片,男生则喜欢题材比较宏大的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新一代大学生都比较有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去探寻影视音乐的奥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笔者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同一主题下的影视音乐,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评论,或者直接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个人对影视音乐的不同看法,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
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结局。长达52集的鸿篇巨制,生动再现了从到“九•一八”时期,在动荡中的人口迁徙和奋斗历史。一曲旋律舒展、风格多变、气势恢宏的片尾曲《家园》则成功地塑造了山东“闯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刘欢作曲,王敏、张宏森作词。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由刘欢演唱,曲调跌宕,充满浪漫情怀;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刘欢共同演唱,甜美动人的东北民谣《摇篮曲》结合富有律动的Rap说唱,“土洋”结合,形式新颖;第三部分再由刘欢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将音乐迅速推向。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以歌曲《家园》欣赏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走近“家园”(1)欣赏默片《家园》。首先教师在课前将片尾曲的音乐关掉,课上播放无声的《家园》视频;然后让学生围绕音乐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谈谈看完这段无声视频后的感受;最后教师概括总结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关注影视音乐。(2)联想《家园》音乐。教师先简单介绍电视剧《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及所看视频联想片尾曲的音乐风格。2.走进“家园”(1)聆听《家园》。教师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园》;再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之前设想出的音乐做比较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歌曲《家园》的音乐风格特点。(2)剖析《家园》(谱例1)。教师将分段处理的《家园》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让学生说出该段音乐的演唱者;再用PPT课件显示乐曲歌词;总结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刘欢演唱,第二段女声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调选自东北民歌《摇篮曲》。然后让学生结合《闯关东》的主题,思考歌曲为什么加入东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师总结影视音乐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并具体做出分析。(3)学唱《家园》。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乐曲简谱;然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分段学唱歌曲简谱;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接着请学生谈谈对Rap的认识;让一位学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学生朗读Rap部分的说唱;教师再概述Rap的由来、特点和国内外代表性说唱歌手;再请学生模仿歌曲中刘欢说唱的内容,节奏律动可以自由发挥;最后教师弹伴奏,学生分三组演唱;一部分男生齐唱刘欢片段,全体女生齐唱宋祖英的《摇篮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谱例13.走出“家园”(1)比较刘欢、宋祖英的演唱风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位歌唱家,再让学生列举刘欢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谈谈两位歌手的唱法和音乐风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师总结:刘欢和宋祖英分别属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乐居多,后者擅长演唱民歌。(2)“民族风”与“流行风”的相互融合先让学生列举“民族风”歌手与“流行风”歌手搭档演唱的歌曲;接着教师补充:玖月奇迹的《中国美》,宋祖英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谭晶和陈奕迅的《龙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迹演唱的《中国美》视频;请学生分组讨论“民族风”与“流行风”相互融合的优缺点;最后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分成两组,进行5分钟辩论会研讨。4.重返“家园”(1)了解影视音乐的种类。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曲;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影视音乐中的其他类型;然后教师总结:除了片头曲、片尾曲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还有插曲、背景音乐等音乐类型,讲解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学生代表演唱《家园》。先由教师播放《家园》的伴奏音乐,接着让一位男生演唱刘欢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学生演唱Rap部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程的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以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为载体,以走近“家园”、走进“家园”、走出“家园”和重返“家园”为主线,通过看、听、析、唱、辩等环节展开教学。具体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1.多媒体视听教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在影视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教学优势表现得就更加优越。多媒体设备可以将音乐分片段进行欣赏,也可借助一些音乐软件,如Cakewalk软件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分成若干音轨输入电脑,欣赏时可播放其中任意一音轨或多个音轨。这节课,在欣赏片尾曲《家园》时,教师可运用Cakewalk软件将这首歌曲的女声、男声及Rap分成三个音轨输入电脑中,课堂上分段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欣赏各段,充分领略每一段的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