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08 23:18:32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环境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第1篇

(一)教学内容杂乱单一、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瓶颈

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教师,还没有一整套专门化、系统化,适合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符合新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环境知识本身的庞杂和凌乱,使得环境教育在选材标准上把握不够,且实际内容也较为单一,课程基本定位在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且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也没有涉及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失去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专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意识不强、责任不足、能力不够等使得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2]

(二)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未能建立综合教学体系

教育评价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环境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如何确保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在衡量和评估教育成果时,如何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机制等,这一系列内容都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目前,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取得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必须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互协调综合体系。当然,没有适度的经费,环境教育在宣传、活动、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也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只能利用一些节假日敷衍了事,结果造成其对环境教育的过程不重视,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

二、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用制度、经费作保障,加强师资的专业能力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观,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课时、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同时,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积极与各种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专家库,请教和咨询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环境教育

由于没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农村学校只能以特色教育的方式开展,在传授基本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借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推动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渗透和专题讲座的办法,对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穿插讲授,或者以一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外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利用各种环境节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主题活动,扩大知识渗透范围;再者,以垃圾处理的方法为基础,以手工制作、废物利用、低碳生活等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必要时要建立环境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一系列生态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为一体的环境教育的综合体系

第2篇

(一)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够

针对我国小学的环境教育,虽然经历了将近二十余年,但是因覆盖的面积窄和一些学校的领导也没有完全真正地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目前的环境教育问题还未能得到很好的效果。面对小学里的环境教育,有的老师认为是扫地、捡纸屑;也有的老师认为是在街道上对环保进行宣传;有的老师认为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的老师认为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也有的老师认为是在校园里种草、养花和植树等。以上的认知不能说不对,但是可以说老师对环境教育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二)少数的教师自身的环保知识缺乏

在传统的教学里面有“重文轻理和重艺轻科”的倾向,因而造成在小学的教师中有一部分的“科普盲”。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对环境教育的知识能有相关方面知识的教师仅有少数的人。目前的大多数的教师存在着对环境知识的整体体系认识不够,自己的知识面也比较窄,对于知识的有机联系没能够很好的建立,从而让教师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不能科学全面地掌握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准确有效地传授环境的知识。

(三)在时间和经费上对环境教育师资的培训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从事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只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知识即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老师的培训上。学校领导首先认为对老师的学历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而加大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与应试有关的业务素质。面对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需要落实在纸上。

(四)教育经费的短缺

据调查分析,目前的一些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的专项经费没有落实,在教育环境方面的活动经费和必要设备的添置没有得到保障。尤其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教育经费更加地困难,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正常开展。

(五)缺少骨干的教师队伍

由于没有好的骨干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即便非常注重环境的教育,但是活动还是无法正常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在职称的评定和奖励方面还不明确,直接影响了环境教育老师的积极性,因而也影响到了环境教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

(六)“学校质量”的评价观影响

九年的义务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一些有名的学校或是民办的学校采用择优选拔,无形之中造成了压力。小学阶段是否组办过环境教育,对升入名校或是民办的初中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反的,拥有好的环境教育,若果升入名校或是民办的初中比率有点低,社会上会给出质疑或是否定的评价,也因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

二、环境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增强学校领导的环境教育意识

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虽然不会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环境教育的知识,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引导者。然而,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知识方面的态度和认知,直接会影响到环境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的举办“环境教育学校领导班”,使学校的领导充分的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可以将环境教育的培训要求列入学校领导的任职考核内容中,进一步促进学校领导的环境教育的意识。学校领导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领先的思想,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才可以克服种种的困难,从而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环境教育骨干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环境教育骨干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从事教育环境方面的骨干队伍,能够开展稳定、扎实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作为实现环境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的前提和有效的开发环境教育的动力,所以对于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建立是意义重大的。

(三)建立关于环境教育的评价制度

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属于小学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教育环境也应属于教育评价之列。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增加了从事环境教育老师的积极性,也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方面加大了理解。

(四)做好环境教育的基地建设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环保的问题,所以环境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终身性、全民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教育的基地是学校的重要项目之一。从经费的方面考虑,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有关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来开展环境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地推动环境教育社会化。

三、总结

第3篇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就是指美术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需要大自然的帮助,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美术知识。小学美术环境教学有自身的教学原则,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二、加强环境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紧密结合

第4篇

1.渗透性原则

小学美术应用渗透性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渗透性教学具有便利条件和独特的优势,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域的环境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时禁止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小学美术教学要紧密联系本土教学,让学生多了解家乡的美景,增强本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服务家乡的理念。

3.创造和审美结合原则

美术体现了创造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美术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审美评述课,另一种是创造课。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周围环境进行对比,增加学生体验社会的能力。在创造课上,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自觉进行美术的创造性学习,深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美化周边环境的意识。

4.主体和主导结合原则

学生应当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

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环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5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面对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进,以往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语文课堂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路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一心理欲望表现的特别强烈。而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又是集生动、有趣、形象、丰富为一体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们渴望马上进入探索状态的需求。例如,我们在教授《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弄清楚田忌两次赛马的原因和经过,虽然看似简单,但以往乏味的教学模式达不到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自己进入电脑数字平台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网上赛马场,此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和好奇心。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们必须熟读课文,了解掌握田忌赛马的主要经过。于是,学生们会如饥似渴的投入到文章中去,津津有味的阅读每一个细节。在学生进入网上赛马场之后,犹如置身于真正的战国马场,一个个都表现的跃跃欲试,甚至还有学生主动请求当一个“解说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一教学过程,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赛马的感受,增强口语解说能力,从而对田忌赛马的中心主旨产生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竞争力。而现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刚好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教授《石壕吏》时,可以将其分为两节课时,第一课时我们主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长带领下,运用计算机网络对课文素材进行收集,比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言古词的解释等,在组员互助交流中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自学;第二课时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讨论,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拓展了他们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放弃射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福勒到底应不应该放弃射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的说福勒应该尊重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宗旨而放弃射门,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还有人说福勒应该射门,如果放弃就不能充分体现竞赛的魅力了,甚至还有其他的很多观点不断涌现出来,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很多学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网络论坛上的“你辩我驳”这一板块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不但能够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还能相互交流切磋。这一方式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辩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的取长补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取得了学习上的长足进步。

三、通过网络环境,领悟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比较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倘若让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诵读来充分感悟语言魅力,确实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很多学生难以从中获取美的享受。但是运用网络音乐来辅助教学,则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不敢能够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快速进入文章意境,融入语言文字营造的美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月光曲》这一课文中,有一部分是讲到穷人家的兄妹,沉浸在网络环境提供的贝多芬的钢琴曲中而幸福的展开联想,并伴随音乐诵读课文,此时,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起伏陶醉在文章的意境中,并不知不觉的融入这种美的境界中,加深了每一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总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将信息化教学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贯彻环境法规的保证,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经济学专业要不要开展环境教育、开设什么样的环境类课程、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及对开设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经济学专业体验式环境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环保行为的自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应转变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从行为和感情上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行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日、土地日、水日等重要纪念日的专题展览以及各类环境论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创新精神

新型课改后,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建构是一热点,将是今后课堂教育形式的雏形,但是在各地课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够深入改革。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途径就是教学。如果教学的观念不更新,那课改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

一、生态课堂的由来和现实应用

课堂“生态环境”的由来。最初是来自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华,其母亲因为生活环境,为其子三次迁家,孟母三迁正是受此典故的启发,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做努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努力做到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感受到安全、亲切和关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言更加活跃和积极。更加通俗的说就是,让师生做朋友。将由老师带领学生们,来造就他们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在现代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联系,智力――情感――感受,这样的传递关系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学习,更多的是情感和感受的处理,以往的教学只是重视前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一种负担,难免会使得学生不去学习,这时使得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无趣、僵化、死板等感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传统的教学课堂过分的强调学习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这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不再是单调的板书,如果讲课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完全不行的,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解惑,促进师生的感情,亩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若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老师就要反思自己,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破除僵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更应该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以及提出考试必考题目,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自己的答案,使得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不时的随机挑选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笔试,或者对作业的错题进行评讲,让学生透彻了解每一道题。在经过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后,学生大致的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将需要自己去学习。需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实际上同学们对于独立思考,较为欠缺。主要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这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导点子上,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学习分工的不合理会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使得问题的归纳的和探讨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主题。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能力较强的同学“一言堂”。

三、小学“生态课堂”对老师的要求

1.学纲的制定

一个人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就必须要制定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有计划的学习,而制定学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制定自己的学纲,可以更好的学习。而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制定的学纲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可以收集大家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胃口。老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教师主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的配合,而老师就是组织学生们讨论和思考分析问题,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能够预习课本内容,提前明白哪里是重要的知识点和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语文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老师要清楚是否学生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渲染出学习的好氛围。第二,老师要清楚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方式是否真的正确,对于教学有帮助,在发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扩大化。

3.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一个自信

若对于学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养”,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作用是不大的,而且只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课辅助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老师不能够想到这些,课时的所有努力就都是无用功。所以针对课后的知识巩固,老师们就需要安排人员进行知识抽查,以及定一个时间方便学生询问问题。不仅可以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甚至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来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课后作业的有效完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进行课文预习和复习,可以来弥补个人的不足,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下次课堂的授课和复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有助于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兴趣高昂,孩子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文明礼貌。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和同伴们交流和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结尾

生态课堂,学生个体的身心通透自然、宁静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小环境,它不仅需要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到课堂上,以美好的心境对待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