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0:14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教育心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表1显示了培训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多数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仍然比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时间、随地吐痰的行为习惯现状上存在性别差异(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要好于男学员。
2饮食习惯
表2表明,培训学员整体饮食情况较好,表现出了较合理的饮食观念。18.1%的学员饮食缺乏规律性,女学员的饮食规律好于男学员(χ2=49.65,P<0.01)。11.9%的学员经常“高盐饮食”、16.4%的学员经常“高脂饮食”。
3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5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6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和6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7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
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7.1饮食方面
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7.2烟酒行为
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7.3睡眠状况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74体育活动
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首选“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7.5业余时间支配
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8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8.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全面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8.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
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全面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8.3自我健康教育
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9结论
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可行性
1999年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纽约)第一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在任何社会,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学生向社会提供一个特定的医疗服务做准备。因此,它要求全世界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机构、过程和产品应该具有一个高度的统一。核心的医学教育由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所组成,它包括生物医学、为科学、社会科学、一般临床技能、临床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医学伦理等,这些因素是培养高层次专业医生的必要条件。围绕这一标准,医疗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更应重视对全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实践证明,医学临床水平的提升是基本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主要源于多学科不断的交叉融合。因此,以长学制临床专业为突破口,努力创造与继续教育平台相支持的临床八年制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医学教育,同时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追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医学院校试办八年医学教育,这将有利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引进优秀的报考医学专业人才,以满足医疗精英教育的需求。目前,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余年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医学院校之间科目和学术的交流,弥补了单科性人才培训院校的不足,为高层次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国外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大型模型: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本科入学制度,即4+4+3模式(四年预科学位,四年医学专业学位,3年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2+4+2(或+4)模式(两年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四年医学本科教育,2~4年全科或专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和学位论文阶段)。其共同特点是把临床博士培养作为执业医师的基本条件。此外,日本的医疗系统是6年医疗+4年大学。相对而言,我国的医学精英培养依然是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医学教育结构的缺陷导致了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的基础知识较弱,人才与工作岗位脱轨现象突出。
二、医学八年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原林惠著副局长和医学界八位院士在探讨中就曾经指出了我国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是走“五或八年的道路”,即五年主要是培养通用型人才,八年主要是培养一些高层次人才。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根据我国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目前制度及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逐步扩大长学制医学教育。八年的医学教育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较,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昂贵的培训成本、训练周期长、社会要求高等特点。目前,中国八年医学教育仍然是在“试点”的探索阶段。截至2012年底,有超过10所大学被我国教育部批准进行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国内外医学专业的八年制规模都还比较小。据调查,目前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招生超过200人外,其他大学的招生人数都控制在100人以内。可见,所有八年制医学教育都把其划为精英教育的范畴,立足于“精品人才”的培养,开展“精英”教育。确保八年制医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长学制医学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八年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种核心能力,包括沟通技巧、基本医疗科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了解医疗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能力、使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衔接。现实中医学课程仍然继续使用分学科教学,把其作为一个单一主题的形式设置,这虽然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但随着医学院校分科的不断细化,课程种类的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负担重,缺乏充分认知和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自学时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利于人才长期的发展,只可以说培养出了一些自主学习能力比本科更强一些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但距离高质量、具有良好潜力的复杂临床医学人才的标准还有很远。因为医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在医疗实践训练出来的,不是在课堂培训出来的。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1.1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作为大型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优质高效的医院管理是华西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完善民主、科学管理及监督保障制度前提下,力求创造一个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富于质量效率和创意进取的工作环境。全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人力资源部统筹监控,护理部、医务部、毕业后教育部、临床技能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口管理,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建设及人员岗位特点负责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课程的设计、编排、组织、实施以及总结评估;并设有学科组长和科室秘书负责协调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公共事业发展部及相关科室负责申报组织大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开展与上级继续医学教育机构联络、交流和协作。多部门管理与临床科室的通力协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华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对内与全院员工培训体系有机结合,项目及课程涵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培训、职业安全防护、感染管理控制及各种专业技能讲座与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医疗单位,医院对外也积极承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自2006年以来医院共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306项,接收培训人数2万余人,培训项目涉及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个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促进了国家之间、省市之间、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也搭建了院内与院外高水平医疗单位良好合作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流的教学型医院,华西医院的继续医学项目也为地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进修平台。
1.3设立专项基金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华西医院成立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国内外进修、参会和交流学习,与国(境)外先进医疗卫生单位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该基金赴国(境)外高水平医疗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达30余人次;跨学科组建专业小组团体出访学习专项技术达3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会议发言或壁报交流人数达100余人次。华西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数10所国际知名临床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对方院校进修学习,并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信息及实践技术,为在我院开展更先进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学等各方面都积极肯定了我院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所达到的力度,其结果却是促使了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跟上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1.4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硕果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疗科研单位,华西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6以来医院共发表SCI论文总数3546篇;国家级科研项目项、省市级科研项目项,发明专利项。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已经连续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学术得分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满分。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后在欧美各地开展。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并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成熟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作为我们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灯。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计划鼓励临床医师通过关注每天能从日常学习中学习一些只是来调控他们的继续医学教育。在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分成2类。一类活动包括正式教育计划、杂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国医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及医师资格考试等;二类活动包括向同行请教、综述、小组讨论、参加杂志俱乐部、参加教学、撰写文章等。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部门,我们应该思考出适合教学型科研型医疗单位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让员工的在职提升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驱动能源。
2.2学分制形式化从近几年的现状来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学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医院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及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价值。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获得25个继续教育学分,部分人员单纯为了“挣学分”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而导致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耽误临床工作时间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
2.3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从近几年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分析,医、教、研主系列人员的达标率超过90%,而其他专业岗位人员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如低年资聘用制护理与医技人员,此部分人员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院外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若强行要求此部分人与高年资医护人员达到同一学分标准,则易打乱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降低临床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人员盲目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医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不同的年资分类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标准,应循序渐进,摈弃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使在职员工学习到先进的学科发展信息、扩宽眼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解剖学作为医学一门基础形态学科,既是其它医学基础课的基础,又是其他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我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自2000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从“大系解(108学时),小局解(72学时)”到“小系解(72学时),大局解(108学时)”;局解教学从传统的“两段教学法”(先理论后实习的单一形式)到“三段教学法”(理论教学、尸体解剖、学习报告);教学活动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教材)、自剖(尸体)、自查(标本)、自结(总结)、自讲(演讲)”的“五自”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①自读教材。针对以前操作全身各部,学生终日埋头操作、疲于应付,而对各局部的知识缺乏系统全面了解的不足,改为“局部-全面”的方法,使学生将精力投入一个局部。学生开始解剖操作之前按尸体部位进行分组,每组约6个学生,通过理论课学习、看操作录像,每组同学对自己操作部分有所了解后,自读教材,写出操作预案。②自剖尸体。学生在自读教材、写操作预案的基础上进行尸体解剖(从理论到实践)。在解剖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分为主刀、助手、理论指导。主刀、助手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指导告知操作者需寻找结构及其部位,轮流担任。③自查标本。学生每一次分组操作后,进行交叉观察讲解,每组操作同学结合本组操作标本结果向全室同学讲解、示教所操作内容。④自我总结。操作完成后,要求学生针对所操作局部写出总结报告(从实践又回到理论),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⑤自讲心得。学生在自读、自剖、自查、自结完成后,教员结合临床针对每个局部给出7~8个思考题,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个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自制幻灯片,上讲台演讲,演讲完后学生、教师共同评议。
2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1]。学生在大学以前的学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都是老师“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这容易把学生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背书工具”,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医学生的学校基础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铺路石,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学会“渔”,而非得到“鱼”。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自读教材,教会学生“看书”,为学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尸体操作学生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发出来。在操作过程中的明确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交叉示教过程中,老师也只是学生讲解的参与者,这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学习报告演讲贯彻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PBL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提炼知识, 获得信息的能力, 又明显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
通过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教材)、自剖(尸体)、自查(标本)、自结(总结)、自讲(演讲)”的“五自”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解剖学教学实现了学生被鼓励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具有自学、创新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头脑和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涂师平,林章雅,杨立勇.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78-80.
【关键词】微信 移动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22-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正在被迅速发展和推广。同时,伴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悄然而生。
一 当移动学习遇到微信
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借助于移动学习设备和无线网络通信收取信息,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且在遇到问题时,随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协作,进而实现自身知识构建的过程。
目前,有调查显示,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已达到100%,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占84.9%,93%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智能手机已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
在硬件具备的同时,一种新的APP也在最近几年迅速走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信。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能即时对讲。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学习方式影响下,笔者在我校2014级新生两个班中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二 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我校2014级学生所使用教材为王海啸、余渭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册书有8个单元,每周课时为2学时,教学计划要求每学期完成1册书。在任务重、课时少的情况下,要想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所教授两个班所有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两个班人数分别为38人和39人),于是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借助微信实践了一次大学英语课堂的移动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班级微信群,把班上所有学生包括老师加为群成员。
第二,《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单元都有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而且时间长、语速快,于是我通过几次转换把教材附带光盘上的音像资料通过微信发送到朋友圈,根据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行自学,课堂上进行检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第三,通过微信将教学的视频短片、教学幻灯片或片段短信,在每一堂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提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很快进入角色。
第四,每周固定两个时段在微信上召开英语主题班会,针对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平时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发微信,老师上网看到问题时能尽快给予回答。
第五,每节课我都要求有几名学生做小演讲,学生演讲时我用手机给学生拍摄视频,利用微信将这些视频发给学生,视频的主人通过课后看视频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通过再次观看来“找毛病”,这样学生通过微信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讨论、自查自纠。通过微信讨论,学生之间可以在互动中互相借鉴,在娱乐中学习和改正,这一过程轻松快乐,学生也对各种错误有了深刻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现在网上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多如牛毛,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我筛选之后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有益的、有趣的……通过微信发送给他们用于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微信上分享他们发现的好的学习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第七,利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布置英语作业和练习,同时教师也可通过一键分享向学生分享优秀的作文范文,督促学生进行英语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次,教师通过微信平台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将批改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实现英语教学的方便快捷化。
第八,利用微信对部分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九,教师通过与学生在微信平台的交流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听取学生的有关建议,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 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之利
1.微信丰富了大学英语课的内容,实现了课堂内容的有效扩展
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互动性强、高开放性等特点,使英语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只要登录微信客户端,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常规的上课模式和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吸收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其次,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如果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有疑问时,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随时取得联系,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以即时通话、视频聊天、图片、文字等形式发给学生,及时答难解疑,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若有相同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发功能或形成群聊,将课堂上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彻底解决。
2.利用微信实现积极的教学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是以师生的相互活动为核心,从而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对话和相互交往。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采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难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建议教师走下讲台,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生活上做学生的益友。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受心理压力影响,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使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老师很难走下讲台,进入到学生中间更是很难真正实施。微信的出现,就提供了老师走入学生中间的途径。微信将师生互动拓展到课堂以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利用微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信是一个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免费应用程序,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信的多功能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时消息管理
对指定群(如某班级学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消息,实现消息的批量推送。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视频、课堂活动的提前准备、课件下载地址等消息的批量推送。
5.利用微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我校自2002年以来施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这导致了英语课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系院和班级,同学之间,尤其是新生之间十分陌生。利用微信开展英语教学,为学生群聊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四 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坚持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但微信教学仍难以全面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微信教学为辅,适当监督学生行为,避免微信教学偏离学习主题。同时,需加强引导和管理,防止过度依赖。
2.客观正确地对移动学习进行评价
利用微信开展英语教学,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为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英语学习提供了便捷渠道,提高了英语教学的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利用微信进行移动学习的自由性,致使教师对一些自律性较弱的学生鞭长莫及。因此,教师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移动学习的事实和评价,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态、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移动学习方式和习惯。逐步引导学生的移动学习,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移动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借助微信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
五 结束语
微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借助微信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让师生受益匪浅。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利与弊,如果能取之长避之短,正确地利用微信,必将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架设一座新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徐浩主编.2013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纪家涛、韩庆奇、刘安安等.论微信在动物外科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
[3]张冠鑫、刘小鸿、韩林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胸心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1)
2009年,卫生部立项“十二五”八年制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的编写工作,并将生物信息学列为八年制医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件大事,一方面体现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全面发展、提高理工科理论水平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生物信息学理论已经深入到生物医学科研和实际应用层面,理论生物医学研究已经被国内院校所接受,成为生物医学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非常明显的理工科特性,即在有良好的生物医学背景下,注重数学思维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于我们目前以医学专业学习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产生一定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基础上,完成生物信息学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科研、临床中应用生物信息学的能力,形成理工科处理医学问题的思维,是目前在八年制学生中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笔者作为主讲教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了两轮八年制生物信息学教学任务,通过教学过程、课后调研及考试分析,总结了八年制学生对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一些认识和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在这里共同探讨,以便于推进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工作,培养更高理论和实践层次的医学人才。
一、授课对象
课程面向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93人、基础医学八年制(基地班)学生60人,学生入学录取分数高于生源地重本线50分以上。开课时两个专业的学生均处于大学三年级,已经学完高数、计算机基础等理工基础课,分子生物、细胞生物等生物学基础课,以及组胚、生理等医学基础课,开课学期同时学习遗传、免疫、病理和药理学课程;部分学生参加PBL教学,已经完成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的知识学习。
二、教材和课程内容选择
面向两个轨道分别开展《医学信息分析方法》(36学时)和《生物信息学概论》(56学时)两门课程。两个轨道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2010年第一版为主讲教材[2],结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特点,采取教师自主选择内容的方式讲授。
在临床专业中以疾病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中心,专题式讲解疾病分析相关资源、研究策略和常用软件工具。36学时的《医学信息分析方法》讲授疾病数据资源和系统理论、遗传多态与疾病定位、转录调控信息学与复杂疾病分析、miRNA表达与疾病分类、疾病状态表观遗传改变,及测序技术与疾病研究进展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4学时理论课程和2学时上机实践。理论课程强调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设计思想和分析理念,实践课程以疾病为中心,由教师指引,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设计、数据下载到结果分析的全程化信息学实践。
在基础专业中强调生物医学研究数据资源、计算生物医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手段,系统讲解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讲授内容涉及序列数据资源与分析方法、分子进化、基因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组学信息学、网络系统生物学、遗传和表观遗传计算分析、疾病的计算系统生物学等较全面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理论,要求学生能够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贯穿理工科分析思维,不仅能熟练运用相应的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还能对生物信息学方法理论有一定了解,熟悉不同方法的扩展性应用。理论和实践课基本按照2比1分配,实践课程根据内容需要选取生物学或医学问题进行全程模拟实验。
三、考试形式和分析
现阶段,两个八年制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学以必修考查课形式进行,采取开卷考试、实验报告和标书设计三种考核方式,以便于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对生物信息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情况。
开卷考试试题均为主观题,其中理论基础题考查概念、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经典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过的或书本上的知识基础上,联系生物医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相应的方法解决特定的问题;思维拓展题给定学生主题词,由学生进行以生物信息学方法为工具的课题流程设计。考试结果表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基本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并具备初步运用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考试也反映出,大学三年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局限性,不能够完全把握课题设计过程的创新性和可靠性原则。
实践能力考查主要通过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报告要写明研究问题名称、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和结果分析讨论。通过实验报告的提交,学生基本能够就相应的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进行一般性软件分析,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知识面内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符合问题要求的结论。
标书设计作为课后实践,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设计。设计内容可以为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进行生物医学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原先具备的生物医学知识总结,发现有意义的生物医学问题,设计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创新性的,部分课题还有较好的可行性。很多标书设计也暴露出在三年级开展生物信息学时,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还比较欠缺,有时候不能很好的发现具有医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也比较难于理解生物信息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四、学生反馈和教学心得
通过课堂互动、课程临近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生物信息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及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强度大
学生们普遍反映生物信息学与他们学习的其他课程不一样,生物医学课程偏向于文科性质,主要靠记忆,而生物信息学理科特性很强,需要深入理解分析。另外学生的数理知识有限,感到有些算法比较难,根本听不懂。
2、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许多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切感受到生物信息学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将有很大帮助,但是课时太少,不能够在现有课时下理解全部理论。
3、实践课时少,计算机能力薄弱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生物信息学需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现有的实践课程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众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只有感性认识。另外大家在实践中也感觉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很有限,在高通量数据处理面前力不从心,影响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4、课程开课偏早,背景知识不全
很多学生反映三年级时,八年制学生还没有进行统计学、临床各学科的培养,知识背景不足,很难理解生物信息学中重要的算法公式,也很难对医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学生们的反馈基本上反映出他们在学习生物信息学时所遇到的困难。笔者所在教研室教师(包括多名规划教材的参编者)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向学校申请①增加理论课课时,分别由24和36增加为28和44学时;②增加实践课课时,分别由12和20增加20和28学时;③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减少不必要的数学理论推导,提请学校为八年制学生增设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编程课程。
生物信息学的理工科特性决定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开展的难度。虽然医学院校学生课业重、训练强度大,但是现代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告诉我们,生物信息学必然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处于关键地位[3]。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更为全面的贯彻以疾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理工医结合的现代化医学人才是生物信息教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这些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在新版《生物信息学》出版时得到进一步体现。
参考文献
[1] Wei Liping and Yu Jun; Bioinformatics in China: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8, 4(4): e1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