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药业的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6 17:29:09

序论:在您撰写药业的行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药业的行业分析

第1篇

一、行业基本特征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需要注意医药板块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部分ST个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大小非解禁压力大。相比之下,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专利产品市场具备定价影响能力。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批发、零售规模大,销售网络覆盖面广,具有较明显的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医药板块投资首选行业子域中的龙头企业。

第2篇

关键词:银行证券业务监管;信息不对称;银证混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18-01

1 银行证券业务法律监管的概念

对银行证券业务的法律监管是通过设定法律、法规来对银行证券业务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一系列管制和监督行为,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银行证券业务的运行。从而通过立法、司法使得颁布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体系产生法定的约束力,依靠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业务的监管。这里的的法律制度和规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针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法律规定和针对金融机构的间接监管法律规定。首先,它针对金融监管机构如何科学高效进行监管有法律规定,使金融监管机构合法利用行政权力对银行证券业务活动实施规制和约束,即政府监管。其次,它针对银行或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如何从自身制度设计来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也有相关法律规定,通过设定规则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运行,使金融机构既适应市场化要求,又能达到监管目标,即市场化监管。

2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可行性

2.1 银行具备参与证券业务的条件

关于混业经营的条件,分为市场条件和法律政策条件。市场条件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状况的发育程度,能够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法律政策条件是指法律和政策对混业经营的态度较为宽容,至少不应该设置混业经营的实质。

从市场主体来看,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较完备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相应的还要兼顾到安全性和流动性等问题。多数商业银行都能将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自身的经营决策原则。这就使得银行在跨营证券业务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流动运行的更加自然顺畅。

2.2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既有联系为银证混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银行业为证券业进行基金托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非中介化”现象的出现了。传统的银行业务受到很大的挑战,银行开始探索拓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基金托管,是加强银证业务合作和融和的重要环节。从商业银行营利性目的来看,由于基金托管费用是银行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未来基金的代销业务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支撑点,因此各大银行都积极争取希望取得基金的托管人资格和代销资格。

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银证业务的开通,为证券公司筹集资金提供了渠道,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建立起资金的桥梁和通道。银行集中了巨额社会闲散资金,银行业频繁的并购活动使银行平均资本大幅增加,资金优势明显增长,为其跨营证券业务提供了资金条件。

3 银行证券业务监管的必要性

(1)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控制失灵”要求银行证券业务监管。

银行业自诞生之初便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家们也深深意识到这一点,许多跨国银行的管理层很早就试图在银行内部构筑防范金融风险的“防波堤”,但即使是采取了措施,在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内部监管仍然普遍存在着控制失灵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银行缺乏来自管理层的监督和必要的责任机制,没有在银行内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近年来主要的银行危机均毫无例外地反映出这一通病,出现问题的银行往往管理松弛,董事会和银行管理层对银行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在管理工作和职能分工上缺乏必要的责任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盲区。

第二,对银行的特定业务缺乏足够的识别和评估机制。许多遭受损失的银行是由于对新产品或新业务不熟悉,或在业务环境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未能升级其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所致。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和大和银行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两家银行对参与的证券业务缺乏完备的内部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所致。上述危机清楚的说明,那些在传统或简单业务中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未必能在高级或复杂的业务领域大行其道,如果固步自封,在风险管理领域不思变革,可能酿成无法收拾的危机。

第三,银行核心的业务控制机制,如“防火墙”、业务核准、业务稽核、业务协调和评估等缺乏或失灵。上述机制之所以称为核心业务控制机制,是因为他们是割断利益冲突、保证银行业务安全所必需的控制程序,欠缺其一都会是银行业务存在安全隐患。

(2)市场竞争要求银行证券业务监管。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一个重要动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银行在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地位不复存在,银行不仅面临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还面临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其既有市场份额的侵夺。例如,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都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的客户,有些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等,甚至直接针对银行的存款业务展开竞争,并有演变为银行存款替代品的趋势。银行业务无论从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都面临着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面对如此的竞争,难免银行会采取某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不仅会影响银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证券业的秩序。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督机关对银行可能采取的违反法律或者规避法律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进行良性的竞争。

(3)市场垄断风险要求银行证券业务监管。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后,可能形成大型的金融集团,金融集团设有各种金融业务机构或子公司,同时还是企业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股权和契约纽带层层控制了各种金融资源。这种经济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有可能使金融控股集团出现经济势力集中和垄断问题。具有金融控股背景的用户在开展业务方面具有其他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金融控股背景的证券公司人员在产品开发、融资、市场营销方面得到其他证券经营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具有金融控股背景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远胜于一般金融机构,其在开展业务方面可以获得较大的便利等,在这些优势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能使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难以与金融集团匹敌,不得不被逐出市场。此外,在金融业日渐开放的今天,外资金融机构日益融入我国金融市场,这些金融机构可能利用其母公司的混业经营优势及整个集团的市场支配力,强势的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使国内的金融企业面临不利的竞争地位。这些都是一两家监管机构依靠自身监管力量和现行监管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

(4)信息不对称要求银行证券业务监管。

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是在交易中,交易一方拥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信息而不向或不完全向交易对方披露,从而将交易一方置于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在银行业中,银行与存款人、投资者、客户之间的信息分布往往是非对称的,跨国银行通常都是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机构,其资力信用、经营状况、财务指标等重要信息受到银行保密法等专门法律的保护,难以为银行客户所知悉。这样,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银行的业务活动难以收到存款人、投资者的有效监督,因而其资产质量也难以得到可靠的保障。

第3篇

1.1 分业经营体制

分业经营体制(又称专业银行体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核心在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业务界限,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相分离,彼此之间业务不能交叉,管理不能混淆。

1.2 混业经营体制

混业经营(亦称为全能制或综合业务制),是指同一金融机构可以经营不同性质的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经营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传统业务,而且可以相互交又、渗透进行多元化的经营和发展。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证券承销交易、保险业务、也可以直接从事房地产业务,法律对各种机构的营业范围不作明确限定。

2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有利条件分析

混业经营代表着入世后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具备了实行混业经营的一些必备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金融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自1995 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等。中国人民银行还陆续制定了《贷款通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办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规章制度。这些对于规范金融市场,防止违法乱纪行为,扰乱金融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约束监督作用,也给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2.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完备

我国目前已确立了以中央金融工委为领导、以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驾马车”为主体的监管体系,并加强了彼此间的政策协调,对金融领域实施了有效的监管,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3.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于1984 年建立中央银行,1995 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1997 年颁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到后来对央行分支机构设置的改革,使金融调控由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起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了风险防范意识,经营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经营机制日趋完善。

3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实行混业经营是非常必要和现实的,它既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1.实现中国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仍然实行分离型经营制度,必将使我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劣势,同时,实行全能型的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仍实行“分离制”,则将引起我国银行业的不平等竞争,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因此,从国际经济一体化和WTO的角度出发,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尽快创造条件实行混业经营。

2.规范金融秩序、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需要

实行混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卖证券、入股企业、信托等方式来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整合资源。另外,混业经营能使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首先,银行混业经营后,可以跨地区经营,对证券资产的选择不受地域及国界的限制,从而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其次,由于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与证券市场价格成反向变动的特性,使兼营信贷与证券业务的银行在内部产生一种损益互补的机制,有利于保持银行的整体稳定;再次,有价证券的市场性,可以大大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防止支付风险;最后,多元化经营,可以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手段,有效管制交易风险。

3.我国金融业深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

(1)有利于充实银行资本金

中国目前股市低迷,资金缺乏,开放混业经营,保险、养老资金直接入市,让银行参与基金、保险、投资、证券业务,既能逐步健全完善金融证券市场,又能给股市输入新鲜的资本血液,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

(2)有利于提高配置金融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应成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方式,分业经营使许多本可以共享的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利用,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混业经营则可避免这一缺陷,运用商业银行在机构网络、资金来源、客户群体、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优势使金融资源配置达到高效。

第4篇

关键词 园林设计 行业 股票 分析 要点

一、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是具有现实发展意义的产业类型,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属于具有优势发展前景的行业。园林设计行业的股票能够获得大部分投资者的青睐,是当下较为热门的股票类型。园林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既有一般性的市政绿化,也有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既有地产性的园林,也有生态修复类的园林设计。在园林设计的行业中,已经涌现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如东方园林、岭南园林、文科园林、普邦园林、铁汉园林,还有北林地景、龙日景观等。园林设计行业的股票行业,是能够获得经济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的产业类型。

二、园林设计行业的存在背景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人与自然都要和谐的相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损坏,但是,也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要重视对园林的建造。园林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能够美化城市风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园林设计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在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崛起的十几年中,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园林绿化行业是具有长久发展性的行业,能够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在倡导绿色环保的行业发展中,园林设计行业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或者更长时期内的核心产业类型。投资园林设计行业的企业能够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与人类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重点,园林景观设计建造,能够供给人们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给予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的共荣状态,这是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给予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价值。

三、园林设计行业的股市竞争力分析

(1)园林设计行业的上市公司代表。园林绿色设计行业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主体方面:一是市政绿化方面。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兴建的城市公共性园林,如小区建设,生态湿地或者附属的园林工程等。二是地产园林。地产园林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的高档小区或者酒店、别墅和度假村等。三是生态修复绿化工程。生态绿化工程主要是针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如矿业开采后的废墟,公路开凿地点或者的山体等。四是旅游景观。旅游景观的开发是重点,因为旅游景观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旅游景观的园林设计是能够进行自由发挥的,能够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设计优势。市政绿色园林设计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东方园林、岭南园林、绿大地、国艺园林。地产园林的代表为棕榈园林,文科园林和普邦园林。生态修复园林的代表企业是铁汉生态。旅游景观的园林设计公司为东珠景观、北林地景、奥雅景观、龙日景观和绿维创景。

(2)园林设计行业的经济格局。园林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园林设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园林企业在2007年已经超过了15000家,而园林设计的规划与设计公司达到1200家。进入到2010年后,园林企业更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园林设计行业的经济格局不断趋于合理。在原有行业集中程度低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不断的整合。在区域内展开激烈的竞争,跨区的经营开始增多。例如,在北京、上海、广东省,到2013年底,园林设计企业已经超过了60家。而在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园林设计企业则较少。这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3)股市竞争力的分析。在园林设计行业的股市发展中,几个重点的企业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如,东方园林是市政园林的代表,其发展迅猛,服务良好。东方园林具有跨区域经营能力,设计优势突出。棕榈园林股份公司具有20多年的经营经验,覆盖了全国市场的大部分地区,在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有全国性的市场份额。普邦园林设计突出,注重人才培养,具有设计能力的优越性,自上市后就具有良好市场优势。园林设计行业的股市竞争力,不同于其他产业,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整体性经营和受信赖程度。

四、协调规范园林设计股票发展的行业要素

(1)国家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济格局逐渐拓宽,改革措施逐渐强化,改革的范围逐渐扩大。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园林设计成为新兴的经济体。园林设计随着地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而不断进步,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经济形势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济如果给予了外部发展的良好环境,园林设计行业就会获得多个领域的支持,就会产业发展的链条,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2)金融政策的本质性推进。股市的发展依托于金融政策的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建设中,需要制度化和科学化。金融政策给予园林设计行业股票更多的制度型提示,能够促进园林设计行业保持前进的动力。园林设计行业股票的发展需要金融政策给予引导,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是直接影响股票形势的重要因素,在发展建设中,各个园林景观设计公司,都要做好自身的相关经营建设,使股票的发展能够真正反映公司的建设情况,符合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3)行业竞争的内部调整。园林设计行业的上市公司,都是具有了完备的资格,在发展建设需要进行内部的调整。这种调整既是企业内部的调整,也是企业外部的调整。既是企业自体的不断修复,也是行业整体的不断融合。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期间,行业竞争会逐渐加大,对于园林设计行业而言,股票的发行,金融秩序的规范,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合理调控。在快速进步中加以监管,形成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这是园林设计行业与新兴经济时代的有机结合,是园林绿化行业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

五、结语

市场经济的价值就是对社会资源进行自由而合理的调控,而股票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反映。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在市场的变化下进行的内部调节,通过内部调节,使市场资源能够实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理念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发展思维,各个有关园林景观设计的上市公司,都具有股票发展的良好前景。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园林设计行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 (12).

[2] 张英,王云才.发达国家户外开放空间包容性设计经验与启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3] 温彬,刘淳,金洪飞.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1(6).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汽车行业;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参照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建立计量模型:Yt=AKtαLtβHtγeμ

其中Y是指总产出,K是指物质资本,L是指劳动力,H是指人力资本存量,t是时间,μ是随机干扰项,α、β、γ分别指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A为技术进步率

在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InYt=InA(t)+αInKt+βInLt+γlnHt+μ (1)

而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由GDP是产业总值之和,包括汽车制造业,则可定义模型:GDP=eY1(2)

其中GDP是生产函数中的Yt,即GDP=Yt(3),Y1指汽车销量,e指GDP对Y1的弹性,(1)(2)(3)联立得InY1=1+InA+αInKt+βInLt+γlnHt+μ为避免多重共线性,令α+β+γ=1,则β=1-α-γ,代入得到In(Y1/Lt)=1+InA+αIn(Kt/Lt)+γIn(Ht/Lt)+μt,令C=1+InA[4]

对以下数据利用EViews进行OLS回归

整理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物价统计年鉴》

计量结果如下表格。

二、计量结果分析

从上述计量结果可知,log(h/l)的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即t统计量为3.400784,在5%的显著水平下,0.0079

当然,该模型并不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考虑虚拟变量,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将那一步修正模型,再次对本问题进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营改增” 电信行业 影响分析 对策建议

所谓的“营改增”,通俗来讲,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一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再对“服务”征收营业税,并且降低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也是国内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税制进行变革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会对行业的经营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就“营改增”对的电信行业的主要影响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营改增”相关背景

(一)背景简述

在2014年的4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门公布了新通知:自6月1日起,对电信行业进行“营改增”的试点工作。这项改革实行之后,邮政电信通信行业的税目立即停止施行。电信行业被收入“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之后,税率被分为两种档次,其一是电信基础业务需缴纳11%的税收,其二是电信增值业务需缴纳6%的税收。

(二)“营改增”试点与内涵

在“增改增”试点工作的早期,一些行业因为自身的生产周期与本金结构的原因,采购税额比较少,并且试点工作开展初期规模较小,因而导致了税收负担率增高的情况,但是伴随试点规模的扩增还有税制厘革的持续深入,“营改增”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也渐渐体现出来。

为了不重复征收税额,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我国决定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期间撤销营业税,全面实施“营改增”。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可以分成普通计税方式和简单计税方式,电信行业的“营改增”计税方法在理论上更适合增值税的普通计税方式。

二、“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

电信行业是现代化的服务行业。在实施了“营改增”之后,电信行业需缴纳11%的税收, 对它来说这代表了税收负担增大,并对行业的净利润带来了影响。增值税本身拥有着价外税、差额税、征管形式、以票控税以及形同销售等特点,所以必定会给电信行业带来很多影响,主要的影响如下:

(一)“营改增”给电信行业的税负带来影响

“营改增”致使了电信行业的税率提升。增值税的承受人一般都是最终的消费人,但电信行业无法任意调改价格,如果价格受到限制,那么电信行业就不能利用提高价格将增多的增值税转接给消费者,只好让电信行业承担税额。

(二)“营改增”给电信行业采购、成本以及折旧带来影响

电信行业的成本主要由客服费、维护费、人工费、折旧费、宣传费以及社会通道资金等方面组成。在这之中,有关通讯设施的折旧花费较高,而社会通道资金难以做到折现和进行试点工作,即使展开试点,在进行收取增值税专用的票据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呢。宣传费与客服费都已被归入“营改增”的规模中,对一些采购税额使用增值税票据进行抵扣,进而减少了电信行业的成本。

实施“营改增”之后,电信行业的支撑网设施、传输网设施以及工程物资转移设施都能够进行采购税额的抵扣,进而相对降低了相关设施在资产使用期间的折旧费。

为了减少电信行业的采购本金,常常会采用地区省区企业循环渐进的形式。在实行“营改增”之后,企业统谈统签统付与分付的项目缺少足够的销项税作为抵扣,留抵税款会让整个企业的税负失去平衡。

电信公司经常会进行大型的施工项目,在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工程施工进度不一致,致使了公司年度的采购进项税票据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现金提前流出的状况出现。

电信设施的安装、采购进项税抵扣大部分都是靠合作商的增值税专用票据。所以电信公司要鉴别合作商有没有具备要求,对合作商和供应商的选择会直接关联到电信公司的现金管理和利益的提高。电信公司的发展没办法离开大规模基础设备的投资与建议,随着“营改增”的推广,减少了公司运行的成本,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水平,但也加大了IT体系的改建难点,从而导致公司的管理体系受到干扰。

(三)增值税改变行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以及业务结构

增值税的采购进项税抵扣必须要严格实施通过发票控制税额,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所有专用发票都必须经过有关的税务部门认证,因此给行业的集体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电信行业中增值税的计算与申报都相当复杂,对增值税进行管理需要全部工作人员都参与进来,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企业应深入探究“营改增”政策,合理制定价格,并依据增值税的计税模式,采用成本方略,进而有效减少了行业的总成本。行业必须要对经营模式进行整改,以此配合税率与税制的改变。在销项税中,电信行业的用户量庞大,不同类型的客户要开不同类型的票据,因此在鉴别客户的时候有着一定程度的困难。对增值税的监管要比营业税更加严格,不但增多了发票认证的步骤,征管的规则也更多,对应的财务管理危机也随之增多,法律的责任更加重大,因此必须要加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来确保缴纳、申报增值税的合法性[1]。由于增值税的缴纳与计算过程较为繁复,所以对它的监管要更为严格。只是电信行业需要一个过渡期进行适应,因此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旦出现了企业内部增值税税负不平衡的情况,就必须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

(四)造成利润与收入的降低

当缴纳行业营业税变成了缴纳行业增值税之后,如若电信行业在转供电费、资产折旧摊销、不动产投资以及员工成本这些方面中获得的增值税发票较少,就会给行业带来更高的税负。当出现了收入减少税负提高的情况之后,电信行业的纯利润便会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给电信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在“营改增”未实行之前,电信企业是根据应税营业收入作为营业税的计税标准,但在“营改增”之后则是不包含税率的营业总收入。通过不含税收入的计算形式能够推算出在实行了“营改增”以后,电信企业的利润会降低。

在进行“营改增”之前,营业税对于电信行业的所得税而言拥有着抵消作用,但在“营改增”之后增值税就成为了价外税,因此失去了抵消作用。由于电信的通信费用基本没变化,因此电信公司就需要从营业额中抽出一部分来抵消增值瑞的销项税,假如要实施11%的增值税,电信公司的营业额就要降低10%,从而导致了一些电信公司出现亏损的境况。此外,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信公司很难凭靠提高通信资费进行税负转移,因此只能实行价税分离。

(五)“营改增”对税务管理造成的影响

行业需对新型的税收规定进行了解,对相应的管理条例和会计清算规则进行完善,修正会计人员的核算方式,分离成本与费用的价税,对销项税与进项税分开进行清算。

在进行“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税率出现了变化,并给税金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过去只有13%和17%的税率,现今却多增了6%和11%的税率。因为抵减项目受限,如果电信公司根据11%的增值税率进行缴纳就会直接增高了公司的税负,如若根据6%的增值税率进行缴纳就会稍微减少了行业的整体税负。

经过“营改增”后,电信公司的绝大多数收入都要进行纳税,在通信价格不变的环境下,收入的下降比要高于费用、成本的下降比,导致纯利润出现下滑,因为过去投资进项税能够进行抵除,所以折旧可以促进利润的增长。

三、电信行业应对“营改增”的有效策略

电信公司应积极探讨实行“营改增”对公司的影响,并寻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案,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行业的竞争能力,对财务数理水平进行优化,提高公司的利润收入。

(一)加强渠道管理

对电信行业成本而言,费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运营商应调整对供应商的准入标准,电信公司在选择商的时候不应选择那些无法提供正式发票的商,舍弃小范围的纳税人或是减少其的交易价格,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发票的商,优先与普通纳税人合作,适当修改合同中的不合理条约,进而降低了电信行业的资金流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2]。鉴别合适的供应商,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

(二)完善结算管理

电信公司要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确立级别,使发票类型标准化。电信公司应对发票进行标准化监管,统一命名发票,并和其他地区的电信行业通过商讨让增值税发票得到统一。

(三)加强对收入的管理

电信公司必须要提高资金收入,降低无效收入与还账现象的发生,防止出现那些无谓的销项税额,坚决杜绝虚假成本、虚假收入的核算形式。在“营改增”中,最重要的应对方案即是在工作中收取增值税专用票据抵除销项税。电信公司必须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有效控制坏账情况的出现。

(四)健全税务管理体系

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规划税控设施的购买情况,建立健全增值税票据的内部监管体系,科学进行税务规划,对电信行业而言,这样不但有益于行业的合法权益,还有效促进了行业的依法纳税。

(五)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电信公司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所以公司应积极聘请税务专业人员对公司员工进行关于税率知识的培训,让员工能了解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快速适应新型的税务征收标准,掌握能够进行抵消的发票形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员工的综合能力。

(六)调整行业经营管理模式

电信行业可以对设施固定资产进行进项税抵扣这一策略。在经营管理中,通过结合主体和区域的状况对税负以及利润进行优化。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增值税的适用性,避免造成额外的税额负担。电信行业应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经济效益。

(七)加强核算方式和税务管理

电信行业应完善信息体系以及运营模式,设立合适的财务结算形式,进而整改行业的税务管理以及结算形式。在“营增改”早期,电信行业原本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税失去了作用,因此必须要在允许固定资产抵消进项税额的情势下,合理使用更换固定资产的机会,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保持科技上的优势。电信行业通过抵消增值税,相应地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八)电信企业要及时变换营销模式

将通信产业与通信服务进行结合,通过话费补贴、打折等方式优化通信套餐。电信行业可以利用开展送话费、送实物等活动形式发展新顾客并维护老客户。赠送实物等形式在营业税下会被当成销售,需缴纳17%的增值税。优化捆绑销售方案,改变赠送业务,此外还要进行对计费体系与会计结算方式的整改。可以将积分赠送的物品和业务调整为电信业务,或改变积分兑换的形式。代收转付业务被当成价外费用,需缴纳增值税,所以可以分类出不适于进行合作分成的业务,至于那些明确的代付项目与代收项目,可以通过合作形式进行代收费。电信公司可以把融合套餐的标准资费和公正价值的分摊规划向税收部门进行备案,也可以重新设计融合套餐。集中受理业务能够持续营业税的差额纳税政策。总而言之,电信公司应最大限度的消减赠送话费、实物以及其他业务的行为,应通过折扣形式推广业务,在同一张发票备注好标价以及折扣额度,进而有效减少公司的税负。

(九)加强投资计划与筹资活动的税务筹划

公司为扩大经营范围进行并购或是内部投资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因此要求了企业必须制定相应政策进行税务策划,进而获取经济效益。电信行业可以通过采购固定资产的优惠政策进行事先规划,达到降低公司纳税成本的目的。电信行业必须要先进行周祥的税务计划之后再进行并购工作,并要选择与电信业务有关的公司作为并购的目标,有效利用它的资源获取利益。电信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筹资活动,寻找恰当的筹资形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营改增”是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最为重要的税制改革措施,其将给电信行业的发展、经营、管理带来重大影响。所以,电信公司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关注,并对通信业务、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营改增”带给电信行业的不良影响,使电信公司积极应对“营改增”引发的挑战和冲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医药;能源;实践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61-01

目前科学家已测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7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这表明生命科学进入遗传密码的全面解析阶段,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这些成果为工程师创造新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元器件。工程师可以用这些已知的功能,重新设计和构建具有新功能的生命,甚至可以全合成新生命,这就是进入21世纪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是继人类基因组研究之后,生物领域的又一热门学科,是整体系统论生物学思潮在工程学领域的

再现。

1 合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是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哲学思维上,二者都遵从系统论,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维分子水平获得大量的细胞行为知识和建立生物网络,为合成生物学提供理论和模型。合成生物学可为系统生物学的定量分析提供模式生物。

1.2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化学

如果把基因组测序看成阅读和解码遗传信息的过程,那么合成生物学就是人工书写和编程过程,是测序的逆过程。这个过程对生物信息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所有的工程学一样,合成生物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需要用新的算法进行模拟和测试。合成生物的过程是以原料核酸的高速合成为基础的,因此需要高效、低成本的化学合成技术提供支持。目前,常规化学方法合成一个碱基核苷酸商业化价格是2元左右,而新方法有望把成本降到更低。

1.3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操作对象和主要技术手段而言,二者相同,都是以基因为对象,都需要核酸酶和连接酶作为剪切和组装的工具,也都需要载体来承载基因,进行扩大繁殖和保存。然而仅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对已经存在生命进行改造,合成生物学研究将降低关键技术成本,解决基因操作的经济性问题,从而在工程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2 医药与能源创新发展中的合成生物学技术

创新药物的发现是整个新药研究中最富创造性的环节。20世纪70年代之后,DNA重组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新药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和多样化的实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和产业化。

2.1 DNA重组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DNA重组技术通过人为的基因拼接,构建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系统,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DNA重组技术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开创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新阶段。在微生物药物的制备中,具有良好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是产业化的关键。重组DNA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构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如将放线菌紫红素的合成基因导入紫红链霉菌,产生了新型抗生素二氢榴菌紫红素;将红霉素抗性基因转入红霉素产生菌,可构建出耐自身产物抑制的高产菌株;将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基因导人金霉素产生菌,工程菌可以在低溶氧条件下正常代谢,达到降低供氧能耗的目的。

2.2 蛋白质组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蛋白质水平上,从更贴近生命活动规律的角度去探讨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本质。人体细胞有3000~10000种以上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功能状态在同一机体的不同细胞中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细胞,在不同时期,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正常和病变状态下细胞内的蛋白质谱存在差异,服药前后的蛋白质谱也存在差异,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蛋白质谱的差异,可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发现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从而为研发新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

靶向药物的研制是创新药物研制的主流。据统计,已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功能或疾病靶标,涉及:肿瘤、血液与造血、免疫调节、心肾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据Drew报告(2000年),目前使用的、据认为安全有效的多种疾药的分子靶点483个,按生物化学分类,其中受体45%,酶28%,激素与细胞因子11%,其他为离子通道、核多体等。在分子水平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潜在的药物靶点数目可能为5000~10000个,均可能作为研制药物的作用靶点。

2.3 生物信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崭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储存和信息分析功能处理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中爆炸性增长的海量数据。生物信息学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和代谢调控信息学三大部分。基因组信息学指对基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全部基因的确切位置,以及各DN段的功能。蛋白质组信息学包括对有关细胞或组织中的全部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功能、定位以及各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各种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相互作用。

2.4 生物芯片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微电子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交叉领域的重大进展。生物芯片分为DNA芯片、RNA芯片、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PCR芯片及药物传输芯片等。生物芯片通过原位化学合成或机械点样构成高密度探针微阵列。比如DNA芯片可在1 cm2的玻璃或硅片衬底上,集中排列数万至数十万个DNA探针。从理论上讲,十至数十个这样的芯片就可以全面检查一个人的基因,从而发现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的基因。生物芯片主要用于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基因组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位点,同时也用于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比较同源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同时为创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3 结束语

合成生物学为很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生物学家用它来重建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由此加深对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的理解;化学家用它创造新分子化合物;物理学家用它来发现自然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行为;工程技术人员则用它进行药物、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等工程设计并简单、低廉、高效地制造,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夺,杜瑾,赵广荣等.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及能源领域的应用[J].化工学报,2011,62(9):2391-2397.

[2]梁泉峰,王倩,祁庆生等.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遗传物质的重构[J].遗传,2011,33(10):11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