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9:05
序论:在您撰写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 22 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 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 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22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级评估检查,院系签订了一批经济学实践教学基地,但签订的这些实践基地大多数如同虚设,浮于形式,学生到这些基地实践锻炼的却很少,有些实践基地甚至每次只能容纳一两个学生进行实践,不能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在校学生,拒之门外,再加上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少之又少,总体上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5、考核方式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有单项、多项选择题、概念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案例分析类的题目比较少见,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判断、分析的考察甚少。因此,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锻炼,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2、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
一是要让微观经济学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三是组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能力;四是要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型教学队伍。
3、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了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应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以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素质拓展法、幕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便微观经济学理论能够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和经济学原理相关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课堂讨论,剖析现实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隐含的本质内容,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剖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禁毒还是教育能够减少与相关的犯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禁毒和教育对犯罪产生影响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做出判断,教师通过讲解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了实际,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素质拓展法。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型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理论指导,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与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素质拓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我实践,展开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大众创业与创新对地方经济所作的贡献,通过素质拓展,理论联系了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3)慕课教学法。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共享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学,而教师要在每周组织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研讨话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研讨问题,充分解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如教师可以布置烟草垄断行业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课下学习、思考,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有疑问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在现场可以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研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4、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大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要签订和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不能光强调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二是要维护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经常性地和基地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尽量请基地负责人(企业的领导)来学校讲学,或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三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5、创新考核方式,确保成绩评价体系科学全面
曼昆将这本书写得很浅显,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所以很多概念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说。书的整体结构非常科学与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结构是:引文 +主要内容+新闻摘录 +即问即答+内容提要 +关键概念 +复习题 +问题与应用。由浅入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为用服务,解决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成为可能。曼昆还喜欢引用简单的图表,虽然只有简单的直线和斜线,但对于有简单数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理论。
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7、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短期权衡关系。从而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结构来看,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当然,在这些概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例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又比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是一样的等等。
然而,《经济学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书中另一个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很好懂,一个例子可以贯穿整章,甚至几个章节,将相关的概念都用这个例子引出。让读者的感觉就是似乎将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帮他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当然问题层出不穷,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复杂。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许多经济学概念,分析的过程也就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得到结果时也会有惊喜,原来自己也可以解决经济学问题。而当整个过程结束,在你回想时,又会赞美这迷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为最年轻的哈佛终身教授。
经济学是一门通用学科,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居家过日子,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经济学很好的诠释。
读者点评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没有那么高深的数学内容,很适合大众去看看。对于喜欢经济学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经济状况但是没有强大的数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读的。此外,这本书还有比较多的现实中的案例,帮助你理解。我建议先通读一遍,然后再细读。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思路变得清晰。
――我的无声战争
2、读完曼昆的书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就觉得并不是神坛人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学习和联系来加深自己对于经济的认知。十大原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任何人来阅读!
――小诺
3、这本书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对于自由市场的福利分析、政府干预、卖者的市场该机构和消费者行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真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是这个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分析思路!走过这一步,更加感觉读书如学走路,看高级前还是先把初级读物消化好。
――Infinite719
4、曼昆的这套书,前后看过很多遍了。很深入浅出。哈佛商学院的必用教科书,也是北美很多商学院的教科书。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同类语言用晦涩语言阐述的同样课题。此外,细腻地结构了宏观和微观领域,让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入微地了解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观把握的基础。
――roze
5、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微观经济学,可以说这本书层层深入 讲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让我不知不觉被吸引,从到手到读完 几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读最喜欢的IT 书籍的时候 也不曾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身边一直在进行却未关注和总结过的东西,难得好书,翻译也不错。
――天之炽
6、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作为业余人士,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专业著作能让我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者工具书而读懂,甚至开始喜欢上经济学。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奥,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论著作,但绝对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把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经济学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读者。
――原来是颗豆
同类书籍简介
《价值投资,从看懂财报开始》
作者:孙旭东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财务指标和怎样看透会计数字。作者根据大量真实的上市公司公开财报数据,详细讲解了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偿债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应用和分析重点。书中还结合具体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观看待各类会计数字,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约翰・博格传》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谁是约翰・博格?他被《财富》杂志评为与沃伦・巴菲特、格雷厄姆、乔治・索罗斯齐名的 20世纪四位投资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着超过 9500万美元的资金。他是指数基金的缔造者,正是他所创造的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在这些光环之下的约翰・博格还有着另一面,他在 1991年的年收入仅为260万美元,甚至不能与主动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相提并论,人们称他为“基金行业的圣徒”。
《鲁莽濒危》
作者:格莱金・摩根森 /约书亚・罗斯纳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纽约时报》财经记者格莱金・摩根森和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约书亚・罗斯纳,凭借多年的经济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和阅历,以 200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以房利美公司作为一个叙述主体,对整个金融危机的潜在根源和变化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为鲁莽行事加剧经济危机的管理者们的失误;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全方位探析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避开股市的地雷》
作者:张化桥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最近一两年,股市风雨飘摇,评论员、分析师和投资者不断惊呼:“超跌了,见底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泪,究竟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张化桥继续敢言作风,在新作中大胆揭示各类投资陷阱。他认为,股市遍布的三种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账,报喜不报忧;政府或纵容,或给予企业单次的补贴优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过分自信、不做足功课、投机取巧,也无异于自设陷阱,最后必误踩地雷,遍体鳞伤。作者凭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经验,在本书中详细分析如何识别及避开这三种地雷。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作者:卡门 M. 莱因哈特 / 肯尼斯 S. 罗格夫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想传递的基本信息很简单:我们曾经经历过。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这种认识,就使得我们朝着完善全球金融体系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使我们能够降低未来危机的风险,也能更好地在危机来临之际妥善应对灾难。
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济学研究一直是各国大力倡导的研究工作。其中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经济学原理》,是当今世界上权威性很高的经济学著作,这本著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在经济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中较为著名的是曼昆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该原理从本质上对经济学进行了论述,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大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诠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中作者所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是曼昆所写的十大经济原理:(1)人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十大经济学原理分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因此人们在选择资源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最优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权衡取舍的过程。比如在日常的消费的过程中,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曲线相切时,由于消费者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就需要对多种商品进行权衡取舍。在选择过程中,消费者结合自己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进行选择,这是两种或者多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主要表现。同时机会成本也是权衡取舍的一种表现形式。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需要对可以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以及收益进行比较,最后做出选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在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机会成本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和睡觉中选择时,当选择学习而放弃睡觉时,这时候的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睡觉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3.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边际最简单解释就是衡量自变量的变动所引起因变量变动的关系。比如在沙漠中一个人很口渴,当看到绿洲并且有大量的水喝时,他喝的第一口水可能是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第一口水给其带来的效用最大,当继续喝水时,水给他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身体不适,带来了负面效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因此一个理性的人需要考虑边际变量,当效用为零时停止活动,放弃选择。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一个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或者收益发生改变时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企业中对于员工采用奖金激励的手段,就会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在当前销售工作就是采用低底薪和高提成的激励手段,激励销售人员做出更多的业绩。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尽管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专业化和分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但是专业化和分工不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不同的产品与服务。比如面包师不能使用打铁匠的生产出的铁器,打铁匠也不能享受到美味的面包,贸易的产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通过对各种产品制定一个价格,进而拿到市场上与其他的商品进行买卖,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今世界的贸易也是如此,可见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享受到不同服务和产品,改善了每个人的状况。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利润、价格以及企业家。市场经济既具有好处也存在的弊端,市场经济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使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市场经济就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总之,市场经济利大于弊。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成果
市场经济指导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时,政府出面就可以调控资源,把市场经济带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国富论》中论述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动的能力。一个国家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创造大量的物品和劳务,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政府发行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是一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货币量的发行应当与国家实际的经济实力相符合,这样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有效解决失业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加大投资或者促进私人企业扩大生产,这样企业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失业率。但是在这一期间要做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取舍,在保证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失业率。
三、结语
通过对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提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缺陷,就是这样也不可否认其对于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参考文献:
[1]喻晓东.关于微观经济学外版教材的若干教学问题――以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问题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1-02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人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是稀缺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多种用途的资源来满足他们无限的欲望。经济学就是对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的研究。这一学科非常宽泛,它涉猎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能运用经济学原理,深入分析个人、企业、政府和国家的经济行为,能解读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经常和重复使用的核心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能使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使学生在面临选择时,能做出最优决策,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因此,探讨和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015年7月13日,课堂教学已结束,笔者为了充分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修过《经济学》课程和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在校园内随机发放了78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生。78份问卷中,有45份是已修过《经济学》课程,33份是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
从调查数据分析,修过经济学的学生的平均分数为63.8分低于没有修过经济学的学生64.8分。离散程度也大于没有修过经济学的学生,成绩的稳定性也小于没有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修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众数是70分,高于没有修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综上数据,可以说明,经济学的课程教与学没有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学生方面的,也有教师层面的。
通过对近些年课堂活动观察、课后作业、期中考核等分析,总结出学生和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一部分学生处于零学习状态,不清楚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随堂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教材,不了解自己学习该课程想获得哪些知识,有哪些期望,没有明确的自我学习目标。
第二,学生记忆术语知识的能力欠缺。在课堂提问环节,针对术语知识的问题,极大部分学生需要翻开课本查找,不能随时提取知识点。在期末名词解释测评时,70%的学生不能正确作答,失分较多。
第三,极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知识。在课堂事例讨论环节中,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对身边的经济活动不十分关注,不能充分地给予经济学解释,只能用经验进行分析阐述。在期末案例分析题测评时,90%的学生不能准确作答。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法。在以“教材、教师教学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组织形式,只重视课程内容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差异性。
第二,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分离。大部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没有深入分析学生想学到什么?不能有效地把知识归类,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章节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存在严重的分离。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授课教师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教学研究问题。在此次的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解决大部分学生在记忆术语知识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生在准确确定何时使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生活现象方面的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及相关文献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把所学知识置于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基础知识,理解记忆专业术语、发展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当他们解决问题之后,也就学会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真正做到“学、思、行”相结合。因此,在此次教学模式研究中,笔者拟采用PBL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经济学术语知识记忆和提高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能力。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采纳PBL作为倡导全局观的教育方法。在医学教育的情境下,实践应用比死记硬背的学习积累更为重要。学生通过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病情,提出自己的问题。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知识,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他们也就熟知了作为医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习经历也会因此而更丰富更有意义(Barrpws和Tamblyn,1980)。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医学院的实验表明,PBL的课程教学激活了“先前知识”,因此比传统课堂的学习更为有效。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接受PBL课程学习的毕业生能够很快地熟悉医务工作,这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学习环境(Post等,1988)。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研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该研究(Abrandt等,1998)发现,教师重视基于问题学习的同时,他们又面临着矛盾,即教师的角色看应该重“教”还是重“学”,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辅导性”的还是“主导性”的。李泽生、冼利青(2003)从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教育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介绍了PBL的教学过程,总结了麦克玛斯特大学PBL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生的经验。
从已有相关文献研究中,可以推出,问题教学法可以解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
四、基于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
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中需求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1.课堂设计的目标、活动和评估。
问题:区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释是什么决定着需求。
目标:学生们能记住需求和需求量的定义;能区分需求和需求量;能解释影响需求的因素。
活动:以现实问题为教学案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评估:形成性评估(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观察他们的讨论并进行考核,确保小组中每一个人为问题解决做出贡献)和终结性评估(请小组成员回答问题)。
最终实现目标、活动和评估三者之间的一致性。
2.课堂活动设计思路。现实问题与预期目标:区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释是什么决定着需求。下列事件仅仅在手机市场上的某个时点发生:(1)手机价格下降;(2)每个人都认为手机价格在下个月下降;(3)手机通话费下降;(4)固定电话的通话费上升;(5)带相机的手机的面市使得手机更为流行。利用这些信息回答问题{1}―{3};①解释上述每个事件对手机需求的影响;②使用图形来说明每个事件的效应;③哪些事解说了需求法则?
题目拟需要的掌握的知识点:需求和需求量,需求法则,需求曲线,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课堂活动路线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8分钟)引入新课(2分钟)学生根据现实案例自学20分钟老师巡视每小组帮助同学们寻找问题,随后随机抽取小组解释25分钟教师答疑20分钟课堂知识点小结(5分钟)布置下次课的问题(5分钟)解答个别同学们的问题(5分钟)。
五、学习效果评价
基于问题教学法比较理想地提高了学生记忆术语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每一组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们寻找问题,以及观察学生们参与问题的讨论过程。在给定的时间内,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估评价每一位学生。最后请小组展示他们的问题答案。一堂课结束,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非常活跃开心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在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回忆经济学术语知识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准确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知识。
参考文献:
[1] 杜翔云.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3):85-88
[5] 欧阳勤.《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5(5):201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有机整体,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