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0:24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引言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调整了会计专业的目录,会计专业将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同时开设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同年10月份,教育部在财指委的要求下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二次调研,重生设定了专业标准。现今,我国高职院校中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与会计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其教学规划、目标以及教学方案都与会计专业差异不大。我国会计信息化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一样?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人员掌握浅显的计算机知识吗?会计核算是否还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期能够发现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管理人才提供依据。
2有关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调研
第一,我国指出会计信息化该如何发展:摆脱手工账,实现网络化工作,向着决策电算化,管理电算化发展,和企业系统统一合作,推行电子发票、财税一体和电子银行。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现代化,在核算方面,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全程管理,实时收集、处理各种财务数据。账务模块作为企业核算的核心,其重要性也说明了决策高层和财务管理应用方面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新《会计法》出台后,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并给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已经明白,真正的会计人才不能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ERP系统,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第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等层出不穷,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现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基本呈现“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情况,因此企业要尽快完成ERP建设,提升会计人才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必须明白企业管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而管理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所以想要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提升员工工作能力。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会计信息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失控、财务信息失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改善条件,让其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应加大建设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力度,提高监控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力度,控制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努力吸纳数据分析能力高、知识理论丰富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
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
会计信息制造软件企业以及合作伙伴涉及的渠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维护岗位,非营利组织、中小企业以及行政事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应该职位等是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可选择岗位。对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有现代公民意识,要坚持党的政策,要有合作、诚信、敬业等基本素养,同时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能够胜任财务方面业务管理、信息核算的创新型、发展型人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必须有以下职业能力:一是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如能够建立会计账簿和会计账户;具备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能力;具备小型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能力;具备会计账簿登记、核算能力;熟悉财务清查工作流程。二是熟悉税法实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和业务相关的操作,懂得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能进行准确解决,可通过会计信息知识对企业盈利情况与实际能力,评估现有项目风险。三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掌握手工账务和会计信息化两者处理方式的关系与区别;熟悉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工作内容;熟悉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方式;掌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掌握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内容;熟悉记账凭证填制、记账、审核、查账的流程;熟悉会计信息化期末业务工作内容;懂得系统初始化中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和设置权限;熟悉供应链模块业务工作,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以及同业务模块交接;知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计算机、会计与管理三方融合的特色。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管理学、会计学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与社会挂钩,让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软件的账务处理方式,而且能够维护、管理、评析会计软件,并通过软件生产与企业会计信息相关的会计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7).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引言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调整了会计专业的目录,会计专业将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同时开设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同年10月份,教育部在财指委的要求下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二次调研,重生设定了专业标准。现今,我国高职院校中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与会计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其教学规划、目标以及教学方案都与会计专业差异不大。我国会计信息化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一样?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人员掌握浅显的计算机知识吗?会计核算是否还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期能够发现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管理人才提供依据。
2有关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调研
第一,我国指出会计信息化该如何发展:摆脱手工账,实现网络化工作,向着决策电算化,管理电算化发展,和企业系统统一合作,推行电子发票、财税一体和电子银行。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现代化,在核算方面,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全程管理,实时收集、处理各种财务数据。账务模块作为企业核算的核心,其重要性也说明了决策高层和财务管理应用方面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新《会计法》出台后,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并给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已经明白,真正的会计人才不能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ERP系统,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第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等层出不穷,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现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基本呈现“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情况,因此企业要尽快完成ERP建设,提升会计人才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必须明白企业管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而管理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所以想要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提升员工工作能力。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会计信息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失控、财务信息失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改善条件,让其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应加大建设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力度,提高监控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力度,控制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努力吸纳数据分析能力高、知识理论丰富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
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
会计信息制造软件企业以及合作伙伴涉及的渠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维护岗位,非营利组织、中小企业以及行政事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应该职位等是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可选择岗位。对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有现代公民意识,要坚持党的政策,要有合作、诚信、敬业等基本素养,同时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能够胜任财务方面业务管理、信息核算的创新型、发展型人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必须有以下职业能力:一是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如能够建立会计账簿和会计账户;具备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能力;具备小型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能力;具备会计账簿登记、核算能力;熟悉财务清查工作流程。二是熟悉税法实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和业务相关的操作,懂得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能进行准确解决,可通过会计信息知识对企业盈利情况与实际能力,评估现有项目风险。三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掌握手工账务和会计信息化两者处理方式的关系与区别;熟悉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工作内容;熟悉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方式;掌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掌握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内容;熟悉记账凭证填制、记账、审核、查账的流程;熟悉会计信息化期末业务工作内容;懂得系统初始化中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和设置权限;熟悉供应链模块业务工作,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以及同业务模块交接;知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计算机、会计与管理三方融合的特色。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管理学、会计学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与社会挂钩,让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软件的账务处理方式,而且能够维护、管理、评析会计软件,并通过软件生产与企业会计信息相关的会计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7).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管理;校企合作模式;措施探究
1校企合作内容
1.1软硬资源
教育合作项目资源有软、硬件之分,前者包括师生团队、科研团队及教学资源等的建设,后者通常对应的是基础实验室、应用示范区、培训中心等资源体系的构建。
1.2项目职能
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基地的形式,促进企业与学习进行教学、科研、孵化等多层次性递进合作项目,将企业、学校各自优势整合其中,力争打造结构及功能更为完整的产教研创新合作生态链条。
1.3合作运营
创新基地中学校与企业组建运营团队,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辅助效能以促进运营过程,在企业平台的支撑下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定期进行学习、教学、实验、培训、就业、创新等活动[1]。
2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2.1功利性较强、形式化显著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与用”接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积极和企业及经济市场相接轨,也把其作为评价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为实现更长远的生存与发展目标,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企业方和学校主动合作的情况少之又少,此时校企合作模式多局限在学生毕业实习、参观考察、企业导师讲座等层面上,难以迎合信息时展需求,当然也不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2.2财政和政策支持不足
现代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实体。经济市场对会计类人才的素质、业务水平等均提出较高标准。企业给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以培养未毕业的学生,这种可能性很小,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会计类专业的投入和工科类专业的投入相差甚远,在政策支持上存在较大悬殊性。故而,以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迎合校方、企业方的预期设想与计划。
2.3校企合作对毕业生报有过大的期许
以往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两方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校方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条件,企业为校方提供委培岗位和人才需求计划等[2]。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为真正落实以上培养模式,在资金、实施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通常是将期许寄托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层面上。但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与用”脱节的问题,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较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整合,应变与创新能力偏低,很可能造成本专业学生在企业中丧失优势,逐渐使企业丧失校企合作的信心。
3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3.1网络化
以往,多数校企合作的形式是组织学生前往企业中实习,该种模式在现代企业中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实习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四通八达,校企合作可以应用网络化进行,在ERP系统等网络技术的协助下学生能实现对企业的认知实习,足不出户了解企业主要业务运行的基本状况及程序等。当然,学生也可以以企业的在线网络为支撑为其发展提供部分服务。网络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与实施,能降低学生实习过程的开销,也能减少对企业发展形成的不必要麻烦。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实习具有一定特殊性,企业可把一些会计业务原始凭证经扫描上传至网络中,为维护企业商业信息的私密性,应随机扫描原始凭证,最好对应的是企业的基本业务。以上做法的落实,一方面能协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完美对接,保证学生能接触到企业的原始凭证,会计信息管理过程和企业业务运行流程的统一性,而不是在教室中单一化模拟,提升学生参与实习活动的能动性[3]。还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实习内容和企业现实业务两者统一,这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其毕业后有更大的资本使用单位岗位需求,降低用人单位的职工培养成本,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网络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益于同步压缩学校和企业的实习成本。
3.2外包
业务外包是最近几年中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管理方式,其内涵是把企业的部分业务委托给社会上他类机构、组织其在限定的期间内落实,采用降低生产成本的形式获得更高效益。外包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校企合作进程中。实现外包的基础是现代企业应首先研发一个软件平台,在外包前期也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减少或规避泄露情况;其次,把会计业务或财务信息的处理任务外包给学校,学生在软件平台注册认证以后就可以处理有关业务,以上处理操作可以在校实验室或个人电脑上进行,时间不受限制,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时间。外包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具体业务的会计信息管理、也可以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例如测算出企业在某一时段中所需的各种财务指标比率,其为企业分析、预测、决策等过程使用[4]。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外包模式的建设与应用,一方面有益于减少企业业务运行过程的工作量,减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益于提升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热情,促进企业、高校、学生的“共赢”。
3.3应用互联网,校企建设信息交流平台
这是促进学校、企业之间信息互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仅体现在领导层面上的沟通,还需加强员工层面的沟通。校企间有效沟通,能促进信息的流通性,拓展对彼此了解的深度性。企业员工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益于拓展员工的四维,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进而优化现实问题处理的效果,也能加深教师对企业发展现状了解的全面性,获得更多的素材,在实践教学中更巧妙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同步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故而,学校和企业间可构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可以将疑问上传至交流平台上,相互交流、探究及学习。该平台的建设与运行,能协助学校教师更为真切的了解企业当下业务发展对专业学生能力提出的要求,更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更好的迎合市场及企业发展的主观需求。
3.4资源共享,共同研发创新
新时期下,企业间竞争激烈,创新始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动力,研发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研发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这可能使企业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与风险,学校同样面对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5]。校企研发一般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其可以共同投资建设科研中心,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有关教师等是科研中心的成员。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一方面能迎合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弥补学校科研经费不足的短板,为教师创造较优异的科研条件。校企共同分享资金、人力资源,共同研发,最大限度提升了资源的使用价值。
4结语
会计信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学校与企业应立足于经济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合理应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在实践中连续优化校企合作方式,为专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柯戈.互联网视角下的高职经贸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以广东生态职业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9(06):57-59.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度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形式在以往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市场对会计岗位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资金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准确定位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推动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发展。
2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培养适应现代化管理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会计信息化管理软件,掌握财务一体化处理能力,不仅在生产一线能够从事会计信息管理服务于操作,而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具备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具备成本核算方法,掌握成本控制与分析的能力,具备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能力,具备使用各类发票、进行网上纳税申报能力。该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信息管理应用以及维护工作,也可以面向生产信息软件企业,从事会计信息管理软件顾问营销、实施及维护工作。
3高职本科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是近几年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新型专业,该专业的开设主要为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信息化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中小型企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操守的高水平复合人才。目前,一部分高职本科院校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支持信息化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完善,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管理专业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数字化的教学装备来激励师生参与到课堂设计中,带动该专业可持续发展。
4高职本科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学科结构设置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学科的结构设置比较单一,更加侧重于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过于程式化,缺乏现代会计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不够突出。虽然通过开设选修课、实施学分制、拓宽专业面等方式进行改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4.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案例教学比较少,但是会计信息管理最终会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缺少专业的实验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知识轻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单一,阻碍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扼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便会出现一定弊端,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无法满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
4.3教学与评价手段单一
在进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习效果影响比较大的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手段,许多高职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存在单一性,导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对教学模式、教学项目、教学评价等方面动力不足,更加侧重于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在信息网络技术下显得格外无力。
5高职本科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途径
5.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在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优化过程中,要重点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满足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体课程体系与模块如表1所示。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完善,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操作、道德素质提升,全面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5.2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重点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双赢的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实用性。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世界与社会发展接轨,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理念,通过产教融合来加快告知院校一流会计学科建设。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定岗实习,来真正了解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可以将学生的不足之处反馈给学校,提高校方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5.3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老师需要更多的让学生亲自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经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强化等环节来加强教师与教育教学的控制,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中的报表、数据分析来强化理论知识的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5.4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会计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要锻炼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内的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但是由于许多课程是实务类课程,所以要引进有实务精要的教师,为学生讲解该领域的发展到动态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起技术过硬、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对教职人员进行准确的方向定位与责任划分,充分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由专职教师来负责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由企业教师完成校内、校外实训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将真实的职业情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转化为真正的工作经历。
6结束语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的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进一步改革,通过数据分析来引领财务决策的信息化。高职院校要正确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行业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大批量多元化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彩霞,张佩,刘汶德.时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8-03-14.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推行并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型”、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企业教育”,均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做好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1]。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时以政府、企业、学校一方牵头多方协同及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为主。财会类专业难以找到特定的服务行业,各企业财会类人员岗位占比较少、人员需求量不高,导致专业就业相对分散[2]。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导,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6]赵彩霞,吴杜,雷国琼.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4–36.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目标
《会计信息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集会计理论、会计技术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在纵向上是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是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提升。在横向上与会计职业规范、岗位实际环境、学生成才志向对接,通过会计软件分岗位学习和综合操作训练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的适岗竞争能力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专业能力
1.辅助完成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实施。
2.熟悉单位实施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
3.能建立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管理制度。
4.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
(二)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能与工商、银行、税务、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4.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三)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二、课程建设计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1.《会计信息管理》课程设计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用友或金蝶财务软件、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等单位合作进行基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工业企业为情境,具体以某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切入口,以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
2.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分析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将《会计信息管理》课程按工作过程的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初始化工作、账务处理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报表设置与生成三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管理岗位职业技能。
3.通过对会计信息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研究制订了会计信息管理的学习领域,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境。
4.教学中采取会计信息管理认知与准备,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四个教学环节顺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熟练地运用会计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会计业务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信息管理技能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规划
1.设计一流的教学内容。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加速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
2.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会计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项目驱动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方法相结合。
讲授法。会计信息管理理论和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内容主要以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授让学生对会计信息管理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以了解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市场,介绍会计信息管理的作用。
项目驱动法。以中小企业电算会计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将各项任务划分为若干教学项目,每一个项目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将会计信息管理的教学分十一个项目组织教学,各个项目又根据工作的需要划分为若干学习任务,通过对各项任务的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软件在会计中的运用。
演示教学法。尽管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直观、真实的教学效果,但是往往是看似容易做是难,每堂课后进行上机操作时学生总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如权限分配、软件之间的前后联系等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得到解决。
情境教学法。学生在学习中将四位同学分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协作完成出纳、会计、会计主管、账套主管等角色,让学生真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
讨论教学法。对于财务软件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问题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操作障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解决学习中的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将用人和实习单位的资料进行整合,编成案例进行典型案例教学。在专业实训中我们完全以各案的推导一般,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设一流的系列化教材。由主讲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教材,再次组织编写更加适合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会计信息管理》教材。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以及编写相关的系列丛书,实验指导书等。
4.设计采用一流的实践教学。 根据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设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践教学由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
单项实训。单项实训是把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归纳为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能力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分岗、轮岗实训,进一步熟悉会计信息管理操作的流程,理解各类会计岗位的职责,巩固相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及操作技能。
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在课外完成,与手工模拟使用同一套会计资料。通过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比较,相互检验、印证,加深对会计业务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在实习单位完成。通过具体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应用、验证所学理论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最终做到能够独立承担各项会计信息管理岗位工作。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根据《会计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我院师资队伍情况的现状,在未来两年内,在我校建立一支稳定、精干的、在全区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完善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
我们学院的教务科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志及教师的教案、课件等认真进行检查,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大纲,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符合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按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应有完整的教案或讲义,而且教研室对教案作动态化要求,每轮课程都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情况、专业情况、后续课情况、学科发展情况等)对教案进行适当补充修改。
(三)加大教学资料和设备的投入
争取学院科研投资,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室的藏书量。补充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
四、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预期目标
按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和相关要求,近期目标是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
(二)总体进度
1.在建设过程中保持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在省内具有影响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职业能力强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更便于“教与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管理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特色。
3.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在主要教学文件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程授课录像、素材库、网上答疑等方面内容的建设,努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使用课程网站资源,结合企业实际做好课程教学工作,将教、学、做更好地结合,更好地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此相适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现为会计学基础课程、数据分析技术课程以及决策能力提升课程等三个层次。
0 引 言
2012年以来,铺天盖地的大数据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各种流行书籍,各大网站、媒体都在谈论大数据,一时间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同时,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说,大数据,不单纯是数据规模上的大,还在多样性、速度、精确性上都有突破性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数据的潜在价值也是旧有数据难以企及的。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如何驾驭大数据以及有什么样的技术要求,它给我们的一点重要启示就是要注重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满足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使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前企业的实际需要。
1 大数据时代背景引发对人才需求的变革
可以说,在未来的竞争领域,“占领市场必须先占有数据”,也就是要做到基于信息的决策——“用数据说话,做理性决策”,即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和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这些支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行为预见镜——帮助企业识别机会、规避风险;②问题良药——帮助企业诊断问题、亡羊补牢;③跟踪检测——帮助企业评估效果,提升效益;④引力动力器——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加强管理。
不可否认,个别公司的决策人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单靠直觉也能给公司带来巨大价值。那么究竟靠数据分析的决策能否优于直觉决策,我们这里也要靠数据说话。有学者比较了组织中用直觉决策以及用数据分析决策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业绩优秀的组织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分析决策,尤其是在财务管理、运营、战略等方面。因此,可以推断,用数据分析决策比直觉决策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根据智联招聘网站显示,短短两年时间,珠三角地区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已接近了需求量旺盛的传统会计专业。可见,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能够对公司财务等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分析以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才。
可以说,传统会计专业注重会计核算,即财务报表编制的整个流程及环节的掌握,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更注重对财务报表数据以及其他有用信息数据的再加工、处理、分析及呈报,以满足管理层经营决策的需要。 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管理背后的推动力是时代的变革引发的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从当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来看,多数院校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与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没有明显区分以及缺乏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名称中“信息”二字究竟如何体现没有清晰的把握和界定。 因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变革。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工作岗位及能力分析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成功申报会计信息管理新专业,并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首届招生。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管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也成为摆在专业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全体专任教师围绕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咨询、调研、走访,并定期进行讨论、交流,扎扎实实了解实际中的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到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方法。
首先,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账务处理、管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方面。具体工作任务体现在: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管理会计,财务数据处理、加工、分析及呈报,以及预算、成本、资金管理等。
其次,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工作岗位领域,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三方面能力:
①会计核算能力,指的是熟悉并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运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②数据分析能力,指的是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运用Excel、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及呈现;③辅助决策能力,指的是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公司日常财务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及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账务处理,更倾向于对决策相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占领市场必须先占领数据”,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信息的决策,即“用数据说话,做理性决策”,而数据分析即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和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三个层面的支撑体系,即基于财务会计、强化数据分析、服务管理决策。
4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以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我们初步形成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1)会计学基础课程: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不能脱离财务会计,仍然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专业学生要了解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及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能够对一般企业常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进行企业纳税申报等。
这方面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纳税实务。(2)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对信息的把握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一般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的使用及熟练操作以及简单维护,能够作为关键人物辅助中小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化;另一层面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报告,满足管理层基于信息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数据的来源可以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需要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的国家经济产业政策、行业市场信息等。
其中,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又从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分析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是起主导作用的层面;另一方面是分析工具运用的培养,信息化时代,数据量的加大要求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实现数据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及数据分析方面的主要课程有:财务报表分析、财经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软件应用、商务智能等。
(3)决策能力提升课程:新形势下财务人员面对和服务的更多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要清楚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哪方面的决策信息支持,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提供,同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方面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
具体课程名称及课程目标见表2。
其中,财经数据分析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现及报告撰写各环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同时熟练地运用数据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数据分析软件应用课程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Excel等常见数据分析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操作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技能。商务智能(含数据挖掘)课程依托商务智能平台,从商务智能概念、商务智能结构、多维数据集内容、数据挖掘、交付等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如何运用商务智能的工具、架构以及规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数据,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
5 结 语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管理背后的推动力是时代的变革引发的对人才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 相应课程体系为财务会计基础课程、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决策能力提升课程。我们共同期待,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将通过数据分析对企业财务等管理决策带来价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