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4:57
序论:在您撰写精神病人心理治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摘要】对60例久治不愈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并就治疗前后15项症状进行比较,除恐怖、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关键词】生物反馈;神经症;心理护理
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反馈体内某些生物学信息的同时,让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生物反馈疗法被认为是继医学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之外的一种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肌电、皮电、脑电和皮温生物反馈对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和神经症有效,我们选择了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2]对60例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的神经症患者施行生物反馈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经门诊确诊的神经症病人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16岁~6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半年。曾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1.2 治疗方法使用多通道神经生物反馈仪,治疗训练系统软件。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治疗前先告知患者生物反馈原理,训练患者进行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治疗时患者半卧位坐于生物反馈治疗仪前,全身自然放松,治疗中病人可通过观察仪表,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给予病人心理疏导1次,以加强疗效[3]。
1.3 心理护理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人格特征灵活掌握。首先做好疗前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疾病诊断、症状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躯体情况。其次要做好疗前宣教。让患者认识有关应激、应激反应、内环境稳定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如何转换成症状的;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的作用原理、平衡的概念以及练习技能(放松训练)的必要性。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告之患者及家属生物反馈对神经症治疗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但需要患者自身配合与努力;同时请本病区症状类似并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解生物反馈的作用,治疗过程的感受,尤其是成功的体验,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让患者及家属对生物反馈有初步了解,对治疗产生浓厚兴趣。
1.4 疗效观察施行生物反馈治疗1~2个疗程后,参考神经症筛查表列出15项症状,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见表1。
1.5 结果表明,除恐怖、记忆力下降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表1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症状比较(x)
症状 治疗前治疗后 F值 P值
失眠 3.65 1.58 16.02
焦虑 0.64 0.31 7.61
胸闷 0.92 0.12 93.60
疼痛 0.93 0.08 130.30
情绪不稳定 0.80 0.10 48.10
易激动 0.66 0.25 8.56
情绪低落 0.88 0.10 64.85
乏力 0.84 0.26 31.73
咽部异物感 0.75 0.14 48.11
紧张 0.77 0.16 80.83
恐怖 0.85 0.76 0.60 >0.05
兴趣下降 0.59 0.27 10.27
注意力不集中 0.78 0.26 21.73
心烦 0.83 0.25 31.72
记忆力下降 0.96 0.86 1.30 >0.05
2 讨 论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反馈疗法配合心理护理能缓解神经症病人焦虑、紧张等状态,可明显减轻焦虑,降低应激水平。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让患者学会在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及高感神经的兴奋性,将通常属于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从而调整和恢复肌体正常运行模式,起到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恢复健康的作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具有更大的机能特异性,它不需要全面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及效能,但它可以增加安定药物的镇静效果,故可减少用药量。神经症病人通过药物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同时对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减少意外发生,加速病人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延平主编.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作者简介:李波(1975-),女,本科,主管护师,心理治疗师。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我科120例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如健康教育,危害教育,法律常识宣传等),心理治疗组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进行各种方式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治疗后心理治疗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新型;心理治疗;服药依从性
新型主要指冰毒、和氯胺酮一类的中枢神经兴奋性药物[1]。在我国内流行时间尚短,但滥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危害匪浅,如可引起意识、人格、情绪等改变,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服药依从性低,为了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对我科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男性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12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6-28岁,病程半年以上,无严重躯体疾病,住院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拒药或藏药行为,治疗均以利培酮为主,其中单一用药86例,联合用药34例(见表1)。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用药情况及进行心理治疗前服药的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用药情况 (例)
组别 单用利培酮 +奋乃静 +氟哌啶醇 +氯氮平 +舍曲林
心理治疗组 46 5 4 8 4
对照组 40 3 4 4 2
86 8 8 12 6
2 方法
2.1 分组方式:将120例病人按入院先后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戒毒,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进行一般性指导(如健康教育,危害教育,法律常识宣传等[3])。心理治疗组以戒毒,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2.2 服药依从性判断:采用观察和询问相结合的方法,参照江开达[4]等报道的依从性标准,将依从性分为3个等级。 完全依从:病人住院期间主动接受治疗,按时服药;部分依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治疗或偶有拒药,藏药行为,说明后能纠正;不依从:住院期间经常藏药,拒药,说明后不能纠正。
2.3 心理治疗的对策与方法:心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院初期、康复期和出院前。
2.3.1 入院初期:病人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失,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此期以个别心理治疗为主,劝导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和生活自理,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服药对康复的作用,从而增强服药的依从性。
2.3.2 康复期病人由于新型的作用,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抑郁,躁狂,焦虑等不良情绪[5-7],有的甚至有绝望自杀的想法,有的病人在进行脱毒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心理和叛逆心理,因此很不配合治疗,此期的心理治疗以认知行为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为主,帮助他们树立戒毒的信心和决心,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及认知方式,改善对新型的错误认知,帮助病人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预防和减轻的方法,并及时对症处理。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提高服药依从性。
2.3.3 将要出院的病人,生理脱毒已完成,精神病症状消失。此期以集体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为主,对病人进行积极的社会康复训练[8]。使病人树立早日回归社会的信心,延长操守时间及减少复吸,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2.4 心理治疗效果评定:由2名心理治疗师对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进行分析评定,采用百分比表示。
3 结果
见表2。
表2 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心理治疗组 治疗前 60 8(13.3) 40(66.7) 12(20.0)
治疗后 60 46(76.7) 8(13.3) 6(10.0)
对照组 治疗前 60 6(10.0) 36(60.0) 18(30.0)
治疗后 60 28(46.7) 18(30.0) 14(23.3)注:心理治疗前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p>0.05心理治疗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p
4 讨论
依从性是指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的程度[9]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稽延性症状,如疼痛,食欲差,失眠,焦虑和抑郁等持续存在的躯体和精神状态,这些症状是导致渴求,发生复吸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表明,心理治疗能明显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通过心理治疗帮助个人或群体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帮助改变对新型的危害的错误认知,改善了病人的服药行为,提高了治愈疾病的信心,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对提高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新型”及其危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4:272-274
[2] 高小平.苯丙胺类将成为21世纪泛滥最广泛的[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1):73-74
[3] 李遵清,张仲荣,王学升.循证护理在戒毒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5):446-450
[4] 江开达,李淑春,罗星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中的依从性[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3):167-170
[5] 冯怡,徐嗣荪,王秀华.50例戒毒者脱毒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9,5(1):12-15
[6] 张忠球,李辉.曲唑酮治疗戒毒者后焦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01-203
[7] 王增珍,凌秀风,姜东林,等.吸毒人员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1):68-71
[8] 苏中华,郝伟,成义仁,等.662名社区吸毒人员操守抱持和社会帮教状况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2):122-126
临床表明,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实施有效的认知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性。本文旨在分析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的远期效果,特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本组患者均经ICD-10诊断标准[1]和CCMD-3诊断标准[2]确诊,急性期治疗后PANSS减分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或总分低于百分之六十、BPRS减分超过百分之五十,本组患者均无躯体严重疾病,在接受本次治疗过程中有一名以上的监护人员实施监护,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干预方式将其分为认知心理治疗组(40例)与普通知识宣教组(40例),认知心理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岁-42岁,平均年龄(28.65±10.14)岁,其中有10例为情感障碍,30例精神分裂症;普通知识宣教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7岁-43岁,平均年龄(29.13±10.22)岁,其中有11例为情感障碍,29例精神分裂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普通知识宣教组患者仅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则在普通知识宣教组的基础上加强认知心理治疗,具体措施为:首先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为其讲解病情发生发展、治疗方法、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等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调动患者家属联合医院资源为患者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为患者进行各种生存技能训练,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沟通等;在开展认知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比如治疗初期主要了解患者的困惑、不良情绪等,并告知患者以上问题是由于错误认知、信念导致,然后要使患者充分认知到对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等结果患者本身是有责任的,再次是帮助患者纠正或放弃不合理信念,最后是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观念以及接受理性的生活哲理,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掌握治疗技巧,积极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得到患者依从性。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复发率和再次住院率、再就业率情况[3]。其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主要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 [4]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主要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 [5]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均明显优于普通知识宣教组(P
发作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临床上多数病人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自知力缺乏,生活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或木僵、不语、滴水不进,此期病人完全处于精神障碍发作期,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当中,不想接受治疗,对这些病人除了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其他辅治疗外,还要分析了解病人在病前所遇到的精神刺激。
首先要想办法接近病人,关心体贴病人。在病人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既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包括病人的隐私,避免一切恶性刺激,尽快消除或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反常行为,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对病人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应及时恰当地给予解决或解释。同时医务人员还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和逆反心理以及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医院的温暖。
在住院的病人中,发作期的护理工作复杂而艰难,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样护理工作就好做了,并为下一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的人认为这一期的病人思维障碍及其他精神状况较重,治疗、护理不配合,心理工作不好开展,但如果为此放松这一期的心理治疗,就会给后期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恢复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经过服药治疗和心理治疗后,精神症状明显缓解,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和分析力,此时病人的病情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的病人绝大多数还在住院治疗,但这时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精神症状基本消除,自知力开始恢复,这一阶段的病人除了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外,此时病人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因此,对恢复期的病人更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心理障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工娱治疗和心理治疗。
因此时病人自知力开始恢复,对自身现状已能认识,他们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对自己的出院以后问题考虑最多,因此这时的心理压力较大。首先他们面临一个出院回到社会的问题,怕因患过精神病而受到歧视;怕出院后精神症状复发再次住院;怕智力不能恢复如初;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降;领导会另眼相看;怕完成不了工作或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如果是学生怕同学知道而受到嘲笑或学校了解病情后而令其停学;已婚的病人怕影响家庭生活;怕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下降导致婚姻破裂;未婚的病人担心找不到对象或因自己曾患过精神病而告吹;没有经济来源的病人怕自己久病欠债而无力偿还如此等等,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此时是住院的病人,病情能否尽快康复,在临床上除了药物维持治疗外,针对他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施行有效地心理指导,使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巩固疗效,稳定情绪,建立信心,对预防病情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也很重要,可以组织病人到康复科参加各种工娱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读书,读报,学习使其认识到自己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少社会负担的人。
开展工娱治疗活动:工娱治疗活动,是在护士的指导下,安排病人进行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手工艺活动等等。相应的我院康复科有音体活动室,可让病人唱歌跳舞。有乒乓球室,体育活动室,可以组织病人每日做操,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改变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点转移,从而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镇静性工疗,振奋性工疗,一般性工疗。在病人一旦熟悉了某项操作而开始展示出厌烦情绪时,即应考虑更换项目。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住院生活,尽快营造一个与外界相同的和谐修养环境,以利于病人出院后很快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治疗:有些病人的心理负担牵扯到个人隐私问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这时护理人员应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对一般心理问题以及病情相同的一组病人,要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把病人组织起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一些精神科医学知识,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些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防止疾病复发的一些知识和护理。
治疗期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在出院前期实施心理治疗和护理。如果上期治疗得当,心理护理工作跟上,就会使更多的病人病情稳定,思维及行为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能参加工娱活动。这时病人应该出院进入社会。此期病人在心理上又进入一个好发期。他们初入社会病情刚愈,情感较脆弱,情绪易波动,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较差,就容易使病人重遭挫折,精神再度崩溃,使前一段的治疗功亏一篑。所以说只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还远远不够,外部环境的好坏,对患者的精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人出院后,要靠家属的作用让病人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医护人员要与病人及家属经常保持联系,了解病情,指导用药,或嘱咐病人到医院复查。
[关健词]人性化;心理护理;精神病;治疗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极大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1]。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2月对住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了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10年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精神病患者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
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3.1±12.3)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及精神科专科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由2名从事精神科多年的临床主治医师和心理医师进行评定,评定者不参加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独自评定,且对患者是否接受人性化护理服务均盲。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30,NOSIE-30),分别于入组时(入院2周)及入院8周时进行评定[2]。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SANS评分由表1可知研究组的SANS评分在人性化护理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2周末与8周末后SANS评分对比(分,)
因子 研究组(n=29) 对照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情感淡漠 8.71±1.25 6.35±2.31ab 8.78±1.24 7.45±1.66
思维贫乏 12.03±1.43 9.41±1.21ab 12.45±1.23 12.32±2.32
意志减退 9.88±1.56 8.23±1.32ab 10.01±1.45 9.89±1.47
注意障碍 11.87±1.33 9.44±1.02ab 11.23±1.45 11.45±2.41
兴趣缺乏 10.44±1.56 8.64±1.43ab 10.14±1.24 9.67±1.78
注:与本组2周末比较,aP
与对照组8周末比较,bP
2.2 NOSIE-30评分由表2可知研究组的NOSIE-30评分在人性化护理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2周末与8周末后NOSIE-30评分对比(分,)
因子 研究组(n=29) 对照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积极因素 33.27±11.33 59.46±10.02cd 39.23±10.45 33.42±12.01
消极因素 72.44±6.26 30.46±9.11cd 73.10±11.22 71.87±13.32
注:与本组2周末比较,cP
与对照组8周末比较,dP
3讨论
人性化护理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模式。而这种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了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要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人性化护理不仅只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人性化护理能体现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意,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提供不同的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实行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的又一发展。
本文对收治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了以下几点人性化心理护理:①身心照护,积极沟通,提高家属参与的积极性。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在治疗中如能共同参与治疗决定,用更多的时间陪伴患者,这样可消除她们的孤独感,使她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尤其是配偶,给予细心呵护。在生活上适当地给予更多关心和照顾,根据患者的身体功能水平,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加患者之间的了解和互助[3]。②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护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职业、宗教文化背景、家庭、配偶及个人生活境遇等,熟悉每一位患者疾病的程度、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心理状态,其治疗、预后等因素,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患者及其家属的职业、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及时给予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同进或超前的测知她们将要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有针对性的解除她们心理上的障碍。人性化护理在维系精神病患者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孤独感和无助感;生活关怀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文化护理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性化护理服务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能够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改善,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雷志娟.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