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7 09:30:41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 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 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 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第2篇

园区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再次,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最后,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智慧园区与智慧产业共同发展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的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地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再次,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

智慧园区是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服务平台、IT服务云平台等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借助企业研发成果转换及园区智慧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等领域持续地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智慧园区为园区智慧产业的发展提供孵化平台。智慧园区是智慧产业的聚集区,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带动了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各专业科技孵化器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园区通信、软件、移动互联网、工业设计等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专业支持。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从行政权划分来看,园区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配套资源等支持,园区管理遵循城市管理的要求。从管理职能上来看,园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城市的简化版,也就是说园区管理既包含了产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也包含公共行政方面的管理。因此,未来智慧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将与城市化管理实现高度的融合。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聚集、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未来园区的功能将从传统的招商引资和管理职能向全方位的政府、产业及城市综合化服务转型,并建立园区内外主体之间的整合优势。

未来城市发展与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职能融入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推进“一体化”发展

智慧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企业有必要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园区建设、企业进步一体化发展。

政府引导做好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总体规划支持。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将决定规划的高度和边界,其包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层、园区智能感知平台、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保障制度、信息化标准体系几个主要部分。通过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可以有效地理清智慧园区建设思路,为园区建设提供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支持,满足园区发展的超前性需求。

第3篇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第4篇

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良乡高教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房山的知名度,对房山未来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同时也为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房山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规划建设良乡高教园区作为全区重点工作。我们采访了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蔡本睿,探讨良乡高教园对于房山区的意义及高教园未来的发展目标。

《投资北京》:建设良乡高教园对于房山区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蔡本睿:曾经的房山是北京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建材基地,煤炭、石灰、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大量投入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的经济增长,容易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近年来,房山区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一直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房山区的产业逐步向现代化、高端化、信息化升级发展。当年北京市政府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号召,决定在北京的区县中选择1-2个区县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当时的房山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得知后高度重视,并及时、积极地向北京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在我区良乡卫星城申办“高教园区”的请示》。可以说,有了当时区委、区政府的睿智选择和坚决态度,才有今天高教园区建设的成果,我们才能在产业转型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良乡高教园区作为汇集六所高等学府的高教园区,可以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助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房山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高教园区将凭借整合园区的优势人才、智力资源和良好的硬件环境,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大量的文化“创新、创优、创业”人才。此外,良乡高教园区还将为房山区中央休闲商务区(CSD)建设聚集消费力量,为区内五大功能区汇集智慧、提供科技支撑,并对园区内规划、建筑、交通、园林、经济的整体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投资北京》:良乡高教园的建设现状如何?

蔡本睿: 自2002年开始建设,仅仅用了10年时间,集高校和创业园区为一体的新城——良乡高教园区拔地而起。目前,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已经进入扫尾阶段;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轨道交通房山线稳定运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设施齐备;已入驻院校达到6 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所入驻高校已启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入驻规模已达三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公租房、教育实习基地、教师商品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开工,配套中小学、市政交通一体化项目启动,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获得批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相继展开。

2012年10月28日,“北京良乡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时揭牌成立,这标志着良乡高教园区从最初的高等教育园区建设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产业带、进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央企、民企、外企等高新技术产业共赢发展的大战略发展模式转变,园区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投资北京》:良乡高教园如今正由教育园区向产学研一体化园区转型,高教园区管委会如何营造环境为推动园区的转型做努力?

蔡本睿:2002年,市政府批复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时,给高教园区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高教园区建设和卫星城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相互结合,推进产学研合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高教园区管委会始终以市政府的批复精神作为发展宗旨,以在园高校服务需求和属地发展需求为动力,不断深化“智汇城”内涵,高质量建设园区、高水平管理园区、高标准服务园区、高科技汇集园区,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实施路径,致力打造智汇城科技产业集群。至2012年底,高教园区管委会引进智囊机构——校企金联信息技术研究所,立足于高教园区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定位,搭建各种条件平台。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联合入驻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同时,园区管委会领导到各高校走访,就校地科技合作相关事宜进行座谈,以快速推进孵化器、科技创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在政策体系方面,园区管委会结合园区汇智引资实际,制定促进园区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依据《房山区“十二五”规划》对园区的发展要求,制订了“1551”产业促进工程行动计划,即在未来五年内,争取做到在园区内孵化项目100个;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落地50项;吸引智慧产业50家(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智慧服务产业、科技企业总部、研发基地);汇集100名知识型(智囊)、技术型(科技、工艺等专家)和经营型(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端人才,力图为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资北京》:如何看待良乡高教园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5篇

立足“一区一城”

为房山加速发展提供新优势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以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端产业新支撑,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高端制造业新区;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这“一区一城”新定位的提出,是符合北京的要求和定位的,更是“十二五”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具体分析,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就是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构筑实体经济高地,打造首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就是要建设更加宜业、宜居,更加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地承担起承接首都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聚集首都高端要素的功能。

作为房山城市的前沿发展区、品牌园区,在“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中,高教园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高教园区按照配套设施建设与满足高校需求相结合、高科技企业引进与高校学科优势相结合、园区产业发展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始终把加快推进拆迁、拆改移项目作为建设前提,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基础,把加快推进高校基本建设作为龙头,把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作为抓手,把“建设大学城,为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拓展空间;打造智汇城,为区域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增添活力”作为任务使命,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园区。

截止目前,园区内土地一级开发任务全部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轨道交通房山线稳定运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设施齐备。已签约入驻院校达到6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所入驻高校已启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入驻规模已达三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已进入建设、筹备阶段。公租房、教育实习基地、教师商品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即将完工,配套中小学、市政交通一体化项目启动。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获得批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相继展开。

致力新时期

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

新年伊始,对首都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房山区委、区政府将此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求结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相关研究,找准战略定位,确定战略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高教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把高教园区建设成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把“智汇城”打造成人才高地、科技成果高地、科技服务高地、科技企业孵化地和集聚地,成为科技房山的发展引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契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321”发展格局,高教园区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高教园区为智汇城核心区,依托高校科教资源,打造以教育实习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孵化器和以车站一体化为代表的企业加速器,以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和智汇城孵化器机构为平台,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突出高端引领作用,形成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在“长良组团”布局,建设科技企业集聚和科技研发服务平台,打造与科技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平台区,作为支撑核心区研发业态的承载空间,协调配套各类研发平台和科教资源,推动产业主体在属地落地。以窦店、燕房组团和“两带一环”为智汇城服务区,以产业发展为诉求,协同创新联合体,及时转化技术研发成果,引导核心区产业孵化过程中涌现的优质企业向功能区迁移,打造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以房山全境乃至京津冀为智汇城辐射区,利用核心区资源,根据其发展规划,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务,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形成“一镇一品”,助推全区协调发展。同时,借助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契机,“一路向南”辐射“京津冀”经济发展圈的发展。

瞄准定位

明确“智汇城”发展方向

按照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对房山区发展的要求,结合房山“一区一城”新房山战略和“三城、两带、一环”的总体布局,“智汇城”作为科技城区建设的开路先锋,以“以慧建园、以园汇智、以智育业、以业兴城”为根本点,以建设“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为着力点,以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着眼点,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京津冀发展目标,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区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枢纽地。

以慧建园。按照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智慧城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安防基础设施和环境家畜设施建设,强化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专项示范应用,提升园区在运行监测、政务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体现智汇城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和前瞻性,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智汇城汇集高端智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以园汇智。以智汇城品牌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智汇城高新技术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构和平台体系;通过对接“十百千计划”、“海归人才创业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引进高水平创业人才队伍;通过建设智汇城高端创新人才专家库,搭建高端人才智力平台,促进智力共享、信息交流和人才流动,为智汇城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以智育业。充分发挥智汇城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面向房山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管理、文化创意与高端服务业、智能机械和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等措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校企协同创新,与中关村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引领房山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业兴城。深化拓展智汇城品牌内涵,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带动智汇城及周边区域发展,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功能;形成“核心区、配套区、拓展区、辐射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出智慧城市和国际新城的示范作用,最终实现“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的宏伟愿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

第6篇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第7篇

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修俊良,深入解读“智慧企业”的定义,以及这一战略如何帮助鼎捷与其他厂商实现价值区隔。

转型只为价值服务

在鼎捷眼里,智慧企业应该是前瞻的、敏捷的、创新的。当国内很多ERP 软件厂商还停留在将软件卖给客户时,鼎捷先人一步开始了从软件销售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修俊良介绍说:“鼎捷的转型始于2008年,那时候鼎捷在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趋于稳定,但依然在不断寻求着进一步打开客户需求的方式。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提升客户价值比反复强调软件的优点更有效也更重要。”鼎捷不再把套装软件当做成衣卖给客户,而是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努力挖掘能够帮助客户创造的效益和价值,逐步实现了从关注软件使用价值向关注客户应用价值的转型。”

2008年只是起步。从2010年开始向企业推出平衡积分卡服务。“通过与客户一起探讨战略、战术和执行,运用信息化工具帮助客户通过制定、监控、检讨与改善等步骤提升价值,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业对于ERP其实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某些特别专注快速复制,某些特别专注快速反应、快速交货,有些则专注于怎么样降低成本。”修俊良介绍,鼎捷从客户的应用价值开始转到战略战术、执行监控、平衡积分卡以及信息化之间的关联,帮助客户沉淀企业管理智慧,粹取行业经营智慧。

有取有舍把握智慧

“通过智慧管理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对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做出大范围的调整和创新,尤其加强新兴技术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有助于企业建立完整的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修俊良向记者表示,“智慧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取舍。现在,我们把全国市场分成14个重点行业,在这之外的其它行业我们不碰,这也是我们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转型。”在智慧企业战略蓝图下,鼎捷软件将深耕于制造和流通两大行业,并针对其中的机械、电子、家具、连锁零售、鞋服、百货等不同细分行业的价值诉求,分别提供区隔化的智慧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同时,针对不同企业所处的管理信息化应用层阶,提供个性化的、全面的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信息化战略思维,从而真正实现应用价值。

为了配合这一转型,鼎捷从研发端到咨询端都做出了改变。研发上,鼎捷从“产品的标准化能够大幅度降低实施成本”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跳了出来,从产品的标准化转向行业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在顾问端方面,将自身定位于服务性管理软件厂商的鼎捷要求员工必须对自己服务的行业“懂行”,要求他们从过去的ERP软件专家成为自己所负责行业的领航人。

修俊良告诉记者,帮助客户定制的软件系统中,大部分是由鼎捷自主研发来推动,整合性和联通性都非常好。修俊良认为,如何获取更多客户的认可,提升客户黏着度和忠诚度,并产生更大的价值,远远比前端销售更为重要。

智慧未来

不仅是云概念

经过多年的概念宣导,云计算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落实云计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对于数据的要求越来越及时,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数据流通都要求很高。一天看一次报表都已经是最起码的要求,有时还要一个小时看一次。因此,及时的数据采集是必然要求,而实现这个目标则是技术问题。云计算只是一种技术架构,使得应用数据和采集数据更轻松。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他们自身的数据拥有权和控制权就非常高,此时他们只需要简便地处理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修俊良说。

同时,修俊良向记者介绍了鼎捷正在做的中小企业园区的企业云:“一个园区里面也许有几百到上千家企业,每家企业虽小,但都对信息化有自己的需求。通过一个园区布置一朵云,园区里的企业就可以到云上使用简单的软件,这是一个半公有云的设计。鼎捷并没有把云当做一个战略,而是作为智慧企业这一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持。”

过去,多数企业应用ERP软件只是对于账目和税收数据的简单处理,鼎捷希望能够做出改变。据修俊良介绍,让软件真正体现出应用的价值和效益,就意味着对客户提供价值服务周期的拉长,其中更需要不断精进服务体系。修俊良表示,鼎捷并没有能力去指导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但是可以和他们一起体会信息化工具带来的效益和与同行共同学习交流中得到的经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