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0:17
序论:在您撰写民族文化认同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设有专门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优秀的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过文学作品、视频等多种媒介让学生置身于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标志。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选取典型素材,自制PPT,带领学生回顾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感受“中国的脊梁”的榜样力量。典型的文化素材会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认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挖掘各种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实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典型说话,以理服人。
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特点。实践证明,利用风土人情、当地文化精神等活的资源,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体验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会让学生产生无比的亲切感,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强化了文化认同感。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面对的文化有本土的和外来的,有传统的和现代的,有腐朽的和先进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正确认知,从而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特别是有争议的文化现象,鼓励学生大胆分析、畅所欲言,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情境,以“当前网络语言在挑战传统的汉语体系该不该禁止”为背景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有利有弊,一方面汉语有其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丰富汉语的语言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中某些低俗、晦涩的词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绪。作为学生要学会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四、利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时代责任感
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做贡献。
在“对待传统文化”及“直面外来文化”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中俄文化年”、法国“中华文化年”等重大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对方的平等思想,共享全球化的文化资源,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中国开放、进步、包容、富有活力的新形象。同时让学生认识到“90后”的个人主义、因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出国热”等现象,不同程度削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文化问题的讨论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共享世界文化的同时,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尤为重要,从而增强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师生同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9-03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随着文化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扩大,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文化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命题,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认识,体现了党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长远眼光和重大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现状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不断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大学和大学师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通过设置30道题的调查问卷,选取贵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等十一个专业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85份,与14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和21名辅导员以及195名学生进行单独访谈。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开始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漠视、看不起、不愿意学习、排斥、攻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现状不容乐观。
1.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年轻有活力,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学习能力强,理应具备基本的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调查发现,63.26%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仅限于学习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不愿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部分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特别是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学习不够、了解不多。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在问到《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等中华文化经典读物时,回答读过的仅为21.83%。我们再看看这样的数据:在问到“‘四书’、‘五经’都包括哪些?”这一问题时,只有28.26%的大学生全部说完整;在对195名同学的访谈中,只有11人完整读过四大名著;在问卷调查中,对“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地位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选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只有45.78%,大部分学生的认识非常粗浅。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对民族历史的不了解,从而找不到民族的根,进而使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更易表现出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就很难做到拥有一颗真诚爱国心,很难做到真正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2.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态度不够恭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和客观的,但有极少数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不予珍惜,轻易否定,甚至大加指责,妄加评论,认同感趋于淡化。调查显示:关于本民族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否感到自豪的调查,有58.93%认为符合;部分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不愿意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表明,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恭敬,没有从内心真正去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薄,不关心国家大事,民族文化情感淡漠,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民族文化自觉性不高,不容易产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佩之情。
3.部分学生盲目热衷西方文化。调查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而盲目热衷西方文化。极少数学生公开鄙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认为没有西方文化先进,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如,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行修养、人生修炼、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等8道调查试题中,平均正确率仅有21.16%。在涉及传统立身处世知识的掌握情况的6道调查试题中,平均正确率为24.58%。在言行、饮食、娱乐、影视、歌曲等方面,部分大学生把西方的方式奉为时尚,视为珍宝,如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达到狂热的地步,不知道中国的情人节,不明白中国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部分学生知道西方的母亲节,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推崇能代表中华民族母亲伟大形象如孟母、岳母等;部分学生喜欢看西方影视,认为中国国产片老土,不如西方影片气派;部分学生热衷于西方音乐,认为西方音乐有激情,让人兴奋,让人疯狂,认为中国音乐不够激情。总之,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正在离这一部分大学生越来越远。
4.部分学生缺乏主流文化意识,思想极度浮躁。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受西方影视、文学作品、娱乐方式等的影响,无形中对其西方价值观念情有独钟,而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表示怀疑,表现在不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怀疑马列主义,不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用拜金主义指导生活实践。
关键词: 多元文化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前言
对于“文化”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学派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学者、文化学的奠基人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提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其它能力和习惯。”[1]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指区别于经济、政治的社会意识及其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通常称为“精神文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国家希望所在的大学生恰恰是最容易被“西化”的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培养,是事关民族危亡、国家复兴的大事。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未来担当民族大任,我们必须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和引导。
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相互交融的大系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播与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和颠覆,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大大助长了它们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对比的企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它们攻击的首要目标。
(二)全球化将使西方的文化资本大举进入中国的文化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教育、娱乐、培训等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所能够提供的文化消费极为有限,使得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国外产品特别是美国的产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天的大学生习惯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玩美国游戏,看欧美大片,听欧美音乐。
(三)全球化必然会带来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毋庸讳言,西方价值观念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也有大量的糟粕,如果我们统统拿来,不顾我国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被西方文化所同化。这对处于可塑性极强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乃至生活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会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已无法很好地适应新情况,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而新时期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使他们原有的、尚未成型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不得不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撞下寻求协调、均衡和整合。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对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所具备的基本特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深厚的底蕴,它所具有的五种精神价值,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每当外族入侵、政权易手、民族饱经忧患苦难的时期,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往往表现得尤为激越。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和不断砥砺自我、发奋图强的精神。
(二)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几千年来不断汇聚各种思想流派,以及吸纳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营养的结果,也是不断容纳、吸收消化周边国家文化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我为主、融汇百家、综合创新,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铸就了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三)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人本精神。中国传统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并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塑造了中国文化伦理精神,也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
(四)入世求实、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在这种重视国计民生、积极入世思想的培育下,传统民众大多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始终心怀天下,情系苍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更加坚强,与积极入世精神密不可分。
(五)心性美德、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中所倡导的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国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
四、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措施
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态势下,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并巩固其主流文化的地位。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大学生具有识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进而自觉认同先进文化,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学生个体文化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新知识快,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二)增加人文课程,丰富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针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下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高校有必要通过开设多种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人文课程、讲座,或开展系列经典研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优良民风和气节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传统民族精神必须融合时代精神,才能继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得以完成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我们必须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因为只有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真正弘扬民族精神,所以高校应开设西方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并借鉴、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引导他们“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3]
(四)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当前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文艺作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创作出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又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五)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引起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的管理存在疏漏,导致各种不良信息泛滥,从而使大学生在认识、辨别上出现偏差。因此,文化部门和高校要进行必要的信息管理,要重视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建立爱国主义、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网站、网页,以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青少年,使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和思想占据互联网的主流地位。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应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对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泰勒・爱德华.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关键词】苗族 民族认同感 文化多元化
引 言
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按着学者的研究,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具体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指对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和情感成分系统(指对民族文化的主观突显性、依赖程度、归属感、自尊心和自豪感等)”①就我国来说,民族认同感就是承认中华民族这一个统一体。我国虽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这中华民族共性的基础上,还允许着其他56个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存在。所以,民族认同感实质上就是一种“族群归属”,即承认56个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享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因此,要考察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就是要考察他们对苗族和中华民族的认知状况和情感状况。为此,笔者开展个案研究。所谓个案研究就是抽取一个个体、单位来研究,“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②笔者通过走访四川省宜兴市兴文县苗族乡一所幼儿园中的学前儿童,通过对其的观察来比较他们在今天不同文化环境里对中华民族和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兴文县属四川南部山区,全县有苗族乡5个,苗族4.8万人,为川南最大苗族聚居县。为了解幼儿的教育状况,笔者在2010年9月到10月期间走访了兴文县苗族乡一幼儿园,每周观察一到二次,每次40分钟。该幼儿园是全乡最大的幼儿园,有精美的塑胶跑道和游戏设施,为县政府投资。该幼儿园有教师14名,苗族6名,其他八名教师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专4人,中师10人。
幼儿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缺少书面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父母与教师的教育。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施教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形成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笔者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们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笔者随机访问该园的几位教师:“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吗?”教师反映表情比较迷惑。
笔者随即改变提问方式:“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苗族的教育吗?”“嗯,我们平日都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比如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热爱祖国。”一个教师回答。“爱国我们都会教育孩子们,平时也告诉孩子们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平时苗族的盛大节日和苗族歌舞,我们都组织孩子们去观看,也会告诉孩子们苗族服饰。”另一个教师回答。
笔者访问了几个教师,得到类似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该幼儿园教师和领导们虽然对民族共同感的概念比较模糊,但都比较重视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苗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教师们虽然没有刻意去做,但是鼓励孩子们接触苗族的歌舞和节日,也是潜移默化进行苗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笔者设置了一组简单的问题考察其对中华文明和苗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认同感。笔者选择了节日、衣服、儿歌这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同时也能代表文化特征的问题;同时,由于动画片和童话都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们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与理解,且也表达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民族特征,因此,笔者也选择了与幼儿接触比较密切的动画片、卡通与童话来做问题。通过对部分年龄约五到六岁的幼儿园大班孩子作为调查对象,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得到的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你喜欢过自己节日吗?”这一问题,孩子的答案以春节、儿童节、圣诞节为多。对于苗族的节日,孩子们了解花山节、喜欢上刀山绝技,县里每年有庆祝活动,爸爸妈妈都带他们去看,很热闹。
“你喜欢什么玩具?”孩子们喜欢变形金刚、坦克和芭比娃娃,玩具都是父母买的,没有自制的。
“你喜欢穿什么衣服?”部分孩子提到芭拉芭拉、小猪斑纳;对于苗族服装,孩子们都点头说知道,并且能比划出。
“你喜欢苗族的歌舞吗?”孩子们回答父母老师曾领着去看过,很好玩、很热闹。
“你唱过什么儿歌?”孩子们哼起了许多流传的儿歌,比如《小燕子穿花衣》、《拔萝卜》等等,没有孩子会唱苗歌。
“你喜欢什么童话?”孩子们提到《宝葫芦的秘密》、《白雪公主》、《大林和小林》等等。对于苗族的神话故事不知道。
“你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国产和国外的,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聪明的一休》、《奥特曼》、《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的内容都不涉及苗族文化。
以上七个问题简单而浅显,但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比较明确,对苗族民族文化认同感比较淡薄。
山村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为进一步了解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的情况,笔者走访了山里的苗族村。村子交通闭塞,大多数是崎岖的山路,村里的人们穿着苗族服饰。交流中,部分青年人和中年人会说普通话,但交流仍然比较困难。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多只会说当地的苗语,笔者请了一个会苗语的教师作翻译。在翻译的帮助下,笔者就用先前调查问卷再次与村里的孩子面谈,孩子年纪大约在五六岁之间。
第一个问题,孩子的回答除了春节之外,还有苗族的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苗族的花山节、上刀山绝技等,没有提及例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弹弓、小木人、沙包、毽子等,未提及商店里卖的玩具;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大多数指着身上的苗族服装;第四个问题,孩子们点头表示喜欢,个别孩子当场跳了起来;第五个问题,孩子们哼起了父母教给他们苗族歌曲;第六个问题,孩子们能够讲起父母告诉他们的苗族神话故事;第七个问题,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回答不上来。
通过调查发现,山村苗族学前儿童对苗族民族认同感比较强,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相对较弱。
多元化背景下加强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之举措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接受幼儿园教育的苗族学前儿童对中华民族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弱;而同龄山村里的苗族幼儿,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外来民族认同感则比较弱。究其原因,幼儿园的孩子居住在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乡镇。虽然有不少是苗族,但很多已被汉化,接受现代人的生活而失去了原来苗族的风俗。但是住在大山里面的苗族儿童,在学龄前没有接触汉族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因此较少会说普通话。他们接受的是苗族自古流传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保存了苗族的文化,因此他们对苗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这对于苗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大山里的苗族孩子缺乏与外界交流,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了解,影响他们顺利踏入社会。而乡镇已汉化的苗族孩子,忘记了祖先的苗文化,缺少将苗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将苗族文化发扬的能力。
为此,对于偏僻山村的苗族学前儿童来说,乡政府应该发起一些活动,让苗族的村民和孩子多与外界相互交流。在幼儿阶段,家长教育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帮助苗族家长们认识到,要让孩子主动适应外界文化,学习普通话。著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就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本国语言的热爱,要他对自己国家热爱就是不可思议的。让苗族大山里的孩子们去领略汉字的魅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③孩子们在领略普通话的语言美的同时,也要保存本民族的苗话,同时有意识地对幼儿们进行文化熏陶教育。
对于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来说,一方面应该帮助苗族儿童适应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正逐渐汉化的苗族孩子保留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利用节日等机会给孩子介绍苗族的习俗与传统,给孩子提供机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平时多给孩子讲述苗族民间故事,在艺术教育中教孩子表演苗族歌舞等。
此外,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可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作为媒介,渗入更多爱国主义和民族的教育。国内动漫市场要加快发展,制作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体现民族内涵的动漫作品,增加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在动漫以及童话文学作品上,要渗透民风和民族特点,让孩子们领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儿童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感。这既有利于增进苗族儿童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苗族儿童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注释
①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东北方言;二人转
一、东北方言展现特色地域文化
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东北方言在中华语言文化的万花筒中显得十分耀眼别具一格。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语言辨识度,一张嘴便可知道何许人也,家住哪里。而他不仅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东北方言在说起来的过程中尽显其干练,利索,简洁,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的特点。我作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自认为这种感觉特别好,并且东北人典型爽朗,大方,豪放,幽默的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色,都可以通过东北方言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来自东北题材的影视表演及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东北明星,如赵本山,小沈阳,宋小宝等,他们别具特色的东北方言以及典型东北幽默爽朗的性格特点,在全国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欢迎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东北的方言以及说话时候的那种独有的腔调很受广大人民欢迎和喜爱,这对传播我们东北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各具自身特色的方言中不仅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古语留下的文字魅力,更是对文化遗存通过方言更好的进行传承。不仅是一种情感联系的桥梁,更是一种民族的记忆。更好的想要理解我们东北的方言,前提是对我们的地域文化进行相关的了解,包含着该地区的族群特点,历史文化,生活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走向都要有所知道,只有建立在对该区域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达到共鸣。
作为东北人,我觉得我们地域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的,在外我们东北三省的人统称为东北人,不论你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还是辽宁省,我们都认为是来自同一个地域的就是东北,相互之间在外也会亲切的称呼对方为“东北老乡”。作为当地人,我们对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非常好,在南方好多人知道我是来自东北的,他们首先会说出“东北三宝”,也会说出很多东北小品中经典的对白和段子,并且会主动的进行模仿东北话,可见东北话很受其他地区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在南方求学多年,我会发现很多南方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一些看法和想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其思维定势。东北虽然所处的我国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纬度高,四季特点十分鲜明,尤其进入冬季的时候,户外格外的寒冷,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但是屋内却是春暖花开,热气腾腾的供暖为我们愉快的度过寒冷的冬季,南方地区冬天并没有供暖,冬天的室内温度如多没有暖气对于初次在南方过冬的东北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认为,东北人应该是全国最抗冻最不怕冷的人群。东北地区特色的肥沃黑土地,对种植的生长有一定的好处和优势,很多其他地区的人不免的会认为东北的植物比南方高大,同时在南方人传统观念和意识中也会认为东北人长的高大威猛,彪悍人高马大。在很多观念和想法上显得过于想法狭窄,不前进。这都是可以说明他们对我们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方面并不是很了解。每当这时候,我们民族地域的那种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会特别强烈,并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古板想法和观念,有耐心的进行讲解。
二、民间艺术二人转尽显地方特色
我国民间有很多戏曲,但是提起东北的地方戏曲二人转,想必没有人不知道的,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以说学逗唱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二人转流行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广大区域。这种广泛性十分突出。在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很多民族共存的区域,文化特色也很丰富多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了。《小拜年》流传广阔的那首二人转曲目,几乎所有地区的人都耳熟能详了。由于东北地区地处平原地带,并不像我国南方有很多高山的天然屏障.这点就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各族人民日常联系.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地理位置会使得这里生活的人们在各个方面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都。“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才会符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才得以发扬和传承,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好评。
通过二人转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东北人典型的性格特点。激情似火的观众氛围,豪放不羁的粗旷的演唱方式,整场的氛围可称之为热火朝天。那些机智聪明,诙谐幽默的言语,都可以展现东北人的特点豪爽热情,大方开朗。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漫漫的寒冬,冰天雪地的户外更是寒风凛冽,刺骨逼人。所以就需要有火一样的情怀和激情来点燃整个寒冷的冬季.
想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建设并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对自己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认同的最根本上是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进行认同,这是最有效以及长远的做法,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量。(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关键词:青少年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表征 民族认同感
1 研究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价值意识里具有强烈的感彩,它是国家认同心理的深层源泉,每个民族成员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构建了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政治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主题,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融一体的民族文化,不同边缘民族在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透过文化记忆的重组与建构,最后都被同化为中国人。社会表征理论是近20年欧洲社会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化理论,该理论界定了群体认同的符号边界,个体内化了本群体的某些社会表征就必然形成群体的社会认同。同一社群共享一种认知结构后会促进一种亲密情感及群体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文化的认同功能在多民族国家显得更加重要,且文化认同是可以跨越民族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反映了对其认同状态,它也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不可分割的。
2 研究方法
自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表》,秦向荣编制《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7.33%。同一被试同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表征问卷与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有一半被试先做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问卷,然后再做民族认同感问卷;而另一半则相反。根据测谎题筛查被试有效数据,将《中华民族认同问卷(EIS)》中测谎题重新赋值,求出测谎项总分范围在0-5之间,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剔除被试数据的标准,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4份。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11.5和lisrel 8.3,对研究做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
3.1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量表各个项目分析
研究分析出各项目具有良好区分度;切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α=0.8272,一致性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文史文化”是0.7420;“民族文化”为0.7264;“思想文化”是0.6893,分量表有一个维度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维度的信度较好。
3.2中华民族认同量表项目分析
分析得知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的信度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715,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按照秦向荣所做因素分析,量表分为四个“认知维”、“情感维”、“评价维”和“行为维”。
3.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总体状况
采用单样T检验方法,将平均分与得分中点94.5进行比较,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平均分118.41,标准差为10.355。得分显著高于中点,总体看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都比较强。
3.4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对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作总体积差相关分析,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存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467*(*表示 p <0.05)。文史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别与“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维度具显著正相关。“情感”维与“民族文化”没有相关性。
回归分析:一元回归方程分析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可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异。
随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没有进入回归方程,“文史文化”与“思想文化”可联合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52.8%变异量(表6)。“思想文化”层面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61.5%,“文史文化”的解释量为22.5%。中华民族认同感= 0.615*思想文化+0.225*文史文化
4 分析讨论
研究针对社会表征应用功能即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研究首先证实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状况呈积极正向认同,结果证实社会认同理论,通常个体会以偏好的态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将传统文化认知置放于民族认同中作以观照,除了“民族文化”与“情感维”无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各维度与中华民族认同感其他维度两两呈正相关。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表征中的“文史文化”、“思想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因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中华民族认同感程度也就越强烈。一直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颇有争议,但是不可以忽视概念本身的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相关已被证实,但不排除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预测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中,“思想文化”和“文史文化”进入回归方程进行解释。其中“思想文化”的系数达到0.615。文学著作、思想智慧、道德风尚等项目属于“思想文化”维度,一直以来,中国节气和爱国主义精神被提倡,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昭示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有径可循,传统文化的教育应立足于核心部分,即“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加大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其项目更多是与我们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如民族衣饰、传统佳节、特色食品、典型物品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青少年对于已经融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产生笼统无分化的情感。“民族文化”与“情感维”不具有相关性,而“情感维”又恰恰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核心部分。对于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民情的晕染,当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其中民族情感凸显性的内涵就会减少。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通过必要手段,从文化的特性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结构也许会更精确。
参考文献:
[1]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心理学报[J].2002,34(6).
[2]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In R.A.Jones(eds),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6.24-59.
[3]Moscovici,S.Attitude and opin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3,(14):231-260.
[4]管健和乐国安.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2-98.
[5]朱小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6]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幼教 儿童 民族文化 认知
一、引言
每个国家都会有其独有的文化,而我们国家非常注重民族文化,它是见证我们国家如何生存以及成长的印迹,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伟大的捷径,它是我们国家生存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拥有民族文化也可以不断创新发展,散发青春无限活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发展的好坏,以及历史的长短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的见证,也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传承。
所以如何发扬我们国家民族文化是一项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国家在家语事业方面更是越来越国际化,如果教育事业失去了所谓的民族性,那么将无法实际做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之间造成我们国家对于民族文化会有一些丢失性,丧失一些原本的民族文化特性。根据多年实际经验证明,历史上随着一个比较辉煌的民族逐渐消失,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这些民族都是因为被武力打击而消失的,但是如果真的深入调查这些民族消失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民族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没有可以连续传承下去。
幼儿教育正是我们国家对于人们教育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应该是我们国家的一项终身事业,而且是我们国家民族可以成功迈向国际的第一步。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对孩子们进行一些启蒙知识传授,教育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将这些学到的文化知识可以终身受益,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一项任务时对孩子们进行一些幼儿教育,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将会为大家根据我自身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经验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幼儿教育对于民族文化分析以及研究。
二、对于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因为一些关于政治上的改革创新,我们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发生了比较大的冲突,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关于新文化,新教育的创新型教育文化。
1.幼儿教育实行的具体价值分析
幼儿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进行在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民族文化也都有比较广泛的含义以及比较狭义的概念区别,所谓的广义不过是希望可以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比较好的发展,还可以发扬我们国家比较优秀的文化传承。所谓的狭义也不过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化,他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将民族一些成员的能力提高,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可以让民族成员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可以顺利继承我们国家正统优秀的文化,借着这个缘由丰富自己的学识。增添他们自身的力量。
对孩子们进行幼儿学前教育可以教授孩子们最为健康的知识,实现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的成长,带领孩子们接触到国家社会上,带领他们认识文化的价值以及幼儿教育重要知识。幼儿教育一直都在我们国家对于文化教育事业中占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不只是一个专业名词,它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标志,可以增加我们民族同胞之间的团结性,使我们国家各个民族可以很快融入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对于各成员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提高作用,还可以让我们国家人们自身的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所以对于幼儿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是肩上有非常沉重的担子,他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应该将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理念同时都教给孩子们。
2.幼儿教育是我们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技能,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可以将我们国家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幼儿教育是我们国家长年累月积累经验的结果,是根据我们国家各个地方以及各民族的一些独有文化进行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些结论。长期以来,孩子们都是被我们归类为比较幼稚的一个群体,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大多数都是比较关心孩子们的生理是否健康,有没有身体疾病,对他们呵护备至。
所以导致这些孩子都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根本没有被人们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幼儿教育方面工作太不关心,甚至幼儿教育工作重要性都被人们忽略了。但是一个人的教育应该从孩子时期抓起,人生之初都只是一张白纸,而幼儿教育就是在这白纸上画的第一笔,如果画的这一笔是不端正的,那么,以后的所以笔画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说幼儿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认识以及习惯的形成一般都是在六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所以我们必须赶在他们的习惯定型之前,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传达下去。只有正确对待幼儿教育事业才可以将孩子们的第一笔画好,让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会继续传承发扬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知识。所以幼儿教育事业是我们国家需要发展的事业重中之重,必须在我们非常重视的前提下进行。
三、幼儿教育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途径
1.幼儿教育和民族文化相近的环境。孩子们认识世界万物的最主要的一条路径就是观察,所以对于幼儿的教育需要从外界事物的认知方面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教育,让他们可以正确认识世界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因为我们国家教育事业一直都处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中,教学环境对于一直比较枯燥,但是孩子们天性都比较活泼,所以并不适应这种死板的传统教育,因此我们国家教育事业机构必须进行一次较大的改革创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比较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互动中学习文化知识,这样达到的效果应该会更加显著,更加稳重。
2.幼儿教育事业氛围。对于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可以直接决定一些事情,这些知识,以及民族文化都是需要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具体实际操作参与,以及他们生长环境都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操作,得到相关的知识,这样一来,会让他们的记忆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完整,掌握更加熟练,更快更有效地实行幼儿教育事业,对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具体的传承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对于幼儿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一些需要,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具体的教学模式。
3.幼儿教育的深化。其实在我们身边一直都有一些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游戏,他们不仅富含非常丰富的趣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这些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在不枯燥乏味的场合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思考方面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身边的这些游戏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一项课外知识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的牢笼,走进大自然,贴近我们真正的生活,更好地为传承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做贡献。
四、总结
根据上文我所讲述的这些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些重要研究以及分析,希望可以帮大家真正了解到,幼儿教育事业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底是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国家教育机构都会对幼儿教育重视起来,让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简娜.幼教阶段培养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青年文学家.2012
[2]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