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9:03
序论:在您撰写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走势;石油石化;影响
一、引言
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国内外经济走势急速变化的形势下,我国石油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干扰,使得国内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需求骤减或者价格降低等,这也使得我国石油石化市场以及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战略决策还是生产经营管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石油石化行业的分析
因世界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高油耗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国内在石油消费上,出现了一种增速回落现象。基于国内石油以及化学工业相关部门的研究与统计发现,相对于之前而言,近几年,由煤油、汽油以及柴油所构成的各种成品油,其增长速度,大约放缓了有0.3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在2009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增长除了上述这些内容外,同时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呈一种逐季放缓的趋势,且相对于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而言,石油的实际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二为国内GDP、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工业增加值、多数运输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重工业增加值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呈回落趋势,相对于之前而言,石油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我国石油表现消费呈库存的形式,且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
三、国内经济走势分析
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因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使得国内经济在运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也逐步增多,且经济下行风险也逐渐增多。然而随着国内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与调控,即保增长、调结构以及扩内需,国内经济截至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一种较快速度的增长。
第一,尽管有很多国家以及政府联手干预全球经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的干扰以及影响使得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威胁也逐渐增大尽管贸易顺差仍旧持续增长但是其增长的速度却有所下降。
第二,消费增长速度的放缓且投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石油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一种不相称的局面导致我国石油经济呈着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传统老旧的思想,过于注重生产而忽略了市场;二为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短平快;三为政府的管制不够合理且行业的垄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数据信息与资料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消费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滞后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增长开始减慢之前,我国消费增长的速度必定会出现一种回落现象。若在扩大投资政策力度上较低,或者政府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有效弥补或者解决社会投资所存在的不足,则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也就可能会下降。
第三,因受到经济发展下行惯性以及宏观政策所具时滞性的影响,相对于之前而言,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在2009年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较为宽松且合理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关于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主要取决于消费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投资是否能够续接,若可续接,则在今后几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四、国内经济走势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一)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国内石油供求矛盾中,石油消费为主要内容,影响其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的实际变动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因素。假设某年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水平未出现变化,则在下一年,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会同步下降。
第一,石油消耗水平持续降低。这种降低最先表现在石化行业的放缓上,在国内众多石油消耗行业中,石油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从国内化学工业机构的统计资料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石化行业的总产值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且大中城市中化工产品的价格也会持续降低,国内家电、房地产、纺织以及汽车等关于石化方面的产业,其增长速度的回落也较为显著。此外,在石油消费增长上也出现了相应的积极因素,即石油石化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逐步拓宽,国内对于炼油产品也越来越重视。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外较为稀缺资源的收购,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推动高端化学品、炼油以及农用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此带动石油石化的消费。
第二,供求关系的转变。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已经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且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经济下行以及增长速度减缓的影响下,行业格局也将会被重新调整。
(二)油价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明确国际油价相关因素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实际需求量也逐步下降,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市场投资力量被弱化。第二,石油需求降低,投机因素发生变化。
其次表现为国际石油价呈一种低位徘徊的趋势,通过国内外各机构预测结果以及信息资料来看,若全球经济仍旧保持之前这种发展趋势且国内所制定的这些救市措施达不到理想效果,则在未来,国际油价将会处于一种低价格的徘徊状态中。此外,基于中长期石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世界经济已摆脱困境且步入到复苏轨道以后,石油的需求就会快速地反弹,且因低油价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会再次加剧石油供需矛盾,最终使国际油价回至高位状态中。
就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来看,主要呈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当前国内关于新成品油定价已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且该机制也便于炼油盈利,然而事实上,炼油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国内外油价降下降都属于一种短暂性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为推动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应加强成本的管控,减少投资的成本,抓住主要营运的业务,加强产能建设以及油气储备建设,加大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应效率,继而更好地适应国际石油石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门天琦,冯胜刚.服务转型发展 振兴古城经济――中石化山西大同石油分公司优质服务纪实[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12).
[2]金三林.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及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9(02).
[3]覃伟中,张彩丽,曲岩松等.2008年世界和中国石化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9(05).
[4]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J].河北化工,2010(07).
[5]袁玲玲.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报告认为,未来3年内国际各大经济体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很可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因此未来3年内我国出口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渐趋向平稳;由于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我国进口额增长速度可能保持稳中有升。
对于国内经济形势,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预计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但考虑到进口增长速度稳中有升、出口增长速度稳中有降等因素影响,贸易顺差增速将有所下降。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预测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延续前阶段的扩张趋势,总额上呈现递增的势头,但增速逐渐减缓。出口额分别约为11996.1亿美元、14700亿美元和18200亿美元,进口额分别约为9455.8亿美元、11800亿美元和148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长率逐渐从43%下降到20%左右。其中,中美贸易顺差仍居高位,中美、中欧、中日进出口所占总量的比例仍将保持在15%、15%和12%左右。
关键词开放经济 内部均衡 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1、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2、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二、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三、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1、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2、 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关键词:开放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一)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二)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二)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三)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需求约束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或外贸顺差来利用本国过剩的生产资源,从而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且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效应,大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逆差则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个负的乘数效应,导致经济衰退。所以,对于“需求约束型”且“外向程度高”的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国际收支变化在先,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在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收支顺差,将增加总需求,会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国际收支逆差,却会阻碍国内经济增长,并促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从三只靴子现状看,两只已经落了下来。出口增速动辄20%以上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出口增速仅有7%的水平,今后几年基本上会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而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是2000年左右,最近几年实际比重在逐步降低。现在面临的第三只靴子――房地产靴子何时落地?只有这只靴子落地了,才能找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否则经济增长压力仍存在。在刘世锦看来,房地产靴子落地估计就在一两年内。当高投资回落到位以后,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或稳定在6%左右。
“三只靴子落地论”最为核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早几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因此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向下调整不仅是整个领导层的共识,也是当前国内经济的常态。市场根本就不用认为经济增长没有达到多少速度,就有多少压力。二是未来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底部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出口及投资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不确定的因素主要在于房地产市场,即房地产靴子在什么时候落下。也就是说,当前正在进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有多久,其深度又在哪里?刘世锦给的答案是在两年内,但调整的深度则没有答案。
其实,刘世锦“房地产靴子落地”的比喻,给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一个清楚明确的信号,刘世锦作为国家最高层的经济顾问,这些话不仅是讲给市场听的,也是讲给听的。首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是当前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市场力量使然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政府对房地产政策的结果。因此,中央政府只会顺应其趋势,而不会由于这种周期性调整再出台政策干预。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对这种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人为干扰,中央政府知道这种人为干扰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人为干扰之所以得到中央政府的默许,这就是关键所在。
其次,当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既然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一个过程,那么要确定房地产市场调整在何时完成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住房作为不动产,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而是分割为无数个不同的市场。不仅现在不同市场的泡沫程度不一样,且不同市场的调整速度也会不一样。这就使得国内不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时间、深度等都会不一样。因此,国内不同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会在多长的时间完成,不同市场的调整深度如何都是相当不确定的。估计这些还得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走一步看一步,或房地产靴子何时落地是不确定的,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不会停下是一定的。
1.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经济增长率,巨大的盈利空间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进入到房地产行业中,甚至于出现了泡沫循环房地产环境,导致房地产价格一再上扬。这是国民经济在房地产投资总量发生变动的影响下所出现的现象。当房地产投资分配量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去平衡,投资的严重膨胀就必然引发房地产泡沫。
2.房地产投资结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当房地产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的运作以及相互之间发展的平衡性。比如酒店、商场等等,都属于是消费型物业,对于住宅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在于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增长带动固定投资增长,当房地产投资发生变动,就会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处于中国经济增长环境下,房地产投资扩大化,就会使投资发生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对于房地产投资的要求
1.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以开拓融资渠道早期的房地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目前国家倡导充分利用民间融资,以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在能力,将民间的富余资金应用于房地产投资当中,不仅推进了房地产投资的高速运转,而且还确保了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效果与企业的发展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民间投资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需要经过层层行政审批之后,才能够发挥投资效应。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资金运转效率过低,会导致企业高成本运营,而且由于资金到位一再延期而致使投资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民间投资障碍过多,可以发挥政府与民间投资共同拉动的方式。当民间投资者获得合法性,并在政府的保障下,使得民间资本投资充分地发挥作用。
2.理性的房地产投资可以改善区域住房供需结构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短期房地产投资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有效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保障体系也要逐渐趋于完善。随着房地产投资理性化,住房价格有所抑制,使得住房的供给结构得以改善。为了使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效率有所增加,就要依赖于各项政策措施,将有关规范确定下来,并按照明确的标准执行,以使住房政策落实到位。
(一)净出口分析法
该分析法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净出口增长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GDP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百分点)来表示。例如,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3•1个百分点即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为8•8%,其中3•1个百分点是由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但用该种方法计算的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2000年,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为负值,为-5•7%,对GDP的拉动度为-0•5个百分点。通俗说来,2000年,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对我国经济增长8•0%有所贡献,反而拉了后腿,进而推论,如果去年我们闭关锁国,我国的国民经济会取得更快的增长。
1•净出口分析法将进口完全视作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从某种意义上看,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作用与意义相当重大。
2•净出口分析法只能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构成,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按照该法,只有当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能保证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贸顺差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净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为零,这很难解释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3•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净出口与GDP的相关关系相当微弱,用它来反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不可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3•8%,出口额增长19倍,年均增长6•2%,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5,GDP规模与出口量的相关系数为0•97。而净出口与GDP之间不存在类似的相关规律。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尽管1978—19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GDP都在正增长,但净出口一直为负数,而日本的净出口却一直为正数。另外,从国别数据看,尽管各国的GDP与贸易规模相差悬殊,但净出口额却差别不大,基本在-250和500亿美元之间。鉴于以上的第三点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考虑用出口总量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即是出口总量分析法。
(二)出口总量分析法
该分析法只考虑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GDP的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表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按照该分析法,只要出口总量保持增长,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为正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也总为正值。如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3•5个百分点;2000年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9•9%,拉动度为4•8个百分点。出口总量分析法仅考虑出口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者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后者则干脆就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两者都有极端性,不能准确衡量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相对合理客观的测定方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对进口的极端处理,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对进口以客观的认识,它既不是国内可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而是替代和补充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进口商品的结构。按照广义经济分类(BEC),进口品分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在假定其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应分别并入投资和消费部分来考量。
而中间产品(半成品),在假定其为国内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作为对国内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来考量。这样,进口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入国民经济恒等式的三项来考量:GDP=I+C+X-M=I+C+X-(Mi+Mc+Mm)=(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别表示投资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于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变化反映出来,该差额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比重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按照这种分析方法,1993年以来,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图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动作用显著,拉动度分别达3•0、2•3和1•3个百分点。这些年份的共同特点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快于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