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0:15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方面的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企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步,但是员工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企业传统管理中的薪酬待遇愈来愈难以满足员工的需求,激励问题随即产生。激励理论是通过寻找员工的内心需求,通过某种方式来刺激满足员工的这种需求的现象。在现代企业发展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地位不断攀升,跟企业的生产效率关联且成正比。激励理论运用的越好的企业生产效率越高,业绩成果自然也越高。合理的利用激励理论来应对需求不断变化的员工,正面的促进作用明显,相反缺少激励理论应用的企业,管理和企业的经营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所以,探究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一、缺少激励理论带来的问题
(一)难以匹配员工日益变化的需求
在企业管理中,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进步,很多企业都在改善对员工的激励,而且逐渐开始关注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但是激励理论的严重欠缺,很多企业不能合理的评估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不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可能在物质上稍微比前些年好了一些,但是对于员工在精神上的需求,企业还缺乏关注。长时间不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激励,会让员工的激情逐步消失,工作效率下降,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员工流失率不断升高,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离职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意,在当代这种互联网发达,传播速递极快的社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严重者有可能让企业招人困难,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竞争激励体制
激励理论的缺失导致企业的管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难以匹配现代员工不断变化的需求方面,还表现在缺乏完善的竞争激励体制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缺乏,在员工管理问题上受到传统老旧的观念影响,对同一类员工完全同工同酬。虽然表现了企业对各个员工之间公平的一面,但是长远来看并不科学,表现优秀的员工跟表现普通的员工能给企业创造的效益肯定是不一样的,完全的同工同酬会增长普通员工的懒惰思想,也会打消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不断进步发展都会起到阻碍作用。还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对员工的物质提供还可以,但在员工表现优秀的时候缺少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导致各种优秀员工流失的现象也很常见。
(三)缺少对员工的培养及提供优异的发展通道
激励理论的缺乏在员工培养及提供优异的发展通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很多企业对员工培养不重视,在员工培养及提供员工发展通道的工作中有很多不足,导致企业员工技能停滞不前,限制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对企业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引进激励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企业对员工培养力度不够,会引起很多管理问题,员工流失率高涨,停滞的员工技能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要求等。如果这些管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找不到最佳实践,企业的发展进步速度会变得缓慢甚至止步不前。
二、在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探索
(一)提升员工的物质激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对企业的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员工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其他企业资源,已然成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不断的探索员工各方面的需求,物质方面的需求是基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质量,提升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企业应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工资福利投入,对员工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关注力度,并力求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提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及工资福利待遇,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保持工作的激情及热情,不断刺激员工努力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身的力量。
(二)关注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物质激励有所提升,但是员工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不仅是物质需求,员工对精神需求在需求中越来越重要。在激励理论中,除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也是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之一。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中,不但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并不断提升员工的精神需求。员工对精神需求迫切程度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物质需求。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中,比如关注员工的个性特质,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布置工作安排岗位,适度的满足新时代员工的平等沟通的要求;在员工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后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是在会议上公开表扬优秀的员工,都能满足员工在工作中的精神需求。如果再能关注员工的身心发展,在企业开展EAP员工心理辅导,不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敬业度,对企业的发展将产生长远影响。
(三)不断完善企业的考核及激励制度
考核制度在企业的现代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企业的发展关联度越来越高。企业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必须考虑以公平为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在企业的发展、经营效益的提高。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完善企业的考核制度,尽量让考核公平,为员工的管理提供一个公平平等的环境。
企业的激励制度也需要逐步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虽然近几年常态化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放慢了脚步,但是毕竟还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加强重视企业激励制度的完善,是保障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的基础。然后,激励制度本身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不断改革。当然对激励制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员工真实需求的准确把握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不断完善企业的考核及激励制度,才能更好的驱动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和分类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企业管理理念之一,其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激励理论的实践过程,主要通过诸多要素积极作用的发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激励理论的分类
目前,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的需要。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可以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对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准定位,从而实现有效激励。此外,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有着比较广泛的使用。
2.过程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在现代企业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更多使用弗鲁姆的希望理论或者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强调员工的兴趣,注重科学合理的设置目标。
3.行为型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在现代企业运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正向强化,使员工的优秀行为得到加强和重复,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二、激励理论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这一理念都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理念上的创新是引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理念创新,可以给企业来带经济利益,同时帮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有效提高生产率,激励理论的应用不可或缺。大量实践表明,在同样的发展状态之下的两个企业,使用激励理念进行管理的企业在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比没有使用激励理念进行管理的企业更高。这是因为,使用激励理论指导企业管理的企业的员工,通过有效的鼓励和引导,对工作更有热情,对目标完成更有积极性,在此巨大合力下,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同时会让企业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而没有使用激励理念的企业则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未来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使用激励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
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的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虽然激励机制本身并不能够提升员工的素质,但是员工在追求“表面”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弥补自身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完全由员工自身主导的素质提升过程。例如,员工想要达到100万的销售目标,就要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掌握跟不同客户交际的技能,就要能够有效的管理时间、管理客户并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从企业角度来看员工的这些素质无疑都是企业需要员工达到的。如果让HR手把手去教导员工提升员工这些素质,那将旷日持久而且效果难以保证,但现在我们只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一个符合企业要求的激励制度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对自身的经营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还要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企业的正常运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而激励理念的使用,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难得的,让员工把企业当做自身发展的天地,同时,企业也不会只把员工当做“机器”,二者之间的相处会渐渐融洽起来,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此外,激励理念会让员工从日常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乐趣的建立会让员工不再倦怠,让企业的氛围更加和谐。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物质激励方法
物质激励方法是现代企业在使用激励理念进行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最受到企业员工欢迎的方法。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让员工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为企业的员工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让员工在这种企业氛围之下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增加员工与企业的融合,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办事效率,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发展。
一般而言,企业在进行物质激励的时候,会使用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工具。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工资是员工应得的劳动报酬,但是因为其具有时间上的延后性和集中性,所以准时、足额的工资发放还是能够给予员工激励的。企业在发放工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放的及时性,如果逾期会很大程度地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减少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
其次,奖金的发放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奖金的来源不一定是单一的年终业绩奖,各种不同形式的奖金运用,不仅可以让得到奖金的人信心倍增,也会让其他没有得到奖金的人重燃斗志,现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有满勤奖、特殊贡献奖、加班奖等。
第三,福利是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福利待遇科学、合理的发放能够减少员工的顾虑,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间接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企业自有福利。对于法定福利,企业应该保质保量的为员工缴纳,如五险一金。对于企业自有福利,企业需要在成本和效率之间综合考虑,无论如何,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对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吸引和留住员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精神激励方法
精神激励方法有别于物质奖励,其不能给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和待遇,但是能给员工的精神方面以抚慰和激励,这种奖励方法更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精神激励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尊重激励,这种激励方式让员工的内心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中更有人格的尊严。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充分的尊重,比如,管理者时常听取下属员工的意见,并将其意见纳入考虑的范围,或者,当员工呈上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时候,即使不完全符合项目的标准,也进行充分的尊重。另一种精神激励的方式是信任激励,这种激励方式是通过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员工的充分信任形成的。例如,当员工在个人工作中有什么难言之隐的时候,不对其原因进行深究。在交给员工工作任务之后,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信任,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而增加员工的个人自信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情感激励方法
这一激励方法与精神激励方法类似,但是情感的激励更加重视企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一味的将制度摆在第一位,而不考虑情感的话,企业的整体氛围就会特别冰冷而丧失人情味。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对员工的心理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当他们出现了生活上或工作上的问题的时候,若以关怀的方式帮他们解决,会使员工的情感得到满足,从而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因此,情感激励方法是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透露出来的。例如,当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不进行一味的批评,若能对其出错原因进行设身处地的分析,帮助找到解决的方法,则让员工深切的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四)考评激励方法
考评激励是现代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相对于其他激励方法,其导向明确、易于操作,且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考评激励制度一定要秉承公平性的原则,只有公平的考评制度,考评结果才能让员工认可和信服,只有让员工信服的考评结果,才能真正体现考评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二是要高度重视考评的公开透明性。企业应该对考评的制度进行详细的公示,例如考评指标如何设置,谁来考评,奖金的额度是多少,让员工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考评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制度上的有力保障,更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重视。考评不能只是花架子走走过场,应该深入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流程中去,如此才能有效协调和配置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让企业的管理更利于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经营者 经济体制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鼓励员工的行为,为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而奋斗的一种心理因素。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进入复杂多变的全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占据更多有利的市场份额,就要注重从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入手。激励作为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途径,从激励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来看,激励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日渐清晰,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逐渐的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以下几点将对激励理论的新进展进行较之详细的说明。
1.倾向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通过外部和内部刺激的结合,激发人们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内驱动力。已经存在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分析的,而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成以人的动机和需求为研究出发点和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的两大研究类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激励过程理论体系比激励内容理论体系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合理性,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的。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心理发展趋势和特征越来越难以把握,与此同时心理因素会自然而然受到外界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先的激励理论因不能一直持续作用于人的心理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使得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有效性和约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要想真正促使激励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发挥着更大作用,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成为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性质和规律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设置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才能使得企业在保持高效运转的情况下获得更旺盛的发展生机。
2.激励逐渐倾向于企业经营者
从传统意义上的角度分析,在企业采取激励措施的时候,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认为只要把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做好,所有工作就能够在顺利的轨道中进行。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在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工作欠缺。实际上,对于普通职工的激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和普遍的,企业每个员工的的具体工作表现为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在对员工采取激励措施之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等,从而为员工工作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企业经营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决策,像诸如指令、制度、目标和规范等无形的直接成果很难用简单的量化考核区衡量,其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整个系统的顺利运作和长足进步。
3.从激励方法的研究转向对经济机制的研究
在管理系统中,人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激励的真正任务就是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发掘出更多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使得人的认识与所处的客观世界相协调。以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有着更强的信息优势,掌握企业内部和外界的信息都远远超于企业员工,这可以为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然而这其中也凸显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性,即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员工所能掌握的只是局限性的信息资源,所对应的激励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暂时的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与热情,但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通过对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企业本身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朝着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细节性的完善,让激励机制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利益挂钩。这种朝着经济体制研究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仅是激励理论得以更加时代性的具体体现,更是企业经营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局面的必要途径。经济体制的设计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机制的设置、政府运作机制的设置以及企业制度的设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激励方法的研究就显得不重要,而是要注重结合实际,在确立和完善良好的经济机制的情况下,为激励方法的不断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4.结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激励理论是调动人的情感以及内驱力等的积极性艺术,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进程中,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新进展的研究,不断地根据最新时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激励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能促使激励模式真正地发挥出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堂;作业设计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巧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影视片段来辅助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建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
二、合理科学地安排作业设计
语文的作业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但是传统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显然,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变传统语文作业观意义重大:(1)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富于鲜活性。(2)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富于多样性。作业本身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操作的,但是传统作业多为文字形式出现,局限于书面答题,形式单一。
三、利用图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1)为学生精选可读性强的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利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培养个性化学生,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
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特定的知识,更在于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事个性化的理性思考。
五、恰当使用激励教育
激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语言激励就是通过教师的话语,如,好、对、了不起、你很会思考、你真会读书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肯定、支持等态度。诸多名师也认为语言激励是教育的法宝。榜样激励,就是通过榜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关键词】 公共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F810.42
1. 概述
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体有以下7方面。一,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三,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四,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五,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六,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七,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 该理论在国际上的成功实践
2.1 美国 美国国内收入局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2.2 新加坡 国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标是“税务管理在国际上要居于领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训的、专心工作的税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国家收入局从1992年开始改革进程,将部门式的收入管理改为独立的收入局。独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术的职员。同时,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把没有完整性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为纳税人一站式服务的组织结构。这一新结构减少了以税收为基础的原有机构中存在的功能重复问题。
2.3 韩国 国家税收服务局保证为纳税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税务管理服务。为此采用功能导向型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机构改革,并实施高效、公平的税务管理。同时,采取从外部评价国家税收服务局的绩效等措施。
3. 该理论对完善我国税务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也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很有必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务行政管理改革。
3.1 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 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佘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3.2 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 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环节、岗位、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进~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具体制度,搞好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接,避免错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档”和“真空地带”,建立起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运转顺畅、文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同时,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税收成本观念引入税收政策制定和实际征管工作中。尽快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测算,向社会公开,接收舆论监督,构建科学的衡量税收成本的指标体系。
3.3 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工作实绩 首先,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观念,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更好地体现在为纳税人服务上,实现由传统执法意义上的“执法队”、“审判长”、“检察员”向体现全方位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转变,从而通过优质的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的自觉纳税遵从,创建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环境。其次,创新服务载体。对现有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纳税人质量认证、开业登记、注销、税种划分及税款入库的纳税服务外部平台和热线咨询、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转及税务稽查统一的纳税服务内部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手段的新突破。
3.4 实施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一方面,根据注重结果、灵活性和激励的原则,在公务员招聘、工资、培训、晋升和解聘等方面,设计强有力的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使税务人员的行为与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统一协调起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增强能级的激励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行政管理环境的培育,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培育人,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有特色的行政文化氛围,推动行政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成本,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注:本文所论及的成本仅指生产成本,而非任意的成本类别。)。成本作为范畴,是指为获得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生产性耗费。这种耗费既同生产力相联系,也同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前者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效益目标,后者则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利益目标。
1.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撇开成本的社会形式,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耗费,反映着生产者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量产品的物质技术关系。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其量的大小则由这一物质技术关系所规定。这一物质技术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二是指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越合理,生产要素向产品的转换效率越高,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的产出就越多,或者说单位产出耗用的生产要素越少,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产品售价既定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就越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再生产活动,为使再生产活动持续进行,必须使消耗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偿,补偿的尺度同样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人们只有不断地完善与优化这一物质技术关系,逐渐降低维持再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补偿量,才能不断地增加净产出,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满足。
2.成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成本不仅仅与经济效益相关,也同经济利益相关。这是因为成本作为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所发生的生产耗费,不仅反映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一,成本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成本作为生产耗费及其补偿的尺度,总是与特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体不同,成本构成、也会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成本价格观点[1],由于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中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部分,不需资本家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是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亦即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与劳动力工资V两个组成部分。而在小商品生产者看来,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仅指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则不在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之列。可见,生产关系不同,生产要素耗费与补偿的主体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就不同,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不同。
第二,成本构成体现着一定的分配关系。比如,包含在成本中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项目,就是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生产经营者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费用支出,也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缩减补贴与津贴、裁减人员等形式压低成本费用水平。前者体现着人与关系的优化,后者则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第三,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其大小必然会对生产者的净产出量发生,进而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影响。在总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净产出量的大小无疑由补偿成本量的大小来规定。这样,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比如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国家以所得税形式参与生产者的经营成果的分配时,生产经营者人为地少计补偿成本,虚增净产品,以夸大业绩,或生产资料所有者人为地多计补偿成本,虚减净产出,以降低税负的行为便可能发生。为形成合理的经济利益格局而进行的成本管理,显然不属于效益管理的范畴,而属于利益管理的范畴。
综上所述,成本作为经济范畴,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效率水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相应,成本管理也必然包含两个方面,即成本的效益管理方面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方面。
二、确认成本管理两个方面的意义与实践意义
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将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区别开来,无论是对构建的成本管科体系,还是对加强成本的实际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架构科学的成本管理学科体系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成本管理学和成本学均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归结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如,作为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指定用书的《成本会计》,对成本会计的任务做了如下阐述:“成本会计不可能全面地实现经营者管理各个方面的要求,而只能在成本会计对象和职能的范围内,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笔者认为,这种把成本管理仅仅归结为效益管理,而忽视成本管理与利益管理联系的成本管理理论,既不能如实地反映成本管理实际,也不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成本管理的功能与充分地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如果只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的联系,而不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的联系,下列就难以得到清楚的解释。如,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发生企业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国家治理成本作假有何必要?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就应该是一种企业行为,为什么国家还要规定成本范围和制定相关的核算原则?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形成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两大不同的成本核算体系?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仅仅归结为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理论观点的缺陷。要想构建使成本管理实际得到全面的理解和使成本管理实践得到正确指导的、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无疑必须以对成本管理的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的认识为基础。正是因为成本在反映着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成本管理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化的目标,才有国家规定成本范围,分别进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
基于对成本管理两个方面-效益管理与利益管理的认识,笔者认为,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一是阐明成本与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的关系,架构内涵效益成本管理子系统与利益成本管理子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二是阐明各成本管理子系统的管理主体、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技能与、管理环境等;三是阐明成本的效益管理子系统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子系统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四是阐明成本管理系统产生与的。
2.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于正确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全方位地加强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全面认识成本管理工作,科学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
如前所述,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谈到成本管理时,一般都将成本管理的目的归结为降低耗费,提高经济效益。依据成本管理“两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上述认识从理论上看是片面的,从实践上看是有害的。之所以说是片面的,是因为这种认识只看到了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相关的一面,却忽视了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相关的一面,事实上,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大量地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问题。之所以说是有害的,是因为这种认识片面强调成本的效益管理,却忽视成本的利益管理,致使在实践中或者以成本的效益管理取代成本的利益管理,或者将成本的利益管理误认为是成本的效益管理,从而大大削弱了成本的利益管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只有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全面地把握成本管理系统,才会有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工作。
第二,有助于科学地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当我们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去全面地观察和成本管理时,便会发现,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无论是就管理的主体而言,还是就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内容而言,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就管理主体而言,由于进行成本的效益管理在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无例外都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所以成本效益管理的主体必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职能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成本的利益管理,主要在于维护各相关利益者的正当利益,确保成本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发生以虚增或虚减成本为手段谋取不正当、非法利益的行为。在企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这一成本的利益管理主体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只有通过政府制定有关法规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监督企业行为,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相对政府这一管理主体,企业无疑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就管理原则而言,成本的效益管理,遵循的是相关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成本管理的内容、成本核算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应与降低、控制成本的目标相关,或对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产生。灵活性原则,是指成本的构成、程序和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与变动性。成本的利益管理原则主要体现为利益成本的核算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反映经济业务完成的凭证为依据,以保证成本的真实可靠;规范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有关法规、准则为准绳,不得随意更改与变动;稳定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必须相对固定,避免由于轻易变动成本的计算方法与程序而侵害某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3].就管理内容而言,效益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规划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利益成本管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地界定成本范围;二是科学地制定与严格执行成本确认、计量的有关原则,防范会计作假行为的发生;三是严密监督成本确认、计量行为,严格审核成本确认、计量结果。
总之,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在管理主体、管理原则、管理内容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差异,不弄清这些差异,笼统地谈加强成本管理,显然无法使加强成本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富有成效。必须从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去认识与探究成本管理工作,唯如此,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并使成本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关键词:物业管理;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一、 物业服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首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未雨绸缪可以说是生存必备的技能,对物业管理企业也当然是一样。全面预算管理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一种先进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规划”和“控制”两大部分。若无规则,则无控制的依据,而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指按照企业决策方案,确定企业各项活动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中,预算编制则是全面预算的重要一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作为评价业绩的标准,在管理上有时比实际结果更受重视。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先进性,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内部规范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物业管理公司推出这样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机制也能起到协调公司经营,通过预算目标,编制,汇总和审查,执行和调整,评价和评估的分解作用,从而起到协调效果,为公司的规划和发展公司业务和提高公司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再次,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部门的实施,可以起到很好的员工绩效的激励作用,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分解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实施,控制到最终的具体实现,从而推动员工和部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同时员工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待遇水平。此外,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高物业管理公司一直都面临的预算死板问题,是预算变得简单、方便和客观性。
二、 物业服务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预算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的原则。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将根据公司的情况来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发展战略,结合公司目前的情况,制定了企业年度预算、季度预算、甚至是月预算。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分并开发适合自己的预算。 2.综合平衡的原则。这需要处理每个部门的局部和整体以及全面的预算平衡之间的关系。 3.全部成本的原则。将各部门预算管理费收入统一算到他们的成本中去。 4.重点支出项目重点控制原则。要想企业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对企业当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培养,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要着重控制,不可随便的进行更改。①
预算编制步骤:1.审查平衡。财务管理部会和其他的有关部门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各个单位的预算进行审查(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复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出适合的平衡建议,而且企业还要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度工作目标可以作为各个部门预算的修正依据。 2.批准。通过预算各部门(财务部、工程部、物业部、市场部和保安部)进行分析整理,企业的财务部门才能上报公司上级进行审议,报道给管理层。 3.发出的执行。企业年度预算提交管理层审批,然后去下发到各部门,分解落实到财务部门后执行。
三、物业管理企业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全面预算意识不足
物业管理公司目前所缺乏的预算意识,要么是预算目标单一。②因为大部分财务管理业务仍处于过渡阶段,很多企业仍然不熟悉该系统是比较全面的预算管理系统,比如全面预算管理,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优势,协调公司,激励绩效改进等,都还是一知半解,更何况引入这种制度呢?另外有一些物业管理公司思想比较局限,并不认为物业全面预算是必要的,所以对此也就抱着一拖再拖的态度,觉得只要国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全面预算他就没有必要引进这种管理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委就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在市场化的物业管理的背景下,提升水平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1.预算目标单一,编制的预算没有成为实施战略目标的手段
目前,国内企业仍普遍使用传统的预算系统,无论是在预算编制,设计,实施,控制,都是基于一个个单一的目标预算为导向,如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反映成本控制,反映现金流量的现金流量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编制等。尽管有这些预算的编制也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因为公司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可以说是利润最大化,反映在预算上则是预算指标体系的策略的成功。因此,各种预算准备阶段的设计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有战略导向的建立全面预算框架则是很复杂的。
2.缺乏有效的预算沟通,全面预算编制行为受局限
我国企业的财务预算的执行主要反映在最终监督和考核状况上,再加上很多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预算框架,从而导致“财政预算完全所有的“错觉预算。有些公司是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沟通,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过于严格的划分使双方很难直接沟通和理解。并且使用相互理解而非用专业术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导致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不知道在财务管理方面怎么执行预算。这种情况下全面预算的编制是极为不利的,将显著降低预算编制的效率,不能满足企业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
3.编制方法不灵活,编制的预算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观性
编制预算方法对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提高预算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的预算编制方法,常用的为企业增量法或削减法,因为递增或递减的预算编制简单方便,也给预算确定讨价还价留下空间的行为,同时也认识到历史水平的合理性。然而,较少的因素来考虑预算递增或递减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反映瞬息万变的经营管理活动,再加上自己的预报的局限性,它们容易导致预算编制出与实际操作效果相违背,预算的实际效果就会相对窘迫,难以发挥预算的激励作用。
(三) 全面预算考核不足
主要体现在预算缺乏专门人员以及预算程序不一致的标准上。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目前还没有相关部门正在做指导全面预算并介绍其特殊性,缺少充分的预算,包括与评估收入的预算、物业管理费用的预算、预算期间、物资采购预算成本和固定资产预算。内容是相当繁琐的,它必然导致预算评估阶段的短缺。
结论
物业管理企业在做好预算方面是必要的。上述全面预算的介绍,包括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的内容,预算编制的编辑程序以及预算的理论动机理论,都是需要综合考虑并遵循精确的原则的。全面预算编制与使用需要各企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深刻领会全面预算的理念,通过实施科学的预算编制模式给企业带来成功。相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引入并在此推动下可以很好、更快的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作者单位:北京捷利物业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关晶:《物业管理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10期
[2]孙言明:《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问题及对策研究》,《财经纵横》,2011年第4期
[3]陈洪:《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第11期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