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7 09:30:37

序论:在您撰写一体化市场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体化市场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商业一体化 轨道交通 商业开发

1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及商业开发概况

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滞缓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大难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会促进沿线土地、物业的大幅增值,如何建立土地增值效益返还的激励相容机制,在实现轨道交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障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效益,拓宽融资渠道,最大限度的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最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良性、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通过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开发以及物业的持有,来实现轨道交通外部性的内部化,完善轨道交通“自造血”功能,是国内外公认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之一。香港地铁正是通过“轨道+物业”的开发理念,成为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借鉴“轨道+物业”或者“轨道+土地”的一体化开发模式,来制定轨道建设以及相关商业开发目标。

2 轨道商业的市场效应

香港地铁总长43.2公里,但它的日客运量达220万人次,最高达280万人次,地铁商铺2004年到来的经济收入超过96亿港币。2011年11月,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地铁商铺开张营业,地铁商铺租金约20-30元/d.m2。上海地铁地铁商铺租金也在47元/d.m2左右。

显而易见,整个市场对地铁商业十分热衷,也正是这种热度,让人们相信,只要是地铁商铺,一定是旺铺。但是盲目的追捧,使地铁商业存在巨大的商业风险。

3 轨道商业的市场特征

虽然,地铁商业广受大家热捧,但轨道交通并不是决定轨道交通商业投资成败与否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轨道周边的配套商业环境是否成熟。如果周边本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域,增加了轨道的拉动,生意将会火上加火;如果周边是非核心区或清冷的远郊区,那么轨道交通对人流的聚集作用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乘地铁回家的途中,下车去逛一个孤零零的轨道商业综合体。

3.1 地段因素。对比分析轨道商业红火的站点,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其他段仍然是轨道商业是否红火的最核心因素。不管是北京动物园、还是北京西直门综合换乘大厅,都是位于传统商业氛围浓厚,周边市场商业发达,居民、乘客消费力旺盛的地段。换句话说,在目前的状况下,在一个偏远、冷清的地段,轨道商业也同样很难生存。

3.2 预期因素。对轨道商业的预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预期的关键在于规划。如果按照轨道交通TOD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有大体量的产业、综合体、居住区等,并通过轨道交通来引导,这种利好预期将显著提升一体化商业未来的开发价值。

3.3 聚集效应。地下轨道商业应与地上、空中的商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补的商业业态。南京部分地下商业经营不善就是因为与周边或相邻商业脱节,最终导致难以抬头的尴尬情形。

商业旺盛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人气的聚集。轨道交通具有天然的人气聚集效应,但不能忽视的是轨道也是人气“疏散”的主要通道。能否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靠轨道商业自身的规划定位,更重要的是轨道商业地下、地上、周边能否形成良性互补,形成聚集效应,人气的聚集最终将成为轨道一体化商业旺盛的根本支撑。

3.4 经营思路因素。目前北京采取的是“整体招商”,又商家同意经营管理等策略。总体而言,散租、散售对未来的商业经营会造成不利影响,而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对轨道商业是有利的。由于人们普遍看好地铁商业、商铺,“炒铺”行为在地铁商业中会大量存在,这类炒家只是为了囤积套现,并无心把生铺养成熟铺,再把熟铺养成旺铺,炒铺行为对轨道商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轨道业主需要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来限制炒铺行为。

3.5 郊区轨道商业。对于远郊区县是否开发轨道一体化商业这一理念一直存在分歧。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考虑,远郊区县不满足商业投资的回报的要求;从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上看,如果一体化商业不能同步建成,则后期商业无法实施,工程具有不可逆性。郊区县轨道商业投资将面临多年的养商期和亏损,不投资则资源不可再生而被浪费。面对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如果联合有实力的开发商或投资基金,则可能度过养商期且盘活未来轨道商业;另一种则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减少商业规模,控制投资,形成部分快速消费的小型轨道商业。

4 开发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地铁商业以快速消费、中低端零售为主要业态,如快餐、银行、蛋糕店、水吧等等,但这种观念属于一种过于保守的观念。例如香港、日本的轨道商业,都是以高端的住宅、办公、商业一体化的综合体为主。与日本、香港轨道一体化商业作对比,北京存在较大的轨道商业一体化制约因素。

4.1 综合规划开发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理念还非常落后,开发实力非常脆弱;同时,国内的政策、体制、土地相关政策,对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开发存在诸多的制约,所以国内的轨道一体化商业目前只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我们的商业产品也只能是“小规模、中低端、快速消费类“为主。

4.2 轨道建设与商业开发难以协调。一方面轨道建设的提速以及工期存在压力,另一方面轨道运营的安全保障也是头等大事,在这两大压力之下,轨道一体化商业开发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如前期一体化方案未被重视、商业方案研讨的深度远远不足、需解决的技术、安全专项课题、一体化开发与轨道建设之间协调困难等问题,导致一体化商业开发的先天不足。

5 轨道商业的市场特征

轨道交通并不是决定轨道交通商业投资成败与否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轨道周边的配套商业环境是否成熟。如果周边本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域,增加了轨道的拉动,生意将会火上加火;如果周边是非核心区或清冷的远郊区,那么轨道交通对人流的聚集作用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乘地铁回家的途中,下车去逛一个孤零零的轨道商业综合体。

5.1 地段因素。对比分析轨道商业红火的站点,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其他段仍然是轨道商业是否红火的最核心因素。不管是北京动物园、还是北京西直门综合换乘大厅,都是位于传统商业氛围浓厚,周边市场商业发达,居民、乘客消费力旺盛的地段。换句话说,在目前的状况下,在一个偏远、冷清的地段,轨道商业也同样很难生存。

5.2 预期因素。对轨道商业的预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预期的关键在于规划。如果按照轨道交通TOD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有大体量的产业、综合体、居住区等,并通过轨道交通来引导,这种利好预期将显著提升一体化商业未来的开发价值。

5.3 聚集效应。地下轨道商业应与地上、空中的商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补的商业业态。南京部分地下商业经营不善就是因为与周边或相邻商业脱节,最终导致难以抬头的尴尬情形。

商业旺盛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人气的聚集。轨道交通具有天然的人气聚集效应,但不能忽视的是轨道也是人气“疏散”的主要通道。能否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靠轨道商业自身的规划定位,更重要的是轨道商业地下、地上、周边能否形成良性互补,形成聚集效应,人气的聚集最终将成为轨道一体化商业旺盛的根本支撑。

5.4 经营思路因素。目前北京采取的是“整体招商”,又商家同意经营管理等策略。总体而言,散租、散售对未来的商业经营会造成不利影响,而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对轨道商业是有利的。由于人们普遍看好地铁商业、商铺,“炒铺”行为在地铁商业中会大量存在,这类炒家只是为了囤积套现,并无心把生铺养成熟铺,再把熟铺养成旺铺,炒铺行为对轨道商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轨道业主需要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来限制炒铺行为。

5.5 郊区轨道商业。对于远郊区县是否开发轨道一体化商业这一理念一直存在分歧。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考虑,远郊区县不满足商业投资的回报的要求;从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上看,如果一体化商业不能同步建成,则后期商业无法实施,工程具有不可逆性。郊区县轨道商业投资将面临多年的养商期和亏损,不投资则资源不可再生而被浪费。面对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如果联合有实力的开发商或投资基金,则可能度过养商期且盘活未来轨道商业;另一种则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减少商业规模,控制投资,形成部分快速消费的小型轨道商业。

6 轨道商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议

要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商业的吸引力,提升商业的品质,丰富轨道商业业态类型,需要从轨道一体开发建设的源头着手,由被动型、附属型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向主动型、综合型、多样型的模式转型。

根据上述轨道商业的特点及制约因素,提出如下经营建议:利用衍生性非票务资产开展经营,按照业务类别可分为衍生性物业业务、传媒文化业务、通信信息业务。

衍生性物业资产主要以地铁配套设施名义开发建设。对目前尚处初步设计前期的轨道线路,通过对站点资源的系统筛查、调研、规划分析、经济测算和站点一体化概念设计,作为线路站点初步设计的输入条件,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建设。对于在建在施线路,通过跟踪筛查,采取补救性开发模式。

衍生性物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合资、协议合作、咨询服务、自主经营四种。

6.1 大力发展衍生性物业资产,主要以合资、协议合作、咨询服务、自主经营等形式开展。①合资模式,需要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对合作方的控制度较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并需承担经营风险。②协议合作,可以降低轨道交通业主单位的经营风险,快速实现稳定收入,但资产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经营收益有限。该模式适用于由于地铁特殊性等造成的经营手续较难办理,且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经验的项目,例如桥下空间开发项目,站前广场的经营项目。③咨询服务,可以提高与合作方合作的灵活性,但需要承担完全责任和风险,且不利于人才培养。适用于有专题服务要求的项目。④自主经营,由业主单位或下属单位自主经营管理物业资产,独享经营利润,独自承担风险。

6.2 大力发展传媒文化资产,包括合资、协议合作、自主经营等方式。①合资模式,以合作伙伴为主开发的新型媒体或网络化媒体。②协议合作,该模式适用于有相关经验的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可有效利用合作伙伴优势资源,开展新型媒体开发总等合作。③自主经营,业主单位需要有雄厚的行业资源,开展文化项目,如地铁车模、报纸等项目。

6.3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展民用通信项目。①借用运营场所,向运营商开放运营场所,依靠轨道交通独有空间及客流创造价值,几乎无直接成本投入,有利于集中于轨道交通建设及高价值服务。②借用运营场所加租用设备,轨道交通业务单位向运营商有偿开放场所,并对设备设施进行投入,供运营商租赁。

7 结语

轨道商业开发的核心在于“商业”,不取决于轨道。商业开发的成功取决于地段的商业环境、轨道商业一体化规划、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合理的业态设计,抓住商机,实现轨道、乘客、顾客、开发商的多方面共赢。

参考文献:

[1]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的特征规律分析.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营销实训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文章从校企合作、开展营销策划大赛和校园促销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市场营销多元化实训体系的具体实施内容,是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了有组织、系统地开展营销实训活动,可以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主选举成立营销沙龙活动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企业、营销等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1.主动去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为了把营销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营销沙龙可定期举办企业家讲座。即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牵头,与社会上在营销方面开展比较好的组织联系起来,定期地聘请社会上一些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或专家亲临学校进行演讲。关于演讲主题由营销沙龙活动小组于演讲前在学生中组织调查.在确定学生感兴趣、有代表性的主题后,针对所确定的主题。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负责请此方面的专家,并就所要演讲的主题与专家沟通,以便能让专家作更有针对性的报告。讲座后专家将与学生进行互动。寓教于实时沟通中。每次演讲结束后,营销沙龙活动小组将组织同学就专家所讲的内容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有及同学问的互相学习。

2.深入企业。通过企业家走进校园对学校及学生的了解,在老师与企业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如参与企业的社会调查、广告策划及各种促销活动等,或在毕业实习时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使学生掌握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

二、举行营销策划大赛

为更多地参与到营销实践活动中,营销沙龙可以寻求企业的支持,与企业共同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营销策划大赛。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成绩和专业课学习挂钩,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有些专业课程。可以把参加营销策划大赛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而个别的专业课(如营销策划)的考核完全可以提交营销策划书来完成。另外,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参加营销策划大赛的成绩应该有相应加分。

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营销大赛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地计算教师的工作量。学校还可以设法为教师培养和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和机会,使教师更能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

3.注重竞赛项目的实践过程。在营销策划大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会涉及调查资料、设计问卷调研、小组讨论沟通、撰写策划书、制作PPT演讲等工作,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获奖的能力,要重视团队开展社会调研的过程和质量。本专业教师与营销沙龙中的学生组织将共同研究制定大赛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使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三、进行校园促销

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显示,用人单位在营销人员招聘中的首要条件是应聘人员能否迅速适应工作。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虽然能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场地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由于企业担心泄漏企业机密,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外人”接触系统。此外,实习学生人数多,学校的控制力度低,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因此校内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1.建立市场营销仿真商店。“仿真商店”首先应是一种开放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它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解决校外实习基地难找。进厂后只许走马观花地看,不许动手操作的难题。

具体做法是:“仿真商店”实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分配下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商店职务全由学生担任,根据课程需要轮岗实训。店长负责商店的整体日常运营,协调各部门关系。进行营销战略决策和团队管理。指导老师应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商店的实训生在财务管理、账本、现金和票据必须严格遵守该制度。仿真商店可经营礼品、饰品和学习用品等定位为大学生群体的产品,可以为在校师生日常生活消费提供便利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商店应以真实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由学生自主操作,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进货、商品定价、促销方案设计和实施、柜台布置。让学生真实体会竞争的残酷和赢利的艰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鼓励学生开设虚拟公司或网络实体店。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越来越多,可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虚拟公司的开设和日常运营中。如鼓励学生使用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软件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淘宝网、拍拍网等开设网络实体店或开设商业网站、或者给一些大型网站或公司作校园等。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要积极拓展各种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者创业.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基础;理实一体化;学生主体“理实一体化”

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强调“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总结实践经验。“理实一体化”体现了中专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此,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主要举措,实现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中专学生喜欢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教师可多设计一些活动,以玩带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企业的营销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现代营销观念的优越性,笔者布置了模拟销售实训: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扮演销售人员,第五个小组扮演顾客。四个销售小组分别抽取不同的营销观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然后指导他们通过书本理解相关营销观念的概念,并讨论如何模拟经营,才能体现出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营销观念。经过一轮的销售,学生基本上能体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优越性。这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融入有趣的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二、注重搭建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步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在传统的教室里,我们难以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进行练习。为了给学生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州市商贸学校除了一年一度的技能节外,还于2011—2013年举办了三届“精彩营销”商贸购物节,营造真实的营销环境,为学生搭建了营销的实战平台。学生通过购物节这个平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到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通过熟悉店铺运营,对市场营销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

现在的中职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中则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结构落实。结合中专学生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学习毅力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将市场营销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下一个小任务。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其一,要将大任务细化成若干小任务。如在分析常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时,笔者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购买行为类型,做出相应的接待活动。所以,笔者把这个大任务细化成了“调查分析餐饮企业特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和“角色扮演”,即接待顾客。其二,由易到难。市场营销基础的任务是从简单任务做起,如上述两个小任务,第一个任务注重分析,第二个任务注重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接待行为,对营销实践技能及沟通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四、注重完善考核评价系统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操环节。而传统考核制度过于注重理论考试,难以反映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利于反映学生能否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容易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难以锻炼富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应同时把个人态度也作为考核指标,即把课堂实训任务、作业、考勤、课堂问答等作为形成性评价,占考试评价的60%,若学生平时不认真,单靠40%的期末考核的终结性评价就很难过关。只有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核才能提供科学准确的反馈信息。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专业实训更接近企业需求,最终提高学生的直接上岗率。

参考文献:

[1]何惠贞,陈秋萍,马斌.市场营销基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玉琳.对一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研讨课的剖析[J].现代阅读,2011(7):39.

第4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服务营销一体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前言:

对于新时期的新趋势与新任务,落实移动通信市场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为企业排除发展中众多问题与矛盾一定要遵循的根本原则。积极地促进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使服务可以变换成企业的价值引擎,进而可以全方位提高企业经营和服务的综合价值,为行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氛围。通信企业的服务过程是给我们内部提供管理方便来制定的过程,但是其中有的部分还是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不符合目前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不符合未来全业务经营系统服务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当以服务营销一体化理念为重心,再造企业的流程。

一 移动通信企业服务营销一体化实施背景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消费需求的逐渐增加给中国通信企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服务一直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市场竞争的状况下,企业当更加关注应用者体验,将企业服务变成生产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三家企业运营商 2012 年在通信服务方面都进行大量探索,并获得一些效果。

但是,目前中国处于一个技术、经济、概念的发展、变化时代,由于4G牌照发放后格局的变化、互联网行业的一步步地完善,产业政策的协调、政府管制等很多问题,使移动通信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环境变量日益增加。对于这些的问题,国内的通信企业一定要从战略发展的方向出发,仔细慎重的考虑,构建符合大众化客户要求的服务和营销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才可以符合时展的需要。最近几年,我国移动积极实施相关有效措施,从 “单向通过网站/短信向客户征集意见”向 “我国移动省市公司领导和客户面对面,获得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转变,切实保证客户投诉快速及时获得解决,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二 移动通信市场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很多移动通信企业在市场服务和营销期间一般具有以下问题:

首先是较难问题解决效率比较低、协同性不够,造成客户咨询投诉的热点问题,长期没有拟制有效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造成一线服务人员对客户解释具有相当程度的难度,客户满意度欠缺,问题一直就存在着。其次是服务和营销流程的优化创新远远不足。在服务和营销的实施期间,流程不顺利、环节太多、客户等待时间太长等问题一直都存在。第三是服务失误补救管理的欠缺,不重视和客户的沟通。服务出现的差错和补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客户的又一次互动过程,服务人员在这个阶段要耐心的听取客户的需求,对差错及时的弥补,才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客户在服务期间为 “主角”,而不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客户的感知、行为、偏好时时左右着移动通信公司的服务策略,使客户高兴,减小感知期望和预测期望的差距,为很多移动通信公司的终极目的。但是现在国内很多通信公司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行业中也较为普遍。而如果处理失误的补救不当,将会出现不好的传播效果。第四是不关注品牌的塑造。品牌为消费者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和文化价值的心理感知,为一类无形资产。近年来,随着中国通信市场的不断深化及竞争日益激烈,围绕品牌而产生的各种经营、运作手段也随之产生。从移动通信公司自身的品牌宣传与影响力的打造上看,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相关的宣传告知不明确,或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仍然存在。第五是移动通信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售前环节,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与期望主要在于手续办理的是否方便、等待时间是否过长等快捷性问题; 在售中环节,客户的主要需求是产品价格的优惠程度、产品质量的展现; 在售后环节,主要在于跟踪服务是否到位。而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缺少与客户的联系与沟通,使得在服务过程中本末倒置,最终使得整体的服务与营销环节出现问题。

三 提升移动通信客户感知的服务营销一体化措施

1 以焦难点问题为突破,提升客户感知

首先,为解决应用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营销服务质量,加大投诉协调管理力度,加强客服中心的内部构建,实现营销服务越级投诉的相关管理,提升投诉处理质量,提升投诉处理解决率与满意率; 经由聘请 “神秘客户”与社会监督员对服务作出相关监督,增强服务检查管理,对核心工作作出相关提示、解决; 对有些无法明确的问题,就请市场、网络、计费、支撑、增值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 “专家会诊”,一起解决,全方位提高移动通信市场业务服务产品质量。其次,从提高客户感知开始,尽最大程度地让产品做到 “实用、好用、易用”; 由移动通信市场着手,实施全业务的便民措施,让通信技术的优良性、服务的高质量性与全业务服务的简便性等完全融合,从根本上把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应用到企业经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在销售的各个环节,从时间、性能、回馈三个角度,在服务的简便、迅速、关怀方面给出更详细清晰的标准,逐渐优化内部业务处理流程,让营销服务获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

2 加强产品试商用和营销测试环节,建立与客户沟通反馈机制

首先,经由测试与试用,找到问题,并把问题苗头、矛盾隐患均解决在此环节上,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以前大家在推出新业务、新服务时,周期特别短,忙于推向市场,忙于获得效益,造成推出后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感觉,对一线营销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也对该项业务的推广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干扰。构建 “客户需求收集―研究―传递―生成解决方案―营销执行推广―客户需求再收集”的工作流程,达到基于客户需求的正向回馈和自我改善,并确保服务 “价值引擎”,达到服务营销一体化,提高营销服务质量,进而获得企业价值的提高。

其次,构建、改善投诉处理的闭环管理体系与“以客户感知为重点”的服务保障体制; 构建投诉处理联席会议与联系人体制,着重解决跨部门的相关难点问题,加大服务质量责任制与服务监督力度,使各环节投诉处理流程详细化; 加大对营销一线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训练,完全监控投诉处理过程、完全把处理结果反馈到营销服务、完全避免由于投诉处理不合适或超时造成的营销服务申诉,保证客户权益获得保障。关键为以营销服务一体化当作工作风向标,有助于服务流程再造。

3 制定跨部门多进程协同的业务流程,实现服务营销整体效率的提升

比如我们公开承诺的新装宽带在线路资源具备的条件下 5 个工作日完成。过去业务咨询受理后,业务信息单线在各业务节点流动,像流水线一样,资源调查、营业受理、前台数据录入、建立营销服务资料、机房配线、现场线路安装、调试开通、后台录入等业务节点,客户等待的时间太长,内部运营环节多,服务效率不高,客户满意度低。如果修改流程,加大前台的业务能力,在完成业务咨询,业务正式受理后,信息流同时传达到相关业务节点,各节点同时执行又相互配合,统筹兼顾,各节点既做好执行,完成信息流的传递,又为其他平行节点做好配合,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通时间,提高效率,缩短客户等待时间,更提高客户感知。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拓宽经营思路,积极实施精确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倡导共创价值理念,把业务与服务转型作为企业整体转型的突破口,制定市场、数据、网络、服务、技术支撑等跨部门多进程协同的业务流程,在提升业务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将来的发展中,提高客户感知,增大产品试商用与营销测试环节力度,构建和客户多途径的交流反馈机制,并增大员工训练与员工体验,才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服务营销的一体化进程,进而获得移动通信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 李海,史丽萍.农业专家系统咨询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 ( 6) : 23 -25.

第5篇

【关键词】 长株潭“3+5”城市群 一体化 对比分析

城市群现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形态。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特有的城市资源,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1982年,张萍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建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构想正式提出。2006年,湖南省确立了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次年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本文拟从空间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三方面,以2010年数据为主,对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与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同期情况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株潭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城市群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1、空间一体化

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是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频繁作用的基础。约翰·费里德曼(J.R.Friedman)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按其描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会出现规模不等的经济中心,相互结合,与周边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将随之缩小,域内的界线会逐渐淡化,最终区域将实现空间一体化。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增加的过程。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程度,及周边地区的接受能力。进一步衡量空间经济隶属度,即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和的比例,可以反映区域整体空间一体化水平。

根据牛顿力学引力模型原理,本文确定区域内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经济隶属度模型:

Rij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Fij为两城市空间经济隶属度,其值越大表示空间一体化程度越高。其中Pi、Pj为两城市人口规模;Gi、Gj为两城市经济规模;Dij为两城市距离。本文将分别采用各市市辖区人口数(万人),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和两城市最短公路交通距离(千米)代表。

2、市场一体化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消除区域内对商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的限制,即实现市场一体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53年解释国际贸易时提出了一价定律: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价格应是相等的。据此,本文认为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在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价格水平应该趋同,具体表现在相对价格方差应随时间推进而收窄。

根据萨缪尔森“冰川”成本模型的基本思想,本文确定了相对价格方差模型:

Var(Pt)是城市群t时间相对价格方差,若其数值较小,则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其中Pit是t时间i城市商品价格,Pt为t时间城市群n个城市平均商品价格。本文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表某城市商品价格水平,并以城市的GDP 占城市群GDP 总量的比重作为权重,得到加权平均数Pt。

3、产业一体化

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力。在约翰·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中,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创新群互相协作、融合,进而形成创新系统的过程将表现为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衡量区域产业一体化水平。

(1)各城市行业区位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将成为创新活动的发源地。计算公式为:

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一般当LQij>1时表明该地区j行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区域整体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其中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特征值(如从业人员,生产总值等),本文以各城市市辖区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数代表;m表示行业个数,n表示区域内地区个数。

(2)主导产业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城市群中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乃至模块进行专业化分工,这种产业分工现象被称为产业链分工。区域内城市间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能推动创新活动扩散,促进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选取长株潭“3+5”城市群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链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空间一体化

利用公式(1)和(2),得到长株潭“3+5”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地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如表1和表2。

根据区域经济学对经济联系腹地空间划分标准,当隶属度大于9%时,属于紧密腹地;当其大于1.5%小于9%时,属于次紧密腹地;如果大于0.5%小于1.5%,属于竞争腹地;而小于0.5%则为边缘腹地。由此得到两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网状图如图1和图2。

第6篇

关键词:信息不完全 中档消费品市场 退变 需求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74-03

一、引言

一国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四部分构成,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增加,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条件指数不断恶化,尤其是前段时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使得我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面临重重困难,因此,通过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便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因此,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量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在供给方面要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在需求方面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新的消费群体,培育消费热点等等。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完全会减少消费,反之,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消费者会增加消费,所以采取措施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多集中于商品的品牌化这个角度,在这里,笔者有意从市场结构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扩大消费需求,进而为扩大内需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二、信息不完全与我国一般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

1.对消费品档次和市场类型的划分。按照商品的档次,商品一般可分为高档品、中档品和低档品,不同档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特征:高档商品一般具有很高的质量,除了能很好地提供主要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可以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满足其虚荣心,同时产品价格相应的也很高。中档商品的特征是质量可靠,可以较好地提供商品应具有的一般功能,附加功能少。低档品的特征是质量较差,短时期内尚可提供商品应具有的一般功能。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随着各地区消费水平的不同,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所属档次可能不一样,另外,有些商品是不分档次的。

根据市场销售商品的档次,笔者将市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高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1)高档品市场。高档品市场是以销售高档品为主同时可能也有少量中档品的市场,如大商场、专卖店等。高档品市场以销售高档品为主,所以定价很高,另外,高档品市场主要面向高收入者,高收入者对高价格承受能力强,更有甚者,有些高收入者为了体现自身在身份、地位、品味方面的独特性和鉴赏力,刻意追求高价商品,以享受商品的高质量和减少同种商品的消费者,这也是高档品市场价格高的一个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大超市也属于高档品市场,尽管消费者可能没感觉到。大超市销售的很多商品是日用品,这类商品本身高档品的比重就较小,品牌化程度和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低,即使消费的是高档品消费者可能也没意识到,另外,这类产品单价较低,价格相对较高消费者也未必能明显感觉到。所以,如果说大商场是服装鞋包的高档品市场那么大超市就是一般日用品的高档品市场。(2)低档品市场。低档品市场是以销售低档商品为主的市场,如面向中低收入者的集贸市场。很少有市场自我标榜为低档品市场,而且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和改变其低档商品出售者的形象的需要,销售者在销售商品的档次上也会选择中低档品搭配,所以低档品市场也有少量中档品在出售。(3)中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以出售中档消费品为主,但也有少量低档品②。中小商场、超市、铺面可能是中档品市场,但还要具体分析:由于高档品市场的价格压制,这类经济实体难以索要高价,这也就意味着销售的高档品的比重不大,而以中档或低档品为主,如以中档品为主,则为中档品市场,如以低档品为主,则为低档品市场。总的来讲,相对于高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价格更实在,相对低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质量更可靠,可谓“货真价实”,所以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也比低档品市场高。这时如果卖方引入低档品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中档品市场卖方存在将低档品引入的激励。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中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混杂,难以区分,而且中档品市场是不断地向低档品市场退变的,因此使我国的一般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二元结构,即高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占主导地位,中档品市场比例偏低。

2.中档消费品市场向低档消费品市场退变的机理。一方面,根据上面的界定中档品市场包含少量的低档品,而且卖方有引入低档品的激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居民总体购买力弱导致一般消费品市场产品质量偏低,加之政府的监管和信息服务不到位,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商品的档次,也就使中档品市场变成经济学中的“旧车市场”,高质量的商品不断退出,因此中档品市场中中档品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退出的中档品一部分进入了高档品市场,其他的则彻底退出了市场。不仅如此,另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加速了市场的退变:一是消费者主观上倾向于将中档消费品市场视为低档消费品市场,二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1)消费者的主观认识倾向加速市场退变。由于消费者知识的有限性,搜寻信息需要花费成本,消费者掌握的商品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识商品档次,加之我国市场上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辨别商品的档次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根据他所认为的市场类型来决定支付的价格,由于中档品市场上中档品的比例高,消费者买到中档品的几率更大,所以消费者准备支付的价格也越高,低档品市场的情况则相反。消费者对目标市场类型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外部信息以及本人的购买和消费经历,由于外部信息要经过本人的检验,所以判断市场类型根本上靠的是本人的经历。下面将消费者的经历分为两种情况讨论。{1}假设消费者先前购买的商品的效用达到了消费者的预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难以确定买到的是中档品,这是因为:首先,消费者往往很难确切地知道中档品究竟应提供多大的效用,对于首次购买的消费者尤其如此,因此即使购买和消费的是中档品消费者也无法确定;其次,很多商品对消费者带来的益处和危害是无法明确感知的,或者即使益处和危害可以感知,消费者也不知道这是消费商品的结果,也就是说,消费者难以完全感知商品的效用或危害,这样,即使消费者从消费的多种商品中感知到同样的效用,也并不意味着商品就属于同一档次。消费的商品档次难以判断使得消费者难以据此来判定市场的类型。需求强调的是,如果消费者在某个市场多次购买到中档商品,而且他也准确地知道这点,他会认为该市场为中档品市场,但是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此之前,中档品市场可能已经退变为低档品市场了。{2}假设消费者先前购买的商品的效用低于消费者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确定该商品为低档品(即使消费的是中档品也一样)。由于消费者的思维惯性以及谨慎心理甚至可能还包含报复心理,认为购买到低档品的消费者往往容易将购买商品的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而且,如果该商品在其他市场也有销售,那么其他的市场也可能被认为是低档品市场。综上所述,效用达到预期时消费者无法判定市场为中档品市场,效用达不到预期时消费者倾向于将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所以,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将中档品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这一认识倾向使消费者在中档品市场购买时出价或者是可以接受的价格更低。前边提到中档品市场本来就是“旧车市场”,中档品不断退出,现在消费者出价更低,加速了中档品的退出,也就加速了中档品市场的退变。(2)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加速了市场的退变。在我国的很多中档品和低档品市场里,讨价还价行为是很常见的,消费者的还价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者很清楚商品的合理价格,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还价,另一种是消费者根本不清楚商品的质量和(或)合理的价格,只是希望能以尽量低的价格,或者希望以其心理价位(尽管此价格可能比合理的价格低很多)购得商品,后边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对于买方来说,无论卖方是否索取高价,还价的结果至少不比接受卖方的初始报价差,因此如果可以议价买方一般都会还价,事实上,可以说讨价还价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在讨价还价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卖方坚持最初的报价毫不让步,买方很可能会退出交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对策,卖方往往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先索取高价,然后接受买方还价直至底价,这种策略比一开始就报底价获得的利润要高,而且往往是最初索取的价格越高,最后的成交价格也越高。结合中档品市场,卖方会对中档品和低档品都加价,但加价的幅度往往不一样,很有可能低档品的加价率高于中档品,这是因为,由于消费者难以辨别低档品和中档品,对低档品索取和中档品一样的价格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另外,很多消费者反而以价格高低来判断商品的档次,即通常人们常说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对此,卖方采取的策略可能是对低档品索取和中档品一样的价格,甚至是更高的价格,以误导消费者。当然,中档品也可以加价,但是中档品和低档品都要以高档品的价格为价格上限,显然中档品的加价空间小于低档品的加价空间。低档品的加价率很可能高于中档品的加价率使整个市场可接受的平均降价幅度超过了中档品可接受的降价幅度,又是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商品档次,即使交易的商品是中档品消费者也会要求卖方按平均降价幅度降价,卖方无法接受,买方则很有可能退出交易,因此中档品难以成交,而且质量越高同时也是价格越高的中档品能接受的降价幅度越小,也就越容易被挤出市场,随着中档品的不断退出,市场可接受的平均降价幅度越来越大,买方要求的降价幅度也越来越大,如此又会进一步加速中档商品的退出,同样也就加速了中档品市场的退变。

也许有人会问中档品市场因同时销售中低档两种商品会退变为低档品市场,那么,高档品市场是否会因为同时销售高中档商品而退变为中档商品市场呢?答案是不会。一般来说,高档品同时又是名牌产品,为消费者广泛认同,拥有很大的正的品牌效应,以至于共同销售的不熟悉的高质量中档品也可能被认为是高档品,如果消费者发现二者质量基本相同时更是如此。中档品品牌化程度低,部分低档品具有负的品牌效应,二者共同销售,中档品也可能被当作低档品。

三、二元市场结构对需求曲线及消费量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信息完全,同一商品消费者在哪个类型的市场购买都没有关系,因此,消费量不受影响。但是事实上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的二元结构迫使消费者要在高档消费品市场或者低档消费品市场来购买中档消费品,而这会减少中档品的消费。在二元市场结构中,由于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有降低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保留价格)的倾向:如果消费者从低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由于消费者对其质量或档次存在疑虑,对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者都会降低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由此导致需求曲线下移。如果消费者从高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由于认为商品加价幅度很大,消费者会刻意压低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比如某消费者在进入高档商场前认为某商品值500块,在进入商场后发现商品标价500块,那么,他可能认定这个商品不值500块。所以需求曲线也会下移。相反,在一个完善的中档品市场(市场中低档品极少或者没有)中消费,消费者会认为商品货真价实,因此,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高,对应的需求曲线位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消费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方。

d1为消费者在低档品市场或高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2为消费者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2在d1上方,并且d2比d1更平坦,即需求弹性更大,原因在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档次或质量关联性相对较弱,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也不是充分的,中档品降价销量可能不会增加很多,涨价销量可能不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出现涨价多销降价少销的现象;反观中档品市场上的中档商品,价格变动导致销售量变动幅度大:先看降价,因为商品货真价实,所以降价会导致销售量增加得更多。再看涨价,单从商品货真价实这点来看,涨价导致销量下降的幅度可能较小,但是同样由于货真价实,中档品市场上销售的中档品相互之间的替代程度要远大于在高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销售的中档品与其他商品(包括各个档次)之间的替代程度,所以在中档品市场销售的中档品涨价销售量下降的程度可能会很大。

由于d2在d1上方且比d1平坦,所以d2与供给曲线s1及s2的交点A和B必定位于d1与s1及s2的交点C的右边,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比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购买的量更大,因此完善中档品市场可以扩大内需。另外,除非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否则,d2与供给曲线s1及s2的交点A和B必定位于d1与s1及s2的交点C的上边,即对应的价格更高,这说明,只要消费者确切的知道商品货真价实,即使价格高一些,也会增加消费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剩余的变动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如果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即供给曲线越陡峭,那么消费者剩余越小,比如,DAp1的面积小于DBp2,甚至可能小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购买时,例如随着s1绕C点逆时针旋转,DAp1的面积不断减小,最后可能小于ECp3的面积。

四、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思路与意义

1.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思路。完善中档品市场关键在防止中档品市场向低档品市场的退变,保证中档品市场货真价实,具体的思路是:首先,因为厂商有向中档品市场引入低档品的激励,而且缺乏公信力,所以中档品市场应由政府新建或者指定某市场为中档品市场,政府要明确向厂商和消费者通告市场的类型。其次,政府要规定市场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1)由于中档品和高档品的界限无法精确划定,所以价格上限的作用并不是要刻意排除高档品,而是要通过卖方的“自我选择行为”部分抵消卖方的信息优势:政府规定了市场的最高价时,卖方仍然愿意进入市场交易,这就证明了卖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一定是位于政府规定的最高价之下,消费者即使对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一无所知,也不会支付超过最高价的价格,当然,卖方也不会索取超过最高价的价格。如果没有最高限价,消费者对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又一无所知,同样的商品,成交价就可能会高于前边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消费者福利受损。(2)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政府的最高限价对应着商品的一个特定的质量水平,也就是说决定了这个市场商品的质量上限③,政府规定的最低质量要求和这个质量上限偏离的程度,也即是质量区间的长度和质量上、下限一起决定了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的种类、质量档次和数量。(3)政府确定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时应遵循“在商品的种类、质量档次、数量能够较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前提下,规定尽可能低的最高价格和尽可能高的最低质量要求”这样一个原则,以提高中档品市场商品的性价比。需要说明的是,政府确定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绝不是求最优解的问题,尽管在相关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确实存在最优解。原因在于:只要规定了中档品市场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市场的价格区间和质量区间就确定了,因此这个市场的商品的成交价格和质量的匹配性就优于没有规定的一般市场。因此,即使政府确定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偏离理论上的最优解,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仍然可以提高,这也就降低了政府发展中档品市场的难度,提高了政策的可行性。

再次,政府要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达到最低质量要求,为了降低社会的检验成本,可以考虑由政府和厂商对拟进入市场产品在出厂前进行联检,反正厂商无论如何都要对自己产品进行检验的;另外,为了防止低档品的卖方存侥幸心理,滥竽充数,可要求卖方支付进入市场的检验费用;还有,为了防止市场内商品的质量下降,政府应对已进入市场的商品不定期抽检,对达不到标准者严惩。

2.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意义。完善中档品市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扩大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讲,中档商品的消费量应该是最大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中购买中档品消费者会增加购买量,因此完善中档品市场对扩大内需意义重大。(2)提高市场上商品总体质量水平。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购买中档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更高,这就可能使一些在市场退变过程中被彻底逐出市场的高价同时也是高质量的中档品得以继续留在市场上,进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质量水平。(3)在扶植品牌成长的同时,减少品牌化的代价。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个相关问题:之所以要完善中档品市场根本上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而商品的品牌化战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前边提到“商品品牌化可使商品的购买行为不受市场类型的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走品牌化道路即可,发展中档品市场毫无必要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首先,品牌效应的发挥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类型。品牌商品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息:该商品的档次或质量比较高,但是这个信息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可能还是要受到市场类型的影响,在商品容易被仿冒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比如,很多人在大商场的专柜购买昂贵的品牌包,但是同样的商品在地摊上即使打折销售,一般也不会有人购买的。其次,品牌商品的性价比可能并不高。商品成为品牌商品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广告宣传,一是通过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在前一种情况下,宣传的成本会计入到产品的成本中去,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而产品的宣传本身实际上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效用。这就好比彻夜排队购买球票一样,没有人(包括售票方)从球迷的排队行为中获益。在后一种情况下,尽管品牌化并未产生额外成本,但商品一旦成为品牌商品以后,买方就可能通过提价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品牌化途径的成本较小。无论采取哪种品牌化途径,品牌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相对较高,进而性价比可能不高。品牌化虽然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但是事实上消费者为此是要付费的,然而,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的商品的品牌化可以部分的避免这个问题:在中档品市场上,商品比较容易通过消费者的好口碑来实现品牌化,这是因为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消费者需求会增长,而产品种类又较少,这样消费者消费各种产品的机会都可能增加,即增加了认知的机会,加之产品质量较高,因此比较容易形成好口碑。厂商也愿意更多的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品牌化,相应的就会减少广告宣传。而且,由于中档品市场规定了价格上限,可以较好的抑制好口碑的商品提价,不仅如此,中档品市场的价格本身也存在着下降的趋势:首先,由于商品的质量有保证,商品价格的横向对比更有意义,市场竞争机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迫使卖方降价;其次,中档品市场中商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卖方降价。另外,厂商还可能因以下原因而减少以广告宣传来实现品牌化:首先,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商品货真价实,信息不完全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大的降低了,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敏感度也会相应的下降;其次,中档品市场的厂商数量和产品种类较少,消费者容易对比商品,受广告的影响减小;最后,如果厂商因广告成本而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由于中档品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提价会使销售量大幅减少,进而使广告增加的销量大打折扣。所以,采用广告宣传来实现品牌化效果可能并不好。综上,在中档品市场上商品品牌化更多的是通过良好的口碑而不是广告宣传来实现,而且还存在着抑制品牌商品价格上升的机制,所以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品牌商品的性价比仍会很高。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SJD09790009)]

注释:

①通常,消费品分为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两类。本文中的“一般消费品”指的是除耐用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为免引起歧义,没有使用“生活必需品”这个概念;之所以将耐用消费品市场排除在外是因为,一般来说,耐用消费品价格较高,占消费者支出的比重较大,使用期限较长,所以消费者愿意努力获得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耐用消费品行业进入壁垒高,厂商数量相对较少,产品品牌化程度高,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相对容易,因此,耐用消费品的信息不完全问题远不及一般消费品突出;最后要说明的是,现实中,很多的消费品市场其实是综合性的市场,既出售一般消费品又出售耐用消费品,但是由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信息比较充分,因此,本文假定出售耐用消费品与下文提到的市场的档次无关,而将这种综合性的市场看作是不出售耐用消费品的一般消费品市场。

②对于消费者认知度较高的品牌商品,如果不存在假冒,消费者在哪个市场中购买都没关系,即,商品品牌化可使商品的购买行为不受市场类型的影响,消费者一般会选择价格最低的市场购买,因此,在中档品市场甚至是在低档品市场也可以看到一些品牌商品的高档品就不足为奇了。由于这种情况毕竟不多见,所以对市场类型的划分影响不大。

③质量更高的商品会因为无法索要更高的价格而选择不进入这个市场,但这和“旧车市场”模型中高质量汽车退出市场完全是两回事。

参考文献:

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第7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 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欧共体理事会的这些指导意见系统地阐述了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要求,然后各成员国将这些要求转化成本国的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因此,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不仅依赖于各项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员国的具体实施状况密切相关。芝摩曼(Zimmerman,1995)考察了所有单一市场指导意见在各成员国的实施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间,已经被成员国采用的指导意见占全部指导意见的百分比已经从58%上升到89%。对于《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截至1994年4月,12个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中有11个已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了国内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总体而言,在欧共体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之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一体化比市场的实际一体化先行一步。

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

(一)假设和数据

首先,经验检验主要是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同时也涉及货币市场,因为银行信贷市场利率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础的,银行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很密切。

其次,检验的指标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指标。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应该遵循单一价格原则,换言之,就是在完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所有相同金融资产都具有相同的价格。由此,利率可以作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风险的不同,文化对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不同,以及各国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不同,一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内利率并不一定都实现均等化。因此,我们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不是以严格的价格均等化作为标准,而是使用协整的概念。协整分析认为,随着银行信贷市场日益一体化,区域内银行的定价行为将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一体化地区内成员国的利率将表现出趋同的关系。而从具体分析的角度说,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内,利率(非稳定时间序列)在短期内可以分离变动,但是在长期,市场力量将迫使它们恢复到一个均衡的关系。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这是出于下面几方面因素的考虑。第一,在金融市场上,名义利率能够比实际利率更好地反映国际套利过程。借款者用以进行比较、评判的是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相应地,那些不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跨国业务活动的银行一般也只是对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感兴趣。上述两者构成了国际套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国际套利过程中名义利率比实际利率更重要。第二,用实际利率进行衡量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实际利率以各国的货币分别表示,其差异无法比较,同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跨国实际利率进行比较,因此对于单个投资者或借款者来说,实际利率差异并不能够提供获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平均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也就是说各国平均实际利率在长期是基本相等的。这样,使用实际利率进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检验具有潜在的误导性——无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是否发生,实际利率本身的差异就很小。因此,我们选择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作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指标。

我们的研究范围包括欧洲联盟的六个核心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欧盟gdp总额的80%以上,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欧洲联盟的总体。同时,为了比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我们把分析扩展到美国和日本。

我们将使用从1985年开始的月度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协整检验。对于银行贷款利率,选用各国的基准利率表示;为了计算利差,选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数据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中得到,两者都从1985年1月开始。利差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贷款利率减去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绝对利差;二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相对利差。

(二)模型的分析框架

1.协整检验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时间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序列,而且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或i(0),那么称时间序列yt、xt是协整的,或者说两者具有协整性。协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两者不会分离太远。

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协整检验基本上是遵循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 and granger,1987)建立起来的方法,按两个步骤展开。首先,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估计协整向量。转贴于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为了确定贷款利率时间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1),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此,我们要构建关于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回归方程,然后分别进行t检验和f检验。两个回归方程都包括一个紧跟在利率的滞后差分项之后的趋势变量:

零假设表示时间序列服从随机游走,即非平稳。对于t检验,零假设是ho:b=0;对于f检验,零假设是h0:b=d=0。如果计算出的‘统计量或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那么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旦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我们就可以从杜宾一沃森(durbin-watson,dw)统计量开始进行协整检验。杜宾一沃森统计量从协整回归中得到,协整回归使用单个国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为因变量,欧洲联盟其余国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为自变量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