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9:08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反思;
一、引言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符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弊端与反思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的反思,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高考制度和学校教育体制,导致历史课客观上成为副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历史学科被长期忽视,由于课时少,因此历史教师上课的班次多、任务重。另外,高校理科招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导致高中形成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体制,客观上导致历史等学科成为了“杂牌军”。
(二)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趣,完善人格,让人变得理智和成熟,从而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纯知识和应付考试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许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或者知识体系落后,还只是停留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尚不广泛。
(四)历史教材的内容偏重于政治化,造成教与学的难度加大历史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却显得僵硬、空洞、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教材过于政治化的论述,并且试题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状况使得教学工作受到束缚,无法实施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则只能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教与学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五)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历史教育受到严重忽视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历史学科作为意识形态学科,在市场经济中的直接作用并不大,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根本没用。
三、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分析
1.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大纲的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大纲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放在了首位,强调教学活动主要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至少有三点变化: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强调了“总结”、“继承”、“思考”、“培养”等过程性内容,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目标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比大纲更具操作性。
2.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主体的地位,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明晰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因为在教师备课中,他们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互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实现教学主体转换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3.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历史信息实物如课本教材历史博物馆等所蕴含的情景内容,借助生动的语言叙述或质感的历史实物触摸,主观创设出各种体现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契合教材内容的氛围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既有我们崇拜敬仰的英雄豪杰,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恰好也代表了一种历史观,或发人深思,或引人叹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更加完善,学生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因此而进步。
参考文献
一、关注学生的变化
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成熟,他们不想再像初中生那样仅仅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他们想让别人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更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为此有的同学甚至采取在课堂捣乱等极端的方式去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对这样的同学很反感,有时会故意问他们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刁难他们,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和老教师及学生的交流沟通,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开始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更多地用“下面我们请××同学给大家发表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好吗?”这类更让学生贴心的话,渐渐地学生的认知感和存在感更强了,因而他们更愿意去主动回答问题。青年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和学生在年龄上相差不大的先天优势,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如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慢慢地他们也会喜欢上历史课。
二、把爱融入课堂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要心存感恩之心,用爱去包容他人。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要真正让学生产生共鸣,老师首先自己要全身心地融入教材之中去,用自己的感悟去引导学生。如在讲必修一第2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课标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为: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何让学生触动这种情节。突然间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一个念头产生了。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放映了影片《甲午风云》,当看到邓世昌落水后,和一起救自己主人的爱犬“太阳”一起沉入黄海之中时,很多同学流泪了,这时我问:“当大家看到刚才那个镜头时想到了什么?”几个同学同时站了起来,异口同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台下响起很长时间的掌声。再比如上必修一“”这一课时列举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从课件上增加了电影《南京,南京!》片段,放完之后,很多同学情绪高涨,并都默默下决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很多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精力大量投入到讲授课本内容上去,在新课改下这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修的历史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达到合格公民的要求。
三、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
新课改的大背景对于教师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学毕业就是学习生涯结束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比如必修三专题七、专题八“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两个模块中,涉及大量我在高中和大学中接触很少的内容,比如相对论、经典力学、量子理论、浪漫主义流派等。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我通过查询网络、咨询专业老师、阅读相关书籍等各种途径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取其精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位真正让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高中教师。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在很多人眼中,历史就是“听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初中,历史科目的要求仅需会考及格,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划知识点背诵,学生对于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进入高中后,语数外成为高考的标杆,历史课仅仅成为一门参照学科,学生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应付。2009年我到某高中听课,讲授内容为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本课涉及到三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和《》。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对于这三个条约的内容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直接背诵,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快遗忘了。而这位老师采取的方法是编顺口溜。比如他把《》的内容改为“两千一百万,香港被割占,广厦福宁上,协商定税款。”不仅全面概括了条约的内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兴趣是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比如讲到必修一“俄国1919年十月革命”这一课时,在讲完十月革命的过程后,我将其编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时间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和进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方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添光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教学体系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近几十年里面,普通高中的历史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不过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高中历史新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重视,并且得到了广泛推广。文中,笔者对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很有教育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高中历史教学观念不能满足新课程需要。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课堂的组织之类的造成影响。众所周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用最好的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根据现在的情况,仍有许多高中过份地追求升学率,使得很多的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的体系都是以学生的分数还有学生的升学率为考评指标。教师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建立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实际教学。
2.高中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改革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逐渐形成一套饱含特色的教学体系。然而,在一些学校教师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一般都不是主动接受知识的,这种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转变,这就导致了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难以建立具有个性的教学课堂。在教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新型教学手段的充分掌握,可以帮助高中历史老师更好地为学生讲述历史课程,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因此在新的阶段,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差异,打破原有课堂的局限性,实现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探究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可以自发地认可历史学科,有无限动力以及激情去努力学习。可以看出,对兴趣培养,是历史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这里讲到的兴趣培养,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前者指的是好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而影响学生,会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当老师其自身可以被学生接受的时候,该老师的课程受到认可与喜欢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后者说的是人们对声像色彩还有动态的东西可能会更加敏锐一些,对于多媒体来讲,它是图文并茂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此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
2.提高学生的素养。首先,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是人文素养,使得他们在联系当今社会的背景之下,能够体会人文特质,提升自己的品德,自己的三观。新课程使得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够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以及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熏陶人格情操。目前,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正在逐渐地忘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新的接班人,应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当今局面的历史课程的责任,现在,历史人文素养迫切需要提高。新课程把历史教学用来提高人文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并且放在了教课日程上。
三、结束语
针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足,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有诸多利处,可以使得高中历史课堂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充分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凤英 舒励 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0)。
[2]金秀琴 活动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05)。
[3]苏万青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01)。
[4]张汉林 整合研究性学习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步设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Z1)。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的新课标
现如今的教学理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不应该再有像传统教学那些枯燥乏味、古板的教学方式,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反思,因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它也涉及其他学科和相关领域,同时它也对其他领域有影响和借鉴。本文就将学生比较了解的作为话题,就此展开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太过片面,例如,以史为例,教材上只是强调了侵华日军的残忍和暴行,虽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但还是不够全面。再如,列举了抗日英雄的英勇反抗和众多的英雄事迹,虽能让学生倍感欣慰,但对历史教学还是不够具体详尽。因为日军的侵华罪行,不仅是在军事上的侵略,还有政治、文化、殖民的统治等方面。显然,在这些方面教材上少之又少,一带而过,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这部分,也就导致学生看待侵华历史问题时太过片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虽然这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拿高分,但对学生充分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
例如,在讲授到“”时,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或者只字不提,因为这不是教学大纲上规定的考试内容,这虽然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但对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个方面不可忽略,就是还有很多教师对一些史学观点没有创新,一直沿用,现如今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和全面,对待历史问题也会从不同角度并且多元化看待。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坚持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愿创新,对新课标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也不予理睬。例如,部分教师在对的评价和认识上,就一直沿用先前的传统看法,学生理解此处知识时也就只能认为,就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忽视了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这样不够具体的讲解,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并被束缚。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相关建议
1.完善教材,做好授课内容规划
(1)弥补教材的不足,对忽略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完善。例如,教师在讲授熟知的知识时,决不能只教授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古板地完全遵守考试大纲,要有适当的拓展,要把知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在讲解时,不能仅仅讲是一段反侵略史,还要结合当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散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侵华史。(2)随着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不应再枯燥无味,而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怎样做到这一点,必须推出新的模式和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这样可以将讲授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晰、精准,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教师提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各方面原因时,就可以让学生各自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发表观点,为了给学生以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为了加强印象,可以通过话剧的形式演绎的相关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史。
2.熏陶素养,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培养人文素质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我们平常理解的学生人文素质高低,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判定的,但这显然太片面。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如今已被广泛关注,原因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心态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现如今的事实再结合历史的发展观,这样的人文素养才是社会发展客观性的集中体现。历史教学对创新精神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凭借有根据的创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变化,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充分了解。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历史教学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者,历史学科还有一定的同步性,它不单独存在,也涉及其他领域,相互关联,互相影响,还要与时俱进,通过这些,教师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结这些规律,然后加强教育,在对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上定会事半功倍。基于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必须看清现如今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时做出整改,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一 高中历史课堂对话的艺术
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意识、处于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 肯定学生,激发斗志
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要尽量捕捉学生的亮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其奋勇前进,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对话教学的艺术魅力,深刻体验教育的成就感。
三 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教育可以丰富师生的学习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只是文字教材的单一表现,教材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感和形象感。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应运而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历史新课改的需求。
对于久远的历史,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们难以深刻感知,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图片和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历史图像,将消失的历史场景再现,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减少讲课时间,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质量。历史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 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也不是因为课文的枯燥无味,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表明,将历史知识学习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情况下,高中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精神与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新知识的获得,相比起来,简单生硬的知识灌输往往事倍功半。历史的趣味性及故事性恰好能够缓解紧张生硬的知识灌输,将历史知识结合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课文导入,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式。
如讲述一些二战时期的历史,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例如“七七”后日军开始发动全面,1937年南京失陷,驻扎南京的日本官兵开始虐杀南京市民,他们犹如野兽般见人便杀,见屋就烧,并且疯狂掠夺钱财,将囚禁起来的市民集体押解至下关,用机枪进行扫射。在持续6个星期的时间里,日军在南京城共杀戮我国同胞30多万人,的悲惨程度丝毫不逊于欧洲战场上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学生们对于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灵将会得到洗礼和升华;对于法西斯、对于战争、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平民都会有自己新的认识。
五 结束语
一、反思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理念其实就是做事的理论,而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既然旧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了,继续采用只能阻碍我们的进步。虽然采用了新课程,已有的一些观念(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经验、习惯、先例、意见或者仅仅是印象之中,如果仍然用旧的教学理念教与学,所做的工作恐怕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佳。因此,首先我们就得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首先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往往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是“秀”场。而我们的学生却“冷眼旁观”,成为一个脱离课堂教学的观众。甚至有的时候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而学生却呼呼大睡。由于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于是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就成为教师出成绩的唯一手段。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当然也就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教学中的备课环节
备课环节称之为教学设计,对一节课或者一单元课怎样上我们往往会进行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应该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不能凭着以前的经验和技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反思在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比如,历史教学中不断有人提出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我的备课是否隐含了某种“知识结构”呢?我怎样使我的教学保持某种“结构”?根据这样的教学反思我们在考虑本课或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备课才会有的放矢,教师的专业水平才会提高。
三、反思课堂的教学策略
最完美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策略中才能体现,我们急需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和实践。例如我们常见的公开课。我们往往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课堂热热闹闹,现在的公开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对于这些见怪不怪的现象,是否值得我们的反思?我们将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既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又能不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反思我们是否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只有这样充分地反思,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反思教学评价
【关键词】三案一体化导学案 原则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33-02
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有一个调侃的说法,“上课赶鸭子,课上填鸭子,课后烤(考)鸭子,最后变成板鸭子”,历史教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三低”现象:热情低、参与低、效率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宝应县中学“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作一简单分析。
一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是教师自己编制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施工图”,其出发点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教”为目的的,它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教案不同,“三案一体化”导学案集导案、学案、 测案、三案于一体,并因而得名,它是传统教案的升级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图”,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即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代替“教案”,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与进步,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互动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二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育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确保导学案的编制质量,必须遵循“四性”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有些章节的内容只用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原则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索性原则
把将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设计自主探究问题时须注意“三度”:一要适度,既要注意“量”的适度,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也要注意“质”的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做到难易适中。二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领会材料,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要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要求,要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三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分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
1.课前: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等来制定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理清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2.课中: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
第一,目标解读。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通过目标解读,要使学生明确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预习交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有6~8名组员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相向而坐。每一学习小组设学科组长一名。目标解读后,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阶段的问题,教师可监控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并且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由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分组展示。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不同看法应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分组展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立场,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质疑点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达标检测。教师收集一些典型试题,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
第六,总结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提高其学习概括、整合的能力,体验收获与反思的快乐。
3.课后:积累提升,指导学生归纳、反思、纠错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课外训练,用双色笔修改导学案、记录错题,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四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四,有利于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在合作展示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收集、研究与讲解,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2.“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不足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反思教学实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和对导学案的认知差异,导致在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结构上,形式多作用少;在内容上,知识多方法少;在操作上,要求多落实少。