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7 09:30:13

序论:在您撰写道德素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道德素质教育

第1篇

一、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是由许许多多教师个体所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党和国家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学问、教研的态度上。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越短,教师的道德素质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书面上规定的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道德规范、准则全部内化。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5%的老师都回答自己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完全内化。而教师所从事的却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势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二、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一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尊师爱生”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爱生”,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不会故意造谣和中伤学生,特别是不会拿刺耳的话语来挖苦、讽刺“差生”,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公开学生个人的隐私。总有办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出现的混乱状态能有效的制止。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等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时,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不会轻易地发大火,乱骂人。进入教室时总是衣着整洁、体态端庄、面带笑容面向所有学生。始终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做学生的好榜样。如许多特级教师在治理“乱班”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高的体现。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强调自己的尊严,在“尊师爱生”的问题上首先考虑“尊师”,要求学生无条件地遵从自己,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至理名言”,作为学生必须“铭记在心”。有时会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说出某学生的个人隐私,甚至取笑作乐。对“好生”百依百顺,而对“差生”任意挖苦讽刺。上课时经常没有好方法维持良好教学秩序,随意骂人,动不动气走不上课,或者随意叫学生站在讲台、门口,或者罚抄、罚写等。上课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方面只顾“好生”,不管“差生”,对待学生因人而异。进入教室时总是怒气冲冲,面露不悦。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对立面上,甚至憎恨学生没能弥补自己的无能。如近期报刊杂志上披露的许多校园恶性事件的肇事者-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低的体现。

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课堂氛围。而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容易与全班学生持对抗情绪,或者教师被貌视,班级乱哄哄。建立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紧张的或者乱哄哄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氛围则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家长的态度上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学生法律上的监护人。因此,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事关重大。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会认为家长如果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为维护这种健康的伙伴关系,对家庭信息保密(对家庭隐私权的尊重),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不会利用职务关系向学生家长谋取私利。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认为家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与管理权力的延伸,经常喜欢向家长告状,希望家长帮自己对付学生。对学生的批评常常转嫁到家长头上,指责家长没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不尊重学生的家庭隐私权,有意或无意向其他学生讲述某学生的不良家庭情况。有时会暗示地向家长索取某些好处,对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学生有意刁难。

四、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与同事的相处上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紧密团结的教师团体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总是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对同事取得的成绩由衷地表示祝贺,在业务上和修养上能取长补短。对于同事的表现和有关工作的批评在其当面而非私下进行。承认自己在教学、教研上的不足,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或受到一点批评都能坦然处之。能承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意帮助同事,把同组的教师视作家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总是面前一套,背后一套,领导面前一套,普通教师面前又是另一套。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搞得同事相互猜忌、心烦意乱。不能正确地对待同行的评价,爱听好话,烦听批评。对取得一点小成绩喜不自禁,对几句批评耿耿于怀。经常推卸教师应承担的责任,遇事总喜欢指责别人,不去反省自己。对同事取得成绩冷言冷语、不屑一顾,对同事遇到困难幸灾乐祸,麻木不仁。

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组成一个紧密的教师团体,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而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只能组成离散的教师团体,不断地“窝里斗”内耗着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使教学质量下降,纪律涣散,教风、学风、校风变得较差。

五、教师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教研、教学的态度上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教师才能永葆青春,与学生保持较近的距离。当年龄逐渐增大时,不会被学生所讨厌,被教育所淘汰。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奉献全部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研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灵感,经常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不断地撰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善于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有新鲜感。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不思上进,经常在麻将桌上、扑克牌上、游戏机上消磨时光。对教研、教学不求甚解,一年复一年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喜欢撰写论文,不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也不愿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上课马马虎虎,有时噜噜苏苏,学生越听越厌烦,还老是埋怨学生不肯好好学习,埋怨学生笨。

第2篇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德的教育与传播,特别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伦理观以其稳定的形态积淀为公众的文化心理与个人信念。其“和、仁、礼、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渐渐地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而加以践行,所以多少年来,从家庭的朴素教育到学校的正规教育再到社会的世俗教育,无不以这种道德文化来进行传播。因此,并不是人们的头脑中没有道德认知体系,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各种与他们的道德认知标准不相符合的社会现象渐渐使人们的道德情感出现了倾斜,在价值判断与情感认同上发生了变化,使得功利当先、拜金主义、唯我独尊的幼虫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寄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淡化,对真、善、美的歪曲,对情与义的淡薄,这就是“不信其师难得信其道”的道德情感在作怪。可见,公民道德素质低下,不是缺失在道德认知上,而是缺失在道德情感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重新解读道德素质教育。

一、对道德素质教育的朴素解读

何谓道德素质教育,多少年来,人们对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由于道德素质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所以,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由提高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来构成的。这是对道德素质教育的普遍理解,这里,笔者想从通俗的角度对素质教育做出诠释。

1.架构“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质教育之起点

中国古话讲“天理人心”,其中的天理讲的是一种做人的规范与准则,它是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原则与做人处事准则,这种价值原则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得益于儒家经典文化的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儒家胸怀天下、积极入世的精神宣言,它奠定了“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基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志当存高远”,“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下学而上达”,“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等是对个人自身修养之说,这种儒家伦理道德构架的合理性,生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理”之说。它也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支点,失去天理就意味着人蜕变为禽兽,就意味着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体系的全面崩溃。所以道德素质教育应建构适合社会各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有现实意义的能够深入于人心的通俗的易于操作的规范,让人们的心目中留存一份作为文明人的安身、立命、生存的规则。

2.唤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

老百姓爱讲一句话,“拍拍胸脯问问良心”,说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要凭良心。何谓良心,良心就是在履行应尽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教育,从而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积淀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养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了个人的道德认知体系,所以人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都在潜移默化地遵循着这样一种稳定的价值规范,如果这种价值体系是高尚的、合情理的,那么他们就是在按“天理”行事。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心中的合乎道德标准的规则行事,违背了自己的良心的话,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内疚感、惭愧感、负罪感,在生理上就会出现不愉快的体验;如果他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便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心怀会舒畅,这样的一种人便是有道德良知的人,是真正的具有人性的人。

一个人的良知来自于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是一种长期学习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正是在这种良心的影响下,才必然派生出热心、责任心和专业心。大家知晓的老字号药店同仁堂有一句名言叫做“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良知。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在实施某项政策时遇到困难,他的秘书建议他更换另一种方案,他叹口气说:“我的上司不允许”,秘书大惊,说道,“美国总统还有上司?那你的上司是谁?”威尔逊答道“我的良心”。我们在实施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的不是说教、训导,而是要从灵魂深处激发他的情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产生美好的道德体验,并付诸于道德实践。

3.激活善根是道德素质教育之终极目标

道德教育是以激发人性向善为目的的,它力图引导受教育者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光明、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导人的心灵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深切的体认,引导人生对世俗功利和有限物的超越,唤醒、弘扬和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光明的期待。概而言之,就是要激活自身美好的“善根”,发掘人的潜能中积极美好的善良因素。常有善念,是使人们弃恶扬善的情感和善的意志变为行为的重要保障,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至高点。善念支配人们的行为,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善念也是善行的向导,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况,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情感与意识,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的内趋力。一个人或善或恶,都是不断积累和不断变化的,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就应是一项长期的、具体的、细致的工作,其本质在于使人“积善成德”。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信念对于人的思维趋向、人格追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善念也来源于“无邪”的心理自觉,只有善念生,才能德行正,一句问候、一个搀扶、一点理解均使人具有了人的品格而变得高贵而富有人格的魅力。

二、道德素质教育应从文化伦理教育做起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以及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而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无论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还是世界文化,都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质,尤其是民族经典文化,它是历经漫长的岁月和时光的淘洗,不断凝聚结晶而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命内核。经典文化对人的长期熏陶,最终会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正如植物必须扎根于土壤一样,人也必须扎根于文化。

通过经典文化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吮吸传统精华,滋养心怀品德,形成他们独特的“天理”规范,使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心地趋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生命渗透出某种深度,维护人之光辉、提升人之品质、造就人之才能。

借鉴西方文化,迎接世界范围的八面来风,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与世界文化进行全面的交流,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吸纳融合到我们的道德规范中来,以形成更为完善和充实的道德价值体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素质教育必须将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有机交融,形成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和伦理准则,为人之天理良心造就一片广阔的文化海洋。

第3篇

关键词:道德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新时期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道德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历来是人们提倡的主题与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时候,往往将其道德水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被宣传的沸沸扬扬。尤其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每个学生工作者广泛思考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剖析,可以发现道德素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层面。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本应在道德层面具有较高的水准,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一、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末和90初,其所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使得“80后”、“90后”成为了时下特殊的群体。追求时尚、突出自我、自私且自傲等成了这部分群体的突出特点。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共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懂得尊重他人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尊重他人与被人尊重是第四个层面的需求(较高层次)。古往今来,尊重他人与被人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个层面,是互相依托、缺一不可的。若是强调哪一个更重要,学会尊重他人是被人尊重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层面,一些高校大学生似乎不懂得尊重他人,骨子里总有种过度自傲、过度自以为是的倾向。当我们向社会呼吁“尊师重教”的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老师?简单打一个招呼、一句问候似乎在一些学生口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麻木、牢骚、抱怨。于是在某些情况下,老师们会怀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怎么会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在高校,尤其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比例越高。特别是在一些即将毕业的班级中,认真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在乎、无所谓、不理会。面对即将踏入社会的这部分学生,不得不令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新时期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其家庭里独自享受万般宠爱,从而导致其性格中自私的成分多了一些,出现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体现在不懂得与他人分享,性格孤傲,自以为是。很多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理解,以自我意识为主导,认为希望它如何、就应该如何,而现实往往与其想象背道而驰。所以,有些学生变得牢骚满腹,有些学生脱离群体。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只会让一部分学生偏离主流,不懂得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享。

(三)缺乏责任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然而现实却不完全如此,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甚至连最基本的责任感都不具备。如有些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很少,导致多门考试不及格,依据有关标准,由于学分不能满足最低要求,面临被退学的问题。而学生本人似乎对此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将责任推给学校,似乎其不努力学习是学校的责任,是辅导员的过失。这类学生群体,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不懂得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最基本的道理。

对自己负责只是责任感的最底层,若无法对自己负责,基本就谈不上对其父母负责,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负责,对民族振兴负责了。

(四)审美观有缺失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也体现在审美观的缺失上。当今世界,讯息、传媒高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融汇,影响了一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对美丑的分辨上,一些学生也丧失了标准。唯金钱论、唯权利论,使得一部分学生摒弃了传统的如依靠自力更生寻求发展,依赖自我进步寻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美德。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从基本的外在美,如穿着得体、举止文雅,到内在的心灵美,如勇于追求美好的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办法。

(一)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毋庸置疑,素质教育是各个高校都在大谈、特谈的焦点。学历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再高的学历,若道德素质不及格,也是人才培养的失败;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学生的成绩再好,若道德素质有缺失,也是人才培养的遗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心。一切的工作要从如何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开始。

(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与个别教育者本身有问题是分不开的。高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无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思政管理中,要擅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认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言行。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新时期,很多人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那已经过时、已经没有听众了。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永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美德,也要永远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在这个时代过时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天地君亲师,尊重老师永远不过时。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过时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理应成为社会的栋梁,理应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然而若不具有责任心,则民族兴衰,又怎能寄予此类人身上?传统文化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过时吗?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从这三句话中完全可以找到答案。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在新时期,仍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向学生进行传输,这将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将道德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为了进一步深化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层次,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之外,有必要将道德素质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的日常考核,以往偏重于其学习成绩、获得的奖励等方面,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考核。在学生的综合评定中,对道德素质的评价也很少。这往往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不会将道德素质作为关系个人荣辱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定性指标,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如何衡量道德素质是一个难点。除非对一个学生非常了解,否则单纯从老师层面不能轻易对其道德素质做出评判。因此,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对学生道德素质层面进行考核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具体来说,以同班同学的评价意见作为主要依据,以辅导员老师的评价意见为辅助依据,最后汇集这两部分意见作为学生道德素质考评的最后得分。对于道德素质得分较低者,其评优、评奖的资质要慎重考虑。

三、结束语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在校大学生理所应当成为道德素质的典范和先进者。针对目前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高校应当全面重视、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并以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春晓.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赵丹.高校辅导员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之策略探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3、杨英.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陈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5、郑伟.道德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探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王洪飞,徐姣.“8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第4篇

【关键词】高校道德素质教育 重要性 着眼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0-02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思想层面都有深刻的变化,许多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念系统尚未形成。在这种新旧价值观交替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十几年寒窗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学生们很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目前,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使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当代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民族振兴、长久发展的基石,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更新、更严峻的挑战。《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意思是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也应该如此。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何种方式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 当代高校学生特点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活泼好动、思维开放、眼界开阔、资讯丰富、具有个性。与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冲击,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多元性。

1.中外文化撞击使学生价值观念残缺不全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欧美生活方式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汹涌来袭,良莠不齐地呈现于年轻人面前,不论是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的优劣分辨不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无法融会贯通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

2.多元信息冲击使学生面对大千世界良莠难分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大众传播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特别是伴随因特网在新时期的普及,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微博、QQ等多种传播方式冲击现代大学生。其中的部分信息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这些信息能帮助和强化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正面理念相矛盾,甚至很多虚假、消极、腐化的信息也充斥其间,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有很大消极的影响。

二 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个人能力外,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只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齐头并进,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1.基本的道德观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诚信、守礼、孝义等基本的道德观。众所周知,华夏历史,五千年文化,光辉灿烂,其中道德文化更是沧海明珠,博大精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传统的道德文化遭受巨大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在真假难辨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在一些大学生中漫延,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存在严重偏差。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应抓住时机,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扭转大学生某些错误的想法,利用两课等机会灌输诚信、守礼、孝义等基本的道德观,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培养大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能真正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相互合作的和谐氛围和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念。

2.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是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校园学习阶段,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除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外,有意识地加强个人的组织纪律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代高校中,大学生中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诚然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升,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来自家庭的宠爱越来越普遍,这些都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观念淡漠的原因。但是高校毕竟是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地方,不论是大学里的班集体还是社会上的公司企业,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组织纪律的约束。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紧张是当代大学生中较普遍的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良好或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是每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对人的情绪和情感有重要影响: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时候,人的心情就会舒畅;反之,当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的时候,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对学习生活甚至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

第6篇

论文摘要:为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因特网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计算机“五进”—即进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极大地推动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通道、以及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等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搜索,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场所”。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严重防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一些辨别能力差的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惘,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1亿网民中就有至少57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很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隐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不作自己的研究思考,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道德是人们依据信息行为规范从事信息活动的品德,是指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法律规范,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迷信信息和虚假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

当前,随着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法律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引导大学生上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同时,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

1坚持正面灌翰、正确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犯罪容易判断,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等都被隐匿,人们的交往具有虚拟化、超时空和数字化的特征。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有了自我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使现实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容易使人们忘记了社会角色,淡化了社会责任。为此,各高校应建立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机制,组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育力量或整合原有的教育力量,实现统一协调的、有目的、有层次的高校信息道德教育服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进行正面灌输,通过构建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或在主页中开设相应栏目等形式,开展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针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网上网下引导。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真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戒除对不良网络生存方式的沉迷,建立积极有益的正常学习生活交流方式,展示和发展健康的个性。

2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自1986年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人了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近年来,为适应信息产业和信息犯罪增加的形势,我国加快了信息立法的步伐。2000年9月29日国务院第31次常委会议通过公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为尽快融人世贸组织规则而制定的有效管理信息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处理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框架性政策。对于以上政策法律法规,高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普及、推广,且做到教育内容与最新的信息道德规范同步。

第7篇

关健词: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

当前,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计算机“五进”—即进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极大地推动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通道、以及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等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搜索,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场所”。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严重防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一些辨别能力差的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惘,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1亿网民中就有至少57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很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隐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不作自己的研究思考,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道德是人们依据信息行为规范从事信息活动的品德,是指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法律规范,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迷信信息和虚假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

当前,随着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法律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引导大学生上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同时,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

1坚持正面灌翰、正确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犯罪容易判断,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等都被隐匿,人们的交往具有虚拟化、超时空和数字化的特征。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有了自我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使现实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容易使人们忘记了社会角色,淡化了社会责任。为此,各高校应建立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机制,组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育力量或整合原有的教育力量,实现统一协调的、有目的、有层次的高校信息道德教育服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进行正面灌输,通过构建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或在主页中开设相应栏目等形式,开展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针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网上网下引导。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真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戒除对不良网络生存方式的沉迷,建立积极有益的正常学习生活交流方式,展示和发展健康的个性。

2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自1986年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人了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近年来,为适应信息产业和信息犯罪增加的形势,我国加快了信息立法的步伐。2000年9月29日国务院第31次常委会议通过公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为尽快融人世贸组织规则而制定的有效管理信息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处理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框架性政策。对于以上政策法律法规,高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普及、推广,且做到教育内容与最新的信息道德规范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