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0:34
序论:在您撰写儿科护理病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关键词 鼠伤寒 医院内感染
资料与方法
男,6个月,肺炎住院患儿,第9天肺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后突然出现发热、腹泻,大便常规化验:黄绿色黏液便,镜检脓细胞(+++),红细胞(+++)。立即单间隔离治疗,并对大便进行消毒处理,送大便细菌培养。3天后大便细菌培养报告有鼠伤寒沙门菌生长。立即上报医务部、护理部、院感染科,对儿科病房进行全面消毒处理。首发病例发病第3天相继又发现2例类似病例,经大便细菌培养证实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同期住院的其他32名患儿全部进行大便常规及细菌培养,无症状,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者,解除隔离,密切观察大便情况7天。有腹泻症状,大便常规化验正常者,连续3次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者,解除隔离。其中10例新生儿无1例感染。32名同期住院的患者无1例感染。被感染的3例患者均系肺炎恢复期的患儿,年龄5~18个月,男2例,女1例。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预后良好。
结 果
全部临床治愈,治愈率100%。带菌时间,1例22天后大便细菌培养转阴,1例5个月后转阴,1例6个月转阴。
讨 论
治疗原则:①起病急,症状重,病程长。②感染中毒症状重,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拒奶、呕吐。③腹泻最为突出,持续时间长,25~40天,大便性状多变,每天次数多少不规律,时多时少。④病原菌耐药性强,常用抗生素广泛耐药,泰能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中敏,当初用中敏的药物应用5~7天后出现耐药,停用抗生素4个月后药敏试验仍和病初药敏结果相同,但是,病程5个月始终对泰能保持敏感。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是防止疫情迅速蔓延的最有力措施由于本次首发病例发现及时,消毒隔离措施得力,这次鼠伤寒感染在儿科病房没有造成大面积传播。
护理问题:每年的冬、春季是儿科各类疾病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婴幼儿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儿科病房陪护多,探视密,空气污染严重,通风及空气消毒不足,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严重,除家属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注意洗手,也容易将直接接触了患儿排泄物的双手污染,再传播给其他的患儿。所以,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健全无菌操作规程、家属探视制度、污物处理制度,同时向患儿家属进行防病护理知识宣教等都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说明完善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亦相当必要。而且根据细菌种类或感染类型的不同来设置病房,将同一种细菌感染的病儿集中到一起,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既有利于医疗和护理的开展,又能更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本次事件中采样包括地面、空气、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病历夹、听诊器、病床、床头桌、工作人员的手等做细菌培养,结果为细菌超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采样细菌多的无以计数,但未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患儿家属的大便也进行了采样培养,未发现鼠伤寒沙门菌生长。3例患儿分布在不同的3个病室,而同一病房的患儿并没有被传染,除了常见的食物传播、水源传播、接触传播,还可能有其他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所以本次感染的传播途径及首例的感染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儿科病房的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对控制医院内感染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病房应远离医院的污染区及噪音区,保持较高的空气洁净度,还应注意采光及向阳。其次病房要划分感染区、非感染区,留出患儿的活动空间。
我科设单独新生儿室,谢绝陪护及直接探视,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发现首发病例后,立即采取措施封闭新生儿室,调整工作人员,禁止与普通病房交叉上班。在住院的10位新生儿无1例感染,全部痊愈出院。
回顾2年来,我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9%,扣除漏报,约为5.1%,与国内报道的大致相同,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仅为3.0%,低于平均感染率。主要是我科设单独新生儿室,谢绝陪护及直接探视,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机定时循环消毒。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而普通病房,由于有家属陪护,疏于管理。不同疾病的患儿相互接触,形成交叉感染,再加上滥用抗生素,患儿免疫力低下,都是院内交叉感染的诱因。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能否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胃肠道感染.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实用新生儿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传染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内科护理学.在专科教材,第4版.
不吃主食者更易患病
而另外一位患者王小姐对自己得糖尿病更觉得莫名其妙。之前一直嫌自己稍微胖了一点,听说很多香港明星声称自己的骨感来自于“少吃米饭”的饮食习惯。因此,略显丰满的王小姐便效仿起来,不但将米饭剔除出日常食谱,更是将一切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拒之门外。然而,半年下来,王小姐非但没有成功地变为“骨感美人”,反而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被医院确诊为患上了糖尿病。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急危重症班学生共82人,其中男9人,女73人,年龄(22.9+2.45)岁。将2007级普通班4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授课法;2007级42名急危重症班学生设为实验组,采用“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前期所学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1.2.1.1病例准备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在每次理论课授课完成后,准备各小组的查新题目(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动态),并查阅临床病例档案整理1~2个典型病例。这些病例涵盖前期的医学基础知识点、本系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健康史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带共性的问题:如该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该患儿的医疗诊断和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存在的符合本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有哪些,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和戚健康教育。
1.2.1.2实施教学
在理论课授课完成后,教师提前1周将典型病例、查新题目及相关资料印发给每组的学生,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并查阅文献,然后在实践课上集中展示各组的讨论和查新结果。
1.2.1.3学生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讨论形式。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讨论的辩手、助理辩手、查新人及实验报告撰写者。
1.2.1.4讨论方式
以辩论的方式组织病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1名辩手、1名助理辩手和1名查新人,随机回答病例讨论中的问题,并随时就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或补充。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评定各小组讨论成绩。
1.2.1.5实践考核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践考核成绩,其利益、风险均摊。每次实验成绩以100分核记,实践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考核、小组病例讨论结果、查新内容、实验报告、查新报告、小组合作意识等,取其均值。
1.2.2传统授课方法
采用“示范一模仿式”的单一授课方法,即教师边讲解边示教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由学生逐一回示、练习;病例讨论以班级为单位,无具体责任人,教师随机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实践考核成绩以个体为单位记录每次技能操作考核、病例讨论成绩、实验报告撰写成绩、考勤等,取其均值。
1.3评价方法
1.3.1实验、理论考核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均采取传统的个体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统一的理论(闭卷式、满分100分)考试,其中病例分析题2题,共计20分;每次实验结束后同时评定实验成绩,共计10次取其均值。
1.3.2学习兴趣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ut,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学习兴趣的无记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实验方式和内容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以及是否赞成该项教学方式。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及有效应答率为100%。
1.4统计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4-标准差(x±s)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课后理论、实验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实验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理论考试病例分析性试题中,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O.O1)。
2.2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见表2。在21项调查内容中,以实验组排在前11位的结果顺序,其中实验组学生的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92.9%的学生喜欢“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3讨论
3.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日,且采取辩论的方式来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形式下的我院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实验考试成绩、理论考试中的病例分析性试题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团
队协助精神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应用,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自己查阅教材或文献,寻找答案并将学科发展动态融入解决问题之中,从而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无疑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课堂及书本外的知识面;同时以“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实践教学评价是以小组平均成绩为代表值,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f3]。加之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学习不再只是个体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具有赏识和包容的精神H。为了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学习者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环境,积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支持、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1。因此,以小组合作性学习为中心的PBL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日后进人f临床与患者沟通及团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管理;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93-02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病情观察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年轻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她们,使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管床护士配合责任组长的工作,定期在病房召开健康教育小课堂,由护士讲解疾病知识、喂养知识,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单,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患矛盾。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危重病人多,周转快的特点,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查房不及时、医嘱更改频繁、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与科主任反映协调医护关系,改进工作流程,以病人为中心,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且危重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增加中午和中班高峰时段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准确,由上白班的主管护师、护师上备班,抢救病人时及时增援,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4.1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1.4.2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强,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1.4.3正确用人,平易近人:任何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任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门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免费提供电磁炉给患儿热饭、热奶。为远到而来的病人提供整理箱装物品,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努力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能培训:护士的专科业务素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士只有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专科知识学习和操作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各类专科知识讲座,疑难病例讨论,重症护理查房或外出培训,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护理理念,以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一对一传帮带的作用。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围绕护理制度的落实和安全环节质量的控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儿科身份识别的重要性,交代患儿及家属佩戴手腕带,有利于核对身份,保证治疗护理的准确性。病床加床栏并挂有防坠床、防跌倒的标识。由科室安全员每周检查,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若有差错事故发生,按其性质与情节组织本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事发原因,责成相关人员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使护理人员的纠纷意识和安全意识常备不怠。
2.5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各种治疗护理前洗手,接触不同的病人用快速手消液消手。病房开窗通风,大病房安装空消机,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出院床单元臭氧消毒机消毒备用。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如小儿胃管、雾化吸入器、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到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③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④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挂错补液;⑤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⑥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⑦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⑧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3.2纠纷的防范措施: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长排班根据护理人员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新老搭配、优势互补;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更换补液护士都要有签名,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3.3护士长的应对策略:护士长首先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待纠纷要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宜劝不宜激,宜散不宜聚。[1]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地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要向家属解释、陪礼道歉。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和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坏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让患者及家属满意。
1.1一般资料
分析的对象中,对比组398例患儿中,男208例,女190例;观察组中,男184例,女181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问题。组成专门儿科护理研究小组,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55例投诉的细节,归纳其矛盾所在,并总结成几大类。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继续分析记录采取新的防范措施之后所产生的新的投诉案例矛盾所在,并补充到之前所总结的结果上。经分析归纳儿科医患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为:
(1)服务质量:包括护理态度、更换滴注点滴时间、技术的熟练程度。
(2)意外突发:包括患儿摔伤、烫伤、走丢等。
(3)其他: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的医疗性质问题的回答、医疗人员对患儿信息的记录的全面性及时性等。
1.2.2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先前所总结的矛盾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儿科医患之间的措施。
(1)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经常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做好新生儿或患儿护理知识指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日深入了解家长需求、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疑问,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规避护患纠纷的风险。
(2)提高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防坠床、跌倒、窒息、烫伤等评分表,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各类危险因素的评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士示范加护床栏正确使用方法并加强巡视,以防患儿坠床;将危险物品远高患儿如暖瓶、锐器等,以防烫伤或意外伤害;护士按分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合理安排住院患儿床位,非感染和感染性患儿、新生儿和儿科患儿分开安置病房,儿科病房隔日1次、新生儿病房1次/d用人机共存的紫外线消毒车进行消毒并早晚各开窗通风30min,以保证病房空气的新鲜、流通。对出院病人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4)建立全面的医护网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医患关系趋于缓和。
1.3效果评价
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后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投诉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录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对比组中责任心较差、技术失误是造成医患之间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失误是导致投诉的比例最大(30.9%),在采取防范性措施后总体上的投诉例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投诉比例从13.8%下降到3.8%。采取措施后,观察组中的责任心差与技术失误依然是造成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但相较对比组来说,整改后有了很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满意程度比较
对比组中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4.7%,而在采取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95.6%的满意程度。经比较P<0.01,两组的数据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E71型肠病毒等肠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单纯的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如没有手足口皮肤表现,不能诊断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患儿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一般病程较短,多于1周左右愈合,很少复发。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诊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并发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病毒性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2011年1月-12月来我院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日渐增多,期间因皮诊来儿科就诊儿童200余例,其中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达50余例,输液治疗的患儿75例,经过我们精诊治与护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所有陪同患儿前来就诊和咨询的家长为宣教对象,重点对象是留在手足口病隔离门诊输液观察和回家居家隔离观察的患儿家长。
2 方法:宣传地点选择手足口病门诊,儿科门诊、隔离病房、皮肤科门诊、门诊输液等相关科室,健康教育方法如下:(1)现场答疑。在门诊分诊台和手足口病门诊设咨询处,由深资专家和家长面对面交谈,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的疑问。(2)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利用各种场所各个时间段,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染源、传播徒径。病情的自我观察判断,皮肤口腔疱疹的护理,消毒隔离方法等疾病相关知识,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正确看待疾病,消除恐惧心理,详细收集手足口病的方面资料,配图片介绍,及时赠阅疾病宣传资料,以手足口病为主,包括导医台、分诊台、儿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尤其是前来儿科门诊就医的患儿家长及其他陪护家属。(3)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做好各种消毒隔离工作,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传播,是有效控制该病传播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因素。通常安置在传染病区隔离病室中,保持病室通风、消毒。避免与其它患儿接触,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嗽口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传播,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诊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解除隔离。住院患儿的床单位应该用紫外线照射一小时/天,再用500毫克/升健之素擦试。(4)保持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生理盐水轻轻擦试口腔以免感染。宜清淡,禁油腻,腥臊辛椒食品,以免损伤脾胃,易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可口服复合维生素,辅以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5)皮诊的护理: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该舒适、柔软,经常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6)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于体温在37.5~38.5°C的患儿,给于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5°C以上的患儿,给于退热栓等小儿退热药。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7)加强预防。加强环境及儿童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手足口病的关键。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注意环境、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患儿与家长和老师接触前也要洗手。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食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世界患者安全联盟今年提出的口号是“清洁卫生更安全”,并特别关心手卫生问题,因此洗手是降低感染和做好自身防护最简单和最重量的方法。患儿有的衣物等要经常在日光下晾晒。应该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其过度疲劳。家长、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该每日晨检, 发现患儿有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该尽快督促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由于儿童表达能力不及成人,为重症监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加上目前儿童多为独生子女,若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情绪容易随着孩子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就目前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来看,心理方面的辅导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与优化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对我院患者及家长展开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儿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儿童共88人,这些儿童年龄最大13岁,最小2岁。男性儿童52人,占总人数59.1%;女性儿童36人,占总人数40.9%。
1.1.2家长资料每位患儿只选取一名长期看守家长进行研究,家长共88人,男性32人,占总人数36.4%;女性56人,占总人数63.6%。这些家长最大年龄45岁,最小26岁;在文化长度方面,最高学历为硕士,最低初中毕业。所有患者及家长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将这88名患者及其家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即一般护理,不注重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采取各项措施改善患儿及家长心理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医院发放症状自评量表对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展开调查评估。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全部有效。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焦虑心理的护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反复高频率的向医护人员询问孩子病情,并且不安心治疗,希望能够提前出院等。对于这类患儿及家长,医护人员应加强病情讲解力度,让患儿及家长清楚了解所患病症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来消除焦虑心理,让家长了解医院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患儿带到其它病房与同龄人多沟通。家长应将自己焦虑感的产生原因及时向医护人员表明,将焦虑表达出来是缓解的最有效方式。
1.2.2敌对心理的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不断挑剔,并且与其它医院硬件设施做出对比,严重时会要求更换主治医师以及情绪躁动。对于这类情况,医护人员应从自身行为上不断优化,树立健康良好的医护形象。面对家长的敌对情绪,医护人员应保持理解态度,不能影响到自身护理行为。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儿主动配合治疗。若硬件设施不及其它医院,可以通过高效的诊断与护理来弥补。
1.2.3恐惧心理的护理表现为情绪悲观,严重时会躲避检查治疗。这一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病情的稳定与康复。这种情况最有效的缓解方式就是如实告知家长治疗方案,并让家长做好相关心理准备。对于预后较差患儿,应多给予鼓励,并告知家长现代化医疗水平在此方面的成功案例,对恐惧心理起到宽慰作用。预后较好的患儿可以加大鼓励力度,让患儿及家长看倒痊愈的希望。
1.2.4敏感心理的护理常表现为行为上的小心翼翼与自责,多发生在家长身上,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当造成孩子受伤。心理上存在严重内疚感,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也会尽量满足。对于这类家长,应及时指出行为上的不恰当方面,告知家长患儿需要在温度、饮食等方面注意事项,避免家长因自责与溺爱随意满足患儿要求造成护理的不良影响。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不难发现,观察组患者及家长在各项心理因子的测评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在自评量表中,得分越高代表此症状越明显,具体评估分数,见表1。
3讨论
目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甚至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所表现出的通常是焦虑、敌对、恐惧与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对病情的描述往往会呈现出夸张现象,不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病情。同时,家长的紧张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儿情绪,严重时会让患儿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病情的缓解。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及家长而言,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其紧张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家长在自我行为护理方面也能够得到更好帮助。本次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在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的干预优化效果较强,让患儿及其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并积极治疗,使护理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另外,心理护理在医患关系的构建方面效果明显,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艳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3(08):728-729.
[2]刘东梅,殷秀.层级式责任制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03):361-363.
[3]李树军,赵丽,姚金华,等.儿科重症监护室内患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73-75.
[4]彭剑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家长焦虑心理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