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27 16:08:56

序论:在您撰写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

第1篇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第2篇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 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假日农场(Holiday 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 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第3篇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第4篇

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原始农业(约7000年)是第一阶段;传统农业(约3000年)为第二阶段;现代农业为第三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成为农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是对石油农业反思后的选择,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替代方式备受社会的关注。

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换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明显改变,并且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关概念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是20 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生态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把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等同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第二,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单独的“生态农业”景观为观赏对象的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在生态原则指导下,以生态农业景观为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农业观光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

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二者为对象的旅游。这种定义比较多见,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从事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生态农业景观,把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

2 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

目前,对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义,主要源于我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同。单从字面上看,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生态+农业旅游”,此种理解主要是把“生态”一词当成修饰的。“标签”使用。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生态旅游”一词,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的兴趣,从而增加销售。其二是“生态农业+旅游”,把“生态”和“农业”连成一体即“生态农业”,在于强调这种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景观为旅游对象。这种理解把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旅游相结合,从而使得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观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关系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二者之间应该是承接的关系,即生态农业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农业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也要把握住这一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只是农业旅游的时尚称呼而已。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应该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形式而不是其他农业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资源应该是生态农业景观,是以生态农业景观为旅游对象。第三,它是一种绿色的、环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正如都市农业旅游、高新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形式一样。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旅游开发

1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以及蔗、果、蕉基鱼塘等。(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禽共生等。(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如利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各种鱼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层),使上层鱼的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饵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萍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7) 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如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如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

2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农业的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生态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农业景观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就可以同时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 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在内的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这种清新、自然、绿色的旅游形式受到众多城市旅游者的欢迎。国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业旅游的大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2004年7月,首批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产生,使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2005年又评定出15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全国树立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榜样。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在这种大力鼓励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下,生态农业旅游将获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会。

第5篇

1.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工程方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我们农业生产中所提倡的大农业,又是将加工、销售等因素综合起来,以期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现代高级农业。所以他是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技术,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必须超越生态学、农学、林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融会与贯通,需要多个学科学者的共同参与建设,需要生态农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拓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很难协同,各个学科大都单兵作战,另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经验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仿照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各个生态系统情况很难一致,现实中往往并不能获得成功。

1.2技术体系完善度不高目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缺乏对生产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包含传统经典经验如何传承,高新科学技术如何引进等众多问题。在生态系统创新方面,我国技术开发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研究水平较低、人力物力严重浪费,成果转化几乎为零。此外在技术的研发上,我国生态农业注重工业现代技术,轻视高新生物技术,造成技术结构不适宜,江河湖泊等环境污染、平原梯田地力衰退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破坏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

1.3推广力度不够生态农业历史虽然悠久,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但其大面积推广运用仍然局限为数不多的县市,目前为止仅仅在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推广运用。由于农民在生产中只愿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异常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担心开展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自己的农业收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改善生活。因此,如何让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耕作,以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教育推广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

2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2.1特色资源馆藏丰富河南省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追溯于本世纪初,至2004年,河南省内高校纷纷参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一个峰值,成为自建特色数据库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对河南省所有本科院校、部分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情况做了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院校图书馆建有专题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除建设的“玉米特色数据库”及“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既满足了河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又可以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需求。河南科技大学正在建设的豫西地区“干旱地区作物特色数据库”可以为豫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既是永恒的目标也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区域,不管是特色信息服务还是信息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各个学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围绕图书馆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为主,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保障,但服务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一方面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特色资源区域建设,实现它的服务功能,如日夜兴起的观光农业,由于涉及农业、旅游、生态等多方面学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另外通过地区的图书信息联盟,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2.3人才优势突出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在职教职工1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1人,硕士6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人员分布于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农林、工科、文科、理科、教育与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另外,将这种优势与本校专家、教授和学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为生态农村建设服务,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为生态农业服务的方法

3.1发挥信息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既有传统的书籍、报纸等文献,又有网络电子文献,综合学科门类较多,针对性强,兼有系统性、完备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学术水平较高,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林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的资源信息。其次图书馆员能够时刻关注上述专业的学术动态,及时将科研成果填充到电子文献中,保证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另外高校中学科的研究者一般都承担着一些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他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与专利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级效率。

3.2发挥馆藏优势,普及生态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态农业的优势知之甚少,对目前生态农业的宣传接受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大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生态农业,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迎合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资料、标语、书籍、报刊、电视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3.3发挥设备优势,建立专题网页探索农民群众接受和欢迎的信息服务形式、努力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到乡、到村、到户,发挥信息化建设为生态农业服务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互动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共享和服务方式。网站的建立是农民最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高校馆员一方面可以将农业生态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管理手段、注意事项、成功案例等内容建立通俗易懂的数据库,通过查询数据库,可以了解生态农业的大致内容,优缺点等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原理、生态设计模型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建立数据库,及时的将农民需要的生态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农业的操作,解决技术不成熟的后顾之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6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7篇

 

 

一、相关概念解析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 发展 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悉到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这些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摘要:“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 经济 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 现代 科学 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倡导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呼吁人们对文化、 教育 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 自然 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 农村 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和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摘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 历史 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