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19:32:54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财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银行监督报告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包括五家银行监管机构: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监理局、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局、全国信用社管理局。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金融机构监管的一致,以达到保护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保护银行存款保险基金,促进安全稳健的银行操作的最终目的。按照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要求提供的报告包括:
1、按照联邦储备银行要求提供的银行控股公司Y系列报告,其中包括:
(1)并表报告(Y—9C)。此报告是银行控股公司以合并数据为基础汇总编制的,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附表和表外业务。并表报告涵盖了银行控股公司的所有机构的全部业务,包括母公司、银行、非银行机构等,是监管者评估和监管银行控股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信息,每季报送一次。这些信息在联储季报以联储统一的银行控股公司运作报告的形式披露。通常情况,这些信息被认为是公共信息,可以从信息自由办公室取得。
(2)母公司报告(Y—9LP)。此报告主要是指银行控股公司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与投资、现金流量相关的附属报表以及备忘项目。这些信息主要是用来评估和监控银行控股公司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此服告每季报送一次,数据在联储季报上披露,可以通过信息自由办公室得到。
(3)非银行附属机构报告(Y—11)。此服告有选择的从银行控股公司的单个非银行附属机构中收集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表外业务、权益资本变动信息和备忘事宜。监管者将此报告信息与Y系列的其他报表信息联系起来,用来评估主要从事非银行业务活动的银行控股公司情况和监控非银行业务的数量、性质和经营情况。此报告要求每季报送一次,一般情况下,此报告信息被认为是公共信息,通过信息自由办公室披露。
(4)国外分支机构报告(FR—2314)。此报告包括含有备忘录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和利润表,主要是用来确认美国银行机构的国外分支机构当前和潜在的问题,监控其在某一特定国家的活动。通常这些数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特别情况下,是为了了解个别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报送周期为总资产超过20亿美元或者表外经营超过50亿美元的机构按季报送。这些数据是保密的,不能公开出版。如果需要,可以得到一些汇总数据。
(5)结构报告(FR—Y6A)。此报告主要反映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及州立银行的投资及注册名称、注册地、地址、组织结构等的变化。联储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银行控股公司法案》、《金融服从现代化法案》、《Y条例》对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及州立银行的法人机构进行监管。当这些机构的投资及活动发生变化时,需要在发生变化的30天内报送报告。此报告信息公众如提出需要可以通过适当的联储银行得到。但在特定条件下,报表编制者也可以要求对这些信息保密,不对外公布。
(6)联营公司报告(FRY—8)。主要反映银行控股公司内部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间的交易信息。报告中专门有一部分说明资产的转移及收入的详细来源、信贷扩展活动、表外业务、税收等情况。这些信息主要是用来评估和监控银行控股公司内部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之间的资产和其他交易活动,目的是为了确认对附属机构的财务状况有负面影响的集团内部交易和资产负债数。此报告每半年报送一次,每年6月和12月的最后一天为截止日。此外,当发生某一项大的资产转让时,则需要在10天之内报送临时报告。
2、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要求的银行形势报告,包括:
(1)核心报告(FFIEC031)。此报告是包括海内外分支机构的收入和经营情况的并表报告。
(2)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FFIEC002),主要是指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和代表处的资产负债报告。
3、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其他银行监督报告。除以上报告外,联邦金融检查委员会还要求报送一些其他报告,如:国别风险暴露报告、信托资产报告、管理阶层与主要股东的负债情况报告。
4、监督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股本的变化情况及其他项目,如贷款、证券、其他资产、逾期的非应计贷款、资本充足状况。
以上报告中,联储要求的报告由联储负责保管,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要求的报告,由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保管。
二、公共财务报告
证券交易委员会旨在保护公共投资者利益,要求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所有寻求公共投资的产业,充分披露信息并提交公正的财务报表。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共财务报告包括质量和数量信息、管理阶层关于业务和部分划分的利润情况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的讨论和分析、内部管理报告、外部审计报告。
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的财务报表包括:
1、近2年的资产负债表;
2、近3年的收入报表;
3、近3年的现金流量表;
4、近3年的股东权益的变化情况;
从玉溪辖区23家商业银行(其中地方法人机构12家)情况看,发现政策调整前后商业银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变化不明显:2015年2月末,玉溪市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款项为19028万元,仅占各项存款的0.16%,较政策调整前2014年末减少1921万元,减少10.1%,商业银行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政策调整前后均为零。从财务会计视角分析:
(一)资产业务方面
从玉溪辖区看,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为保险类金融机构,资金比较充裕,政策调整前后,辖区无一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提出过贷款申请,这也是玉溪辖区商业银行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政策调整前后均为零的原因。但从全国看,辖区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货币市场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出了资金。如,2015年2月末,玉溪辖区2家全国货币市场成员通过逆回购方式向证券期货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出资金余额21.29亿元,加权平均利率5.54%,资金归属于“买入返售资产”统计科目。
(二)负债业务方面
1.资金价格是影响商业银行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的关键因素。在一般性存款利率受管控,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商业银行款项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虽然暂时不用缴存存款准备金,但相比一般性存款而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以自行约定存款利率,在商业银行存款成本偏高,玉溪辖区23家商业银行中仅5家机构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从测算看,以2014年末农村合作银行吸收6月期1亿元的个人存款为例,利率为3.03%,需缴存14%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资金收益率为1.62%),其余部分收益率至少要3.30%才能覆盖资本成本,即每吸收1亿元3.03%的个人存款成本,可以吸收0.86亿利率为3.30%的同业存款,2014年全年6月期日均Shibor利率为4.86%,吸收同业存款比吸收基准利率定价存款实际成本高156个bp。在实际操作中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还要抬高存款利率,意味着尽管考虑了同业的不缴准优势,成本仍然偏高。2.信贷规模调控是影响商业银行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的暂时性因素。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央行实施信贷规模调控,2015年2月末,玉溪市总体存贷比为66.8%,12家地方法人机构(2家村镇银行除外,因其开业5年内不受存贷比监管约束)中最高为67.5%,离75%的监管红线尚有距离,在目前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金融体系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投放也更加谨慎,暂不需吸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来降低存贷比。
(三)经营业绩方面
此次存贷款口径的调整,近期来看,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暂时不需缴存准备金,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同时因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仅为1.62%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收益空间,商业银行吸收活跃在同业市场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为各项存款,将丰富商业银行的负债资金来源,对由于货币基金等的快速发展,一般性存款科目搬家,造成的银行存贷比压力有缓解作用,能降低银行业的存贷比,潜在提高放贷额度,可以增加银行的资产收益。中长期来看,将提升以市场化利率定价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在银行负债的占比,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成本变化,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过渡。
二、相关建议
(一)监管部门方面
1.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若按照一般性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缴存准备金,会造成银行业流动性趋紧,降低银行资产盈利水平,因此,建议未来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3个点进行对冲。同时根据不同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结合流动性等指标,对商业银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实施动态调整。
2.随着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未来储蓄存款的增速还将放缓,商业银行将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负债业务,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信贷规模调控,将间接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建议银监部门放松存贷比指标的管控,央行适度增加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现行人民银行定向调控支持“三农”、支小业务的政策,以及银监存贷比监管时剔除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定向优惠政策继续保持不变。
(二)商业银行方面
1.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优化配置灵活多样的资产结构,加强提高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增加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的测算,提前应对或将上调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市场流动性趋紧风险。
2.加大存款组织力度,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加大存款组织的激励力度,加强产品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服务能力,以此增强客户黏性,增强存款的核心竞争力。
1、衍生金融工具,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在不同地区的衍生工具市场上,衍生工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威胁。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风波等等。衍生工具降低了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有关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使许多银行表外业务得不到真实的反映。2、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影响金融活动稳定运行的因素非常多,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其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影响金融活动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损失大小等更是难以事前把握的,不易让活动主体做出预期。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电子化的发展,特别是巨额国际短期资本的无规则流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3、金融国际化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相对性我们平时所讲的财务风险,总是从单个的经济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看待的,它直接表现为经济主体可能遭受事实上的经济损失。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的走进来,以及国内商业银行走出去,在全球既定时期内资本质量与总量的约束,一方发生了损失,总有另一方获得盈利,而不是表现为单方面的损失。国际化金融风险对于某一国家来说,可能是净损失,但从国际乃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就一定会有其他国的行为主体获益,因而这种损失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以此,当某一特定时期,商业银行财务表现为盈利,这只是相对的盈利,当国际化交易来临的时候,盈利也许很快会变为损失。4、金融国际化使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常常并不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因为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应属于即期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货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了,而“泡沫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商业银行非理性的财务活动在虚假繁荣的经济背景下,其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5、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扩散金融国际化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业务往来非常频繁,由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财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混业经营,它是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交叉经营,交叉销售,此时风险可以互相传递,如果证券公司出了问题,很可能就带动银行出问题,然后整个金融体系也出问题。
二、金融国际化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及时减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恶化。要构造新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既要考虑符合国际惯例,又要适应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国际化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指标界定应“国际化”
在设定财务指标时,要与《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章制度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例如,《巴塞尔协议》提出了统一的风险加权式资本衡量标准,后来又将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纳入风险衡量系统。因此,我们在设计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可以将有关资本含量的指标考虑进去。
(二)监测与识别财务风险必须采用非财务指标
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识别时,除了选择财务指标,还必须选择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比较依赖于财务数据,离开了财务数值,财务指标似乎无法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财务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面貌。尤其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把握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的征兆,节约诊断财务风险的时间。
(三)处理财务风险须借鉴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万千,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中必须审时度势,确保财务活动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受管理层国际业务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察觉国际金融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为了对风险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制,必须及时采纳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较为开明的组织机制。
(四)将财务风险预警活动作为银行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前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都是局限于特定的部门或者特定的管理活动,没有将风险预警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除了短期内应对财务风险迁延带来的后果,还必须形成作为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部分,形成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使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不仅仅是对财务风险处置活动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是对预警工作组织机构设计、风险监测与分析技术选择,以及财务风险处置机制设计的、完备的系统。结合前文叙述,以及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成果,笔者认为,建构适合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警组织机构设计
财务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现存组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优化。预警的组织机构在预警机制中又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作用,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建立预警组织机制时,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首先应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组织后,进行预警分析,采取措施防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投入成本;其次,应符合机构精简的原则。企业设立新的财务预警组织应尽量利用原有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在组织职能分配上做局部调整。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必须要剔除权力行使时的干扰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对原有内部控制部门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造,设立专门的预警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由商业银行管理层委派专人领导,成员可来自商业银行国内外的分支机构,适当时可吸收商业银行外部其他专业人员加入。通过对内控部门的整合,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控制体系当中来,以便完成商业银行治理的目的,形成内外互动的预警组织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二)预警分析机制
预警分析机制就是在财务风险形成初期,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监测与识别的机制。学术界在研究分析机制时,大多将其置于财务风险的潜伏期,很少将预警分析机制置于风险的“发作期”与“恶化期”。其实,这两个阶段也需要分析机制。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预警不再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而是一个随时更新的开环系统。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两个阶段,即监测阶段和识别阶段。
1、监测阶段
监测阶段通过收集商业银行整体与部分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国内与国外金融环境变化的动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危机进行识别预报。总体看来,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危机化发展表现为:不良资产的非预期上升,利润非正常降低,资产获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过度扩张与分布不合理,对外业务异常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等。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活动与国际资金运动密不可分。因此,其危机化还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小于8%,未能达到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等。
2、识别阶段
识别阶段主要任务是选取有代表性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监测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定,并做出危机的趋势分析。识别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预警的指标选取与财务危机的警情界定。(1)预警指标的选取。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的指标通常应着重反应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指标较系统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鉴于金融国际化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推广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国外银行激烈竞争,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及其风险特点,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包括有关商业银行国内经营的、日常性的财务指标,以及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同时,还应该包括表现商业银行现状、隐含未来发展方向的非财务指标。首先,有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这一类指标应包括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产权比率等;盈利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获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成长能力分析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现金流量分析包括现金盈利质量指数和现金增值质量等,以及经营安全率、资金安全率等;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这一类财务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开展状况。通常可选择国际业务涉及的资产对资本结构的贡献指标,以及资本充足率,它们反映了在巴塞尔协议制度约定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的涉足程度。其次,有关商业银行的非财务指标。第一,顾客评价指标。商业银行是一个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以顾客为中心制定其战略计划和行动准则,首先要建立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反映顾客维度绩效的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保留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其战略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而关键成功因素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由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应包含金融创新产品数量和比重、服务方式、服务效率以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指标。第三,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尽管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内部融合,或者知识再加工的方式来构建,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它对呈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应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学习能力,保证组织健康成长,学习与成长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员工、信息系统和规章程序,我们也将选择这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第四,国际规章条例的执行指标。金融国际化下,各国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的意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中国银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走出去”的一些商业银行可能对一些国际惯例、条令、制度把握不到位,致使在经营活动中蒙受损失。对国际规章条例执行力度的考核,可以较好地掌握商业银行执行国际规章的水平。对于执行的相关指标,可以选择执行是否违规,持续执行时间长短等方面。然而,对商业银行的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的难度要大于财务指标的设定,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多属于定性内容,较难给予明确界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结构因素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2)警情的预报。运用商业银行的某一财务预警指标,管理者可以了解银行某一具体方面的财务信息,但是管理者并不能了解商业银行整体危机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企业先对预警指标计算单项功效系数,然后按各项功效系数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赋予权数,最后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并依据财务风险警限对照表所示,据此判断财务危机程度。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大小,学术界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3、诊断与评价阶段
诊断就是对已识别的危机,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诊断,管理者可以明确哪些风险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评价就是要确定商业银行在这些财务危机的冲击下会遭遇到哪些损失,这种损失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上述的几个阶段中,监测活动是财务预警的前提,识别阶段至关重要,诊断和评价阶段则是技术性的分析,它们相互依赖,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可分割。
(三)预警对策机制
财务危机的防范治理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根本目的。当风险危机化初露端倪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采取应急措施来控制风险,预防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组织活动
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项特定的任务:组织工作和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是由多个分支机构优势资源互补而结成的整体。当出现危机时,商业银行需由一个快速的机构组织应对活动。前文就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设置进行了论述。当财务风险形成时,预警组织机构成员须通过网络技术迅速、灵活地反映并交流财务危机信息,形成开环的风险交流机制。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一般来讲周期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会带来的利益具有持续性,也不意味着金融国际化下财务风险具有短期性。商业银行的预警人员可能判断风险的经验不足,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风险预报,预警人员可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自动采用相应对策。
2、日常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确认的财务危机,往往对银行全局有重大的影响,日常监控活动就是要对银行逆境现象进行纠正。当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的危机难以迅速有效控制时,日常监控通过对发现的企业危机状态进行假设并模拟,然后提出对策活动。
3、危机管理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设计
(一)指导思想。按照“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要求,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业绩评价为依据,通过集中管理,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经营要求的银行治理结构和管理型会计核算新体系,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中管理必须坚持四个原则:节约成本原则,通过合理制定统一的支出标准,实行源头控制,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原则,通过科学编制预算,实行总量控制,将有限的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整体效益;规范管理原则,通过实行集中收付,让各商业银行用钱见不到钱,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原则,利用网络,将财务数据适时进行公开,达到既科学决策,又强化监督的目的。
(三)主要内容。具体而言:
1、成立机构。一是成立人民银行资金核算中心和审批中心。核算中心负责预算的汇总,用款申请计划指标的录入和资金清算;审批中心负责凭证、票据的审核审查,下达用款计划,监督收支是否合法。二是成立各商业银行分级资金核算中心,负责上报本部门的用款计划,上报预算编制、资金清算和财务核算。通过成立机构,构建三级监管网络。三级监管网络如下图所示:
2、三级核算。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级核算。
3、统编预算。统一制定财务计划,编制各商业银行预算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必须按照“一个银行一本预算”的要求,即各商业银行的所有收入、支出、债务、债权、资产都在预算中完整反映。收入核定基数,实行统筹,与支出挂钩。收入完成核定任务数,所有支出按预算执行;如果当年收入掉收,在次年预算支出的项目中实行递减;如果超收,实行比例分成,次年增加预算。收入的收缴实行统一开设的收入账户直接缴存。支出细化定员定额标准,实行集中支付。编制程序严格执行“两上两下”政策,确保真实可行,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编制程序如下图所示:
4、集中支付。集中支付主要分直接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工程支出、大宗物品等,由资金中心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收款单位账户。授权支付的主要范围是小额公用支出、零星支出、特需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的其他支出,如出差费用等。
二、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一,全面清理各国有商业银行家底。主要清查近3年的财务情况,包括现金存量、债务债权情况、收支情况、资产情况等。对所有的资产重新造册登记;所有现金全部纳入重新开设的收入账户存储;债权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收付年度计划。为编制统一的预算、建立大集成数据库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建立统一账户管理体系。撤销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财务账户,重新设置统一的两大类账户: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收入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各国有商业银行收入情况,并与支出账户进行清算;支出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各国有商业银行支出情况,并与收入账户进行清算。其中支出账户分小额现金账户和直接支付账户:小额账户按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授权支付情况,反映一些零星支出活动;直接支付账户主要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直接支付情况。
第三,合理制定定员定额标准。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以地区为单位按照3年平均水平,合理制定人员工资、补助津贴、社会保障、公用支出、资产购置等统一标准。另外,如果收入超收或短收,此标准在次年作出相应的增减。标准制定后,要严格对照标准编制统一的各国有商业银行预算。
第四,强化预算的执行监督。各国有商业银行的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对大宗的资产购置或房屋修缮,实行统一采购;个人工资实行存折统一支付。总之,每一笔支出都必须有预算才支,没有预算不付。
第五,加快会计电算化改革的步伐。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仅靠传统手工管理、手工核算远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行电算化管理。财务集中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研制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财务软件。因此,必须加快银行系统财务软件的研制,并与银行金库等实行有效对接。这样既可使一分一厘资金都在网络中完全反映,增加决策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可利用网络控制实行源头控管,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坚持“分级核算、分级管理”的经营理念,即总行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总行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分行的财务负责人负责分行的财务核算和管理。造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权力比较分散,总分行在事实上属于不同层面财务主体的情况,没有形成全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
2.财务管理理念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网点的配置上,有形经营网点迅速增加,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又不够完善,网点租金,装修等固定成本开支比较大、经营效益较低的状况;在具体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还不能完全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地审查各种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缺乏流源式成本管理理念;在员工思想意识中,认为成本核算和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
商业银行对直接面向客户的前台业务管理系统、客户直接操作使用的电子银行系统等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对这些信息系统不断进行更新升级,以方便客户操作、提升客户使用感受、加强资金安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后台操作系统相对滞后,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自动化程度不高、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后期维护不到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思路
(一)进一步调整财务管理体系和体制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借鉴其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找出与先进外资银行的差距,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下的财务体系,建立一个以成本效益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体制上,真正做到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总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
(二)实现管理手段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当今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个多元、复杂、动态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只有和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取得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的成果。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的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提供财务会计数据,财务工作不再停留在记账、报账、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财务会计阶段,必须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一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规划未来,并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及业绩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预算具有战略性,对商业银行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要科学编制预算,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控制和约束能力。
2.大力推行责任会计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各行经营状况差异明显的情况,明确界定分层次、分部门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对各个中心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根据各责任中心资金的不同,通过实行内部转移价格的方式来科学计量各责任中心的创效。
3.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要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加强各项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形成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体系,真实反映经营活动,参与经营决策,及时纠正偏差,控制经营全过程,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严格财务授权管理,防止财务资金随意支出,有效降低费用支出。加强对财务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使经营目标如期实现。
(三)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金融创新
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机构纷纷涉足金融,携支付宝、余额宝、理财通等理财产品抢占金融市场份额,银行正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存、贷、汇”正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逐渐退化为整个金融链的尾端。金融脱媒不可逆转,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生存法则,在全新的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顺势而为,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首先,经营网点创新升级。当O2O模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流行语,拥有大量物理网点的传统银行,其线下网点转型已势在必行。“银行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率先建成智慧银行、智能旗舰店、智能银行,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物理网点尝试向智能化转型。其次,产品创新。在商业银行依然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最基本的业务金融主题时,应该利用其拥有的大量客户资源,较高资金安全信誉度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手法,推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反戈一击,典型的如建行的“速赢”、工行的“薪金宝”、中行的“活期宝”、民生银行的“如意宝”等理财产品纷纷推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银行系“宝宝”的产品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和突破无金额限制,但这种产品也有不足之处,即选择的货币基金有限,有的赎回资金到账时间为T+1,而支付宝、理财通等赎回已实现当日到账,天天基金网上的活期宝选择面广,甚至实现赎回时资金几秒内到账,因此,银行应利用其多年的与众多基金的合作关系,选择优质的公司完善银行系“宝宝”,使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再次,业务渗透。今年两会提出“互联网+”概念,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国家金融支柱的银行也应借鉴这种思维,创建“金融+”概念,银行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等优势,借助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房产、汽车、教育、零售、医疗等全能服务。利用高科技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生态系统,银行能够将现有服务合作伙伴与其他重要的机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公平的价值分享机制,打造出类拔萃的全时银行,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加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科技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分析;银行内部管理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也在逐步拓宽,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呈现出排队上市的局面。然而,能成功通过监管部门审核并吸引投资者恐怕要有过硬的财务指标做基础;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投资者、债权人也越来越关注财务分析报告。在我国目前大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环境的日益变迁,新的金融产品大量涌现,新的金融工具也被金融机构更加广泛和应用,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的财务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财务分析决策的实用性在实践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决策实用性的缺失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客体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客体主要是指财务报告及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报告是财务分析的基础。首先,现行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或时点的货币化信息,而不能提供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其次,只是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没有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第三,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为地篡改财务数据、账外经营等情况屡有发生,因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财务比率分析是对会计核算结果及财务报告数据的再加工,但目前对其应用亦存在局限:首先,制度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会计制度极不统一,上市银行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上市银行有的开始试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城商行还在执行很久以前财政部为其制定的专用会计制度,制度上的不一致造成同业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失去基础,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其次,某些比率无法反映综合财务状况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项目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主体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主体是指财务分析人员,他们是保证财务分析报告决策实用性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发展,如业务、担保与保函、贷款承诺及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末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注明。由于表外业务具有控制度差、透明度低、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不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防范潜在的风险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频繁提到的,那公我们在实际中具体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是否合理的过程中发现,存贷比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适当安排,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指标,央行对此比例作了不得超过75%的限制。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而且该指标只注重对表内资产的计算,没有对表外的或有业务进行加权计算,从而有可能低估了该指标的结果。此外,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若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尚失在短期内变现的能力,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发生坏账,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此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说到流动性就不得不提到盈利性指标,在盈利性分析中应用得最多的当属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对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由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化较快,尤其是银行业,先后做了几次大的变动,从而使纵向比较失去可比性,而横向间在全行业内也是众多制度并行,可比较的范围又大打折扣。另外我国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一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二要推动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二、提升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实用性方法及问题
(一)改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在银行业尽快完善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进程,使财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真正能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坚持“三铁”、杜绝“三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务报告造假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建立惩罚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各级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财务报告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性检查的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责任.利用新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提倡“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三铁”信誉,把物质奖融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3、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原始数据并不能提供财务分析所必需的财务信息,而是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合成、加工,将之转化为可用信息,因此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是做好财务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财务指标以数据为语言,是财务分析内容的具体量化,是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财务指标的设置也因财务分析目的、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应由主要指标和起补充作用的辅助指标组成,同时还要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稍加调整即能适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和主体,形成主辅结合、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计量和评价银行经营活动效益的一种方法。使用比率分析法最重要的优势是可以将绝对数
不可比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指标。例如,在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时,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负债成本率(各项支出总额/负债平均余额)使用的就是相对比率,而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费用利润率(实际利润,营业费用)使用的是构成比率,等等,运用这些比率的混合分析能有效的揭示银行各项经营业务的成本、效益,也使银行收入支出情况更加直观。
比较分析法包括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揭示计划完成情况;不同时期各种数据的比较,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以利于改进工作,挖掘潜力;同行业问的比较,可以了解本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力。例如,可以根据需要编制比较分析报
表,包括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比较资产负债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资产负债项日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比较损益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损益项目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损益
表内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编制比较报表,可以获得直观的财务信息,确定差异。
趋势分析法是以某一期的财务数据为基期,计算其他各期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根据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某确定基期金额)和环比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上期金额)。适当的使用趋势分析,可以动态地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使用。进行局部分析时,可选择某一种方法,全面的财务分析则应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4、大力加强科技投入,用计算所系统代替手工劳动,加大财务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减少手工计算的误差。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用数据仓库,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网络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应用日渐成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数据仓库。财务分析人员要参与数据仓库的建设,使它具有数字化地管理数据、运用各种指标选择数据进行加工、合成的能力,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用于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三个层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仓库大大地减少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而数据又十分精确,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参谋。
5、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在现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恶化的征兆,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6、正确处理央行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点和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参考文献:
刘星,杨菁.综合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1997,5(3):68—7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启示
1创新管理体系,实行以委派制为主要内容的“垂直管理”1.1委派的形式和主要原则
为有效行使财会管理职能,强化内部控制,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向下属机构派驻财会管理人员的一种委派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循序渐进原则;三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差旅费用等统一由上级派驻机构负责发放(报销)和管理;四是定期轮换原则,任期原则上为二至三年。
1.2委以财务负责人一定的权限
主要的权限包括:(1)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审定权;(2)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和审议权;(3)重大财务收支审核权;(4)有权参加和列席委派行组织召开的各种经营管理会议,并有权提出建议;有权建议对派驻行财会部门的人员和内部分工进行调整;有权对向上级行汇报派驻行财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以及存在的问题。
1.3加强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考核
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考核按年度进行,每年初统一由上级行财会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工作业绩。其中工作业绩包括日常业务、会计报表及年终决算工作、财务收支执行情况、重大差错情况及处理、其他事项,根据考核情况,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实行奖惩。
2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从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过程中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支出,这些成本控制手段往往成效不大。西方银行主流的财务理念之一,即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就是银行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战略上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2.1调整业务结构,转变收入增长方式
在资产战略上:提高信贷资产贡献率。要将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拓信贷市场作为改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入点。从明确“保、挖、抢、退”的领域和范围入手,一方面突出重点客户,加强贷款营销,开拓信贷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退出低效和过热过剩的市场行业,提高资金使用价值的效率效用,通过有效投入和更多的产出以求效益最大化。
在负债战略上:积极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负债就是要做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与对称。保持总量上的平衡和分量上的对称,优化的目的就是以来源定运用。负债业务的质量结构是银行合理安排资产业务的关键一环,只有规模还难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营。例如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过多的负债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减少,因此有效负债取决于期限、流动性及利率的合理安排。
在中间业务战略上:整合提升业务价值量。中间业务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收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从单一性经营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的综合枢钮。应认真研究形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联动效应,从客户和产品等多个维度来挖掘中间业务的增长空间,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含量和盈利水平。
2.2整合组织架构,提高业务运营效率
按照市场和成本效益需要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机构设置,以风险控制能力来约束业务的扩张,从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整合机构、新建网点、配置人员,逐步建立以适应客户需要,有助于服务客户的网点布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