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4:57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影像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化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印少的手段。当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影像学。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引进和发展,我国各级医院从事影像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数量不足、层次较低,影响了各种现代化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级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便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对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思想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使立体辨思及析因意识等成为主导观念;体现着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系统性、横断性、精确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式们必需对影像多视角地认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人才。老一代放射诊断学的老师,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已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但面对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仍感到力不从心,落后于形势,存在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师(教师),毕业于医学专业,对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甚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日常的医疗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派送到国内外有技术特长的单位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医学影像人才和具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教师。
另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验证科学假说,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充实提高教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人才,为医学影像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
1993年,我校开始招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生人学前,我们便组织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开办本专业的经验,拟定出我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要求医学影像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1990年4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第27号文件指出: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放射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这意味着放射(影像)科室由原来只承担疾病诊断,转变为既诊断又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这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形势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影像学医师,不应单纯满足于诊断疾病,而应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所处的阶段,如何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介入与内科治疗等),病人的预后如何等等。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PACS-RIS教学系统;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9-02
随着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疗机构对影像医学人才的需求亦进一步增加。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成为高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医学影像学内容抽象,涉及学科广泛,检查方法多,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因此,探索出适应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尤为重要了。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于2004年筹建了专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PACS实验室,2011年改造升级成PACS-RIS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强化学生在校期间临床工作环境模拟与技能水平的训练,形成了PACS数字化影像教学模式。
一、构建PACS-RIS教学系统的意义
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和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主要应用在医院的影像科,它以计算机设备存储式硬盘为基础,保存医院影像资料,通过DICOM、网络等多种接口将影像设备连接起来,以高速网络传输并显示影像设备产生的数字化图像[1]。传统的影像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讲解基本病变的原理、概念,通过附加图片、图像、文字说明等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但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图像存在分辨率低、窗宽/窗位不可调、单个病例图像数量少、图像畸变和无图像后处理功能等缺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等方面工作,具备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使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良好的医学影像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在就业以后很快能适应临床工作,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构建了PACS-RIS教学系统,并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PACS-RIS进行影像学教学的优势
1.缩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都是学习教科书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病例缺少系统的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具备系统知识,很多的知识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而现在的二级以上医院一般都具有局域网或各种类型的PACS系统,影像学诊断都是通过PACS系统阅读分析图像、书写报告,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具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开始实习或毕业工作之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临床工作方式,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2,3]。PACS-RIS系统恰恰就是模拟临床工作模式,学生在实验课学习中就学习在系统中调取图像,可以进行图像的窗宽窗位的调节,可以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图像的后处理;学生能在电脑上模拟书写诊断报告,其程序和模式与临床工作一致,这样就可以体现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通过模拟临床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他们开始实习或者毕业工作之后,很快就可以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尽快融入临床实际工作中,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的顺利转变。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从某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去讲述,再附上疾病的几幅典型影像表现,内容都是这种疾病最典型、最普遍的东西,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共性的认识。实验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典型病例的胶片,学生分组轮换使用观片灯读片。这样的实验课,一是教师要反复讲解费时;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片量少;三是环境差,学生容易相互干扰,影响实验课的质量。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其在校期间阅读分析病例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要培养具有较高临床能力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阅读大量、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图像,这样他们才能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工作后很快适应临床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学生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图像,课后为了避免胶片污损或丢失,一般都要求胶片入库,这样学生实际接触胶片的时间很少,很难把疾病的图像读懂读透。PACS-RIS系统的建立,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储存于服务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多阅读图像,遇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带教教师,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访问服务器,调阅图像反复阅读,更好的消化教师所授的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有关的解剖、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某种疾病从临床表现到影像诊断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概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4,5]。
3.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由于某些疾病表现复杂,且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单纯使用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很难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这就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互相验证,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检查图像上表现各异,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幻片灯教学,先由教师逐一讲解,学生再轮换读片,分组讨论,由于课时和胶片数量的限制,学生实际读片数少,且由于读片环境影响,使很多人不能看清图像,不能认识和完全理解图片,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或糊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质量不高,效率低下[6]。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教师只需对典型病例稍加讲解,学生就可以在各自的终端电脑前进行阅片,还可以利用PACS系统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进行图像的处理,如调节窗宽/窗位、分辨率与对比度、缩放、旋转、测量、二维及三维重建等,学生可将图像调整至最佳状态,还可以分屏显示,亲自感受并书写诊断报告[7],并且输入一次检查号,该患者所做的所有影像学检查图像都可以显示出来。学生一方面可以比较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检查方法图像上的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劣,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比较影像学。如果对图像理解不充分,可以查阅高年资医师审核后的诊断报告,包括图像描述和诊断结果,与自己书写的报告相对比,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悉诊断报告的书写规律,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8]。利用PACS-RIS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疾病的异同点,也可以观察某种疾病的影像学动态变化,还可以了解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良好资源。在PACS-RIS系统建立之前,教师在讲课中所需要的图像资源都是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及时的积累所获得的,所以记录、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漫长而烦琐。而在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检索到相关的病例资料,而且包括相关的病史、病理、各种影像检查的结果等。PACS-RIS系统图片存储量大、种类全且及时更新,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不但可以在PACS-RIS系统中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演示影像图像,还可以把典型的图像进行编辑,输出到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作成优美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拷贝,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影像专业的学生需要反复大量的阅读相关的病例图像,才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PACS-RIS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梅.PACS系统及构建医院PACS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71.
[2]田芳,祝乐群,鲍虹,等.基于RIS/PAC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85-86.
[3]张松,张镭,丁毅,等.PACS/RI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病案,2011,12(6):65-66.
[4]中宝忠,王可铮,赵东亮,等.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523-525.
[5]李浩,李睿,袁远.PACS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4):697-698.
[6]龙金凤,蹇兆成,董鹏,等.基于PACS的PBL自主学习模式对影像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促进作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30-131.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29-02
近年来由于高校在不断大规模地扩招,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原有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潮流。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1],要求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同时要求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一、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必要性和人员设置
(一)设立兼职班主任的必要性
我校医学影像专业在学校属于小专业,学生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虽然我们成立了医学影像系,并配备一名专职教师作为影像系近三百名学生的辅导员,但此配备比例明显不足,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沟通不够,许多事情无法及时解决。
(二)兼职班主任的条件及人员设置
兼职班主任的选择是该项制度最重要的因素,获得兼职班主任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学术道德端正,热爱教学工作,为人师表,并能认真履行兼职班主任职责。(2)临床业务方面能力较强,并在科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与教学能力。(3)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学历在硕士以上。(4)由本人申请和科室同意后,经医学影像系组织审核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成为兼职班主任。
二、医学影像专业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
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由于他们大多年纪较轻,与学生容易交流,解决问题时间及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具体实践如下。
(一)做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是学生新的人生起点,大学的环境、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别较大,部分心智还不成熟的新生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或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如何正确帮助、引导学生度过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是兼职班主任以后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一般在入学第一周,兼职班主任会和该班级学生共同组织一次班会,主要结合自身经验开展心理疏导、专业思想及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本专业的特点、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及其就业前景等,从而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并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处理好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为将来的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基础。
(二)注重班风和学风共同建设,引导正确价值观,构建和谐班级
班风是指整个班的集体精神风貌,班级学生朝夕相处,会彼此影响,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班风的氛围好坏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显著,加强班风建设是做好兼职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在校生应该以学为主,如果一个班级学习搞好了,就能相应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重点建设学风是班风建设的主题。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可以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和引导[2]。兼职班主任通常以英语学习、考研辅导及专业学习为抓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观念,帮助学生制定大学的总体学习规划和每学期的具体学习计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兼职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专业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学科知识,引导其用专业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因此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创新技能,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3]。本专业每个班级中均有5名左右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够,兼职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便采取分类指导方法,即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好上加好,对成绩中等的同学加强督促,力求进步,对成绩较差的同学采取结对互助,杜绝掉队。
(三)加强与专职辅导员沟通
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分工明确。都以学生为基本,经常沟通、优势互补,达到了1+1>2的效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4]。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所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比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生活服务工作,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贴心朋友,而班主任则主要通过人格熏陶、专业引导、榜样示范的层面引导学生[5]。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或对学校有意见诉求时,兼职班主任要积极与辅导员及学校相关机构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兼职班主任的素质与修养,实现共同发展
兼职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巨大的示范与影响作用,新形势下价值观多元化对兼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兼职班主任在健全自身人格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从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影响、感化和激励学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7]。从教师自身来讲,担任兼职班主任可帮助他们尽快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搞好专业同时又能教书育人的角色转换的过程,为以后开展专业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微观协调功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8]。
三、医学影像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制度流于形式
兼职班主任是由青年专业教师担当,但由于附属医院专业教师的性质特殊,他们平时本职工作很忙,部分老师可能会外出进修学习,导致部分兼职班主任对于班级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小,连贯性不够,与学生联系次数较少。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对兼职班主任认识度不够,积极性欠佳,对该工作没有完整的规划,得过且过,这样的心理必然使得其对班级管理的效果中大打折扣,使得执行力弱化[9],兼职班主任制度形同虚设。
这要求我们对兼职班主任要有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多途径提高兼职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比如将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纳入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兼职班主任在晋升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在计算教学和科研成绩时也予以适当倾斜,将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也计算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估其工作成效。兼职班主任的评价指标里面既有如学生考试成绩、到课率等学生方面的指标,还要有教师开班会的次数以及和学生谈心的人数等教师方面的指标,并定期与学生座谈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合理奖惩。
(二)兼职班主任需加强培训和交流
兼职班主任非师范专业毕业,整体上缺乏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组织刚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应是长期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学工人员,培训的内容也应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纯理论上的指导。同时,还应该经常组织交换及共同学习活动,一方面兼职班主任们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经验,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自己班级和其他班级的优势和差距,使兼职班主任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表明,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创新管理模式和专职辅导员制度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化了高校对学生学业、就业、创新能力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只要高校能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一定能使该模式充分发挥优势,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王书智,顾建平,杨春霞,等.影像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与管理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320-322.
[3]戴跃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43-4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人才培养模式;“校院企”合作
1 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传统的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清楚影像技术岗位需求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而医学影像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低、系统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设备的操作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内容陈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引进和应用,各项业务技术的开展,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断开拓医学影像科学的新领域。而早些年出版的书刊对这些知识介绍的不够全面,许多高校开设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都处在建设发展阶段,学生接受最新知识的机遇和方式者非常有限。而在迅速更新的知识面前,由于受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致使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等方面均立足于陈旧的观念,不能适应专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还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也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从业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材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单纯将书本上的内容“ 灌注” 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实践能力与 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结合,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缺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专业知识单一
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电子、机械、数字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综合发展的结果,各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从业人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上分学科、分专业学习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单位根据医学影像设备而非学科系统来进行专业划分,从而使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成为只懂某一种检查设备知识的技工人员。这样既割裂了专业知识的立体联系,又束缚了个体思维,必然会扭曲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影像学从业队伍学历结构不尽理想,尤其是在县、市及其以下级别医疗单位,招工、顶职上岗者不乏其人,而技师中则更多见。中专、高职学历者所占比例过大,本科以上层次学历者为数不多。大部分从事人员缺乏钻研精神,只管操作,只管维修,脱离思考,就事论事。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想要较好掌握、运用医学影像新技术并使之创新和发展,并非易事。为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四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只在不多的高校刚刚开办,由于在对医学影像学理学学士培养认识上的差异, 致使出现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明、 培养模式混乱,大多数学校都是借鉴甚至沿用原来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医学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时也很难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生“医师、技师”就业尴尬的现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四年制)更改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专业类别也于原来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改为“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就更加确定了其专业方向,即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研究、管理、流通、客户服务等,以及能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本科(理学士)专业学生,2013年9月将招收第一届医学影像技术(更名后)本科专业的学生,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在不断的促进我们思考,建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目前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办学情况,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教学方案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用人单位对近5年招聘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的质量评价及实际工作中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理学士)的服务面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2)完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应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医学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理、工、医相交叉,因此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根据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医学物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模块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化”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CT,MR,DSA,CR,DR,PACS等技术的应用需要集医学、医学物理学、现代信息技术、成像技术等知识与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更侧重于理学和工科的内容,如: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着重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3)建立“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之前国家没有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都沿用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学(医学士)的培养思路,因此,除了学校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就是在医院进行实习与见习。显然,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与医院、企业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实现“零距离”就业,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大大地节约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实现“按需”培养,提高就业率;同时,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程师“请进来”,把教师“送出去”,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此外,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可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地发展。
(4)编写活页教材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医学影像学设备也随之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与时俱进,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受教材需从编写、出版到定购这个时间周期的限制,很难满足要求。因此,高校可与医院、企业一起编写活页教材,与定购的材配套使用,不断更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结束语: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影像的新要求,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推动“校院企”三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能力,扩大影响力,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容量,编码,信息提取,遗忘
中图分类号:T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67-01
1.学习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认知学派来看,学习是形成和改变认知结构。要想了解短时记忆对学习的影响,首先要把握学习的实质。
第一, 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 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第三,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通过调节改变内部图式以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短时记忆既影响新内容的形成,也会对旧图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容量
2.1 组块
组块是对记忆内容扩大化或夸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合并成一个更高水平、单一的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受有意义组块的限制,George A. 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1956),这个看法为大量实验所证实并得到公认。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人们利用储存于长时记忆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构成人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记忆由于受到容量的限制,对于同时出现的,人在一瞬间所能记住的事物的数目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人的学习,短时间内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
2.2 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广度任务是评价短时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发现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有很大的差别。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因此在进行不同科目学习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和进度。
3.编码
3.1 编码定义
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加工过程,即信息以什么形式储存和被进行加工(王d&王安圣,199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试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叫做代码。
3.2 代码
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听觉编码以及语义代码。在实中发现,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外语学习者更习惯于通过视觉方式进行编码,但是听觉编码在记忆中保持时间比视觉编码更长。而最有效的记忆词汇的方式就是综合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优点,以视觉的方式输入并以听觉的方式加工(余新慧,2015)。其中听觉编码即AVL单元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中,是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编码形式对信息的加工以及存储有着不同的效率,就会对学习的效率产生影响。
4.信息提取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再认是指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再度出现时能够再认,回忆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现有理论研究过的信息提取模式有:从头至尾的串行加工模式、自动停止的串行加工模式、平型加工模式、直通――搜寻双重模式、直通模式 等。
其中,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的提取有这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所有项目行进扫描。
2、这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对项目逐个扫描,找到需要的目标项目就停止。
3、完全系列扫描,是指对所有项目进行扫描,然后进行检索判断。
些不同的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息提取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知晓信息提取时加工速率随着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容量越大的材料,扫描也越快。这为我们的快速学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5.遗忘
如果说记忆是学习的核心,那么遗忘则是影响学的关键。遗忘使得人们的学习受到阻碍和抑制,使得学习效率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影响学习的进程。
5.1 遗忘进程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遗忘进程。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保持的时间是短暂的。如果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遗忘的很快,保持信息约15~30s,甚至更短。如果能得到复述,信息则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温故而知新”根据对遗忘进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复习。及时的、有效的复述可以减少遗忘,使信息有效地存储,甚至进一步成为长时记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5.2 遗忘理论
关于短时记忆的遗忘有两种理论解释。一是皮特生等提出的消退理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没有复述,记忆痕迹将随时间而自然消退或衰退。二是干扰理论――是指遗忘并非经验的消失,而是所贮存的资料不能取用。(前摄抑制:旧经验干扰对于新经验的回忆;倒摄抑制:新的学习经验干扰了对于旧的经验的回忆)
5.3 针对遗忘的应对措施
经过对于短时记忆的简单分析,针对如何不断推进学习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提出一些措施(贾冬冬,2011):
一、识记材料性质与数量要适度,学习的材料要符合个体当前实际情况。例如:幼儿期孩子主导活动为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与熟练技能,不适于学习深刻哲学材料以及高等数学等。
二、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过度学习,即在个体接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比计划范围内多学习一部分。
三、及时有效的复习。根据遗忘曲线的提示,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一天过后的记忆仅为原来的33%,而后宿舍逐渐减慢。因此提示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后,需要根据情况在短时间内及时复习,减少遗忘。
四、学习新知识与复习重现交替进行。由于造成遗忘的因素中有前摄抑制以及倒摄抑制,我们可以采取新旧知识交替出现的方法尽量减少干扰。
随着社会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学习也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样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科学现象被人们所发现与熟知。人们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也会有更深刻的探讨和了解,通过更多的科学研究,证明更多短时记忆对于学习的影响。针对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提高学习的效率的方法,从而推动学习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George A.Miller.(1956).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
[2] 余新慧.(2015).外语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效率在水平和时间维度上的关系
[3] 贾冬冬.(2011).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4] 张明.(2004).记忆心理学
[5] 彭聃龄,&张必隐.(2004).认知心理学
作者简介:王庆辉,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迁移规律及其政策环境研究”(10CRK004)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资助。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取决于一流的学科,系主任对于学系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主任的频繁更换不利于其领导效能的发挥,学校应设法使优秀的系主任连任。基于美国57所AAU大学337名系主任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系主任的基本特征、选任特征和职业发展特征对其连任意愿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系主任的年龄、任期、选任方式、学科类别以及对系主任的培训与激励等对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性别、族裔、学历、职称和系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系主任;学术领导;选任;连任意愿;研究型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连任在组织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组织领导者的异动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常识理论(common sense theory)、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cycle theory)和代罪羔羊理论(ritual scapegoating theory)等三种经典理论,分别表示管理阶层的变更与组织绩效之间呈正相关、负相关或无显著相关。[1]研究表明,组织经历管理者的异动后,大部分情况下,其组织绩效无明显提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反而表现更差,较倾向于支持后两种理论。[2][3]只有在领导者更换后新的续任者源于外聘时,组织绩效才倾向于支持常识理论。[4]此外,新任领导者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发挥作用。[5]
系科是大学的基本组织。随着大学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和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化,系主任等学校中层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优秀的系主任往往来源于学术水平高的学者和优秀的管理者。[7] 沃尔特·格梅尔西(Walter Gmelch)指出,美国高校有八万多学者担任系主任,其中每年更换近四分之一。 [8]研究型大学的系主任则有65%在任期结束后回到教师岗位,仅有4.2%继续担任系主任。[9]系主任的任期普遍较短,其弊端是等到其对工作较为熟悉时却要返回教师岗位,面临一次新的转型。[10]保罗·德雷塞尔(Paul Dressel)认为对于能力出众的管理者,应该设法让他们担任系主任的时间尽可能延长。[11] 研究者对影响系主任任期和连任的影响因素进行过探索。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的研究发现,性别、遴选方式与学科等因素对系主任是返回教师岗位还是继续担任行政管理职位有显著影响。[12]杰弗雷·普费弗(Jeffrey Pfeffer)与威廉·穆尔(William Moore) 则发现系主任的任期与学系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学系规模呈负相关,即学系发展水平越高,系主任的任期越长;学系规模越大,任期越短;而不同学校层次、职位名称与遴选方式的系主任之间,其任期无显著差异。[13]此前的两个研究关于系主任任期和连任情况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如系主任的遴选方式对任期的影响,二者的研究结果刚好相反。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研究对象和样本大小不同,卡罗尔研究了800多位研究型大学的系主任[14],而普费弗与穆尔的研究对象为一所州立大学两个校区的40名系主任[15];二是时间上的差异,两个研究分别于1990年和1980年进行,前后相隔一个年代。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现有的相关研究和大学系主任的现实状况,本文拟对影响美国大学系主任连任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数据采集的时间距离最近的研究又跨越了两个年代。研究旨在为如何吸引优秀系主任连任以及改善系主任的领导效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成员大学(以下简称AAU大学)的系主任。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包括北美63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其中美国61所,加拿大2所。美国61所AAU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其中有49所(80.3%)位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前100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本文选取位于美国的57所AAU大学,每所大学抽取20名系主任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1140位系主任。问卷通过了波士顿学院伦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的审查。截至2010年10月31日,共有337名系主任接受了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29.6%,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职位特征,以及系主任的培训、激励与评价等职业发展状况。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尽可能对所有相关变量进行多重检验与分析, 以得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分析结果。
三、研究发现
接受调查的系主任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96.4%,拥有硕士的比例为3.3%;拥有终身教职的系主任比例为96.7%,拥有教授职称的系主任比例为86.1%;系主任的平均年龄为55.8岁,其中51至60岁的系主任占被调查总数的一半以上,为51.3%;任期在3年及以下的占62.9%,接受调查时他们已经担任系主任的时间平均为4.5年;这些系主任中,女性占29.4%,白人比例为92.9%,少数族裔占7.1%。学校层次结构:来自世界大学排名(ARWU)前100名世界一流大学的系主任占76.9%;学科结构:分布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系主任比例较低,为18.1%,其余三个学科系主任的比例均在26%左右;系科规模:系主任所在系科大多为拥有11至30名全职教师的中等规模,这一组别占总体比例的61.4%。接受调查的所有系主任中具有连任意愿的比例为27.9%,不具有连任意愿的比例为43.0%,另有29.1%的系主任对此尚不确定。
(一)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连任意愿的影响
具有连任意愿的系主任中,其年龄和学科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图1)。就其年龄来看,具有连任意愿的系主任比例最高的分别为56至60岁和51至55岁,60岁以上和50岁以下的系主任有连任意愿的比例较低。不同年龄阶段的系主任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差异(X2=13.91, p
图1 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连任意愿的关系
(二)系主任的选任特征对连任意愿的影响
如图2所示,就系主任的选任方式看,通过外部竞聘产生的系主任整体上比内部选拔的系主任的连任意愿更强,选任方式对系主任的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X2=13.43, p
图2 系主任的选任特征与连任意愿的关系
(三)系主任的职位特征对连任意愿的影响
调查中考察了系主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担任该职位所拥有的权力。系主任同时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日常事务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对内对外交涉者、活动与计划的倡导者和首当其冲者等角色,其中首当其冲者的角色是指系主任需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却较为有限。以上角色中系主任是否扮演活动倡导者的角色对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X2=9.20, p
图3 系主任的角色与连任意愿的关系
系主任的权力可以分为人事、财务和设施管理权,以及时间安排、办公场所安排与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权力(图4)。其中系主任的设施管理权对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X2=9.53, p
图4 系主任的权力与连任意愿的关系
(四)系主任的培训与激励对连任意愿的影响
关于提升美国大学系主任管理技能的培训项目主要有全国性的系主任培训会议、专业机构组织的研讨会、校内组织的研讨会等正式培训。许多成功的研讨会和培训会议为系主任提供他们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信息,为系主任提供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管理技能的机会。 此外,大学课程中有关管理与领导能力的训练、担任实习系主任或其他管理职位的经验也是系主任进行职业发展训练的有效途径。
图5 系主任接受培训的状况与连任意愿的关系
如图5所示,本研究考察了系主任参加校内系主任研讨会、专业学会研讨会、全国性系主任会议、大学领导课程学习和担任实习系主任等培训活动对其连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除校内组织的研讨会和接受管理实习外,其余三种培训方式对系主任的连任意愿都有显著影响:专业学会组织研讨会(X2=6.58, p
研究同时考察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促进系主任职业发展所提供的激励措施,包括减少其教学课程、设置管理津贴、配备研究助理和提供学术休假等。通过卡方检验,是否享有以上激励对系主任的连任意愿无显著影响。以下拟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对系主任连任倾向的综合影响。
(五)系主任连任倾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因变量为系主任的连任意愿,排除了尚不确定的系主任数据。将有连任意愿和无连任意愿的系主任各作为一类, 以后者作为参照类。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属学科、选任方式、任现职时间、任期,以及系主任接受培训的状况和所享有的激励等。表1为上述变量的基本统计信息。表2是美国AAU大学系主任连任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模型的决定性系数R2为0.616,方差检验F值为89.71,Sig.值为0.000,小于概率P值0.01,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如表2所示,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可以较好地解释系主任的连任倾向。就其年龄来说,61岁以上的系主任考虑连任的发生比不到50岁以下的系主任的一半。而理工科系主任考虑连任的比例为人文社科系主任的6倍多。此外,白人族裔的系主任考虑连任的发生比更高。
从系主任的选任特征看,系主任的选任方式和任期对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外部竞聘产生的系主任相比内部选任的系主任、无固定任期的系主任相比任期为4年及以上的系主任其选择连任的发生比均在10倍以上。
从系主任的培训和激励看,参加全国性系主任会议的系主任比没有参加该培训的系主任其选择连任的发生比要高1倍多;分配有研究助理的系主任比未享受该激励政策的系主任其选择连任的发生比高。
表1 所用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虚拟变量参照类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和所属学科对其连任意愿有显著影响。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系主任比61岁及以上的系主任更容易考虑连任;理工科系主任比人文学科的系主任更容易考虑连任。系主任的选任特征对其连任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外部竞聘的系主任比内部选任的系主任考虑连任的可能性更大;无固定任期的系主任比有固定任期的系主任更容易考虑继续担任该职位。学校为系主任提供的培训与激励政策也有助于提高系主任连任的可能性。是否参加全国性系主任会议和是否配备有研究助理都对系主任是否考虑连任产生显著影响。
对比此前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卡罗尔关于研究型大学系主任的职业发展研究中有关系主任的选任方式和学科类别对其任期结束时是否回到教师岗位的影响。如前所述,来自外部的新任领导者上任后通常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但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发挥其领导效能,本研究中外部竞聘产生的系主任倾向于连任,切合了以上两种研究结论。不同学科之间系主任连任意愿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系的资源相对较少,面临着更大的冲突,这些学科的系主任更容易产生动摇。对于卡罗尔研究中的性别因素和普费弗与穆尔研究中系科规模对系主任任职时间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相对于后者研究中的学系发展水平,本文考查了学校政策环境对系主任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学校为系主任所提供的培训与激励对吸引系主任连任有重要影响,可以认为学校政策环境削弱了性别和系科规模对系主任连任意愿的影响。
组织为管理者的更换所耗费的成本很大。虽然有的更换不可避免,但很多时候是由工作本身或环境条件所造成的不满所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系主任的职位角色、任务和权力等职位特征,培训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学校的政策环境,以及系主任担任该职后的自身研究状况都是影响系主任连任意愿的因素。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进一步说明加强和改善系主任职位吸引力的可行与必要:学校需要将管理重心下移,确保该职位具有权力和影响力;应该保护系主任的研究兴趣,通过设置双系主任或副系主任、明确职责、或提高学校水平等方式减少系主任的工作量;为系主任提供助研;任期结束时,为其提供学术休假;提供领导培训;同时应以经济报酬的形式对系主任的工作成绩加以认可。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在考查系主任的连任意愿时未能区分系主任是否都具有较高的领导效能。此外,研究未能考查系主任确切的理想任期,即连任到何等程度对学系的发展最为有利。以上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戚务念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王琪博士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钟爱森.基于元分析的CEO继任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
[2][4]王伟权.管理阶层异动资讯对股价报酬之影响[D].淡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
[3][5]Rowe, et al.Leader succession does affect performance and that leaders do matter.Timing seems to be important in succession and that leaders need time develop organization specific skill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5(16): 197-219.
[6]刘献君.论大学内部权力的制约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1-10.
[7]Niemeier, D.A., and Gonzalez, C.Breaking into the guild masters club: What we know about wome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hairs at AAU Universities[J],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Journal, 2004, 14(1): 157-171.
[8]Gmelch, W.H.Paying the Price for Academic Leadership: Department Chair Tradeoff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 IL, April 3-7, 1991.14-18.
[9][12][14]Carroll, J.B.Career paths of department chairs: A national perspective[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1, 32(6): 669-688.
[10]亚伦·博尔顿著.高等院校学术组织管理[M].宋维红,周川,丁晓昌译.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85-86.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