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7 09:30:34

序论:在您撰写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1篇

第一,启蒙性。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子女在家庭中,接受家长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所施加的直接教育,从家长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中,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社会;从家长的举止言行中的种种表现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终身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父母和长辈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施以的影响,孩子终身受用;二是一个人从小所形成的身体、心理等素质,将影响终身。

第三,针对性。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最了解孩子的思想脉搏及个性特点,更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第四,渗透性。通过耳濡目染,把是非、美丑、苦乐观念渗透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第五,权威性。即经济和伦理关系上的依附,以及父母和其他长者对孩子的长期道德熏陶、行为影响,父爱母爱的感化作用,都不是学校教育所取代的。无论是孩子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还是智力的早期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有赖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

从以上分析可见,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实际就是进行的早期素质教育,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奠基作用。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智力开发

我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今天,单是林立的家长学校、满架的家教丛书、屡屡见诸报端的“教子有方”、“家教指南”就足以说明当今的社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是何等重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决定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民族素质奠基工程的基础和质量。21世纪,子女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对此,一些家长应接不暇、束手无策,在子女教育上难以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以致走进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片面追求智力开发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潜能和兴趣,不惜工本大搞智力投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让孩子上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还要做大量家庭作业,错误地认为孩子知识的增长就等于智力开发,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儿童天真烂漫,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特强,若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其智力就会有很大的飞跃。有的家长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前实现从游戏为主到学习为主的过渡,这样,势必束缚儿童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抑制他们智力的发展。

家长为何如此费尽心机地、过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呢?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育界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的宣传,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因素,迫使父母产生教子步伐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孩子因“独”在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他们是子嗣庚续的唯一继承者,由此加重了父母的忧虑感,强化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三是父母大多饱尝失学之苦,他们把自己读书成才的强烈愿望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实现理想。理智的父母应该明白:社会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家”“星”之类的名人,人世间多的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许跟许许多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是个平凡人。

因此,家庭教育并不在于多教孩子认一些字,学一些技能,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孩子健康的性格,发展孩子高尚的情操,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孩子在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可贻害一辈子,人们已经认识到:品格胜于知识。

二、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多注重孩子的智力水平,严重忽视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所在、关键所在,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家庭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能力和智力之外,对智力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许多事例表明:因为家长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磨炼和引导,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不能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孩子的智力潜能难以得到发挥。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和控制孩子的动机

动机是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具有切实、良好动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愿意并自觉参加智力活动,他们会顽强拼搏、勤奋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动机是促进人们成功的一种巨大动力。青少年时期,各种各样的动机非常强烈,但这个时期的成就动机还会带有不少浪漫色彩,常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予以具体指导,使孩子的成就动机建立在切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四川省有一位高才生,曾以600多分的高分考进清华大学。但是入学后,发现英语成绩不如其他人,骄傲、自负、出人头地的强烈意识使他不能忍受这一现实,于是申请休学,想再考另外一所名牌大学。一年以后因未能如愿而自杀,酿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家长一定要调适孩子过强的成就动机,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学习效果才好,动机错误或积极性偏低,家长要予以纠正或激发。

2.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可能对这种事物感兴趣,兴趣可以使人热爱生活,陶冶情操,对活动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是家庭教育的难点。首先,家长对孩子要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期望,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要从总体上评价,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孩子感到自身仍有潜力,今后还会学得更好;对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尤其要进行正确归因,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根源,使孩子真切感到家长的信任,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家长要注意研究青少年兴趣变化并相机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要经历一个由直接到间接,由笼统到分化,由具体到抽象,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因年龄变化而变化,因个性差异而不同。家长要随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趋势,适时采取新措施培养孩子的兴趣。

3.磨炼和强化孩子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一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保证生活的一贯性,提高学习自觉性。青少年时期是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是培养意志力的良好时机。如果在这个阶段忽视儿童的意志培养,所造成的损失恐怕以后再花成倍的力气也难以弥补,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竞争意识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缺乏独立性就会缺乏竞争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独立性的萌动期,积极扶植爱护这株独立性的幼芽,不断引导孩子体验劳动的愉快和成功的欢乐,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持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呼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这主要是针对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家庭环境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而言的。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要学会做人首先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家长在教育中不能过于溺爱和放任孩子,除了正面教育之外,还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绪体验,使孩子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这将会对他终生有益。

4.完善和优化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而且表现在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性格是影响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造就孩子优良性格的适宜土壤。父母要努力做到开朗、乐观,家庭成员之间应团结、和睦、宽容、民主、平等,家庭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养方式上应做到动之以情,又有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气氛。子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对孩子不能过于照顾或强化干涉;父母遇到挫折,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家长与孩子要经常平等对话、谈心,甚至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完善的性格和个性来自于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环境。

当然,我们并不完全否定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家长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智力开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以知识代替智力,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的家教方式。家庭教育应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孩子若没有追求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最终将很难成才。一个人具备优良品格,其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否则,即使有聪慧的天资,也会被不良个性和习惯所淹没。中国有句古语:德为才之师,才为德之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基本思想,单纯的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的。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具有博大的心胸、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性格,只有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

第4篇

1. 家庭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优良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那么,家庭环境必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肩负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孩子能有多大程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今天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所把握的。就此种意义上来说,能够适应时展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养成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观念上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任务就是:变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家庭教育的旧观念,使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成为孩子未来成功的助推器。

孩子作为一个人――思想健全的人,父母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会体会孩子的感情世界;以平等的姿态与他相处;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同时还应该积极地认识孩子的多重需要,把握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给他们足够的表达自己的自由时空――这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新理念的基本方面。

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家庭教育的方面着手:(1)在品德方面,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会孩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使孩子逐步学会关心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最终使孩子们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2)在学习方面,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生受益的能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应当仅仅关注于试卷上的分数,不应当用一个简单的量化了的和绝对的结果来评价孩子;重在学习的过程而非其结果。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有待去书写的空白的“黑板”。(3)在行为方面,家长应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质上来说,要做到对孩子严格要求,从做法上来说家长们对待孩子又要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评教育,从而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行为导向。最后,家长要经常保持和孩子多方面的沟通,细心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充分自由的表达,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精神的联系。家庭教育没有最好,但有更好。因此,家长们应致力于探索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绿色的大环境。

2. 营造这个“大环境”应遵循 “条件适中”的原理。若以有关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主要是家长教育态度和方式的因素)作为X轴,家庭教育的功效作为Y轴做图,那么就很容易看出存在着一个 “优势区间”,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达到其最大的极限状态。显然,此时无论从哪一方向去改变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都会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下降。这就是说,这个优势区间对应于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遵循着适中的原则:

第5篇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仅是符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需求。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家长教育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担当孩子启蒙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要帮助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重视学习,轻视个性发展

时下,家长们一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的排名如何,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等。把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学习表现的唯一标准。而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发展等关注得很少,使得孩子心理调适能力不强,遇到矛盾、苦恼及困惑的情感,常常压抑在心里,不能很好地调整,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重视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归咎于孩子努力不够,贪玩。为促使孩子能提高成绩,就不断施加压力,使其更加努力,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孩子提高成绩,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在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以成绩优差,或喜或悲,要帮助孩子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通过不断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3. 重视自身保护,忽视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行为要大胆,不要被欺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忠孝、诚信、友爱、尊重、容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三、家庭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 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及同步的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教育者的学生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才”,由“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变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家长要配合学校合力教学,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演奏好素质教育的交响乐章。

2. 尊重、民主、友爱的原则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享的权利,孩子也可以影响教育家长。家长应当允许儿童对所受教育、影响做出自己的选择,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看待。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发扬民主,向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和益友。

3. 一切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制力,宽容、谦虚、善良、正直的品质等。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其次,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多观察、多思想,开阔视野。既要帮助孩子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孩子掌握实际生活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增强生存的本领。

4. 家长以身示范的原则

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三要认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四、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建议

1. 家长要不断学习,家长应具备家庭素质教育的系统知识

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经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有不懂的领域,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要研究寻求帮助的渠道和人员,借助书本,借助电脑,参加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学生家长会等,相互交流经验,更多地了解孩子。

2.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大声称赞,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对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永不气馁,要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 家长应与学校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

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是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也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家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传统,形成“学习型家庭”,那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培根早就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握在父母手里。”父母爱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学习型家庭”中的父母素质会不断提高的。家长果真意识到这样,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也会更富有情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信息社会里,必须确立“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教育观念,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全面深刻的彰显。

第6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家庭 社会

20世纪后期,我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华大地就发生过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大变革,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功绩卓著之人。

一、以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素质教育

当年,张謇先生就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关键又在教师,高质量的师资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师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的强盛才有希望。这一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今,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素质。因为搞应试教育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反倒是轻车熟路,可以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搞题海战术,而搞素质教育不行,必须面对全体,必须研究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情况,必须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才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要树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观念。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身体多么健壮,事情多么会办,如果他们不会做人,那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适得其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树立教会学做人的观念,还要做大量具体的工作,才能达到其效果。同时教师要自觉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因为教师不只是承担教书工作,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观念。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张謇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必须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二、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推动素质教育

纵观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体能训练和性格培养,保证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2.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既生为人,当尽其职”、“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张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孩子实施“当尽人职”的人格教育,实施“留一二有用事业”的务实教育。

3.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对每个家庭成员施以良好的、有效的教育外,还必须重视良好的家风的建设。这方面,张謇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继承了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张氏家族特有的“张氏家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加迫切,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智力的发展,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放松了对其思想品德的要求。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诱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受其影响,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没有应有的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很差,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这些都或多或少同他们在家庭所受的教育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从素质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亲情之爱,有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由血肉所凝结的淳朴的感情,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之间的感染、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中应该得到众多启示,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认真抓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基础部分。

三、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素质教育

张謇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张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工农兵商都是学生的老师。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他根据教育的特点设立附属设施,他把图书馆作为吸收新的信息、探讨各种问题,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窗口。他创办的南通博物苑附属于学校又不封闭在学校大门以内,而是另辟天地,对社会开放。此外,他还重视学校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张謇的教育社会化以及他重视社会实践和学以致用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也是学校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要推倒无形的墙,把学校融入社会中去,切不可把学校游离于社会之外。因为,远离了与社会的交流,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社会与学校在教育期望值的认识上不尽一致,学校所作的一切并不能全部为社会所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远离了社会,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只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惯势加以界定,忽视对现实需求的参照,因而在思想上缺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给学校自身造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社会要求学校为文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要求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校不能沟通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主动地弥合与社会的隔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特别是在加强素质教育上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城.张謇研究论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第7篇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